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教學論文

目錄

地理教學論文
第一篇:國中地理教學論文第二篇:七年級地理教學論文第三篇:國中地理教學論文第四篇:地理教學論文寫作第五篇:國中地理教學論文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教師應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習慣,點燃其求知的火種。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必須明確是學生在學習,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幫助,以促使其形成自學能力。教師應設計高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親自實踐、和作探究,從體驗認知的快樂中感受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的精神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説:“興趣的源泉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者、探索者和發明者的希望和願望,而這種希望和願望總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伴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現有知識水平,儘可能的幫助學生把知識加以應用,使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力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它具有不可思議的凝聚力和無法比擬的説服力。教師應充分利用榜樣的模範作用使學生在讚歎、敬佩中得以潛移默化並以之為榜樣,同時給予他們學習活動的時間及必要的鼓勵和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悦,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經過模仿、思索及運用,樹立學好地理的理想和信念,點燃其求知的火種。

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模擬情景訓練、培養其合作與競爭意識為主線,同時抓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使其保持濃郁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學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而教學貴在相機,即發現教與學的最佳時機。所謂“疾而有節,喙啄生機”。這裏的啄乃恰倒好處之啄,恰倒好處便是機。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親身體驗,以培養學生多側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教師應巧妙引導學生通過與人合作來參與競爭,以滿足學生在社會化的進程中發展其個性;同時在滿足其合理化的獨立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培養其集體主義精神,以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同時教師應認識到,人不犯錯是不可能的,錯誤是使人進步的階梯。而學生每時每刻都生活在某種期待之中(例如表揚),當這種期待一旦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向既定目標邁進的衝動感。如果學生長期處於這種重複的心理狀態之中,就會逐漸確定一種成功的自我意向,從而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潛力。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尤其是非學業方面的),充分利用表揚藝術來讓每一位學生都抬起頭走路。

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具體的學法為落腳點,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自學能力。

在整個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滲透着學法指導,為學生提供具體可行的學習方法,學習應有計劃性、易操作,應張弛有度、勞逸結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地理知識,培養了地理應用能力,學會了與人共處和做人的道理。在這裏,學生學有所得、有成就感,這是學生樂學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有步驟、分層次的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知識的輸入過程中學會反思、總結;在知識的內化過程中瞭解新舊知識的聯繫,從而將知識加以內化;在知識的運用過程中感悟,從而促進知識的輸入質量和輸出質量,以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增加了,能力提高了,必然會總結規律,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第二篇:七年級地理教學論文

七年級地理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鄧派兵

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作為中學地理教師的一員,我也在不斷地摸索着。多媒體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採用的最先進的教學手段,通過對學生多維的感官刺激,改變傳統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複雜的變化過程,細微的結構等,它打破了“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很

受學生們的歡迎。

一、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傳統的教學中,課堂上只聽見老師講課的聲音和粉筆的沙沙聲,學生會覺得上課形式單調,不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效果差。在教學中我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它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以往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由於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 學生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和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和難點,有時單聽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力,而多媒體地理教學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於學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於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及掌握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能力

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學生貫於始終的基本技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閲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地理教學中,它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全面的讀圖、用圖乃至製圖的重要本領。例如:在介紹西亞的地理位置時,用閃爍來突出“五海三洲”之地,這樣就可以克服了傳統地圖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紹西亞的石油分佈時,用閃爍來突出波斯灣、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國的位置,這樣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特徵的概念。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保持率

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國小進入中學,還帶着天真可愛,上課積極主動,好奇心強,求知慾強。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看的見,又可以使他們身臨其境。在學習“西亞——世界的石油寶藏”時,我放一段美英聯軍進攻伊拉克的視頻,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看,畫面彷彿把他們帶到了現場。學生都迫切地想知道涉及到的幾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無形中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使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保持率得以大大提高。

當前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在課改的新形式下,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呼之欲出,在學生的學習興趣日益廣泛的今天,地理課如果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就不可能吸引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這對我們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第三篇: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我對國中地理教學的一點思考

