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 節內容是高三地理複習“中國的自然災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學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化害為利、趨利避害”的原則認識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教材介紹的比較概略,只是從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佈地區、形成條件兩大方面進行了介紹。然而這三種災害在我國無論是危害地區還是危害程度都有擴大和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適當的 拓展。同時也把這節課做為自然災害的專題來複習,內容更加豐富,對學生知識儲備、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節專題學習的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和連發性的特徵,對人類生產和生命造成較大的危害,因此,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我們首先要了解它、認識它,同時還要防禦它,保護自己,珍惜生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三種自然災害的含義、特徵及在我國的分佈地區。

2、分析、比較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條件,提高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據三種自然災害的特徵,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案例,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

2、小組討論交流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關聯性,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人類採取的應對措施。

3、通過課堂訓練環節,達到對當堂內容的鞏固和提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理解和認識,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積累户外出行的經驗,養成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尤其是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學法指導

針對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學會在對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提高對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的認識和防禦意識。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視頻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師與學生交流:這種災害聽説過嗎?在哪裏怎麼聽説的?你經歷過嗎?但願沒有經歷。

觀看視頻和師生互動 觀看視頻、設計情景,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中去,從而開始本 節課的學習。 1、滑坡、崩塌:山體巖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產生的 斷裂、滑落、堆積。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塊等固體物隨山洪流動。

1 、提出問題:根據上述災害的含義和對圖片的閲讀,你能看出這些災害大多分佈在什麼地形?

2、提出問題:根據地形分佈的特點,分析我國哪些地形區具備這樣的地形特點?

3、閲讀地圖,指出我國上述災害的多發地區。

4、提出問題:如果一個地區具備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條件,就一定會發生滑坡、泥石流嗎?是否還有其誘因?

5、討論:從氣候區、降水特徵分析上述地區的氣候特點。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討論:有時三種自然災害在同一地區同時發生,這是為什麼?

(①三種自然災害形成的地形條件相同—地貌、氣候。②滑坡、崩塌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

資料:不科學地開挖山坡,劈山造田,毀林開荒,人工爆破採石等,則是誘發滑坡的人為因素。據世界有關部門統計,全世界大約有70%的滑坡,都是由於人類不科學的工程施工等所引發的。

近十幾年來,三種自然災害 在長江上游地區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是否和人類活動有關?你認為和哪些人類活動有關? 觀察圖片(或視頻)嘗試給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個定義。

根據畫面情景説明三種自然災害的特性。

[來學生交流發言,闡述理由。

學生交流發言,闡述理由。

閲讀“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分佈”圖,準確説出分佈地區。

學生可聯繫剛才觀察過的圖片或視 頻,結合災害的爆發,逐步得出氣候因素的影響。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讀圖瞭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瞭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其在圖上的分佈。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並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以及對科學探究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

2、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佈

教學難點

1、分析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優越性

2、識別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談:我們經常説,我們的祖國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們一起看一段錄相感受一下祖國的壯麗河山。(展示多媒體)

2、當然,要更進一步的認識,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學習。今天,我們將進入一幅全新的畫卷。

(板書: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二、地勢西高東低:(板書)

1、過渡:在古代詩詞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為什麼江水都要向東流?(地勢西高東低)

2、把我國的地面沿32°N線剖開,呈現出這樣的面貌:(展示多媒體)

3、觀察,思考P20活動中的問題。

(指名答)

歸納: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板書)

可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平均海拔為4000米以上;第二級為1000米-2000米;第三級為500米以下。

4、活動:(出示設色地形圖)

找出這三級階梯的大概範圍

找出三級階梯界線上的主要山脈

完成表格:

? 第一級 界線 第二級 界線 第三級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 2000---1000米

?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 500米以下

? 地形區 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和兩廣丘陵

? 5、討論:“地勢西高東低”的優越性

談:到現在,我們很容易就得出我國的河流為什麼會由西向東流了,除些之外,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還有哪些優越性呢?

