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多篇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多篇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多篇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教材58~59“分數混合運算(二)”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比較中,體會整數運算變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利用分數加、減、乘、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能體會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趣揭題

1.計算。

2.引入新課分數混合運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屆動物車展”情景圖,從情悦圖中,找出有關信息及問題,並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題意,用圖來表示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係。

3.解決問題

①統計圖,讓學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這句話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線段圖來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車輛數之間的關係。

4.把握算法之間的聯繫。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做教材第59頁“試一試”第一題。總結: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做教材第59頁“試一試”第二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條件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小結評價佈置預習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在學習中遇到了什麼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

2.預習分數混合運算(三)

板書設計:

分數混合運算(二)

整數的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設計:

一、出示課題,學習目標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和正方體的特徵

三、學生看書,自學

四、效果檢測

(一)長方體的特徵。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小組討論,然後完成p28的表格。

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五、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五、課堂總結:

誰來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六、課後作業: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求長方體正方體稜長和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研究稜長和的計算。

教學重點:

1、長正方體的特徵。

2、稜長和計算方法。

一、出示課題,學習目標

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研究稜長和的計算

二、計算:

1、小賣部要做一個長2.2米,寬40釐米,高80釐米的玻璃櫃台,先要在櫃枱各邊都安上角鐵,這個櫃枱需要多少米角鐵?

獨立思考,列式計算,小組交流方法。

彙報:你是怎樣想的?

長方體12條稜,分成3組,4個長、4個寬、4條高。

40釐米=0.4米 80釐米=0.8米

2.2×4+0.4×4+0.8×4還可以(2.2+0.4+0.8)×4

問:根據是什麼?

2、為迎接五一國際勞動節,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樂部的四周裝上彩燈(地面的四邊不裝)。已知工人俱樂部的長90釐米,寬55釐米,高20釐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長的彩燈線?

問:地面的四邊不裝,是指哪四條邊不裝?計算至少需要多長的彩燈線,是求幾條邊的長度和?

三、鞏固練習:

1一個長方體的所有稜長和72釐米,已知長是8釐米,寬是6釐米。高是多少釐米?

2學雷鋒小組為班裏做一個節約箱,箱長5分米,寬長4分米,高長3分米。想一想應該怎樣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紙板?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三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本節課抓住關鍵詞,把握自然數(0除外)按因數個數分類的數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討論質數和合數的特徵,經歷質數和合數這一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更好地掌握數學思想,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24頁“質數與合數”。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掌握“因數、倍數、奇數、偶數、2、3、5的倍數特徵”的基礎上進行的。本單元涉及的概念多,“質數與合數”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運用較少,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內容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發現、概念歸納的數學化過程,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

2.把握整數按因數個數的分類法,理解和掌握質數與合數的特徵,能應用概念尋找或判斷質數。

3.通過研究質數與合數特徵的學習活動,體會學習數學的思想 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每生一張。

【教學過程】

活動一: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

1.引導學生按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因數用整數、不用1”。

教師板書“1=”……“20=”,教師不言語,用手勢引導學生按要求説出乘法算式。

學情預設:學生中可能出現用1或小數的問題,師用手勢提醒“不用1”“用整數”。

2.師:按“用整數、不用1”的要求無法列出乘法算式的數,我們叫它質數;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的數,我們叫它合數。

教師依次在這些質數的前面填上“質數”、“合數”,學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師板書時説出“質數”和“合數”。

【設計意圖】

“活動一”全過程教師基本不言語,只用手勢或神情來組織教學,給學生一個神祕感,在創設靜謐的氛圍中靜心體會質數與合數的區別。

活動二:討論質數和合數的特徵

1.師:“從這些乘法算式中,你發現了什麼?

學情預設:學生有可能説出質數都是奇數;對策:教師指出2是質數、15是合數;

合數可以寫出乘法算式;如果不用1,質數無法寫出乘法算式。

2.教師擦除“不用1”,學生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再進一步用因數的個數來探討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師:觀察因數的個數,你又發現了什麼?

從乘法算式中,學生很快並能清晰地發現質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而合數則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外,還有別的因數(至少三個因數)。

3.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討論:“1”是質數還是合數?

