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勸學》

教學目標: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_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_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_。《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雖有槁暴()()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君子生非異也()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_?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_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_,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

論述的。

4、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説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説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

1、學生交流蒐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本詩進行賞析,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串講法、賞析法。

四、2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在我國的歷,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

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歎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②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教師範讀這首詩,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詩中比較生僻的讀音和本詩的句讀

噫籲嚱(yixūxi)魚鳧(fú)秦塞(sa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參(shēn)崢嶸(zhēngróng)

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an)諮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師範讀學生聽讀的基礎,有學生齊聲朗讀本詩,教師檢查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讀音和句讀,在學生有失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在學生朗讀的基礎,教師對本詩中比較重要的字詞予以解釋,疏通文意。

噫籲:感歎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蹟,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着飛過去。巔,頂峯。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迴、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誌的峯。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逆折,迴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歎: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衝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裏作動詞,衝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諮嗟:諮嗟,歎息。

3、①在教師串講重要字詞,學生已經能夠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歎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歎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三歎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②在總體把握文章的過程中,以把握文章結構為線索,鑑賞本詩。

(1)、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4、在學生已經能夠掌握全詩結構和對文章有一定賞析的基礎上,探討文章的藝術風格。

本詩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詩句,字數從鹼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着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學生已經深入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誦讀全詩。

六、作業:背誦全詩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風格

過程和方法:通過分析與大海的鬥爭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重難點】

重點: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説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難點: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教學層次設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45分鐘)

一,導入(2分鐘)

“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毀滅,可就是打不敗他”相信這句話大家有所耳聞,它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老人與海》,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樣的人永不能被打敗。

二、知人論世 (8分鐘)PPT

1.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説:“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發表的《太陽照樣升起》。這部表現戰後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馬紮羅的雪》《喪鐘為誰而鳴》(一譯《戰地鐘聲》)和以“精通現代敍事藝術”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能站起來”。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2.關於《老人與海》

海明威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也是當時“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繼承了馬克吐温的現實主義傳統,一方面又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上進行了革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52年發表的中篇小説《老人與海》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當年他獲得普利策獎,兩年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着一條魚。後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儘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三、理清結構,分析寓意(30分鐘)

1、小説節選部分共有老人與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都是什麼? 明確: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犁頭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羣鯊魚鬥。

2、老人與鯊魚搏鬥的五個回合中,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結果怎樣?老人的身體狀況怎樣?大馬林魚又怎樣? (以小組形式找出答案) 第一個回合:用魚叉(丟)、繩子(斷) 老人手受傷 大馬林魚被吃掉40磅 第二個回合:刀子(鈍)、槳 老人手傷嚴重(淌血) 魚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個回合:刀子(折斷) 第四個回合:短棍 手痛得厲害 半個身子被咬爛 第五個回合:短棍(丟)、舵把(折) 極疲乏(簡直喘不過氣) 僅剩殘骸

3、從鬥爭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樣的品質?老人為什麼説:“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明確: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説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説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4、鬥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獨白,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説的思想,構成小説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説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説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5、從文中可知,老人實現了他的願望,捕到了魚,但是,儘管他費盡力氣,勇敢搏鬥,但是最終的結局,得到的卻是一副殘骸。你認為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明確: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説,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衞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説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説,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説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這場鬥爭僅僅是老人與鯊魚的鬥爭嗎?小説有什麼象徵意味 明確: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説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為了人生的一種象徵。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的代表,大海則是人生舞台的象徵,鯊魚則是我們人生中的挫折、厄運的象徵。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為強者,唱出最美的歌。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説,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衞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説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説裏,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於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小説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説,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説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7、人們稱海明威的作品具有“電報式風格”,在本文中,這種特點有哪些體現?

