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一

1.比較分析國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學方式

國中地理的教學內容比較少,因此一般採用直觀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老師一般是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逐個講解,並對基本能力和技巧進行反覆訓練和培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由於教學內容變多、變深、變難,教學主要是偏重於對理論、規律、原理進行解釋,主要是要求學生在作業完成上進行疑難點解答。高中地理考試偏重於對能力的考察,出題比較靈活,這樣就要求在進行國中和高中地理銜接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圖形上的知識講解,引導學生通過圖形進行知識推理,提高學生用圖解決問題的能力。

2.比較分析國中和高中地理的學習方式

在國中,由於學生年齡小,一般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以直觀的形象思維進行學習,在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方面,國中生能力有限,還不擅長進行獨立思考和學習;而高中學生在進行地理學習一般是採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學習方式,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這樣能夠鍛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並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過程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利用開放性和發散性思維進行問題解決。

二、分析國中和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措施

1.老師要十分了解地理的教材內容

在國中升入高中階段,尤其是在高一這個學期,老師應該要對高中地理的教材進行了解,並能夠對學科知識體系進行了解,同時還要知道義務教育階段中的教學標準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夠真正明白整個教學系統,對知識體系做到心中有數。老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掌握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國中和高中地理知識點的聯繫進行分析,要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銜接國中和高中相關的知識點,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舊的知識點進行復習,並能夠在此基礎上對新的知識點進行學習,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進行新舊知識點的比較和學習,在腦海中構建正確的認知結構,同時還要使學生能夠儲存更多的知識量,注意對國中殘缺的地理知識進行學習和彌補,加強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完善知識體系,進而用高中學到的地理知識進行實際問題解決。

2.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國中階段,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發散思維,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時,主要是讓學生進行假説或者是尋找多種可能性的結論和答案;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聚合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將掌握的信息匯聚到同一個方向,進而找出一個完整、正確的答案。國中和高中地理教學中都十分強調用圖解決問題,因此老師應該要根據這個共同點進行知識點銜接,使學生能夠通過圖形進行知識銜接和思維轉換。

3.注意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興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為了能夠使國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學更加銜接起來,老師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點遷移,多注意聯繫實際生活,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視野開闊,這樣不僅能夠使地理的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基本的知識,並能夠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能力。

4.注意端正學生的地理學習態度

在高一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首先老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做好榜樣示範,使學生能夠在觀察老師的言談舉止上進行模仿,進而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在課堂上,老師要對學生正確的態度進行表揚和肯定,或者是其他獎勵方式,這樣能夠強化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同時學生自身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檢驗、自我激勵、自我批評、自我監督,這樣能夠從學生內部進行態度端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對錯誤的學習態度進行批評和相應的懲罰,這樣能夠有助於學生抑制或者是弱化錯誤行為的傾向,同時用比較公正、客觀的方式對正確態度的學生進行表揚,這樣不斷地進行正面強化,能夠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三、總結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二

1.觀察學習的方法很多,如:圖片觀察法、自然現象觀察法、動畫演示觀察法、實物觀察法、課外實地觀察法等等。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體作用如下:第一,圖片觀察法是指學生從地圖、景物圖中所體現出來的地理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因此得出規律,再有效地結合課本,能夠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養成善於識圖、析圖、讀圖、用圖的學習習慣。第二,在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不能通過課堂實驗來演示、被感受,諸如:月相的變化。而自然現象觀察法是指可以組織學生連續一個月對月相這種自然現象的觀察,幫助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生活中自然規律,再有效地理論結合實際,將難點突破。

2.針對天文地理知識可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即利用多媒體軟件製作動畫,例如演示地球公轉,引導學生觀察太陽的變化,並總結規律,可以提高地理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進行實物觀察法方面,可以從實驗室裏借用石膏、磁鐵礦、金剛石等一些常見的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礦物標本的顏色、光澤等一些特徵,幫助學生掌握了識別礦物的方法,以此擴大學生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課外實地觀察是指學生可以脱離課堂,由老師組織到校外(博物館、工廠、農村、展覽會等)的實地觀察,鼓勵學生觀察褶皺構造的形態、地貌,關注地理的現況及發展動態,觀察梯田,使學生了解到梯田的耕作不僅有利於農業的生產,而且有利於水土保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實施中要注意的問題