——上峽學校冉孟蘭

從事地理教學兩年來,剛開始我在教學中有很多的困惑,遇到了很多問題。主要是目前會考取消地理考試,這就使學生失去了外在的學習動力,加上其他科目時間緊作業多,這就使學生更加無心於學習地理,剛剛開始上地理課的時候有學生甚至要求上自習讓他們自己做作業。為了使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我想必須要改變地理老師固有的教學模式,創新性的採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俗話説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下面我就把我在地理教學中想到的或者用到的一些教學方法進行討論。

首先,我認為要做好地理老師,自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國中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和旺盛的求知慾,要讓學生接受你的課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廣積糧,“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平時就要多多關注新聞,報紙,互聯網等與地理有關的消息。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對老師有一種崇敬之情,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如:

用文學“橘生在淮南則為橘,生在淮北則為枳”來解釋氣候的變化;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理解氣温隨海拔變化而變化的成因;用“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來了解梅雨;用“坐看黑雲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忽驚雲雨在天上,卻是山前晚照明”來説明夏季陣雨;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來解釋氣候;再比如描寫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學習地形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地形特點我們還可以用到:描寫過去河套平原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橫斷山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寫地形是丘陵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描寫四川盆地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山地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描寫桂林山水的:“青蓮出水,碧蓮玉筍世界。”

有時候我們還可以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比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可以搜尋一些關於各個地區風土人情的視頻,甚至可以給他們播放一些相關地域的電影,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從中提取出重要信息,這樣也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蒐集獲取信息的能力。有時候還可以藉助歌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青藏高原時可播放:《青藏高原》;在講黃土高原時可播放《信天游》;在講內蒙古高原,時可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在講雲貴高原時可播放《蘆笙戀歌》;在講中國的民族時可播放《愛我中華》;在講新疆時可播放《掀起你的蓋頭來》;在講北方地區時可播放《黃土高坡》;在講南方地區時可播放《採茶舞曲》或湘曲《劉海砍樵》;在學習台灣時可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在學習香港和澳門時可播放《七子之歌》。

有時也會用到諺語來輔助教學,如描寫西北地區温差大的:“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描寫秦嶺南北自然景觀差異的:“馬前桃花馬後雪”;描寫開墾草原後帶來草場沙化的:“一年開草原,二年打點糧,三年五年變沙樑。”描寫新疆風沙大的:“一年一場風,從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兩土,白天不夠夜裏補。”描寫黃河含沙量大的:“一碗水半碗泥”。描寫生產的:“早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春雨貴如油。”;“蠶無夜食不長,馬無夜草不肥。”描寫氣象的:“天上掃帚雲,地上雨淋淋。”;“早起浮雲走,中午曬死狗。”;“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久晴大霧雨,久雨大霧睛。”“雲在東,雨不兇,雲在南,河水滿。”;

其次,要上好地理課,還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像地理這種非檢測科目,如果老師一味的安課標要求,單一傳授知識,“滿堂灌”結果是教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聽的糊里糊塗,剛剛開始還有興趣,估計到課堂後半部分就沒有幾個人有耐心聽下去了。我想一堂好的課,絕對不會是風平浪靜、波瀾不禁的,應該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讓學生有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在師生思維的碰撞過程中,既要讓學生體會到尋求知識的艱辛和失敗的打擊又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悦感。這不僅僅是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是對人身品質的培養。

新教材無論從結構、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做了較大的改動,圖像豐富,直觀性,可讀性,趣味性比較強。尤其是“讀,想,做,討論”等這些欄目的設置,突出了學生的主題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找,思考,討論等歸納總結出相關知識。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設置一些別樣的地理課,如在複習區域地理的時候舉行分小組的競賽,學生會因為團體榮譽而倍加努力;在學南北地理差異時,可以舉行辯論賽,假設一部分同學是南方的一部分是北方的,都來説説咱家鄉好。學生參與性強積極性高。

在講長江、黃河時可以採用表格的方式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印象。當然這樣的表格不能由老師給他們,應該是讓他們自己查找資料,通過教材課外資料對比得到,讓他們從體會獲得知識的喜悦。

還記得去年在講區域地理時,剛好要準備講日本,就聽説日本發生大地震,福島核電站泄漏,我就以此為切記契機讓學生討論地震的最新信息,同時講述日本發生的各大地震,引出思考:為什麼日本地震頻繁出現?福島核電站泄漏引起的核污染是怎麼回事?核污染對於學生來説還是比較陌生的。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在教學中我認為不一定要按教材按部就班,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時事進行適當調整,別把大好的時事教育機會浪費了。