明確:

(1)結構上的單純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節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單一而鮮明。本文中直接出場的人物只有老漁夫桑地亞哥一個,情節也主要是圍繞大馬林魚的捕獲以及因此而引來的與鯊魚之間的搏鬥,可謂單純而集中。海明威曾經對《老人與海》的原稿進行了兩百多次的校閲,正如他自己所説,“《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小説裏有村莊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麼謀生,怎樣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過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宂言贅語,刪去了所有別人寫過的東西,刪去了解釋、討論,甚至議論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使小説單純而集中。

(2)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華麗的辭藻,儘量採用直截了當的敍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因此,句子簡短,語彙準確生動。在塑造桑地亞哥這一形象時,他的筆力主要集中在真實而生動地再現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景上。鯊魚的來勢兇猛,老人的沉着迎戰,機敏矯捷,都寫得生動逼真。如寫鯊魚出現的情形,“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湧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示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敍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對大海的描寫粗獷簡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讀來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3)鮮明生動的動作描寫和簡潔的對話。海明威善於從感覺、視覺、觸覺着手去刻畫形象,將作者、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總是把它們凝結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簡潔的對話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如寫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頭兒用魚叉攮到鯊魚頭上的時候,他聽得出那條大魚身上皮開肉綻的聲音。”這種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便會過電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懼,同緊張,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讓讀者去如實地吸取印象”,而“不擠到對象與讀者之間去礙事”,他要讓對象與讀者直接溝通,這也是這篇小説的場景描寫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種含蓄、凝練的意境。海明威曾經以冰山來比喻創作,説創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應該隱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隱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鮮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闊大,他還藉助於象徵的手法,使作品藴涵深意。

【作業佈置】(2分鐘)

課後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寫300字左右的感想

【板書設計】(3分鐘)

老人 → 硬漢精神 大海 → 人生舞台 鯊魚 → 挫折厄運

實詞 篇四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着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感知父親形象

2、把握作者感情

3、體會父愛

二、導語

學生演講楊麗娟的故事。

(學生討論對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楊麗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認為楊父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他對女兒的愛不是真正的父愛。)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父愛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們從父親困頓前行的背影中,體會到父親的那份深沉厚實的愛;而劉鴻伏的《父親》,又為我們刻畫了父親的那份苦澀而温馨的愛。

今天我們來一同學習劉鴻伏的《父親》

三、進入文本

1、理清思路

通過預習,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寫了三個生活片段,分別是:

接通知書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別

2、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形象呢?請大家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父親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呢?把你的感動寫下來。

A、父親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時候,喜歡拿了我的文章誇耀於那些鄉鄰朋友……

父親以兒子為榮

B、第二自然段

全體朗讀。

作用:用了五個排比句,寫了父親幾幅勞動生活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悽美的氣氛。讚美了父親的勤勞、堅強、容易滿足和質樸,同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腳在大雪裏跋涉,在貓頭鷹的啼叫裏荷薪而歸,披蓑戴笠地在風雨中勞作,僅僅表現他的勤勞嗎?這裏面有着窮苦和艱辛啊!

C、父親説過:人是土物,離不開泥土的。

明確:愛這片土地,他生於斯,長於斯,勞動於斯,乃至長眠於斯。土地賦予了他堅韌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詩《三代》:

爺爺

在土裏埋葬

爸爸

在土裏流汗

孩子

在土裏洗澡

“土性”已經融入進了勞動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點。

D、父親頭上裹着青頭巾,腰間圍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親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確:重視這趟遠行,鄭重其事,然而我們還是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裏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嚴重有的只是好奇與驚訝,感動與憐憫。

E、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見父親的兩鬢已鑽出絲絲白髮,而他曾經扛過竹木、扛過巖石也挑過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時已顯得佝僂了。望着青頭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親的背影,我的心一陣戰慄。

明確:作者對父親的衰老感到難過和心疼,同時心中感受到一種重擔。

此處可以與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斷相比較,讓學生找異同。

3、那麼如此偉大無私的父愛,作者感受到了嗎?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發了你的共鳴呢?請找出有關作者感悟的語句,各抒己見。

A、父親啊,即使我手中的筆使得如你那根肉紅的扁擔一樣得心應手,面對故鄉蒼涼的山影裏你漸漸凋謝的白髮,我又能寫些什麼呢?

