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我與地壇》教案【精品多篇】

《我與地壇》教案【精品多篇】

《我與地壇》教案【精品多篇】

《我與地壇》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在《我與地壇》這篇散文中,史鐵生用懇切、優美的文字,記述了自己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複雜難言的感受文章闡述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己殘疾後,地壇成為了自己棲居的精神家園,地壇荒蕪而不衰敗,它處處時時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動史鐵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徜徉於其間,觀察、聆聽、感受、思索,終於感悟到了賴以支撐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使作家參透了生死,也明白了應該怎樣活,地壇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瞭解脱,得到了靈魂的皈依二是以地壇為背景,寫了與地壇相關的人物—自己的母親,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學生分析:

高中學生在認知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在理解生命的高度上、面對困難的勇氣上還需要有更為理性的思考同時,母愛總是毫不張揚的,母愛的方式總是平凡的,子女往往忽略了這平凡而又偉大的愛,只有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品味語言

2、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3、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教學重點:

史鐵生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教學難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反覆誦讀文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圖片)有這麼一個人,他最愛的體育運動是田徑,他最喜歡和最羨慕的人是超級田徑巨星劉易斯,最想做的事是和劉易斯賽跑,他對劉易斯説:“你的跑鞋我的夢”可現實中,他卻在二十一歲生日的時候,癱瘓了雙腿,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可是,他並沒有沉淪下去,他潛心讀書,他致力寫作,成了一個頑強的向不幸命運抗爭的人,他一直在跑,與劉易斯的迅跑沒什麼兩樣他就是史鐵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我與地壇》,來感悟史鐵生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的思考(板書:課題)

二、展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三、整體感知(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的標題是《我與地壇》,但作者僅僅寫了我和地壇嗎?

(明確:還寫了母親)

現在請同學們迅速從文中找出一個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過渡段

(明確: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四、深入探究

(引:“我”當年為什麼要獨自跑到地壇去?“我”又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讓我們來探究文本,找到答案)

(一)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我”與“地壇”(板書)

l “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來到地壇的?

明確:

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②失魂落魄

③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l地壇是怎樣給作者以啟示的呢?(找出文中有關地壇的景物描寫,誦讀、賞析)

“四百多年裏,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朗讀略明確: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裏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但園中的老柏樹卻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也就是説,地壇雖然荒蕪破舊,但卻仍然透露着一種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實際上就是地壇給自己的生命的暗示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思考:作者筆下的蜂兒、螞蟻、瓢蟲、露水等事物有着怎樣的共同特點?)

朗讀略明確:地壇中的小昆蟲和草木雖然卑微,但卻能自得其樂的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都在無言訴説着生命的頑強和美麗,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使地壇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自己也應該像那些小昆蟲和一草一木那樣珍愛生命雖然殘廢,但不能頹廢

“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羣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齊讀,看都寫了地壇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都有什麼特點?)

朗讀略六個譬如

明確:燦爛的落日,高歌的雨燕,留痕的冬雪,激起草木和泥土的氣味的驟雨,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葉

引導:祭壇石門的落日,容易傷感,史鐵生卻看到光輝燦爛;最為落寞的時間,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蓋一切,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候,孩子們的腳印讓他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蒼黑的古柏,讓他看到了園子裏的亙古不變的寧靜之美;驟雨讓他聞到了灼烈與清純;秋風忽至,早霜到來,似乎滿目淒涼,但他看到的是落葉之美這些東西都藴含着一種生命的激情,一種生命的永恆這些景物本身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解讀作者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這些景物,他會感悟到什麼呢?換句話説,作為已經殘疾了的自己,應該怎樣去活?那就是:要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l 小結:在我與地壇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將“我”與“地壇”聯繫在一起的?

明確:一座廢棄的古園,一個殘廢的青年;古園荒蕪冷落,青年失魂落魄;古園荒蕪但不衰敗,青年感悟古園,珍愛生命;古園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不能改變,青年雙腿殘廢,勇敢的面對生活,精神不變總之,是地壇使史鐵生從絕望中走了出來,地壇給了史鐵生第二次生命!

(二)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我”與“母親”(板書)

讀文章第二部分,感悟、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愛

l作者到底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明確: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自己不在家時,母親那種心神不定、坐卧難寧的“痛苦”與“驚恐”母親的想法和舉動,正是母親對兒子的愛的體現,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總是要加倍的

l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的?母親對待苦難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啟示?(找出關鍵句子,進行揣摩)

明確:(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説:“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希望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她是一位註定活的最苦的母親,更是一位意志堅韌的母親

明確:(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射門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韌的生活下去而這正是為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

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在最後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請集體朗誦: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總結討論:

縱觀全文,作者寫了“地壇”與“母親”,“地壇”與“母親”有什麼聯繫?

