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歷史教案(整理8篇)

歷史教案(整理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歷史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歷史教案》相關的範文。

歷史教案(整理8篇)

篇1:歷史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過程和結果。

2.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護富農經濟的原因和意義。

3.瞭解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4.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國政權的建立,後啟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權難,鞏固政權更難。新中國成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土地改革等運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突破方法是通過錄像、圖片、小品表演等方式來再現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業績,分析、提煉、歸納土地改革意義。

2. 難點:學生可能對1950年土地改革中對富農階層採取的政策難以理解。因為1931年土地改革中對富農採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規定徵收富農多餘的土地財產,而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後開展的,卻對富農採取了限制並保存的政策。通過播放記錄片,創設問題情景,綜合多方面材料組織小組討論、指導綜合分析,最後得出結論。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區,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將過去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減少土改運動的阻力,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歸根到底,是為了有利於早日恢復和發展生產。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圖片,從中我們讀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學生: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當家作主等。

師: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2004年一號文件,以“三農”問題為核心作出提高農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三農”解決的好壞是蘅量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誌,地方領導把經濟搞好的重要指標在於農民的增收。但解放前中國農民的生活情況以及最大願望都是什麼?為什麼?請同學帶着問題看一組圖片和一段影像資料。

生:解放前舊中國農民受地主剝削,生活極端貧困。

師:農民長期遭受地主剝削的根源是什麼?農民什麼時候徹底翻了身?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新課:土地改革。

任何歷史事件都離不開幾大要素。請根據提示看書,質疑問題,解決問題。

生:中國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師:土地改革前中國農村具體情況如何?請看圖示。

生:人教版教材P12第一段。

師:毛澤東也很感慨地説:“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麼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如果你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請簡單説一説具體的做法?

生:進行土地改革……

師:那麼在土改中,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我黨總結了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又適應建國後的新形勢,在1950年6月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請看投影資料,試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點、步驟和結果。

生1: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

生2:主要地點在新解放區,僅限於大陸不包括台灣。步驟是1950年冬開始,有領導的分期分批進行。

結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的傢俱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約350億公斤糧食的地租,農民真正得到了解放。總的看來,解放前很多農民房無一間,地無一壠,終年飢寒交迫,土改以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師:在材料中,同學們注意到了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保存富農經濟的相關內容。根據新中國成立前後政治形勢分析原因是什麼?

學生議論回答的內容整理如下:

為了孤立地主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

為了不受戰爭的影響縮小打擊面。

師: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已經根本不同,在建國前,人民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還處在殘酷的戰爭中,勝負未確定。一方面富農還是傾向於地主階級和蔣介石,另一方面人民革命戰爭又要求農民付出極大的代價(出兵、出公糧、出義務勞動)來支援戰爭取得勝利。這是全國人民最高的利益。因此允許農民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並對地主的一切財產加以沒收,以便更多一些地滿足貧苦農民要求,激發農民的革命熱情,來參加和支援人民革命戰爭。正如當時的一支歌唱到:最後一口糧做的是軍糧,最後的一塊布做的是軍裝,最後的一個兒子呀送到了部隊上。建國後人民革命戰爭在大陸上已基本結束,蔣介石的最後滅亡已成定局,農民出兵、出義務勞動、出公糧的任務相對減少了,雖然還有打台灣的任務,但人民解放軍已有足夠力量去擔負。現在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經濟建設。全國各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革命大團結,已經在政治和組織上形成,富農的政治態度,也比以前有了改變,保存富農政策,能夠爭取富農中立並且能更好地保護中農,去除農民在發展生產中某些不必要的顧慮。所以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階段中都是要保存富農經濟的。

生:什麼時候才廢除富農經濟?

師:只有在農村中可以大量地採用機器耕種,組織集體農場,實行農村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時,富農經濟才消滅。

師:大家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總結土地改革歷史意義呢?

