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我與地壇》有感

讀《我與地壇》有感

[概述]讀《我與地壇》有感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讀《我與地壇》有感

第1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猜你正在找讀《我與地壇》有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當我讀《我與地壇》這本書時,它就像磁鐵一樣把我給吸引住了,讀完以後更是讓我百感交集,受益匪淺。它告訴我雖然被命運打倒了,但是隻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就會活出自己的價值。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母親對他來説真的很重要。面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擔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己那心已冰涼的兒子。

記得我聽媽媽給我説過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那是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裏,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着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裏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着,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着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孔子説得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感恩,因為我們身邊有好多人都在為我們付出汗水和心血,我們無法回饋,只能用感恩來讓他們感到快樂和安慰。

第2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給你一篇讀《我與地壇》有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我與地壇》,讓我第一次陷入了對文章字字句句的思索中;也讓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樸實無華的文章也可以感人至深。我感動於史鐵生十五年來搖着輪椅的思索,關於地壇、母親、人生的思索;更感動於他對於生命的感恩,儘管在常人看來,他的經歷異常坎坷。無疑,對於地壇,史鐵生懷抱感恩之心。

地壇——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總會給人沉重壓抑之感;而於史鐵生眼裏,“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以至於他在迷惘時總愛搖着輪椅到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看書也好,胡思亂想也罷,他着實在地壇裏“耗”過了十五個春夏秋冬,每一棵樹下、每一塊草地都有他的車輪印。小路、石凳、大鐘,無生命的景物於他而言都顯得彌足珍貴;相戀的情侶、愛唱的小夥、漂亮的小姑娘……地壇裏的陌生人都值得他大篇幅地描述。地壇歷經四百年的滄桑終於等到了史鐵生十五年的依賴,是她給了史鐵生感悟人生的機遇,讓他找到了眷戀世界的理由。

正如史鐵生自己所説:“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無疑,對於母親,史鐵生懷抱感恩之心。他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然而,“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兒子整天到地壇裏“胡思亂想”,母親只能安慰自己道:“去那兒看書也挺好”;她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地等待,等到的卻常是兒子雷霆般的怒火;明明不確信兒子是否會走上幸福的道路,卻必須裝出幸福的笑顏。

終於,史鐵生也明白了母親的苦衷,想要和母親分享成功的喜悦,可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教會了兒子如何堅強地活下去,自己卻熬不住了。於是,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史鐵生堅持創作,以此讓母親為自己驕傲,也以此感謝母親追逐車轍的腳印。從母親的十月懷胎,到我們呱呱墜地、蹣跚學步、咿呀學語……母親為我們傾注了太多無條件的愛,而笑着活下去,會是我們給母親的最好的回報——從這個角度看,史鐵生已用最好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恩之情。無疑,對於人生,史鐵生懷抱感恩之心。

第3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給大家帶來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在一座廢棄的地壇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史鐵生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失去了的時候他走進了地壇,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地壇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如果我遇到如此突如其來的打擊,我必定會不知所措,十分絕望,甚至扼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史鐵生,他積極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謄寫了優美的文章。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起了那一個身殘志堅的人。尼克?胡哲,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告訴了全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霍金……這些一個個大家熟識的殘疾人,都達到了我們常人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我不認為史鐵生是一個“鋼鐵人物”,他有十分堅韌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常人,有喜有悲,刀片劃過,就總是會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可能會復痛,再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温的,還能流動,那麼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的勇,直至最後平靜下來接受它的凍結。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着。可是他,因無聊,無奈,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了青春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麼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史鐵生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第4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讀《我與地壇》有感的精選範文。

翻開高中語文必修一,無心去看那是第幾頁,唯有“史鐵生”三個字映入眼簾,格外顯眼。

史鐵生,我國當代作家,他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他搖着輪椅去到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與地壇》寫的是雙腿癱瘓的作者在地壇這座歷盡滄桑的古園中坐着或躺着,看書或想事,,用樹枝拍打和驅趕小昆蟲。作者用了十幾年在地壇中找到了三個問題的答案,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麼活?第三是幹嘛要寫作?作者從地壇中獲得了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為了讓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裏也稍微有點色彩,在眾人眼裏有個位置,哪怕那時再去死,也就多少説得過去了。”這是作者對於幹嘛要寫作的回答,為寫作而活,為慾望而活。正如作者所説:“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慾望,或許遙不可及,但慾望如同夢想,沒有夢想,你將會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沒有慾望,亦是如此,沒有慾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慾望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但《我與地壇》使我改變了對它的看法。正是因為慾望,作者才選擇活下來,才選擇寫作,才會獲得成功。不僅是作者,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讓慾望帶領我們前進,相信自己前途無量。

