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滕王閣序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滕王閣序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滕王閣序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滕王閣序》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瞭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二、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四、背誦課文。

學習要點:

通讀全文,疏通文意

一.導語(幻燈片展示中國四大名樓)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積澱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亭台樓閣比比皆是。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築流傳千古,更因名人的遊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那麼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呢?

……

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

與四大名樓有關的名人題詩,誰能例舉一二?

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唐崔顥《黃鶴樓》

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的、初唐詩人王勃一揮而成的《滕王閣序》。

二、王勃、《滕王閣序》寫作背景介紹:(幻燈片展示)

作者簡介(學生回顧曾觀看過的《唐之韻》)

説到王勃,我們就會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他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贊為神童,16歲授官朝散郎,後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26歲時,王勃南下探親,路過南昌,赴都督閻某在滕王閣的宴會,賦詩並作序。後在赴探親途中渡海溺水受驚而死。《滕王閣序》遂成為他的“絕唱”。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論者所欣賞。

三、初讀奇文

1、聽(多媒體視頻朗讀)

聽課文朗讀,找出生字,看註釋注音。

2、讀(補充:誦讀指導——幻燈片展示)

自讀課文,看註釋,粗通文意

本文是駢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有少數七字。

四字句的停頓只有一種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

(1)孟學士/之詞宗(2)臨/帝子之長洲

(3)鐘鳴/鼎食/之家(4)氣凌/彭澤之樽

(5)扶/凌雲/而自惜

七字句的讀法有四種:

(1)襟三江/而帶五湖(2)賓主/盡/東南之美

(3)秋水/共長天/一色(4)都督/閻公/之雅望

3、測(幻燈片展示)

做字詞辨析訓練。(學生都參與並輪流回答)

(一)判斷詞語注音、釋義正錯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勝餞()宴會

3、鶴汀()水邊平地

4、鳧()渚鳧:野鴨

5、川澤紆()迂迴曲折

6、孤鶩()縱橫奔馳,動詞

7、迥()遠

8、南溟()海

9、勝筵()古代席地而坐時鋪的席子

10、梓()澤梓樹,與“桑”相連,借指故鄉

(二)通假字

儼驂腓於上路通“嚴”,整治。

雲銷雨霽通“消”,消散。

所賴君子見機通“幾”,預兆。

(三)古今異義

窮且益堅古義:困厄,處境艱難今義:窮困

等終軍之弱冠古義:二十歲今義:無此意

盛宴難再古義:第二次今義:相當於“又”

孟學士之詞宗古義:掌管文學撰述的官今義:常用來指學位

(四)詞類b活用

襟三江而帶五湖意動,以為襟、為帶

雄州霧列名詞作狀語,像霧那樣

俊採星馳名詞作狀語,像流星那樣

川澤紆其駭矚意動,對感到驚駭

屈賈誼於長沙使動,使屈居

竄梁鴻於海曲使動,使竄逃

賓主盡東南之美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四、作業。

再讀全文,並背誦《滕王閣詩》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

1、理清思路

2、重點段落鑑賞

一、再讀奇文

方式:集體齊讀課文

注意:誦讀的節奏和語氣準確(回顧:誦讀指導)

步驟:集體齊讀

二、討論與點撥:文章可分為幾部分?(幻燈片展示)

1、明確:文章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風貌,引出與會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時節,滕王閣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寫宴會盛況,抒發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歎知己難遇,勝宴難再。

2、第2、3段描寫了哪些內容?(討論後明確)

第二段:滕王閣在山水形勝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見——人煙之勝(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後景色—高潮)

生活之樂及自然情景

三、閲讀與鑑賞(幻燈片展示優美圖片)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美景。(當堂朗讀)

評:注意意境和諧美,想象要自然生動,色彩要明麗。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

秋水碧而連天,長天淨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寫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閲讀下面三句子説説王勃的句子好在哪裏。(自由發表)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與朱元思書》)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馬射賦》)

四、作業

1、書面表達:把你最欣賞的一兩句話寫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樣看待4、5兩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學習要點:

1、鑑賞四-五段

2、歸納總結駢文的特點及本文特點

一、回顧舊課:

抽背2-3段。

二、三讀奇文

1、高聲朗讀四、五段,體會作者情感。

2、討論:這兩段寫了哪些內容

(同桌討論後教師幻燈片展示)

