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人教版米的認識教學設計(整理8篇)

人教版米的認識教學設計(整理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人教版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米的認識教學設計(整理8篇)

篇1:“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能夠體會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含義,知道1米=100釐米;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學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2、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釐米和米的長度觀念;經歷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估計的過程,形成初步估計的意識。

3、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學習內容:

1、本單元設有兩個信息窗。第一個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過“怎麼回事?”的問題引出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認識釐米;第二個信息窗是“阿福做長袍”,通過“到底是1米還是100釐米”的問題引出對長度單位米、及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探究我們身上的小祕密。

一紮長( )釐米。 伸開手臂一庹長( )米,

我們的腳長( )釐米。

一步長( )釐米 一肘長( )釐米 一巴掌長( )釐米

3、拓展性學習包:

1、遊戲:我説你做。教師説長度,學生用身體上的小尺子進行表演。

15釐米(一紮) 20釐米(一腳) 1米(一庹) 36釐米(一步)

100釐米(一庹) 1米25釐米(身高)

(三)實施途徑(整合課程資源)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第二課時認識長度單位米,瞭解米和釐米的關係1米=100釐米是本單元的重點,把我學會了嗎,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物體的長度放到第一、二課時中進行補充。

2、學科間整合:把體育中的立定跳遠距離在本單元中加入,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長度培養學生的距離感,能夠估出物體的長度。

3、體驗式活動:探究我們身上的“小尺子”,讓學生藉助身體可以解決沒有工具帶來的困難,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時安排:4課時

案例分析:

《認識釐米》教學片斷

一、初步探究:

1、自主探索。

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阿福的上衣怎麼會小

了?從剛才的小故事裏面,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2、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真聰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為師傅和徒弟的��不一樣長造成的。要想測量的準確,標準必須一致才行。也就是進行測量時單位必須要統一。

師:怎樣測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適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三、合作交流

1、認識釐米。

在學生談的基礎上,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適時引導學習有關釐米的知識。“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直尺,並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

2、用尺子量

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要測量的物體的左邊,看看尺子的右邊對這幾,就是幾釐米。

引導學生測量物體的長度,注意學生的測量方法是否準確,適時引導糾正。

三、鞏固練習

1、聯繫生活。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你想測量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手掌的寬度( )釐米 立定跳遠的長度( )釐米

2、填空:

1m=( )cm 200cm=( )m

1米-20釐米=( )釐米 37cm+18cm=( )cm

10cm+35cm=( )cm 90cm-21cm=( )cm

注: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數學源自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和生活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我在讓學生在充分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立定跳遠的距離等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教給他們估測方法及實際測量的方法,培養他們的估測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

篇2:“認識米”教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頁例4及有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形成1米的長度觀念,體驗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説一説,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56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

再估計一下,從地面到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大約是1米呢,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還是不到1米?

師: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着拉開的綢帶,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

以用尺量)那請小朋友用你們的尺量一下。(得出用釐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這樣測量你感覺怎麼樣?(很麻煩)

師:看來同學們如果用自己的尺子來量很麻煩。那誰有更好的辦法呢?(做一把更長的尺子)大家真聰明,能想出這麼多的好辦法。老師這裏有一個好寶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綢帶的長,想不想知道是什麼?

2、認識米尺。

老師出示米尺。

(1)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課件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數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2)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釐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釐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3、用米尺量。

(1)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指名量出1米的綢帶。你是怎麼量的。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捲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課件演示)

(2)提問: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3)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才在自己身上估計的1米對不對?同桌合作量一量,並把標籤帖正確了。並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長?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釐米?

(4)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量一量。交流。問: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裏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

三、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 ,豎着排大約有5人,橫着牌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組織交流。

3、小朋友現在已經知道1米的大概長度,老師站在這裏,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五、作業設計。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釐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長,用( )做單位。

(2) 量籃球場的長,用( )做單位。

(3) 從直尺的0—1是( )釐米;

從直尺的0—5是( )釐米。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

教室長9( )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 課桌長50( )

4、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米 或 釐米。

鉛筆長18( ) 一棵大樹高10( )

曲別針長3( ) 一張牀長2( )

教室長10( ) 桌子高90( )

操場長200( ) 一個杯子高10( )

桌子長100( )或是1( )

5、判斷:

(1)小紅身高是145米。( )

(2)操場上的跑道長300米。( )

(3)米和釐米都是長度單位。( )

(4)因為 1米=100釐米,所以長度單位釐米大於米。( )

(5)一根跳繩長3釐米。( )

(6)一枝鉛筆長13米。( )

