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白居易《長恨歌》多篇

白居易《長恨歌》多篇

白居易《長恨歌》多篇

白居易《長恨歌》 篇一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篇傳誦古今、膾炙人口的詩篇《長恨歌》。這是他在盩厔(今陝西周至縣)任縣尉時,和友人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而吟寫的。

仙遊寺原位於周至縣城南三十里的 黑水峪口。隋代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到這裏消夏避暑,見此地風景優美,便下旨在這裏修建一座行宮,名為仙遊宮。

到了唐代,仙遊宮改為三個寺院,一個寺院已經無存,留下的兩寺分隔在黑河南北兩岸。南岸的就是仙遊寺,亦稱南寺,明代曾改名為普緣禪寺。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寺院,又恢復了仙遊寺的舊稱。

仙遊寺四周山清水秀,峯巒環峙,環境清靜幽雅,白居易任縣尉時,常與文友到此把酒談詩論文,縱談天下國事。

據陳鴻《長恨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為周至縣尉時,與王質夫、陳鴻遊於仙遊寺,因話及昔年玄宗與楊妃的愛情悲劇,相與感歎,並請白居易作歌以傳其事。

白居易應命寫《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不朽的長篇敍事詩《長恨歌》,就在這裏寫成。

對於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究竟是讚美唐玄宗與楊貴妃堅貞不二的愛情,還是諷刺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或者是譴責楊貴妃禍水紅顏?一直是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在眾多的評論中,方超和丁毅在《蘇州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第四期發表的《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將《長恨歌》是白居易借用對歷史人物的詠歎,以寄託自己感情的作品。

該文根據《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書中得知,白居易年輕時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因為湘靈出身寒微,受當時社會的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而不能結婚,成為他畢生的“長恨”之事。

纏綿悽惻的相思和孤獨苦悶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長夜中“孤燈挑盡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筆,沾着用熱淚磨成的墨汁,寫了《冬至夜懷湘靈》、《寄湘靈》的詩。還寫過一首《潛別離》,其中説:“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難怪他的好友陳鴻説:“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

方超和丁毅的文章中,認為白居易是在結婚前幾個月寫出《長恨歌》的,他是為失去湘靈而痛苦,於是就把“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詩句,來寄託自己對愛情的哀思。

白居易的其他詩作中,有許多是對愛情的冀求和讚頌。如《長相思》、《潛離》、《寄湘靈》和《冬至夜懷湘靈》等。這都可以認為是他對自身愛情憾事耿耿於懷的反映,而《長恨歌》則更是把自己帶進其中。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談到白居易有幾個侍姬,其中有桃葉、樊素、小蠻、紫綃、紅綃等。他説白居易身體有病而遣返了侍姬樊素,因此寫詩説:

兩枝楊柳小樓中,裊娜多年伴老翁;

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

攀素歸去後,白居易不能忘懷,又寫下了“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金羈駱馬近貰卻,羅袖柳枝尋放還”,“觴詠罷來賓閣閉,笙歌散後妓房空”等詩句。

洪邁説:“讀了這些詩後,感歎白居易不能忘情,禁不住悽然於胸。”

由此可見,白居易是一個“多情種子”,所以説他以寫《長恨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是不無道理的。

白居易《長恨歌》 篇二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一、詩歌內容簡析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寫了李隆基與楊玉環的相識、享樂及玉環的貌美、得寵。

(一)兩人相識

作品中兩人是這樣相識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即楊玉環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然後通過選秀,被李隆基看中。實則兩人是這樣認識的嗎?楊貴妃本是蜀州司户楊玄琰的女兒,小名玉環,自幼由叔叔養大。開元二十三年,被封為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後,先出家為道,號太真,至天寶四年納宮中,冊封為貴妃,受到玄宗的極度寵愛。李商隱的《龍池》詩:“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最後兩句寫夜半後,宴罷歸來,宮中的銅壺滴漏聲綿綿不絕,心中無事的薛王痛飲後早已睡去,而壽王卻徹夜難眠,一個“醒”字非常警策,可見其當時的痛苦情狀。所以作者所寫與史實是不符的,完全是出於政治的避諱。

