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實用教案案例文檔(精品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實用教案案例文檔(精品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實用教案案例文檔(精品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桃花源記》

一、學情分析: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裏生活着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羣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在這篇短文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嚮往。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積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識和文言字詞。而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節,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學感悟。

二、學習目標:

1、查找資料,瞭解作者生平,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3、掌握常見文言實虛詞,積累古今異義詞;會翻譯課文。

4、學習本文敍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準確的特點。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三、學習策略:

在課堂模式上,我選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學模式。即“一箇中心、四個環節、三種學習”。

在學案的編寫上,要儘可能的多給學生一些資料,以減少學生查閲資料的時間,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要多指導學生學會有效的預習文言文。比如,反覆誦讀,熟悉文章內容;根據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全文,把有難度的句子翻譯和詞語解釋批註在相應的詞句旁邊;看課下注釋和參考書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在課本上做標記;要學會分類整理詞語和特殊句式等。有了充分的自學預習,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課堂學習時,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學習模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限度的發揮。

四、教學過程:

(一)分發學案,指導預習:

預習部分的簡單內容,比如資料的閲讀背記和字音字形的掌握,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完成;較難的內容,像句子翻譯、詞語的積累,還有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可以放在課堂上,先由學生自學,然後全班交流明確。以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準確性。

A、閲讀下列有關資料,批畫背記重點內容:

1、有關“記”:“記”是一種文體,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2、有關作者: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3、有關作品:《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八年級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另有同名動畫《桃花源記》和相關話劇《暗戀桃花源》。

B、讀出下列詞句,注意加點字的讀音。並把這些字音批寫在課文上:

夾(jiá)岸便舍(shě)船豁(huò)然開朗劉子驥(jì)

阡(qiān)陌(mò)交通黃髮垂髫(tiáo)怡(yí)然自樂

便要(yāo)還家邑(yì)人皆歎惋(wǎn)此中人語(yù)雲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屋舍(shè)儼(yǎn)然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C、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D、解釋加點字詞,並翻譯句子: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2、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6、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7、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0、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1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12、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13、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4、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17、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18、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20、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21、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23、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E、文言知識積累:

請在學案上寫出各類詞語的解釋以及特殊句式。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鹹、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為:其:

3、古今異義:

無論:妻子:絕境:鮮美:交通:不足:間隔:儼然:緣:津:外人:如此:彷彿:開朗:扶:志:延:悉:鹹:既:尋:向:果:

4、詞類活用:

盡:異:前:窮:焉:志:未果,果:

5、一詞多義:

尋:舍:中:志:之:為:遂:向:得:聞:

6、同義詞

都——悉:皆:鹹:並:具:

沿——緣:扶

邀請—要:延:

7、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省主語:省賓語:

F、請分別用四個字概括每段主要內容:

發現桃林——桃源做客——離開桃源——再尋桃源(不見桃源)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師:有誰知道“世外桃源”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師:那麼誰又能告訴大家這個成語的出處呢?

生:“世外桃源”出自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

師:同學們説得很對。那麼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麼一個故事?為什麼要把他虛構的社會描繪得這麼美好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桃花源記》來了解在這個故事中,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這篇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目標,明確方向:

1、查找資料,瞭解作者生平,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3、掌握常見文言實虛詞,積累古今異義詞;會翻譯課文。

4、學習本文敍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準確的特點。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四)朗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進一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五)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共有四個思考題,分給七個小組分別進行討論交流。各小組推舉出自己的中心發言人。小組成員討論出問題的答案之後,要協助中心發言人準備展示講解。

1、細讀課文,説説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二小組

2、本文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據是什麼?

——第三小組

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美好的桃花源?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第四、五小組

4、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第六、七小組

(六)小組展示,互動生成:

在各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學習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每小組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作主要的發言。發言不到位的地方有本組補充,或其他的組的同學做補充和糾正。其他組的同學還可提出自己的疑問,由交流的小組答疑解難。

學生講解不清或理解不透的問題,由教師明確講解。教師的講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明確問題:

1、會的代名詞,細讀課文,説説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各盡所能的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友好。(或——自然環境:優美富饒。社會環境:安定和平。人文環境:自由快樂。)

2、本文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據是什麼?

