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關於如何用心陪伴留守兒童成長的幾點思考

關於如何用心陪伴留守兒童成長的幾點思考

關注留守兒童的獲得,體現農村教育的公平

關於如何用心陪伴留守兒童成長的幾點思考

——關於如何用心陪伴留守兒童成長的幾點思考

摘要: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劇,有條件的農村學生都隨着父母外出務工就讀或者定居城市。留在鄉村的很大一部分學生成了留守兒童,他們的生存現狀、身心健康、學習成績都是值得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老師們用心教育,做家庭、社會教育的橋樑,讓留守兒童更有獲得感,才能縮短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教育的差距。

關鍵詞:留守兒童、用心教育、閲讀習慣、勞動教育

留守兒童永遠是農村教育中最需要關注的一羣。隨着城鎮化工作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跟隨父母的腳步定居城市,那些因為經濟等因素沒有辦法跟隨父母來到城市讀書的孩子,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村守望者。他們的生存現狀,身心健康以及學習成績等都是需要我們調動社會、家庭、學校的合力來用心關注、引導和教育。下面我結合多年農村教育的工作經驗,對老師如何通過用心陪伴來提高留守兒童的獲得感,以促進農村教育的公平發展,談談幾點淺顯的感受。

一、定期家訪,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建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檔案

每個學校都會制定出相應的留守兒童教育制度,讓制度落實的執行者卻是我們的老師。每個班級都會有為數不同的留守兒童,老師們在接管一個班級的時候,要及時瞭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先確定出班級留守兒童的數量。接下來利用課餘的時間,到每個留守兒童的家裏去進行家訪,或者在每天放學的時候,可以和接送孩子的每個家長進行定期的溝通交流,以建立留守兒童的成長檔案。比如,我曾經工作於流沙河鎮大田方完全國小。我剛接手的班級是三年級甲班,這個班級33名學生,其中有24名孩子就是留守兒童。我在第一個月時間就和所有的家長進行了當面的交流和溝通,學生的成長檔案中的家庭成員、父母所在城市、工作工種、定期回來時間、家長聯繫方式、學生身體狀況、性格愛好、歷年成績、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內容有了詳細的記載。有幾個學生,父母離異,母親遠走他鄉,父親長期不在家,我還多次上門走訪,以瞭解和完善更多的學生成長環境的信息。雖然這樣的調查式交流,會花掉我們比較多的時間,但是從信息中可以得出學生們成長環境的一些共性。比如:因為地處偏遠,又是省級貧困村,因為經濟條件所致,部分學生的家長離婚,孩子不僅成為了留守兒童而且很小的年紀就失去了父愛或者母愛。這對於接下來的用心教育就更有針對性了。

二、用心陪伴,走進留守兒童的心裏,讓他們獲得老師的關愛和成長的快樂

在教學的實踐中,老師很多時候會被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所影響。從成長檔案就可以看出,很多的留守兒童學習上缺少動力,隔代教育給學生留下了很多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幾乎每個留守兒童都喜歡看電視、玩手機,他們脾氣急躁,“人來瘋”、“人來怕”的現象幾乎在很多留守兒童的身上所體現。其實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家庭對他們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愛和温暖,從而體會不到成長的快樂。

(一)訓練他們的常規教育、禮貌禮儀,讓他們懂得如何走、如何説、如何尊重人,養成規則意識

班級留守兒童多,學生各種沒有規矩的行為到處體現,老師可以每天抽三十分鐘進行常規教育。可以訓練坐姿,也可以訓練隊列隊形。禮貌用語也應該規定到位,比如師生見面必須親切稱呼“老師,您好或者同學你好”,“對不起、謝謝你(您)”常掛嘴邊,“隨便”改成“聽您的”,“你們聽懂了嗎”改成“我説清楚了嗎”......師生共同遵守禮貌禮儀,學生們往日沒有規矩、桀驁不馴的“野”狀態就會逐漸退卻。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常規教育,學生們在排隊、吃飯、放學、做操等方面都顯得有規矩起來。一段時間,他們的表現得到全校老師、家長們的高度肯定後,這種正強化的訓練就會讓學生行為更加規範。這些沒有規矩的留守兒童,也開始尊重他人了。