第四段:寫宴會盛況——管絃之勝,歌聲之美和宴會豪華,人物高雅

興盡悲來——歎天地之大,宇宙無窮(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無常,盛衰有時,懷才不遇,報國無路

第五段:言自己雖時運不濟,但因之自勉,從消沉中振起,理想、志節不變

三、鑑賞與拓展:(分組討論,推舉佳作)

1、怎樣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師小結:聯繫際遇。不遇之悲,是對社會(“盛世”)現實的控訴和揭露。既表現出嗟悲歎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又表示自己壯懷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對時代的抨擊;

寫積極的壯懷——表現出一種用世的樂觀。

2、人生難免失意,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都遭逢過失意,他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你如何評價?如何選擇?(目的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

四、討論與點撥

歸納駢文有何特點?有什麼缺點?(分組討論,推選回答)

從六朝到初唐,駢文統治了文壇,其特點是:要求通篇文章結構相互對稱,詞語對偶。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音律和諧,修辭上注意藻辭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難以理解。如本文為硬湊四六對句,把楊得意縮為楊意,徐孺子略為徐孺,早被前人指為荒謬。但對本文來説白玉微瑕,文中對現實人生的感受認識,是駢文僵化凝固的形式無法束縛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鐐銬跳舞,在束縛中表現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結與鞏固(幻燈片展示)

1、韓愈曾説:“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則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朗讀全文,再次體會文章的優美動人之處。並思考本文寫作的特點。

(句式錯落,節奏分明/駢儷藻飾,辭系華美/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2、仿照課文中句式,寫對偶句

A:滕王閣中,高朋滿座——————————

B:見秋水之浩淼————————

學生意見彙總:A都督宴上,勝友如雲

B望長天之明徹/望高閣之巍峨

六、課後作業

1、找一下,文中運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語?並積累。

2、背誦並默寫全文。

[教學設計説明]

本文被選入魯人版第四冊“感受藝術之美”單元。所以教學設計重在讓學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礎上,品味作品的優美語言。

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時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本教學設計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教讀活動、析讀活動、品讀活動、聽讀活動及説讀活動等不同的朗讀活動形式,使這節課充滿琅琅讀書聲,從而在美讀中鑑賞了駢文之美。

不要求學生看有關的參考資料,以免“先入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喪失了自我閲讀的勇氣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滕王閣序》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滕王閣序》公開課教案要求學生理解和積累掌握“故、盡、即、勝、幸、且、矣”等多義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駢文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教師誦讀指導使學生熟讀成誦,通過學生研讀和討論,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駢體文的文采和音韻之美,理解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淪的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積累掌握重點文言字詞意義和用法,體悟辭采典雅華美的特點並能熟讀成誦當為重點,同時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複雜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認知、情趣導入

在江南,有中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請同學們説説下面三首詩描寫的分別是哪座名樓?

出示詩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詩》)

今天,我們就來一睹王勃筆下的滕王閣的風采

二、指導誦讀,初步感受

朗讀是學習感悟的有效途徑,有助於培養語感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讀出節奏

教師提示:

1、疑難字音

軫zhěn甌ōu隍huáng棨qǐ戟jǐ懿yì襜chān潦lǎo儼yán驂cān騑fēi鳧fú闥tà甍méng舸gě舳zhú鶩wù蠡lǐ遄chuán睢suī睇dì眄miǎn閽hūn舛chuǎn賒shē愨què簪zān笏hù叨tāo

2、節奏劃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窮/島嶼之縈迴;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撫/凌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七字句的讀法有四種: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閻公/之雅望

三、自主探究,積累理解

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研讀探討歸納課文中出現的文言現象教師邊巡視邊解答疑難字句

1、詞類活用

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意動用法,以……為衣襟;以……為帶

徐孺下陳蕃之榻:下,使動用法,使……放下

雄州霧列,俊採星馳: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湧起,像流星一樣飛馳

賓主盡東南之美:美,形容詞作名詞,俊傑

飛閣翔丹,下臨無地: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騰、起,使動用法,使……騰空、使……飛起

川澤紆其駭矚:駭,使動用法,使……吃驚

四美具,二難並:美、難,形容詞作名詞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屈、竄,使動用法,使……委屈、使……逃匿

2、通假字

儼驂騑於上路:儼通嚴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銷通消

所賴君子見機:機通幾

3、多義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故、盡、即、勝、數、幸、且、矣等

四、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寫地理風貌,引宴會人物

第二、三段:摹萬千氣象,狀周圍景觀

第四、五段:繪宴會盛況,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際遇,歎盛宴難再

五、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課後讓學生翻譯全文並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明確目標

在前一節課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這節課,我們來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寫作特色

二、重點研讀、深入理解

1、再讀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一個詞語(興盡悲來)

2、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寫“興”事寫了哪些方面?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什麼?

