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人教版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

人教版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

人教版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

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瞭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創作成就;

2、把握長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題;

3、理解作品在敍事和塑造人物上運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中唐明皇與楊貴妃形象

2誦讀全文

3把握長恨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在敍事和塑造人物上運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相傳白居易三歲時就開始唸詩,五歲就寫出許多首詩,至九歲時,已經能掌握詩的韻律,且善於對句了。十歲生日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飯後,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對句:“曹子建七步成詩。”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語。舅父以為他對不上來,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蟲。”白居易笑着説:“我早已對上,只未説出而已。”眾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説,白居易便説道:“白居易一時無對。”舅父聽了頗為高興。

白居易長大後,舅父帶他到長安向當時年已花甲的名詩人顧況求教。白居易見到顧況説:“顧大人,我是來向您請教的。我寫了一卷詩,請大人指教!”

顧況一見是鄉下來的,很不耐煩。當他看到詩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時,更覺得可笑,説:“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啊!你還是快回鄉下去吧!”

“我是在鄉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聽説您是很有學識的人,想請您過過目。要是您重任在身,來不及看,我可先讀一首,請您聽一聽。”説罷,白居易翻出一首詩,讀了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顧況聽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他伸過手去,把詩卷接了過來,並收白居易為弟子。顧況對白居易説:“你能寫出這麼好的詩,‘居’天下何難!”

二、幻燈介紹白居易及寫作背景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重視詩歌諷喻功能,強調揭露社會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肯定詩歌的教育意義和政治作用。其諷喻詩如《新樂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時政弊端與民生疾苦。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原是玄宗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後被玄宗看中,度為女道士,號太真,召入宮中。後被立為貴妃,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加上楊國忠為非作歹,朝政日漸敗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與楊貴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馬嵬坡,羽林軍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

三、幻燈片展示,檢查預習情況

回眸( ) 凝脂( ) 雲鬢( )驪宮( ) 鼙鼓( ) 城闕( )千乘( ) 花鈿( ) 縈紆( )旌旗( ) 龍馭( ) 躊躇( )馬嵬( ) 悄然( ) 耿耿( )霜華重( ) 衾 ( ) 臨邛( )綽約( ) 玉扃( ) 參差( )珠箔( ) 仙袂( ) 迤邐( )飄颻( ) 凝睇( ) 人寰( )擘 ( )

四、放錄音誦讀欣賞,並要求學生概述課文內容

玉環進宮,隆基寵愛:漢皇重色思傾國……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難途中,玉環被殺:驪宮高處入青雲……不見玉顏空死處

亂後回京,痛思玉環:君臣相顧盡沾衣……魂魄不曾來入夢

道士施法,尋覓玉環:臨邛道士鴻都客……梨花一枝春帶雨

玉環送釵,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謝君王……此恨綿綿無絕期

五、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分層賞讀,內容把握

第一層:漢皇重色思傾國—盡日君王看不足

內 容:玉環超凡姿色和李對她極度恩寵——入宮、得寵、楊家顯赫——交代長恨之因,諷刺唐明皇荒淫誤國

思 考:

1、作者用“漢皇重色思傾國”開頭有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統領全詩,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寫了楊玉環的美貌?運用了什麼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答:運用誇張和對比,反襯出楊玉環傾國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環受到的專寵意在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答:批判統治集團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禍亂

第二層:漁陽鼙鼓動地來—魂魄不曾來入夢

補充材料:馬嵬兵變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范陽,六郡附之。次年長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宮女出逃,大將陳元禮護駕。西行至馬嵬驛,將士們怨恨楊氏兄妹不肯前進。誣説楊國忠通敵謀反而殺之,陳又對皇帝説“既然楊國忠通敵,楊貴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無可奈何,用白綾讓其自縊。時38歲,已追隨皇帝17年。

內 容:

馬嵬兵變 貴妃縊死

入蜀及歸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回京後的思念之苦

第三層:臨邛道士鴻都客—此恨綿綿無絕期

內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義手法 —— 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

解 題:

長恨歌

誰恨? 李隆基和楊貴妃

恨什麼? 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最終楊貴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為什麼恨?“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劇的製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怎麼表現恨?入蜀道上——歸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後的思念之苦

思 考:分析玉環被殺後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來的?(景物描寫)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秋景淒涼,以淒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面對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現了玄宗內心的痛苦。)

3、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用月色和鈴聲給予玄宗的特殊感覺表現玄宗悲痛的心情。)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這兩句景物描寫刻畫了人物什麼心理?