生:P13最後一段。

師:為了更好總結,現在把同學們蒐集到的一些資料呈現給大家。

資料1:這是1952年1月1日,為了宣傳農村土地改革的勝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由孫傳哲設計,上海大業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印製,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動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按照規定,農村劃分出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僱農等幾個階級和階層。沒收來的土地和財產,被重新分配。無論是地主,還是僱農,每個人都得到一份土地。當然,最高興的要數那些從前一無所有的貧僱農,他們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證當作了寶貝,一直珍藏到今天。

資料2: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説:“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説,這是一次了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資料3:毛澤東也曾興奮地説:“我為新中國數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資料4: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穫。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同學們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土地改革的意義:即

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

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好轉創造了條件。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經過土地改革才徹底被廢除。土地歸農民所有,這叫農民土地所有制,請同學們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有什麼異同點呢?學生答略。

課堂小結

土地改革實現了孫中山先生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標。孫中山先生把民生問題概括為衣、食、住、行四個要素。時代在發展,而民生要素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變化。放眼中國,如何在民生問題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是老百姓既關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時也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逐步達成的一個共識。2005年以來,中央採取了減免農業税、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人文關懷。農村税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發展新階段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採取的重大舉措,被稱為繼20世紀50年代初實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的中國農村“第三次革命”,當然三農問題要圓滿解決任重而道遠。

看了“歷史教案_歷史土地改革教案”的還看了:

1.銘記歷史圓夢中華班隊教案

2.七年級歷史的優秀教案

3.三國曆史故事會教案素材

4.國中歷史

5.高二地理必修2第一單元教案

6.高三歷史西漢的興衰教案

7.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教案

篇2: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瞭解日本遣唐使及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實;理解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出鑑真和玄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中國當時在是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瞭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鑑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關係發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圖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誰能講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不僅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的發展,對周圍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弄清鄰國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陸路交通。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於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於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祕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鑑真東渡

看“鑑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鑑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後閲讀郭沫若的詩“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麼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遊學佛和玄奘學佛後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執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後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傢俱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鑑真的優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從而聯繫現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篇3:國中歷史教案

輝煌的隋唐文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趙州橋、雕板印刷術的發明、唐詩和傑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書法和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藝術寶庫莫高窟、唐朝樂舞。

通過與其他其他類型橋樑進行對比,分析趙州橋在設計上的巧妙之處,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獲得高度發展,尤其是詩歌、書法以及石窟藝術進入了我國的黃金時代,在我國及世界文學藝術均佔有重要地位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學藝術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學生體會到,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來自於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民間疾苦的關心。

【教材分析】

唐詩和傑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特點。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輝煌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望。隋唐時期,是古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代,不僅政治、經濟上達到鼎盛時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隋唐在建築業取得的成就。

一、興盛的建築業

出示《趙州橋圖》,學生回答橋的名稱、設計者、修建的時間。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位於今天河北趙縣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圓拱橋和多孔橋圖)

學生對比三幅圖,講講趙州橋在設計上有什麼巧妙之處?

①修橋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交通,多孔橋不利於船隻通行。趙州橋採用平拱橋的形式,既方便船隻通行,又方便車馬、行人在橋上行走。

②趙州橋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既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自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小拱還可起泄洪的作用,這樣就減弱激流對橋身的衝擊。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由學生來描述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後在字面上塗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通過圖片説明)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日曆、詩集,已經雕刻出版。

(出示《金剛經》圖片)

這本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剛經》的卷首是一幅如來向他的弟子傳教的圖畫,畫面精美、清晰。從這幅圖可以説明當時雕版印刷術已經很成熟了。在《金剛經》末頁,標有確切的日期“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並且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時熟練的工匠,一天可印兩千張。這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介紹唐詩的三個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簡介李白並概括詩歌的特點:(可由學生介紹)李白,字太白。少年時喜好文學,熟讀百家書籍。青年時代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寫下許多優秀的詩篇。四十歲時,經推薦,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作為文學侍從,參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後因政治黑暗,李白憤而離開朝廷,繼續遊歷各地,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愛酒,許多優秀的詩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寫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他的詩有的歌唱祖國山川的壯麗,有的抒寫目睹國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復河山的壯志,有的表達他對人民命運的關心和同情。