示例:興

州城形勝

賓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樓之喜

主要手法:記敍(鋪陳)、描寫

教師小結:文章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又帶着讀者趨名樓、登高閣,覽觀樓台的壯麗,山川的曠遠,市井的繁華,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圖畫,這一切處處扣住一個“興”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興致高昂,情緒激動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由喜悦漸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語句表現了人生之“悲”?用了什麼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體悟天地之大,宇宙無窮,感歎人生無常,盛衰有時)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玄想宇宙廣袤,襯托人生渺小,引發感慨)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答非所問,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議論

小結:作者縱筆馳騁,抒寫個人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讓人心有慼慼焉

4、就文章來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傷消沉,一蹶不振了嗎?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句,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傷?)

老當益壯四句,勉勵自己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表現了崇高的人生觀

貪泉、涸轍句,表明身處逆境仍能達觀看待,表現了樂觀開朗的情懷

北海、東隅、桑榆句,表現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

孟嘗、阮籍句,反襯自己堅定的意志

班超、宗愨句,表示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

這裏作者主要採用了什麼手法?(化用典故)

小結: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寫懷,以真摯的情感和濃郁的詩意,熔寫景、敍事、抒情、議論、用典於一爐,表現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頓與悲傷,卻又不失遠大的抱負,崇高的志向,樂觀的情懷,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體歸納、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小結:全文以四六句為主,交錯運用多種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節奏分明,自然流暢同時運用色彩濃豔、華麗典雅的詞語,整齊對偶的句子,富於樂感,富於詩意,辭采華美,賞心悦目作者更把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用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真正體現了駢賦文“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説:“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的特點

四、比較閲讀,拓展延伸

課後閲讀:同是為集會詩所作的序文《蘭亭集序》,思考《滕王閣序》和《蘭亭集序》在寫景敍事的基礎上抒發的感慨有什麼異同?

【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州城形勝人生無常,

賓主之美盛衰有時,

興記敍(鋪陳)、描寫悲抒情、議論、用典

山川之美懷才不遇

登樓之喜濟世無門

鋪採摛文,體物寫志

高中語文《滕王閣序》公開課優質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瞭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薰陶。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説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敍,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並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闢之句,受到時人和後人的讚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後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出示一段中學生創作的文言習作:

悲哉秋心,蕭條悽瑟,西風颯過,萬木鹹荒。葦葉紛下,蕪杆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騷辭,從風流蕩,魚雁聞聲,中心惶惶。.。.。.

教師引入:

大家相信嗎?這段文字出自一位17歲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這位同學參加了上海市大學聯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氣息的作文獲得了大學聯考作文滿分的好成績!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學聯考語文閲卷中心組組長王光祖先生對他的作文評價是:思想嚴密,層次清楚,語言老到,體現出良好的語言素養。

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其作者則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這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初通文意,力爭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導讀教學的基礎。

A、知文體:

從寫作目的看,《滕王閣序》是一篇序。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從行文特點來看,《滕王閣序》又是一篇駢體文。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其特點是:講求對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對;多用典故,講求藻飾。

B、知背景、作者:滕王閣在江西南昌贛江之濱,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所建,歷代屢有興廢。為三大名樓之首,現樓高25米,為明三暗五層結構。詩文以王勃的《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祖父是隋朝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後因一篇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前往交趾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C、再讀課文,力求讀準::

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結構: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三、佈置學生活動:根據上述思路,熟讀和背誦全文,並依據註釋先自譯課文(課後繼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滕》能成為千古絕唱,原因頗多,但王勃當時年輕氣盛,才思敏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插入故事:《唐摭言卷五》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報雲‘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品味該文的優美之處。

二、欣賞品味第一段:

(一) 指名學生先自譯第一段:

參考譯文:

這裏是過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屬於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連結着衡山和廬山。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着楚地,連接着閩越。物類的精華,是上天的珍寶,寶劍的光芒直衝上牛、鬥二星的區間。人中有英傑,因大地有靈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几榻。雄偉的洪州城,房屋象霧一般羅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樣的活躍。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與賓客,集中了東南地區的莢俊之才。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傑出的友人云集,高貴的賓客,也都不遠千里來到這裏聚會。文壇領袖孟學士,文章的氣勢象騰起的蛟龍,飛舞的綵鳳,王將軍的武庫裏,刀光劍影,如紫電、如清霜。由於父親在交趾做縣令,我在探親途中經過這個著名的地方。我年幼無知,竟有幸親身參加了這次盛大的宴會。