(二)貴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採用誇張、對比的寫作手法,集中描寫了貴妃之貌美。無論是白居易的描述,還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貴妃的貌美都是比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豔;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但整體看,貴妃貌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豔”之美,宋代人在《楊太真外傳》書中介紹,玉環與玄宗翻書,翻到《趙飛燕外傳》,説漢成帝給趙飛燕造了避風台,玄宗説:“爾則任吹多少”;二是貴妃的皮膚特別白皙,作品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寫語句。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每有汗出,細膩而多香,或試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三)貴妃受寵

首先是自己受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貴妃與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磕磕絆絆的時候。史書記載貴妃與玄宗有兩次比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寶五載,貴妃因“妒悍不遜”,被玄宗趕回了孃家,後因高力士建議,玄宗接回,貴妃“伏地謝罪”,二人合好,從此“後宮莫得進矣”;第二次是天寶九年,因貴妃“復忤旨”,後來貴妃送給玄宗“一縷青絲”,從此玄宗對貴妃“寵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楊玉環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顯赫,讓人羨慕。楊玉環冊封為貴妃後,玄宗又追封其父為太尉、齊國公,其叔為光祿卿,堂兄弟楊17官鴻臚卿,楊17為侍御史,楊釗賜名國忠,封魏國公,丞相;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

(四)奢靡享樂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金屋粧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等句,反覆渲染玄宗得貴妃以後,如何縱慾行樂,如何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誤國。事實上,玄宗與貴妃在華清池沐浴之場景確實是比較奢華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級差別的,第一級別是御湯―九龍湯、蓮花湯,皇帝專用,第二級別是貴妃湯―海棠湯,楊貴妃專用,第三級別是太子湯,第四級別是公共温泉。雖然,玄宗與貴妃過着歌舞昇平的奢華生活,但二人在藝術創作方面卻是志同道合之人。據唐人著錄的《開天傳信記》記載,天寶年間,玄宗上朝聽政捂肚子,高力士問其原因,皇帝説昨晚夢見一曲子,沒來得及記下,笛子放在肚子處,剛才是一邊聽政,一邊按笛眼,把這首曲子記下來。玄宗還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貴妃則在舞蹈方面造詣極高,她將《霓裳羽衣曲》變為了舞曲,進行領舞。根據唐99李浚《鬆窗錄》的記載,當李白將《清平調詞三首》獻給皇帝的時候,貴妃則“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而玄宗則“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夜雨聞鈴腸斷聲”,敍述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出逃,馬嵬縊妃事件,玄宗與貴妃在馬嵬驛生離死別的場面。“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到馬嵬驛時,禁軍將士不滿情緒高漲,將領陳玄禮代表將士請誅楊貴妃,玄宗無法,只好賜楊貴妃死。“黃埃散漫風蕭索”,“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通過環境的描寫,寫出了玄宗在西南行軍的路上及在蜀地時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轉回龍馭”至“魂魄不曾來入夢”,書寫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思念。

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羣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少”的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另外,從“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語句中,一方面説明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至極、度日如年,一方面也側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獨的生活。

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行動寫人,寫出了貴妃內心的焦急與迫切;“雲鬢半偏新睡覺”,“風吹仙袂飄飄舉”,“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見情,描寫楊貴妃的外在形態,展示其內心情感;最後當道士即將離開的時候,貴妃“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最後感覺還不能表達自己對玄宗的思念,又將“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重重誓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同寄去,敍事見情,把楊貴妃不念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迴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二、對李隆基、楊貴妃的歷史評價

(一)李隆基

縱觀歷史,由於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導致唐朝由盛轉衰,但對一個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他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還克己復禮,重用賢相,虛心納諫,崇尚節儉,“焚後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時代是一個富裕時代。杜甫《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最後,李隆基時代還是一個向上的時代。《舊唐書17q玄宗本紀》記載,“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但到了天寶時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誤,拒絕納諫外,自己也變得驕奢淫逸起來。元稹《上陽白髮人》:“天寶年間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滿懷墨敕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加之唐代節★★度使制度,軍事重心外重內輕,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二)楊貴妃