1.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不僅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攻破地理知識的難點,而且還提高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技能,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為使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有效實施,保證良好的觀察效果,先根據教學的目的確定觀察的對象,主體鮮明且要突出重點,合理安排時間,避免錯過觀察的最佳時機。在觀察前,學生要先掌握觀察對象相關的知識,為學生在觀察時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知識的多少影響着觀察的效果。另外,根據觀察的內容確定觀察的地點和路線,注意避免危險性的地方,避免路線的重複。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三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教學改革也躍上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台階,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內在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最大的創造力。筆者以地理學科教學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因,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個亙古至今的終極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使學生學會學習,就是這種目標的具體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於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於全面開發學生大腦(特別是右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並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説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為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國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國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牀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牀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國中生而言並不太難。

三、聯繫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佈、自然保護區的分佈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瞭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佈情況與國內的旅遊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遊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説:“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變得十分輕鬆。”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遊、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例如:長江大堤上的“萬壽塔”塔基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從中可以揭示哪些相關的地理知識?

粗粗一看,萬壽塔與地理知識能有什麼關係,至多因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質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沒有仔細思考,這一結論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實上,眾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遠,長江受泥沙淤積,河牀抬高並超過塔基,為了保護塔身免受江水浸蝕而在四周築土疊磚,年復一年,四周越來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麼這個原因本身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可以聯繫到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點植被情況:長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峽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況相對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積。中下游河道流經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使流速減緩,必然使泥沙沉積,抬高河牀。通過“萬壽塔”塔基低於地面這一普通現象,引發學生進行地理方面的邏輯思考,從而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

五、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

力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特意對一些問題進行設計,以定向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你曾説過南海諸島中,島嶼都很小,而且盡是珊瑚礁”,“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衞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説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據“海洋法公約”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可以圍繞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為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海基線起劃定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為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及從領海基線起算寬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為什麼不能放棄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無價值的孤島了。象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瞭,極易鍛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2、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同樣是上面的小島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充分讓學生理解其保衞的價值,小島作為國土的一部分,不僅具有主權意識(國防意義),而且具有廣闊的資源價值(海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品、魚類及其他生物),更具有開採捕撈形成的經濟價值。例如在“南海諸島”的教學中,南海諸島,絕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灘,島嶼不多,其共同點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島海拔不超過15米),面積小(最大永興島僅1。85平方千米),南海諸島分佈範圍展布在南北縱長1800千米,東西橫寬800多千米的南海廣闊海域,約160萬平方千米,佔我國管轄“藍色國土的一半還多,其主權方面政治意義可想可知。同時從自然資源方面思考,島上長夏無冬,林木繁茂,海島眾多,鳥糞積藏量十分豐富,為農業發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機肥,具有相當的經濟開發價值。再者,之所以聚集眾多海鳥,緣於就近海域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所以這裏也是中國第二大漁區和重點開發漁區。第四,據科學勘測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樣,均已發現有大型儲油、氣的地質構造。因而保衞南海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島,其意義遠不在於小島本身,而在於它是扞衞國家的領土主權,保衞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豐富的石油及礦產資源。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3、通過引導學生轉換問題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則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於對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為環境資源的認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