《我與地壇》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抒發了對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讀完,我獲益匪淺,我懂得了慾望不一定是壞東西,它可能是促使你前進的力量。面對不幸,我們要抱有勇敢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亦是如此。

第5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孤城絕域裏藏着一個無堅不摧的生命,沒有任何陰霾和憂愁,僅存那足以覆蓋沙漠的不屈不撓。在這樣一個日升月落,斗轉星移的地壇。他何曾不是像他那雙抱殘的腿一樣,自巋然不動,度過十五年跌宕起伏的光景。

他用平凡的文字,記錄着他傳奇的一生。氤氲着殘陽氣息的荒老地壇,令他百感交織。命運在捉弄他,文字在眷顧他。

那衰草寒煙,那落日晚霞,那雲月蒼茫,地壇的上空彷彿懸浮着灰濛濛的蕭索,史鐵生心裏藴藏的一腔温熱,將辛酸溶解,化為曹雪芹所説的“字字看來皆是血”。

史鐵生在書中寫了一個不幸的孩子,上帝懇然地把漂亮賜給了他,卻忘記把聰明附上。可愛的姑娘遭到夥伴的嘲笑和戲弄,仍然一無所知。她在樹下拈花而笑,沒有任何安分的理智。這是對她的咄咄逼人,抑或是命運的殘暴不堪。他註定失去智慧?成為一個不折不扣,徹頭徹尾的弱智兒,終生被冠上問題孩子的名號?在社會上充當一個卑微的負累,小姑娘的人生將會是何等的迷惘。

史鐵生在書中寫道: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史鐵生先生懷着對人生的奢望與悲觀,對自己的絕望與挫敗。靜靜地用文字麻痺了世俗的思想。字裏行間中,他對生與死的詮釋,生死並不是天淵之別,只是一線之差。生命,為愛而生,突然而死。荒僻的地壇,令作者觸景傷懷,想起了母親,想起了自己。感覺是理所當然的千溝萬壑,落落寡歡。

當母親温柔的背影轟然垮塌,輕緩的呼吸戛然而止,猝然離開兒子身邊,結束了一生。史鐵生甚感淒涼,他想念母親,他心如絞痛,他甚至無法逃避這個血淋淋的現實。它將永久地失去母愛。母親春暖花開的愛撫,嫵媚不可方物,祥和安逸的剪水雙瞳。屬於母親的一切一切都在懸崖上搖搖欲墜,它將成為過去式的金貴回憶,作者心中一副新鮮的默劇,值得留戀卻又不捨得埋葬。

他在地壇中的領悟了人去樓空,客走茶涼的真諦。文字裏溢灑了作者從容的生命毅力,重新燃起的無限激情與動力。他瀟灑地拋開黯然的頹敗,他比起其他人更珍惜這份生命,他用盡片刻不息的激情撞上了持續加温的心房,亙古不變的地壇將他從混沌中狠狠的扯了回來。

他無法替代母親離開,母親也無法替代兒子截癱,這是現實。作者對母親深深的眷戀與祈禱,成為了慘蕩蕩的空想。“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對死的輕描淡寫,字字揪心。彷彿置身與那片人煙飄渺的地壇,與作者感同身受,心中承裝了對未來滿滿的期望,像肥皂那般透明的而又純淨的思想,沒有任何雜質,輕輕地融入了地壇的最深層,氾濫出天角那片濃稠的霞光。

他始終是樂觀地面對生命,母親和藹的炯炯目光讓他恢復了男子漢的自尊,以往的自信。最後,他篤誠地回饋了母親對他沉甸甸的愛。他不再活在被保護之下,他寫出感人肺腑的字句,感動了一羣在垂死邊緣掙扎的劫難慘敗者,同樣地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嚮往。

坦蕩的人生,自出生以來,命運無人能測。苦與難,憂與患,唯有自己共度。

第6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一個自己的“地壇”,可以隨時向它吐露心聲,寄託喜悦,訴説憂愁。照作者的話説,“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史鐵生,一個著名的小説家、散文家。數十年來與疾病做着頑強的鬥爭,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華里失去了雙腿,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打擊,可他還是在病榻上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作品。對於他來説,地壇彷彿就是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頹廢的日子裏,他經常搖着輪椅去地壇久坐,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結論,生與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為遲早有一天會向上帝報到,會離開這個繁雜卻又值得懷念的地方,那為何不輕鬆地過現在的生活呢?而在經歷了這麼多之後,他還是頑強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難與挫折。是他的母親,一個善解人意卻又不失關懷的女人,十幾年來沒有任何抱怨,即便當時兒子的脾氣差到極點,她也沒多説什麼,因為她知道要給兒子一個自己的空間,這中間的過程她也願意等,哪怕再久。史鐵生説,他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他在園子中待得太久,母親總忍不了擔心而去園子裏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園子裏,才悄悄的轉身回去。母親同樣把愛傾注在這個園子裏,並不是因為她也愛來這個園子,而是因為她的兒子。她只想兒子在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兒子和這個陪伴了他十幾年的地壇裏,只是因為她是一個母親,就只是一個同其他母親一樣的女人。