學情預設: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有兩個因數,一個是1,一個是它本身,1應該是質數;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的本身還是1,所以1應該只有一個因數;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把板書寫完整。

5.小結: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樣的數叫質數?什麼樣的數叫合數?怎樣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設計意圖】

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發現、概念歸納的數學化過程,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並嘗試根據因數的個數歸納出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學會運用質數和合數的特徵進行判斷,充分感受到知識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活動三:應用概念尋找或判斷質數

1.繼續尋找30以內的其它質數。

2.做一做:出示數字卡片:17、22、29、35、37、87、93、96、1,將數字卡片填入質數與合數相應的集合圈裏。

3.下面的説法正確嗎?説説你的理由。

⑴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⑵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⑶在1、2、3、4、5……中,除了質數以外都是合數。()

⑷兩個質數的和是偶數。()

【設計意圖】

通過不斷的尋找、發現與判斷質數的練習中,使學生意識可以用合理的方法來判斷,鞏固質數與合數特徵的認識。

活動四:拓展延伸深化概念

1.你知道他們各是多少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後彙報)

⑴兩個質數的和是10,積是21,他們各是多少?

⑵兩個質數的和是20,積是91,他們各是多少?

⑶最小的質數是?最小的合數是?

2.在括號裏填上質數:

8=()+()12=()+()28=()+()

3.數學小閲讀:哥德巴赫猜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剛才你們正在嘗試解決一道世界難題,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這個世界難題就是:是不是所有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呢?這個問題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世界各國的數學家都想攻克這一難題,但至今還未解決。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請同學們進行數學小閲讀:哥德巴赫猜想。課後,感興趣的同學們也可以查找相關書籍或上網查閲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

在適度拓展中,嘗試解決“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數學小閲讀中,讓學生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同時留有空間,讓學生課後探究。

活動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四

第一單元 圖形的變換

第一課時

課題:軸對稱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例1和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剪、觀察、想象、分類、找對稱軸等系列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意義及特徵;

2.掌握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情況,能正確地找出其對稱軸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重點難點:會利用軸對稱的知識畫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欣賞下面的圖形,並找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

(2)學生相互交流

你們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

(3)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4)通過例題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例題1:

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交流

教師:“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兩側的距離相等”我們可以用這個性質來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或者作對稱圖形。

二、課內練習。

1.判斷下面各圖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請指出它們的對稱軸。

2.

三、教學畫對稱圖形。

例題2:

(1)引導學生思考:

A、怎樣畫?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B、每條線段都應該畫多長?

(2)在研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鉛筆試畫。

(3)通過課件演示畫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糾正不足。

四、練習:

1、課內練習一 -----第1、2題。

2、課外作業:

板書設計:

軸對 稱

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課題:旋轉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5~5頁例3和例題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並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能正確區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件出現遊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遊樂園裏各種遊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

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

在遊樂園裏,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車、小火車的直行、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着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板書:平移)。

而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着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他叫做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旋轉”。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平移就是物體沿着直線移動。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先説給你同組的小朋友聽聽!再請學生回答。

説得真棒,瞧,我們見過的電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條直線移動就是平移。

你們想親身體驗一下平移嗎?

全體起立,我們一起來,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們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體做平移運動嗎?

2、生活中的旋轉:

你們真是聰明的孩子,不僅認識了平移的現象還學會了平移的方法。剛才我們還見到了另一種現象,是什麼呀?(旋轉)

旋轉就是物體繞着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先説給同桌聽聽,然後彙報。

像鐘面的指針,指南針它們都繞着一個點移動,這些都是旋轉現象。

同學們的思維真開闊,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旋轉的現象吧!起立,一起來左轉2圈,右轉2圈。旋轉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圍的物體體驗一下旋轉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輕鬆輕鬆,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吧!