答:桃花源並不是真實存在。漁人處處“志”之,可是幾番尋找卻沒有結果,桃花源的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着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在階級社會,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美好的桃花源?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4、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答:(1)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本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麼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着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什麼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着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初極狹,才通人”又產生了懸念:裏面有什麼?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後給“外人”説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了嗎?“不復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懸念。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2)組織材料,詳略得當: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達寓意,就成了材料取捨的關鍵。總的説來,桃花源裏面寫的詳,桃花源外面寫的略;生活圖景寫的較詳,一般過程較略;漁人進桃花源時寫的詳,出來時寫的略;桃花源中人“自雲”寫的詳,漁人的答話寫的略。正因為該詳就詳,該略就略,詳略得當,所以全文僅用320字,就創造了一個有頭有尾、有環境、有情節、有人物和有對話的動人故事,完美表達了寓意。

(3)漁人見聞,虛實結合:文中桃源內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藉助漁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忘路之遠近”,臨末又寫他“遂迷,不復得路”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祕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裏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六)當堂反饋,查缺補漏:

A、填空:本文是以()為線索,按()順序來寫的。

B、請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桃花源人為何歎惋不已?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10、“村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C、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D、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藴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説明。

會考連接:

(一)廣東省(09)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2、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2分)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麼“”。離開桃花源時,他“”,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3、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二)蕪湖市(09安微省)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註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裏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於虎也:

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託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五、教學反思:

1、朗讀課文:

a、方法:分組分段輪流朗讀,反覆輪流競賽。

b、效果:朗讀積極性、熱情空前高漲,一次比一次聲音高,氣勢盛。

c、自思:分數的激勵、榜樣的帶動力量、互相的競比氣氛、熱烈的情緒都感染、鼓舞着每一個學生。

2、解釋翻譯課文:

a、方法:分組分任務翻譯,加分標準:號位靠後者翻譯講解分數更高(1號位發言加一分……8號位發言加8分);本組譯完之後,其他組可以提問題,本組任何一位同學都可回答:回答正確則提問者不加分;回答不正確則提問者加分;其他組幫助回答正確也同樣加分。

b、效果:①負責翻譯的組準備更加充分,更加細緻周到、更加準確。②其他同學聽得更認真,記筆記也更認真。③參與面極大,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參與了進來。

c、自思:號位不同分數不同,能使優秀的學生自覺、主動、有效地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為組裏爭取更多的分數,自豪感、成就感大大地得以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自然就更高了。

3、檢測解釋翻譯:

a、方法:只檢測號位靠後的同學,不會時其他同學可以搶答,並酌情加分、扣分。

b、效果:猶如萬馬奔騰,個個興奮,個個爭先。

c、自思:傾聽度增高,專注讀更高,因為只有聽清楚老師提出的問題,才能快速做出反應,才能搶到發言的機會,為組裏掙到分數。

4、背課文:

a、方法:比比看誰先背會課文:前5名加10分,前10名加九分……7號位、8號位再另外多加一分。

b、效果:背課文檢測爭先恐後。

c、自思:加分不同,幾乎每一個同學都可根據背會的先後加分,不留檢測死角。

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歸園田居》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並熟練背誦、默寫這四首詩。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背誦默寫

2、對詩歌中名句的理解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略)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説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為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願,又厭惡世俗,熱愛純淨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後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宋書?隱逸傳》),更憤慨於南北士族的兼併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温、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於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餘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後直至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的田園詩主要見於他的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

三、預習檢測:

1)注音或寫字:

(1)帶月荷( )鋤歸 (2)晨興理荒huì( )

(3)道狹草木長( ) (4)屬( )國過居延

(5)簾旌 ( )不動夕陽遲 (6)徙( )倚( )湖山欲暮時

(7)都護在燕( )然 (8)豐年留客足雞tún (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帶月荷( )鋤歸 (2)但( )使願無違