景物依舊,物是人非,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表現了懷念之情。

5、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處景物描寫又表現了玄宗什麼感情?

從黃昏到黎明,集中表現了玄宗夜間被

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鮮明地

表現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徹夜相思。

6、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邐迤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漢皇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焦急與迫切

內心的悲哀、悽傷、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貴妃悽美寂寞哀怨的情態

7、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把“鈿盒金釵寄將去”,以表心跡,並表示“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恐怕皇懷疑不信, “殷勤重寄詞”,以兩人在七夕之夜於長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證。託物寄情。(敍事見情)

8、“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結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點明瞭楊玉環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輕國造成了這個無可挽回的終身恨事。用此句結尾有點明題旨的作用。

二、主題分析

1、教師提供寫作背景,然後再分析主題。《長恨歌》主題的三種典型觀點:

• 諷喻主題;

• 愛情主題;

• 雙重主題。

你認為本詩的主題是什麼?

附錄:寫作背景

①《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説,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②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説。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説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説。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説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説。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2、三種説法中,你怎麼看?為什麼?

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敍事詩,敍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説,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敍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敍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

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説”論者的説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佈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選背喜歡的句子

3、課外閲讀《長生殿》或《梧桐雨》

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二)

一.導入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歎》、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白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背景介紹

楊玉環是蜀州司户楊玄琰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珪入長安,嫁與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為妃,時楊氏年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已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如《長恨歌》所説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縣西),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楊時年38歲。

三.作者.作品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等,作品多收錄於《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後人並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後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並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後人將他與李白、杜甫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着,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説,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 四.內容概述

我們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並選了原文中一句詩來概括。

一:楊妃入宮受寵:三千寵愛在一身。

這一節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敍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到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

二:馬嵬生離死別:回看血淚相和流。

這一節詩人具體地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激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

三:仙山尋得楊妃: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一節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經年,可謂長矣。唐玄宗在還都路上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觸萬千。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便給人一種真實感,

詩篇既有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敍事曲折婉轉,抒情纏綿悱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氣氛,刻畫心理,是古代傑出的敍事詩篇。全詩語言流麗,聲調和諧,適於反覆吟誦。

五. 課文講解

1.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我只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詩中那些句子表現了楊玉環的美貌?

全班同學異口同聲,不約而同哪,一起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請學生分析。動作描寫,對比手法都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學生補充了其它的外貌描寫,尤其是一個女生分析“梨花一枝春帶雨”特別有韻味,寫出了楊貴妃的悽美,哀怨。然後,我故弄玄虛,呵呵,“白居易是在楊玉環死後大約50年以後寫的《長恨歌》,他當然沒有見過楊玉環,不過,唐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是見過楊玉環的,並且也寫了描寫貴妃美貌的詩歌,這個人是誰呢?”同學們大呼:李白!然後投影出示李白的同樣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三首。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人教版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

《清平調》之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之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

《清平調》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我再問:李白和白居易寫楊貴妃的美貌有沒有共同點?

總結: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們寫楊玉環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實實在在地描寫,楊玉環到底長得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國色天香,絕世姿容。兩位詩人都是從虛處落筆,把人比喻成花,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正如同宋玉描寫東家之子之美一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我們也不知道東家之子長什麼樣,也只知道是美。而這正好是老莊推崇的“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而這就是“大美無形”了。

第二個問題,詩中那些地方表現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

全班同學又是不約而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然後,幾個積極發言的同學分析到了好幾處。比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想想,為了自己的愛人,李隆基可以無限放縱她的家人,他給了楊玉環所有的一切,他作為一個皇帝能給的東西都給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愛江山更愛美人,在江山與美人之間的取捨中,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美人。殊不知,愛美人更應該愛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愛美人更應該愛江山。愛情是敵不過政治的。在他們繾綣於温柔富貴鄉時,卻不知一場劫難迎面而來,猝不及防。中國一個最輝煌最偉大最強盛的王朝就此衰敗,從此一蹶不振。

