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2021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2021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2021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篇一

徐特立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教育和培育了大批人才,為青少年的成才教育活動與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許老長達73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身體力行,以集傳統美德之大成的高尚人格,為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了一座宏偉的豐碑;他精闢入髓的德育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他精湛絕倫的德育藝術,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深刻理解徐特立精神內涵,將徐特立精神與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相結合,對於大學生道德信仰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強調以道德信仰教育為先

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徐特立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很多獨具見解的理論。在徐老的著作《國小各科教授法》中,他就寫道:“修身科以涵養生徒德性,指導道德實踐為要旨。”其中還具體論述了國小各年級修身科教材編寫原則與教授方法。到了20年代初,徐老提出:“思想道德教育要同革命戰爭的各個方面和兒童的實際生活相聯繫,對兒童進行共產主義的道德教育,培養兒童的自動能力和創造性。”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針對日寇的奴化教育,徐老堅決主張:“要消滅一切教育上的麻醉劑,使人民從民族解放鬥爭中覺悟起來。”1946年,徐老在一次講述倫理道德問題時説:“一般教育問題,總是把倫理教育提到第一位。”同時他也指出:“道德、能力、思想都是政治教育,在學校要放在第一位,學校要講道德和能力。”

由此可見,徐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民族的解放鬥爭緊密聯繫在一起,闡明瞭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刻意義,把思想道德教育擺在了首位,體現了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目前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對於道德信仰的教育重視程度逐漸下降,重成績輕思想,這也導致部分當代大學生道德的淪喪和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是培養大學生知、情、意的基礎,是大學生完成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必須要有道德信仰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自覺地把道德規範轉化為行為準則,從而到達對道德理想的敬仰和不懈追求。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徐特立精神,深刻理解徐特立精神中道德信仰的內涵,並將其作為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指導精神,以道德信仰的教育為先,重視大學生道德信仰的培養與塑造。

二、注重提升大學生自我道德素養

大學生的道德信仰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信仰、心理等方面的素養,提升大學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徐特立説過:“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意識形態就是人格,我們也要造就一定立場、一定方向又無限生動發展的人格。”其“三育並舉、德育為先”的精神理念,對於當代大學生人格魅力的塑造和道德素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要積極弘揚徐特立精神,一方面就要組織大學生認真學習徐特立教育思想,把大學生塑造為道德品行優良的先進羣體,用徐特立精神在指導大學生的同時,引領社會道德風尚,這是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首要目標。當代大學生要堅定道德信仰,樹立人生目標,併為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奮鬥,充分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將徐特立精神滲透到高校的德育、智育、體育中,重點突出道德信仰的培養對於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有助於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在弘揚徐特立精神的過程中,要通過身邊優秀道德典範人物來宣傳和表彰,讓大學生真實感受到徐特立精神離自己並不遙遠,也並不是一句空談,身邊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都體現着道德和人格,而這些也正是徐特立精神的核心。

三、靈活運用徐特立教育思想,創新大學生道德信仰建設理論和方法

徐老的諸多理論和言行,無不閃耀着徐特立精神的深刻內涵,對於當前的道德信仰教育工作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徐特立精神的實質,靈活的運用徐特立教育思想,對於大學生道德信仰建設工作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新。

(一)尊重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徐特立曾指出:“青年的特性如素絲,染蒼則蒼、染黃則黃,在這種不定型的性質下,青年工作者的責任特別重大。”徐老的言論指出了青少年的成長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作為教育者應該深入的瞭解、掌握並尊重這種規律,按規律來進行教育,這是教育者應該遵守的前提和原則。如果教育過程中違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就會禁錮年輕人活潑奔放的思想,只能培養一些沒有能力、沒有主見的庸才,這是與大學生的道德信仰建設目標背道而馳的。

(二)注重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

徐老在談到教師時説道:“愛護學生,研究學生個性,注意生徒智慧的差別及擅長是什麼。”他還認為:“自覺是教育上最高的原則。”徐老還極力倡導學校“應當培養敢於發揮其個性,動腦筋辨別是非,有主張、有試驗、有創造、有行動的青年。”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大學生心理和個性發展規律的同時,更要善於觀測大學生個體的差異,並且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預測其發展趨勢,然後依據不同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徵進行個別教育,因材施教,培養其健康的思想道德和正確的信仰。

(三)豐富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理論和方法

高校在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創新道德信仰教育的理論,豐富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搭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大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受當代大學生的歡迎;正確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領會徐特立精神的重要現實意義,並用徐特立精神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同時,道德信仰教育也應着力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大學生的內心意義體驗與情感傾向,使大學生更好地達到道德理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心理結構的平衡,這也豐富道德信仰教育的內容。

四、以徐特立精神為基石,完善道德信仰的科學價值導向

科學的道德信仰應該是能夠符合今天的狀況,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徐特立曾經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道德學説原理,系統闡明瞭道德的本質和我國無產階級新型道德建設的內容與途徑。徐老指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

他還系統地分析了我國古代的奴隸道德教育。“五四”以前,中國數千年來實行的以儒家為代表的道德教育系統,從“五四”時期提出“勞工神聖”、“唯物主義”的新道德,到新中國“五愛”國民公德嶄新新社會風尚的形成,充分證明了隨着社會的發展推動道德建設的事實,揭示出“道德問題是社會發展在思想方面之表現”,“人類的道德不是天性決定而是社會決定”。這也説明了道德是個人的社會行為,但是道德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標準的,道德反過來又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只有道德建設具有科學的價值體系,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服務。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美德正是徐老積極倡導的,他頑強的學習精神,質樸的工作作風,堪稱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典範;他精深的思想教育理論和從事教育事業的偉大實踐,是值得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認真探討的。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文化交織碰撞的時代,更應該大力弘揚徐特立的教育精神,積極踐行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將其與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建設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德育論文 篇二

題目:如何讓孩子玩的天性走進科學課堂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低年級課堂上小手林立,氣氛很是活躍;到了中年級這種勢頭明顯衰弱;等到了高年級課堂可用沉寂來形容。數據表明學生課堂上敢不敢提問,課堂氛圍和師生關係是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要以愛為基礎,以情為先導,營造一種愉悦、寬鬆、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從一個指揮者轉變為一個引領者,走近學生,瞭解學生,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和孩子們一起探究,一起動手,一起學習;教師要真誠地面對學生,鼓勵多於指責,信任多於批評。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多麼膚淺或幼稚,我們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對於同學之間的嘲諷,也要進行及時制止。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才能敢想、敢説、敢問,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關注生活現象,讓學生有問