B、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堅強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

C、為父親,為自己,也為那養育過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開的日曆都當作奮進的風帆。

父親的生活經歷、故鄉的點點滴滴、父親對我的愛都是翻開的日曆,都是我奮進的動力,我將憑藉這些動力珍惜每一分鐘來提升自己。

四、談了這麼多父愛,説了這麼多作者的感受,讓我們也表達一下我們的感謝吧

請以“感謝父親”為開頭表達你對父親的感謝,每個人説一句,準備一分鐘。

也可以仿寫第二段

也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他和父親的故事

五、總結

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份偉大的父愛!銘記父愛,我們今天的學習會更有動力,我們人生的篇章會寫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讓我們在這首崔京浩的《父親》中結束今天的課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並瞭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繫。

教學重點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解釋什麼叫修齊治平。精煉意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識積累

1、瞭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裏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後,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為《大學》作成章句,通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註》。

《四書集註》刊成於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治者重視。元仁宗延佑年間復科舉,官方規定以《四書集註》取士,從此《四書集註》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於《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説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説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髮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三.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經文部分,提出三綱八目。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使動詞,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使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重視。薄:輕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釋如何“誠其意”。

(1)誠其意:使意念真誠。

(2)毋:不要。

(3)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ò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謙(qiè):通“慊”,滿足。

(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

(7)閒居:即獨處。

(8)厭然:掩蓋的樣子。

(9)掩:遮掩,掩蓋。

(10)著:顯示。

(11)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第三段:從反面説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頤認為應為“心”。(2)忿懥(zhì):憤怒。

4、第四段:從反面説明如何“修身”和“齊家”。

(1)之:對於。闢:偏頗,偏向。

(2)哀矜:同情,憐憫。

(3)敖,驕傲。惰:怠慢。

(4)碩: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釋“齊家”和“治國”。

(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

(2)慈:指父母愛子女。

(3)機:作用。

(4)僨(fèn):敗壞。

(5)堯舜:傳説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為是聖君的代表。

(6)帥:同“率”,率領,統帥。

(7)桀(jié):夏最後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最後一位君主。二人被認為是暴君的代表。

(8)諸:”之於”的合音。

(11)恕:即恕道。孔子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説,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

(12)喻:使別人明白。

6、第六段:解釋“治國”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

(3)恤:體恤,賙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

(4)倍:通“背”,違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

1、“修齊治平”四者的關係如何?要達到身修,需經過哪些步驟?

提示:

“修身”的意思是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齊家是指善於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係,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為下一步誠意、正心奠定基礎。“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的偏向。這四個步驟依次做來,就可以達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條目關係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2、《大學》採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係,弄明白它們所説的道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為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説,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方法。這種方法在現代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啟示。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脱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係符合人倫道德,並最終完成為國建功立業、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

高二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劇本文所展示的矛盾衝突及衝突的性質,進而弄清衝突發展的過程;

2、通過品味富有個性化、動作性的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態及其個性特點;

3、品味戲劇台詞的豐富的內涵,透析它們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點:學會揣摩戲劇語言,初步瞭解人物複雜個性。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構建對戲劇語言的個性化解讀

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世紀60年代,有一位年輕的日本作家訪問中國,他專程登門拜訪了劇作家曹禺先生,並表達了這樣的願望:“我希望日後也能寫出像您的《雷雨》那樣的傑作來。” 這位日本作家是誰呢?他就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學時期開始構思,在大學畢業時完成的話劇處女作。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部年輕的作品,成為大江先生眼裏“豐碑”式的鉅著呢?

