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陳涉世家教案【精品多篇】

陳涉世家教案【精品多篇】

陳涉世家教案【精品多篇】

陳涉世家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瞭解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2.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3.初步瞭解文言文中一詞多義、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解題,瞭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分析課文第1段。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農民起義,這些農民起義為殘酷的封建統治所迫,充分説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農民起義都沉重地打擊了黑暗的封建統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動歷史前進,促使變革封建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這次農民起義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給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擊,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開始的而想萬世統治中國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15年便被劉邦的西漢政權所取代。陳勝、吳廣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發動起義的,起義的經過怎樣,我們學習了司馬遷寫的《陳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題。學生閲讀註釋①,教師可作如下補充。

①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學識淵博,在漢武帝時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祕籍、史料、職司記載等。司馬遷自幼受父親薰陶,10歲就到長安學習,20歲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遊歷,觀察各地的風俗人情,採集傳聞異説,為後來寫作《史記》打下基礎。38歲時繼任太史令,更有機會博覽皇家藏書,掌握了豐富的史料。42歲時開始寫作《史記》。後由於上書替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解而觸怒是上,獲罪下獄,被處官刑。為完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歷時10多年,終於寫成歷史鉅著《史記》。

(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這部書記載了上自黃帝不至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曆史。全書包括十二“本記”(記歷代帝王政跡),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記諸侯國興亡)、七十二“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蹟)。書中史料翔實,作者思想傾向也極為鮮明。例如課文《陳涉世家》,作者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的傳記列在“世家”裏,足見他對陳涉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魯迅先生曾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③秦始皇統一中決定起義後,陳勝、吳廣首先分析天下形勢,擬定鬥爭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簡明而又準確地概括了當時的形勢,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達了人民羣眾積蓄已久的不滿與反抗情緒,揭示了暴發農民起義的必然性。在這種形勢下舉行起義,一定會得到人民羣眾的支持和響應。陳勝又分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蘇、項燕的名義號召羣眾,發動起義的鬥爭策略。陳勝堅信,這樣做一定會得到“宜多應者”的效果。然後為起義作輿論準備,他們運用問卜、念鬼、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等方法制造輿論,鼓動人心,樹立威信,使人們相信“大楚興,陳勝王”的必然趨勢,結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應。陳勝的做法雖然是藉助鬼神迷信來爭取羣眾,但作為一種策略,充分顯示了陳勝、吳廣的鬥爭才智。

3.學生齊讀課文,體會課文記敍方法上的特點。

本段仍以人物對話為主,間以敍事。陳勝和吳廣商議大計,分析天下形勢,制定鬥爭策略等,都以他們對話的形式向讀者表達,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情,對他們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徹。

三、分析課文第3段

1.教師領讀或由學生自讀課文後,參閲註釋理解文義,並注意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吳廣素愛人:一向。向來。廣故數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陳勝佐之:幫助、協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來。十六七:十個裏面有六、七個。從民欲也;順從。為壇而盟:建築。祭以尉首:用。將兵徇蘄以東;率領。車六七百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騎千餘:古時一人一馬為稱騎。將軍身被堅執鋭:通“披”。陳涉乃立為王:於是被擁立。諸郡縣苦秦史者:被……壓迫的。殺之以應陳涉:虛詞“來”。

2、這段文字記敍了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經過和起義後的浩大聲勢,以及建立農民政權的情況。可討論如下問題:

①陳勝、吳廣是通過哪些步驟發動起義的?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通過王個步驟:“並殺兩尉”揭開了起義的序幕,接着發動羣眾參加起義,然後建立領導系統。“並殺兩尉”選擇了“將尉醉”的適宜時機,又設下激尉要殺吳廣的圈套,使眾人認為殺之有理。這又表現了起義領袖的機智。殺尉後陳勝當即號召羣眾起交,他先曉以利害,指出如不起義,只有死路一條。再提出“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激勵眾人立下雄心壯志,為國為民幹一番事業。尤其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封建統治階級提出了有力的挑戰,道出了千百萬貧苦農民的心聲,顯示了對起義勝利的堅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陳勝的這些話,説得慷慨激昂,激動人心,果然得到眾人的熱烈擁護和響應,起義隊伍很快組織起來了。

②起義發動後,起義隊伍為什麼能形成浩大的聲勢並建立起農民政權?

起義發動後,起義軍鬥爭矛頭直指秦政權,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戰鬥中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很快建立了農民政權——張楚。究其原因,除起義領袖敢於反抗,胸懷大志,正確謀劃,策略得當外,還有九百徒後的熱烈響應,勇敢戰鬥。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對貧苦人民的壓迫剝削程度之深,致使怨聲載道,人心思變,使農民起義有着堅實的基礎。三老、豪傑的話“伐無道,誅暴秦”就點明瞭起義的性質,也是歷史的必然,所以農民起義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故而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聲勢,不久農民政權也建立起來了。

3.學生齊讀課文後,討論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記敍方法上有什麼特點?

材料安排上的特點是洋略結合。詳寫起義的發動經過,對陳勝、吳廣“並殺兩尉”、發動羣眾等都詳細描寫,並把敍事和對話結合起來,讓起義領袖的機智勇敢,強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體現。而對起義後的浩大聲勢及建立農民政權則略寫,省去了戰鬥情況和籌建政權的描寫,因為從上文看來這已是情理中的事。記敍方法上的特點是,以側面描寫表現陳勝、吳廣的功績。借三老、豪傑的嘴,讚頌農民起義的功業,以諸郡縣殺秦朝酷交響應陳勝,表現農民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擁護。

(四)概括課文內容和中心思想:

課文記敍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過和浩大聲勢,表現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讚頌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五)課後練習與思考:

1.在下邊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點,並在句後括號裏寫上它所通假的那個字。

①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②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③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④將軍身被堅執鋭。

2把下邊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寫在後面的括號裏;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手?