2. 分析課文第二.三部分。 。

這一個環節,我只問了一個問題。找出詩中描寫唐玄宗在楊玉環死後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給你的印象最深刻,它們用到了一些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比如,有賞析“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的,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 ,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有賞析“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愛愛,而現在的形影相弔,情何以堪?我插了一句,“郭敬明好像有一句話,物是人非是漢語中最狠毒的詞語,輕輕四個字,就把一切都改變了。”;有賞析“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的,我稍加補充了一下,提醒學生 ,螢火蟲這個意象象徵什麼,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説木葉》裏提到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螢火蟲,古人認為是腐草裏生長的,生長在墳墓荒草旁,這裏用到這個意象暗示了什麼?唐玄宗此時不僅已經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變相軟禁起來,他住的地方有螢火蟲説明他的孤獨淒涼。而後面,“孤燈挑盡未成眠”,又暗示了什麼呢?唐玄宗在徹骨的思念中整夜無眠,“世界睡着了,他還醒着”“人世間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運給他的懲罰,佳人已去,寡人還在,可寡人這條命要來又有何用?在這裏,作者反覆渲染,層層鋪墊,運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唐玄宗的悲傷落寞,淒涼孤苦,辛酸無奈。

也有提問的。問:“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怎麼可以聯繫在一塊?我先讓學生思考,果然有滿意的答案。我趁機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這句詩就是説,春天花開的時候,秋天葉落的時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楊貴妃,每一個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楊貴妃,總之,他就是無時無刻,時時刻刻都在想她。

沒有學生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我只好自己提了。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為什麼掩面?我們馬上會想到李商隱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無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恨臣子的無情,要逼死他心愛的貴妃,恨安祿山的無義,自己曾經那麼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麼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淚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洶湧澎湃,“當年七夕笑牽牛”“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當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隨風而逝,已經變成了一個殘酷的冷笑話,是他自己親手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送上黃泉路的!太諷刺了,太戲劇化了,“一開始相信的是偉大的愛情,到最後,無力地看清強悍的是命運。”唉,罷了,罷了。

所以,後面描寫唐玄宗對貴妃的思念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痛心,一種內疚吧,正因為這樣,這痛才那樣痛!這苦才那樣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開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説到這,我説了一句,“你不是楊貴妃,我不是唐玄宗,但我們都走不過宿命的馬嵬坡。”學生連忙做筆記。

六.分析《長恨歌》的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説。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説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説。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説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説。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説法中,你怎麼看?為什麼?

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敍事詩,敍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説,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敍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敍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誠然,作為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

第一單元的説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我們在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時,也應該要知人論世的,我們應該深入探討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雖然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初衷是對唐明皇的荒淫無度作諷刺和批判,但是,寫着寫着,因為他自己的愛情經歷,因為他也經歷過一段絕望的愛情諷刺和批判(白居易與他青梅竹馬的女孩湘靈感情很好,但湘靈出身於城市貧民,而白居易則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親的門閥觀念相當強,絕不應允他們的婚事。且不讓他們見面。),所以到後來,就變成了對唐楊愛情的同情,到最後就變成了對唐楊愛情的歌頌。白居易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他把自己的愛情悲劇滲入到詩歌中,因而讓唐、楊脱離了歷史原型,重新加以藝術的加工和改造,賦予了唐楊更廣闊的更美好的內涵。唐不再是那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楊也不是傳統的充當禍水的紅顏,他們的愛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從而具有了更普遍的價值,成為了人們對世間真愛的執著追求的頌歌,也正因為這樣,這首詩歌才獲得了永恆的藝術魅力,成為了愛情永不凋謝的經典。

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三)

一、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陝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於一個小官僚家庭,世敦儒業,祖、父皆以明經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貧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這對他的詩歌創作差不多一開始就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期,而以四十四歲貶江州司馬為分界線。

(一)前期——即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這是白居易“志在兼濟”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説是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周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 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寫成《策林》 75 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見;同時又寫作了一批諷喻詩,這些詩揭露黑暗的現實,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815 年,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書皇帝,要求嚴厲懲治殺人兇手,權貴們則抓住這件事,指責白居易越級奏事,干預朝政,在皇帝面前造謠中傷,最後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白居易自己也很清楚,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那些“為民請命”的意見和諷喻詩,所以他自己説:“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

(二)後期一一即自貶江州到死。這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在江州司馬期間 , 他還有某些激情 , 寫出《琵琶行》和《與元九書》,但已轉向消極。隨着政治環境的日益險惡 , 在前期還只是偶一浮現的佛、道思想 , 這時也就逐漸滋長。他糅合儒家的“樂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來作為明哲保身的法寶。白居易的詩歌也喪失了它的戰鬥性和光芒。白居易以後又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做了許多有益於當地人民的好事。會昌六年八月 , 詩人病死在洛陽 , 葬洛陽龍門山。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和雜律。他本人最重視的是諷喻詩。他的諷喻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類詩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這裏既有同情農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歎婦女悲慘命運作品,如《上陽白髮人》、《後宮詞》等;另一類詩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