二、介紹作者及情節

1、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完成了處女作多幕劇《雷雨》,一年後,時任《文學季刊》編委的巴金在編輯部的故紙堆裏發現了它,並感動得為它掉下了激動的眼淚。它的發表立刻引起了中國劇壇的強烈震動。從1935年在日本東京第一次演出以來,我國許多重要劇團都競相排演,並相繼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繼《雷雨》之後,作家又寫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劇本。解放後,有《膽劍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劇本。

2、介紹戲劇的基本知識

語言、人物與戲劇衝突是構成一個劇本的三要素。其中,語言是劇本的基礎,是第一要素。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台説明。人物語言也叫台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動作的外觀。舞台説明是一種敍述性語言,用來説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布、環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和情節。

3、梳理全劇情節

學生畫一張作品人物關係圖,瞭解全劇情節。

4、《雷雨》為題的作用

作家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説,《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裏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裏,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醖釀着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三、研讀文本

引入:提供鑑賞人物視角

“在戲劇中,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語言,戲劇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實現。”————黑格爾《美學》

“我確實太喜歡曹禺劇本中的語言了,每次讀曹禺先生的劇本,總有一種既親切又新鮮的感覺,他那色彩明麗而又精練生動的語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帶進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給予我無限的喜悦。”——錢穀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藝術境界——關於〈雷雨〉欣賞答問錄》下面,讓我們進入一個個具體的語言場景,解讀《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藝術世界。

(一)學生初讀,談對周樸園的印象

周樸園在文學界是倍受爭議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樸園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對魯侍萍的情感是真還是假?

(二) 進入具體語言情境

情境一

樸:(沉思)無錫?嗯,無錫(忽而0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 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樸: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解讀步驟:

1、“我們”在表意上有什麼作用?(暗示兩人有過不尋常的關係)

2、通過貫穿全戲的時間概念“三十年前”(讓學生找出第一場戲中“三十年前”共出現12次)來深入瞭解周、魯兩人特殊的關係。

教師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確寫出的人物關係表

周樸園――某煤礦公司董事長,五十五歲。周繁漪--其妻,三十五歲。周萍--其前妻魯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衝--繁漪生子,年十七。魯貴--周宅僕人,年四十八。魯侍萍--其前妻,某校女傭,年四十七。魯大海--侍萍與前夫周樸園之子,煤礦工人,年二十七。魯四鳳--魯貴與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從這表中你能看出什麼奧妙嗎?

明確:魯侍萍被周家趕走是發生在27年前。

問:那作者為什麼反覆強調30年前,難道是作者記錯了嗎?

提供解讀視角:

凡是你不想記憶的東西,你總是會忘記的。 ——(奧地利)弗洛伊德

周、魯確實存在過真實的愛情。因為對他們而言,27年前是一個悲慘的時刻,根據弗洛伊德的推論,他倆潛意識裏都記住的是30——27之間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們對話中反覆出現的是“三十年前”這個時間概念,並不是作者記錯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關於“洋火”

問:樸 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答案很明確:“是的”。按理説,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麼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① 有意識:魯主動地以無錫引起了兩人的對話,當然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下去,所以,有意識地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説話過程中魯的思維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問:那為什麼不是別的生活細節,而單單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與點火、點燈有關的情景。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窗户,所以室內經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的情景。如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當時尚小的周萍,其樂融融,其情温馨。用“我們”一詞是那樣的自然,實在是情不自禁啊。

對周、魯來説,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所以會説,無錫是個好地方。

可是,這段甜蜜的愛情沒能維持多久,因為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而導致兩人分手,是什麼事呢?

過渡到情境二

魯:哭?哼,我的眼淚早哭幹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經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解讀步驟:

1、女生讀,男生點評。

2、體驗“你們”與“你”在表情達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們”一詞共出現多少次?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你們”一詞反覆出現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對象除周樸園以外,還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現的“老太太”。故事發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緒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會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是不被傳統認可的。周魯二人的關係正如,《紅樓夢》中的寶玉和晴雯,《家》中覺慧與鳴鳳的關係。再看周樸園30年前的處境,他也不過20多歲的小夥子,在上面還有老頭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你們”一詞傳遞出來當時拋棄魯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3、教師提供相關材料:

“魯侍萍被周家趕走,周樸園是不情願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不可違的時代,他又是沒有辦法阻止的。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

——曹禺《雷雨》創作回顧

點撥: “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作者的補充很重要,那麼,當週樸園後來得知侍萍被趕走,有沒有行動呢?(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裏面有她的絕命書。”這句話,想象周樸園當時沿着河失魂落魄地發瘋一般地尋找,感受周樸園內心極度痛苦狀)

