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精品多篇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精品多篇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精品多篇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旅夜抒懷:通過課文題目鑑賞詩歌的內容與情感。

2.客至:學會抓住關鍵詞進行比較閲讀。

3詠懷古蹟: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兩首律詩,《旅夜抒懷》和《客至》。讀詩要從“頭”開始,説明詩的題目對理解詩歌很重要。今天,我們試着通過題目來鑑賞一首詩。

二、文本研讀

1.通過“旅”字看背景

思考:題目中的第一個字是“旅”,你能從中讀出什麼呢?

明確:“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的春天攜家人自閬州折回成都,入嚴武幕。本來有這位好朋友的幫助,他滿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於九月到達雲安(四川雲陽)。《旅夜書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寫的。

小結: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痺,不時發作。再加上這回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遊,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才是個盡頭。這首詩就集中的表現了他這種心情。

2.通過“夜”字察實景

⑴第二個關鍵詞是“夜”。給我們帶來什麼信息?

明確:夜,指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間是在夜晚。

⑵詩中哪些詩句和“夜”是相對應的的?

明確: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⑶體味一下作者這二句詩裏所描繪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確:共有兩組:細草、微風、岸、危檣、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這兩組意象分別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第一組: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裏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的長夜。(淒冷)

第二組:星空低垂愈顯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雄渾闊大)

⑸詩三、四句寫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稱道。請分析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了詩人的什麼感情?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此詩寫的是詩人暮年飄泊的悽苦景況的。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涼心情。這是採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3.通過“書懷”悟實情

⑴“書懷”,亦即書寫情懷,抒發感情。把詩中“書懷”部分朗讀一遍。

明確: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⑵寫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詩人後半生的生活,那麼在詩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名聲”不是因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為”老病”而休的。

⑶詩人名滿天下,是因為什麼?

明確:韓愈寫詩説: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決非過譽之詞。

⑷那麼作者為什麼還要説這樣呢?

明確:這很明顯的是激憤之下的反話,既然“名聲”是因“文章”而著的,那麼,“官休”也就不是因為“老病”了。

聯繫杜甫一生的經歷可知: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裏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聯:詩人自況,以什麼自況的呢?

明確:以”飄飄”喻己則有一種自傷漂泊之感,後以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聯還有什麼手法?達到什麼效果?

明確:茫茫的天地和一隻孤獨的沙鷗作比,就更顯得孤獨和淒涼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這種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鬱之作你還能舉出其它的例子嗎?

明確:在其後兩年,作者流寓夔州時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兩年所作《登岳陽樓》中也有這樣的詩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詩歌小結

讀起這樣的詩歌,我們不免都要隨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歎泣涕了。我們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個著名的杜甫草堂,這是杜甫在親友的幫助下獲得的一個暫時安身的棲身之所。在這裏,杜甫度過了一段恬靜而又安寧的生活。同時也創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風格的詩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課堂拓展

自學《客至》,結合詩歌的背景、自注、註釋,思考下面問題:

⑴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

⑵結合詩句説説這種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⑶閲讀《客至》、《賓至》,説説詩人為什麼分別用“客”、“賓”為標題(提示:比較這兩首詩在情感和用語上的差異。)

明確:⑴喜。

⑵首聯先從户外的景色着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羣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羣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麼!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閒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説,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説,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説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着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脱,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着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裏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悦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着,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峯迴路轉,別開境界。

⑶這兩首詩都是寫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於對象與詩人的情感關係的不同,“賓是貴介之賓,客是相知之客”,這樣就造成了詩人表達的情感和用語上的差別。《客至》一詩中的情感顯得真誠深厚、親切融洽、富有生活氣息;《賓至》中所表達的雖然也是詩人的真實情感,但由於對方是“貴介之賓”,所以也就顯得客套和拘謹,有應酬和敬而遠之的成分。在用語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話家常;後者莊重嚴肅中帶有調侃。正因為有以上的區別,所以用“客”“賓”分別為題。

六、鑑賞《詠懷古蹟(其三)》

(一)導入

昭君出塞而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悽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結合註釋、感知詩歌)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詩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怨恨)

(三).背景簡介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説。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

明確: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四).賞析詩歌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目的: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

2.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説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裏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註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4.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王安石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歎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説着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裏,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着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鑑賞語言

1.“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2.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紫台”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六)、鑑賞主旨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七、作業佈置

⑴背熟《旅夜抒懷》

⑵熟讀其他三首詩歌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瞭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叫作“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説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説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熟悉語詞,誦讀並背誦詩歌

1.注音

萬壑(hè)赴(fù)荊門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釋詞語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蹟之意。尚:還。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於“省”,註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於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⑦“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四、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並説説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

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開始,“獨留”,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賞析詩歌

1.翻譯

羣山萬壑赴荊門,——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

生長明妃尚有村。——這裏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

獨留青冢向黃昏。——最後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

(卻因一己私慾致使昭君嫁匈奴),

環佩空歸月夜魂。——只有死後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

千載琵琶作胡語,——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

分明怨恨曲中論。——還分明傾訴着她內心的怨恨情。

2.評點

首聯——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據《一統志》説:“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這裏用一個“赴”字,就表達出羣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評析説:“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説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説,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詩解意》)“黃昏”一詞在這裏,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漠漠無邊的黃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據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紫台”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頸聯——由詠史轉向了抒情與議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説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藴含着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

