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世界洋流的分佈與影響》教材分析

《世界洋流的分佈與影響》教材分析

《世界洋流的分佈與影響》教材分析

《世界洋流的分佈與影響》教材分析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析的是選擇性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世界洋流的分佈與影響》,對應本節的課標要求為:運用世界洋流分佈圖説明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並舉例説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好人類活動的影響。

與本節內容有直接關聯的是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海水的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從鹽度、温度、密度三個方面介紹了海水的性質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海水的運動形式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及了洋流的概念、寒暖流分類及對氣候的影響進行了簡單的敍述。因此,本節在原2004版本的基礎上將原來洋流的概念、寒暖流分類、促進熱量交換等不再重複,增加了“活動”小欄目和新的“閲讀”材料,為老師們的課堂活動提供素材,以及一些語句的描述進行了調整。

例如:關於洋流的概念,2004版必修1中的表述為“海洋表層海水大規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規律地運動”,2019版必修1中表述為“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規律的大規模流動”。減少了“表層”的限定,洋流的表現範圍更大了,比如本節後面的關於“熱鹽環流”的內容,如果按照舊的概念就不能算洋流了,但是把洋流的概念中對“表層”的限定去掉之後,更大範圍的海水流動都屬於洋流了,也更加接近了客觀實際。

2019版在關於世界洋流的分佈中第二點表述為“北緯45°-70°”比原來的“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範圍要小而具體了。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中,調整為“北大西洋暖流是歐洲西部形成温暖多雨的温帶海洋性氣候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了“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新舊版本中的圖也有所調整,“世界洋流的分佈”和“世界著名漁場的分佈”增加了七大洲的名稱,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區域認知。

首先,課前的“探索”欄目。這個材料並不是新的材料,是2017版的閲讀材料,但是增加了問題,老師們可以將它應用與課前導入環節,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洋流的興趣,也可以利用這個案例學習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讓學生體會到洋流在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對人類活動產生着影響,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建立人地協調觀的核心素養。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洋流的分類;2.世界洋流的分佈;3.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一部分,洋流的分類。

教材正文的最開始從三種海水運動形式——波浪、潮汐、洋流説起,能夠把必修部分的知識與本節所學內容連接起來,形成自然的過渡。點明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顯著,也為第三部分“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學習和總結做好鋪墊。

關於洋流形成的三個影響因素新舊教材沒有變動,個人觀點是,三個影響因素更多的影響表層的洋流,而深層洋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如温度、鹽度),老師們可以啟發學生做出思考,鍛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

老師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已知知識,按性質洋流可以分為暖流與寒流,那麼按照成因分類,又可以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

風海流的形成可以利用“盛行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這句話作為銜接,同時學生也很好理解風海流主要為表層洋流。

關於密度流需要和學生解釋清楚表層海水從海水水位高的海域流向海水水位低的海域,即從密度低的海域流向密度高的海域,而底層海水從密度高的海域流向密度低的海域,否則學生會產生疑問。聯繫本節教材最後一個活動“觀察分析熱鹽環流”中,提到了“深層洋流是由海水密度的差異所驅動的”,這其實與表層因海面傾斜形成的洋流方向是相反的。

密度流流動方向差異原理涉及到不同高度海水的壓力、地轉偏向力等,雖然表面看錶層和深層的密度流是相反的,但是其實內在的原理是一致的。對於高中生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當然很多物理基礎很好的學生也是能夠理解的,老師們也可以藉助一些實驗的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

補償流的理解難度不大,建議老師們利用垂直補償流來幫助學生建立對洋流認知的立體化,即不要認為洋流僅停留在表層或平面,它應該是表層和深層、水平和垂直多方向的。

教材還強調洋流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以舉例説明,比如千島寒流既有補償北太平洋暖流向東運動,導致日本東部海水減少,從千島羣島來的大規模海水有補償流的性質,而其中也有風(極地東風帶)的影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風海流的性質。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第二部分,世界洋流的分佈。教材介紹了不同緯度不同海區的四大洋流系統。

第一點具體闡述了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的形成,這部分內容與2004版基本沒有變動,老師們可以聯繫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氣旋和反氣旋的知識,把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洋流的分佈規律和成因。