新課改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僅起引路作用,對於國中地理這種特殊課程我們更應該把着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地理素養和綜合能力上。如在學完世界地理關於地球的初步知識後,可以設計一堂課讓學生來説説我們的地球,這樣的問題難度雖然有點大,但是隻要老師引導合理學生就願意參加到這樣的活動去,真正把書本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能力。目的是達到學生“學習並快樂着”。

再次,充分利用地圖,掛圖,地理剪圖,拼圖等現有教學資源

這些教學資源直觀、形象、生動,學習地理必須用到地圖,它們能夠很好的説明事物的表象,不同對象之間的區別聯繫。用好了地圖我們的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學生如何閲讀地圖,如何從圖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老師長期的培養,使他們養成自己讀圖的習慣。對於農村學校來説,受教學資源的限制掛圖用的相對較少些,但不能因為少就不加選擇,掛圖一定要精挑細選,不適合的即使有也不能亂用,這樣只會使學生對地理事物更加模糊,往往適得其反。

拼圖在學生認識區域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在講中國的行政區劃的時候,學生讀各個省份的形狀位置往往難以記住,而這些地理素質的培養對學生來説相當有用,於是我讓學生買來中國地圖,然後按照各省市的分界線剪開,以遊戲的形式讓他們進行拼接,拼接次數多了他們也就熟悉了。待他們比較熟悉的時候,

我又教他們畫地理簡圖,進一步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為今後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寓教於樂”是我一貫奉行的教學思想,我相信學生在遊戲玩樂中會更加願意去學習,去參與。

再者,任何一個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用好學科之間的聯繫,也是地理教學的重要部分。

介紹世界地理時結合各個國家的社會現狀,板塊特點,可以給學生穿插一些歷史知識;政治課裏將要學習到的社會形態,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結合《2014》這部電影,給學生介紹有關瑪雅文明,用科學的觀點看待瑪雅預言,打消學生對預言的恐懼心理。在講生態平衡時將其與生物知識結合,生態失衡,外來物種侵害等,列舉歷史上一些影響較大的外來物種侵害案例,聯繫到人體生病,身體失衡,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好的健康教育。地理和文學的聯繫前面列舉的很多例子。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其實地理和數學還有更加緊密的聯繫,裏面涉及到了很多相關的計算,但是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數學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地理課堂我們也需要對他們進行潛意識的數學教育,一方面宣傳數學的有用性,一方面避開數學學科本身的枯燥性。

總之,國中地理教學一直值得我們廣大教育者深思,要上好這門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是吸引學生的法寶,教師豐富的知識,良好的修養是上好地理課的前提。創新的教學形式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有心,就沒有做不好的事。

第四篇:地理教學論文寫作

中學地理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文獻綜述

在當前名為素質教育實則應試教育的中學教育大環境下,中學地理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怪圈,現在的中學生,做起大學聯考題是得心應手,可是有時卻連基本的關於國家領土的地理常識都不知道,鬧出笑話。中學地理教育存在重“理”、輕“地”,重應試訓練、輕情感培養的問題。在情感培養領域,愛國主義教育則是核心主旋律。

眾所周知,地理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正是由於地理學科這樣特殊的性質,使得其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功能。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它的知識內涵極為豐富(本站推薦),其德育因素也豐富多樣,其核心內容是:把國情、國策、國法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強化愛國主義;把加強國際意識、全球意識與國際主義教育密切結合起來,深化國際主義教育;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與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密切結合起來,使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具體化。國際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深化開展,實際上也就實際上也就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很重要一個前提就是教師必須要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會保持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就會對祖國產生強烈的責任感,這樣的教師教育出來的學生也會有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對祖國的強烈責任感。

要愛國,必先知國。只有全面認識祖國,才能更好地熱愛祖國,進而致力於建設祖國。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大量體現在闡述祖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方面。海陸兼俱的地理位置,寬廣遼闊的領土範圍,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體現了中國國土條件優越的主要特徵。通過這樣有意識地將思想教育融合於知識的傳授之中,學生能具體感受到祖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國土優勢,從而煥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對自力更生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充滿信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的建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普遍提高。教師要理直氣壯地講成就,壯國威,讓祖國新成就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要培養他們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既要認識祖國自然環境的優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又要認識我國自然環境的不利條件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所在,培養責任感和緊迫感。有了這種對祖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才能使學生既產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又產生建設、保衞祖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而學生有了這種強烈的情感,才能轉化為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信念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以及為祖國積極獻身的精神。