學生分享、自由發言,提出各自觀點,最後派代表總結髮言。

(教師可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教師歸納總結: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記住我國的地勢特徵,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和分佈

3、總結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記住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佈和特點

能力目標:

1、學會使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我國地形、地勢特點

2、能夠通過地形的種類和分佈、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農業、氣候、河流的影響

情感目標:

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熱愛祖國和保衞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重點、難點:

重點:1、我國的地形、地勢特點

2、我國三級階梯的分佈及每一級階梯主要的地形區

3、我國各種山脈的走向及分佈

4、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佈及地表特徵

難點: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分析對農業、氣候、河流的影響

自主學習:

1、對照“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和“中國的地形圖”

(1)在“中國地形圖”上畫出320N線,看320N自西向東經過的地形區依次是

(2)看“320N”地勢剖面圖,完成P20頁活動1、2、3小題,並填寫下表:

階梯名稱 主要地形區平均海拔高度(米) 第一級階梯 第二級階梯 第三級階梯 2、讀“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結合課本內容完成:

(1)在圖上找出我國東西走向的山脈、南北走向的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弧形山脈

(2)我國的最高峯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於哪兩國的交界處_______;我國東部的最高峯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對照 “中國山脈分佈圖”和“中國地形圖”回答:

(1)找出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

一二階梯之間的分界山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階梯之間的分界山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描在“中國地形圖”上。

4、“中華五嶽”中的“五嶽”指的是什麼?它們各位於哪個省區?

(二)、自學成果反饋:

在圖中填出各種走向的山脈:

(三)、合作交流:

1、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有什麼影響?

2、為什麼説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階梯分界線又位於兩省交界處的山脈有哪些?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中國沿北緯32度地勢剖面

階梯 界線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橫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大、太、巫、雪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向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屬於我國的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藴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

二、地勢意義:――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即“三水”)

地勢決定河流流向,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繫,同時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但不利航運。

位於我國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交界線上的水電站主要有:

黃河的龍羊峽、劉家峽、李家峽等,

長江及其支流上的龔嘴、二灘等;

位於我國二、三級階梯上的水電站有:

黃河的小浪底等,

長江上的三峽、葛洲壩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橋、龍灘、巖灘等。

三、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佔三分之二。

意義:

1、有利影響: 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採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遊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採礦業及旅遊業。)

2、不利影響: 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濕潤半濕潤的平原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區適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旅遊業;

乾旱、半乾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展畜牧業;

乾旱、半乾旱區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平原區才可發展種植業。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優秀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目標】

1、讀地形圖及地形剖面圖,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基本特點,能説出這種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及其分佈;認識山脈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國地形複雜多樣、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的特點以及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能在中國地形圖上準確找出並填注主要地形區,瞭解其主要特徵。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裏,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中國的人口與民族,對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劃及中國的人口分佈、人口問題、民族情況等都有了瞭解,那麼中國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中國的地形。本節內容需要三個課時。

【自學提綱】

第一課時)

一、地勢西高東低

1、交流展示

學習提示:讀P20頁圖2-1,歸結並交流下面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2)我國地勢可分為幾級階梯?每級階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於哪一級階梯上?

2、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結合P20圖2-1與P21圖2-2及P23圖2-9,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沿着 山、山、山一線。

(2)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沿着 山、山、山、山一線。

(3)第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 高原與 盆地。

(4)第二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三大高原: 、、與三大

盆地: 、、等。

(5)第三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三大平原: 、、與三大

丘陵: 、、等。

(4)第四階梯是大陸架,主要包括渤海與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練習

學習提示:閲讀下列材料,分組探究問題:

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朕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於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説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問: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有什麼影響?

(第二 課時)

二、山脈縱橫交錯

自主學習

學習提示:讀P20-P21課文與圖2-2,歸結並交流下面問題:

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

東西走向有:北列有 — ;

中列有 — ;

南列有 等。

南北走向有: 、、。

東北-西南走向有: = 1 GB3 ① — — — ;

② — ;

= 3 GB3 ③ 等。

西北-東南走向有: 、、。

弧形山系有: 。

小組交流

學習提示: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位於中國和 (國家)交界處的 是世界最高峯,

有世界“第三極”之稱。

(2)為什麼珠峯周圍分佈着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學習提示:讀P22閲讀材料與圖片,探究交流下面問題:

(1)你能迅速在圖上找出五嶽的位置嗎?它們分別位於哪個省?

