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小四年級科學教案

國小四年級科學教案

國小四年級科學教案

同學們是否對各種天氣現象感到好奇,想要對各種自然現象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嗎,激發你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和熱情,在實驗教案中解決自己的疑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希望大家會喜歡。

四年級科學教案1

一、單元教學意義

當我們輕輕閉合開關:電燈就會發出光,收音機就會播放動聽的樂曲,電視機就會呈現五彩繽紛的畫面這一切對我們來説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

電的大規模應用,是基於人類對電的不斷探究。孩子們也對電感興趣。這一單元將藉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的初步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本單元的第1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學生將首先對身邊的靜電現象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靜電現象在學生們的身邊經常會發生。在這一課中,他們將知道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電荷轉移而形成的。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如果電荷能持續地向一個方向流動,就會產生電流。這些是學生們建立電概念的基礎。

接下來在“點亮小燈泡”“簡單電路”“電路出故障了”三課中,學生將開展對電路的研究。用一根電線和一個電池使小燈泡發光。這一活動看似簡單,但四年級的學生仍會津津有味地參與到活動中。他們將在活動中認識電、電路,想象電流是怎樣流動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實驗中,他們會提出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並嘗試着用更多的連接方法使小燈泡亮起來。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將使他們連接的電路更加穩定,並便於操作。為了“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學生將探索不同電路連接方式對小燈泡的影響。在電路中,如果某個地方連接不好或者某個電器元件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燈泡不亮。“電路出故障了”一課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尋找電路故障的過程中,將自制的“電路檢測器”做為重要的檢測工具。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將形成關於電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電是一種能源,它能使物體發光、發熱”“要使小燈泡發光,電必須流經包括電池在內的完整的迴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連接不同的電路”等。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將使學生對身邊物質性質的認識得到發展,同時對電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單元還在導體與絕緣體的認識基礎上,安排了“做個小開關”一課,旨在使學生把已形成的電路概念進一步發展為一個“可以控制的電路”,同時也深化對導體和絕緣體的認識。

單元的最後一課是“不一樣的電路連接”。日的是整理學生的發現和認識,比較串聯和並聯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密的結構,前後課之間有着學生認識發展上的邏輯關係。學生從認識電的本質一電荷開始,到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

在本單元中,學生使用的是電池這樣一個安全的電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數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不能直接用家裏和學校裏插座中的電做實驗。要把安全用電的教育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

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的作用下電荷位置發生變化所產生的帶電現象。

2、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種電荷相互吸引,異種電荷相互排斥。

3、電荷持續的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4、要使電流經過導線使小燈泡發光,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電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組成不同的電路;

用不同的連接方式連接的電路具有不同的特點。

6、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導體;

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絕緣體。

7、開關通過連接和斷開電路來控制電路中的用電器。

8、電是一種能量來源,能產生光和熱。

過程與方法:

1、組裝簡單的電路。

2、在關於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3、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

4、製作簡單的開關,並用它來控制電路。

5、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6、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7、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裏電路的連接情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2、激發探究電的興趣。

3、發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三、教學準備

氣球、線繩,塑料梳子、碎紙屑、小燈泡、小燈座、電池、電池盒、導線、回形針、小開關、紅燈、綠燈、黃燈、具有4個和6個接線頭的盒子、橡皮、木質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屬材料、絲、棉、皮、各類布料(濕和幹)、鉛筆、鋼筆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麼?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乾燥的頭髮,頭髮可能會怎樣?----頭髮飄起來了。 頭髮為什麼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

發現了什麼?----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麼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乾燥的頭髮,梳子帶負電荷,頭髮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髮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覆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髮,發現了什麼?(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後互換)

小結:兩個摩擦後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四年級科學教案2

1、能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認識植物世界;能通過查閲

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廣泛瞭解植物知識;能針對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體的各部分;學會從整體到部分觀察植物的方法。

2、願意與同學交流對植物的認識,體驗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認知。

3、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認識到植物世界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對植物“身體”的組成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概括、歸納植物體共同的特徵。 教學準備:課件、各種植物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

1、(出示課件小茶壺):這是一個小茶壺,看一看,

小茶壺是有幾部分組成的?