許多發明創造,最初往往源於想象,以往在人們看來似乎異想天開,而今經過研究都一一成為現實,對於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突發奇想,作為教師首先應從保護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護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儘管在今天用颱風發電還是一種奇想,但有誰能肯定,明天不會成為事實呢?為收集雷電而獻身的_,用自身體温去孵化雞蛋的愛迪生,當時不也是被人們視為瘋子嗎?例如學生在學習季風氣候中的“颱風”這一知識點和第七章風能發電之後,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風能發電,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用颱風發電呢?颱風來時,往往是狂風暴雨、停電、交通中斷、通訊受阻,給人類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損失。如果把颱風用來發電,便可化害為利,保持通訊暢通……”在我看來,這就是可貴的創造性思維。如果這時候對學生這種“無稽之談”進行批評甚至取笑,那麼,勢必會扼殺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的積極性,因而必須採取肯定的方式給予鼓勵。這樣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如,學生中有人喜歡集郵,一張精心設計的精美的郵票,可產生種種相關的聯想:如從“引灤入津”的郵票引導學生聯想我國水資源的現狀與分佈和利用,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提出南水北調?從“礦石”郵票引導學生聯想我國礦產資源的種類、儲量、分佈。只要因勢利導,利用郵票中諸多與地理知識相關的題材,引導學生就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想,自覺地思考。事實上就我國發行的郵票而言,如果不是受發行時間和學生個人藏品的侷限,國中許多部分的地理知識都可以從郵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來。利用這種想象,通過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引起與之相聯繫的另一個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觀念的出現。只要引導得當,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體會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形成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地理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礎的侷限很少,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郵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曾指出“過去一般人認為高智商就等於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隻有20%歸於智商,而80%則受情商的影響。”情商是人生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響着學生學習的各個層面。通過對郵票畫面的地理知識題材的想象、聯想,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由此掌握相關地理知識的系統性,正是一種情商的牽引,其間的努力正是要實現從20%到80%之間的轉化。

【結論】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構建;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305-02

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通過尊重地域文化、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結合理論和實踐的形式進行人文精神的構建,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資源價值觀,還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中的精髓,從而在以後的生活中良好的應用在地理學科中學到的知識。另外,在人文精神的引導下,學生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發展觀,進而促進我國社會更好的發展。本文對高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構建和作用進行了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構建

1.1 尊重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存在很強的地域差異性,在人文地理中,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具有區域性,不管是人口的分佈,還是工農業的佈局等。因此,地理課程的教學也具有相應的差異,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注重人文地理知識的教授,讓學生逐漸樹立區域多元化的意識,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1]。世界上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習慣,而且這些地域上的差異都會逐漸轉變成文化上的差異。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構建人文精神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提高地理課程的學習效果和質量。

1.2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中,要想構建人文精神,必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不僅是人文精神的基礎,還能促進地理環境的良好發展。目前,我國環境破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甚至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發展,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不僅背離了人文精神的構建,還違反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中國古代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充分反應出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但是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逐漸被"人定勝天"的思想所替代,人類對環境的不斷破壞會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來講述一下自己是怎樣保護地理環境的、怎樣才能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等,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説一下在我國有哪些新型的能源,有什麼優點等。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能夠對我國的地理環境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節約能源的意識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

1.3 結合理論和實踐。對於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而言,主要以理論知識講述為主,學生多多少少會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師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構建,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我國的交通進行積極的討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討論小組,着重對我國重點城市的交通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佈局以及佈局影響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採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實現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構建。

2.高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2.1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資源價值觀。在進行高中地理的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地理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將各個地域的環境情況和資源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並且根據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資源價值觀。通過高中地理的學習,還能給學生帶來很多的聯想,從而深刻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瞭解到環境是需要人類去維持和保護的,而且教師還可以結合現在環境破壞的嚴重性,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種環保意識,加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知能力[3]。

2.2 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中的精髓。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中主要分為人文地理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而人文地理知識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識的基礎之上的,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最終的落腳處。對於高中地理學科而言,從人文精神的角度能夠將教材中每個知識點全部結合起來,從而對學生進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學生只要能夠掌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和諧發展的內涵,就一定會掌握地理知識的精髓,從而更好的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其學習效率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於高中地理而言,是一門具有發展性的學科,而人文精神的構建能夠將這種發展性轉換到學生自身的發展中。大部分的地理問題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形成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總結地理原理的能力,從而在以後的生活中廣泛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加強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構建,不僅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且還利於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人文精神的構建時,應該從尊重地域文化、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結合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入手,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但是,目前我國高中地理課堂中人文精神的構建還不夠到位,還需要教師的積極配合和支持,進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如霞。 地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徑選擇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系[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6:123-12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ldm8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