(3)大漠孤煙( )直 (4)長河( )落日圓

(5)江入大荒( )流 (6)仍憐( )故鄉水

(7)徙倚湖山欲暮時( ) (8)三年多難更憑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寫詩人辛勤耕種的句子是 , 。抒發作者願望的句子是 , 。

(2)陳與義的《登岳陽樓》中描寫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描寫邊塞奇特壯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以一種獨特方式抒發作者思鄉惜別之情的句子是 ,

(5)《歸園田居》(其三)中表現作者與黑暗的官場決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過寫景表達詩人對故鄉依戀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學習詩詞:

1、導入新課: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明確學習目標。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並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3、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4、、研讀與賞析:教師出示學生繪製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 l曰I學生思考並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着。語言“自然、通俗”。

5、齊背課文

八年級語文教師通用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瞭解“説”這種文體的特點。

2、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3、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4、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學習難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2、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預習案】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祇( ) 駢( ) 槽櫪( ) 食馬( )粟( )邪( ) 奴隸( ) 執策( )

2、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駢死於槽櫪之間______________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食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盡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1)食: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同桌二人對譯課文。

六、自讀自背課文。

七、閲讀課文並獨立思考: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八、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翻譯了課文,瞭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課堂練習:閲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二。

十、佈置作業:背默並翻譯全文。

板書:

馬説

韓愈

一、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三、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難點: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複習導入

1、齊背課文。

2、指名2——3名同學背課文。

3、提問:文章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探究:

1、説是一種説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學生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提問:一開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麼觀點?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進一步提問:在作者的觀點重,還包含着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麼,這句話實際闡明瞭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什麼關係呢?(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追問: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嗎?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為什麼説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問:無知會造成什麼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追問: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呢?因為“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問:“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怎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一反問句,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

有感情的自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最後發出感慨: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5、者對食馬者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對千里馬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三、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被用,未被採納,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師小結:

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文章採用的是什麼寫法?(“託物寓意”)。託物寓意,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説理,是這種文體的特點。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託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説服力。

五、遷移: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説説理由。學生自由發揮。(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六、佈置作業:伴你學

板書:(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食馬者無知,千里馬埋沒(譴責嘲諷)

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社戲》

教學目標

1、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風情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敍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學生:M1.查字典,掃除字詞障礙。2.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3.上網查閲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4.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2、研讀課文,整體感悟。

教學設計

1、請多名學生説出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不作闡發,意在勾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教師語: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説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

(板書題目)

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可從網上下載)

2、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有關“社戲”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

4、挑戰擂台,問題搶答。

男生女生分別挑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課文內容,向對方提問,以考查對方對課文信息的獲取程度。回答的一方應先合上書。(此環節既可檢查提問學生對課文信息提煉和處理的能力,同時也可進一步熟悉課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研讀課文,整體感悟

1、整體感悟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看看課文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請學生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大意符合即可)。

課文記敍了“我”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

2、整體感悟課文意圖

◆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説一説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整體感悟。

◆各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本小組對課文意圖的感悟觀點。(學生的感悟可以從多角度來回答,不作統一要求。)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本文以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迷人圖畫,展示了那裏的人情美和風景美。那裏的人:聰明、能幹、熱情好客、純樸憨厚、無拘無束;那裏的景:如詩如畫,令人陶醉。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生字詞。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跳讀:品味語言,質疑答疑。

2、精讀:課堂討論,評析是非。

3、美讀:比賽朗讀,體會意境。

教學設計

跳讀課文,品味語言

1、品味文章重點詞語、句子或語段。

a.指導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重要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然後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組交流。

c.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找的地方不夠準確,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旁批不夠精確,老師要注意歸納,學生的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詞語例:

“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中的“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來。”這一句用一個富有童話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兒童富於幻想的特點和愉快的心情。寫老漁父的喝彩,是通過旁觀者的讚美來襯托孩子們的駕船技術。

語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樂,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質疑答疑。

例如:課文最後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真的是豆好吃,戲好看嗎?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後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重點品評“偷豆”的是與非

“偷”,一般意義上是“殘酷、自私、遭人唾棄”的行為,那麼在課文中,小朋友們“偷豆”是好還是壞呢?我們是不是也該學習他們的這一行為呢?