情境三

周樸園:你靜一靜。把腦子放清醒點。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於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麼?你看這些傢俱都是你從前頂喜歡的東西,多少年我總是留着,為着紀念你。

周樸園: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總記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甚至於你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窗户,這些習慣我都保留着,為的是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

解讀步驟:

1、討論:這兩段話你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

真實:保留舊物三十年,保持舊習慣三十年;另外吃齋唸經三十年,對現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經是心如死灰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我們似乎看到的是一個愛得深、痛得切的周樸園。

虛偽:周樸園的懷念是虛偽的,他主要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掩蓋他不光彩的過去,維護他在家庭中的威嚴,顯示周家是個體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會上的地位。

他現在年紀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驁難馴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時有孤獨寂寞的感覺,“他對侍萍的思戀、懷念,便成了他後半生自欺欺人、經常咀嚼的一種情感了。這既可填補他那醜惡空虛的心靈,又可顯示他的多情、高貴。”

四、小結: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通過往事。”“正是被親切愛撫着的無數往事使靈魂有了深度和廣度,造就了一個豐滿的靈魂。”——周國平《時光村落裏的往事》

高二語文教案 篇八

一、課型:賞析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2。 通過誦讀、品味、賞析,體會主人公在分別時複雜、微妙而豐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過解讀文本,欣賞優美曲詞,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鑑賞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誦技巧。

2、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鑑賞詩詞由意象到意境,並由意境挖掘人物內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理解《西廂記》歌頌愛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題。

2.體驗人物際遇和內心世界,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三、重點與難點

通過對曲詞的誦讀,解讀文本,分析崔鶯鶯複雜的情感世界,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重點賞讀四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戲曲文學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討論分析法,講授法、誦讀法等

五、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進行文字圖片投影、flash片斷欣賞

六、教學思路設計:

《長亭送別》,歷來被稱為情景交融的典範,離愁別恨的絕唱。本折戲原題為《哭宴》。因此,本節課,我試圖以“教師範讀和引導學生品味相結合”為主要策略,以崔鶯鶯的眼淚為突破口,以寫淚的的手法為橋樑,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鑑賞為紐帶,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受崔鶯鶯的眼淚,進而走進她那複雜的情感世界,實現“課堂有讀書聲”、“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説話”的宗旨。並以此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古典戲曲的範式,想嘗試着引導、啟發學生,對“淚”作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探討,讀寫結合,自己動手,通過寫淚來展現人物的情感世界,實現文本的價值,讓學生在讀、賞、練的過程中體味閲讀的快樂。

七、教學教程

(一)古琴音樂背景 (幻燈片一)

(二)教師導入新課 (幻燈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寫離別的詩句導入。

(三)相關劇情介紹 (幻燈片三)

普救寺一見傾心,救佳人張珙退兵。

母命難違相思苦,紅娘牽線訂終身。

長亭古道慘別離,金榜題名良緣成。

(四)概括本折戲的劇情

本折戲為四幕:㈠長亭路上;㈡長亭餞宴;㈢臨行叮囑;㈣依依送別。

(五)明確本節課的切入點 (幻燈片4) “透過淚眼解離愁--走進崔鶯鶯的情感世界’’。

(六)學生自讀,找出在《長亭送別》裏有哪些含淚的曲詞?(學生找後,教師明確)。(幻燈片5)

(七)賞析曲詞[端正好]

1、創設情景

2、誦讀指導

學生齊讀;教師點評;指名(或推薦)誦讀,教師點評。教師引導:

這是鶯鶯在往長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們要注意體會,她與張生在長亭分別是一種什麼情緒呢?我們首先要把握好基調,讀出悲愁的情味,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音節的輕重、語氣的強弱等問題。

教師範讀:(我試着給大家朗讀一下,請同學們再用心感受,用心體會。)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幻燈片6)3、賞析意境