明確:當作者失去了行走能力的時候,他來到地壇,地壇的勃勃生機給了他生命的啟迪;當他失去了母親的時候,他依然來到了地壇,在地壇中,他追懷着母親的足跡,追索着母親給他的啟示母親是偉大的,地壇和母親一樣偉大

五、拓展延伸(任選其中一個小題)

(一)、史鐵生以一個截癱病人登上文學聖壇,取得出類拔萃的成績,對每一個人都是很大的激勵以“咀嚼苦難”為話題,寫一個片段,展示自己對苦難的態度

例子: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超越自我對於音樂家來説,雙耳失聰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但貝多芬卻能對命運説“不”這個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將苦難的果實連汁吞下,咀嚼耳聾的痛楚,不畏眾人的嘲諷,用發自靈魂的聲音講述了音樂的真諦,用心靈譜寫了永恆的經典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走向成功對於君主來説,斷送江山意味着什麼?死亡嗎?但至少對勾踐來説不是在吳國的監獄中,在夫差的皮鞭下,他卧薪嚐膽,一面咀嚼着苦難,一面勾畫着復國的藍圖,於是,越國滅吳不再是遙遠的神話

(二)、以“感悟母愛”為話題,寫一個片段

例如:沒有歷史史詩的撼人心魄,沒有風捲大海的波浪滔天,母愛就象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

母愛是天涯遊子的最終歸宿,是潤澤兒女心靈的一眼清泉,它伴隨兒女的一飲一啜,絲絲縷縷,綿綿不絕,於是,在兒女的笑聲淚影中便融入了母愛的纏綿

《我與地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慾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會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理解史鐵生對“生命”和“慾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賞析作者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慾望”的感悟。

教學方法:教授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型:教讀課

課時:2課時

教具:自作powerpoint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對“生命”和“苦難”的感悟的內容。

2、把握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會語言特色。

二、導入:

(電腦顯示“貝多芬”的圖片)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是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不幸耳聾後,喊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誓言,作出不朽的偉大樂曲《命運交想曲》,當中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學的文章同樣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這就是——《我與地壇》(板書)。

三、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於北京,18歲赴陝西插隊。20歲時,因腿疾住進了醫院,那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七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現為專業作家。作品以關注人生的獨特主題和風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我與地壇》等。

(電腦顯示作者簡介和照片)

四、介紹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帝祭地的場所,也是我國最大且是唯一現存的祭地之壇始建時,壇外闢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曾經一度荒蕪,後來政府修葺整理為地壇公園,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的整個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端莊、雄偉、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局部都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觀念和象徵傳説夠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方澤壇、皇祗室、宰生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電腦顯示地壇公園的圖片。)

五、閲讀第一部分回答

1、閲讀課文,説説作者如何把他和地壇聯繫起來的?

①作者是怎樣去地壇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搖着輪椅”。

②作者為什麼“總是”去?(用原文回答)

明確:“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③他到底怎麼了?他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想要逃避?(用原文回答)

明確:“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

④作者認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社會遺棄,同病相憐。

閲讀課文第一節與第五節第一句話,説説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電腦顯示)地壇 作者

荒↓ ↓雙腿

蕪↓ ↓殘廢

同病相憐

被人冷落←←→→被社會遺棄

2、第一部分有幾處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

明確:三處。

(全班誦讀第三段、第五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這兩段的地壇的景物有什麼特點?(用主謂短語概括)

(電腦顯示)琉璃剝蝕 硃紅淡褪 柏樹蒼幽 草藤茂盛

高牆坍圮 雕欄散落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蟬脱

露珠滾動 草木競相生長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荒蕪但並不衰敗

明確:園子無人看管,大部分都沉寂,猶如無人煙的原野。但地壇裏的卑微的草木昆蟲,並不介意所居之地的荒蕪,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順其自然地活着,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地壇擁有了豐富的生命意藴,因此荒蕪但並不衰敗。

3、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關於死的事;為什麼要出生;怎樣活。

結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概括為:生是一個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死也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既然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所以,我雖然雙腿殘廢了,但不應該消極,而要順其自然地活下去。)

4、作者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可是他還有一個問題,那是什麼問題?

