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課文,以至背誦。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優美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寫景的巧妙。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導語設計:

孔子曾經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遊山玩水,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山水優美詩文。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些優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今天,我們要走進的這篇文章,更是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既像畫又是詩,那會是一篇怎麼樣的文章呢?我們一起來感受和學習這篇《答謝中書書》。

(2)、出示學習目標

這節課要求大家通過研讀課文,體味文中的美麗景色,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並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

3)、解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兩個“書”字連一起,這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最後一個“書”是指書信,前一個“書”與“謝中”連讀指的是一個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機朗讀,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頹(tuí) 歇(xiē) 鱗(lín) 與(yù)

(2)教師範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及停頓。

a.四字句兩兩停頓

b.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齊讀。

(4)學生個別讀。(教師做適當點評)

五、小組活動

找出你們組不理解的句子和詞語,然後提問

⑴重點字詞:

四時(四季);歇(消散);鱗(魚);自(從);

復(再);與(參與,這裏是欣賞)。

⑵重點句子

實是欲界之仙都。

譯: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種美景的人了。

(3)找個別學生口譯文章。

(4)帶着想象再讀課文。

六.課文分析

1、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文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2、文中具體描寫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寫了哪些景物?

具體描繪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統領全文的句子是: 其“ ”字點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美]

4、結尾一句有什麼言外之意?

結尾一句表達出作者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

5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來,未復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瞭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閲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不同的感受,流露於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遊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 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衞殿中將軍。入樑,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8r4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