問題一:為什麼要這樣讀呢?明確:把握意境,進而挖掘人物的內心情感。

問題二:(提問)那麼,[端正好]這支曲詞,共描繪了哪些意象呢?明確:分別是碧天

白雲,黃花滿地,西風陣陣,北雁南飛,霜林如血,離人落淚。

問題三: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園春 長沙》中描繪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呢?該怎麼讀?明確:描繪了秋景的遼闊、絢爛,點出了萬物競上,生機蓬勃的景象。所以我們在讀時就應該是激昂,高亢的語調

問題四:同樣是秋景,為什麼這裏不能那樣讀呢?你能從哪些關鍵的字詞談談你的感受嗎?明確:

(1)緊,表現人物內心的感受心中的悽苦、冷落,隨着離別的來臨一次比一次更強烈。

(2)染,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離人眼如滴血之泉,淚如黃河之水。

(3)可見,“黃花”“西風”“孤雁”“霜林”一起構成了一幅悽清蕭瑟之景。在這樣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別,此情此景,我們可以用學過的有一句詞來表達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 幻燈片 7)

總結: 此曲將秋景與人的心情巧妙地聯在了一起,營造了淒涼的景,難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鶯鶯內心的悲情,為全折戲奠定了一個感情的基調。由此我們就知道了本折戲的“戲眼”就是:淚――總是離人淚。

4、學生再讀

5、唱段欣賞 (幻燈片8)

(八)解讀崔鶯鶯的“淚”

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滾繡球],領悟崔鶯鶯的“淚”。

1、問題:情人的離別,總是恨滿愁腸,而鶯鶯的離別與一般情人的離別有什麼不同呢?她的淚裏包含什麼特殊情感呢?(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指名誦讀[滾繡球],教師對誦讀稍加指點。

3、品析:

明確: 恨

領悟情感:從劇情介紹可知,鶯鶯和張生,歷經波折,方能結合,可昨夜母親剛剛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離,此情此景,鶯鶯怎能不黯然傷神? 所以,“淚”表現了鶯鶯不願、不忍分別的內心傷痛。

第二步:學生分組品讀,領悟崔鶯鶯的“淚”。

1、創設情景:再從崔鶯鶯的淚水裏找出鶯鶯複雜的情感。

2、佈置分工:分三組,每組討論一個曲詞,並確定好中心發言人。

3、明確任務:

(1)先自讀本組的曲詞,找出關鍵詞、關鍵句。

(2) 品析“淚”中 ,傳達出鶯鶯內心怎樣複雜的感情?

(3)這種複雜的感情,在本折戲的其它曲詞裏能夠得到印證嗎? (幻燈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篇,不要將眼淚從特定的場景、情境中抽繹出來,一定要聯繫劇情的發展,聯繫整折戲甚至是整部戲的內容。前後左右同學自由組成學習小組,選好首席發言人,並在討論中做好記錄。

5、學生自讀,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6、第三步:展示學習結果,走進崔鶯鶯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請一位女生朗讀。讀後,老師指導、範讀。

(2)歸納:怨

(3)總結:這眼淚裏,包含了崔鶯鶯的兩重恨,對母親的怨恨,對俗門第觀念的憤恨。鶯鶯含着眼淚坐在飯桌旁,此恨綿綿無絕期啊!(投影:淚:忠於愛情,鄙視功名,怨恨世俗觀念) (幻燈片10)

(4)學生再讀曲詞:

2、[耍孩兒]

(1) 歸納:憂

(2)總結:這叫“中”亦憂,不“中”亦憂,崔鶯鶯憂心如焚。這眼淚中,包含了鶯鶯對婚姻前途深深的擔憂。這是鶯鶯對張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淚 對愛人的擔憂,內心憂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幻燈片11)

3、[一煞]

(1)歸納:思

(2)總結:這是寫鶯鶯臨別之際的肝腸寸斷及想象與張珙別後的場景。這真是: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平洲(投影:淚:相思之苦,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幻燈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鶯鶯:美麗善良、多愁多情、忠於愛情、鄙視功名、悲情女性。 (幻燈片13)