②上使外將兵。

③大楚興,陳勝王。

④借第令毋斬,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將軍身被堅執鋭。

③皆刑其長吏。

3.複習課文,注意保文 中一詞多義,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領會課文以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瞭解文言文中一詞多義,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前二課時我們分析了課文內容,瞭解了陳涉起義的原因,過程和起義後的浩大聲勢。這次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讓讀者瞭解了起義領袖敢於反抗,善於鬥爭,要為國家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大志。那麼課文在記敍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為起義領袖的陳勝的性格是通過什麼方法表現出來的呢?本課時我們先來討論這一問題。

2.學生默讀課文後,討論課文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過人物的育行來表現。課文刻畫的主要人物是陳勝。從課文內容看,陳勝表達志向、謀劃起義、發動起義等都是透過他的語言來表現的。可見識文主要是通過語言,尤其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的。縱觀全文,陳勝參與對話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陳勝同其他傭耕者的對話,表現了陳勝的遠大志向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陳勝同吳廣的對話,表現了他們組織起義的謀略才智。他們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分析、起義策略的確定、怎樣製造輿論等都是通過對話表達出來的。第3段中,陳勝同成卒的對話,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鬥爭,充滿英雄氣概的起義領袖形象。可見保文就是通過人物對話把陳勝等人的性格極為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3.選讀課文中有關陳勝參與對話的內容,找出最能表現他性格的語言,並加以適當的評論。最能表現陳勝性格的語言有

;1)苟富貴,無相忘”。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④“壯志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①句表達了陳勝極想擺脱貧困,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反映了陳勝具有“有相同車,有難同當”的樸素階級感情,説明陳勝雖然出身低*,但胸懷大志,不尋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以“鴻鵠”比喻有遠大理想的人。通過比喻,表現陳勝年輕時就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反映了他對同伴目光短淺的惋惜名句説明了陳勝面對秦王朝的暴政,面對死亡,毫不畏懼,決心不受命運的擺佈,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國家而舉行起義,表現了他勇於反抗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也是他“鴻鵠之志”的具體表現。④句徹底否定了封建統治階級欺騙勞動人民的所謂天生貴種、等卑有序、貴*有別的謊言,砸碎了長期禁錮勞動人民頭腦的封建精神枷鎖,是鼓舞人心的戰鬥口號,表現了陳勝敢於解放思想,敢於推翻封建統治的鬥爭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陳勝是一個對封建統治強烈不滿,敢於反抗,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有志氣,有抱負的農民起義的領袖。

4.文言文在表達上常出現一詞多義,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有些句子還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討論下邊句中加點詞的

義和用法:

①項燕為楚將( 【大將,名詞〕上使外將( )兵【率領,動詞」公將( )鼓之【將要,副詞】

③以數諫故[ 因為,連詞」殺之以應陳涉【虛詞“來”,連詞」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把,介詞」祭以尉首〔用,拿,介詞〕

以上兩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不同,詞性也不相同,有的讀音也不同,應該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聯繫上下文的意思,確定們不同的意義。再討論下邊句中成分省略情況:①衣食所安,(吾)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主語 介賓短語中的賓語

②一鼓作氣,再(鼓)而(土氣)衰,三(鼓)而(士氣)竭。謂語 主語 謂語 主語

③扶蘇以數諫(上)故,上使(之)外將兵。賓語賓語

④獨守丞與(之)戰(於)譙門中。賓語 介詞 由以上4個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見的,以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為最多。理解翻譯時應根據上下文意思補出。

5.課後練習: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緣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舊的。下邊句子中的“故”屬哪種意義,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後面的括號裏。

a公問其故b.廣故數言欲亡 c.故(-)逐之d.以數諫故

②“為”的用法有:a.作為 b.認為。 c.做,擔任 d.是 e.向。替 f.因為 g.被。下邊句中的“為”屬哪種意義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後面的括號裏。

a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b.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c.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d.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e為壇而盟。f.自立為將軍。

③在下邊句中括號裏補上適當的成分:

a.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b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c.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d.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e.守丞死,乃入據陳

九年級《陳涉世家》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藉助課下注釋,讀懂文章內容,反覆誦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語感。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梳理本文敍事脈絡,學習本文通過人物語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樹立遠大志向和理想。

二、教學重點

梳理本文敍事脈絡,明確大澤鄉農民起義的前因後果。

三、教學難點

以情節為基礎,以人物語言為突破點,分析陳涉形象。

四、教學過程

(一)文本導入

《史記》我過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起義)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兩個“第一”疊加,產生的效應不是“1+1=2”,而是“1+1=2107”,還用問嗎?今天學習的這篇的文章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突破標題

“陳涉世家”中“陳涉”即“陳勝”,那為什麼不直接用“陳勝世家”;“世家”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平民能進入“世家”行列?

(三)梳理脈絡

通過觀看大澤鄉起義的視頻,梳理本文的敍事脈絡。

謀劃起義→輿論造勢→發動起義

(四)探究形象

以各個情節為基礎,篩選出陳涉的語言,由此概括出陳涉的形象:洞察時局、卓越組織領導才幹、志存高遠、抱負非凡。

五、拓展延伸

對比:《史記·陳涉世家》和《漢書·陳勝傳》,功勞大VS功勞小。

陳涉世家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認識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原因、過程及其歷史必然性。

二、記憶並理解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含義、古今用法上的一些區別 、一詞多義等

三、把握本文運用對話及對話時的語氣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材料處理詳略得當。

四、背誦課文重點段落。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講清大澤鄉起義的原因和經過,瞭解人物對話的語氣表達方式;教學難點是對多義詞不同含義的理解,以及對文中有關迷信活動的正確認識。

二、課前佈置預習,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和課文註釋,並憑藉工具書疏通字詞句。在此基礎上,教學中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並通過背誦,加深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三、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方法,要會總結,積累。

四、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方法可多樣}

如:大家學過中國古代歷史,能説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於哪個朝代,起義的領袖是誰嗎?