(二)品味思路:

1、首句由名稱的沿革,道出歷史的久遠。

2、二三句寫界域的廣大、轄境的遼闊與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讚美“雄州”到稱賞“俊採”。

4、六句,寫州城形勝,賓主才美(為下文的“才美”過渡)

5、七、八、九句,讚美賓主,點面結合。

6、十句,自己“闖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總之,(板書)第一段:扣“洪 府”:

地勢雄偉、物產珍異、

人才傑出、賓主尊貴。

(三)學生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麼特點?

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範”“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採”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台,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小結:本段略寫洪州的地理風貌,極寫滕王閣的無限壯美,和周圍環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閣中如雲高朋的文才武略。這樣寫,既初步寫出了滕王閣的不同凡響,又為後文詳寫做好了鋪墊。

三、欣賞品味第二三段:

(一)檢測翻譯情況

1、先指名學生翻譯。

2、教師明確:

參考譯文:

時當九月,秋高氣爽。積水消盡,潭水清澈,天空凝結着淡淡的雲煙,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駕着馬車,在崇山峻嶺中訪求風景。來到昔日帝子的長洲,找到仙人居住過的宮殿。這裏山巒重疊,青翠的山峯聳入雲霄。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從閣上看不到地面。白鶴,野鴨停息的小洲,極盡島嶼的紆曲迴環之勢,雅浩的宮殿,跟起伏的山巒配合有致。

披開雕花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峯平原盡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驚訝。遍地是里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正值雨過天睛,虹消雲散,陽光朗煦,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傍晚漁舟中傳出的歌聲,響徹彭蠡湖濱,雁羣感到寒意而發出的驚叫,迴盪在衡陽的水邊。

(二)品味思路:

1、第二段意思: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景觀。筆觸轉細,漸入佳境,讓人賞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時令(三秋時節)。

(2、第二句:寫秋水即秋色的特徵。

(3、第三句:用四個六字句,寫來賓駕御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個四字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

(5、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描寫滕王閣所處山水形勝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離地開始了窮微盡妙、繪聲繪色的描寫,進一步寫滕王閣環境之美,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美的極致。

(1、第一句:兩個三字句,由外到裏,由上到下,寫出登閣的情景,抒發喜悦之情。兩個六字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虛實結合。

(2、第二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表現富庶祥和。

(3、第三句:兩個四字句,轉寫自然景物,描繪雨後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兩個七字句,是千古絕唱之句,把對滕王閣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5、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敍寫生活之樂,候鳥之樂,將各具情趣的社會與自然融為一體。

(板書)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

樓閣壯麗、山川勝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三)學生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②遠近錯落之美;③上下渾成之美;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鑑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課後,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敍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雲,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歎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無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四、欣賞品味第四五段:

(一)檢測翻譯情況:

1、學生自譯

2、教師明確、鞏固:

參考譯文:

放眼遠望,胸襟剛感到舒暢,超逸的興致立即興起,排簫的音響引來的徐徐清風,柔緩的歌聲吸引住飄動的白雲。象睢園竹林的聚會,這裏善飲的人,酒量超過彭澤縣令陶淵明,象鄴水贊詠蓮花,這裏詩人的文采,勝過臨川內史謝靈運。(音樂與飲食,文章和言語)這四種美好的事物都已經齊備,(良展美景,嘗心樂事)這兩個難得的條件也湊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極目遠眺,在假日裏盡情歡娛。蒼天高遠,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無窮無盡。歡樂逝去,悲哀襲來,我明白了興衰貴賤都由命中註定。西望長安,東指吳會,南方的陸地已到盡頭,大海深不可測,北方的北斗星多麼遙遠,天柱高不可攀。關山重重難以越過,有誰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爾相逢,大家都是異鄉之客、懷念着君王的宮門,但卻不被召見,什麼的候才能夠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時機不同,人生的命運多有不順。馮唐容易衰老,李廣難得封侯。使賈誼遭受委屈,貶於長沙,並不是沒有聖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齊魯海濱,難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時代?只不過由於君子安於貧賤,通達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罷了。年紀雖然老了,但志氣應當更加旺盛,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境遇雖然困苦,但節操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凌雲壯志。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身處於乾涸的主轍中,胸懷依然開朗愉快。北海雖然十分遙遠,乘着羊角旋風還是能夠達到,早晨雖然已經過去,而珍惜黃昏卻為時不晚。孟嘗君心地高潔,但白白地懷抱着報國的熱情,阮籍為人放縱不羈,我們怎能學他那種窮途的哭泣!

