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宋詞、史學、繪畫、書法),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瞭解與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資治通鑑》和《史記》體例的比較,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歷史知識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學習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③採用列表格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④舉行古代名詩、詞比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宋元文學藝術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司馬光對工作的執著和嚴謹的。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宋詞和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難點:本課頭緒多,應突出重點,繁簡適度。

課前準備收集歷史典故,著名詞人作品,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達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時期我國古代文學也呈現空前繁榮局面。(或多媒體《清明上河圖》導入)

二、探究新課:

(一)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師:古代史學著作很多,請大家説説看你能説出幾部?(學生思考後回答)然後用幻燈打出《資治通鑑》,接着提問:這部書的作者是誰?你知道書名的來歷嗎?

生:司馬光。因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政道”故名。

師:請兩名同學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演非常精彩,同學們,你知道《資治通鑑》這部書的體例嗎?它和《史記》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組討論後回答(略)。

多媒體顯示錶格(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比較)

師:北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孱弱的王朝,為什麼出現了《資治通鑑》這樣一部通史鉅著?

生:可直抒已見,從多角度回答問題

師:從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歸納。根本原因是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衝突中處於劣勢,加上階級矛盾尖鋭,使北宋政治家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他們把目標轉向歷史,以為當世統治者的借鑑。客觀原因是書院制度完備學習風氣活躍,北宋文化普及較高,為《資》的編寫大量人才,同時印刷術進步,使書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馬光等人嚴謹治學。

(二)宋詞的傑出詞人

師: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着音樂的發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後,音樂發展較快,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了便於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出現,到宋時達到頂峯。(主要原因是在於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這一時期主要詞人有哪些?

生: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用幻燈打出三人頭像,介紹他們生平)

(用多媒體講述三人作品及特點)多媒體顯示蘇、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及《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要求同學跟着大聲朗讀,並體會他們的風格特徵。得出蘇、辛詞豪邁奔放(豪放派),李詞特點風格委婉(婉約派)。

要求學生製表歸納三人主要作品及風格

(三)風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

師:我國繪畫有悠久的歷史。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風格各異,到宋元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表現大眾生活的風俗畫,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圖》。指導學生看書。

幻燈:展示《清》圖,向同學介紹該圖的主要內容(可本單元活動課)

教師作:畫卷表現了城鄉百姓的社會生活,展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北宋經濟發展狀況,該圖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筆墨及淳樸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的突出成就。

師:宋元時期出現了許多畫家,你能列舉幾個嗎?

生:(略)

師:書法在宋元時期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湧現出很多的書法家,被稱為“宋四家”的是誰?

生: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師:元朝的趙孟頫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幻燈:展示書法家的作品,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增強藝術鑑賞力。

課後作業:要求學生收集從東漢至宋元時期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時期不僅科技領先,而且文化燦爛。我們祖先為我們奉獻了一份豐厚的文化大餐,面對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在自豪的同時,更應認識到我們的責任與重擔,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努力。

三、課堂

指導學生完成課件出示的圖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麼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麼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後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麪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隨着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裏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瞭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講述本課知識,讓學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況;詳細地講解大運河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會識圖看圖;探討隋朝的滅亡,培養學生從歷史教訓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的積極歷史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通過這種精神的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復興中華的情愫。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創立及影響。

【難點】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科舉制創立的標誌和影響。

【導學過程】

目標導學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學生閲讀教材“隋的統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瞭解隋朝統一全國的時間,統一的標誌及統一的意義。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最後再次強調並歸納學生的回答。

教師講述:隋朝建立後,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那在此基礎上隋朝的國力發展如何呢?

4.圖文展示含嘉倉,一個在文獻裏被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髮掘。據統計,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穀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

5.請同學們回答:隋朝的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6.學生閲讀教材,自主學習與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提示:(1)發展經濟;(2)編訂户籍;(3)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教師設疑:這些措施的實施給隋朝帶來怎樣的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隋朝實施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目標導學二:大運河的開通

請同學們結合材料與教材“開通大運河”一目,指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麼。

反饋指導: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一聲令下,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就開通了。

PPT呈現“大運河圖”,學生根據教材完成填空,並勾畫出大運河簡單示意圖。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填空、畫示意圖,教師展示部分同學的成果,進行點評。

教師講述:大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三點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教師設疑:有人説大運河“功在千秋,罪在當時”,你覺得這種説法有道理嗎?

學生小組內交流,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總結:從地圖上看,中國江河大都是東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運河的開通溝通南北,加強了南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為祖國的長遠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古人語“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所以説大運河“功在千秋”。不過,隋朝為開通大運河徵發了幾百萬人,佔當時全國人口的將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夠,婦女也被徵調去。百姓對此不滿,隋煬帝便用高壓手段鎮壓,規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輕重,一律處斬,且無須上報。古人語:“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所以説大運河“罪在當時”。過渡:俗話説,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隋朝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是因隋文帝“治國有方”,有一批優秀人才為國“出謀劃策”,那“優秀人才”如何選拔呢?