學生的問題可能來自於教材、書籍、教師,但大千世界更是學生問題的源泉,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了興趣和疑問,即便是看到了一羣小螞蟻,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觀察的同時諸多問題在腦海裏閃現:“螞蟻在做什麼?”、“為什麼它們走路時排着隊?”、“它們待會兒能找到回家的路嗎?”、“螞蟻會説話嗎?”、“螞蟻身體這麼小,怎麼力氣這麼大?”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復雜,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來源於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的直接觀察與感受。每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都要給予學生高度讚揚並努力幫助其找尋到答案,細心呵護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此基礎上引導其他更多學生,更富熱情、更科學地去觀察、研究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並由此不斷地、自主地去發現問題。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會問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提供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通過外部信息和內部知識經驗的衝突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思維定向。我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生動和趣味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利用遊戲、魔術、故事等形式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以趣引思,使學生處於興奮和積極的思維狀態。例如教學《摩擦力的祕密》一課,上課伊始我採用魔術的形式導入:取出兩本書頁交叉在一起的書,請學生檢查有沒有刷上膠水,有沒有其他什麼機關。然後請兩個“大力士”上來把交叉在一起的書拉開,結果兩個同學用盡全力也拉不開。接下來教師對準書頁吹了一口“仙氣”,輕輕鬆鬆就把書分開了。學生驚訝之餘,問題立刻在他們腦海裏形成,併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的強烈需求。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動人心絃,發人深思,可以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事物奧妙的動機。

2、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實驗是學習科學知識,完成探究過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實驗中新奇現象發生的條件和原因,學生的各種疑問會因運而生。例如,教學毛細現象時,我引導學生做如下實驗:將兩片合緊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紅水的水槽內,發現水會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處流”是學生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想法,問題就在他們矛盾的心理狀態下產生。再如,教學熱脹冷縮前,我讓學生觀察爐子上水壺燒開前的變化(可播放視頻),學生自然會問:“壺裏的水為什麼會溢出來?”經過一番辯駁達成共識“可能是壺裏水被燒熱後,體積脹大了。”“怎樣證明呢?”學生又爭先恐後談自己的設想。只要我們不斷創設類似情境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學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維度的思考,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隨着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也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教學《使沉在水裏的物體浮起來》一課,出示課件:潛水艇時而在海面遊弋,時而沉入海底。學生自然會問“潛水艇是如何做到上浮和下沉的?”再如,《火山和地震》一課,出示課件:再現火山噴發和地震時的震撼場面,給學生一種視覺衝擊。學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時,關於火山和地震的問題也在腦海裏自然浮現。現代教育技術這種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極大激活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善問

學生具備主動提問的意識後,不等於他們就能提出明確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會出現不能清楚表述所提問題,不能把問題問在重點處、關鍵處等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善於提問。首先,要指導學生會用科學、規範的語言來表述問題。

學生的很多問題僅僅是頭腦中的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這就需要指導學生用明確、規範的語言表述出來,一般要經歷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的過程。例如教學《校園裏的小動物》觀察蝸牛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觀察蝸牛的同時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研究蝸牛?學生:“我想知道蝸牛能不能看見東西?”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視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能不能聽見聲音?”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聽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吃什麼?”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食性?”學生:“我想研究蝸牛是怎麼走路的?”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運動?”等等。從低年級開始經常這樣訓練,學生逐漸就能用科學、規範、簡潔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概念和規律。

其次,指導學生篩選問題。當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後,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整理、歸類。然後根據實際條件,找出哪些問題適合我們研究,哪些問題現在還無法研究,哪些問題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研究主題。如教學《研究紙》一課,學生展示蒐集到的紙以及它們的不同用途後,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提出問題。然後和學生一起把有關紙的諸多問題歸結為:光滑、軟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紙的過程以及發展等。

課上可以選擇對紙的光滑、軟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進行研究,而對於課堂上不能或來不及探究的問題,如紙的厚薄和造紙的過程及發展等,鼓勵學生在課後通過查資料或藉助更精確的儀器繼續進行研究。這樣有目的的訓練,慢慢地學生就知道如何去獲取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問題意識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科學學習,還激發了學生對於科學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是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我們科學教師一定要把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長期去抓,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德育論文 篇三

摘要:當前在音樂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其主要方法有歌曲滲透與欣賞滲透等,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探索,實現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滲透,以使音樂課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所起的效果更加突出。

關鍵詞:教育方法 音樂課 品德滲透

音樂教育在教會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審美觀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新音樂課程標準裏面,便明確指出了音樂教學應當具有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人文歷史、社會發展的熱愛意識作用,應當具有培養學生優良行為習慣與集體精神的作用,把音樂課裏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是音樂教師所義不容辭的責任。

1、歌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比如黃河船伕曲這首歌曲較為生動地描述出了黃河船伕穿過激流灘的豪邁氣概,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第一步要教會學生演唱該歌曲,待學會歌曲演唱之後,再給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舞蹈史詩“保衞黃河”與“松花江上”片段。同學們可以聽到並真切感受到當時那段激揚抗爭的歲月,並將這種激情帶到音樂學習中來,有了形成激情的基礎,同時也少不了技巧的科學表達,可以説技巧是滿足思想感情表達的方法途徑。於是課堂教學進行到藝術加工與磨鍊的過程,此時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速度:授課速度準確與否,同音樂本身感情表達得充分與否有直接關係,如果授課節奏太快,則體現活躍有餘而體現雄偉不足,如果授課節奏太慢,則學生接受有餘而生氣不足。兩者不用説達到德育教育目標,就是音樂教育自身的目標也很難完成。

還有一個是相關愛國歌曲的滲透問題,黃河船伕曲是課堂主要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這個主體引申開來,給同學們介紹其他類型同時代歌曲,並順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現在的中國更加強大,更加富饒,已經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早在國慶60週年閲兵的時候,國家所展示的自制先進武器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以後不管誰侵略我們國家的一寸土地、殘殺我們國家的一名同胞,大家就要同他血戰到底,我們愛好和平,但是卻會把侵略者全部都殺掉。這首歌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相應的,其他歌曲也無不藴含着這樣那樣的精神食糧,教師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精髓提取出來,供學生咀嚼掌握。

2、欣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讓世界充滿愛這首首,以愛為基本線索,學生學習本首歌以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心靈同音樂間的無障礙溝通,瞭解愛對生命的重要意義,也可以深切領悟音樂本身的無窮魅力。在學習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的時候,可以先要求學生飽含深情地演唱,在自我演唱中領悟歌曲的魅力與境界。整節音樂課以欣賞、演唱、感悟作主線進行連接,在感悟拓展的環節,可以適當插入PPT課件,用相關的温情音樂當作背景,給同學們展示出大量的具有震撼力的愛心照片,在不同人物角度中使同學們感悟到愛在生活中的珍貴,幫助同學們用更加新穎獨到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人與事,並把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寫出來,組織成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關懷關愛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課件欣賞教學,同學們能夠很好地體驗出愛的偉大,受到強烈的情感薰陶,並會將這種情感帶到課下的生活中去。

