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新版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理解種子萌發的條件

2、瞭解有機物在種子萌發時的轉化和利用。

3、瞭解種子休眠、壽命,以及選種、測定發芽率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教學重點:

1、種子萌發的條件

教學難點:

1、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原因。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複習

圖示:學生説出種子的基本結構:

胚的基本結構:

引導學生説出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種皮、胚

胚根、胚芽、胚軸、子葉

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作出計劃4、實施計劃5、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創設情境,學生對種子萌發的條件作出假設

許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種的,天寒地凍不適於播種。

在播種前往往要在地裏澆一些水,使土壤潮濕,如果剛下過一場小雨,不用澆水就可以播種了,但是過於潮濕使種子黴爛。

播種前往往要鬆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氣。

根據情境作出什麼樣的假設?

假設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有適宜的水分、温度、空氣

分析

1、給種子萌發選擇了哪幾種環境

瓶子1:沒水、適宜的温度、空氣 瓶子2:適當的水分、適宜的温度、空氣 瓶子3:適當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氣

瓶子4:適當的水分、適宜的温度、沒空氣

分析對照組、實驗組

實驗中作為對照實驗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為什麼把它們叫做對照實驗?

1、變量是水,並且只有一個,構成一組對照實驗2、變量是温度,並且只有一個,構成一組對照實驗 3、變量是空氣,並且只有一個,構成一組對照實驗

2號瓶子是用於作對比的,其條件都是滿足種子萌發的,叫對照組。 1,3,4號瓶子是用於實驗不同的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的,叫實驗組。

練習

書本P92: 實驗中,哪些組是實驗組?哪些組是對照組?

結論:

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都是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外界條件;

除了我們探究的外在條件,對種子本身有什麼要求?

1、乾癟的種子或被昆蟲咬壞的種子都不能萌發2、死亡的種子不能萌發。 3、休眠的種子不能萌發。

小組討論

設想你是一個農民,從種子站買了一袋種子。要測定它的發芽率,如何? 1、選怎樣種子? 2、選多少粒種子 3、求發芽率的公式? 4、實驗次數?

:種子萌發的條件

環境條件: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還有陽光 自身條件:活的胚

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課需要學生把種子萌發的實驗先在家裏做過後再講,這樣學生有了體驗後再做,效果會比較好,但很多學生沒有做,這樣就要先把實驗過程講解,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要抓緊時間,把重點、難點講到對照組和實驗組時,學生不易理解,這個內容需要多加點時間講講,因為種子萌發的條件學生也比較清楚,而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概念因為第一次接觸,感覺比較難。而後面的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學生易理解,因為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授課最後注意把本節課的內容幫學生做一個,讓學生把整節課的內容充分回憶、理解,便於他們複習。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徵,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

(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製作的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閲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國小自然課裏已學過的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舉例説明什麼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的特徵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國小的自然課裏已經學過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你能説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説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複)從而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後回答。

2.新授

(1)什麼是生物

教師:你能説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

⑵生物的特徵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説明了什麼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裏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通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瞭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並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

①圖6---7説明了什麼問題?

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説明了什麼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於應激性,並補充説明含羞草葉片合起並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並思考問題

問題3:

①圖8—10説明了什麼問題?

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説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徵?

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徵嗎?這些特徵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

③假如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後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徵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徵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麼建議嗎?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製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説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提高製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3、設計實驗、改革實驗,弄好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髮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

二、教學重點:

説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難點:

1、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

2、細胞結構的觀察。

1、閲讀書本P47方法步驟,總結出每個步驟:擦?滴?取?塗?蓋?染?吸。(口要漱乾淨)

2、這裏面滴的與製作植物時不一樣,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鹽水)。因為動物細胞外面沒有細胞壁,要使動物細胞處於活性的必須給它一個適合於它所在的環境,而0.9%的生理鹽水就是適合於細胞生活的環境。就是為了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生理鹽水的成分就是0.9克鹽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細胞的`時候是在口腔兩頰取。

4、因為口腔上皮細胞比較難找,要把已經做好的口腔上皮細胞塗片給學生看,讓他們準確找到細胞。

四、佈置作業:

生物實驗報告冊P10、13、16

五、教學反思:

因為有了上一節課的植物細胞的實驗,這一實驗學生比較容易操作,但有的學生覺得在口腔裏面取細胞很噁心,要教育他們科學精神。對於口腔裏面的上皮細胞,壓片時並沒有植物那樣容易,可以老師先做好一片示範的在講台,讓學生先了解這些上皮細胞成什麼形態後再自己觀察,這樣易於學生找到細胞,而且也不用老師逐個指導。很多同學做實驗的時候沒有找到細胞,雖然有的書上寫在實驗中可以先染色後蓋玻片,但對於這個實驗來説,先蓋玻片後染色成功率更高。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説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説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瞭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並分析原因。然後學生閲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於吸水的特點,然後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閲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髮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適於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後,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後,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於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師引導學生隨着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瞭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後瞭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製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繫俗語、日常生活經驗,並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瞭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後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最佳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製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閲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説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穫。最後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48y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