(二)多和學生談心,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期許和父母的關注

除了課堂教學,學生的心理更值得老師關注。看到一向開心的某個學生突然一天不説話,老師應該連忙喊到身旁,問他為什麼。一次階段性測試,只要進步一點點或者只要認真對待了學習的同學,都可以獲得老師從網上訂購的那些琳琅滿目的獎品。老師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的家長羣,把一天的工作感受,或者僅僅是早自習帶他們朗讀課文的視頻、學生們一次生字默寫一百分的照片都可以發給羣內。讓遠方的父母也看到孩子在學校的每一個成長瞬間。有些家長會在羣內發一些感慨或者諮詢一些學生成長的問題,老師都要用心地迴應、耐心地解答。久而久之,家長們對孩子們的瞭解更加深入,每次給孩子打電話時也不再一味的責備,而是多了期許和鼓勵。雖然相隔天涯,但他們的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好。這羣似乎被“遺忘”的孩子們,就會獲得很多的關注和快樂!

三、結合班級特色,培養他們的核心競爭力,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凡是留守兒童,總是缺少父母的呵護,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並不能立刻幫助他們解決。久而久之,部分孩子甚至有些封閉,沉迷在手機遊戲和電視節目裏。爺爺奶奶的溺愛也加劇了他們壞習慣的養成。在我的實踐中,認為真正能讓孩子擺脱孤獨又提高能力的教育方式之一,應該是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

(一)注重留守兒童閲讀習慣的養成,讓閲讀成為學生成長的有力手段

每接手一個班級,老師都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閲讀習慣養成的目標和實施計劃。例如大田完小三甲班的孩子們根本沒有閲讀的習慣,於是我在家裏帶了400本藏書去他們班。從繪本入手,再到童話、寓言故事、校園文學等。每一個孩子不僅可以因為在校表現好獲得老師獎勵的課外書,同時還可以把書帶回家分享給自己的弟弟妹妹。經常利用休息的時間,老師還可以把故事朗讀給學生聽。在合興國小教書時老師曾在每個下雨天的課間操時間開設朗讀故事的欄目,帶領全校學生一起閲讀課外書。留守兒童可以優先到老師的辦公室借書。每個學期班級會定期召開讀書分享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把自己所看的故事分享給班上或者學校的其他同學。老師還可以建議每一個遠方的家長給孩子每個學期完成一次他們的閲讀心願,那些從遠方寄回來的美好圖書成了山裏孩子們最有成就感的禮物。潤物無聲,每一個孩子都在閲讀教育的潛移默化下,變得越來越勇敢、自信,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

(二)巧用勞動教育,讓學生通過科學的勞動獲得優秀的品質

閲讀習慣的養成驅趕了學生的孤獨,讓他們獲得了一扇打開世界的窗,而勞動教育卻讓學生養成吃苦耐勞、懂得感恩的優秀品質。留守兒童基本上都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隔代的溺愛,讓很多孩子失去了勞動的意識。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似乎習以為常。為了養成他們從小勞動的意識,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品格,老師們可以根據《國小生自理能力發展一覽表》[1]以佈置家庭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家裏完成自我服務家務勞動等項目內容,如三年級的學生得自己洗頭、洗澡、洗內衣、鋪牀疊被、佈置自己的房間、修理自己的玩具、擦鞋等,會拖地、洗碗筷、沏茶待客、做簡單飯菜、佈置居室等。老師再通過照片反饋、第二天調查等方式來檢查學生勞動作業的完成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們會通過勞動感受到獲得的不容易,更能體會父母為生活在外奔波的艱辛!

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大事,那些遠在他鄉的家長們,常常覺得矛盾的地方就是在家帶了孩子卻失去在外賺錢提高生活品質的機會,在外賺了錢又失去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機、讓孩子養成壞習慣時又後悔莫已。因此對於留守兒童來説,老師的用心教育,就成了他們成長的最後一道有力屏障。公平的概念總是相對而言的,關注他們的生活現狀,走進他們的心裏,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快樂,是我們每一位鄉村老師肩上的重任。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缺少長效地教育機制,往往老師的調離就讓學生的習慣和成績方面有較大波動的現象;偏遠鄉村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關注,他們的性知識教育也成為了空白,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隱患。這些問題也是我們農村教育中需要關注和思考的。

參考文獻:[1]劉電芝等主編 兒童心理十萬個為什麼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69vg5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