3、探索德育滲透的新方法

教學改革是持續向前發展的,這給多種教學方法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原來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被打破,給德育教育滲透帶來更加廣闊的展示平台。

(1)根據教材目標講述音樂故事。

在音樂課上,教師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音樂趣聞、音樂家故事、作品見聞等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知道,或者是預先使學生做好準備,然後在課堂上做自主講述,這樣學生的心裏便可以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形成不可小視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欣賞學習古曲“高山流水”的時候,根據教學內容,給同學們講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逢知音這個故事,一方面能夠利於學生對樂曲達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回顧了古代歷史中的相關記載,加強了大家的古代音樂認知,對於全面提升文學素養,養成民族自豪感是有利的。

(2)與音樂有關的遊戲。

遊戲對於學生的吸引力是無窮的,年齡段越小,遊戲的魅力越大,它能夠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個性,培養其堅毅好勝、團結友愛的精神與互相幫助的美好品質。比如,在學習音樂情景劇陽關三疊、音樂遊戲西遊記等部分課程時,教師就完全可以在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裏,同學生們一起進行遊戲,讓音樂和遊戲同時培養相關的思想品德知識。

(3)適當的競賽。

按照教學課程標準要求,組織學生實現適當節奏創編、歌詞創編一類的競賽,以達到思維智慧的交流碰撞,這不僅可以對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競爭方面的意識。

(4)增加多媒體技術的使用率。

使用聲音、圖象、動畫等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創設可以將學生更好地吸引到教學內容中來,如在欣賞配樂詩朗誦“春之歌”的時候,便可將多媒體技術發揮到極致,展現出優美的青山、鮮花、草地、流水,展現出和諧的詩朗誦效果,學生們一邊看一邊聽,從而感受到自然的無窮魅力,讓學生意識到自然同生活間的密切關聯,使學生增強對藝術魅力的體悟與認知能力,並受到潛移默化的珍惜時間意識薰陶。

4、結語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只有具備強烈為學生負責的意識,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在音樂課堂內外加入德育教育內容,其現實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未來教師應當更加註意德育教育的意義,給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造就素質的土壤。

參考文獻

[1] 張佩茹。國中音樂課中的德育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9)。

[2] 熊斌。在音樂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素質[J]。湖北中國小實驗室,2002(5):25—26。

[3] 趙素珍。音樂教育對學生髮展的影響[J]。中國音樂教育,2005(12):39。

[4] 文靜。淺析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8):98。

[5] 任永紅。讓孩子在藝術的殿堂中快樂成長―― 校園文化藝術節有感[J]。音樂時空,2011(9):84—85。

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篇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而道德信仰處於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層次,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體系中終極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因為道德信仰既是人們的精神支柱與價值依託,又是置於人們內心世界的信息過濾器,它指導着人們對外部世界信息的接受與處理,規範着人們的行為選擇。是人們理性信念體系的拱頂石。

反思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問題是擺在我國高校德育理論和實踐工作的重要問題。正如有人所評論的,當代大學生“有智商沒有智慧,有前途沒有狀態,有文化沒有教育,有知識沒有思想,有青春沒有熱血,有個性沒有品行,有理想沒有實踐”。而這恰恰是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所必然造成的後果。因為如學者所指出的,“克服目前德育危機的出路在於確認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內在聯繫,從信仰教育的高度構建新的德育理念。”本文試圖釐定道德信仰對於大學生道德教育及其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梳理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的表現,分析其原因,為開闢重塑大學生道德信仰的路徑提供理論準備。

一大學生道德信仰及其意義

當代社會的“道德失範”問題,究其根源,乃是道德信仰缺失。因為道德信仰是關乎到應該做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是對道德理想人格的設定,它表現為對高尚道德價值及道德終極目標的認同和服膺,並以此來範導我們的行為。因此,道德教育必須涉及對終極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必須具有對“人之為人”的超越性理想目標的價值想象,否則將消解道德的超越性意義而僅僅淪為“被規訓”的動物。

那麼,究竟什麼是信仰和道德信仰呢?信仰在不同的歷史文化中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但嚴格來説,它是人對精神層面追求的堅定與執着,並以限定的方式規範着人的行為。正如萬俊人所指出的,信仰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羣體和生活於該社羣文化條件下的個體,基於一種共同價值目標期待之基礎上,所共同分享或選擇的價值理想或價值承諾。其最根本的特徵乃在於其理想目的性以及對這種價值理想的堅定承諾。仰對個體的言行有着支配性和決定性的影響。而道德信仰作為人道德活動的前提,它內在的要求必須以對道德的信仰為基礎,以對善的終極追求為目標,實現人之為人的價值追求。也就是説,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應該做什麼樣人”的設定,即對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從而實現生物意義上的人向社會人、道德人的轉變。賀麟先生曾對道德信仰作了解釋,他説:“對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義,相信人性之善;對於良心或道德法律的信仰,相信道德法律的效準、權威和尊嚴。又如相信德福終可合一,相信善人終可戰勝惡人,相信公理必能戰勝強權等,均屬道德信仰”。由此可見,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及其價值依據的篤信和奉行,是人們基於道德對於人的必然本質的價值認知,以及道德理想與道德現實的張力推動而產生的對道德的篤信和崇敬,並以此設定人生目標和付諸道德行動的特殊情感。從個體層面來看,道德信仰的本質是人對其自然本性的超越,因為信仰從其本質上看並不是來源於某種物質慾望的需求,而是個體的精神需要,對世界終極解釋的需要和尋找自我精神家園的需要,而道德價值的實現則體現了人的本質意義的自由。“人類信仰的本質就是自由自覺的主體力圖自覺地對現實關係的積極的創造性克服,它不僅是適應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僅是趨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盡善盡美。”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道德信仰對於當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道德信仰危機必然引發道德危機,道德危機實質上是道德信仰危機的必然反應。道德信仰一方面使個體對社會核心價值堅信不疑,從而為社會或國家的秩序穩定和有序運作提供倫理價值和政治價值共識、共享的價值基礎;另一方面,它無疑又是個體價值和意義的有效保障。而且,道德信仰具有價值整合功能,它能夠反思個體價值追求的合理性,從而擔保了個體性價值與社會性價值的一致性。道德信仰包含着社會對道德的理性推崇、寄託着現代人們對道德的終極關切及道德人的全部理想與情感。道德信仰的培養可以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道德情感,戰勝現實的不良影響,養成堅強的道德意志,做一個道德完善之人。因為我不僅要成為具有獨特個性之“我”,還要成為具有價值分享能力之“我們”的一員,承擔着重要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而從個體性之“我”到社會性之“我們”溝通的精神紐帶只有通過道德信仰才可確立,舍此別無他途。

