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3課《三顧茅廬》課文原文及教案【多篇】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3課《三顧茅廬》課文原文及教案【多篇】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3課《三顧茅廬》課文原文及教案【多篇】

顧茅廬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賢、輔佐”等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教學重難點:

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1、談話。

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雲際會、羣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國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揭題。

3、質疑。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學生帶問題自由讀課文。

2、交流反饋: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麼事呢?

3、教師小結。

4、教學複姓。

5、介紹古人名號中的“字”。

三、細讀課文,推敲重點

1、學生讀課文,圈劃出重點詞句。

2、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隨機教學。

主要抓詞:“立即”、“斥責”、“大聲斥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趕緊下拜”、“謁見”。

句:“胡説!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昌着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來理解劉備在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訓練點:

1)、抓住人物對話進行朗讀訓練。

2)、抓重點句進行思維訓練。

3)、寫話訓練。

四、小結過渡。

五、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並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幹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六、總結全文,引向課外。

1、發散:除了《三國演義》外,你還知道哪些名著?

2、總結。

附板書:◆ 三顧茅廬

(懇請) (輔佐)

劉備 ────→ 諸葛亮 ────→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文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文章中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文中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可分為三段。即:第一段略寫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第二段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是課文的重點。第三段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設計思路:

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先進行細讀課文,感悟體會:鮮明的對比;精妙的比喻。接着精讀課文,賞析品味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加深領會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對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刻畫。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劉備渴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比喻句前後兩部分之間的聯繫。

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難點:

感悟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點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點出“文眼”。

1、指名讀課題

2、“顧”是什麼意思?(拜訪)“茅廬”指的是什麼地方?誰“三顧茅廬”?劉備三次怎樣去拜訪諸葛亮的?(引導生説説議議,學生點出“誠心誠意”)

師:孩子,你真棒,一眼就看出劉備的心思,也把我們文章的眼睛找到了。為了獎勵你,第一自然段由你來讀。

3、讓生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理念:“借題直入”法讓學生既能温故上節課所學內容,又引出本文的文眼“誠心誠意”一詞,還能在簡單的問答中調動學生積極發言的興趣,可謂是“一石三鳥”。〗

師: 第一次,劉備聽説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於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到了寒冬臘月,劉備又決定第二次去拜訪諸葛亮,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有見着。冬去春來,劉備第三次來到了隆中,隆中有着怎樣的景色呢?讓我們再美美地讀讀這段話。(多媒體出示: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二、賞景入境,巧喻“卧龍”。

1、作者除了寫隆中的山岡,還有寫了什麼?

2、寫山岡用了什麼詞?(蜿蜒)是什麼意思?彎曲高低在人們眼中就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像誰?

3、等待誰讓他騰飛?

4、“青翠欲滴”是什麼意思?景色“秀麗宜人?真是一塊寶地啊,不愧稱為卧龍。這使我想起了諸葛亮的一句名言(多媒體出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齊讀。

〖設計理念:王國維曾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環境 的烘托值得品味,秀麗的環境描寫巧妙地襯托了諸葛亮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又補充了諸葛亮的名言,讓學生更能體會到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性格。〗

三、精講點撥,“品味誠意”。

師:諸葛亮隱居在卧龍崗,人們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神機妙算。在那個羣雄紛爭的年代,很多人都想請他出山,但是諸葛亮都不肯出山,而劉備卻能讓他走出茅廬,你知道諸葛亮到底被劉備的什麼感動了?(生回答:誠心誠意)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他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裏呢?讀二、三自然段,邊讀邊畫。

(一)對比中的“誠心誠意”

1、多媒體出示:有關句子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2、指名讀(評價:嚷、生氣)

3、根據學生讀的情況,指導生朗讀。(如果讀得不到位可説:張飛是個脾氣急躁之人,此時你這個張飛太温柔了,再幫張飛嚷一次)

〖設計理念:“語言有温度,字詞知冷暖”一個“嚷”字傳神的再現了張飛的粗魯,一個“生氣”同時刻畫了劉備不顧結拜生死情義,在劉備對生死之交的“氣”中,對比反襯出他對諸葛亮的多麼敬重,在指導感情朗讀中有了對比,情感便有了昇華。〗

4、自從“桃園三結義”後,劉備、張飛、關羽則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此時,劉備卻為諸葛亮而與兄弟生氣,可以看出劉備是多麼的尊重人才,求賢如渴呀!他的誠心誠意還表現在那些地方?請讀出來。

(二)細節中的“誠心誠意”。

1、多媒體出示“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去輕輕敲門,……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2、學生默讀,用筆在書上圈出詞語。

3、指名説。(根據學生所説的詞語師生進行探究)

〖設計理念:俗話説:“心態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劉備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描寫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與虔誠。〗

(1)“半里多路,下馬步行”半里多路有多遠?他為什麼不直接騎到門前呢?讀

(2)“輕輕地敲門”、“輕輕地走出去”,從“輕輕”你讀出了什麼?劉備為何讓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恭恭敬敬”站着,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

(3)(彎腰低頭)更恭敬了,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看看書上劉備這樣一站就站了多久?