學生髮言,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由正熱播的電視劇《水滸》導入也行;由成語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導入也行)

二、檢查預習

1  《史記》是一部什麼書?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編寫的 一部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穿插介紹司馬遷的進步的史學觀),七十“列傳”。《史記》不僅史料翔實,而且文筆流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而魯迅先生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強化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推行強硬政策,對農民實行 殘酷剝削,大大加重了税賦和勞役的徵發,這些急政暴行,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農民起義一觸即發。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微宿縣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陳勝領導的這場農民起義雖只有半年,但嚴重地動搖了秦王朝的封建統治。

3  讀準下面的字詞。

陽夏(jiǎ)  嗟乎(ji ē)  適(zhé)戍  當行(háng)  陳勝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酇(zàn)  柘(zhè)  譙(qiáo)  社稷(jì)

三、教師朗讀課文後指導學生理清敍事線索

提問:圍繞着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

明確: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後順序敍述。第1段介紹農民起義的領袖;第2段記敍起義的原因和謀劃情況,第3段寫起義的經過和取得的勝利。

四、研讀第1段 ,教師指導學生以自學為主,目的是要能理解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字字落實的翻譯,並初識陳涉這個人物。(這一環節,教師可採取靈活的方法,如:讀了第一節,你有哪些發現?無論什麼角度都行)

1字詞

(1)“之”的三種不同用法;“若”的幾種含義

(2)“也”“哉”所表達的語氣;(3)“嘗”“毋”“苟”“輟”“悵恨”等詞的含義。

⑶特殊句式

判斷句:陳勝者,陽城人也。

重點句式:苟富貴,無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提問討論。

提問:本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勝的?本節的作用是什麼?

討論明確;這一段從籍貫、身世、志向等方面來介紹陳勝(這也是一般傳記文的特點)。(1)“與人傭耕”,表明陳勝是個被剝削受壓迫的窮苦農民;(2)“悵恨久之”,説明他對所處的貧困地位的不滿;(3)“苟富貴,毋相忘”,表達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識;(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説明了他的遠大志向。這一節為下文陳涉發動起義奠定階級和思想的基礎。

4、學生質疑

五、佈置作業

預習課文2段。掌握多義詞;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詞。翻譯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可以翻譯可以聽寫)

二、研讀第2段

1朗讀課文第二節。

2師生合作 講清重點字詞句(結合文中註釋與語境進行):

活用詞:法    死    苦   外  威    丹書  王   罾    篝火  狐鳴   指目

通假字:讁  以  指  唱

古今異義:會   等   立   或   憐   往往

多義詞:發  次   舉  乃  以  數  然  間令

重點句式:  天下苦秦久矣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三 內容分析。

農民 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在段中畫出有關句子。

討論明確:農民起義的 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勞役和殘酷的刑法“失期法接斬”。“發閭左適戍漁陽900人,一次徵發就達900人,可見當時徭役之重;“ 失期,法皆斬”,説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統治者逼迫出來的。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提問:陳勝、吳廣是怎樣謀劃起義的?怎樣看待他們所採用的迷信手法?

討論明確:首先,陳勝、吳廣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及廣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時,陳勝還分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説明陳勝對時局高度的洞察力;接着提出借扶蘇、項燕之名“為天下唱”的主張;最後,他們為起義製造輿論。採用“丹書魚腹”、“篝火狐鳴”(起義所做的輿論準備)等迷信的方式,這是根據當時的的具體情況而採取的鬥爭策略, 表現了他們的足智多謀。

這一段主要採用了什麼描寫?

明確:(語言、動作、外貌)以記敍人物的對話為主,通過對話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四、質疑,小組合作翻譯本節文字,糾正錯誤。

五、加強朗讀,讀熟、讀透,並背誦 “陳勝、吳廣乃謀曰……吳廣以為然”。

作業

整理以上兩節課所講各類字詞,翻譯第二節,預習第三節。

第三課時

一、複習第二節內容(略)

二、檢查作業(略)

三、研讀第3段

1朗讀課文第三節。

2師生合作  講清重點字詞句(結合文中註釋與語境進行):

活用詞:忿恚  辱  笞  盟  下  身  堅   鋭  功  苦  刑

通假字:被

古今異義:會計   豪傑   借   第

多義詞:為  故  以  並  而    固

重點句式: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從民欲也

四  內容分析。

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寫了三方面內容。(1)並殺兩尉;(2)為壇而盟;(3)勝利進軍。總之,寫了起義的經過和勝利情況。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思想含義是什麼?

討論明確:這句話表達了陳勝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農民起義風暴席捲各地,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同時也告訴人們,這場農民運動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五、質疑,小組合作翻譯本節文字,糾正錯誤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召令徒屬曰……吳廣為都尉”兩段文字。

翻譯第三節文字。完成練習冊

第四課時

一、檢查 作業完成情況

二、討論本文的主題思想

提問:陳勝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試説明理由。討論明確:作者對陳勝是肯定和讚揚的。“世家”是《史記》中為那些對全國政局有影響的王侯將相所作的傳記,司馬遷將陳勝與一般的王侯齊觀,可見對他首先發難的功績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活動,歸納出主題思想:本文生動地記敍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讚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三、討論本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啟發誘導,明確:

1  圍繞中心來選材組材。文章圍繞着秦末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詳略得當地記敍了起義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作者首先簡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陳勝的身世和抱負,繼而詳寫起義的原因、謀劃情況、起義的經過及得取得的勝利。條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過對話描寫來刻畫人物。全文共寫了三次對話。第1段陳勝與同伴們的對話,表現了他遠大的志 向和反抗意識;第2段陳勝同吳廣的對話,反映了他們善於鬥爭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陳勝同戍卒的對話,表現出陳勝反抗階級壓迫的英雄氣概。不僅如此,作者還善於根據人物不同的身分和處境,寫出對話的語氣。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與“等死,死國可乎?”兩句,皆為疑問句,但語氣表達方式同中有異,前句“也”相當於“啊”,表達的語氣肯定意味強些,表現了“傭耕者”對陳勝的話根本不相信;後句“乎”表達的語氣委婉些,含有徵徇的意味。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基礎知識歸納,基礎知識歸納(可用課件)

四、完成《精細練習》

陳涉世家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字詞的釋義

能力目標:把握本文運用對話及對話時的語氣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原因、過程及其歷史必然性。

教學重點:

1、講清大澤鄉起義的原因和經過。

2、瞭解人物對話的語氣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對多義詞不同含義的理解,以及對文中有關迷信活動的正確認識。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學過中國古代歷史,能説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於哪個朝代,起義的領袖是誰嗎?

