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知識積存得再多,若沒有智慧加以應用,知識就失去了價值。瞭解你自己在做什麼事,知道熱愛做什麼樣的事,知道能把什麼事做成什麼樣,這就是智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1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 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1課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徵: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使用打製石器、木棒;(生產工具)

4、生產生活狀況

採集、狩獵;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5、社會組織:過羣居生活,原始社會。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

1、遺址:位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三萬年;

2、體貌特徵: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徵;

3、生產工具:磨已掌握鑽孔光技術和磨製技術(骨針);

4、觀念: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古代關於農耕的傳説:

(1)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

(2)神農氏:教民播種,嚐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温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乾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麼決定的,説明了什麼?

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4)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

第3課 遠古的傳説

一、炎黃聯盟

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説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

(2)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3)製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曆法知識。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德才兼備,以身作則);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民主推選、首領沒有特權)

4、繼黃帝之後,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5、大禹治水:與羣眾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

體現了刻苦耐勞,堅持不懈,大公無私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2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四課 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一)夏朝的興衰(夏朝是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

奴隸制王朝,標誌着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從 啟 開始的。

啟 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誌着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

志着“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曆。

4、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湯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

1600 年, 湯 建立商朝。

2、盤庚遷殷:

盤庚 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王

紂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

牧野大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動腦筋: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1)暴政引起民憤

(2)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

(三)西周(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鎬京 ,史稱“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2)內容:①周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義或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範圍。

(4)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 )

(5)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後,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

3、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

國人暴動 。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

★★總結討論:

(1)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於國君暴虐無道,統治殘暴、腐敗,失去民心。

(2)從夏朝和商朝滅亡中我們能得什麼啟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打製石器

石器時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又是什麼?

磨製石器

夏商西周時期用的生產工具又是什麼呢?

青銅器 青銅時代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青銅器的成就:

(1)原始社會後期:出現青銅器,代表是甘肅地區齊家文化遺址出現銅鏡。

(2)商周時期:

①用途與功能:主要用於飲食、祭祀及軍事等,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

②特點: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製作工藝高超。

(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銅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製作工藝高超:(1)成分:銅錫、鉛;

(2)方法:泥範鑄造法

二、甲骨文記事:

1.甲骨文的含義: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情況: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記載內容:甲骨文記載內容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管制、刑法、醫藥、天文曆法等

4.發現意義:

(1)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造字特點: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

2、影響: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6課 動盪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註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爭戰而得名。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後期,鐵製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

2、手工業:規模擴大。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盪,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

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諸侯爭霸

1、背景: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鬥;

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

2、經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後稱霸中原;

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後北上爭霸。(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3、影響(結果):

(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

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3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九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

(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1)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滅六國過程的特點;由近及遠(自西向東);各個擊破。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

(2) 都城:咸陽

(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統一後,採取了那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

(4)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5)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

2、列表歸納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3、秦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答: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此圖可以看出:圖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圖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屬於皇帝下屬的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縣。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中央政府直接聽命於皇帝,所有權力都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1)特點:中央集權

(2)影響: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統治特點:急於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罰殘酷(嚴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爆發的原因: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起義方式:農民揭竿而起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

結果起義失敗。

6、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易錯: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1、項羽和劉邦起義:

(1)項羽: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2、楚漢之爭:(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四年楚漢之爭)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4)結果:劉邦勝利。

(5)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項羽剛愎自負,一味依賴武力,失去民心;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於用人。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漢的建立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

劉邦是漢高祖。

2、漢初的社會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1)漢初的社會狀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社會十分貧困,經濟蕭條。

原因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

(2)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首要問題。

二、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2、漢高祖採取的措施: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解甲歸田)

2將奴婢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釋奴為民)

3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税,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4十五税一:減輕田租,定税率為十五税一;

★★漢高祖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為:解甲歸田、釋奴為民、輕徭薄賦。

3、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三、文景之治:

1、漢文帝、漢景帝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採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

(1)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關心農桑,進一步減輕賦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

(2)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

(3)提倡節儉:提倡勤儉治國,以身作則。

2、表現(治國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

即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錢糧充盈。

★★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稱為--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4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實施:

1、背景: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

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官府分庭抗禮。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

2、措施

★★漢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區別:(1)一個是減少諸侯國的土地,削弱諸侯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2)一個是給諸侯分封土地,加強諸侯實力,分散中央權力。

二、思想文化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經濟:統一鑄造貨幣,鹽鐵專賣

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的作用 :漢武帝時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課堂小結: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或大一統的表現或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

(2)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説立為正統思;在長安興辦太學。

(3)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五株錢,實行鹽鐵官營和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對外關係: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評價漢武帝:

(1)漢武帝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加強中央集權;②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五株錢,實行鹽鐵官營和專賣,增加財政收入;③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4對外關係: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加強西域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2)漢武帝是我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議一議:人們為什麼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1)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

(2)都採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

(3)“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徵。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

一、建立:劉秀稱帝

1、西漢的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二、興盛;光武中興

1、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中興措施):

①釋放奴婢;

②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

③合併郡縣,裁減宂官,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2、影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東漢中期後,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臨朝;

2、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

3、影響: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擊:黃巾起義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盪。

2、概括: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爆發。

3、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4、規模:人數多,地域廣,時間長。

5、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是東漢衰亡的直接原因。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1)時間: 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3) 意義:瞭解了西域的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1)時間: 公元前119年

(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繫

(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瞭解與往來。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

★★聯繫所學的歷史、地理知識,設想一下在“開西域之跡”的過程中,張騫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優秀的品質?

(1)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張騫的優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於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

(1)開闢時間:漢武帝時

(2)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的大秦。

(3)商品: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出,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4)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5)意義: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斯里蘭卡

三、對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護的設置:

(1)時間:公元前60年(漢宣帝時)

(2)設立的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誌着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範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2、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東漢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漢朝時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張騫出使西域、班超經營西域。

★★當今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有:嘉峪關、敦煌莫高窟、樓蘭古城遺址(新疆)、秦始皇兵馬俑(陝西西安)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5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紙術的發明

1、紙的發明:西漢時期懂得造紙基本方法——缺點:質量差、產量低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的貢獻(或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二、醫學:張仲景和華佗(都是東漢末年)

1、張仲景(醫聖):寫有《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2、華

佗(神醫):發明麻沸散、創造五禽戲。

三、史學:歷史鉅著《史記》

1、作者:司馬遷

2、主要內容:《史記》記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評價《史記》:

(1)史學成就:《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2)文學成就:《史記》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形象生動,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東漢後期產生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主要教派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佛教:西漢末年傳入;

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結合當時社會情況,説説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義,使其得到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植。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願望。加之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這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傳播。

★★我國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麼?

(1)國家統一; (2)經濟發展;

(3)各民族共同創造;(4)中外交往頻繁 。

第16課 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的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

(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 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曹操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

2、概況:

(1)時間:公元208年

(2)作戰雙方:曹操 與 孫劉聯軍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曹操驕傲輕敵;

(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評價曹操:

(1)曹操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願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稱帝,定城 洛陽,魏國建立;

(2) 221 年, 劉備 稱帝,定城 成都,蜀國建立;

(3) 222 年, 孫權 稱王,定城 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

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係,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

★★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後,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後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學習三國曆史的啟示:

(1)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2)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3)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5)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6)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131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