(4)(半晌工夫:一個時辰)孩子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此時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你們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着一位27歲的毛小夥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5)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身,又等啊等啊,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麼“快步”?(想見諸葛亮)既然這麼迫切相見諸葛亮又為何在他睡覺的時候,而是恭恭敬敬地慢慢等啊等啊?

〖設計理念:透過“快步”品味出諸葛亮醒來時劉備的“急”與劉備先前的“不急”的等待對比中,更加突出劉備對諸葛亮的誠意。〗

四、課內外延伸,感知“雄才”。

1、劉備真是太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到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去請呢?讀第4自然段

2、“茅塞頓開”意思是什麼?(原來心裏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忽然理解、領會。

3、此時的劉備聽諸葛亮的分析就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此時他心中的疑團終於雲霄霧散了。可見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4、你知道諸葛亮出山後幫劉備打了那些勝仗嗎?

多媒體出示: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等圖文資料,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有多麼的重要!

5、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中的故事。那麼今天我們學習了這個故事又有何作用?(待人誠懇、謙虛、尊重)

五、遷移運用,走近“三國”。

課後作業:

1、讀一讀下面這些詞都跟什麼故事有關?

刮骨療毒 過五關,斬六將 苦肉計

夜走麥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生讀詞。

(2)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周瑜為什麼要打黃蓋嗎?關羽又是如何“過五關,斬六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又講的是誰的故事?等等,你們想知道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嗎?(生:想)

(3)師:欲知下回故事如何?請讀《三國演義》。

〖設計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對課外的延伸中,調動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在孩子的好奇中,我以“講書”的結尾形式戛然而止,將閲讀的主動權推向了學生。〗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1、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和三個重點詞語。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培養以誠待人,誠心實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學習思路: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讚美誠。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

讀詩句:回憶《三國演義》中的有名人物性格。重點談論劉、張、關、諸葛四人。引出《三顧茅廬》直接學習生字、詞語。

仰慕 大賢 謁見

老師把它們故事的經過編在一組句子中,誰能讀一讀? 《求賢》

卧龍岡未見大賢,風雪中輕釦柴門。步行久等識先生,三顧茅廬成大業。

二、整體感知文本,一讀課文。

同學們,大家已經初讀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給你留下什麼印象?(板書:誠)

理解課題:劉備三次去草屋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大業。

三、推敲張、劉對話,個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請大家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2、向重點推敲對話靠攏。

(1)抓對話品讀(幻燈2)

a、品讀劉備、張飛第一次對話

重點品悟:胡説、大賢及反問句。

b、自由對讀後三次對話

同桌對讀——推選同學讀(聽出了什麼)

c、集體引讀四次對話

一顧茅廬,三人失望而回,沒幾日,劉備又要去卧龍崗,張飛説——(學生讀)劉備斥責他——(學生讀)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道——(學生讀)劉備説——(學生讀)二顧茅廬,三人又怏怏而歸。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欲三顧茅廬,張飛不耐煩地説——(學生讀)劉備大聲斥責説——(學生讀)張飛想了想,知趣地説——(學生讀)劉備説——(學生讀)

d、創新對讀

張飛經過劉備這番教導,也就知趣的隨着劉、關二人第三次來到隆中,久等不見孔明,張飛的牛脾氣又發了,他氣急敗壞地對關羽説——(學生齊讀張飛的話)而此刻,劉備又會説些什麼呢?書中無文字,圖中無聲音,你能想像到劉備會説些什麼?

同桌説——全班交流

(2)抓行動品讀

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抓住什麼來感受劉備的一片誠心的?那麼作者還從哪些方面寫出了劉備的誠意呢?全班交流(幻燈3)

四、總結昇華(幻燈4)

1、給課文中的每個生字組詞,摘抄三句自己喜歡的句子。

2、找到課文中的問句,意思不變前提下,能改成陳述句的都把它改過來。

3、根據例子寫詞。例:偉大的事業叫(大業),隆重的典禮叫(大典),處理重大事情的權利叫(),事情發展的總趨勢叫(),很有錢的人叫(),很用名的明星叫(),主要的內容叫(),很胖的人叫()

4、把故事講給3—5年級的同學聽,並且把這個故事縮寫成200百字的短文,也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寫一首詩。

板書: 三 顧 茅 廬

劉備 →仰慕→ 諸葛亮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1、能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覆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

2、根據課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自學感悟

劉備前兩次去隆重拜訪諸葛亮都未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這次他成功了嗎?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請同學們看學案25頁鞏固練習“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畫出有關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詞句,讀一讀,想一想,作出簡單的批註。先自學,然後小組交流。

三、討論交流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內交流展示。

四、點撥引導

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從“劉備生氣地説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2、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説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3、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説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麼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師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5、同桌互讀劉備、張飛的對話部分,進一步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6、在劉備的責備下,張飛答應不再無禮,於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們在路上看到了什麼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寫觀察的?