(十)課外延伸,讀寫結合

練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親友,師長,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時,憂傷時,自責時,痛苦時,高興時,都會流下情感的淚花,那麼,請你設定一個情境,用簡單的幾句話,寫出自己或他人曾經流下的淚,注意 : 通過寫淚來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母親的淚,父親的淚,同學的淚,老師的淚。) (幻燈片14)

(十一)結束授課:欣賞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根據《長亭送別》的意境,創作的歌曲《送別》。

(十二)附:板書設計

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拿來主義》

教學目標:

1、熟悉並掌握魯迅關於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論證技巧。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論證藝術;

3、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4、聯繫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理解什麼是拿來主義以及為什麼要拿來

2、理解比喻論證的方法

3、理解破與立的關係

教學難點:

1、“送去主義”是難點。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對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詞語比較費解。所以講解時要適當介紹背景,把費解的詞語作重點講解。

2、反語的運用

3、理解魯迅雜文的特色,進而理解雜文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課外閲讀興趣很濃,閲讀範圍比較廣泛。唐詩宋詞,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們也進行交流,但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接受它呢?

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板書課題、作者。

二、背景介紹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

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__政策,對外出_家領土,對內實行_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為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於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後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於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糊塗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

[作品出處]

1、閲讀註釋①

2、補充: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發表於1934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課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三、文章研讀:

讀標題

1、拿來主義中的“主義”是什麼含義?

——一種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板書)

2、議論文的標題有兩個大類:論題型的和論點型的,本文的標題是哪一類?

——論題型

3、從這個標題中可以看出,本文應該着力解決(或論述)哪幾個問題?

A、什麼是拿來主義?

B、為什麼要拿來?

C、怎麼樣拿來?

這是一個標準的三段論模式,是我們寫議論文時的一個很好的法寶,依照這樣的思路去結構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險。

帶着這三個問題,請同學們將文章瀏覽一遍。

插入雜文文體介紹

理清文章思路,研讀文章

討論解決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拿來主義”?(回顧“主義”一詞的含義)

1、明確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來主義”這一觀點

明確:第6-10段

2、這幾個段落中哪一個語句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第七節: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種主張)

注意,本句中有一個詞:“所以”——表明這是作者得出的結論,那麼這一結論是在什麼基礎上得出的?(也即作者為什麼提出該論點)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閲讀課文的一到七小節,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節的論證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或閉關主義,或送去主義,或聽憑送來,或自己來拿

非閉關主義

非送去主義

非送來主義

——————————

所以,要“自己來拿”

——這是什麼樣的邏輯論證?因果論證

討論解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是以筆鋒犀利著稱,在這裏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表述來否定並批判這三種“主義”的呢?

1閉關主義

實質——明清以來奉行的閉關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後果——大門被槍炮打破(鴉片戰爭)

碰了一串釘子(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2送去主義

實質——國民政府的_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麼出去呢?

一批古董→幾張古畫和新畫→梅蘭芳博士

從數量上來看是變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終會無物可送,

②而魯迅先生卻把這説成是“也可以算得顯出一些進步了”,説明了什麼?

明確:反語,諷刺國民黨政府在欺世惑眾、媚外求榮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開篇,魯迅先生即向我們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筆力,請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紅色標記的字詞句,分析其深刻內含。

後果——亡國滅種,禍延子孫

作者在這裏並沒有非常直白將這種後果表述出來,那他是怎麼説的呢?

①“尼采就自詡他是太陽……做獎賞。”

分析:尼采自詡是太陽,實際不是,最後瘋了

中國自詡地大物博,實際不是,最後滅亡

運用類比手法,諷刺盲目自大者,告誡人們一味“送去”,只能淪為乞丐。即使自己這一輩淪落不到,子孫後代呢?——討一些殘羹冷炙作獎賞。

3送來主義

在提出這一主義的時候,作者用了四個_較接近的詞語,我們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國民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_政策和出賣領土主權等罪惡行徑。

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掉或送人,一般沒有惡意。

拋給:指帝國主義為了進行經濟和文化侵略,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等的陰謀罪行。(“給”字表示是懷有企圖,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來:自欺欺人的説法,批判國民黨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臉

實質——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進行文化經濟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國鴉片,德國廢槍炮,法國香粉,美國_,日本小東西

後果——大受其害,對外國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結: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出,魯迅先生對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禮尚往來(板書),沒有往來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須得有來,但來的也不是隨便的東西,必須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們不能控制這一點,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張——拿來主義。

按照我們寫議論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應該將自己的觀點亮出來,而這篇文章的觀點到第七小節才提出,這是為什麼呢?