(壺蓋、壺身、壺嘴、壺把)

2、(出示課件):這隻小的身體是由哪幾部

分組成的?

(頭、胸、腹三部分,頭上一對觸角,胸部六條腿)

3、師:那麼,植物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今天我

們就來研究植物的“身體”。

(板書課題:植物的身體)

二、課中體驗,探索求知:

1、師:老師這裏有一段視頻資料,我們共同閲讀。

(教師出示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

2、學生談觀察後的體會,認識到植物世界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3、教師出示課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們已知的大約有30多萬種。

4、去户外觀察植物需要準備些什麼呢?

(1)觀察前要想好觀察什麼,觀察時要認真、細緻。

(2)可以藉助工具來測量,要按一定的順序,別忘了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3)注意保護好植物。

2、教師出示實物:辣椒的植株,讓學生觀察,提醒學生觀察時要認真、仔細。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完整的植物,這是什麼植物?下面小組觀察討論。

教師出示問題:

(1)植物的身體可以分為那幾個部分?

(2)指説各個部分。

(3)小組討論植物身體的構成。

師小結:這棵辣椒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你還見過那些植物具有這六種器官?

4、教師出示其它綠色植物的圖片,師:對,(出示課件):像向日葵、鳳仙花、辣椒、蘋果樹這樣的植物,它們

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板書)

5、師:在植物的王國裏,有許許多多的成員,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這六部分構成的呢?

6、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7、彙報結果。

8、教師小結:常見植物的“身體”一般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

這六個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時間可同時看到;有的植物由於各部分分別出現,不能同時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沒有根、莖、或不開花、不結果。這需要大家平時要多注意觀察。

(教師出示苔蘚、蕨類植物圖片)

苔蘚植物有兩個器官,分別是:莖,葉。

蕨類植物有三個器官,分別是:根,莖,葉。 藻類植物有一個器官,無根,莖,葉的分化。實際上藻體就是一個簡單的葉。

9、今天我們瞭解了植物的身體結構,那麼,同學們想一想植物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呢?(學生討論、交流)

10、教師小結:植物可以給人類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環境,為人類呼吸提供氧氣等,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傢俱都離不開植物,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三、課後拓展

1、通過我們今天的探討,你有哪些收穫?你感覺自己表現如何?

2、課後制定一份觀察計劃,繼續對植物進行研究。

板書設計:

1、植物的身體

根 莖 葉 花 果實種子 第四課時 植物的根和莖

教學目標:

1.觀察多種植物的根和莖,瞭解它們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莖的實驗,並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根和莖的作用是什麼。

教學難點:怎樣用實驗去證明植物根和莖的作用。 教學準備: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採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採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採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知道植物製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內容:

1.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根從土壤裏吸收水和養分,莖把水和養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2.瞭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3.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1)引導學生提出種種方法。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選擇什麼樣的植物做實驗?

?用什麼容器裝水容易看到實驗現象?

?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是不是減少了?

?怎樣防止容器內的水蒸發?

(3)設計實驗證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養分通過莖輸送到葉上時,可提問:

?有什麼簡便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植物的莖確實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平時我們看到植物缺水葉子會變蔫,根據這一點我們能想出什麼方法證明植物的莖有輸送水的作用?

四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着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並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並樂於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

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收集一些關於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説説你所知道的關於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於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麼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教師演示實驗1: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教師演示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麼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着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教師演示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圖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

三、課後總結。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

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麼聲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並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麼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後,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教師演示實驗1:在水槽裏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

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着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麼感覺呢?水面有什麼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麼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教師演示實驗2:木板上拴着兩個皮筋。

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

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m15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