目標導學三:科舉制的創立

同學們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題名;提示二:名落孫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連中三元;提示五:一舉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門第限制。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設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貢之科。隋煬帝時又添設了進士科。

依據材料並結合教材思考問題。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標準是什麼?科舉制的選官標準又是什麼?

教師設疑:這種新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取士最受哪些人歡迎?有什麼積極作用?5.學生結合史料與教材知識,小組交流,回答問題。科舉制間接擴大了教育範圍,打破了豪門貴族壟斷教育的狀況,刺激了官學和私學的發展,促進了學校數量的增加,也擴大了學習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有詩賦雜文,也有經史典籍,還有策論。

總結:科舉制的創立,最受門第不高的讀書人歡迎。這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門第不高而有才學的人可以參政,有利於鞏固統治,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後科舉制不斷完善,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了約1300年。

目標導學四:隋朝的滅亡

學生閲讀教材“隋朝的滅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材上適當標註,歸納回答。教師小結:隋煬帝因實行“暴政”,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客觀評價隋煬帝。

材料展示徵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後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4.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你如何客觀看待隋煬帝?

5.反饋指導:隋煬帝雖説是公認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詩賦,治軍旅,絕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開運河,修馳道,建東都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運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還創立進士科,使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深遠。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公正。

教師小結:隋朝,因隋文帝而勃興,因隋煬帝而速亡,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四、課堂小結: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摧殘,瞬間毀滅,勃興速亡,魅力十足!”歷時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暫歷史讓我們知道一個道理: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治國必須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強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司馬光和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學習,知道《資治通鑑》的作者和體例,並能識別《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

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的學習,瞭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過程與方法:

對照《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明確紀傳體和編年體兩類史書的編撰特點,初步培養比較問題的能力。

對優秀宋詞作品進行分析和討論,提高對作品的鑑賞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以增強對元代戲劇藝術的瞭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宋元文化的繁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一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難能可得的精神財富,如司馬光嚴謹治學的精神,李清照和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等。

教學重點:《資治通鑑》的體例

教學難點:宋詞的成就

教學方法講述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北宋時期,一場激烈的朝廷論爭圍繞着一部名為《資治通鑑》的書展開,一些人堅持要毀掉這部已經雕版的著作,幸虧有人以書中有宋神宗的“御序”為由,將書保存下來。你想知道這部倖免於難的《資治通鑑》是怎樣的一部書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你可知道這首千古絕唱的出處?你是否想走進意境悠遠的宋詞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世界,去盡情領略宋元文化的風采呢?

內容分析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時期。本節課涉及了宋元時期的史學、文學藝術等內容。

一、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史書體例比較簡表

史學著作史書體裁主要特點

《史記》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

《資治通鑑》編年體按時間順序將史事

和時間緊密結合

二、意境悠遠的宋詞

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

蘇軾北宋《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兩宋

之交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辛棄疾南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

三、“感天動地”的元雜劇

元雜劇的含義。劇作家關漢卿及其代表作《竇娥冤》。

重點難點

《資治通鑑》、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和元雜劇是教學重點。

教學建議

多采用談話法、討論法和觀察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解惑動機,進而積極思考和參與。

問題解答

對司馬光幼年勤奮學習的精神,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借鑑?

提示我們應發揚其勤奮刻苦、自覺自律、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材料閲讀閲讀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為什麼能夠興盛。

提示元統一後,城市經濟繁榮。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階層進一步擴大,作為直接反映生活的戲劇形式元雜劇,適應了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作業一課一練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五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複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採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説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於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的概括。這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採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製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後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佈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於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説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説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徵,現在請同學們説説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麼?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説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閲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説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説,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結合本課主題自制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閲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説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説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説説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説説“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説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説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課外延伸:遠古傳説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繫和區別?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P16頁的練一練

2、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名稱()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人文初祖

奴隸社會

夏朝

原始社會終結

禹時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七

課標內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説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

②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

⑦鑑真東渡;

⑧玄奘西遊。

1、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後的比較鑑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説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繫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

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鑑別能力。

4、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繫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2、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鑑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2、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鑑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後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二、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複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鑑真東渡

1、鑑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鑑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遊

1、玄奘西遊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遊的貢獻

課堂練習: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 )。唐政府在廣州設置( ),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 )多個。

3、( )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 ),還把唐朝的建築技術、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後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時,僧人( )西遊( )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 》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平假名。

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八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裏?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脣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羣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的動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6kkq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