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現

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依然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並有相當的課程支撐,比如“兩課”,但收效卻令人堪憂。如北京大學錢理羣教授所説,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缺失。

當前大學生道德信仰危機則是指大學生對既有道德價值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缺失的精神狀態。其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精神危機。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價值成為了人們追求唯一的目標,“它傾向於把豐富多彩的、有深刻的和有意義的生活空虛化……沒留下任何能夠給生活以深刻而又強有力的目的感的東西;激情失落了……生活中除了。可憐而又可鄙的舒適’,沒有留下任何渴望。”這種把精神價值世俗化的做法實際上是放逐了精神追求。信仰就是關乎人的精神的,是人對生命生活的終極價值的思考,沒有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就無從談信仰以及道德信仰了。這也突出地反映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即只注重專業課或對於今後求職“有用”的課程的學習,而對於“無用”的人文科學不再有熱情。“兩課”的學習也僅限於通過考試,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訴求則在大學生的視野之外。對於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以及生活的意義問題缺乏必要的反思。

其二,價值觀的衝突。隨着傳統社會價值的解構,市場經濟催生的多樣性的追求,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各種互競的價值觀——特別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中立原則——衝擊着價值秩序在大學生心靈中的生成。大學生把價值觀的問題完全主觀化,相信“存在即是合理”。對於社會和網絡中流行的各種價值觀念缺乏批判,善惡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以至於對一些庸俗的價值觀不加反思地接受。而在生活中人際間的價值衝突面前無所適從,同學間的小摩擦甚至演變成大沖突。

其三,情感冷漠。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麻木表現在人只關注一己之私利,而忽略了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道德責任。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中“唯我獨尊”的意識帶人大學生活。“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使個人的“小我”逐漸膨脹為衡量社會“大我”的基本圭臬,“個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成為最根本的信條,這也使得大學生缺乏與人溝通的情感能力以及對社會性價值的認同。對同學缺乏包容,對師長缺乏尊重,對弱者缺乏關懷的現象隨處可見。而且這種情感的冷漠使得個人處於自己狹小的封閉空間,從而缺乏走進他人,走向社會的決心和勇氣。這實際上是“對人性的否定,或者説是人性的墮落。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懸於世的生命,而是融於他人於自身的關係性存在,是‘與他人共在’、‘為他人而在’的”。

最後,對道德認同感降低和行為失範。人們不再認同和敬畏道德的善舉,甚至覺得道德就意味着“吃虧”、“傻”。如在大學生中出現對“黑客”的崇拜,對投機取巧的推崇,而對講原則的人貶低現象。論文作假、考試舞弊等失範行為,只要不被發現,即可謂“聰明”之舉。

總之,伴隨着道德信仰的缺失,一部分大學生陷人道德人格分裂的深淵,本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卻猶如一盤散沙,找不到可以統攝整個生活的核心精神。於是沉溺於網絡遊戲中找些許安慰,但隨之而來的失落感、孤獨感和空虛感充斥着這些年輕的靈魂。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既有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又有當前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本身的弊病。

首先,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一個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是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歸根到底是建立在現實的經濟生活基礎之上,並由這種社會經濟生活決定社會倫理道德的基本形態。市場經濟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其運行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意義世界的價值信仰截然相反。在一定意義上,現代市場經濟內在特質和經濟理性的過度膨脹,是現代社會信仰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市場經濟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的內在特徵,使得社會主體以“經濟人”的形式存在,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在市場自由競爭中尋找利益的最大化。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極容易誘發一些大學生的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激發一些大學生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貪得無厭的慾望,從而動搖大學生的道德信仰。

其次,政治化的道德信仰消解了道德的超越性本質。長期以來,政治信仰與道德信仰混而不分,甚至以政治信仰取代道德信仰,特別在改革開放之前特別明顯。而政治信仰實又仰賴於領導者的個人意志,“這樣,政黨國家就承擔着社會倫理的正當性的證據負擔。一旦黨的意識形態發生變化,社會倫理秩序就會出現失序。近10年來的情形正是:政黨對其意識形態的修改和改善,使由政黨國家負擔的社會倫理的證據資源出現虧空。”政治激情的消退連帶着信仰本身的消解。而當代大學生就是生活在“去政治化信仰”後遺症當中。

再次,社會的轉型。隨着經濟改革、政治改革的推進,社會層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不公平問題愈來愈嚴重,德福不一致削弱了人們對道德的想象。而且原本承擔社會教化的倫理共同體被瓦解,正如麥金太爾所指出的,由單子化的個體所組成的現代社會失去了整合社會認同的可能,“碎片化”的社會便成為不可避免的現代性後果。社會信仰得以確立的前提是某一特定社會或文化共同體成員的社會認同或價值認同,失去後者,前者就不可能。市場經濟“經濟理性”的價值邏輯肆虐社會各個層面,使得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市場社會。

最後,文化的娛樂化進一步消解了人的超越性價值追求。雖然網絡社會給予了當代人巨大的文化消費空間,但世俗趣味的高漲以及感官視覺的享受放逐了人的價值追求。特別是當傳統文化已經失落,而外來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腐朽的觀念被接受之後,讓人無法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原本嚴肅的價值衝突被娛樂心態所支解。

此外,高校長期以來的科學主義取向和實用主義觀念,使得德育在與專業知識教育中顯得微不足道,造成了道德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精神的流失。更有甚者,即使在德育中也簡單套用知識教學的模式,最典型的做法是以灌輸的方式來實施,這就割裂人作為知、情、信、意、行等方面的道德結構中的統一性,同時也脱離了與人的現實生活的聯繫,無視學生內在精神信仰的形成,無視學生作為人的超越性需要。而且,在德育目標的定位上也存在着重要的失誤。正如有專家所指出的那樣,現在高校的德育目標定位上“取法乎下”的策略,使節節後退的德育目標已經退到了教育目標的最低極限了。似乎只要行為符合底線和規範就是有德的行為了。由於德育目標的節節後退沒有對信仰危機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底線”在現實利益的誘惑面前不斷地被突破這不足為奇了。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貴在道德信仰教育,通過道德信仰教育確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人格,追求美好的生活。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整個社會道德生態的環境的改善,也需要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的革新。

德育教育論文3200字 篇五

《德育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德育教育的現狀,接着從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德育教學;責任感;親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因此,“學會做人”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一、德育工作實效低的主要表現