愛家才會愛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從認識自己的家鄉入手去認識祖國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的。結合教材聯繫實際向學生介紹本鄉本土的自然風光、地礦資源、名勝古蹟、民俗風情、生活變化等,使學生對家鄉周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等地理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深厚的感情。

地理教育在國情教育實施時,應倡導和突出領土主權意識和海權意識。這是以往傳統地理教學忽視而當下又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國當下尚未完全統一,不少國土未收復,有很多領土爭議。一方面是陸地領土爭議問題。包括中印藏南問題,中緬“南坎問題”等,特別是中印問題。另一方面是,海洋國土近一半存在爭議。如南海爭議、中日釣魚島之爭、中韓蘇巖礁爭議等等。我們的海洋領土被侵佔,海洋主權亟需捍衞。這些都需要我們的地理教育大力宣傳,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保家衞國意識。

總之,中學地理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密不可分。結合地理教學向學生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時代賦予地理教育和地理教師的光榮任務,我們一定要努力促其實現。

參考文獻:

《中學地理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新探》,林慕珍/福建省柘榮縣一中,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1998年第7~8期

《加強中學地理教材中愛國主義內容的教育》,二巴人幼慶.

《略談中學地理教育中的愛國主義問題》,李思路 重慶南川道南中學

《中學地理和愛國主義教育》,南京市四中範鐵邦

《中學地理教學中國主義教育》,大同三中龐雪春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申秀英,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總第41期)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童竹君,教育導刊2014年第5期

《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蔣海榮,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 第4期

《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太原二中30027張文梅

《中學地理教育中的愛國教育》,黃承華,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平川中學

第五篇: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當前在地理教學的新課程標準的形勢下,如何加強對地理課堂教育教學改革出發,就多年來的地理教學和近一年多來實施新的地理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體會中,提出了一些在地理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問題改革的初步設想和做

法。關 鍵 詞:重視基礎教學情感互動教學學習評價多年以來,國中地理教育教學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衝擊下,學生地理學習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地理教學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多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特別是一年多來,在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仍然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計算實地距離、判斷方位和氣候類型、年平均温差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的公民意識。就目前來説,地理學科在國中教學中還是處於“小兒科”、“皮膚科”的地位。國中學生往往剛接觸地理學科積極性還比較高,但越往後,特別是進到八年級時,地理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現了地理課的“廬山真面目”,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目的性越來越強:“還是升學學科‘語數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對國中生來説,地理學科在國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負擔”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不重視。而多年的地理學科的教學使我也體會到,並且地理成績好的學生在老師面前也説過,“地理學科不是主科,上課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課上,只要考試得到60分就可以了,也不給老師丟臉”等説法。所以,多年來,學生參加市級地理統考的成績及格率都比較低。可以説,國中地理教學是目前地理教學中最突破的薄弱環節。因此,在新形勢下,地理教師要轉變觀念,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地理教育教學提供理想的育人環境,堅定不移的提高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理念,把地理學科擺在應有的地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在教學上要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環境,同時要有完備的地理教具為地理教學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關鍵的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學科的學習態度,而更關鍵的是應把地理學科放在同等學科的位置上,地理教育教學質量才能不斷地提高,否則地理教師還是個副職。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及《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導下,以新課標,新環境,高要求進行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育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一、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國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非專業地理的兼課教師更拘泥於課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專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於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對於國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會喜歡“地理”?怎麼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國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鬆、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師生都充滿着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 1

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國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法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並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課堂”。由於國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國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佈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佈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着問題的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1)班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課教師的意料。但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迴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教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麼?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三、在新課地理要有“情境”引入由於長期以來不少國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着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地理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國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着地理課堂的實質進步的一面。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在學習“世界人種”時,我引入故事趣聞法説:毛澤東主席在世時,有一天,在他的書房會見了一位美國友人戴勒時,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話都不説,主席見後就説,你為什麼老盯看我。這時戴勒説,你具有一付東方人的臉。主席聽後直言,我是代表中國人的臉,我們可以演各國的戲,包括你們美國人的戲,你們鼻子長,我們可以加鼻子,可你們是演不了中國人的戲,不能把鼻子割掉。這故事説明了什麼?等等,使學生聯想到這是講世界人種特徵問題。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地圖化“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説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於國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