從學生列舉的李白的詩歌中,總結李白詩歌的特點:豪邁奔放,想象豐富。

2、杜甫

簡介杜甫並概括詩歌的特點:杜甫,字子美。7歲開始寫詩,15歲時他的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的重視。20歲時,杜甫進行了10年的遊歷生活,擴展了視野,豐富了見識。公元736年,杜甫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李林甫當權,政治腐敗,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亂時,杜甫全家走在難民的行列裏,飽嘗戰亂之苦。杜甫存詩1400多首,他的詩記載了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歷史時代,被人們稱為“詩史”。

從學生列舉的杜甫的詩歌中,總結杜甫詩歌的特點:反映社會現實。

3、白居易

簡介白居易並概括詩歌的特點:字樂天,五六開始作詩,他刻苦讀書,以致口舌生瘡。白居易年輕時,家裏貧困,又逢戰亂,他長期流浪,對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瞭解,他的詩,通俗易懂。據説他寫詩,常常先念給老婆婆聽,修改到老婆婆聽懂為止。

從學生列舉的白居易的詩歌中,總結白居易詩歌的特點:通俗時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略講)

1、書法

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達到了高峯。

回憶“書聖”——王羲之。

列舉這一時期出現了哪些大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體 顔真卿 《多寶塔碑》

柳體 柳宗元 《玄祕塔碑》

通過《唐代書法》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書法取得的成就。

四、繪畫(略講)

隋唐時期,繪畫大放光彩。其中對後世影響畫家有哪兩位,他們的代表作是什麼?

閻立本 《步輦圖》

畫聖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的畫,神情生動,衣帶飄飄若飛,人稱“吳帶當風”,由於吳道子在繪畫上成就,被譽為“畫聖”。

通過《唐代繪畫》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繪畫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

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有了很大發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這是世界上的藝術寶庫之一。

通過觀看《莫高窟》的錄像和相關的圖片瞭解莫高窟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介紹《霓裳羽衣曲》

總結: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總結(略)

作業:課後作業

篇4:國中歷史教案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民族政權並立的基本史實,把握民族政權並立這一特殊時代的基本脈絡。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敍述的各民族政權的並立與和戰關係,認識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終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正確認識澶淵之盟、宋金議和對民族和平與發展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民族戰爭,對戰爭性質形成正確的認識,不能用異族、侵略的説法,只能從正義和非正義的角度來分析,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即中國曆所出現的任何民族都屬於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從而更正確地看待歷的民族關係。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從10世紀初契丹國建立到12世紀中葉宋金和議,大約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歷民族政權關係相對比較複雜的歷史時期。可分兩個階段去把握,第一個階段:遼、西夏和北宋的並立時期;第二個階段:金與南宋的對峙時期。

契丹的興起和與北宋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如何正確評價澶淵之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

【教學過程】

導入:聯繫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分裂動盪,導入本課遼、宋、夏、金等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利用《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對這一時期總的形勢有一個認識,讓學生明確從本課開始,中國古代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特點是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遼宋西夏的並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遊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契丹族興起和逐漸強大的原因,使學生明確接受漢族文化、重視農耕對於契丹族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意義。

(2)契丹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但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民族政權並存的局面,要認識到北宋政權並不是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

(1)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

(2)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思考:我們應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對於北宋來説,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從長遠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的建立

2、金滅遼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飛抗金

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宋金戰爭的性質以及對岳飛抗金的評價:“岳家軍打勝仗的原因是什麼?”“在朝廷下令班師回朝時,如果你是岳飛你會怎麼辦?”“岳飛的事蹟能夠流傳至今,這是為什麼?”

