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長恨歌原文【精品多篇】

長恨歌原文【精品多篇】

長恨歌原文【精品多篇】

《長恨歌》賞析 篇一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詩人憑藉着傳説和歷史人物創造了一個婉轉動人的愛情故事。全詩通過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再現了真實的現實生活,千百年來一直感染並打動着讀者。

這首詩的主題主要體現在“長恨”二字上。作者從漢皇 重色思傾國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講述了安史之亂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並求色最終得到了美嬌娘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到唐玄宗的專寵而使得全家雞犬升天得到萬千富貴。作者反覆用筆墨渲染了唐玄宗縱情聲色沉迷於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發了漁陽 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些前因既是後來造成悲劇的基礎也是引起長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從六軍 不發無奈何開始寫起,詳細的描述了安史之亂開始後玄宗棄楊氏於不顧的倉皇出逃,引起了六軍駐馬並要求除去紅顏禍水的楊氏造成宛轉峨眉馬前死的悲劇。這部分是故事最為關鍵的情節。楊氏死後唐玄宗因懷念她引發的寂寞悲哀和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詩人以心酸惻隱悲痛的語調細緻的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讓人讀之揪心疼痛催人淚下。

從臨邛 道士鴻都客起為這首詩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寫了唐玄宗藉助道士的幫助於虛無縹渺的仙境中找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幻境中再次展現了楊氏梨花帶雨的絕世容顏,並以含情脈脈的託物寄詞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達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深情厚誼,為進一步渲染 長恨 這一主題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最後在全詩的結尾又以“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來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份量。

全詩所寫之情纏綿悱惻所書之恨杳杳無窮,詩人以哀婉動人的文字和悠揚宛轉的語調娓娓敍來,令人為之動容。通過縱觀全詩我們再結合詩人本身的經歷不難看出,詩人寫此詩的目的並不在於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而是,通過此詩藉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愛情悲劇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對所愛之人的相思意義。

賞析 篇二

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説,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全篇分為三部分:開篇至“驚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詩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來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並講述了由此帶來的荒政亂國的情形及安史之亂的爆發;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以及此後唐玄宗對她的思念; “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是全詩的最後一部分,講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楊貴妃。

詩人開篇即借“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交代了唐朝禍亂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裏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着全詩。後面之事皆由此而來。之後詩歌逐步展開,層層敍述:先講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後,終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攬入懷中。接着,對楊貴妃的美貌進行刻畫,寫出她如何的嫵媚,並因此得寵於後宮之中。“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家因楊貴妃而變得權勢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楊貴妃的唐玄宗,過上了縱慾、行樂的生活,終日沉迷於歌舞酒色之中,以至於“從此君王不早朝”。詩人對此進行了反覆地渲染,從而點明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這一部分是整個愛情悲劇的基礎,是“長恨”的內因之所在。“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在這出愛情悲劇中,楊貴妃的死是個關鍵情節。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別是在這一**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這正是楊貴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説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迷戀已經引起公憤。這裏,詩人用六句話對二人的生離死別進行了描寫:“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悲傷之情溢於言表。楊貴妃死後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詩人並未直接描寫,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來抒發婉轉淒涼的相思之情。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等等,都説明他對楊貴妃的思念之深。這一部分語言委婉含蓄,語調悱側動人,讀來蕩氣迴腸。

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髮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上天入地之後,楊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虛無縹緲的海上仙境中出現,並託物寄詞,重申當初的誓言。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薛雪《一瓢詩話》:“白香山‘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有喜其工,有詆其俗。東坡小詞:‘故將別語調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謂其用香山語,點鐵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東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態度。”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使這出愛情悲劇在這裏得到完整的體現。並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文章簡介: 篇三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敍事詩。全詩形象地敍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説,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l85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