載體。對國中學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學好地圖,並用好地圖,對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當前國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對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則顯得比較薄弱,關鍵在於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很難真正懂得地理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如此,學習和掌握地圖知識,對於學生學習其它科學知識以及開發學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個人,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圖的幫助,這已成為當代人的共識。此外,學習中也需要地圖。大家都知道,地理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地圖,而其它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地圖的幫助。如歷史就離不開地圖和地理知識,語文、體育、美術、外語、數學等課都要有地圖知識,才能學好,事實上所有的學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開。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是離不開地圖這個必備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示意圖、景觀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瞭解,掌握判讀方法。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主要標誌。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這也是最具有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很難成為一位好的地理教師,也就是説,不懂地理的教師。而一些地理教師不願用、不會用地圖的情況實質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弱的表現。目前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死記硬背”現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所以,地理教師還要努力學習和運用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的教學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勢下的地理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五、在地理教學評價中應重視能力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要與改革地理教學學習評價方法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改革死記硬背的考試方法。有的地理教師甚至將學生學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試”上,實踐證明這種想法過去、現在、將來都是行不通的。例如,在一些地方的國中地理教學學習評價的改革是由原來的閉卷改為全部開卷;開卷的範圍從地圖、課本改為只“開”地圖不“開”書;學生學習評價的內容重在讀圖用圖的分析能力。近年來,百色市會考的政治學科也採取這種改革舉措,受到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在我校非畢業班的段、期考的政治學科都這樣進行,受到了師生的歡迎。我多年的地理學科教學,平時不作為主科重視,期末參加市級統考,作為“教”與“學”的評價。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就國中地理學科而言,何而不為呢?而地理學科在廣西部分地區實行會考統考,學生很重視,教師教學積極性也很高。所以,我認為地理學科也要像其它地區和百色市會考“政治”那樣,“全開卷”不但可以減少學生“作弊”現象的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觀公平的環境,操作上也比“閉卷”方便的多。這種考試方式可以考出學生的真實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師注意地圖教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平時要注重提高讀圖能力,這確實可以起到地理教學“減負增效”的作用。學生感到,這樣的考試不需要“死記硬背”,可以獨立地發揮自己的地理學習水平。地理學習評價試題的特點應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備的大的地理事實,如我國的地理位置、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之最”等;地圖性,即所有的試題都可以通過讀圖完成(包括為數不少的地名填圖);開放性,如暑期去雲南、桂林等地旅遊的情境題中,有方位、距離、行車速度、氣温等的查算等題。這樣的學習評價方式可以拉近師生情感,改變學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時也

可以促進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習慣的更新;可以引導師生雙方明確地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強化了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從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增強了,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了。當然以國中地理學習評價的改革為“牛鼻子”也有利於促進地理教與學的雙方“互動”面,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水平的大面積的提高。國中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工作量很大,在地理教師中的絕大部分不可能成為所謂“學者型”教師,大部分人也不可能深入地進行主要由地理教學理論工作者承擔的地理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的探究工作。但地理教師是承擔提高國中地理教育教學質量這一攻堅戰的主力軍。因為地理教師是真正面對着學生,一方面要十分善於實行“拿來主義”,運用新的地理教學理論、模式和手段教學,另一方面更要注意運用適合學生的地理課堂教學方法,注意根據教師本人特點、新的學生特點、新的課程特點、新的教學環境和新的地理科學進展來改革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學方法常教常新,使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如果每一位國中地理教師都能腳踏實地的自覺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國中地理課程可以成為學生喜歡的課程和成為學生終身難忘的教師,也使地理教學水平得到整體的提高。總之,在新的地理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以學生髮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強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牢記“三個代表”和樹立“三個一切”的思想,與時俱進,適應網絡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互動的地理教學與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識的聯繫,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走身“會學地理”的海闊天空,將是美好的地理課堂教學的春天。

本網向你推薦更多文章:

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教學論文的寫作

地理教學論文1

地理教學論文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標籤: 教學 論文 地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g9r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