明確:怎樣活。

①全班同學朗誦六個“譬如”句,概括景物特點。

(電腦顯示)落日燦爛 雨燕高歌 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氣味、落葉的味道

②你們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什麼?

明確:六個“譬如”,調動了味覺、視覺、嗅覺和聽覺,從落日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裏落葉的味道中,有一種生命的激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③問:這幾句解釋了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請聯繫作者經歷、遭遇説説文句的含義是什麼?

(電腦顯示)地壇 肆意雕琢 不能改變

身殘志堅

我 身體殘疾 精神不變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繼續賞析課文,理解作者對“慾望”的體會。

一、閲讀第二部分回答。

1、寫作給作者帶來哪些快樂與痛苦?他又想到什麼?(用原文回答)

(電腦顯示)高興 整整一宿高興得沒閤眼

中魔 想寫得更多 想得到別人的肯定 →→ 慾望

恐慌 擔心文思枯竭

悟出道理:人真正的名字:慾望。

2、作者如何看待慾望?

明確:人性的本質就是慾望。消滅慾望,也就消滅了人性。歷史上,人類的進步是很多欲望推動的,但災禍不少也是慾望造成的。因此,它既是“罪孽”,又是“福祉”。

二、討論思考:

(學生的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他們暢所欲言,然後教師總結。)

1、學完這篇課文後,同學們對人生、苦難有沒有新的感受?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活、苦難之間的理解。

明確:有句話這麼説“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史鐵生歷經苦難,對痛苦有刻苦銘心的體驗,但經過一番深刻的思索後,明白麪對苦難,不能逃避,不言放棄,要勇於向命運挑戰,讓生命重新充滿生機。

2、《我與地壇》包含着作者對生、死非常深刻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你們對於生和死有過自己的思考嗎?結合親身的經歷、體會,試簡述你的感受。

明確:生,如果只為等死,人其實早已死去。

3、史鐵生説:“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人一生中總是充滿着各種慾望。請聯繫生活,談談你對慾望的理解。

明確:慾望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問題,關鍵是你對待它的方式和內容。

三、佈置作業:

1、人生如戲,其中的演員便是我們自己。這場戲,變化莫測,難以預料。但是,只要我們對人生的信念堅定執著,那麼,就算打擊再大,痛苦再多,也能化悲劇為喜劇。

請你以“感悟人生”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內容不限,不少於800字。

四、下課。

附:「板書」

死 生 活

我 ←————→ 地壇

慾望

《我與地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關鍵句,理解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及母愛的偉大;

2、鑑賞精彩語段,體味作者對生命的珍愛以及對親情的感悟。

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愛。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課前我們先聽一段音樂,(播放音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首雄渾凝重激越而有昂揚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了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命運的人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海迪、海倫·凱勒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史鐵生圖片)

面對殘疾,史鐵生也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最後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了下來,並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他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在國外出版。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理解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課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講析第一部分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聯繫在一起的,那就是得無獨厚的地壇。(出示地壇圖片)

地壇是明清時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聖而莊嚴,有四百多年的輝煌與榮耀,然而現在的地壇是一幅什麼模樣呢?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進行了描寫,請同學們聽讀後回答:對地壇特徵的描寫要抓住哪幾個關鍵詞?

2、(聽讀)學生回答,出示板書:、剝蝕、淡褪 坍圮 散落

3、這樣的地壇給了你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後板書:荒蕪

4、那麼此時“我”的精神狀態是怎樣的?為什麼?請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

學生回答後出示板書:失魂落魄 殘廢

5、提問:現在,請同學來説“我”為什麼喜歡去地壇?

學生回答,提示小結,曾經莊嚴神聖的地壇被人們遺忘了,雙腿殘廢的“我”似乎也被世間遺棄了,史鐵生看着這同樣命運的地壇,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排遣鬱悶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極頹喪的精神狀態和荒園融為一體。

6、當史鐵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壇中時,他開始專注於這裏的一草一木,昆蟲雨露,下面請聽我朗讀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寫後回答:此時在地壇裏除了荒蕪冷落,他還看到了什麼?