1、逆反心理

對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種厭煩情緒。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不願意參加政治活動;在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時,表現得煩躁、敷衍、漫不經心,甚至和老師頂撞、爭吵。在一些班級裏,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被孤立,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卻能得到同學的支持,班級裏缺乏正確的輿論,班風不正。

2、學風浮誇

一些學生學會了誇誇其談,在作文中,在班會上,在外人來校採訪,開座談會時,他們會説上一氣言不由衷的大話、套話、空話。常常還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彷彿一些學生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會用自己的嘴説話,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師怎樣説,學生就怎樣説;校長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講。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剝的窘態。

3、雙重人格

一些學生在學校裏或老師面前,表現良好,學習認真,勞動積極,是非分明;但回到家裏,或是老師不在時,卻呈現出另一副模樣:懶惰、消極、自私、追求高消費、貪圖安逸、害怕困難、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離

言行不一是更為普通的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嘴裏説得頭頭是道,實際表現一塌糊塗。表決心、寫作文堂而皇之,實際行動卻差之千里。批評別人,振振有辭;輪到自己全是歪理。這些學生認為,那些好聽的話,就是用來説給別人聽的,根本沒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道德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卻忽視了做人基本素質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解決好德育和智育的關係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過高。教育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夠。德育要求起點高,講全面。如對國小生一年級的學生大講特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道理,他們能搞清楚嗎?二是德育內容在系統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現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雖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課,但是隻停留在課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沒有真正進行心理輔導;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組織和時間上缺乏保證。現在在大力開展課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於課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終是課程改革所隱含的一條主線,應該是課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會越成功,應該是課程改革與德育教育是並駕齊驅的。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以及現在德育教育所處的現狀,我們必須在趁“課改”的同時,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認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應當強化做人教育。強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內容要多以活動的形式,不要多教條,要結合“課改”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以塑造真人為培養目標。

二、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1、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抓起

責任感是影響做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學會做人的基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先要培養起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感,關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學業和健康,自愛、自尊、自立、自強,在這些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家庭、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才會自覺,才會不斷進取,才會振奮。中國小生的責任感可以通過讓他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校園衞生,開展集體活動等來培養,讓他們在各種勞動和活動中承擔責任,克服他們的惰性,並適當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培養學生的親情教育

曾發現不少學生在填學籍卡時對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欄發呆,對某些明星的生日卻瞭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發現某些學生因父母沒有知識或沒有金錢無法滿足他們或沒有權勢地位而看不起他們的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親情觀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別的老人。有位名人説過:缺乏家庭親情者難有社會責任感。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奢望他去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開展如以“爸爸,我為您過生日”,“媽媽,您辛苦了”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注意,去觀察父母,瞭解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愛,以培養學生對父母和家庭的熱愛之情。

3、開展學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説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經歷磨難而成的。而現在的中國小生,過的是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難,多了脆弱,任性,嬌氣,驕傲。一遇上什麼困難、挫折,要麼喪氣失望,要麼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輕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為必需。在學校,多開展一些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鍊,培養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以微笑和勇氣面對挫折。

4、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

不滿足於現狀是建立一個新世紀的必要條件,幻想是創造的開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不滿足於現有和現成的知識,要善於提出問題,敢於擺脱舊觀念的束縛和守舊勢力的阻撓,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要想別人之不敢想。對學生某些“異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後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出現,社會才會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

5、增加學生的協作教育

現在,一再強調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無疑建立競爭意識,增強自身能力,是個人、家庭、團體乃至國家和時代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社會就難以發展。但一味對孩子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心胸狹窄,性格孤僻,產生猜疑、妒忌和仇視他人的心理,養成極端個人主義,勢必阻礙中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係,通過設置情境、觀看電影、資料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奮鬥、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統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攜手協作和共同參與,因此,既要敢於競爭,又要善於協作。

6、強化學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崙説過:“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控制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可見,自制是孩子們將來獨立於世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社會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沒有自制力的人習慣於我行我素,必將形成任性、自私、貪圖安逸、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較強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見別人取得成績,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工作者們為之奮鬥最終的目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湯雲華。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黃河之聲·科教創新,2007(3)。

德育論文的範文:《論中學生德育教育》 篇六

【摘要】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加強和改進我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因此一切教育在於形成品德,中學生德育教育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及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響學生。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及思想特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德育教育評價系統等四個方面,淺談了編者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教育

隨着時代發展,中學生德育教育越來越迫切,已成為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那麼,如何在中學時代的人生黃金時期強化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筆者結合教育實際,從思想教育心理特徵學生自身實踐鍛鍊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鑑和幫助,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點

掌握中學生心理性格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寓德育教育於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學生自身來講,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爭強好勝,這是優點根據這些性格特徵,在教學時就要善於利用引導,講課要考慮到生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如: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扮演各種人物角色進行對話交流,既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在扮演角色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德育教育的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從我們中學生的現行教材的編寫中也體現了這一點。中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思想教育性極強的教材,它無不在啟迪着學生的智慧,陶冶着學生的情操,激勵着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愛勞動所以教師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貫穿於解惑的全過程,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不失時宜地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培養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養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良好習慣,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學生德教育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實效的關鍵,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凸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的實質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合理需要,並採取靈活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樂於接受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而內化為他們的人生準則,學生以主體的資格主動參與德育活動接受價值觀道德情感和秩序,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強批判意識,形成一種主體性與獨立自主的品格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讓學生被動服從,而要聆聽學生的種種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善惡美醜是非等道德觀念,產生好惡愛憎等道德情感,學生不再怕老師,師生關係融洽,既提升了教師,又改變了學生當下的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道德素養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德育教育的實質是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培養人關注學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學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條件。要使學生學會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德育過程就是人的成長的過程,是人性豐富,圓滿的過程。

三、在社會實踐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可以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學的自身特點要求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德智兩方面均得到發展凡是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於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而且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於一體,採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範實踐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學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中,瞭解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進步;其次,集體評價,以學生組織或學生羣體為單位,學生互相交流和評價,做到互相監督和鼓勵在別人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比自我評價來得更為客觀和有説服力;再次,教師評價,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學校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不足並引導其改正;最後,反饋評價,以點對點的方式,學校可以評價學生;採取不記名的方式,學生也可以評價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對於學校德育教育不足的地方,學生可以大膽指出,並附上建議,學校與學生互動評價形成一個循環的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結束語: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推動道德生活變化,必然出現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德育內容必須適應現實,與時俱進,不斷補充和充實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德育教育內容要根植於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繼承傳統的德育傳統,中學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須致力於培養中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得到最優化的實際效果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養中學生具有合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明確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做一個忠誠服務國家的適應我國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會的好公民中學生德育應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不能割裂歷史傳統。