學生髮言,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檢查預習

1  《史記》是一部什麼書?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編寫的一部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史記》不僅史料翔實,而且文筆流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而魯迅先生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強化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推行強硬政策,對農民實行殘酷剝削,大大加重了税賦和勞役的徵發,這些急政暴行,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農民起義一觸即發。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微宿縣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陳勝領導的這場農民起義雖只有半年,但嚴重地動搖了秦王朝的封建統治。

3  給下列黑體的字注音,並説出其含義。

陽夏(jiǎ)  嗟乎(jiē)  適(zhé)戍  當行(háng)

陳勝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酇(zàn)  柘(zhè)

譙(qiáo)  碭(dàng)  社稷(jì)

三、教師朗讀課文後指導學生理清敍事線索

提問:圍繞着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

明確: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後順序敍述。第1段介紹農民起義的領袖;第2段記敍起義的原因和謀劃情況,第3段寫起義的經過和取得的勝利。

四、研讀第1段

1  閲讀理解課文,掌握重點字詞:

(1)“之”的三種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達的語氣;(3)“嘗”“毋”“苟”等詞的含義。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質疑和討論。

提問:本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勝的?

討論明確;這一段從籍貫、身世、志向等方面來介紹陳勝。(1)“與人傭耕”,表明陳勝是個被剝削受壓迫的窮苦農民;(2)“悵恨久之”,説明他對所處的貧困地位的不滿;(3)“苟富貴,毋相忘”,表達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識;(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説明了他的遠大志向。

五、佈置作業

預習課文2、3段。要點:掌握多義詞;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口頭回答上節課佈置的預習要點,教師作補充,從而掌握文中的多義詞、通假字及詞類活用用法。

二、研讀第2段

1  閲讀理解課文,講清重點字詞句(結合文中註釋與語境進行):

皆次當行  會天大雨  等死  以數諫故  誠以吾眾  宜多應者  威眾  間令(與“又何間焉?”比較)  往往語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質疑和討論。

提問: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在段中畫出有關句子。

討論明確: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勞役和殘酷的刑法。“發閭左適戍漁陽900人,一次徵發就達900人,可見當時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斬”,説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統治者逼迫出來的。

提問:陳勝、吳廣是怎樣謀劃起義的?怎樣看待他們所採用的迷信手法?

討論明確:首先,陳勝、吳廣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及廣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時,陳勝還分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蘇、項燕之名“為天下唱”的主張;最後,他們為起義製造輿論。採用“丹書魚腹”、“篝火狐鳴”等迷信的方式,這是根據當時的的具體情況而採取的鬥爭策略,説明陳勝、吳廣的足智多謀。提問:這一段主要採用了什麼描寫?(語言、動作、外貌)

明確:以記敍人物的對話為主,通過對話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研讀第3段

1  閲讀理解課文,講清重點字詞句(結合文中註釋和語境進行)

多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比至陳  豪傑  被堅執鋭  刑其長吏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質疑和討論。

提問: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寫了三方面內容。(1)並殺兩尉;(2)為壇而盟;(3)勝利進軍。總之,寫了起義的經過和勝利情況。

提問:“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思想含義是什麼?

討論明確:這句話表達了陳勝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提問: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農民起義風暴席捲各地,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同時也告訴人們,這場農民運動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四、佈置作業

背誦“陳勝、吳廣乃謀曰……吳廣以為然”和“召令徒屬曰……吳廣為都尉”兩段文字。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討論本文的主題思想

提問:陳勝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試説明理由。討論明確:作者對陳勝是肯定和讚揚的。“世家”是《史記》中為那些對全國政局有影響的王侯將相所作的傳記,司馬遷將陳勝與一般的王侯齊觀,可見對他首先發難的功績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活動,歸納出主題思想:本文生動地記敍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讚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三、討論本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啟發誘導,明確:

1  圍繞中心來選材組材。文章圍繞着秦末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詳略得當地記敍了起義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作者首先簡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陳勝的身世和抱負,繼而詳寫起義的原因、謀劃情況、起義的經過及得取得的勝利。條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過對話描寫來刻畫人物。全文共寫了三次對話。第1段陳勝與同伴們的對話,表現了他遠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識;第2段陳勝同吳廣的對話,反映了他們善於鬥爭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陳勝同戍卒的對話,表現出陳勝反抗階級壓迫的英雄氣概。不僅如此,作者還善於根據人物不同的身分和處境,寫出對話的語氣。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與“等死,死國可乎?”兩句,皆為疑問句,但語氣表達方式同中有異,前句“也”相當於“啊”,表達的語氣肯定意味強些,表現了“傭耕者”對陳勝的話根本不相信;後句“乎”表達的語氣委婉些,含有徵徇的意味。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佈置作

陳涉世家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一、熟悉課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三、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教學設想

一、在熟悉課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二、充分利用課後練習,將其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中,減輕學生負擔,落實“訓練重點”。

三、在熟悉課文、疏通文意基礎上,通過填空題,達到理解基本內容的目的。

四、用複述主要內容的方法,強化對課文基本內容的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二、瞭解作者和《史記》。

教學過程

一、 板書課題和作者:陳涉世家  司馬遷

1、簡介司馬遷和《史記》。

2、方法:引導學生看教材註解①。教師適當補充。

二、初讀課文。

1.正音

2.試譯課文  二人小組,結合註解流通大意,並記下看不明白的語句,待全班討論解決。

[説明] 學生分小組疏通大意,教師多給一些時間。其間教師巡視,隨時解答一些學生的疑難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對號入座”。指導學生練習在書上做點筆記。

三、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三。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二、瞭解一些詞古今的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温習課文。

教師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練習一第1題所列的語句,請學生讀出句中停頓,並説説句意。