3.學習例題3:

(1)與學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題,餘下的由學生獨立完成。

(2)對於有錯誤的學生,在全班進行講評。

4.學習例題4:

(1)引導學生數時要找準物體的一個點,再看這個點通過旋轉後到什麼位置,再來數一數經過多少格。

(2)先讓學生説一説畫圖的。步驟,再來畫圖。

(3)讓學生學會先選擇幾個點,把位置定下來,再來畫圖。

(4)課件演示畫圖過程,並幫助學生訂正。

5.課內練習:

1.第6頁2題。

2.第9頁4題、

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旋轉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

平移就是物體沿直線移動。

旋轉就是物體繞着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課題:欣 賞 設 計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7~1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對稱、平移、旋轉等現象。

2.欣賞美麗的對稱圖形,並能自己設計圖案。

3.學生感受圖形的美,進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審美意識。

重點難點:

1.能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繪製精美的圖案。

2.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利用課件顯示課本第7頁四幅美麗的圖案,配音樂,讓學生欣賞。

二、學習新課

(一)圖案欣賞:

1、伴着動聽的音樂,我們欣賞了這四幅美麗的圖案,你有什麼感受?

2、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感受。

(二)説一説:

1、上面每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

2.上面哪幅圖是對稱的?先讓學生邊觀察討論,再進行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完成第8頁3題。

1、這個圖案我們應該怎樣畫?

2、仔細觀察這幾個圖案是由哪個圖形經過什麼變換得到的?

(二)拓展練習:

1、分別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創作一個圖案。

2、交流並欣賞。説一説好在哪裏?

四、全課總結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廣泛地應用於平面、立體的建築藝術和幾何圖像上,而且還涉及到其它領域,希望同學們平時注意觀察,都成為傑出的設計師。

五、佈置作業:

教材第9頁第5題。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收集原始數據和分類整理的方法。

(2)通過有説服力的數據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收集數據的方法。

教學用具

(1)用投影製作出教材的複習題

(2)學生每人準備一枚一元的硬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已學過收集靜止的數據,如:第1頁的複習題(投影顯示)。

1、點一名學生上來完成下面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其餘的學生做在書上。

2、統計一下我們班同學寒假裏讀課外書的數量情況。

以前我們學習的是收集靜止事物的數據,如複習題,但有的時候要收集的數據往往不是靜止的,要隨着時間的變化逐個收集和積累,這時就要採用另外的方法來收集和積累數據。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

(板書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數據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種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錄像,讓學生看。

(1)小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種車輛的出現有沒有規律?

②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準確無誤地記下各種車輛通過的數據?

③小組討論:用什麼方法記錄數據?

④彙報展示,統一方法。

(2)學生實際操作。

每人拿出一張紙寫出各種車輛名稱,然後聽老師報通過的車輛,並畫“正”字記載。

講:你們紙上收集的數據是原始數據。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種內各種機動車通過路口的輛數和總輛數,需要把這些數據加以整理,製成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

2、數據的整理。

(1)統計表。

想:這個統計表該怎樣制?要分幾欄?

(2)條形統計圖。

投影顯示教材第2頁空白的條形統計圖。

想:①圖中的每格代表幾?

②每種車的輛數如何用豎條表示出來?

③如果收集的數目較大怎樣辦?

做:讓學生翻開書第2頁,將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三、實踐操作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幣,按照剛學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進行,並填好書上的統計表。

2.課堂作業。

做練習一的第1題。做練習一的第3題。

四、課外實踐

收集本班同學家庭人口數的數據,並按照所學的整理數據的方法進行整理。

課後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依照他們積累的經驗解決問題,是新課程觀的具體體現。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學難點:

發現並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麼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和5:2

1/2:1/3 和6 : 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説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 = 60:40

內項:1.6 6o

外項:2.4 40

(2)學生認一認,説一説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內 內 外

項 項 項 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麼關係嗎?

(1) 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 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 彙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裏,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於內項的積。

(4) 舉例説明,檢驗發現。

0.6 :0.5=1.2: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0.61 =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於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2.4/1.6 = 60/40

3.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 學生歸納。

在比例裏,兩外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6.課堂小結

(1) 説一説比例的基本性質。

(2) 你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引導學生總結説出兩種方法,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到此,學生要學會用兩種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內項之積是否等於內項之積。)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4~6題。

補充習題

一題多變化,動腦解決它

(1)在比例裏,兩個內項的積是18,

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2)如果5a=3b,那麼, = ,

(3)aU8=9Ub,那麼,ab=( )

教學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學生自學,老師提問,完成的較好。讓學生通過計算內項之積和外項之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後大量的練習鞏固新知。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2、能會計算長方體的稜長總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4、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長方體實物模型兩個(其中一個兩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長方體的框架一個。

五、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紙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屏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生:逐個説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咱們前面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現在你們再看這些圖形,和前面那些圖形一樣嗎?(屏幕上顯示: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指着圖)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今天,我們一塊來研究立體圖形中的一種圖形(屏幕上顯示: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認識:

師:根據同學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誰能説説長方體的大概樣子呢?