楊貴妃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她對政事不關心,也不幹政,否定“紅顏禍水”説。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自己沒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只不過是皇家王權的禮物和玩弄品,天生麗質不是自己的錯,然而卻是釀成悲劇的開端。本來與壽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卻被玄宗看上,再到後來的馬嵬縊死,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真所謂“紅顏薄命”。正如晚唐詩人羅隱《帝幸蜀》詩評價:“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總之,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寫景、抒情相結合,敍事有致,張弛自如;抒情深摯,纏綿細膩;語言優美明麗,自然流暢。

白居易《長恨歌》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詩歌風格

2、瞭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3、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4、品味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5、熟讀成誦《長恨歌》

教學重點

1、瞭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2、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3、品味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2、品味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歎》,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背景介紹

楊玉環是蜀州司户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已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説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三、介紹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説: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説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説: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説有這樣的

文筆,居長安不難。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歲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鬥爭的漩渦之中。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後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願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楫。卒年75歲。

四、詩歌朗誦

五、詩歌分析

1、長恨歌,就是歌長恨。恨是什麼意思?恨什麼?為什麼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楊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劇的製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詩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皇之長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金闕西廂叩玉扃,教小玉報雙成。

道士幫助皇找到楊女。——過渡,浪漫主義手法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楊女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楊女之長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明題旨,迴應開頭

2、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皇之長恨: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瀰漫,曲折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雲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淒涼與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裏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行宮見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圓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啊。夜雨聞鈴,定然有風,有風而鈴聲聞,可見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涼。風聲,雨聲,鈴聲,清晰入耳,聲聲擾人心緒,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白居易《長恨歌》 篇四

有人説,《長恨歌》是寫政治的,抨擊唐明皇的昏 庸;又有人説,《長恨歌》是寫愛情的,它歌頌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我讀《長恨歌》,感受到的卻是極力渲染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後面的白居易的悲傷。

古代男子,年紀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説是一種社會傾向,所謂“成家立業”,先成家,後立業。按理説,在這種環境之下的白居易應該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成為了當時社會上士族家庭很罕見的“大齡剩男”,三十多歲都還沒有結婚。這個“某種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就是湘靈。 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 今安徽宿縣符離集 ) ,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 ,兩個人私底下約定了終生。但是,白居易的母親卻反對他們的愛情,覺得湘靈的門户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為先”的古代,一門婚姻沒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縱然很愛,白居易還是不得不聽從了母親的話。但是作為對母親的抗議,他多年一直都沒有結婚,最後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結了婚。而那個時候,他37歲了,湘靈姑娘則終生未嫁。

有句話説,在文學作品裏,寫別人就是寫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內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麼在《長恨歌》裏,白居易極力描寫的,不只是唐明皇的愛情悲劇,更是他自己的愛情悲劇。 唐明皇因為被軍隊的逼迫,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面對這一切,深情的君王卻只能夠“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此時,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當成那個悲痛無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軍隊”,就是他的母親。唐明皇是君王,比愛情更重要的還有他的國家,所以即使心痛,他還是選擇了犧牲楊貴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為先”,在母親與湘靈之間,他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呢?在這首詩歌中,白居易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了楊貴妃死後唐明皇的痛苦與懷念,無論是春分桃花,秋雨落葉,雙目所睹之物,沒有一樣不能夠不夠氣他對那個心愛的女子的懷念。據説湘靈曾經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他終身都帶在身邊,“ 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 ”,寫人寫己,這種惆悵,只有愛過的人才能夠懂吧。

愛情被現實打敗了的白居易,苦悶無處可説,他多麼想見到湘靈,對他傾訴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現實是不能夠解決的了,他最後只能寄託於神靈。在《長恨歌》裏,他給唐明皇和楊貴妃安排了一次相會,“七月七日長神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並且表達了彼此的願望,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無論人間還是天上,恩愛不覺。但是,他沒有像唐明皇那麼幸運,他沒有能夠幫助他的道客,只能夠在半夢半醒間,在輾轉反側時,感歎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想,他應該是羨慕唐明皇的,他愛過,擁有過,轟轟烈烈過,即使楊貴妃是他的兒媳婦,但是為了愛情,他爭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夠在漫漫長夜,讓思念一點一點把大腦吞噬,痛徹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這是白居易的《夜雨》, 寫於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 。 讀了《長恨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讀到這句時我會有流淚的衝動,在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裏,他到底失去了什麼,此生,再也挽不回。

