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有的人》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有的人》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有的人》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有的人》教案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夠聯繫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3、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質。

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

【自主學習】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深奧(    )(    ) 枯瘦(    )(    ) 詳細(    )(    )

慈祥(    )(    ) 愛戴(    )(    ) 驚異(    )(    )

2、成語填空

囫( )吞( )  張( )李   ( )經風( )   北風(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寫了四個小故事,可用四個小標題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是因為:

【合作探究】

(一)閲讀句子並作答。。

1、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説:“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⑴這句話表面在誇自己,實際上是

⑵這句話體現了

2、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這句話通過對魯迅的     和      的描寫,表現了魯迅

(二)讀課文片段,完成題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説:“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麼—--”

“可是到了後來,碰了幾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説,“您怎麼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⑴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恍然大悟:

⑵“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實際上指的是什麼?

⑶“四周圍黑洞洞的”怎麼理解?

⑷把文中劃線的句子改為陳述句:

⑸這段話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裏,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着,一個半跪着,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乾淨。他們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

⑴這個片段寫了           這件事,通過    描寫,表現了魯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寫動作的詞語有:

學習《有的人》

【自主學習】

1、本文是詩人         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      週年寫的一首詩。

2、“情願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這句詩表明魯迅先生的態度是( )

a.對舊社會黑暗勢力的反抗。b.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比憤恨。

c.盼望舊社會徹底消亡。d.情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人民大眾的事業。

3、“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節詩的內容是( )

a.人總逃脱不了死的結局。b.概括了兩種人生的不同價值。

c.人的活和死是對立的統一體。d.寫兩種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斷下列説法正誤,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有的人》歌頌的是魯迅先生的精神,全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這裏的“野草”指的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詩歌按表達方式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敍事詩,《有的人》屬於抒情詩。( )

一、d 二、b 三、1.√2.×3.√

語文大觀

魯迅名言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批評必須壞處説壞,好處説好,才於作者有益。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教案設計 篇二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難點]1、理解兩種人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輕叩魯迅,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深情地呼喚他!(幻燈出示魯迅圖片)

師:魯迅,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學們怎樣的記憶?

師:接下來讓我們看一段影像資料。(課件播放《魯迅》電影片尾葬禮部分)

師:為什麼你的眼裏飽含淚水?心裏在想些什麼?

師導或接:(來給魯迅送葬的人這麼多,魯迅這株野草燒盡了,迎來的卻是到處青青的野草!)是呀!“魯迅死了,他還活在我們的心中!”(課件出示)

師導: 1949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13週年,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地紀念魯迅,著名詩人臧克家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了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寫下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生:讀題

二、讀準詩歌,理順思路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走進詩歌——自由的誦讀。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選擇你喜歡的小節讀一讀? (以評促讀)

師:你還想展示哪裏?

師:看一看、聽一聽朗讀家是如何誦讀的? (課件播放2009年新詩會沙桐誦誦的《有的人》)

師:同學們,你似乎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師問:臧克家記錄了哪兩類人?

三、撥反為正,積蓄情感

師:哪些詩句刻畫了反動派的醜陋面目?

生:找出來讀一讀。

師:指導讀好

師:用你的詞語或句子説一説這些人是什麼樣的人?

師:你喜歡這樣的人嗎?能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嗎?

師引讀:a  騎在人民頭上的——

(生讀完“人民把他摔垮”後,接臧克家在《三談“有的人”》中説到曾在這裏進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課件出示)

生品詞:

師引讀:b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c  他活着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師:你看到了他們怎樣的下場?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僅是不喜歡,那簡直就是恨呀!是呀!這些人就是行屍走肉,他們沒有了人道,沒有人親情,沒有了民族…… (課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生:齊讀

四、走進魯迅,對比烘托

師:同學們,僅僅就是你恨嗎?還有誰恨?

生:(人民、魯迅)

師:毛主席也曾經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課件出示)

師:這身硬骨頭對敵人是橫眉冷對,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對人民是怎樣的呢?