(2)你能向大家介紹五嶽的哪些自然與文化特色?

(第三課時)

三、地形複雜多樣

1、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請閲讀課本23頁圖2-9內容,分小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地形圖上多樣而複雜的顏色説明了 。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 篇五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並説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佈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説明災害的分佈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圖瞭解我們國 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佈,結合相關相關資料瞭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後發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區分析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這些突發性的災害發生的地點都位於哪裏,以便今後生活中做好預防,也瞭解我國災害分佈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佈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佈規律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 讀圖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圖 中國泥石流多發區的分佈圖 中國滑坡易發區分佈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 處於一時發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佈

板書: 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佈於危害

師:(複習)什麼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佈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係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範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

師:閲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佈?

板書:

分佈:1、東南的台灣和福建沿海(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雲南(屬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陝、甘、寧和新疆地區(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瞭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閲讀“20世紀後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佈於危害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 篇六

教案設計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高中 2,學科:地理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瞭解中國的地質災害

完成課後習題

教學課題

1、通過利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中國地震的分佈和成因,培養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區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

3、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一個多災的國家,本章在介紹了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之後緊接着講中國的地質災害,因為我國地理位置特殊,既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又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交界地帶,地殼運動強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尤其是地震災害,它是傷亡人口最多,造成社會恐懼心理最嚴重的災害,是我國四大類災害中應該首先給予關注的災害。

教學重點:

1、理解我國地震西多東少,青藏、新疆、華北和台灣四個多發區地質災害的成因。

2、結合案例認識地震預測和防震意識在災害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區同級地震造成不同災情的原因,重點認識人文因素導致的災情差異。

4、歸納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時空分佈特點和地域分佈總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我國地震災情東重西輕的原因。

2、唐山地震災情嚴重的原因。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中國的地質災害》的相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參考,瞭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後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關於地質災害的視頻,課堂放給學生觀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圖片網上搜索下載《中國的地質災害》的地圖,培養學生讀圖識別能力。通過百度在網上搜索一些關於中國的地質災害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做成PPT課堂給同學們演示,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分佈、原因、特點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講授法、自學釋疑法、分組討論法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圖表等

教學過程

【資料導入】汶川地震圖片 【百度圖片】

【提問】汶川地震屬於什麼類型的災害?

【學生回答】地質災害。

【教師】很好!我國的地質災害除地震外,還有滑坡和泥石流。本節課我們一起探討中國地質災害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

展示材料:中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從有記載到2000年,我國已發生破壞性地震1009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22次。20世紀中國發生6級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級地震100餘次,平均每年1次。震級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級地震。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第30頁圖文內容,分析説明:(1)我國地震的分佈特點(2)我國地震的主要分佈地區及原因(3)我國多地震的原因。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課件展示的新聞和教材第30頁相關內容,然後分組討論,積極發言,回答問題

【歸納】(學生回答後由教師進行點撥、歸納)(1)我國地震分佈特點是西多東少(2)我國有四個地震多發區:青藏、新疆、華北和台灣。青藏、新疆多發區分佈在西部,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帶的北東邊界;華北和台灣多發區分佈在東部,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我國地震多發區可歸納為:西多東少四區一帶(3)我國處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強烈,因此地震頻發。

【板書】一、?我國地震災害

地震災害多發區:四區:青藏、新疆、華北和台灣。

一帶:南北地震帶

【過渡】:地震災害是傷亡人口最多,造成社會恐懼心理最嚴重的災害。地震造成的財產損失與地震烈度和財產的易損性有關。如果巨大的破壞性地震發生在財產密集且抗震能力較差的城市,則會造成更大的財產損失,在中國造成財產損失最大的地震是唐山地震。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分析圖2.8,從數據中找出相關關係:(1949--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區的死亡人數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區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區的100倍。可見,地震死亡人數與人口密度成正比關係。人口密度以倍數增長,死亡人數則以級數增長。因此,在我國東部地區,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災。

再請同學們讀案例1找出唐山地震的震級、震中、經緯度、災情(死亡人數、受傷人口、經濟損失)。

【百度視頻搜索】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

【歸納】自然原因:

1、與震中距有關,唐山位於華北地震帶,此次地震震中位於市內

2、與震發時間有關,凌晨震發,逃生機會少。

人為因素:

1、與人口密度有關,唐山是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2、與建築物的抗震係數有關,房屋抗震係數小;

3、與人的防震意識弱有關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讀P20“案例:北海道強震人員傷亡少的原因”和:日本的地震防災計劃”,提到了地震預測和防震意識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試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減災預案,會有如此嚴重的災情麼?