生:它的大概樣子是長長的,方方的。

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生:回答。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物體是長方體?

生甲:煙盒,牙膏盒,藥盒等。

生乙:電冰箱,收音機,微波爐等。

生丙:磚,牀,衣櫃,教室等。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跟着老師一塊兒摸一摸(教師拿着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麼?

生:我摸到了長方體的面。

師:它的面是怎樣的?

生:是平平的。

師:這樣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請同學們注意觀看屏幕(出示課件)。

生:6個面。

師:你們手中的學具也是6個面嗎?數一數。

生:6個面。

師:對,這是我們對長方體的第一個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面。)這6個面到底有什麼特徵呢?請同學們再注意觀看屏幕(逐個出示:上下兩面重合,左右兩面重合,前後兩面重合。)

師:現在,你看到長方體哪兩個面怎麼樣了呢?

生:上下兩個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師:説明這兩個面怎麼樣呢?

生:説明這兩個面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

師:現在哪兩個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兩個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師:説明左右兩個面怎麼樣呢?

生:説明左右兩個面大小完全一樣。

師:接下來哪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想出來了請舉手。

生:前後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

師:這位同學到底猜想的對不對呢?咱們一塊來看大屏幕(顯示:前後兩個面重合。)這位同學猜想的對嗎?

生:對。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長方體6個面都是什麼形?

生:6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仔細觀察一下。

生甲:我的長方體學具6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乙:我的長方體學具4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一般情況下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在特殊的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及電腦演示,我們就可以得到長方體面的特徵。(師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同。現在請同學們齊讀長方體面的特徵。

生:齊讀。

2、稜的認識:

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説)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稜。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你有什麼感覺?

生:有割手的感覺。

師:看着稜,你發現了什麼?

生:稜把相鄰的兩個面分開了。

師:長方體的稜有多少條呢?數一數你的學具。

生:12條。

師:(拿出長方體稜長框架,師引導學生有順序地依次數出長方體稜長。)12條。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發現,長方體有12條稜。(板書:12條稜)

師:現在,大家一塊來研究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邊觀察邊用直尺測量,思考一個問題:1、長方體12條稜按長短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帶着這個問題,四個人為一小組,邊討論邊分。(師巡視)

師:討論好的小組請舉手。

生甲:我們小組把12條稜分成了三組,最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較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最短的4條分成了一組。每組稜長度相等。

生乙:我們小組分成了兩組: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

(師:到底這兩組同學分的對不對呢?請同學觀看大屏幕,顯示1:最長4條分成一組,最短4條分成一組,剩下4條分成一組。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分成。顯示2: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這兩組同學分的對嗎?

生:都對。

師:12條稜一般情況下分成3組,每組有4條稜長度相等。特殊情況下分成2組,一組有4條稜長度相等,另一組有8條稜長度相等。相等的稜是相對的,也可以説成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長方體的稜的特徵我們就可以總結為(師邊説邊板書: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認識:

師:(拿出教具邊説邊指)三條稜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麼感覺?

生:有扎手的感覺。

師:這樣的頂點有多少個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顯示: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生:8個頂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都有8個頂點呢?拿出你們的學具數一數。

生:8個頂點。

師:對,第三個發現,長方體有8個頂點。(師板書:8個頂點)

師:(出示課件)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邊説邊用鼠標指三條稜)

生:不相等。

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邊説邊用鼠標指長、寬、高)。

師: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出示學具邊説邊用手指)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現在,請同學們看着老師的學具,老師用手指,同學們説出它的長、寬、高。(師把教具豎放、橫放、側放、讓學生説出長、寬、高)

師:實際上,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的。現在咱們來做一些練習題。(電腦出示:練習題1)