白居易《長恨歌》 篇五

長恨歌

(唐)白居易

漢皇(1)重色思傾國(2),御宇(3)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4)

天生麗質(5)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6)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7),温泉水滑洗凝脂(8)。

侍兒(9)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10)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11),芙蓉帳(12)暖度春宵。

春宵(13)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14),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15)粧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16),可憐(17)光彩生門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18)。

驪宮(19)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20),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pí)鼓(21)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22)。

九重城闕(23)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24)。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25)

六軍(26)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27)馬前死。

花鈿委地(28)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29)。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30)

峨嵋山(31)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32)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33)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34),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35)。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36)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37)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38)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39)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40)。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41)未成眠。

遲遲(42)鐘鼓初長夜,耿耿(43)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44)冷霜華重,翡翠衾(45)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qióng)道士鴻都客(46),能以精誠致魂魄。(47)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48) 殷勤覓。

排空馭氣(49) 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50),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51),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52)五雲起,其中綽約(53)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54)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jiōng)(55),轉教小玉報雙成(56)。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57)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58)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59),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60)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61)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62)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63)裏恩愛絕,蓬萊宮(64)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huán)(65)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66)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67)。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bò)黃金合分鈿。(68)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69),詞中有誓兩心知(70)。

七月七日長生殿(71),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72),在地願為連理枝(73)。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74)。

相關人物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生於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於泰陵。

楊玉環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她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説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白居易《長恨歌》 篇六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

在這裏可以把碧落和黃泉理解為兩個盡頭,極處的意思,這句詩代表的是一種決心和無奈,找遍九天之上,尋遍九地之下,卻還是,茫茫不見,所尋不得。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粧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展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 蓬菜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長恨歌》 篇七

幼時讀《長恨歌》,只覺朗朗上口,絕美絕倫。再讀《長恨歌》,卻只歎:“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長圓。”

雖始作於唐,《長恨歌》卻可謂千古絕唱。它將李楊二人的愛情寫得悽悽切切,刻骨銘心。這段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超越時空,甚至超越了生死,在代代後人心中印下美好的佳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只因一個楊貴妃,六宮所有美若天仙的嬪妃全都黯然失色。一句將楊貴妃襯托得美豔無比,不可抗拒。“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一句,筆觸細膩獨到,將李楊二人纏綿歡愛之時的萬種風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在欣羨感歎的同時,殘酷的現實也令人惋惜。唐玄宗納子之妻楊玉環為妃,寵愛至極。此舉本已不義,更因此誤國誤民。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逼近長安。逃亡之際,於馬嵬坡,扈從禁衞軍發難,不再前行,請誅楊國忠、楊玉環兄妹二人以平民怨。玄宗為求自保,只得忍痛弒愛。日後悔恨交加,無奈只能苦苦思念。

漢代李延年對漢武帝曾説:“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再難得。”傾國傾城,果真傾國傾城!唐玄宗成天浸於女色而忘卻自身為一國之君的責任。長此以往,招來民憤,終釀愛情悲劇。李楊二人的愛情真摯感人不容質疑,但同時也警示後世君主萬萬不能因貪美色而誤國家大事。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長恨歌,愛過,恨過,終成遺恨。

白居易《長恨歌》 篇八

對《長恨歌》中的“恨”字,歷來人們只是普遍認識到如何理解“恨”字,關涉到對這篇作品主旨(或曰主題)的理解,因而關係重大,正如饒芃子先生所言:“‘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1](P871-872),但對“恨”字的具體內涵,諸如誰“恨”、“恨”什麼、為什麼要“恨”而且“長恨”,雖然間或有人提及過其中一兩個問題,但或眾説紛紜,或言之不詳,都缺乏具體深入的探析,更談不上取得共識了。這裏想就此做一點比較具體的探析,求教於學界同仁。