第二點除緯度範圍表述更加具體外,對氣旋型大洋環流的形成也分析的很清楚。

將原來的“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改為“北緯45°-70°”,範圍要小了,那麼北緯70°以北的北冰洋就不在此環流範圍裏面了。北極地區不同於南極,形成的洋流在北冰洋內的環流老師們可以作為學生探究的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

第三點也是和2004版相比有變化的地方,由單一的西風漂流變為兩圈環流組成的繞極環流,除此以外還需要注意給學生解釋清楚“海水的輻散帶引起深層海水上升”,也就解釋清楚了南北半球西風漂流寒暖流性質不同的原因。

第四點的基本沒有變化,結合南亞季風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落實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的認識,教材還特別設計了“認識洋流分佈規律”的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在地球儀上標註洋流,並通過小組合作填寫表格來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區域認知的核心素養。

閲讀材料“富蘭克林繪製墨西哥灣暖流圖”,以及“探索”都涉及到啟發學生思考對地理問題的研究方法,這其實是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第三部分,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對比必修內容,本節對洋流的影響描述的更加詳細、層次分明。

對氣候的影響進行了語句調整,增加了“重要原因之一”,肯定了歐洲西部的温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首先是中緯西風帶的影響,北大西洋暖流在這裏是對歐洲西部的氣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非決定性的。這樣的表述更加科學、嚴謹了。老師們可以結合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佈圖加強學生對洋流影響氣候的理解,而氣候和地形是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最主要因素,呼應教材正文最開始“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顯著”的鋪墊。而這裏又為下一節“海-氣相互作用”做了鋪墊,相信通過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也會幫助學生理解“海-氣”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

另外,這裏還新增加了一幅圖“墨西哥灣暖流”,利用紅外線度確定海面温度,讓學生對洋流的認識更加形象,也可以與富蘭克林的研究方法進行對比體會技術手段對人類科技進步的巨大貢獻。

關於教材的變化,我還有一點小小的體會,就是更加突出了洋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我想這種變化的大背景有國內外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國家層面對海洋地理的重視等,都體現出了對人地關係的認識更加重視和深入了,這其實就是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潛移默化培養。

對海洋生物資源分佈的影響,除原有的寒暖流交匯海區形成較大漁場外,增加了“寒暖流交匯處是魚類遊動的壁障”,需要給學生解釋清楚含義。寒暖流交匯可產生“壁障”,就好像冷暖氣團相遇形成準靜止鋒一樣,寒暖流交匯處洋流流速受到極大抑制,幾乎停滯不前。對於習慣於隨洋流遊動的魚羣來説,寒暖流交匯處簡直就像一堵阻止其前行的牆。

對航海和污染的影響,分別單獨列出了與氣候和海洋生物資源並列的標題,層次更加合理清晰。其中航海的部分增加了冰山對航海的影響,老師們也可以藉助一些資料如電影《泰坦尼克號》幫助學生感受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對污染的影響可以補充福島核泄漏事件相關資料。

老師們經驗豐富,補充的相關資料也適應各自教學實際,但都能體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

關於“熱鹽環流”,這是新增加的活動和材料,需要給學生解釋清楚圖中的環流顏色並不表示寒暖流,而是表層和深層海水流動的方向。北大西洋暖流將低緯度的熱量源源不斷地向中高緯度輸送。並在此過程中,温度下降,密度升高,海水變得更“重”,於是就在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下沉到了大洋深處,這些下沉的海水轉而掉頭向南流動,經過南極大陸附近時接受南極底層海水補充之後,繼續向北運動分別進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同時表層水的補償作用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表層水流向北大西洋,完成一個循環。熱鹽環流實現了全球尺度的熱量交換,和表層洋流相比它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都要大得多,對維持全球氣候的穩定有着重要作用。我覺得熱鹽環流其實正是“海-氣”關係的最好説明,幫助學生了解熱鹽環流,為後續知識打好基礎。

另外,關於熱鹽環流我也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説到深層的海水流動是到達了什麼樣的深度?深層海水的流動是集中在某個位置嗎?相信學生們也會產生類似的疑問,甚至更多,我也會繼續查找資料把疑問弄清楚,也歡迎老師們幫我解釋清楚,幫助我進步!

此外,教材課後還安排了案例研究《黑潮》和作業題,老師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和材料,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素養,幫助學生認識海洋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重要性,提升學生保護海洋環境和維護海洋權益的意識。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教材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感謝教研員**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希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感謝聆聽!

標籤: 洋流 教材 分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wzm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