在地壇裏,除了史鐵生,還有那個熱愛唱歌的青年,那對相濡以沫的老夫婦,那個女孩和關心她的兄長等,都好像成了這個園子歷史的見證者,但是最後剩下的人卻少之又少。這篇難得的好文章,無疑歌頌了最偉大的母愛,指引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人重新對人生進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親絕對是一個最重要的角色,雖説父愛母愛同樣偉大,但父親和母親還是有所不同的。父親撐起一個家,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從不掛在嘴上;母親天天要為孩子洗衣做飯,從小把我們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報,總是為我們操心。難道母親本來就應該為孩子擔心這操心那嗎?並不是。她們只是在我們最需要關愛最需要温暖的時候給予我們一切,直到老去。小時候總愛説,要給父母吃不老的藥,要讓他們永遠年輕。可是現實總會打破那善良的夢想,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會何時離我們而去,但總有這樣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後才珍惜,父母在意的並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你過的有多好。

有個心中的“地壇”不比真實的地壇差,讀完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知道了生命的可貴,更懂了親情的偉大無私,時間並不會停下腳步,未來的事我們也無可預料,輕鬆地度過一生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吧。

第7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關於讀《我與地壇》有感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會考後的暑假,時間彷彿一下子就閒置了下來。 獨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靜的彷彿令人心神不寧的時刻,習慣一遍又一遍反覆的讀《我與地壇》,不知疲倦。那樣的感覺彷彿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閒的平靜遙遠的歲月,在霓虹映照的點點星光下,在夏蟬耀武揚威的鼓譟聲裏,在台燈漸漸微弱下去的光線中,我總是一手撐着深不可測的夜,一手記下那些足以感動我的話。

在那些渾濁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我將史鐵生文字中的妙筆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寫下來,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闃靜的青春徹底流失。

彼時我開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地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集,也是流傳最廣遠的一部作品。。“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作者習慣於在地壇中琢磨生命的本質,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後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餘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範圍,寫到來這園子裏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麼樣的命運和活法。最後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了倍的。命運對待史鐵生其實是很不公平的,讓他在“最狂妄的年紀忽的失去了雙腿”,然而作者本人卻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這並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作者説“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者似乎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説,對於史鐵生的人生,我能夠説的永遠不可能是同情。我對他,近乎是一種崇拜的心態。

作者通過講述自己與地壇的感情,表達了對於母親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總覺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壇和母親同時虛化了,也就是説,地壇在某種意義上即是母親,而母親也就是作者心中永遠的地壇。那麼,作者所描繪的靜靜等待他的地壇,不也就是為了兒子痛苦的生活了一生的母親麼。這麼説來,在母親去世後,作者習慣到地壇坐坐,無非也是那種悽清的環境更能讓作者回憶起母親罷了。然而,整部作品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母親到地壇尋找兒子的情景,佝僂的背影幾度讓我潸然淚下。兒子的倔強一點一點擊垮了母親的信心,我無法想象母親找不到兒子時的心情以及轉身離去時的悲哀。然而我更不能想象的便是母親所承受的痛苦,為了兒子,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能夠選好路,母親咬牙堅持下來的實在太多太多,這是作者的筆無法描繪的,也是我表達不出來的。我所敬仰這位母親的是,無論兒子的身體怎樣殘疾,她終究給了兒子一段飽滿的人生,這便是她唯一的驕傲。當作者終於認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時,一切似乎已經來不及了。作者筆下的地壇,永遠都是靜默的,像極了母親隱忍堅強的樣子。又或者那原本就是母親。

我想,作者心中的地壇大概就是他想要守護的一片淨土吧。

有些時候我也總在想,自己的生命中會不會也有一個想要用心守護的地壇。 母愛在作者的筆下是偉大的,那麼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樣也存在這樣偉大的愛。也許吧,也許是母親付出了太多,讓我習慣成自然,漸漸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讀完《我與地壇》後,我總覺得,不應該再這樣了,“在我的頭一篇小説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説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裏,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着。”,我想,作者這樣卑微的願望,大概永遠也不會實現了吧。等到失去後,無論怎樣想珍惜,也沒有用了。