(l)發間左?戍漁陽900人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詞中

(4)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絢蘄以東

[説明]句中的停頓,參看《教師指導用書》。

第2題。讀下邊三組句中a、b兩句,注意讀出語氣(略去句後的標點)。

a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b.等死,死國可乎

a 嗟乎,燕雀安知鴻韻之志哉

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a.此教我先威眾耳

b.且壯土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説明]從檢查作業入手,目的是通過朗讀,温習課文內容,也為下邊將要進行疏通文意(集體)做準備。

聽教師範讀一遍課文。

要求:聽讀時,想每句話的大意,想上節課有問題的語句現在明白了沒有;準備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二、集體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內容。

學生提出有疑難的語句,全班集體解疑。具體方法:

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這位同學解説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説明]讓同學之間互解疑難,既使之產生興趣,又利於培養獨立學習的習慣。

二人小組,討論課後練習二,填空。

(l)起義的導火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開赴漁陽途中遇雨失期)

(2)陳勝認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①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羣眾對秦王朝的更大不滿;③楚人懷念楚將項燕,有強烈的復國願望)

(3)為起義作輿論準備的辦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

(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②吳廣在駐地旁的叢詞中,狐嗚呼口:“大楚興,陳勝王。”)

(4)是起義的第一步;接着用。作為動員羣眾起義的口號。

(並殺兩尉;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

集體討論填室內容。

[説明]能將上面每個空填準,對課文內容就有了基本理解,教師不需要在這方面作過多講解。集體討論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再讀“閲讀指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瞭解古今詞義的不同。

以完成課後練習五第1題為主要內容。

教師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寫上如下樣子:

涉水時(年輕)  亦死(逃亡)  令吳廣(暗地)  中停停語(處處)(將軍身披堅執鋭(自己、親自)

要求:為每組配上一句現代漢語,每句中要用上加點詞,然後在句後括號內,註明現代漢語的意思。

[説明]指導學生利用現代漢語詞典,瞭解古今的詞義有何不同。教師不必細講,學生能按要求做了,就達到了目的。

四、複述課文的內容。

要求:(1)用現代白話複述;(2)複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環節和關鍵之處。可參考前邊所做的填空練習。

[説明]串譯課文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只解決疑難,以此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讀習慣和善於利用註解的習慣。應該説,做到這些,課文大意學生已能明白了。用複述的形式,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基本內容。能夠複述佔主要情節,即説明達到了教學目的。

五、佈置作業

在本上翻譯第三段。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學過中國古代歷史,能説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於哪個朝代,起義的領袖是誰嗎?

學生髮言,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檢查預習

1  《史記》是一部什麼書?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編寫的一部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史記》不僅史料翔實,而且文筆流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而魯迅先生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

3  給下列黑體的字注音,並説出其含義。

陽夏(jiǎ)  嗟乎(jiē)  適(zhé)戍  當行(háng)  陳勝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酇(zàn)  柘(zhè)  譙(qiáo)  碭(dàng)  社稷(jì)

三、教師朗讀課文後指導學生理清敍事線索

提問:圍繞着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

明確: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後順序敍述。第1段介紹農民起義的領袖;第2段記敍起義的原因和謀劃情況,第3段寫起義的經過和取得的勝利。

四、研讀第1段

1  閲讀理解課文,掌握重點字詞:

(1)“之”的三種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達的語氣;(3)“嘗”“毋”“苟”等詞的含義。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質疑和討論。

提問:本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勝的?

討論明確;這一段從籍貫、身世、志向等方面來介紹陳勝。(1)“與人傭耕”,表明陳勝是個被剝削受壓迫的窮苦農民;(2)“悵恨久之”,説明他對所處的貧困地位的不滿;(3)“苟富貴,毋相忘”,表達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識;(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説明了他的遠大志向。

五、佈置作業

預習課文2、3段。要點:完成課後“辨析·比較”題三、1  2題,掌握多義詞;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詞。

第四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口頭回答上節課佈置的預習要點,教師作補充,從而掌握文中的多義詞、通假字及詞類活用用法。

二、研讀第2段

1  閲讀理解課文,講清重點字詞句(結合文中註釋與語境進行):

皆次當行  會天大雨  等死  以數諫故  誠以吾眾  宜多應者  威眾  間令(與“又何間焉?”比較)  往往語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質疑和討論。

提問: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在段中畫出有關句子。

討論明確: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勞役和殘酷的刑法。“發閭左適戍漁陽900人,一次徵發就達900人,可見當時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斬”,説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統治者逼迫出來的。

提問:陳勝、吳廣是怎樣謀劃起義的?怎樣看待他們所採用的迷信手法?

討論明確:首先,陳勝、吳廣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及廣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時,陳勝還分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蘇、項燕之名“為天下唱”的主張;最後,他們為起義製造輿論。採用“丹書魚腹”、“篝火狐鳴”等迷信的方式,這是根據當時的的具體情況而採取的鬥爭策略,説明陳勝、吳廣的足智多謀。提問:這一段主要採用了什麼描寫?(語言、動作、外貌)

明確:以記敍人物的對話為主,通過對話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研讀第3段

1  閲讀理解課文,講清重點字詞句(結合文中註釋和語境進行)

多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比至陳  豪傑  被堅執鋭  刑其長吏

2  學生口譯並講評翻譯情況。

3  質疑和討論。

提問: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寫了三方面內容。(1)並殺兩尉;(2)為壇而盟;(3)勝利進軍。總之,寫了起義的經過和勝利情況。

提問:“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思想含義是什麼?