(範讀,回答後板書)不衰敗

7、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地壇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討論後回答。

8、評價學生回答後小結:地壇裏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他們全都很卑微,可它們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着嗎?它們並不在意自已棲息地的“荒蕪”,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反而使這裏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它們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即使我已經殘廢了,我也要直面現實,珍愛生命。這也是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真諦。

板書: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9、解讀自然,由此解讀了生命,文中象這樣藴含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請同學們齊讀這部分的最後一段,然後,把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畫出來,進行品讀。

10、請一位同學讀出你喜歡的句子。

11、汪國真曾説:“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那麼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12、學生回答後小結: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蒼黑的古柏,還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靜美的落葉,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此時,地壇,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它已經進入了史鐵生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説,史鐵生在他的精神家園裏完成了他對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三、講析第二部分:

1、在課文的第二部分,地壇從我們的眼前退卻,漸漸淡化為一個背景,成為人物活動的場所,而我們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現一個偉大的形象,——母親。請同學們跳讀第二部分,概括母親的形象。

學生回答後板書:苦難 頑強

2、母親的苦難何在?

(1)兒子殘疾“母以子貴”不幸。

(2)兒子不理解母親,發脾氣,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來化解兒子的痛苦。

3 苦難而頑強的母親給了我什麼生活的啟示?

學生回答後板書: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鐵生並不是一開始就理解母親,從這段《秋天的懷念》我們也可以看出,(出示圖片)逐漸的,隨着思考的深入,精神閲歷的廣泛,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親以他的的活法,無言地告訴了我應該以堅韌的意志直面艱難的命運,以深沉的愛關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親因病去世後才隱隱感覺到了心裏的失落。下面請聽一段史鐵生的內心獨白。

(範讀相關文字)

母親已經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留給作者的只是無盡的追悔與哀怨。

5、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滿文軍的《懂你》。

6、你們喜歡這首歌嗎? 為什麼?(歌詞、旋律、鏡頭)

7、如果你是導演,你要為史鐵生和他母親拍這首歌的MTV,你會選取他們生活中的哪些鏡頭來祭奠這位偉大而苦難的母親?請同學們討論後回答。

8、小結:“我”去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我久在地壇,母親找,這一組組感人至深的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悟到了母親深沉的愛以及在“我”終於讀懂了母親後痛徹心肺的悔恨和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我希望在你們今後的生活中,千萬別再留這種遺憾。

四、全文小結: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

教學設想 篇四

1、從課文入手,按母親的“形象美——羣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引導學生去認識母親的人性美、人格美,從而受到美的激賞並得到別一種閲讀方法的感悟。

2、製作與教學相配的課件,增強審美效果。

《我與地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上課教案。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通過細讀與反覆吟誦、討論與指導相結合,體味作者傳達的感受,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仔細觀察紋川地震中圖片,體味感受並交流。

二、整體感悟:閲讀第一部分,思考:

1、“我”進入地壇時的心境?(身體殘缺而精神頹廢)

2、地壇景物描寫有幾處?各有什麼特點?

第一處描寫:古園歷盡滄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樣,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寧靜為我提供了思考審視自我心靈的場所;古園的荒蕪衰敗與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謀而合讓我有宿命的感覺,教案《上課教案》。第二處描寫: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富有情趣的微觀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機,讓作者感受到卑微纖細的生命主體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並不在乎自己棲身地的荒蕪,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屬於自己的歡樂、悲傷及情趣,讓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內的每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第三處描寫:園子裏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風,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徵生命是充滿劫數的,但亦時時洋溢生命的律動:地壇不斷上演着季節的離去與來臨。但在不斷的變化中又顯示出永恆的一面:“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們生命力頑強,歷久彌堅。這些激勵着“我”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敢面對不幸,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3、“我”在地壇悟出了什麼?我們又該悟出什麼?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我與地壇的關係: 地壇是我的精神家園,我在地壇獲得重生人應該成為命運的創造者。與其向命運屈服,不如意氣風發地在生活的田野上播種希望;與其空等命運的恩賜,不如通過奮鬥去摘取生活田野上的鮮花。人,如果能將個體生命放置與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之下,往往能獲得心靈寧靜與歸屬感,並更深地認識自己的人生。

三、練習:觀察圖片,寫一段文字,寫寫你的感悟。

四、交流感悟。

五、作業閲讀《我與地壇》的其餘部分,探究對“怎樣活”問題的思考與回答。

《我與地壇》教案 篇六

1、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掌握閲讀散文的一些方法。

2、探討地壇與母親在本文中的精神價值。

3、教導學生堅強面對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母親、地壇在文中的精神價值。

2、散文的一種閲讀方法。

教學難點:

母親、地壇與我這三者之間的聯繫

教學設想: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信息量;課堂提問直奔重點而去,提高效率;散文的閲讀,方法很多,就本篇而言,找過渡句帶動全文,找議論句挖掘思想,體會意圖。(利用早自習的時間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瞭解作者概況,熟悉文章內容,大致把握文章情節思路。)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電腦播放貝多芬鋼琴曲:《命運交響曲》

教師簡單介紹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可這位音樂家卻在29歲時就不幸地患上了失聰的毛病,在他32歲那年,他完全地喪失了聽力,面對這樣的噩運,貝多芬並沒有放棄,相反地,他堅強地面對苦難,“我要卡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將我壓倒。”從而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

無獨有偶,在中國,也同樣地出現了一個勇敢地同命運做鬥爭的,扼住命運喉嚨的人——史鐵生。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我與地壇》

二、整體感知,篩選主要信息。

1、文章中哪一句話貫串全文?

明確: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

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承上)(啟下)

三、局部挖掘,體會議論句的價值

第一部分我與地壇

1、提問:文中幾次寫地壇?請找出來並朗讀。

明確:三處(景物描寫)

第三自然段“四百多年裏,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第五自然段“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

第七自然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着藴帖而微苦的味道。”

2、在幾處地壇中體現出地壇的什麼特點,地壇有何價值?

明確:A、荒涼的建築,茂盛的植物

B、小動物的動態,草木生長

C、園子形體在改變,精神不變,生命樹常青

地壇啟發了史鐵生。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史鐵生雙腿殘廢,精神不衰敗。兩者相通。

3、地壇給了史鐵生什麼樣的啟發?

明確:生,無需辯論。死,順其自然。地壇回答了他“該不該死,為什麼要出生”兩個問題,可以説,地壇讓作者看透了生死。

『方法點撥』找議論句,地壇給作者的啟發,實質上就是地壇本身所藴含着的精神價值,這些精神價值影響了作者的思想,使得他考慮事情,看待生活也受到地壇精神的影響。而議論性的句子正是作者思想觀點的體現,是作者受地壇影響之後得出來的結論。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相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

該不該死?

為什麼出生?關於生與死的思考

怎樣活着?

議論句:“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4、那麼史鐵生的第三個問題是誰回答了他呢?

明確:母親。(由這個問題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與母親

母親的形象美

1、找出直接描寫母親的段落。

明確:第2、3、8自然段

2、這三個段落中母親的形象怎樣體現?

第二自然段:“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知道……只是不知道……”,直接回憶了母親當年的心理。

第三自然段:“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那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無法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呢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

第三自然段:“我”上地壇母親“無言地準備”、“目送”——理解

第四自然段:“我”在地壇母親“擔憂”、“找”——悲苦、堅忍、關愛

母親形象:母親的善解人意、疼愛、理解、寬容、毫無抱怨的愛……(答案供參考)

3、尋找課文中間接描寫母親的語句,並説説這些描寫塑造了母親怎樣的形象?明確:對比描寫:兒子對母親的行為:“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才有餘暇設想……”

“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可以説,作者當時對母親是不理解的,這更反襯出母親的堅忍、寬容、無私的愛。

4、總結母親形象

明確:聰慧、堅忍、苦難、偉大、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對兒子無私的毫不張揚的愛……(僅供參考)

5、母親的愛是無私的,是不張揚的,那麼這篇文章是不是隻是為了讚美母愛呢?

明確:不是,母愛是文章的一個方面,而文章最重要的是母親對我的啟示。

『方法點撥』尋找文章中的議論句,在母親去世之後,作者所感悟到的不僅僅是母親的愛,更是母親的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如第六自然段,“母親的苦難和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第九自然段,“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裏愈加鮮明深刻。”

6、那麼母親對作者到底有什麼啟示,對他的成長有何價值?

明確:母親教會了我怎樣活着,教會了我面對挫折的正確人生態度。

『方法點撥』尋找議論句,第六自然段: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

第九自然段: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裏愈加鮮明深刻。

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是母親的苦難和母親在苦難中的堅韌給了作者最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影響着作者。母親對待生活,對待苦難的態度啟示作者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四、總結全文

提問:地壇、母親和我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地壇和母親有什麼本質上的聯繫?

明確:三者聯繫:地壇、母親伴隨着我精神的成長。

本質上的聯繫:默默無言卻昭示着生命的意義

『方法點撥』尋找議論句,第10自然段末句,“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本質上的聯繫可以結合母親和地壇兩者的精神價值來回答。

五、比較鑑賞

討論:文章以“我與地壇”為題好不好?可不可以改為“我與母親”、“地壇我母親”?