現在的我,已經學會注意到母親為我所做的事。

深夜裏為我亮起的燈光,是母親的等候;疲倦時桌上的牛奶,是母親的關懷;入睡前細細的耳語,是母親的體貼...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親對我濃濃的愛,雖然説不如史鐵生母親的愛那般沉重厚遠,但我懂,我會知足。

時至今日,我終於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護的地壇,無非是母親了。

第8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我與地壇》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鐵生,為我們講述了作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之後,在地壇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20歲,人一生當中最狂妄的年紀,史鐵生卻在這時永久的失去了雙腿,一生被禁錮在了輪椅之上。“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來。”地壇,成為了史鐵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時間的地方。地壇,也與史鐵生拴在了一起。沒有史鐵生的地壇是不完整的地壇,沒有地壇的史鐵生也不是如今的我們熟知的史鐵生。

十五年間,地壇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史鐵生的輪椅壓過的痕跡,他也看到了地壇的人與事。一對白頭偕老的夫婦,作者在文中寫道,十五年來這對夫婦和他是一直堅持到地壇來的人。妻子總是依偎在丈夫身上,兩人之間平平淡淡,或許史鐵生的理想就是這樣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鐵生還寫了一個在地壇的老頭,一個真正的飲者,一壺酒或許就是他的一切,一個人獨自在地壇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還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史鐵生在一旁寫作,小夥子就在另一邊唱歌。雖然有時會出現差錯,但嗓音也是不錯的。地壇和地壇的人帶給了史鐵生在人生低谷的一絲慰籍。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可以理解兒子的母親,也是一位稱職的母親。當史鐵生在地壇待了一個下午時,他的母親也就擔心了一個下午。母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天地之間最感人的。地壇,不僅僅是一個地方,不僅僅是史鐵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時也是史鐵生母親對史鐵生愛的體現。究竟有多少個黃昏,史母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觀察着史鐵生的一舉一動。究竟有多少次為了尋找兒子而滿頭汗水。史母生前,史鐵生沒有感受到母親的愛,但在史母逝世之後,史鐵生明白了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壇,它也同樣是寄託着史鐵生對母親那份沒有表達出的愛和對母親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樹欲止而風不待,子欲養而親不在。地壇,它同樣見證了史鐵生與母親之間那段苦澀的親情。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史鐵生第一次遇見那個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上蒼美麗贈與了她,為何又要給予她呢?史鐵生在此頓悟了,沒有了醜陋,那麼美麗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難與美好並存的,有美好就勢必會出現苦難,有苦難美好也就在不遠處。不需要一直糾結於一時的苦難,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地壇,對於史鐵生來説,是自己散心的場所,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個地方,也是對母親思念與愧疚的寄託,同時也是他人生的一處新起點。史鐵生與地壇,早已不可分割。

第9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題記

讀書使人睿智,我熱愛讀書。

雨在窗外淅淅瀝瀝地下着,天灰濛濛的,所有景物都在風雨裏靜默着,偶爾傳來一兩聲鳥鳴,更襯托出了這寧靜和平的下午,這樣的下午必定是屬於閲讀的。

不經意的一瞥,發現桌角靜靜地躺着一本書,深藍的封面,淡藍的字跡,沒有繁瑣的話語,只赫然入眼“我與地壇”。哦,它是史鐵生的著作。翻開書頁,我便一頭扎近書海中不能自拔。

隨着閲讀的深入,我對史鐵生也有了更深的瞭解。二十歲,正是人生中的花樣年華,卻突然截癱了,猶如五雷轟頂,所有的追求、所有的夢想剎那間灰飛煙滅。“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牆壁。”這是史鐵生當時的痛苦寫照,可以説,在史鐵生的天地中籠罩着昏暗,隨之而來的是無邊無際的痛苦之崖,只有一個接一個的噩夢!我不禁垂頭歎惜。

那個荒蕪冷落的身影——地壇,在這時,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史鐵生這個孤獨無助的靈魂。“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在史鐵生最頹廢的那段日子裏,是地壇,給了他希望,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今再回過頭來細細品味這句話,不禁心潮騰湧,思潮起伏……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史鐵生重獲生命的希望,燃起了生命之火,用紙筆在報刊上衝撞開一條路,在寫作領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朋友的幫助下去過茫茫大漠,去過遼闊草原,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可他的命運終究坎坷,老天爺又給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多次一隻腳跨進了鬼門關。“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我三進三出友誼醫院,我沒死,全靠了友誼。後兩次不是我想去勾結死神,而是死神對我有了興趣;我高燒到四十多度,朋友們把我抬到友誼醫院,內科説沒有護理截癱病人的經驗,柏大夫就去找來王主任,找來張護士長……”他,是堅強的,接二連三的磨難都沒有使他屈服。他仍以他堅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艱難而又堅定地走下去,就像他艱難的一生!