討論明確:這句話表達了陳勝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提問: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農民起義風暴席捲各地,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同時也告訴人們,這場農民運動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理解·積累”題四、五;背誦“陳勝、吳廣乃謀曰……吳廣以為然”和“召令徒屬曰……吳廣為都尉”兩段文字。

第五課時

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討論本文的主題思想

提問:陳勝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試説明理由。討論明確:作者對陳勝是肯定和讚揚的。“世家”是《史記》中為那些對全國政局有影響的王侯將相所作的傳記,司馬遷將陳勝與一般的王侯齊觀,可見對他首先發難的功績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活動,歸納出主題思想:本文生動地記敍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讚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三、討論本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啟發誘導,明確:

1  圍繞中心來選材組材。文章圍繞着秦末農民起義這一中心事件,詳略得當地記敍了起義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作者首先簡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陳勝的身世和抱負,繼而詳寫起義的原因、謀劃情況、起義的經過及得取得的勝利。條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過對話描寫來刻畫人物。全文共寫了三次對話。第1段陳勝與同伴們的對話,表現了他遠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識;第2段陳勝同吳廣的對話,反映了他們善於鬥爭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陳勝同戍卒的對話,表現出陳勝反抗階級壓迫的英雄氣概。不僅如此,作者還善於根據人物不同的身分和處境,寫出對話的語氣。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與“等死,死國可乎?”兩句,皆為疑問句,但語氣表達方式同中有異,前句“也”相當於“啊”,表達的語氣肯定意味強些,表現了“傭耕者”對陳勝的話根本不相信;後句“乎”表達的語氣委婉些,含有徵徇的意味。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佈置作業

九年級《陳涉世家》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説出起義的原因和經過。

2、讀懂、讀熟課文,結合課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內涵,背誦精彩語段。

3、從作者和陳勝身上學習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

4、瞭解這場革命運動爆發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認識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原因、過程及其歷史必然性。

2、領會課文中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讀準下列詞語。

陽夏人 輟耕 點綴 掇 啜泣 悵恨 苟富貴 嗟乎 鴻鵠之志 閭左 謫戍 戊戌 當行 度已失期 以數諫故 罾 叢祠 篝火 陳勝王 忿恚 佐 毋斬 鞭笞 袒右 攻蘄 詢 徇 殉 社稷 譙 憔 樵

2、讀熟課文。

以讀準字音、句讀,朗讀流暢為目標。

二、新授內容

1、交流課前蒐集的秦末農民起義的情況及司馬遷的生平和《史記》的知識。

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苛捐雜税繁重。到秦二世時,賦税更加嚴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陳勝、吳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領導了大澤鄉農民起義,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促使了秦速亡。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記諸侯本系)30篇,列傳(序列人臣事蹟)70篇,表10篇,書(記經濟、天文、曆法、禮樂等方面的情況)8篇。

2、掌握下列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者……也 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苟富貴 若為傭耕 太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閭左 謫戍 屯大澤鄉 皆次當行 會 度已失期 法皆斬 舉大計 等死,死國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數諫故 上使外將兵 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吳廣以為然 指意 念鬼 威眾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間令 之次所旁叢祠中 狐鳴 旦日 往往語 指目 素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 笞 尉劍挺 佐之 並殺 徒屬 第借令毋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受命 從民欲 袒右 為壇而盟 蘄下 將兵徇蘄以東 比至陳 與皆來會計事 將軍身被堅執鋭 社稷 刑其長吏

三、內容梳理

1、本文記敍了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件事是什麼?

秦末大澤鄉農民起義。

2、這次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是因為自然原因誤期,卻要被斬首,可見秦的暴政已達到了極點。

間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這也是起義的根本原因。

3、三段分別講述了什麼內容?

第1段,敍述陳涉年輕時的傭耕生活,表現了他心懷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寫起義的籌劃過程,表現了陳勝、吳廣的鬥爭決心和政治遠見。

第3段,寫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勝利進軍及建立政權的經過,昭示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和歷史意義。

四、作業佈置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師生回顧課文各段主要內容。自由朗讀課文。

二、新課講授

1、學生齊讀第一段。

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涉的?為什麼先寫這段?

這段主要寫陳勝年輕時給人做傭工之時,胸中已懷有大志(“鴻鵠之志”)。

是以姓名、籍貫、身世、志向等幾個方面來介紹陳勝的。

第一段寫陳勝的出身和青年時期的偉大抱負。這部分點明陳涉起義的階級和思想基礎。表現了他與窮朋友同甘共苦的心願,顯示他非凡的個性和遠大的報負。

2、學生齊讀第二段。請找出起義的時間、地點、發起者、參加者及其人數。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起義作輿論準備的辦法是什麼?從一、二段看,怎樣認識陳涉?

時間:秦二世元年七月,地點:大澤鄉,發起者:陳勝、吳廣,參加者及人數:“閭左適戍漁陽”的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專制統治給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造成全社會普遍的怨憤和仇恨,這是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斬”,秦朝嚴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這是起義發生的直接原因。

準備: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②吳廣在駐地旁的叢詞中,狐鳴呼口:“大楚興,陳勝王。”

志向遠大,足智多謀。

3、陳勝在起義前對當時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他是怎樣分析和估計的?請簡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與統治階級矛盾激化之深,顯示了起義的正義性、必然性。指出項燕、扶蘇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們的名義,發動起義,就可以一呼百應。這都是起義的有利條件。從中看出陳勝的政治遠見。

4、陳勝、吳廣是怎樣為起義製造輿論準備的?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利用人們的迷信思想製造輿論,樹立威信,為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從中看出他們的`鬥爭才智。

5、學生齊讀第三段。

起義的步驟是:第一步;接着用作為動員羣眾起義的口號。

(並殺兩尉;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

起義的性質(口號)是什麼?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解:

石破天驚的一呼,寫出了陳勝的“大志”,更表現出他卓越的宣傳能力。

三、討論學習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徵?

顯示出一個反抗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批判和大無畏精神。

2、通讀課文,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陳勝是一個怎樣的人。

最能表現陳勝性格的語言有:

①苟富貴,無相忘”。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④“壯志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分析:①句表達了陳勝極想擺脱貧困,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反映了陳勝具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樸素階級感情,説明陳勝雖然出身低賤,但胸懷大志,不尋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以“鴻鵠”比喻有遠大理想的人。通過比喻,表現陳勝年輕時就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反映了他對同伴目光短淺的惋惜。③句説明了陳勝面對秦王朝的暴政,面對死亡,毫不畏懼,決心不受命運的擺佈,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國家而舉行起義,表現了他勇於反抗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也是他“鴻鵠之志”的具體表現。④句徹底否定了封建統治階級欺騙勞動人民的所謂天生貴種、等卑有序、貴賤有別的謊言,砸碎了長期禁錮勞動人民頭腦的封建精神枷鎖,是鼓舞人心的戰鬥口號,表現了陳勝敢於解放思想,敢於推翻封建統治的鬥爭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陳勝是一個對封建統治強烈不滿,敢於反抗,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有志氣,有抱負的農民起義的領袖。

3、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動詞,體會語言簡潔、用詞極富表現力的特點。

“笞”“挺”“奪”“殺”這一連串的動詞,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激烈的格鬥場面。

“攻”“收”“下”“徇”“入”“據”等一連串動詞,表現了起義軍勢如破竹的強大威力。

4、理清全文思路,課文是如何以事件發展的順序來組織的,思考:文章哪些內容是詳寫?為什麼?哪些內容是略寫?為什麼?