六、板書設計。

認識米用米量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釐米 教學反思:《認識米,用米量》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釐米會用釐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重點考慮到如何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與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1、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走進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本着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有意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自覺地帶着生活經驗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等活動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見把生活經驗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的重要途徑。

2、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要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必須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調動起來,並拓寬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有了自我學習的遼闊天地,學生才能主自地發展。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在主體性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再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地學習。教師要求學生用小尺子量綢帶的長度,有意給學生設“難”,讓學生在量中體會到尺子小,費時又費力,要放棄又覺得自己能行而產生心理矛盾,使認識米尺成為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是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認識米的動力。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玩”中,輕鬆、愉快地領會和獲取新知,本課的教學以始至終都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了認識米、感受1米長度和用米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合作交流是主體性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遇到一人難以完成或有異議有困惑的問題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來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

篇3:“認識米”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二年級(上冊)已經教學了米和釐米,本單元繼續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較小的各個長度單位。教學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們有多長;要能應用分米和毫米,根據具體物體選用恰當的單位表達長度;要知道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初步瞭解了在測量時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並掌握了測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體的長度。(這些測量只限於整釐米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於米和釐米接觸的比較多,比如操場一圈約長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釐米等等,而對於毫米、分米的接觸相對就比較少,但是現在的學生能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他們對於毫米、分米並不是一無所知,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毫米、分米這些名稱。但經過實際的瞭解,發現這些學生多數僅僅是能説出單位名稱,至於1毫米有多長,1分米有多長,並沒有在他們的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表象,也不清楚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單位,對於毫米、分米只是一種模糊的瞭解,還需要深入的學習與探究。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1分米=10釐米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在具體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另,能估計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通過實際測量,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長度單位的意義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篇4:認識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頁例4及有關練習。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形成1米的長度觀念,體驗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3、培養學生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準備:

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觸景生趣。

師:誰能猜出老師的身高呢?(猜老師身高)昨天老師回去測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師的身高是1米63釐米,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觸景生疑。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3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

再估計一下,從地面到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大約是1米呢,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還是不到1米?

師: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着拉開的綢帶,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那請小朋友用你們的尺量一下。(得出用釐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這樣測量你感覺怎麼樣?(很麻煩)

師:看來同學們如果用自己的尺子來量很麻煩。那誰有更好的辦法呢?(做一把更長的尺子)大家真聰明,能想出這麼多的好辦法。老師這裏有一個好寶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綢帶的長,想不想知道是什麼?

三、觸景探究

1、認識米尺。

老師出示米尺。

(1)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課件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數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2)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釐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釐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2、用米尺量。

(1)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指名量出1米的綢帶。你是怎麼量的。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捲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課件演示)

(2)提問: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3)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才在自己身上估計的1米對不對?同桌合作量一量,並把標籤帖正確了。並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長?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釐米?

(4)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問: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裏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同桌之間量身高。

四、觸景實踐。

1、下列長度單位對嗎?

(1)數學書長26米。

(2)燈管長50釐米。

(3)房間高3釐米。

(4)字典厚6米。

(5)大樹高8米。

(6)教室長10釐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紅身高90釐米 小軍1米20釐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軍最高,小紅最矮,小剛的身高可能是( 米。

五、觸景昇華。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釐米

篇5:認識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科書P64—65例5,“試一試”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知道1米=100釐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疑點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後,又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這節課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於一米到底有多長心裏完全沒有數。所以,可以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釐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自然進入今天的學習內容。

教學準備

小黑板、米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你的哪個手指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拿出尺子,從哪裏到哪裏是1釐米?2釐米?3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練習本,看它有多寬。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手指、尺子、練習本這些生活中的物體的長度,讓學生直觀感受釐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二、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都學會了用直尺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現在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來測量一下講台的長度。

這樣測量方便嗎?

教師出示米尺,如果用它來測量呢?教師示範用米尺來測量講台。

用哪種尺子量方便一些?為什麼?

設計意圖:比較用直尺測量與用米尺測量兩種測量方法,感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體會選擇的重要性。

我們在量比較短的物體的時候,用直尺來量,用釐米做單位,如果我們要量講台或者更長的物體的時候,我們就要用這種尺子——米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

三、新課

1、認識米。

(1)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

①教師拿出米尺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 1米長的小棍,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 1米,讓學生把自己的兩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設計意圖:直接出示1米的實際長度,直觀感受1米有多長。

②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長?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③同桌比劃1米有多長。

④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設計意圖:從我們周邊的物體中尋找1米,將數學直接運用於生活之中,這些物體大多數是估計,由此可以説一説“估計”與“實際”的區別。