明確:立論:議論文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叫“立”;駁論:可以批駁別人的觀點,叫“破”;本文先駁後立(先破後立)。

討論解決第三個問題——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拿,帶有主觀能動性,既然是主觀的就會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響,當時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不敢拿來,這不好;隨便亂拿,沒有原則性也不好,到底該怎麼實行這一主義呢?

1、仔細閲讀8-9節,理清思路(板書)

這裏主要理清窮青年和拿來主義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窮青年徘徊不敢進門孱頭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放一把火燒光昏蛋

欣欣然蹩進卧室,大吸剩下的鴉片廢物

拿來主義者佔有

挑選魚翅吃掉

鴉片送藥房,供治病

煙燈和煙槍送一點如博物館,其餘毀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可是8、9兩段隻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麼“大宅了”之類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麼事物?

明確:“大宅子”指文化遺產,“魚翅”指文化遺產中精華部分,“鴉片”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

3、窮青年的三種做法又具體指什麼呢?

孱頭――害怕繼承拒絕借鑑,逃避主義;

昏蛋――盲目排斥,虛無主義;

廢物――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4、“拿來主義”要求我們對待這些事物要各持什麼樣的態度?

①“魚翅”――吸收――“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

②“鴉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③“煙槍和煙燈”――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④“姨太太”――堅決拋棄――“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

5、要求學生閲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麼問題?

明確:(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後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作用?)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條件?)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5、這告訴我們“拿來主義”的最後一步該怎麼做?

明確:創造

6、由此,請我們總結: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明確:佔有→→挑選→→創造(板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歸納本文中心。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通順。最後要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②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_政策,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儘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但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鬆活潑,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①比喻論證

第8、9兩段

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説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②類比論證:

第3段

明確:這裏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於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板書)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區別一定要弄清。

③對比論證:

8、9、10三段

明確:“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與“新人”的表現對比。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對比論證。(板書)對比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板書:本文的論證藝術:

①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②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③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諷刺、幽默、犀利

教學方法:請學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覺得很有_很有特色的語言,並加以評析。如:

①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着周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②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説,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③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

④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學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諷刺、幽默的韻味,接着要求學生再儘自己所能舉出課文的其它例子。

教師小結

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事物的敏鋭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舉的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觀點,在今天有沒有現實意義?請同學們聯繫我們當前的社會現實想一想。

學生討論,列舉類似現象,教師引導作分析。

(如果學生提出的材料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麼,按本文形式,以“新拿來主義”或“的拿來主義”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列出論證的提綱。如果提出的材料不豐富,則提供以下材料,請學生作評析,而後作文。)

1、中國的宣紙製造工藝失密。

2、來自日本的訪問學者莊嚴舜哉説,中國目前流行的日本動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場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為其中充滿了暴力、_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國卻看不到。

3、東芝筆記本電腦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國及西歐,該產品被招回,而在中國,僅提供了一兩個補丁軟件。

4、日本的汽車製造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流產品出口歐美,二流產品國內用,三流產品送中國。(本田的安全氣囊問題,三菱的排氣管設計缺陷問題)

5、法國的_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

6、中法合資的廣州雷諾公司,因生產的標緻汽車國產化率太低,最終不歡而散。

7、摩托羅拉在中國設廠,但幾年下來,中國所掌握的僅是該公司硬件生產技術,核心技術卻得不到。

8、招商引資,污染企業紛紛到鄉鎮設廠……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學巴西,學南斯拉夫必須要超過他們,變成自己的。首先要咱們的中國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足球不能成為新足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l5gw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