詳寫起義的發動經過,對陳勝、吳廣“並殺兩尉”、發動羣眾等都詳細描寫,並把敍事和對話結合起來,讓起義領袖的機智勇敢,強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體現。而對起義後的浩大聲勢及建立農民政權則略寫,省去了戰鬥情況和籌建政權的描寫,因為從上文看來這已是情理中的事。

5、總結:

課文記敍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過和浩大聲勢,表現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讚頌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四、文言知識整理

學生小組合作,整理本課出現的文言知識,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

陳涉世家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 瞭解陳涉起義的原因及起義後的主要情況

二 理解記事詳略得宜的剪裁方法。

三 體會小説與史傳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 安排三課時

二 採用整體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環”都做到完整地閲讀、朗讀、講述、分析。

三 重點地突出一些字、詞、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地講解。凡有註解的,不講,由學生利用註解讀懂課文。用一個不同斷句的例子擴大視野,積累知識。

四 介紹閲讀與課文有關的文學作品,培養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瞭解《史記》的一般情況。

二 讀通課文,理解詞語,明確層次。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新課(結合檢查預習中看閲讀提示和註解自讀課文的效果),教讀。

提問:1.《史記》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時代的人?2.《史記》的“世家”部分是記什麼人的?作者為什麼把陳涉列入“世家”中?3.課文中記述陳涉起義的經過,同時又記了哪些有關的人物?這些人物中與陳涉關係最密切的是誰?要求:學生不看課本能簡答,並能板演“吳廣”、“葛嬰”,字形筆畫無誤。隨後,引導看閲讀提示和題目註解,既加深印象,又從註文“他用畢生精力著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句引發求知要求,介紹《史記》。

講述:關於《史記》 漢朝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做過太史令,死後,司馬遷繼任這個官職。太史令是管天文、曆法、國家典籍、編寫史冊的官。司馬遷46歲時,因李陵事件牽連(只宜簡介,作最低限度的説明,不必多講),下了大獄,受到慘重的刑罰。後來,漢武帝因司馬遷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為中書令(管皇帝的文書詔令)。受刑後的司馬遷,決心繼續父親的事業,編寫史書。最後,終於寫成上起自傳説中的黃帝直至當代為止約三千年左右的中國通史。全書包括12世紀(記帝王事蹟),30世家(記諸侯世系)70列傳(記個人和偈褡迨錄#?書(記經濟、天文、曆法等情況),10表(用表格形式編排史料)。其中,列傳的最後一篇為《太史公自序》,是自傳。《史記》開創了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記載歷史這一“紀傳體”的體裁。(聯繫舊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是《左傳》)講述時,學生簡要筆記;講述後,學生(鄰座)互對筆記。指名複述筆記內容,師生共同訂正。

朗讀:指名(水平屬於中等的學生)通讀全文,讀時如個別字、詞有障礙,要及時幫助“過關”,以保持課堂良好氣氛。要求: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再次加深對課文的印象。讀後,瞭解有什麼疑難,及時解答,並由此導向課文後的習題,解決“比較·辨析”的第三題(口頭)、第五題(書面)。(可參看《教師教學用書》,此處不重複抄錄)兩題解決後,即提出新的練習內容。

二 練習

提示:詞有本身的詞義,但要理解還須把它們放在句中、文中。下邊所舉的詞,在不同組合時有不同的解釋。

提問:楚人憐之,卜之鬼乎,殺之以應陳涉,這三個詞句中的“之”的解釋與上舉1-4例中哪一個相同?(答案:4)

這裏的練習,作用是:(1)統觀全文,前後對照,易於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個別,有助鞏固。作練習時,不僅答案由學生説,舉例語句的解釋,也可鼓勵學生説。應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講古漢語語法的傾向。虛詞“乃”也可用同樣方法。

列出“乃謀曰”、“乃詐稱公子扶蘇”、“乃令扶離人葛嬰”,答案選取“2”。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數”也可用這個方式來達到鞏固的目的。比較了“數有功”、“數萬人”音義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數諫故”、“數言欲亡”的“數”與“數有功”的“數”同一音義。

三 再次導向課文,教讀。

提示:原文不分段,現在,編入課本,分了段,對閲讀理解有幫助。要求:提攝出每段主要內容。默讀,速度可較快,發言,明確本文層次:1.用內心動態、對話、動作寫出陳涉情態,表現傳主陳涉的大志。(説明:本篇不是合傳,傳主只是陳涉一人,因吳廣與陳涉起義和後來行事的關係密切,所以也在開頭敍及裏籍)2.以對話為主,詳寫起義前的準備,包括所處環境、分析形勢、共同謀劃、製造輿論等。3.用對話和敍述的方法,寫起義的經過和起義後的大好形勢。敍事真切、生動,有條理,是《史記》的特色,所以,人們不僅把它視為不朽的歷史著作,而且評價它是有高度文學價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讀,體會層次和敍事生動性,並注意字音。讀後指出:借,是籍(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簡化字,常解釋為“假使”,讀,不讀。但書籍的“籍”不簡化,讀。酇,讀。度已失期的“度”,讀。適,是“謫”的通假字,讀,在文中與“適”無關。適有兩音:讀,常作人名;現又作“適”的簡化字,應讀。“適”不能代替“謫”的通假字而讀成。