(二)品味思路:

分析第四段思路:

1、第一句:過渡,由登覽之樂到宴會之樂。

2、第二句:寫管絃之盛,歌聲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對四六句,鋪敍歡飲娛樂的場景,用典故暗示宴會的豪華,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兩個三字句,由喜悦漸生悲慨。

5、第五句:把視野擴展到宴會外——為下面抒情張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歎宇宙之大,二是感歎人生無常。

7、第七句:是虛寫,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廣漠襯托人生之渺小,從而引發感慨。

9、一問一答,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10、最後兩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

11、小結:本段集中筆墨,描寫和渲染閣中氣氛,讚美文人雅士們的氣概和風采。

分析第五段思路:

1、寫馮唐、李廣的目的是什麼?—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觀的句子是哪幾句?—“老當益壯……志。”

3、引用了哪兩個典故,表現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酌貪泉……猶歡。”

4、寫孟嘗、阮籍的人生觀的目的是什麼?—反成自己堅定的意志。

5、小結:本段筆鋒陡轉,由盛讚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轉為慨歎人世艱難仕途崎嶇,大發懷才不遇之感慨,為自己也為別的文人被壓抑被埋沒深鳴不平。

總之,(板書)第四、五段:扣“餞”:

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三)學生探究:

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敍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並思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歎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五、課後活動:根據上述思路,繼續鞏固背誦效果。

第三課時

一、分析六、七段:

(一)檢測翻譯情況:

1、學生自譯;

2、教師明確,鞏固效果:

參考譯文: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個書生。雖然和終軍一樣年已二十一,卻無處去請纓殺敵。我羨慕宗懿那種“乘長風破萬里糧”的英雄氣概,也有投筆從戎的志向。如今我拋棄了一生的功名,不遠萬里去朝夕侍奉父親。雖然稱不上謝家的“寶樹”,但是能和賢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將見到父親,聆聽他的教誨。今天我饒幸地奉陪各位長者,高興地登上龍門。假如碰不上楊得意那樣引薦的人,就只有撫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歎惜。既然已經遇到了鍾子期,就彈奏一曲《流水》又有什麼羞愧呢?

呵!名勝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會難以再逢。蘭亭宴集已為陳跡,石崇的梓澤也變成了廢墟。承蒙這個宴會的恩賜,讓我臨別時作了這一篇序文,至於登高作賦,這隻有指望在座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盡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韻字賦詩,我已寫成了四韻八句。請在座諸位施展潘岳,陸機一樣的才筆,各自譜寫瑰麗的詩篇吧!

(二)品味、探究:

1、文中自謙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2、作者寫終軍、班超、宗愨的目的是什麼?—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

3、作者寫孟嘗、阮籍的目的是什麼?—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懷才不遇,知己難求。

4、寫盡古今宴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淒涼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寫及潘江、陸機的目的是什麼?—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賦所懷。

6、小結:第六段在繼續慨歎人世不平的同時,又有峯迴路轉之筆,抒發了作者運舛志不衰,、正視現實、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第七段除繼續抒發自己抑鬱情感、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外,以謙恭的筆調,表明了自己對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總之(板書)第六、七段:扣“別”:

自敍遭際,謝主引賓

二、小結全文內容:

詩與畫的統一;景與情的統一;神與形的統一;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環境與氣氛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山水與人文的統一;歡快與凝重的統一;悲愴與奮進的統一;低沉與昂揚的統一。這是本文膾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歸納寫作特點:

1、文筆優美,意境高遠,變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詳,由粗到細,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景到情。

3、長於用典,語言自然雋永,妙趣天成。

4、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抑揚頓挫。

5、善用借代、通感、誇張、婉曲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饒有滋味。

四、名句揣摩 :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評析:

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台壯觀,從而把讀者帶人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着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運用:

(翻譯)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傍晚的山巒呈現出紫色。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

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 “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

(翻譯) 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評析:

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儘量克服一切困難執着地追求,即算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雲之志”現均可作成語使用。