5、紹興和議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圖讓學生明確雙方劃定的分界線,古代歷大多數南北分裂以淮河為界。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對峙”是什麼意思?就是並存相對而立之意,雙方敵對狀態並未解除,只是沒有大的戰爭,反映了宋金雙方政治、軍事力量基本處於均衡狀態。

小結:

作業:課後作業

篇5:高中歷史教案

一、梭倫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實行財產等級制度(依據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公民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可以入選;

建立陪審法庭,廢除債務奴隸制度;

3、影響:動搖了舊貴族的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劃分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實行選舉;

設立五百人議事會;

每一地區部落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

3、影響:基本剷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標誌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表現

①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

②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權力機關,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陪審法廷是法院

④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四、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的影響

雅典的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響,比如:

1、陪審法庭制度;

2、議會制度,選舉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識等等。

羅馬法

1.瞭解《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2.認識羅馬法的作用

一、《十二銅表法》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期,

2、背景:習慣法遭到平民的反對

3、意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標誌着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二、公民法與萬民法

1、公民法: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

(1)背景:羅馬向外擴張;

公民法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導致矛盾激化。

(2)範圍:羅馬境內的各族人民。

三、羅馬法的作用

1、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立法與司法有重要影響。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閲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説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閲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篇6:高中歷史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瞭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於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説明了什麼?古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閲讀課文回答後,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閲讀材料後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於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觀察並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繫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麼?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並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税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櫃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台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櫃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兑業務形式。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麼?學生自由閲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為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那麼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後,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着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裏?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閲讀教材,並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台表演。最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髮散思維後,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後請大家為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篇7:七年級歷史教案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況。(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讀教材,總結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目標導學二 金滅遼及北宋

(一)滅遼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宋金對峙形勢圖)

2.提出問題:圖中金滅遼的基本概況?

教師指出:女真崛起之時,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力收復被遼佔領的失地,遣使與金相約夾攻遼朝。1125年,遼被金滅亡。

(二)滅北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2.(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為什麼金會在滅遼之後對北宋動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在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3.(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敍述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着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目標導學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體出示問題:南宋的建立情況)教師講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況。(北宋滅亡後,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多媒體出示岳飛圖像)根據課本知識回答岳飛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復失地: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後。以印度為例,英國對印度的棉紗輸出造成印度棉紗工業衰敗。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3.(多媒體出示宋金對峙圖和問題: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分組討論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內容: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3. (多媒體出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教師總結:宋金議和的最終結果 (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説。傳説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説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裏。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着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説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着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裏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着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篇8:七年級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的有關史實,由此進一步瞭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峯。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上述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統稱為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並逐漸傳至世界各地。

(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製成了“司南”;北宋時,隨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製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事業,成為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本課的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明的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七年級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繫,會有助於對難點的理解。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階段示意簡圖》,通過對示意簡圖的閲讀得出結論:中華文明悠久綿長、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2、講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教師可按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從已知的知識入手──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教師適當舉例説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後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並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3)觀察教材中畢昇的畫像,閲讀小字部分,瞭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動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明創造的艱辛,並有助於理解學習的內容。

(4)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體會畢昇的創“新”在哪裏?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5)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

(6)結合地圖瞭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7)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瞭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後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舉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學習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閲讀、插圖的觀察和史料的理解,對指南針的發明過程(戰國、北宋)、指南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針的應用(北宋)、傳播(南宋)的過程作出解答。

4、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漢代的司南模型時,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它的發明是人類從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歷史飛躍,併為簡單實用的指南針的製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提出設問引導觀察: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製成的)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時,帶着下列問題進行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麼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麼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既瞭解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又能加深對科技發明是時代的產物的認識。

5、教師要求學生閲讀教材中的材料,並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另外提供的資料。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北宋朱《萍州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麼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麼?北宋時指南針已經用於航海,特別是在陰晦天時要靠指南針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觀測日月星辰。南宋時則完全靠指南針來定方向。兩材料都説明指南針已成為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護身法寶。“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南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於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它的傳播,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創造了條件。通過材料的閲讀和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現象,作出合理的想象,並適時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

6、學習火藥的應用和傳播,首先要明確中國是火藥發明的故鄉,火藥在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第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出示材料:

“開慶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燃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宋史・兵志》

由學生依據材料描繪突火槍的外觀、製造時間、結構及燃放時的特徵。突火槍是古代的一種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至阿拉伯和歐洲。第四,大家動腦筋,觀察、閲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比較金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今天的火箭發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學習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後,不僅要能夠分類概括,還要掌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加深對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通過大屏幕出示資料)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的精闢論述: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標籤: 歷史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v9d8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