讀到這裏,我已經對《我與地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接着往下讀,史鐵生以歡快的筆調回憶美好的童年,“但還是晚了,那個兒童專場已經開演半天了。下一場呢?下一場是成人場,最便宜的也得兩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發呆,真想把時鐘倒撥,真想把價目牌上的兩角改成五分……”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孩童時期的天性純真,我也為之動容,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珍惜生活吧,領略秋,領取冬,收穫四季,擁有世界吧!

合上書,望着窗外漫天的夕陽,我的心感到從未有過的暢快。

火燒雲染紅了半個天空!夕陽柔和地照射在我的臉上,暖融融的,長舒一口氣,那學習的煩惱、考試的壓力都已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心曠神怡、神清氣爽的感受和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史鐵生那曲折的`一生都沒有擊垮他,何況我呢?要相信:“哪怕是夕陽也有它無限美好的景緻!”

一陣清風拂過,我心潮澎湃……

願書香永駐心靈!

第10篇:讀《我與地壇》有感

如果這篇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能幫到你,就是對本站小編最大的鼓勵。

有一種相逢,毋須會面,卻讓你心潮激盪,永遠難以忘懷!這是一種怎樣的相逢啊,我把它叫做“心路相逢”。譬如你讀一篇優美的散文,覺得裏面寫的你非常熟悉,如親臨其境,實際上是你和作者默契地在心路上相逢了!我覺得世間最難能可貴的,便是和他人“心路相逢”,比如和文友、和愛人。心靈的交會,常常會產生難以言説的妙味。

我想,我和史鐵生的“心路相逢”,就是緣於他的不朽之作《我與地壇》。每每捧讀他的作品,心裏就會有一種震顫,彷彿史先生就坐在我的對面,娓娓道來他的經歷、他的掙扎,他的思緒,他的心路。對,他的心路就在他的《我與地壇》之中。我是在這篇傳世名作中與他心路相逢的!

北京的地壇,我是沒有去過的,但我總是感覺那地方我去過。我心裏常有這樣一幅場景:一個殘疾人推着輪椅,常常停在一棵樹下,或是停在一叢草前靜默着,沉思着,而臉上的表情,苦痛而剛毅;我還彷彿看見一位偉大的母親,默默地跟在他看不見的身後,關切地望着他的背影,生怕他想不開,因為她的兒子剛剛殘疾而變得性情暴躁……至今我也還是在想,是地壇拯救了那顆傷殘的心靈嗎?

是的,地壇裏的一草一木,地壇裏的春榮秋枯,乃至地壇裏偶爾經過的戀人或伴侶,都能觸發他的思考。他在傷殘疾病的苦痛之中,在世態炎涼的憤嫉之中,在落寞無奈的掙扎之中,卻堅毅地讓自己的心靈涅槃了,如釋迦摩尼般地參悟透了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他就這樣推開耳邊的嘈雜,理着紛亂的思緒,深切地領悟着生死的藴涵。“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是何其豁達的思想啊!這是他心路的輝煌,是他精神上的救贖。

是的,我就是這樣和史鐵生心路相逢的。我通過《我與地壇》與他相知。有一點和他相似,就是我時常喜歡獨處,靜靜地放縱自己的思緒,想一些自己靈魂深處的問題。但我永遠不能和他相比的,我的思想達不到它的深度,也永遠參不透周圍的世界,居然以我健全的身軀。捧讀他的作品,於我是一種提升,是一種感動,即在於此吧!

史鐵生先生是當代文壇最純粹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不屬於暢銷書,只屬於純粹的文學淨土。他的思想是深邃的。只有以虔誠之心捧讀他的作品,你才會感到你的靈魂被淨化了,你才會有一種深深被震撼的感覺。他就像一座雕像,屹立在我的心海之中,對,就是“輪椅上的思想者”,讓我對於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夠捧讀這樣偉大的作家的作品,這樣的心路相逢,是我一生的幸福!

現在,先生已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的思想永不泯滅,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永遠享用不盡!

先生安息吧!但以此文紀念先生的英靈!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讀《我與地壇》有感範文。

標籤: 地壇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16p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