運用:

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髮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

五、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鋪敍美景之後,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着態度。

“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

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雲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説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複雜情感。

六、本文駢儷句式有何特點?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字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

駢是“兩馬並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即一句之中,平節和仄節交替,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

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於)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於)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當然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

《滕王閣序》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一、瞭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二、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四、背誦課文2—5段。

【教學設想】

以誦讀法學習本文。

一、閲讀註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

二、指導誦讀,注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三、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寫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讀全文。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四庫全書總目》謂 “勃文為四傑之冠”。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司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2、寫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延讓賓客,勃不辭。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語。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另説此文應為“二十六”歲時作,似以此説為是。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公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羣僚和賓客。王勃南下探親,路過這裏,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下了《滕王閣詩序》。

3、關於滕王閣

“江南三大名樓”(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之一。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詩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説:“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二、結合註釋及工具書,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基本流暢。

三、檢查朗讀情況。

1、找學生讀,正音。

2、朗讀指導:句子節奏劃分

節奏的劃分,關係到誦讀時語氣的準確性。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①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於崇阿。②臨/帝子之長洲;窮/島嶼之縈迴。③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④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⑤撫/凌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七字句的讀法有四種:①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②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④都督/閻公/之雅望。

3、再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或自由讀)。

四、理清結構,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同時交代了自己有幸參加盛宴的情況。

第二部分(2—3):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寫宴會的盛況,抒寫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翻譯並分析第1—5段,背誦第2—5段。

二、重點語句分析。

【教學步驟】

一、檢查朗讀情況:準確、熟練。

二、翻譯並分析第1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1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3、朗讀第1段。

三、翻譯並分析2—3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2—3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1)第2段寫滕王閣在山水之間。

(2)第3段登閣遠望所見山川之美。

(3)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絕唱。

同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一句中自成對偶,叫“當句對”,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朗讀、背誦第2—3段。

四、翻譯並分析4—5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4—5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1)第4段寫宴會盛況,興盡悲來,感歎天地之大,宇宙無窮;人生無常,盛衰有時,懷才不遇,報國無路。

興因何來:“爽籟”、“纖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賢主、嘉賓)。

悲從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虛),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關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終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雖遭時命之窮,但正因之以自勵,從消沉中振起,理想、志節不變。

(3)賞析:“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髮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理想。表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觀。

(4)學習+創新,寫出好的語言。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馬射賦》)

“旌旗共雲漢比高,鋒鍔與霜天比淨。”(王應麟《困學紀聞》)

“浮雲共嶺鬆張蓋,明月與蘭桂分叢。”(《唐德州長壽寺舍利碑》)

②“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班固《後漢書·馬援傳》)

(5)“四韻俱成”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3、朗讀、背誦第4—5段。

五、作業

1、背誦2—5段。

2、完成課後練習三、四。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翻譯並分析第6—7段。

二、歸納總結駢文的特點及本文的寫作特點。

三、積累實詞義項及虛詞用法。

【教學步驟】

一、查2—5段的背誦情況。

二、翻譯並分析6—7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6—7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懷才不遇的苦悶。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終軍、班超、宗愨、謝玄、孟母、孔鯉、楊得意、司馬相如、鍾子期、俞伯牙。可見,要想寫好文章,要多讀,要積累。要“厚積而薄發”。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兩者有機結合。光積累還不行,還要會用,為我所用。

(2)第7段迴應盛宴,答謝主人閻公,收束全文。

3、朗讀、背誦第6—7段。

三、關於駢文

駢文,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六朝駢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為主,但常常夾有雜言。唐代開始,駢文的句式更趨規整,出現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駢文的主要特點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語對偶。在聲韻上,駢文講究運用平仄,音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一般説來,駢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性。

四、寫作特點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五、檢查課後練習三、四的完成情況,講評。

六、作業

1、默寫2—5段。

2、做“基礎訓練”。

滕王閣序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背誦全文。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瞭解駢文的兩在特徵—對偶與用典,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3.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基礎,熟讀本文直至背誦。

2.通過仿寫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

《新唐書·王勃傳》中説:“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王勃才氣從中可見一斑。正因為如此才華,路過洪州,參加滕王閣重陽宴會時,才能頃刻而就,文不加點,寫下在唐代已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二。教學過程 :

1.初步理解,打好導讀教學的基礎。

A、知文體:《滕王閣序》是一篇駢體文,其特點是:講求對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對;多用典故,講求藻飾。