德育論文經典範文:試談教師的職業道德 篇七

摘要: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勞動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教師的品質和素養不僅是教師發展的前提,還是學生髮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論述了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並聯系現實提出了建設職業道德的途徑。

關鍵詞: 教師 職業道德 德育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關於“人生三種境界”有精彩論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如下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用此語來描述從事教育的心路歷程也十分恰當。剛出校門,帶着課本知識,躊躇滿志,此為第一境;實際教學中問題多多,飽受挫折,此為第二境;輾轉苦思,幡然醒悟,此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諦:愛。

教育起源於愛,愛完美了教育,愛永遠是人類的主題,師愛是教育永恆的話題。師愛為師德之“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的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教師對教育事業無限的愛叫敬業,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叫愛生,學生對教師的愛叫尊師。

在這裏我們把師愛設定為這樣的公式:

這個公式表達為:一是師生的愛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二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有回報的,互相效應,教師鞭策、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當學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並且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他才能充分成長。

我們施教的對象是一羣天真活潑、富有感情的孩子,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放在與教師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師道尊嚴。譬如: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學生在校園裏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師都會深情地叫一聲:“老師好”,可有的教師騎着車視而不見,“勇往直前”。

這導致學生以後再遇到到老師時也會一聲不吭,這種行為違背了教育規律,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師作為青少年道德修養的楷模,更應該加強自身師德修養,對學生的愛應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手勢、一個問候,都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表揚、肯定、關心、支持。因此,教師應該把握好每一個契機,發揮教師示範、引導、教育的作用。

你愛學生,學生就會愛你,就會喜歡你,喜歡你教的學科,甚至喜歡自己的學校。反之,教師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師德形象,不從內心深處熱愛學生,學生怎能喜歡或你所教的學科?有的學生所謂的學科“瘸腿”,如語文考試都是優秀,數學卻不及格,難道能説這個學生的智商有問題嗎?不,很有可能是學生對你老師,對你所教的學科不感興趣,他不喜歡你,因此不喜歡你所教的學科。

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與學生相處呢?陶行知先生曾經這樣告誡教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從愛的角度看,就是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一個教師如果熱愛教育事業,熱愛你的學生,盡了你應有的責任,你的事業就成功了一大半。

記得我教過的一個蘇同學,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頑皮,從接手這個班到期會考試時,他數學考了92分,可到後來兩次單元測試時都只考了40多分,上課時不聽講,課堂作業不按時交,家庭作業不做。發現這個問題後,我第一次找他談心,他不理我,談話的結果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思想問題。

後來,我從其他同學那裏瞭解到,是因為我嫌棄他字寫得太差,曾簡單粗暴地把他的作業給撕了,並要他罰抄作業50遍。這導致他不喜歡我,也不高興學數學了,要讓我教的數學成績在年級中倒數。我知道這個情況以後,買了幾本新本子和一支鋼筆,把他帶回家,和他談心,承認老師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業本撕掉是錯誤的,並認真地指導他寫好字,把數學作業補做好,願意和他交朋友。

從這以後,他上課能認真聽講,作業書寫也很認真,每次考試,他的語文、數學成績都是優秀,同學們還選他當小組長。實踐證明,上述師愛恆等式是成立的,教師能尊重、熱愛學生,學生就愛老師、愛學科、愛學習,教師的愛就得到回報。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胡錦濤強調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要落實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長賙濟所説: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質量關係到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於教師隊伍的素質。而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是職業道德建設。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勞動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教師的品質和素養不僅是教師發展的前提,更是學生髮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示範者和轉接者。因此,師德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

時代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職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孔子《禮記勸學》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我們應該把挑戰當成機遇,不斷學習進取,才能把職業道德建設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賙濟。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阮成武。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08。

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篇八

道德是以習慣、輿論、評價、信念等方式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其目的在於協調人與人的關係。道德與法律的根本不同在於道德的內在性。要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道德關係,道德意識的培育至關重要。隨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中國迅速從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變。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行為和思想的多元化,大量負面的社會現象和各種非主流的思想文化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道德滑坡、價值失衡、誠信危機等現象尤為突顯。如何切實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應從大學生所處社會變遷的背景出發,提煉出與時代一致的主體素質,培育其內在道德覺悟,最終擴展其社會責任。

一、急劇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時代條件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與這一轉變相適應,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中國人的存在方式發生瞭如下變化:(1)從地域性向全球化的轉變。商品經濟帶來的生產的社會化和分工的國際化建立起了廣泛的交往,使得落後的、封閉的保守的意識突破其狹小的地域和意識範圍,走向開放、走向世界;(2)從自然性向自由性的轉變,具體表現為血緣意識向自由意識轉變。大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的態度或心理是極其矛盾的。他們的怨恨與憤怒是因為各種“二代”們把自己高人一等的資本建立在自己的出生和血緣上面而不是自我創造上面。大學生崇尚自我創造、自我實現,這是自由意識的體現。但是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由於機會和條件的原因在現實中困難重重。因此,大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是既怨恨又羨慕;(3)從單一性向多元性的轉變,表現為特權意識、等級意識向包容意識、平等意識轉變。社會分化、利益分層導致主體多元,傳統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等級、特權、權威等意識以及追求單一理念的宏大敍事逐漸地被“去中心化”、“存在即本質”、“一切皆可”等平等的包容的觀念所取代;(4)從羣體性向個體性的轉變,從羣體意識向獨立意識轉變。商品經濟使每一個人都作為獨立主體突顯出來,大學生主動的對國家、民族、集體、社會的關注程度減弱了,對自我的設計、對個性的張揚、對自身需要的滿足成為潮流。大學生喜歡追求個性、時尚、標新立異就是其個體性的表現。

上述這四個轉變表明我們的整個時代都處於急劇的裂變之中,包括道德在內的整個文化都處於新舊交替、多元雜存的狀況下。這並不是説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現在沒有價值引導、沒有道德規範、沒有主流思想中前行,而是説這些現成的價值、規範和思想由於沒有緊密地與時代的變遷內在聯繫。因此,在這種急劇的社會變化中難以真正在人心中紮下根基。我們要培育的道德,首先必須是我們時代的道德,是中國現代性的道德。既不能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照搬照抄過來,更不能把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恢復起來。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幾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就典型地折射出傳統血緣道德在現代生活中陷入的絕境:人們的道德行為或意識是根據血緣和親疏關係來決定的。而18位路人冷漠的反應恰恰表現了現代商品社會道德的消極面:個人主義,每個人只管自己的事。封建道德的流毒和資本主義道德的消極面在現實中共謀或疊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意識、道德正能量沒有得到充分彰顯。因此,如何在平等意識、開放意識、自由意識、包容意識、獨立意識、個體意識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和諧就成為大學生道德培育的理論出發點。