(2)認識米與釐米間的進率。

教師出示米尺。然後指定一名學生在尺上數一數,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數完後,教師提問:“1米有多少個1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設計意圖:在上節課“數大格”的基礎上,這節課可以讓學生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大格,也就是有多少個1釐米。大單位與小單位之間的進率需要聯繫生活中物體的長度多多體會。

2、試一試

(1)明確要求:用米尺量。

(2)示範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標記,再接着量,一邊量一邊數,有幾個1米。

注意表述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學生從家裏帶來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會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這是錯誤的,所以在示範的時候,一定要着重“做標記”!避免出現所量物體的不準確性。

四、鞏固練習

1、第2題

指派學生操作。其他同學觀察。

點評操作過程。

2、第3題,

先估計,説明思考過程,再測量。

説説自己估計的怎麼樣?

3、第4題

先測量身高,再測量1庹。

比一比:説説有什麼發現?

4、第5、6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過程和結果。

五、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米,請大家用兩臂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

想一想1米等於多少釐米,100釐米等於多少米,我們量比較長的距離用什麼尺去量比較方便?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回顧這節課與上節課不同的地方,讓學生自己去説一説,加深對1米的認知結構,從而瞭解1米與1釐米的區別。

板書設計

1米=100釐米

篇6:認識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材78~80頁,信息窗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認識米,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認識米和釐米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進一步體會測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際測量活動體會1米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量一量將1米轉化為具體的長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認識米,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認識米和釐米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換算;進一步體會測量的不同方式。

難點: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

教學突破:繼續創設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釐米的'關係;通過實際測量1米有多長和尋找長度是1米的物體,建立1米長度的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主題圖。

學生準備:米尺。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知道,因為老裁縫和小裁縫一拃的長度不一樣,所以給阿福做出來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縫決定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這一次,老裁縫吸取了教訓,不再用拃來量了。他找來一根尺子,用尺子為阿福重新測量。但是,在測量時,老裁縫和小裁縫出現了分歧。他們為什麼出現分歧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設計意圖:創設連續的情境,以出現分歧製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題圖,認識1米。

(1)出示米尺。

教師:故事中的老裁縫就是用這樣的尺子為阿福量新衣服的。(讓學生也拿出準備的米尺)大家觀察這根尺子,每一個大格是多長?

學生:1釐米。

教師:老裁縫從0刻度開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對齊了“100”這個刻度,小裁縫説是100釐米,可老裁縫説是1米。他倆誰説的是對的呢?(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學生議論。

學生:1米就是100釐米。

教師:對,1米=100釐米。“米”也是一個長度單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利用兩個裁縫的分歧引出米和釐米的關係,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長。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麼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大約是1米。學生尋找和測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長,有多寬,教室的門有多高,黑板有多長。學生實際操作。

三、自主練習。(教材第79頁“自主練習”)

1、第一題:連一連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第2題:可以怎樣量?

(1)用拃可以測量哪些事物的長度?先讓學生獨立選一選。 説説你選擇的結果。

為什麼測量教室的長不用拃呢?

學生:教室的長比較長,用拃做單位太短,測量起來比較麻煩。

(2)用步可以測量哪些事物的長度?

説説你選擇什麼,並説説選擇的理由。

小結:測量物體的長度要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適當的單位。

(3)學生用選擇的單位測量教室的長、黑板的長和凳子的長。

3、第3題:怎樣測量乒乓球枱的長?

(1)你打算有什麼測量?

學生1:用步測量。

學生2:用拃測量。

學生3:用尺子測量。

學生4:用鉛筆測量。

(2)教師:如果用步測量,説説你怎樣測量。 學生談自己的測量過程。

教師:用步、拃或鉛筆等物體測量,必須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鉛筆的長度,再實際測一測,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鉛筆量了多少次,最後根據每次的長度和次數算出總的長度。

引導學生説怎樣測量一步的長度。

(3)學生實際量一量。

4、第4題:畫一條6釐米長的線段。

學生獨立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第5題。

(1)你想量什麼?回家試一試。

(2)説一説,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是線段?