B、知經歷:作者的人生道路與文章主旨有密切關係,“知人論世”對理解作品內容不無益處。除課文註釋外,補充介紹下列知識:王勃14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曾為沛王府修撰,為沛王李賢侍讀時因撰《檄英王雞》文而被逐,入蜀後補虢州參軍時又因擅殺官奴曹達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作者經歷的介紹有助於提高自讀效率,幫助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騷”。

2.初讀求讀準:讓學生自己搭橋過河,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碰壁”後予以引導,記憶尤深。例如,駢文的七字句和詩句節奏不同,詩句的節奏一般是四三,而駢體文七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節奏應是:A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B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C都督閻公∕之∕雅望,啟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 帷暫暫駐。D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引導點撥後,舉一反三,學生自會讀出語感,有所感悟。

3.再讀解詞句:即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重點虛詞、特殊句式這些文言語法問題。首先,要求學生邊讀邊依靠積累、依靠語感用特定的標記畫出不同詞法現象,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換重點,同時共同釋疑,提出難點,教師適當啟發點撥。例如:“雄州霧列,俊採星馳”的“霧”“星”學生憑語感畫出名詞作狀語的標記。“襟三江而帶五湖”中的“襟”“帶”兩個名詞的意動用法,可從“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點撥而來,同時鞏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三讀通脈絡:本文篇幅較長,在上述兩步導讀之後,把握文章脈絡對於理解文意、背誦課文不無益處。理脈絡時可以由句到層,由層到段,聚零為整。

例如,第一段的內容概括即可按此步驟進行。①—③句,敍述洪州地理位置。④—⑤句,用兩典故,盛稱洪州地方和人物的美好。⑥句,言城池繁榮,人才眾多。⑦—⑩句,表賓主盡東南之美及宴會盛況。⑾句,自己與會的緣故與榮幸。

由此可歸納出第一段主要寫洪州形勢雄偉,人物雲集,閣上盛宴及與會緣故。

依次可概括出其他段落的主要內容:第二段主要寫滕王閣之宏偉壯觀以及閣上所見美麗如畫的秋景;第三段,主要寫參與宴會的多是喜飲酒、擅詩文的賓客,並由歡娛引出興悲之情,抒發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懷才不遇之悲,勉勵自己要堅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寫苦於無路請纓但幸得款待,有感於盛宴不再,願與眾賓客一同賦詩。

通過反覆朗讀,在聚零為整的結構分析中,學生領略了作者寫作技巧的高超:首敍天文地理,次敍賢主嘉賓,再敍蚨景物,然後描寫閣內近景、閣外遠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二句總收勝景,轉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勸勉當今失志者,最後敍到自己,以遜詞結束全文,甚為得體。

5.四讀探主旨:即在通過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後,反覆誦讀關鍵語句,表現在課文中,即表宴會“盛大”的語句、抒情的語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讀中見情,讀出文意。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讀這兩句時“難”“悲”“懷”“不見”“何年”需重讀,讀出真情,讀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賞識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同時意在歎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

通過關鍵句的朗讀,領悟文章的主題在於抒發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懷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達對所謂“聖君”“明時”的不滿情緒。

6.五讀求鑑賞:要求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文章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的魅力,根據體驗、興趣選其一點品評、評價,以達到強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評,學以致用。無論“命途多舛”,但仍要“窮且益堅”的人生態度啟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動人心絃;開闊的意境、華美的語言予人美感……在鑑賞中,學生才能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產生自覺背誦的慾望。

7.本文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是全盛時代,這時駢體文成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運動興起才逐漸走向衰落。我們要培養閲讀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瞭解這種特殊文體。

(一)語句方面的駢偶與“四六”

A.駢偶:即對仗。駢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複句對複句。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 雄州 霧列,俊採 星馳。

b 披 繡闥,俯 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d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駢體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即上下句相對。也有句中自對,然後兩句相對,這種“當句對”的句式顯得更加工整。試從文中找出例句:

例:a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b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B.“四六”:即駢體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結構有五種: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⑤****。這就決定了對仗的句式特點相應為四字句對四字句,六字句對六字句……請同學們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二)用詞方面的特點:用典與藻飾

a、用典:駢體文用典目的主要在於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文中典故不僅用得恰當,而且要引導學生欣賞其善於把古代事典中傳頌的美談與眼前的情景巧妙結合起來的藝術手法。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b、藻飾:即追求詞藻華麗。顏色、金玉、靈禽、奇獸、香花等類詞是駢體文用得最多的詞語。這一特點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顯體現。