四 討論(此內容適用於水平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據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是這樣斷句的:“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比較一下,哪一種斷句文意更明確?思考、議論、發言、結論:後者較好。據歷史,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民不堪命,屯大譯鄉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連下讀較能明確當時史實。如果“九百人”三字屬上,可以理解為當時只徵發九百人到漁陽去而已。由此可見,讀古籍斷句,要反覆思考斟酌,要結合歷史事實。這是閲讀中應當懂得的門徑。

五 佈置作業

參考課文後第四題,試作填充,並準備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講時要注意“序”,即弄清課文段落和段落內部各層次,以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恰當。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 鍛鍊口述能力。

二 理解選材詳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新課(結合檢查作業)

提問:檢查課文和填充第四題第1小題情況,明確填充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在此基礎上口頭講述。

二 新課內容

1.講述訓練:指名一人以《大澤鄉》為題講“陳涉起義”的故事。要求:明條理,有重點,合史實,不誇飾,事件發展過程層次分明。講後,學生評論,教師總結。評論標準:過程有序,事實明白,口齒清楚,語言通暢,能把起義的準備、行動作為重點,其他只作略講。

2.朗讀訓練:分散讀全文,然後指名朗讀,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吳廣素愛人”至“收而攻蘄”),用語調、語氣、語速,吸引聽者。

3.小結(講述與提問結合):(1)寫法上,剪裁得當:詳寫起義前的商議和輿論準備,起義的具體經過。其他如傭耕、徇地、戰譙門、刑秦吏等等則略寫。這樣寫,表現出作者的史才,善於剪裁史料,突出了起義的主要內容。(2)描寫生動:文中詳寫的是人物的心理、説話、動作;其他略寫的,只作一般敍述。這樣寫,表現出作者善於突出重點,寫得生動,有文學才能。(3)條理分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內心的話,貫串全篇。起義前,失期,是導火線。謀劃時,從“苦秦”而確定大計,是善於分析形勢。準備時,篝火狐鳴和帛書,是善於製造輿論。起義時,吳廣先“忿恚尉”而後陳勝佐其殺尉,立即召令眾人聽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寫出了善於把握時機和胸中之志。先殺尉而後發號召,行事易成(若先號召,尉未殺則效果不同),可見善於謀劃,設計周密。以下寫乘時而作,及時自立為王,便很自然。總之,這樣寫,顯示了傳主的“鴻鵠之志”,同時,也見出條理。前人評論説司馬遷善序事理,稱讚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實屬至當。(這裏只點一下,下邊還要説到)

三 作業

課後反覆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 自讀茅盾短篇小説《大澤鄉》。

二 比較小説與史傳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講述:茅盾在1930年寫了短篇小説《大澤鄉》。那時正處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前期,農民的革命意識逐漸覺醒,對反動統治的反抗意識逐漸增強。現據1980年人民文學版的《茅盾短篇小説集》複印(或謄印),發給閲讀。

二 新課內容

學生閲讀《大澤鄉》。要求:默讀2-3遍,把它與《史記·陳涉世家》作比較,看看有什麼異同,可從題材、體裁、寫法等方面考慮,在文字下邊畫線(單橫線、曲線按各人自己使用習慣),左右空白處也可用文字簡記要點。不必出題限死回答內容。要讓學生思路活躍起來,自由馳騁,並由此引發學生興趣。讀後先小聲議論,然後發言。教師在學生議論時巡迴瞭解情況,以便幫助小結。小結、歸納,其大端可如下舉:

1.題材:相同,陳涉在大澤鄉起義反秦。

2.組材:課文是從傳記節選的,材料比《大澤鄉》多。《大澤鄉》是短篇小説,它所選取的是一個“橫斷面”,集中於大澤鄉起義,不像傳記還寫了起義以外的事(如裏籍、傭耕、進軍、稱王等等。)

3.體裁:《陳涉世家》是傳記,必須敍寫傳主的一生事蹟,因而篇幅的長短取決於傳主生平事蹟的多寡。《大澤鄉》是短篇小説,篇幅的長短受體裁特點的限制。

4.人物:《陳涉世家》按史傳體例,一開頭就敍寫傳主概況(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關係的人,但這並不能看作是“合傳”),以傳主的事蹟貫串全篇。《大澤鄉》先描寫環境,由押送的軍官先“出場”,然後在故事情節展開中,主人翁陳勝才出場,有時一個場面描寫別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現。

5.寫法:《陳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實錄”,儘管文中也寫人的對話、行動等等,但目的不在於描寫,只為了敍事,更不作想象,不運用文藝創作上的手法。《大澤鄉》中有景物描寫,或用來交代情節發展的環境,或把這種描寫同人物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起到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刻畫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寫兩個軍官的性格,寫他倆的思想活動,與戍卒對立;第二部分寫戍卒的怨恨情緒;第三部分寫軍官暗地裏商量坑殺戍卒;第四部分寫起義的場景。

6.中心:《陳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實,《大澤鄉》則突出了階級對立、階級矛盾的主題。

小結(講述為主):讀《陳涉世家》,僅僅從課文這個節選部分,已能初步領略到《史記》的特點:“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正因在史學、文學兩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大澤鄉》用短篇幅寫大事件,作者匠心獨運,還熔鑄了一些史事於篇中,寫得極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墜星為殞石的謠言,有使者夜行過平舒道中聞仙人説祖龍(指秦始皇)當死;大將蒙恬率大量戍卒屯邊,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漢代梅福説的話(倒持太阿)來指斥秦的統治者,用這些史事來加強反秦的氣氛,但又不同於傳記中的人物行事實錄。作者還在作品中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閭左’的*奴們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發了”之類。

三 作業

指導使用《簡化漢字總表》,向學生説明:使用簡化漢字應以1986年10月10日國家正式頒佈的“總表”為準,《大澤鄉》的復(油)印中應改正三個字,“象”改“像”,瞭望的“瞭”不作“了”,“囉”的簡化字應作“囉”,不應作“羅”。又,電影、電視的字幕,商品的説明書,時常有不該使用的簡化字,應予注意,不要受其影響,發現不符合“總表”規定的,可以用與人為善的態度,提出意見,要求糾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p4j5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