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稱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嚐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樣的一種水果。

二、關於荔枝的簡介: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豔可觀,俗稱丹荔。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題

(一)假如要你寫一篇介紹荔枝的説明文,你會給文章起個什麼名呢?

課文題目用的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共7個字,卻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南州——荔枝的產地,泛指我國南部地區。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舊曆,按公曆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顏色。

提問:文章用詩句作題目有什麼好處?

明確:好處——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此題內涵豐富,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突出了科學小品的文藝性風格。

(二)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藝性説明文)。

2、科學小品:介紹科 學知識的文藝性説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四、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出版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着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五、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二

一、導入部分(謎語導入)

師:先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脱了紅袍子,是個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個黑圓子。”(打一水果)。

學生:答案:荔枝。

師:非常棒,謎底就是荔枝,看來同學們對荔枝的樣貌還是比較熟悉的。雖然我們平時都有吃過荔枝,但是可能沒有仔細觀察瞭解過荔枝。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賈祖璋的説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從前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認識荔枝。

二、主體部分

(一)解題

師: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來説説,從這個題目裏,你能發現哪些信息。

生: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曆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

師:XX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這個題目引用自明朝陳輝《荔枝》這首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豔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作者不是以“荔枝”二字作為標題,而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一句古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激發豐富的聯想;生動活潑富於形象感;增加了濃厚的文學氣息。

再來了解下本文的作者賈祖璋。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生物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

小品文: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説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二)開始正式的文本內容

1、理清字詞

2、文本層次的梳理,以及説明順序的説明

先讓學生自己閲讀,分別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師再總結概括文本的層次、結構。

(這篇課文主要分荔枝的形態特徵和荔枝的相關知識兩個部分。説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後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裏(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説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2、重點賞析獨特的語言魅力,以及説明方法的説明

師:全篇閲讀下來,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篇課文,與其他的一些説明文不太一樣。讀起來比較具有藝術性,不是那般枯燥無聊。回想一下,之前學的《物種起源(緒論)》,是不是有意思多了。那麼,接下去就讓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篇課文獨具有特色的語言魅力吧!下面請同學們以四個人為一組,找出具體的例子説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每個小組至少找出一處進行説明。

(1)作引用(主要用了引資料):

①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陳輝的詩《荔枝》。

②“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出自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第1段)。

③“飛焰欲橫天”出自郭子章《荔枝四首》;“紅雲幾萬重”出自鄧肅的《看荔枝》。

④“盈盈荷花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出自徐渤《詠荔枝膜》。

⑤“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白居易。

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三首(之一)》。

⑦“晝夜奔騰,有毒蟲猛獸之害”蔡襄《荔枝紀興》。

⑧“顛坑僕谷相枕藉”,“驚塵濺血流千載”蘇軾《荔枝歎》。

⑨諺語“荔枝十花一子”

⑩“旋沉荔花蜂釀蜜,清香不減蔗漿寒”,屠本畯《荔枝

三、教學反思:

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着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於條條框框,限於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並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説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最後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佈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瞭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後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但從丁銘銘的口頭表達來看,是需要着重培養的。他屬於班裏語文中等水品。應該可以反應一部分同學的水平。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後來因為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現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兩個班中進行調查,選擇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口頭訓練方式。

讓每人準備一張白紙作備用的辦法很好,有利於以寫促思,細化、深化學生的閲讀,我覺得以後在一些情感性比較強的課文中尤其可以嘗試。這同時也可以帶動學生的書面表達。這次教學實錄中的相關補記其實也得益於學生的紙上記錄。但也發覺有些學生在寫的時候並不是很認真,草稿紙上如同畫符。需要引導。

讓學生以情去理解説明文等使用類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學生接受?很難説。抽空需要作個調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説明順序;

二、以引用為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啟發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説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着重研究説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説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説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1)結合註釋閲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2)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有什麼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為什麼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想象,並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為什麼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為寫作目的和説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裏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説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幹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為下面進行具體説明開了路。這篇説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説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説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為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説明荔枝的生態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為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説明產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四川等省,後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説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並無直接關係。(《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至於第1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説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鑑於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結構提綱:

開頭——提出問題

外殼

顏色

外部形態

(表) 形狀

南 大小

州 果實特點

六 (主)

月 (裏) 內膜

荔 內部結構 果肉(假種皮)

枝 具體説明 種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點

生長特點 產地

生長習性

結尾——發表意見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並且以生理特性為主,生活習性為次,這是文章總的説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説明順序是由表到裏,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説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為“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3.課文説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瞭,如説“龜裂片”“好像龜甲”,説“片峯”“有的尖鋭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説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儘管這三段的佈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説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説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通過數字來説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為依據,來增強説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説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説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於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於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誇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為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後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為了使説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説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説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為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説明的方法。

通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説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説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釐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裏,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三、練習。

(一)比較下邊每組裏的兩個語句在表達意思上有什麼不同。

①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2)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共有十三種

①盛產荔枝的地區

(3)

②能產荔枝的地區

寫説明文,除了數字要用得確切以外,詞語的運用也要確切。可是,這道練習並不能幫助學生辨析怎樣遣詞造句才是確切的,因為離開了語言環境,就無從辨別①②兩句中哪一句表達得更恰當。因此,對這道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1)對第①句話,要求學生找出原文,根據整個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為什麼這樣説是很恰當的。比如,“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許”一詞用得恰如其分,因為所講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要超過生長的北限進行種植,歷來沒有成功的事例,從這一點説,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為什麼又有可能性呢?這裏作者講了一個條件,就是“科學發達”。然而,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就必須用“也許”使意思表達得更確切。

(2)對第②句,可以要求學生給它補上一些話,把意思説得既完整又確切。例如,“隨着高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人類上月球去辦工廠,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語言平實的説明文,要求條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課文的順序),通俗易懂。在課內完成,口頭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qk35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