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千載”,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杜甫的一生境遇與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怨。

六、歸納主旨意藴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七、小結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第二課時

詠懷古蹟(其三)

1、背誦《詠懷古蹟(其三)》,賞析並積累一些名句;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教學難點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型新授課教學方法誦讀、聯想釋疑、品讀鑑賞

教具器材多媒體

教學過程補充

課前抽學生背誦《秋興八首》,檢查學習及複習情況。一、導入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裏。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二、題解及背景介紹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蹟》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三、聽示範朗誦,學生正音並認真品味詩歌情感。(幻燈鏈接)

明確詩歌風格:沉鬱怨憤的感情。四、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註釋,根據自己的理解複述詩歌主要內容。明確:

羣山萬壑隨着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裏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着黃昏。憑着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説着她內心的怨恨之情。五、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麼?(王昭君)

2、對於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對於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説呢?她怨什麼?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明確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説着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裏,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並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麼?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麼?明確:羣山萬壑赴荊門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裏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徵。

6、佳句鑑賞(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後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7、《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裏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明確: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詩人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千載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説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六、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着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播放蔡琴的《出塞曲》)七、補充,鑑賞詠史詩的三步驟。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2、為什麼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什麼態度?(體悟感情)3、這種態度用什麼方法表達?(分析技巧)學以致用:

西施灘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西施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明確: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借景抒情、比喻)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對比、反問)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背誦《詠懷古蹟(其三)》,賞析並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

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教學難點

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誦讀、聯想釋疑、品讀鑑賞

教具器材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裏。

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蹟》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聽示範朗誦,學生正音並認真品味詩歌情感。(幻燈鏈接)

明確詩歌風格:沉鬱怨憤的感情。

四、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註釋,根據自己的理解複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

羣山萬壑隨着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裏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着黃昏。憑着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説着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五、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麼?(王昭君)

2、對於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對於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説呢?她怨什麼?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明確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説着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裏,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並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麼?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麼?

明確:

羣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裏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徵。

6、佳句鑑賞

(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後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7、《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裏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評此詩時説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小結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着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七、補充,鑑賞詠史詩的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麼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什麼態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度用什麼方法表達?(分析技巧)

學以致用:

西施灘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西施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

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明確: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

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借景抒情、比喻)

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對比、反問)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王昭君、杜甫,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分組合作賞句煉字,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掌握詩歌鑑賞的角度。

二、學情分析:

本首詩是人教版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的其中一篇。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通過國中三年的知識積累,他們對詩歌應該不陌生,並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但不繫統。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總結古詩鑑賞的角度,並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鑑賞實踐中。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和技巧。

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學手段運用及分析:

多媒體幻燈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充實課堂。

五、教學方法運用及分析:

點撥法、美讀法、分組鑑賞。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説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吧?它形容的是誰呢?對,它形容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她們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的美麗。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裏。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作者、歷史背景

合作探究:請同學們結合文本信息和知識積累,説説杜甫與王昭君的生平。關於杜甫唐玄宗天寶五年,杜甫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後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自雲安(今四川雲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東),一住兩年。這是他創作中的一個繁榮時期,兩年內寫出了430多首詩,佔全詩集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長篇。《詠懷古蹟》(共五首)即是1一例。

《詠懷古蹟》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蹟,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蹟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

關於王昭君(此環節可插入到詩歌的分析中)昭君選秀入長安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着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説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着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當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又生二女。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疏通字音,結合註釋理解詩意,談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2、師生互動:學生回憶鑑賞詩歌的角度。

教師總結:鑑賞詩歌的角度:

(1)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2)語言,特別是煉字;

(3)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記敍、議論、抒情、描寫),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等),表現手法(想象、襯托、對比、虛實、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等);

(4)思想內容和情感。

(四)、再讀詩歌,鑑賞情感。

學生活動:再讀詩歌,分組分角度鑑賞詩歌。 參考角度:

1、詩歌開頭景物描寫的特點和用意;

2、對比手法的運用;

3、賞析煉字,如“空”字;

4、詩人的情感及詩歌的。主題;教師點評並歸納總結:

1、詩歌開頭景物描寫的特點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字,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徒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景物描寫的用意

問題設計: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身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明確:不同意,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説:“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説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説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裏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3、賞析對比手法的運用

“一去”對“獨留”,將昭君生前寥落、死後寂寞,寫得入骨三分。“紫台”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寫出塞之景,“向”寫思漢之心。在日常的語言裏,“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裏,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和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設計:

“一去”與“獨留”

三重對比

“紫台”與“青冢”

“一死”與“一生”

4、賞析語言

“環佩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字鑑賞。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多麼強烈。這樣一個美女,竟落得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引申:昭君的怨恨

解疑: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一怨死葬胡沙,魂魄空歸

二怨元帝昏庸,終生遺恨

三怨遠嫁朔漠,故鄉千里

5、詩歌主題及詩人情感:

明人王嗣奭的《杜臆》對這組詩的寫作目的做了很好的解釋:“懷庚信、宋玉,以

3斯文為己任也;懷先主、武侯,歎君臣際會之難逢也;中間昭君一章,蓋入官見妒,與入朝見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儘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悽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蹟》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麼?(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説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裏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台”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註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歎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後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淒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説着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裏,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着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裏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説。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蹟,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麼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後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ld7y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