7、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1)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説明他的誠心誠意。

(2)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説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地敲門,“輕輕”表示注意輕敲,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地禮貌和尊重。

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

(1)劉備知道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儘量放輕腳步,輕輕地走進去,防止驚醒先生。

(2)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台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説明劉備很有誠意。

(3)想一想,誰對誰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8、在隆重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説説策略的內容。

9、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後,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雲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一大業處在什麼樣的迷茫之中嗎?

10、所以聽諸葛亮這麼一分析,他——(學生接讀……“茅塞頓開,像撥開烏雲見青天。”)

11、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1)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雲霧見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可見諸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雄才大略)

(3)諸葛亮出山後,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説説你知道哪些勝仗?

(4)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5)師: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五、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六、佈置作業。

寫話: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

誠心誠意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五

一、複習導入,整體感知

1、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三顧茅廬》齊讀課題。

2、通過昨天的學習,同學們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指名説)

(板書:劉備 諸葛亮)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最能體現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態度的詞語。(板書:誠心誠意)

3、師:那麼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也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隨機交流。

表現一:斥責張飛 語言

引導交流,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交流:出示: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從“嚷”體會張飛的魯莽與衝動,還能從“嚷”體會到什麼?(心情很煩躁)誰能當一回猛張飛呢?指名讀。

(2)師過渡: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猛張飛不懂這個道理,可劉備知道。教師引出: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兄弟,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責備張飛,這説明什麼?(他的赤誠之心)

(3)師總結: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從側面更突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讀,再次感悟

男生讀張飛的話,女生讀劉備的話,師讀旁白。指導學生讀出各自的神態和語氣。

師:剛才同學們找的這兩句話都是對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寫?(板書:語言、神態)

劉備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繼續交流:你還你從哪些行動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板書:動作)

表現二:到達前,下馬步行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他為什麼不騎馬到諸葛亮的家呢?(他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

表現三:到達後,耐心等候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

(1)談談你的體會。

讀讀這個句子,“輕輕”動作輕一點,有禮貌點,千萬別驚醒了諸葛亮哦。(師加點)

(2)“恭”字下面是什麼?“恭恭敬敬”是什麼意思?你平常對誰“恭恭敬敬”過?

(3)而劉備是誰?劉備乃堂堂漢景帝的後代,人稱“劉皇叔”,是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而諸葛亮呢,此時只是一介鄉野書生。劉備當時已經47歲了,而諸葛亮呢?只有27歲,只不過是一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地位的懸殊,年齡的懸殊,劉備全然不顧,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

(4)劉備這樣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長時間?相機瞭解“半晌工夫”與“一個時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兩小時。如果你平時等人等了這麼長的時間,你會怎樣?聯繫學生等人經驗來體會。進而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明眼人都能看見。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作者及《三國演義》相關文學常識。

4、能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

過程與方法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2、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感知並學習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理清文脈結構,感知情節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3、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教學工具】

教學PPT,朗讀音頻

【教學方法】

1、比較閲讀法。

2、視頻直觀賞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趣味導入

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説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説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説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2、背景鏈接

本課節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説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卧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拜謁(yè)今番(fān)叱(chì)僥(jiǎo)幸豈可相強(qiǎng)

猶(yóu)然綸(guān)巾鶴氅(chǎng)漢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謬(miù)傾頹(tuí)竊命(qiè)沔(miǎn)

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簞(dān)食壺漿鄙賤(bǐ)

(2)重點詞語

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離席,表示敬意。

屏人促席:教他人迴避,將座席靠近。屏,使迴避。促,靠近。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貫,貫穿,進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經世,治理天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諸侯,這裏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第二課時

一、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三顧茅廬”中“三”為確數。《三國演義》記述了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故事;“顧”,動詞,“拜訪”之意;“茅廬”是對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稱呼,意指“樸素”“簡陋”之所。題目也恰好概括了故事本身。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段):寫第三次顧茅廬之前,關羽和張飛持有不同態度,劉備力排眾議,決定前往。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劉備第三次拜謁諸葛亮得以成功遇見,與之談論興邦救國之策。

第三部分(第4段):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二、深層領悟

1、本文寫張飛對錶現劉備的性格特徵有什麼作用?

用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2、劉備在拜見諸葛亮時已年過40,而當時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稱諸葛亮為“大賢”自稱“謁見”並“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些描寫,表明劉備什麼樣的心態?

求賢若渴,對諸葛亮態度謙恭,非常有誠意。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從劉備的動作(輕輕敲、等候、快步走進等)、神態(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4、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麼手法對諸葛亮進行了描寫?寫出了諸葛亮怎樣的性格特點?

肖像、語言描寫。

表現了諸葛亮儒雅脱俗、胸懷天下、洞察時世、足智多謀、見識卓越的特點。

5、試分析本文鮮明的對比的運用。

(1)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張飛魯莽。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2)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從而刻畫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結束語】

本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曠世奇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人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羅貫中

斥責張飛 下馬步行

階下恭候 下拜謁見

禮賢下士 求賢若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81km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