該文 寫景雄偉壯麗,文辭華美;抒情真摯委婉,藉助典故,充實內容,抒發心志,毫不滯塞。可從“藻飾”“用典”兩點入手,賞滕王閣盛景,解王勃心懷。

[1]

[1]

滕王閣序優秀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設計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瞭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 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 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與價值觀:

1. 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薰陶。

2.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二、教學方法設計

1. 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 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三、教材處理設計: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説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敍,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並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闢之句,受到時人和後人的讚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後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 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 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四、教學過程與師生互動設計

(一) 導語設計: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積澱了五千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亭台樓閣比比皆是。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築流傳千古,更因名人的遊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那麼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呢?(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與四大名樓有關的名人題詩,誰能例舉一二? 四大名樓因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揚天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的、初唐詩人王勃一揮而成的《滕王閣序》。

(二) 整體感知

1、利用網絡預習

(1)同學們利用網絡都蒐集到了哪些關於《滕王閣序》的信息?(考察學生的預習情況,激起學生的表現欲,為課堂有一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打下基礎。)

(2)《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如何?

(3)《滕》成為不朽之作,流傳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讓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而在後面的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同時還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

(4)美文不可不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享受聲韻辭彩之美,享受滕王閣的美景。(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讀美文,感受美的薰陶)

2、提出本節課教學重點:

《滕》能成為千古絕唱,看來原因頗多,但是短短的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來分析,因此這節課就先從《滕》的景美入手,來欣賞品味滕王閣的美景。

(三) 欣賞品味

1、都督閻公聞報:“星分翼軫,地接衡蘆”之句時,為什麼要沉吟不語?(此問在於讓學生對本文寫景有個初步感知:明朗開闊)

2、對滕王閣景物描寫都在那幾個自然段?賞析二三兩段。

(1)這兩段都描繪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麼特點?

(2)你最欣賞其中那些詩句?講講原因?

(3)你認為那些詩句寫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語言改寫出來。

(此處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訓練學生的篩選和重組信息的能力,同時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使讀者與作者感情上達到一種共鳴,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點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賞名句時可根據課堂具體事情,調節欣賞詩句的順序)

問題設置:

(1)“落霞”句為什麼能成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語言來描述麼?沒有“與”“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與《馬射賦》中的“落花”句比較。(此處問題同學可以討論研究,改寫,比較,受到學生的感染,老師帶領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描繪一幅“落霞”圖。加強學生的想象力訓練。讓學生體會到本文景美特點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漁舟”句:寫的是一道什麼風景?寫的是眼前之景麼?(展開想象,聯繫地理知識,得出結論,寫的是生活之樂和自然之樂。不是實景而是想象之景,體現本文精美特點之二:虛實相襯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這句寫出了景美之三:色彩變化之美。並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寫色彩變化的詩句,如:飛閣流丹,層巒聳翠,青雀黃龍之舳,彩徹區名。)

(4)這兩段景物描寫中還有一個特點:遠近變化之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實例,分析哪裏是近景,哪裏是中景,哪裏是遠景) 由此可見,王勃寫景頗具特色,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寫山水,體現一定的美學特徵。

4、小結:

第二三段都寫了什麼景? 體現什麼特點? (運用總結歸納法讓學生對本文的景美特點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四)總結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

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讚説:“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新修滕王閣記》)(訓練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二三段。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改寫成一小段散文,體會《滕王閣序》的山川美景,發貼在學校的bbs上。(這可以説是完成發展等級的一個目標)

五、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景美:明朗開闊

上下渾成之美

虛實相襯之美

色彩變化之美

《滕王閣序》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瞭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二、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四、背誦課文2~5段。

教學重點

一、介紹寫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讀全文。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課文。

1、作者: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2、寫作背景: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二、通讀全文。

1、通讀課文,把生字找出來,看註釋注音。

2、看註釋,粗通文意。

3、集體齊讀課文。要求:分段讀,師個別指導正音,節奏校正。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係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少數七字句。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模式:

(1)孟學士/詞宗;訪風景/崇阿。

(2)臨/子之長洲;窮/嶼之縈迴。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

(5)撫/凌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七字句讀法有四種: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2)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

(4)都督/閻公/之雅望。

4、熟讀課文。

三、作業:

背誦課文2~~5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jjd5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