[教師導學]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1.小夥伴們“偷豆”的目的是什麼?2.他們“偷”的誰家的豆?3.他們是怎麼樣“偷”的?4.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祕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

[合作探究]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歸納]“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文中的“偷”成為了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美讀課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運用多種感官描寫,詳寫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風光,迷人而又帶有神祕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請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段落來朗讀欣賞,體會意境,看誰讀得。

[學生評價]從字音是否準確,聲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飽滿等方面來評價。

[教師評價]以鼓勵的原則去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優點,當然對不足之處要恰當地給以指出,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拓展延伸

説話訓練:我的童年

學生選擇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來進行説話訓練,要求敍述完整,聲音洪亮,語調自然連貫,姿態大方。

作業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描寫一段景物。

2、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收集一種文化現象的資料,並作好筆記,在班上交流。

語文教研組工作教學計劃 篇五

一、明確指導思想

以20xx年江蘇大學聯考説明為指向,順應大學聯考要求,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切實組織好教學和複習安排,力爭大學聯考語文取得優秀成績。加強集體備課,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提高40分鐘課堂教學效率。爭取在20xx年的大學聯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語文工作教學目標

1、強化本年級學生意識,優化語文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成績。

2、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礎性,強化開放的語文學習觀念,以語文成績的大幅提高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推 進;

3、強化新課改意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和實效性。

三、向集體備課要質量

高三複習具有知識容量大,信息密度高,思想方法多等特點。教師集體備課是當前基礎教育中提高教師羣體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集體備課的意義是博取眾長,拓展思路,發揮集體智慧,以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更多的火花。因此,有效的集體備課不僅需要教師要有紮實的業務水平,更需要教師有無私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全局的觀念,否則最好的形式也只能流於形式。具體設想:

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每週二進行集體備課,探討近階段高三語文教學的教法學法,研究大學聯考動態,要求每位組員都要發言,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備課組長作好集體備課記錄。

分工合作,適當減輕工作壓力。各個考點負責主備任務的教師務必要提前一週完成自己分到的任務。其他組員一定要幫助主備人查找、蒐集資料,認真做好習題的檢篩工作,不得馬虎應付。

四、時間、進度安排

(一)第一階段

1、時間:20xx年3月份至20xx年5月初。

2、目的:全面鋪開、夯實基礎。

3、具體安排:7大專題:

(1)語言文字運用(第1-2周)

(2)文言文閲讀(第3-4周)

(3)古代詩歌鑑賞與古詩文默寫(第5-6周)

(4)論述類、實用類閲讀(第7-8周)

(5)文學類文本閲讀(第9-10周)

(6)選考內容(第11-12周)

(7)(作文複習與訓練計劃單列,貫穿始終每週,由各科任老師輪流命題。)

(二)第二階段20xx年5月初至6月

1、目的:鞏固提高。

2、具體安排:以模擬考試試卷以及選訂的資料為主,對語文考試的各個知識點以及各種能力進行鞏固提高。

(三)第三階段

1、時間:20xx年6月。

2、目的':補缺補漏、考前心理指導、狀態調整。調整學生應試心理,提高答卷技巧,減少非知識點掌握的失誤分。

語文教師個人總結 篇六

大學三年級,我迎來了我的頂崗實習,被分配到了xx中學,時至今日,為期四個月的的頂崗實習生活即將結束,而在此渡過的時光,卻使我感觸良多,給我今後的人生之路以啟迪。

我承認,一開始對於頂崗是牴觸的。生長在城市中的我,從小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捷和優渥,對於農村生活,僅從從電視和網絡上看過,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也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親自走進它、感受它,與它融為一體生活。