二、個體性的建立是培育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需要的主體素質

培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首先需要黨和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對道德理念的凝練,需要制定道德標準以及建立、落實整個社會的道德培育機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此,我們僅從微觀層面、個體層面談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培育需要具備什麼主體素質。

儘管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範疇,但是道德行為卻必須由每一個個人來承擔。現實的個人才是道德的主體。很多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古代與現代的分水嶺就是個體的確立。文藝復興以來,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現代文明在反對封建神學和封建制度的過程中極大地高揚起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人的個體性也首先得到強調。今天,中國的發展以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的文明形態顯示了其巨大成就和歷史活力。在物質文明充分發展,利益分化,主體多元的今天,每一個人深深感覺到:自然日益被人類改造與陶鑄,上帝逐漸被驅逐出科學和生活領域,不合理的舊世界舊社會正在逐步被變革與更新,人的尊嚴和地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個體性得到彰顯。因此,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培育內在的道德意識首先需要具備現代人的主體素質,這就是個體性的建立。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建立表現在如下三個層面:(1)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個體人格意識覺醒。他必須要把自己作為一個對象來反思、關注,要有自己的獨立感知、思考和判斷。這種思考會帶來人格的覺醒,也就是意識到個人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人格就是對自己私人性的自覺堅持,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性;(2)個體孤獨意識的形成。一個意識到自己的人格,意識到自己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的人,就會把孤獨看成人生的根本存在狀態,而不是一時的情緒狀態,就會需要並擁抱孤獨,在孤獨中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創造並嘗試自己對自己精神的塑造;(3)個體責任意識的建立。個體在內心的孤獨中建立起內在的責任意識,即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機制。在內心中建立一個評價的我(普遍標準)對行動的我(具體行為)進行審視、反思。行動的我與評價的我的一致就是對自己負責。哪怕犯了錯也決不會推諉於別人。這種內心精神的二元結構,既使自身具有了內在超越性,又顯示了主體的社會性。自己對自己負責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社會性的自覺意識。這種內在的對自己的責任意識就建立起人的內在的社會性並在人與人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就成為社會的責任意識。

三、內在道德覺悟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核心內容

有了上述的主體素質,道德意識的培育就有了基礎。所謂道德培育就是培育人的道德精神、道德意識,這種精神和意識當然離不開現實生活,但是它絕不等同於現實生活,它高於、超越於現實生活。我們在現實中之所以推行了很多道德實踐、道德模範學習的活動而效果並不理想,乃是因為我們強調了道德實踐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內在道德意識的覺醒、道德哲學的養成的重要性。就讓我們以康德的道德哲學為例子談談大學生的內在道德意識的培養。之所以談康德,不僅因為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之祖,是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的最大代表,更重要的在於他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重要思想來源。他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中確立了道德意識培育的三個準則或三條道德命令。

第一個是形式上的道德要求。不管你事實上做什麼,或者做與不做,你都要確立一個原則,“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1]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由於感性慾求和現實原因而做出種種不道德的行為,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些行為的原則是否合理合法是有標準的,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意志不要自相矛盾,要成為像自然法則一樣的普遍法則,才能一貫地存在下去。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不要自殺、不要騙人、要發展自己的才能、要幫助別人,它們分別包含了對自己、他人的消極義務:即對自己起碼不要自殺,對別人起碼不要欺騙,以及對自己、他人的積極義務:即對自己最好發展自己的才能,對他人最好能幫助他們。否則,如果自殺成為普遍法則就會人人自殺,最終就會由於無人可殺而取消自己。如果人人欺騙成為一條普遍法則,大家都知道了是騙局就會無人相信別人,也就無人可騙。如果人人都不發展自己的才能成為普遍法則,社會就會由於懶惰、墮落而毀滅。如果人人都不幫助別人成為普遍法則,社會就會是一個冷漠無情的社會,最終就會由於自私而解散。

第二個是內容上的道德要求。“你要這樣行動,永遠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個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同時用作目的,而決不只是用作手段。”[2]人的行為有種種目的,但是總的目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本身。當我們的金錢、財富、地位、名利等其它目的與人本身相沖突的時候,都可以放棄。其它目的都成為人這個目的的手段。上述四個例子就有了新的含義:不要自殺,由於自殺往往是把自己作為手段對社會或他人奉獻或者報復,所以,不管你如何行動都不要把自己的人性當作手段而應該當作目的。同樣,欺騙他人就是把他人的人性當作手段,以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應該把他人當作目的。發展自己就是以促進自己的人性為目的,幫助他人就是以促進他人的人性為目的。凡是把自己和他人當作手段的事情就不做,凡是有利於自己和別人的完善的事情就去做。

第三個是最高的層次,即主體性道德要求。“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2]每一個有理性者都有資格、有權力、有能力、有必要成為自己的立法者。這就是自律,它使每個意志的主體都挺身而出成為義務、道德、責任的主體。行動的主體因此具有了人的尊嚴和崇高性。康德的道德命令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還實現不了,沒有任何約束力而顯蒼白,但是,他給予每一個人最高的尊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世俗的利益和感性的慾望可能會説謊騙人、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但只要你是一個有理性的人,你就應該知道這是不應該的、是不道德的。這個意識是道德的基礎,有了這個意識和覺悟,人就還有救,道德就有希望。沒有這個意識,人就可能真正墮落了。道德不是從外面灌輸進來的,而是從我們心中生長起來的。每個人都承擔着道德的使命。其自身的內在的道德意識就是社會的道德。

四、弘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追求個人完善的內在道德意識與追求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的統一,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內在道德意識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在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力軍。因此,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應該弘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康德內在道德意識覺醒的基礎上更上一個層次,把追求個人完善的內在道德意識與追求社會進步與人類幸福的實踐活動統一起來。馬克思17歲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對我們有重要啟發。馬克思指出:選擇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而任何生活都應該以意識到人是一個自由的存在為前提並努力實現自己的自由。最有尊嚴的職業應該是最能發揮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職業,就是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2],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瑕的偉大人物”。[2]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了最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遠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2]從17歲開始,馬克思致力於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社會。馬克思為實現這一社會理想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在這一理想之光的照耀下,馬克思個人的思想、行動和事業,都散發出巨大的人格魅力,折射出異常感人的精神與道德力量。面對商品經濟與西方思潮對我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面對信念、理想、價值目標在現實的生活中的淡化與缺失,馬克思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將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道德培育的重要資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這種強大的精神與道德力量。

總之,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培育、堅守我們內在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覺悟,並把這種意識和覺悟變成我們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的責任與行動,這就是大學生道德意識培育的核心問題。