請同學們閲讀案例2——台灣島“9.21”南投地震。

(1)讀圖2.10,説明受災人口與受損房屋的分佈,結合台灣的地形和人口分佈特點分析原因。

(2)瞭解該次地震的強度和災情。比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災人口和經濟損失的差異。

【探究問題1】閲讀教材第31頁圖2.8(課件展示此圖),思考:我國地震西多東少,但為什麼我國地震災情東重西輕?(閲讀圖和教材,相互討論,然後回答。)

【點撥】(學生回答後由教師進行點撥)

我以東經105°為界,我國西部地區主要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相互作用區,不僅地質構造複雜,而且地殼運動特別活躍,是世界大陸地震最強烈、多發和密集的地區。而東部地區除了沿海以及華北外,大部分地區相對穩定,故地震較少。

我國地震西多東少,但災情卻東重西輕。雖然我國西部地震頻次高,強度大,但人口稀疏,資產密度小,因此災情也就相應小得多;而東部地區有着佔我國城市總數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國經濟發達、資產密集區,這就決定了我國地震災情必然是東部嚴重。

【探究問題2】

閲讀教材第32頁圖2.11,分析我國近年來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經濟損失卻上升的原因。

【學生活動】閲讀圖和教材,相互討論,然後回答。

【點撥】(學生回答後由教師進行點撥)

隨着科技進步,我國地震的預測水平在不斷提高、建築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識在加強,抗震的應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員的傷亡減少;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了,(即受災體的密度增大),因而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卻呈上升趨勢。

【板書】:2.我國地震災情特點:東重西輕

(1)災情總體特徵——東重西輕

(2)災情變化趨勢——因地震死亡人數減少,經濟損失卻有加重趨勢

【過渡】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瞭解到中國地震災害多發的原因以及地震分佈、震災分佈的特點。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我國多發的災害。下面我們一起探討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分佈和成因。

【板書】二、滑坡、泥石流災害

【百度視頻搜索】重慶雲陽——大面積山體滑坡威脅一學校安全

【引導】請大家閲讀教材第33~34頁有關圖文內容,分析説明:(1)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空間分佈特點是什麼?(3)我國滑坡、泥石流的時間分佈特點是什麼?

【學生活動】讓學生從圖2.12上找到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主要分佈區:從太行山到秦嶺,經鄂西、四川、雲南到藏東一帶滑坡發育密度極大;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級階梯,特別是西南地區為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災區。

【歸納】(學生回答後由教師進行點撥、歸納)(1)山地面積廣、山高谷深、地勢陡峻、地質構造複雜、上層巖性相對鬆軟、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開發程度不斷加大等,是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2)課件展示我國滑坡、泥石流的時空分佈特點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解。

板書:1.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成因

板書:2.時間分佈特點

? 板書:3.空間分佈特點:

板書:4.地域上的總特點:廣泛性和相對集中性

【強調】(1)泥石流:與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原因:爆發時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發)

?(2)滑坡:表現出常發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時多發,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探究問題3】讀教材第34頁圖2.12,找出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的疊加地區,並分析疊加的原因。

【學生活動】認真看圖,相互討論,然後回答。

待老師點撥後,修改答案。

【點撥】圖2.12表明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疊加區是在第二級階梯上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這裏是我國平原向山地的過渡區,斜坡較多,又是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互作用的地區,降水較多,還是黃土、喀斯特等可蝕性物質集中分佈地區,同時人類活動廣泛且程度大,這些都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條件。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讀表2.3。

【點撥】因水動力的性質與地表物質的組合不同,我國泥石流的成因類型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6k46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