當我真正開始實習生活時,才發現這與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儘管學校已經竭盡所能為我們提供便利條件,但還是不能和我以往的生活相比較。我的家庭不能説多麼的富足,但也是三口小康之家,過去的我習慣了花錢享受,並不考慮生活壓力。從我開始轉換身份的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的含義。對於環境的不適應,本來腸胃不好的我身體也出現了反應。那時的我快要被打敗,一度萌生退意。

十一七天假就是一個轉機,經過家人的勸勉和自我調節,我堅定了信念:不能輕言放棄,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於是,我克服了心理障礙,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堅定地迴歸。與此同時,現實又給了我更大的鼓勵,第一次月考成績出來了,我所教的七年級三班語文平均分第一,我的學生單科第一,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當老師的幸福。

更大的改變是我的工作狀態,以前的我總是得過且過,反正成績還算良好,所以每學期只有到考試前才有學習熱情,平時則是享樂休閒,虛度時光。而現在的我需要備課、批改作業、關注學生,有時還需要熬夜判卷子,這極大地調動了我的工作熱情,使我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

我的教學技能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以前的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上好一節課,只是覺得自己把該説的都説了就可以,並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還會責備學生為什麼什麼都不會。現在的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淺出的講授知識,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切入知識,並與生活常識相結合,拉進學生與知識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在興趣的陪伴下快樂學習。通過四個月的教學,在教師技能大賽中,我獲得了一等獎,這既是對我教學的一種鼓勵,也是對我頂崗實習的一種肯定。

作為語文老師,我也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農村教學條件較城市相比較為有限,學生能夠接受到的也很有限。除了日常使用多媒體教學外,我還為學生們展示我外出遊玩拍攝的照片,告訴他們要多出去走走,感受不一樣的世界;為學生講述我的成長經歷,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告訴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要博覽羣書,用知識提升自身修養。我用自己的方式為他們拓展眼界,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户,看到他們眼睛裏的光芒,我知道,想去外面看看這顆種子已經在我的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當然,還需要他們用辛勤的汗水灌溉。

通過和學生們的相處,我已經和他們成為了好朋友,每次見到我都會笑着跟我問好,和我分享自己的小祕密,把自己的零食分給我,有的女生見面就會擁抱我,我知道他們從心裏接受了我。每當我説下學期我就不在這裏了,他們就會用方言説“不佔,不佔”,不讓我回去,其實,我也很捨不得他們啊,大學還沒畢業的我和剛剛踏入國中校園的他們,我就像是一個“孩子王”一樣帶領他們熟悉國中的生活,帶領他們走進語文的世界,帶領他們告別童年,步入青春。最天真可愛的他們給了我那麼多的意料之外的感動和驚喜。期會考試的時候,正趕上我回學校考教師資格證,很擔心他們因為我不在影響成績,沒想到三班又是第一,單科前五名全是我的學生,一種從沒有過的喜悦迅速蔓延了我的全身。

最開始的我,期盼着頂崗實習快點結束,我能夠快點離開這裏,然後再也不回來。可現在的我,只希望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能讓我有足夠的機會去和這裏的一切好好告個別。或者,把時間倒回,再重來一次,回到9月5 日第一次呆呆的站在唐邱中學門口的時候……

“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説一聲再見,因為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你。明天我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離我眼淚就掉下去。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遠都不會忘記。我不能答應你,我是否會在回來,不回頭,不回頭的走下去。”當我在聯歡會上唱這首《再見》時,我的眼淚已經在眼眶裏打轉,看着一直鼓勵、指導我的許老師,看着朝夕相處的崗友,再想想那些可愛的我的孩子們,我的心裏就湧起一陣酸澀,看來真的到了説再見的時候了。即使我的心中有千般不捨,終究還是要離開,回到我原本的生活軌跡,繼續我的大學生活,但我答應孩子們等到梨花盛開的時候,我會回來看看。

這次頂崗實習,是我從學生身份到教師身份的轉換,它猶如我人生的前奏和彩排,雖然實習已進入了倒計時,但卻使我堅定了考研的決心,我希望受到更優秀的教育,完善自身,為日後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名真正的老師,教書育人,讓教育的接力棒在我手中傳遞,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教書育人,春風化雨。我希望我可以秉承信念,昂首闊步,為實習生活畫上完美的句號,不負這場人生的彩排。