三、課堂鞏固

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面畫“√”,錯誤的在括號裏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2)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12條)稜: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8個)頂點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整除裏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認識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能應用概念進行分析,判斷,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

2、使學生正確掌握分解質因數和求兩個數的公約數,求兩個或三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並能按照方法分解質因數和求出兩個數的公約數,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指名口算課本第64頁第11題)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複習了整小數的意義,今天覆習數的整除(板書課題),通過複習,加深對整數特性的認識,掌握好數的整除的意義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認識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能熟練地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和求公約數最小公倍數。

二、複習約數和倍數

1、提問:什麼是整除(板書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當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時,還可以怎樣説?板書:

約數

倍數

2、做“練一練”第1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説明倍數和約數的依存關係。

3、學生練習

(1)從小到大寫出9的。五個倍數

複習約數倍數相關知識(略)

(2)寫出18的所有約數

三、複習質數合數

1、提問按照一個數約數的個數分類,除0以外的自然數可以分為幾類:

板書:1

質數

合數

怎樣的數是質數?怎樣的數是合數?1為什麼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口答:

(1)説出比10小的質數和合數。

(2)最小的質數和最小的合數各是幾?

(3)下面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785123579190

3、提問:你能把90寫成質數相科乘的形式嗎(板書)這裏的因數叫做90的什麼數?(板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

4、做“練一練”第3題

練後指名口答,集體訂正。

四、複習公約數和公倍數。

1、學生練習

(1)寫出18和24所有的公約數,指出公約數。

(2)從小到大寫出4和6的五個公倍數,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數。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提問:什麼叫做公約數和公約數?什麼叫做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板書——公約數、公約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2、“練一練”第4題

集體練習,指名口答,説一説方法怎樣歸納三種關係?

追問:用短除法求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五、複習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麼特徵

1、提問:能被2、5、3整除各有什麼特徵。

(板書:——能被2、5、3整除的數)

2、“練一練”第5題

提問:這裏能被2整除的數都是什麼數?不能被整數的數都是什麼數,

板書:偶數

奇數

想一想,自然數可以分為哪幾類?

六、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內容,説説相互之間有什麼聯繫。

七、課堂練習

1、練習十一和12題

2、課堂作業

八、課外作業:練習十一第18題。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篇九

教學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

教材第20頁的內容及練習五第4、第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掌握正方體的特徵,建立正方體的概念。

2、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明確正方體的特徵,掌握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別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

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當右面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麼?

生:正方體。

師: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老師暫時先保密,相信學完本節課的內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設計意圖:通過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把正方體的特徵化難為易,學生初步體會到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師:誰還記得上節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徵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稜、頂點。

師: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徵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師:請同學們觀察正方體的特徵。(出示觀察要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有什麼特點?

(2)正方體有幾條稜?有什麼特點?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進行看、數、量、比的實踐活動,凸顯知識的形成過程,採用多種方式開展小組合作研究,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彙報:

(1)正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體有12條稜,這12條稜長都相等。

(3)正方體有8個頂點。

2、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與聯繫。

師:通過製作正方體,相信同學們一定對正方體的特徵有了更深的瞭解,到現在為止,我們已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種立體圖形,那麼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在組內交流觀察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投影展示:

相同點不同點面稜頂點面的形狀面積稜長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相等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12條稜的長度都相等

師:説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特殊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現在我們之前的那個猜測,是不是得到驗證了呢?如果我們畫圖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該怎樣畫呢?

板書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徵的比較,從而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辯證思想。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銘刻記憶,融會貫通】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在這節課裏,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有8個頂點,12條稜,每條稜的長度都相等。瞭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與聯繫,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和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和聯繫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作鋪墊。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因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 )的長方體,所以正方體是( )的長方體。

2、一個正方體的稜長為a,稜長之和是( ),當a=6釐米時,這個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是( )釐米。

3、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5釐米,這個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是多少釐米?

B類

用72釐米長的鐵絲焊接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釐米?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釐米)

B類:

72÷12=6(釐米)

教材習題

教材第20頁做一做

(1) 8個(2)略(3)搭成的是正方體

教材第21頁練習五

4、正方體10釐米6個9. C F D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4mw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