德育論文 篇九

題目: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國小是每個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學相關知識表明,國小時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整個人生的基礎。國小班主任在教學活動中擁有特殊地位,他們要認識到做好國小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真分析國小班主任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重視養成教育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樹立整體觀念,強調整體意識等途徑積極進行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關鍵詞:國小 班主任 德育 教學

一、國小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學做人是做學問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國小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步,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礎將為國小生們對人生和世界的認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國小生心目中,班主任是個無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國小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這決定了國小班主任的言行對國小生有巨大影響。國小班主任應該重視德育工作,認真對國小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國小生健康成長。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國小班主任要時時刻刻地牢記住這一點。目前,中國進入了各種矛盾突發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了迎合國小生的心理狀態,國小班主任必須在瞭解學生狀況的前提下,勇於嘗試新的方法和途徑,擴展德育工作的內涵、創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國小班主任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書與育人工作相互脱節

目前,部分地區的學校不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將國小思想品德課程看作可有可無的課程。部分學校將德育工作的教學任務分給了其他任課老師。這樣,學生很難獲得專業的思想品德知識,很難講德育方面的知識轉換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樣學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監督,勢必將影響學生整體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勢必將影響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沒有選擇合適的德育方法和途徑

部分學校和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沒有弄清楚每個學生在思想觀念、家庭教育、生活環境、身心發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於沒有選擇合適的德育方法和途徑,使得每位學生難以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每位學生沒有學會收集與德育相關的資料的能力,也沒有積極性參與相關的活動。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學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對德育的認識水平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養學生愛國、勤勞、誠信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由於國小生的思想比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則,積極引導。但是目前,部分國小班主任還沒有認識到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學中採取機械講授的教學形式,這樣勢必影響了德育教學工作的效果。

三、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和領導者。班主任工作對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接觸的時間最長,交往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範作用,他們的舉動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素質,要規範學生的行為,就必須先規範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在學校這樣的環境中,班主任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是學生最值得信賴的老師。在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應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風範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使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學生。

(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班主任通過學校的合唱比賽、運動會和日常活動來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使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統一到班集體的建設上來。各種類型的主題班會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小班主任要精心策劃主題班會,通過班會,引導學生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人。

國小班主任要培養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培養學生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意識,塑造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作為國小班主任,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要不斷加強對國小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國小班主任要做好國小生的德育工作,使國小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領航人。

(三)樹立整體觀念,強調整體意識

國小生性格的養成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僅依靠國小班主任自己來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國小班主任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國小班主任在強調學校教育的基礎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對國小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國小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學生家長的溝通,與家長就學生的教育問題進行交流,共同制定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學校領導和班主任都要着眼於整體性的教育改革,依靠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共同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品質,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學校內部要形成統一的整體,樹立整體觀念,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學校、家庭和社會也要協調一致、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促進國小生的德育成長,全面提高國小生的德育素質。

總之,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逐步改善和改進國小思想品德教學工作,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一棵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辛勤澆灌,用心管理,也離不開整個社會的。努力。

德育教育論文2400字 篇十

《立德樹人:學會做人的教育》

【摘要】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和任務。為此,本文從道德是做人的根基,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愛國是做人的天職,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進行做人教育。

【關鍵詞】立德樹人做人教育

做人的內涵是廣泛的。毛澤東同志曾提倡“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是一種做人的境界要求;鄧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改革開放後做人的根本性要求;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做人教育的強化和更高層次要求。立德樹人強調以德立人,樹人以德。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和追求。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發成才而需要樹。這與我們的傳統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説,對內要注重個人修養,先學會做人;對外要有社會責任感。

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基

道德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儒家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到當代“扶起老人大討論”,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系列“感動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最美孝心少年”評選等等,無一不道出道德在塑造心靈、報效國家和實現理想抱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以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我國基礎教育應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目標任務,將道德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融合於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讓學生在積累學科知識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

遵紀守法的本源是道德良知,人要自愛,要愛他人,起碼應該做到“不逾矩”,這是做人、做事行為的底線。運動場上,各類競技比賽、球類比賽都不能越出場地周圍的邊線,做人,更不能墮落於底線之下,在道德、紀律與法制上,是連“擦邊球”也不能打的。底線,是是非善惡的分水嶺。當前,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正在大力實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深入人心,學校做人教育除了普及法律知識,還應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使每個學生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知法、守法、護法,既要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還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和合法權益。

三、愛國是做人的天職

愛國是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聖的感情,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於國家來説,需要大批忠心、愛心、用心的熱血青年;對於個人來説,愛國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和責任。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樂道於“蘋果”、阿迪達斯,而不知道四大發明,那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罪過。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既知道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更要知道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情懷。我們惟有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催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和動力,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挺立脊樑、奮發圖強,產生報效祖國的恆遠力量。

四、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

近年來,我國走出國門的公民愈來愈多,在一些人身上表現出污言穢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毀壞公物、不講秩序、惡拳相向、低級趣味等,這些都是公民意識水平低下的問題。公民意識缺失是中國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落後最甚的地方,這與我們公民教育的不成功有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政治發展目標中,至此,公民意識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現代訴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課堂創設情景、體驗生活,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做好面向全體的公民意識教育。

五、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

厚德是一種胸懷,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厚,就是深厚的意思;德,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君子應如大地一樣包容、承載萬物,修養自己的品德。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被稱讚為大的,無不能容。正義即“正確的意義”,它是一種趨勢和潮流,但經常會遇到阻力,因為人性既存在着自私、邪惡、自虐、慾望膨脹等與人類共同發展相違背的天性,又存在着公心、善良、追求幸福、剋制、忍讓等具有人類特色的人性,所以“正義”終會戰勝邪惡,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做人原則。

六、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

明禮,即懂得禮儀,也就是講文明禮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為了維繫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而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是社會進步的外在的反映。誠信就是説真話,道實情,守信用,講信任,其核心是引導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古人云:“立信才能立業”,“人之所助,信也”,在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中,誠信二字的份量可謂沉甸甸的。明禮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中走來,一直綿延延續至今,浸潤着國人的心靈,不斷的提升國人的素質。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每個公民要充分認識到明禮誠信的重要性。個人生活、交往需要明禮誠信,社會的建設發展需要明禮誠信。明禮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源泉和動力,是市場鏈條良性運轉的潤滑劑。二是家庭、學校、單位、社會及每個公民都要積極開展和參與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修養。三是建立嚴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對那些不講文明禮貌,粗俗、野蠻的不文明行為,對那些生產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的行為,必要時要用法律來管理,用制度來保證。

參考文獻:

[1]潘曉婷。育人以立德為本[N];陽泉日報,2011年。

[2]甄珍。落實《綱要》精神堅持立德樹人[J]。班主任,2010年10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l5dv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