語文教研組工作教學計劃 篇七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學校教育工作的精神,緊緊抓住教學主渠道,以學生為本、以質量為魂、以課堂教改為中心、以校本研究為主要方式,繼續落實教學常規、規範,落實、優化教學過程,紮紮實實地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結合語文教研組全體教師的教研實際,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及業務能力。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認真落實學校新學期教研工作目標,結合實際,以抓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提高教學、教研能力為重點,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二、工作目標

1、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語文教研組整體教研水平;

3、提高語文學科教育教學質量。

三、具體工作措施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進一步規範和落實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學效率。

1、教研組活動:定時、定點、定主題內容,定中心發言。每個備課組活動正確把握三維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實效性。此外,老師要根據通知準時高質量參與活動。

2、備課:做到“三備”,即備三維目標,備教材,備學生。加強集體備課意識,注重資源共同分享,做到備課要“深”。

3、上課:努力提高教學藝術,做到: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媒體,利用網上信息資源,拓寬學習時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師生對話應講普通話,老師板書寫規範字。課後寫好教學反思。

4、作業:作業設計要“精”,體現“輕負荷,高質量”的教學思想,批改要“細”,要規範、及時,注重糾錯及情況反饋。

5、輔導:做好自己對學生補缺補差的工作。要因材施教,經常分析學生,善於捕捉學生閃光點,熱情鼓勵,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做好分層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

(二)深化教學研究,開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學實效。

學習是提升專業水平的基礎,我校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習,切實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組織教師繼續學習《新課程標準》,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師生髮展。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寬鬆、有趣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人文的關懷,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吸取知識。

2、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培養學生語文運用、實踐能力的同時,重視人文因素對學生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淡化繁瑣的講解分析,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主動實踐過程中積累、感悟。

4、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將教學過程看成是老師、學生、文本間平等對話的過程。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習內外的聯繫,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渠道,增加語文實踐機會,提高學習效率。

6、講求訓練手段的多樣性,提高練習有效性,嘗試課外作業階梯式,讓不同學生學有所獲,具有作業批改的現代理念,包括建立學生的錯題記錄(鼓勵老師們都去實踐)。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提升教師教研能力的實驗室。本學期我們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藝術性作為我們語文組教師課堂追求的理想課堂目標。教研組的彙報課、觀摩課、推門課都儘可能朝這個目標努力。全體教師還要努力加強教學基本功訓練。(誦讀能力、課堂教學語言、課堂應答語、板書、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調控課堂能力)

四、具體安排

二月份

1、第一次教研活動:集體備好第一週的課

2、制定教學進度

3、五年級教師摩課

4、組織教師開展課例分析

5、組織教師“三字”練習

6、組織學生温習閲讀方法,組織好學生大閲讀活動,提高閲讀能力

三月份

1、集體備課

2、六年級教師摩課

3、組織教師課例分析

4、組織教師“三字”練習及多媒體運用練習

5、組織學生書寫強化,迎接區全班書寫比賽

四月份

1、集體備課

2、組織教師課例分析

3、組織教師“三字”練習及多媒體運用練習

4、對學生閲讀能力進行檢測、反思

5、積極準備,迎接區綜合調研

五月份

1、集體備課

2、組織教師課例分析

3、組織教師“三字”練習及多媒體運用練習

4、畢業班複習研討

六月份

1、非畢業班期末複習

2、迎接期末考試

3、教研組工作總結反思

語文教研員工作計劃個人 篇八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掌握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明確語文新課程的總體目標和途徑,進一步推進國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加強語文教學案例的研究和教學論文的撰寫,加強語文課題研究,以推動教改的深化;立足建立高效課堂,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改革課堂教學同時,進一步開展研究性教學的探索,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二、具體工作及主要措施:

1、學習:鑽研教材是首位,把握準教材是每位教師應具備的本事。在活動時,要根據教學實際,有側重點的組織教師學習、重温語文新課標,經常對照,加以改善。進取並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平時,個人多閲讀、學習先進理念和優秀經驗。閲讀優秀文章,進取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研究一些課例,促進成員的教研水平的提高。

2、備課:詳細闡釋教材的重難點,提出疑點,設計好課堂練習。每位教師能根據每單元的教學重點,制定出較為詳細、可行的教學目標,在目標的指導下備好教學過程,備足學生活動。在備課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利用教研活動時間和空課再團體討論、商量。自我也能獨立思考、研究,根據班級實際設計好、修改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做好使用的“旁批”。每課寫好教學反思,記錄下自我的點滴提高、不足與改善措施,不斷完善自身,成為真正的“學習反思型”教師。

3、上課:認真做好課前準備,抓好課堂紀律,紮實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內生命得以增值;加強隨堂聽課,以聽課促教學;提倡互相聽課,互相學習;辦公室裏多交流,創造學習討論的機會。鼓勵以閲讀和寫作為突破口進行的一切教育教學嘗試與探索,鼓勵其他有創意的課型。

4、作業:堅決落實學校的減負措施,佈置精要適當的作業。結合學校組織的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及做題的規範化。重作文的講評,經過此讓學生明得失,曉方法。引導學生進取的自批自改。加強鋼筆字的寫字指導,堅持文面整潔。教師認真批改小週記,鼓勵學生自我在校通訊及其他刊物上發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閲讀名著作品,積累古詩文名篇。

5、聽課:根據教導處和教研室的安排,進取聽課評課,提倡相互聽課,聽其他學科的課,以求“他山之石,能夠攻玉。”有必要爭取團體外出聽課的機會,走到更廣闊的天地,開闊自我的眼界,增長自我的見識、才略與膽略。

6、活動:進取開展有意義的語文活動,增強學生文化底藴,豐富學校文化生活。繼續辦好校報,也可進行諸如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7、會考:九年級語文教師要進一步深入學習教育部有關會考改革的有關精神,學習其他地方語文改革的經驗,認真研究會考,真正吃透會考改革的精神實質,從而改革九年級語文教學,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做好九年級語文教學和複習工作。

為有效地提高畢業班的語文教學和複習工作效率,本學期教研組活動開展兩次複習工作研討:針對命題意圖、會考考綱作分析;針對會考模擬試卷作分析。

同時,畢業班語文教師要注意,資料信息的收集、篩選,共同研討複習工作。爭取會考語文成績繼續取得優異的成績。

8、抽考:七八年級語文教師團結協作,重視抽考,選準人員,加以培養,制定切實有效的方法措施,力爭打一大勝仗。

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使至塞上》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過程與方法: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藴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後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朗讀---鑑賞---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由書法作品《使至塞上》導入。教師配樂朗讀。

二。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 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出身仕宦家庭,過着享樂田園、留戀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後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觸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後,提拔他為右拾遺,後張九齡被罷相,他也被排擠出朝廷,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後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高,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三。反覆誦讀,以讀促悟

(一)解一解

瞭解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發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可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番軍。

王維奉使出塞宣慰,並在燈西節度使幕兼為判官。本詩即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遷。

(二)讀一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朗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試讀 4.學生個讀 5.學生齊讀

(三)釋義

單車:一輛車,這裏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裏“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徵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四)品一品:

把握內容,理解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組探討:

1、本詩中哪些詞語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單”、“孤”、“徵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孤寂、憤懣)

3、詩人在頸聯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大漠景色?(蒼茫遼闊、浩瀚無邊)

4、整首詩詩人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五)悟一悟: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1、詩中有畫

2、煉字精妙

3、詩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寫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

“孤”邊塞荒涼,烽火台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

“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温曖,微帶蒼茫。

明確: 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土淒涼艱苦的生活環境,藉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衞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在何處

(大屏展示)

構圖美近處烽煙、遠處夕陽、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擴大

線條美 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 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明確: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五,教師總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o7yj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