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九上化學教案2021年【多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九上化學教案2021年【多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九上化學教案2021年【多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九上化學教案2021年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許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並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

瞭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培養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指導和輔助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生求實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

1、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三、教學難點

1、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四、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引導設問: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麼化學又是以什麼為基礎建立的呢?

2、。講述:大家是否還記得《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鍊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導入新課: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覆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説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

板書: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步驟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點燃前

組成

顏色

狀態

密度

硬度

燃燒時

火焰的分層及温度

燭身的變化

生成的產物

熄滅後

陳述:既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我們就通過探究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祕。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講述:在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形狀、顏色、氣味、質地、密度等,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提示學生用水作為參照物來研究蠟燭的密度)

(1)蠟燭是石蠟和棉線做的燈芯組成的;一般蠟燭為圓柱形、乳白色、固體;特殊的蠟燭,如生日蠟燭,有多種顏色和形狀,但那是添加染料後形成的;蠟燭一般都具有輕微的氣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放入水中,會發現蠟燭浮在水面上,説明蠟燭的密謀比水小。]

1、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結合蠟燭的這些性質,點燃蠟燭,觀察燃燒着的蠟燭有哪些特點。

(1)燃燒着的蠟燭有沒有聲音?形狀有沒有什麼改變?[蠟燭點燃後,可以持續安靜地燃燒,不會發出響聲音,且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緩慢地變短。]

(2)蠟燭的火焰有什麼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如果沒有風,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輕微的閃動。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最裏面一層火焰較為暗淡,底部呈淡藍色,為焰心;第二層火焰較明亮且呈圓錐形,為內焰;圍繞在最外面的第三層火焰呈黃色,明亮而不耀眼,為外焰。

(3)蠟燭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狀、温度、質地上有什麼變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蠟燭是濕熱的,而且很軟,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離火焰較遠部分蠟燭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燒着的蠟燭頂部受熱溶化形成一個凹槽,溶液化後的液態石蠟儲存於凹槽中,浸沒着燈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麼變化?這説明了什麼?[可以看到處於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裏層變化最小;這説明火焰的温度是從裏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繼續引導: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後生成了哪些物質。首先將一隻乾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觀察燒杯壁上有什麼現象發生。片刻後取下燒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盪,又有什麼現象發生?推測蠟燭燃燒後可能生成了什麼物質。

(1)將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後,過一會兒,燒杯壁有水霧生成。(2)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盪後,石灰水變渾濁。(3)説明了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第9頁]

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練習:

1、某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填寫空格。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人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如右圖)約1s後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處最先碳化。

結論:蠟燭火焰的層温度最高。

(3)再將一隻乾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壁出現水霧。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盪,澄清石灰水

變渾濁。結論:石蠟中一定含、元素。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1、提問:人每時每刻都要呼吸,那麼大家是否想過我們呼出的是什麼,吸入的又是什麼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氣。)

導入新課:大家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嗎?如何來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呢?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板書:二、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吸入的空氣

呼出的氣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

氧氣>氧氣(能供給呼吸,也能支持燃燒)

水蒸氣<水蒸氣

1、在引導學生進入實驗室探究之前,給學生提供三條信息:

2、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將實驗儀器放好,然後讓學生收集“呼出的氣體”。步驟如下:將兩個集氣瓶分別盛滿水,並用玻璃片先蓋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後推動玻璃片將瓶口全部蓋住,把盛滿水的瓶子連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後將飲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氣瓶內,並向集氣瓶內緩緩吹氣,直至集氣瓶內充滿呼出的氣體。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將集氣瓶口蓋好,然後取出集氣瓶放在實驗桌上。(教師演示,讓學生根據示範收集“呼出的氣體”)另外,取出兩個空集氣瓶,其中為空氣。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探究以下問題,提醒學生作好實驗記錄。(1)分別向一瓶空氣和一瓶呼出的氣體中滴入澄清石灰水,並振盪,兩個瓶子中分別會發生什麼現象?説明了什麼?[滴入澄清石灰水後,兩隻瓶子中的石灰水都會變渾濁,但是呼出氣體瓶中的石灰水更渾濁一些;説明了在空氣與人呼出氣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將燃燒着的小木條分別插入空氣和人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分別有什麼現象發生?説明了什麼?[插入空氣集氣瓶中的小木條比插入人呼出氣體集氣瓶中的小木條燃燒更旺,且燃燒時間要長;説明了空氣中氧氣含量大於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或者説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於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兩塊乾燥的玻璃片,對着其中的一個玻璃片呼氣,有什麼現象產生?説明書了什麼?[對着幹燥的玻璃片呼氣後,玻璃片上會產生極小的水珠;説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

總結本課時的內容。

隨堂練習:

1、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燼

2、人呼出的氣體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氣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氣D、氧氣

3、能夠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

A、氧氣B、二氧化碳C、水蒸氣D、石蠟

4、方便麪拆封後放置一段時間會變軟,這是為什麼?

反思:

名師建議指導 篇二

一、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剛接觸一門新的學科,大多數同學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化學這樣,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很多實驗就跟魔術一樣,很能吸引孩子。

但隨着學習的深入、內容的加深,部分同學的新鮮感會慢慢消失,學習成績就可能漸漸下滑,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小費老師有這麼建議給同學們:

a、建議還未提前學習化學的同學,提前關注一些化學興趣類書籍或者實驗視頻,推薦書籍有《瘋狂科學》;《視覺之旅:神奇的化學元素》還有《化學應用與概念》;

b、另一種讓孩子快速喜歡新學科的方法就是找一個適合孩子,孩子喜歡的老師,這比什麼都管用!

c、鼓勵孩子自己參與實驗環節,因為在學校也好,在課外班也好,孩子自己做實驗的機會很少,但是如果孩子在家裏自己就能動手完成一些小型實驗,不僅增加趣味性,而且還鍛鍊了動手能力。

d、通過培養信心來激發興趣。很多時候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是因為缺乏自信。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在課上跟老師互動,鼓勵孩子多問問題,慢慢的自信心越來越足,興趣就越來越濃!

二、提高課堂效率:課下學習一小時也比不上課上認真聽講一分鐘!

我是非常注重課堂效率的,在我看來,課下學習一小時也比不上課上認真聽講一分鐘!何況很多孩子課下效率更低,一個小時裏,一會兒起來喝喝水,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兒聽首歌,結果真正有用的時間不到15分鐘!

在課堂上,老師都會反覆講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容易出錯的地方,老師還可能會補充書上沒有的知識點。如果課堂效率不高,重難點,易錯題,拓展知識都沒有聽到,回去翻開作業本必然什麼都會,課下效率就低,學習學到很晚卻收穫很少,於是很多同學在九年級都陷入一個死衚衕:在家學習挺努力的,為什麼成績提高不了?

白天在課上昏昏沉沉,晚上在家裏自己琢磨白天老師講了什麼,當然提高不了!所以專心聽課,提高課程效率非常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roj1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