生:a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b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c  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d  有的人,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預設環節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師:哪個字最震憾你的心靈?

師:你想起了魯迅的哪一句話? (課件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生:齊讀

師:詩人臧克家活用了魯迅的語言,或許這也是詩人臧克家紀念魯迅先生的一種方式吧!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之前認識過的魯迅,想一想他哪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了?

生:a  送書給周曄,關心兒童,把少年兒童當作朋友。

b  自己病的吭吭地咳,還時時關心女傭阿三。

c  救助黃包車伕,為一個普通勞動人民半跪着。

d  廉價賣書,親自送書給普通工人,這是對勞苦大眾的深切關懷。

e  ……

師:俯首甘為孺子牛——多麼偉大的魯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魯迅永遠閉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作馬的人民公僕就這樣走了,永遠地走了!

師導:小小的周燁忍心讓自己的伯父就這樣走了嗎?生接讀——

(課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課件哀樂響起)

師:同學們,你忍心就這樣讓魯迅走了嗎? (反覆問幾個同學)

師: (課件出示: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生:深情地誦讀

預設環節二: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師:你喜歡野草嗎?

師:你想起了誰的詩歌?白居易的《草》

師:魯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題辭》裏面他這樣記敍:“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課件出示)

師:你讀懂了什麼?

師:為了革命,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師: (再次出示課件:《野草——題辭》,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面對自己的死亡,為何魯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魯迅的死換來了更多的像他一樣的頑強的戰士!

生: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課件出示)

生:現次齊讀——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題)

師:魯迅這是這樣一個人,他活着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樣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樣?

生讀:羣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生齊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課件出示)

師:魯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將傳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將永垂不朽!面對着可親可敬的魯迅,面對着這些醜陋卑鄙的反動派,一邊是濃濃的愛,一邊是深深的恨,哪兩位同學分工帶上這分明的愛憎讀一讀詩歌。

生讀: a讀恨,b讀愛  (課件配樂)

師:魯迅活着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羣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魯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們又説起了魯迅;所以《亞洲》週刊把魯迅先生的作品評為亞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人》一書中,他佔據了重要的席位。隨着歷史的發展,可能會有更多的所以,因為他留給我們的太多太多,留給我們這些中華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謳歌魯迅,體悟生命

師:《有的人》——詩人臧克家就用這樣的語言深切懷念着魯迅!同學們,你知道嗎?大後天——10月19日就是魯迅逝世74週年紀念日,把你想説的話寫下來,深切緬懷魯迅先生吧!

生:練筆展示

師:在同學們的筆下,魯迅更加真切了,魯迅更加偉岸了。在同學們的筆下,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在不斷體現。

師:(課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2、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潛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毛澤東

3、對於我來説,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因斯坦

4、讓別人過得舒服些,自己沒有幸福不要緊,看到別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                             ——魯  迅

六、作業設計

1、課外有時間讀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全集》、《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

2、大後天——10月19日就是魯迅逝世74週年紀念日,請同學們為魯迅寫一段銘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設想

《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覆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範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麼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衝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麼。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羣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後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痴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後的“石頭”之後,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裏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後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於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閲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後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台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歎,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着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裏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敍,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後一段是記敍,其餘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瞭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係,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着",卻如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着,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麼説“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為什麼説“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盪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後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藴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於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後,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羣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讚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繫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讚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採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讚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於泰山,有的 輕於鴻毛。”(舉例説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於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後題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説説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着,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幹、自我吹噓的醜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於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麼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麼崇高,多麼感人,多麼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裏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説明什麼?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後題二:

為什麼説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盪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鬥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後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説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羣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於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麼?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麼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藉着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讚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着惡勢力衝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鬥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羣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着"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後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着",不過是行屍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羣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羣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後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羣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意思是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羣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羣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後兩句都寫人民羣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羣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後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讚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説魯迅“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説的"小草"與這首詩裏所説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牆派,後者指願與舊社會同歸於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鬥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説,"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佈置作業

課後題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e8vk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