一首先,是“恨”字的含義。

《辭源》對“恨”有兩種解釋:一是怨恨、仇恨,如《荀子·堯問》中説:“處官久者士妬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二是後悔、遺憾,如《史記·商君列傳》中道:“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那麼《長恨歌》中的“恨”,作者究竟是在哪一個意義上使用的呢?我們不妨看一看已有的説法,如有人説:“唐玄宗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長恨’的原因”;“詩人對這篇詩的主題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諷刺,又特別哀憐”,“最後無可奈何地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表示悼惜,説明了作者……對帝王的這種‘悲劇’表示了某種程度的同情”;“詩中對玄宗的同情多於批判,有惋惜而無譴責”,“白居易一方面對玄宗惑於女色以致誤國、誤己表示痛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讚賞他的愛情,同情這位太平天子的不幸”,“而對玄宗的同情也包含着對盛唐的懷念與惋惜”;“詩中也有作者因與自己所愛女子不能結合的深摯戀情,憾恨之情的投射”,“‘比翼鳥’、‘連理枝’的願望雖然美好,此生卻難以實現,那麼剩下來的,只有永難消解的‘長恨’了”。既是“悲劇的製造者”,又是“悲劇的主人公”,既曰“哀憐”、“悼惜”,又曰“同情”、“憾恨”,這“長恨”之“恨”,自然應是後悔、遺憾之意了。但有人似乎又不這麼認為,“白居易對這位先朝皇帝唐玄宗的荒淫生活進行批判……對唐玄宗由於奢欲而釀成的‘安史之亂’,幾乎弄得國將不國,怎麼還會去歌頌所謂‘李楊愛情’呢?”既非歌頌,而是批判,何言惋惜、痛悔與遺憾?所以“長恨”之“恨”,又似乎應是“怨恨”之義了。我們客觀地來看,説作者在寫這首詩時沒有對李、楊的同情,是不符合這首詩濃郁的傷感惋歎的事實的。作者自言“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無正聲”,白居易顯然主要是把這首詩當作男女風情詩來寫的,怎麼可能不在其中寄託或表達自己對男女主人公愛情的看法呢?造成作者對這兩個歷史人物本來不值得那麼歌頌的所謂“愛情”的原因是複雜的:一是表達了人們在安史之亂後軍閥割據、賦税繁苛的情況下對這位開創盛唐繁榮興旺局面的所謂“四十年太平天子”及其所代表的那個國泰民安的時代的懷念;二是出於人們對這位曾經很有作為的帝王晚年不幸的同情,而這兩點都顯然淡化了人們對他誤國過錯的認識和譴責;三是作者在汲取有關民間傳説時,顯然繼承了民間傳説中人民通過李楊故事寄託的自己美好愛情的理想;四是誠如人們所説,此詩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愛自傷”

由此可見,不論是從文本事實看,還是從作者的創作心理和學界大多數的觀點看,將《長恨歌》之“恨”釋為“遺憾”或“痛悔”都是比較合適的。

二其次是誰“恨”?“恨”什麼?

詩的結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雖然是全詩的點題之筆。但“誰恨”的問題依然存在。從這兩句的前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來看,“恨”的主人公似乎確然無疑是李、楊二人,但從作者的創作動機、寄託的人們的愛情理想、對盛唐的懷念、對玄宗的惋惜以及文本所流露的強烈悼惜之情來看,顯然“遺憾”的主人公也應包括作者以及詩所感染的讀者在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才説:“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一點題之筆裏,刻骨的相思變成了不絕的長恨,特殊的事件獲得了廣泛的意義,李、楊的愛情得以昇華,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則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受到心靈的震憾。詩以‘長恨’命題的意義,詩在藝術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於此。”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這是非常自然的事。因此,在我們看來,《長恨歌》中“長恨”的主人公,固然主要是李、楊二人,但也包括了作者和受強烈感染的讀者。