明確:a、文中寫的是地壇和與地壇有關的幾組人物。

b、母親和地壇的內涵相通,某種意義上,地壇也是我的母親,母親與地壇都給了我生活的啟發。

(答案是開放性的,可以從文章的題材、風格、語言、內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來考慮。)

六、拓展延伸

播放《泰坦尼克號》Jack和Rose生死離別的電影片斷。

教師總結:生命是脆弱的,一座冰山就可能毀滅成千人的生命,但生命也是堅強的,在冰冷的大海里,Rose憑着對生命的珍愛,憑着堅強的意志,活了下來。與他們的死別相比,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又是那麼的渺小,與史鐵生在風華正茂時失去雙腿相比,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怎麼不能克服呢?生命是可貴的,生命過程中的挫折、苦難也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要直面挫折,絕不迴避;珍視生命,勇不放棄!以此與全體同學共勉!

七、作業佈置

課後觀看教育片《懂你,母親》,寫一篇評論。

《我與地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體悟作者以對母親的感情並感愛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生命啟示的方式

3、注意情景交融

教學流程

字詞

1、滄桑(cāngsāng):滄海桑田”的略寫。喻世事變化很大。

2、剝蝕(bōshí):物質表面因風化而損壞;侵蝕。

3、坍圮(tānp):坍:倒塌;圮:毀壞。因倒塌而毀壞。

4、亙(gèn)古不變:自古以來一直都沒變化。

5、捋(lǚ):用手指順着抹過去。

6、肆意:不顧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7、落寞:寂寞;冷落。

8、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9、紛紜:多而雜亂。(指言論、事情方面)。

10、恍惚(hung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11、恪(kè)守:嚴格地遵守。

12、焦灼(zhuó):非常焦急。

13、熨(yù)帖:心裏平靜

一、整體把握

1、本文寫了哪幾個對象,按照何線索來寫

地壇--(明)地壇的博大,寬廣以及作者的成長

母親--(暗)母親的無私,偉大,通過他們之間的相同點突出主題

2、作者和地壇的關係經歷怎樣的過程體現何種精神狀態

等待---理解---依戀(精神寄託)

頹廢---豁達---頑強

3、作者為何來地壇?

寧靜可以調整自已的心情

可以逃避一個世界

可以得到生命的啟迪

自已必地壇有相似之處(都是被拋棄的,荒蕪但並不衰敗,殘疾但並不殘廢)

4、作者如何從地壇中得到啟示

①第三節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記生命顯露本真的模樣,以便看到人生的真相(在滿園瀰漫的沉靜的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已的身影)

讀並分析

理解,將環境時間個人的遭遇緊聯在一起,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不逃避不懦弱的而對現實的堅強意志

②第5節,每一個生命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生命的生生不息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自已的那份生命的喜悦,當然人也不例外(荒蕪但不衰敗)

讀並分析

③6節啟示是什麼,回答了生命的什麼問題?

坦然面對生死,順從自然(為什麼活)

二、細節把握,體會句意

1、這時候,想必是我該來了

2在滿園瀰漫的沉靜鞀芒中,一個更容易看顧到時間,並看到自已的身影。

3、一下子就理解了它手意圖

4、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5、這卻不是在就像是伴你終身的魔鬼或戀人。

三、怎麼活?

(一)、學習第7節

1、用偏正短語概括這一節手各景物對象

夕照的燦爛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腳印

蒼黑的松柏

雨中的泥土氣息

秋風中中落葉的味道

2、這些景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的視聽嗅

3、有何人生的啟示,用文中的話來回答,並用你的語言來概括

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手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理解,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遭到破壞而發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已的方式堅強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體會到人人生的味道。熱愛生命,奮發有為。

(二)、感受母愛

除了從地壇得到啟示外還從何處得到啟示(母親)

1、母親

2、找出作者對自身遭遇的懷感變化?

絕望迷惘沉思抗爭成功

3、出我對母親情感態度的變化

帶來難題理解慚疚報答懷念

(三)、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並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檢查預習)

2、為什麼作者要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裏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出於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卧難安;當兒子回家後,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麼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於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覆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四)、體會“我”的懂得與後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麼態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兒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採用了一種遠觀的態度,表現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裏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衝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於倔強、羞澀等複雜的原因,躲着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迴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輕聲齊讀劃線部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麼關係?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幹別的什麼,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後,我搖着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後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説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五)、輕讀這部分的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

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着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裏,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後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四、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4e8g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