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點

有用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知識的實用才有價值意義。智商的高低體現知識多少,情商的高低體現能力的大小,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1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後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1)納諫: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大臣魏徵敢於直言,前後進諫200多次。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

(3)政治: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4)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5)軍事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5、評價唐太宗: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B、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羣眾的辛勤勞動。D、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現實意義:(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

(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並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社會。

三、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後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

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製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開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

即位後,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宂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2

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

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1.契丹族

(1)生活區域:遊牧在我國北方的民族。

(2)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3)統治:阿保機建國後,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

2.党項族

(1)生活區域: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後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

(2)建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

(3)統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

二、遼、北宋、西夏的和戰★★★★

1、北宋與遼──澶淵之盟

(1)背景: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

(2)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

(3)評價:①“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②對於北宋來説,“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

③對遼來説,“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脱險,還得到了歲幣。

④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2、西夏與北宋的關係

(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損失亦很大。

(2)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邊境貿易興旺。

3.如何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係發展的主流。

(2)遼宋、宋夏之間的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説。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易混辨析

“澶淵之盟”與宋夏和約的異同點有哪些?

異: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夏向宋稱臣。

同:宋遼、宋夏議和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客觀上有利於雙方和平相處;宋王朝都要交納歲幣。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3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

②隋朝國家統一。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開通的作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9、評價:⑴積極: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⑵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並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

1.過程:①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

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2.概況:山東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

3.滅亡: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4

元朝的統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

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後,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創立行省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2)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裏”,直屬於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3.影響: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以後繼續沿用。

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1.原則: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根據各地區情況,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對台灣管理。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2)對西藏的管轄。在中央設宣政院,在西藏調查户口,設置驛站和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3.意義: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釋疑解難

簡述元朝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貢獻。

(1)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和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大江南北的統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設立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後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

(3)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台灣。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實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標誌。

(5)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主管全國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軍政要務。從元朝開始,西藏地區已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七年級下冊歷史的知識5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戰亂較少;

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區域拓展: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

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水稻:①品種: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②區域:由於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廣。③結果: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2)經濟作物:①茶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②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1)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

(2)南宋後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地的瓷器,給人別緻的美感。

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製造的海船,配備了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商業

(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草市;城鄉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2.外貿

(1)港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範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經濟重心南移

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

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思考: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

(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

(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從而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並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我國經濟重心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南移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東漢後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

(2)南朝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3)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yd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