至於“恨”什麼?即“遺憾”和“痛悔”的具體內涵,就筆者所想到的而言,至少可能有四:一是生離死別的遺憾和痛悔;二是造成國危民艱的遺憾和痛悔;三是未實現諾言的遺憾和痛悔;四是自釀苦果的遺憾和痛悔。以下試作闡釋。

《長恨歌》有無李、楊二人生離死別的遺憾和痛悔?回答是肯定的,但卻顯然不能涵蓋該詩及李、楊二人“恨”的全部內容,甚至不能代表其主要內容。因為:一,詩中表達的李、楊二人那麼沉重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和痛苦,顯然不是僅僅“遺憾”和“痛悔”二詞可以概括和表達的;二,詩是建立在神話傳説的基礎上的,既然堅信“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而他們二人雖一在仙山,一在人間,還思念得那麼痴情而專一,那麼,天上人間總會有相見的一天,為什麼還會“此恨綿綿無絕期”?可見,遺憾和痛悔的主要內涵絕不是生離死別。

是不是遺憾和痛悔自己的行為導致國危民艱呢?似乎也不是。詩的前半部分,誠如有些論者所説的那樣,作者充分描寫了李楊二人一人“佔了情場,誤了朝綱”,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之類的描寫即是;另一個恃寵驕奢,所謂“姊妹兄弟皆裂士,可憐光彩生門户”之類的描寫即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二句,對比中所暗示的因果關係和諷刺之意更是至為明顯。若沿着這個思路寫下去,必然就要寫到“安史之亂”給國家造成的嚴重後果和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但作者並沒有沿着這個思路寫下去,不僅沒有寫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國危民艱,而且“天旋地轉回龍馭”一句轉折之後,作者全力以赴描寫李、楊人間天上的苦苦思念,不但沒有寫到唐玄宗一念及此,作者亦無一筆寫到,可見詩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遺憾和痛悔的內容,都絲毫不包括兩位主人公行為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和憂患在內。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作者對此事的見解不僅比不上寫出“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裏多”的袁枚,也比不上比他稍後的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那麼,是不是遺憾和痛悔未實現“世世代代作夫妻”的諾言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認為不僅作品的主人公是如此,作者的主要情感也凝聚於此。從詩的兩位主人公來看,他們本來是發誓要世世代代作夫妻的,但結果卻一世還未到頭就被迫生離死別了,怎麼會不“此恨綿綿無絕期”?從作者在詩的後半部分大肆渲染李、楊人間天上的相思之苦來看,作者的最大遺憾和痛悔似乎也是凝結於此的。作者的這種感情傾向,也因為作品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傳達給了讀者,因而讀者在讀這首詩時,似乎也淡化了對“安史之亂”嚴重後果的關注,而把關注點集中到了對兩位悲劇主人公的同情之上。

至於如何看待主人公遺憾和痛悔自釀苦果呢?筆者認為,這只是後人的一種看法,而不是作品主人公的自覺意識和作者的主要意圖。因為在作品中我們找不到任何關於這一點的證據。如果“恨”可釋為“怨恨”,那就可能有如下幾種答案:恨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判亂?恨陳玄禮手下的六軍逼迫玄宗讓貴妃自縊於馬嵬坡?恨玄宗面對六軍壓力而不能挽救貴妃一死?這三點雖在詩中找不到證據,但不是沒有可能,尤其是第三點,則又回到了遺憾和痛悔未能實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理想上來。所以説,所謂的因自釀苦果而“恨”而且“長恨”,只能是後人的認識,是作品的一種客觀效果。從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這種看法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我們覺得,這畢竟是作品的客觀效果,而不是作品文本的內涵,不是作者的創作主旨。