生活中物體的邊可以測量出長度,即長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邊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練習設計:

1、填一填。

1米=( )釐米 200釐米=( )米 20釐米+50釐米=( )釐米 1米—40釐米=( )釐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畫一條長度是10釐米的線段。

3、連一連。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釐米 5米 1米 20釐米 教學反思

本課的“自主練習”中出現了用多種形式或多種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在運用這些測量方式之前,要讓學生學會熟練、準確地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步、拃或藉助其他物體測量物體的長度時,教師需加以引導,提醒學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勻,藉助鉛筆或文具盒測量時一定要做好記號等,另外在計算時注意準確。用步、拃或藉助其他物體測量物體的長度很可能不準確,但這裏結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測量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7:《認識米》教學設計

設計説明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經驗,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已有經驗,為學生搭建操作與探究的平台,讓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經歷學習、交流的全過程,進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1、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走進課堂。

本着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本設計注重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或解決問題。通過讓學生彙報課前測量的身高,使學生自覺地帶着生活經驗走進課堂,自主地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把生活經驗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

2、以活動促進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本設計創設了豐富多樣的數學活動,如運用多種方式比較1米的長度,找一找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米的實物,測量多種實物的長度等,變換方式和角度幫助學生加深對米的認識,使學生通過1米的實際表象。

3、注重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引導和組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使他們在“玩”中輕鬆、愉快地領會和獲取新知,完成了認識米、感受1米的長度和用米測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動手實踐的能力才能逐漸得到培養與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米尺、綢帶、剪刀、膠帶、標籤紙

學生準備:尺、每組一把米尺、標籤紙、膠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説一説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師:大家在交流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字

篇8:《認識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0~21頁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學構想:

例題首先呈現了三幅涉及長度單位“千米”的圖片,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而產生認識千米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千米。這裏的介紹包含了三個要點:第一,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而且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第二,指明瞭它的應用範圍,作為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通常被用來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第三,千米的不同名稱及字母表示方法。初步瞭解上述內容後,再引導學生思考“1千米有多長”這個核心問題,聯繫他們的具體感受,進一步明確: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這樣教學,有利於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在掌握千米基本含義的同時,初步形成對1千米實際長度的體驗。最後,再要求學生聯繫學校環形跑道的長度,試着説説“大約幾圈是1千米”,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豐富對1千米實際長度的體驗。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能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與查找資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的單位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

學生互相比劃並説説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

(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

提問:這是四個不同的長度單位,回憶一下,我們一般將這些單位用在什麼地方?

談話:我們以前學習過上面這四種長度單位。知道了每個單位的實際長度大約有多長,測量長度時會根據需要採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比如較短的長度可以用釐米做單位。比較長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那如果有更長的長度,會用什麼長度單位呢?

(讓學生創造更大的長度單位:十米、百米、千米……着重介紹千米)

提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知道了千米,你想知道千米的哪些知識?

(有多長?和其他長度之間的關係?用在什麼地方?)

2、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1。

提問:這是滬杭鐵路,它的全長是180()?

追問:為什麼滬杭鐵路的長度要用千米作單位?

3、舉例: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説過千米?

4、出示教材圖片:你知道每幅圖片上的數字表示什麼含義嗎?

説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二、交流共享

1、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

(讓學生課前去操場跑100米,課件出示操場圖示,從起點開始標註100米跑道)

明確:像這樣的100米,我們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1000米)

提問:1千米裏面有幾個100米嗎?

追問:走100米你花了多長時間?照樣計算,走1000米要多長時間?

(課前佈置讓學生計時、計步)

結合交流討論:學生走20xx步的路大約1千米,走15分鐘的路大約1千米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説説是怎樣思考的。

説明:把幾千米換算成米作單位的數,可以想1千米=1000米,幾千米就是幾個1000米,從中得出結果,比如4千米就是4個1000米,等於4000米;反過來把米作單位的數換算成千米作單位的數,可以想要換算的數量裏面有幾個1000米,得出千米作單位的數,比如3000米里有3個1000米,等於3千米。

(3)提問:課前我們做過調查,我們學校的環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幾圈是1千米?

2、強化千米

引導思考:我們剛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個環形的,如果我們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會有多長?想一想,從學校門口往南走到哪兒是1千米?向北?向東?向西呢?你可以選擇一個熟悉的地方想象,現在腦海裏想象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大約是100米,要走10個100米,該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你能説一説從自己家到學校有1千米遠嗎?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片,先找出速度最快的和最慢的連線。

學生練習並説説理由。

追問:老師家離學校約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師,會選擇什麼交通工具去上班?請簡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説説是怎樣思考的。

小結:選填長度單位時,要聯繫實際的距離和數據。

3、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4題。

引導學生看圖,並説説從圖中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五、作業設計

1、比大小

2千米○20xx米1千米○900米2米○30分米

49釐米○5分米95毫米○10釐米

2、學校運動場的跑道是一圈400米,芳芳每天早晨跑5圈,她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東東家、成成家和學校再同一條直線上,東東家距離學校3千米,成成家距離學校2千米,東東家距離成成家多少千米?

標籤: 人教版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v9ddd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