二、《長恨歌》寫作背景:(提示:要讓學生在史實和課文描寫的差異以及情節設計中感受作者的創作傾向。)

歷史回顧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歎》、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本詩取材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經是開創 開元盛世 的一代明君,但是,他與楊貴妃沉迷愛河不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給大唐帝國帶來空前的政治危機。楊玉環是蜀州司户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瑁為妃。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已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説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創作緣起: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應考“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為位於長安西南的周至縣縣尉。這年冬天,他與友人陳鴻、王質夫一起到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暇遊,談及李、楊之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離奇特出之事,如沒有大手筆為它加工潤色,就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消沒失傳。於是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陳鴻也在《長恨傳》中言及此詩的 緣起 :“‘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 長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

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白居易到底想通過《長恨歌》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學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當然,這個問題不必得出答案,也沒有唯一的答案。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長恨歌》得以長存的生命力。

五、詩歌分析:

1、長恨歌,就是歌長恨,恨是什麼意思?恨什麼?為什麼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劇的製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皇之長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道士幫助皇找到楊女。——過渡,浪漫主義手法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楊女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楊女之長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明題旨,迴應開頭

2、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皇之長恨: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瀰漫,曲折婉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雲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淒涼與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裏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行宮見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圓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啊。夜雨聞鈴,定然有風,有風而鈴聲聞,可見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涼。風聲,雨聲,鈴聲,清晰入耳,聲聲擾人心緒,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敍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躊躇,信馬,不忍離去,不想離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馬由韁緩緩去,心無着落之淒涼可見。風景依稀似去年,同來望月人何在? ——敍事見情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觸景生情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直接描摹漢皇的輾轉反側,徹夜不眠。想要入眠做夢夢見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見麗人的影子。——敍事見情

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藴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楊女之長恨: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夢魂”,使者是什麼時候來的,何以在夢,是相思不可見,渴望夢中見吧?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顯示出她的焦急與迫切——以行寫情,敍事見情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傳導出她內心的悲哀、悽傷、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觸。 比較比喻的運用,充分描寫楊的外在形態,藉以展現其內心情感。——以形寫情,描寫見情

作者以形寫神,通過人物的外在行動揭示其內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轉動人。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把“鈿盒金釵寄將去”,以表心跡,並表示“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恐怕皇懷疑不信, “殷勤重寄詞”,以兩人在七夕之夜於長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證。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敍事見情

3、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透過這兩個人物形象,你認為《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麼?

漢皇:荒淫誤國的昏君?深愛楊女的痴心男?

楊女:禍國殃民的紅顏?忠貞愛情的痴心女?

主題:一、諷喻説。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暴露統治階級荒淫無恥,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

二、愛情説。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雙重主題説。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四、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歎,寄託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説,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沉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於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為此,丁、方二人認為,《長恨歌》並不是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從“詩言志”,“詩傳情”上説,丁、方二人之説不無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歷史真實和社會意義以及千百年來的影響而言,不能不説它是歷史的記錄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至於白氏自身有愛情悲劇的經歷,無疑有助於他對李楊愛情悲劇的體察和分析,才使其詩寫得肌理細膩,情真意切,賦予無窮的藝術魅力。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敍事詩,敍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根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説,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敍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敍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英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化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

即使按“諷喻説”論者的説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詩敍事詳略適宜,舒捲自如。如“安史之亂”爆發,因不是重點所在,作者只以兩句詩作扼要的敍述交待,而對李、楊二人的綿綿長恨,則不惜筆墨,大肆鋪敍。在宛轉敍述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作者傾注了自己的豐富感情,使這首敍事詩含帶了濃郁的抒情成份。如“聖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直接抒情的語句自不消舉説,使詩中的一些景物描寫,也滲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四句詩,描繪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慘淡灰暗、寂寞悽傷的心情。又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兩句,是敍事,是寫景,也是抒情。

全詩始終貫穿着敍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敍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敍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敍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敍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歎;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歎哀悼。…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敍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為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看了<人教版高二語文《長恨歌》教案>的人還看了:

1.高三語文《邊城》教案

2.白居易《長恨歌》教案設計

3.高二語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4.高二語文必修3守財奴教案

5.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

6.高二語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8785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