三最後,我們想談談對作品的主人公、作者及後人對這種“恨”的看法的態度。

要談對作品的主人公李、楊二人及作者遺憾和痛悔玄宗未能實踐諾言以致造成二人生離死別的看法,就首先不得不把作為歷史人物的李、楊和作為文學形象的李、楊區別開來。但事實上,二者卻是難以分開看待的。作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李、楊是很難有真情可言的,即使他們有真情且因玄宗未能遵守諾言而感到遺憾和痛悔,也不值得人們去同情。因為眾所周知,楊玉環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即李隆基的兒媳,李隆基看中了她,雖然經過了楊玉環先作女道士後進宮的過渡,但仍改變不了它的宮庭亂lun醜劇的性質。再從年齡看,據考李隆基比楊玉環要大三十多歲,古人結婚又早,也就是説楊玉環幾乎可以作李隆基的孫女了。唐玄宗愛楊玉環可能是真的,但要楊玉環真正愛唐玄宗,恐怕就比較難了。這還不説帝王家是否有真情的問題--宮中有那麼多的美人,要一個帝王完全鍾情於一人,像詩中所寫的那樣,實際上也是難乎其難的。馬嵬之變中李隆基為了保護自己而不惜讓楊玉環作替罪羊,就是他這種感情虛偽性的最好註腳。因為,若要追究導致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那麼首先應受到罪責追究的是玄宗自己,而不是楊玉環,所以即使到後來不論玄宗是怎麼懊悔,怎麼懷念楊玉環,要讓人同情都是很難的。再就楊玉環而言,她的恃寵驕奢也是無庸諱言的。以陳玄禮為首的六軍必欲置她於死地而後快,固然有“女人禍水”觀誤導的一面,但顯然也是和她以及楊氏姐妹兄弟平常不得人心相聯繫的。因為前一點,人們對她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此恨綿綿無絕期”則比較難。就作者而言,要表達人民羣眾和自己對美好愛情的理想和感情,如果不另起爐灶,而要藉助於這兩個歷史人物的“名人效應”而取得思想藝術上的雙成功,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作為歷史人物,這兩個人物已被定格在歷史上,關於他們的基本事實框架和人物思想性格,是不能隨意虛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費了很多的力,歷史上以至於現在許多人都用這個題材進行寫作,雖用盡了種種辦法,仍避免不了人們所謂的“主題矛盾性”的原因。但鑑於作者寫這首詩時的特殊創作心理,較之作品的主人公,作者的惋惜和遺憾之情,還是可以被讀者所理解的。但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作者把這種惋惜和遺憾之情成功地傳達給了讀者。這是造成這首詩巨大藝術感染力的核心因素。因為如果説在詩的前半部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佔了情場,誤了朝綱”的帝王形象和一個恃寵驕奢的寵妃形象的話,詩的後半部分則成功地塑造了兩個刻骨銘心地互相思念的男女主人公形象。誠如一些學者所言,作者在他們身上的確寄託了人民羣眾和他自己對於美好愛情的理想,或者換言之,在詩的後半部分,李、楊二人已經完全脱離歷史,成為人們和作者心目中愛情這一人類美好感情的象徵。而人們的這一美好感情,總不是像人們所希望的那樣“有情者終成眷屬”,卻因某種原因而分別以至兩地相思,更屬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正因如此,人們在讀這首詩時,就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感情傾注了進去以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就是這首詩其所以千古以來人們雖對歷史人物李、楊不無非議,但卻震撼了無數人的心,使無數人產生強烈的共鳴的原因。也正由於此,人們在讀這首詩時,對既作為歷史人物,又作為文學形象的矛盾心態將永遠存在,這是這首詩以具體歷史人物李、楊為基礎虛構文學形象表達自己理想的愛情所造成的一種必然,而且不可能解決。

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觀照一下後世“自悔情孽”説或“自釀苦果”説。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無論古人的“自悔情孽”説或者今人的“自釀苦果”説,在有關史籍和作品文本中都是缺乏依據的。就作者而言,不管在作品之外還是作品之中,也都缺乏這一方面的表示。基於這種情況,所以我們認為這兩種説法,都是後人或今人對這一作品的理解。這中間,有作品的客觀效果,也有對作品內容的現代評價,還有作品成功地引起人們對作品主人公悲劇的情感體驗等複雜的歷史和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所以,在我們看來,説到《長恨歌》主旨或主題的這個“恨”字,還是應當把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作者寄託的感情和後世人們的感情體驗嚴格區別開來,否則,我們就難以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共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r8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