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地理教學論文(共18篇)

地理教學論文(共1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8篇《地理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地理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地理教學論文(共18篇)

篇一:地理教學論文

一、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提問的功能

1。有效性提問的啟發與培養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類型多為記憶型提問(如:什麼是季風),觀察型提問(如:找出地圖中裏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問(如:美國硅谷的區位條件有哪些),此三種提問類型均為低層次提問類型,主要考查學生的書面知識記憶,以及學生觀察直觀材料的潛力,缺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應用型提問、探究型提問、評價型提問類型,無法鍛鍊學生分析、解決與評價地理事物的綜合性潛力,且提問的次數較多,隨意性較強,使得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提問普遍缺乏目的性與策略性。對此,有效性提問立足於地理教學目標,增設相關提問類型,重在啟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地理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

2。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方式與資料缺乏應有的設計,一方面是提問形式過於單調,趣味性不強,無法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問利用設疑吸引法、反詰提問法、層層遞進法、比較提問法等多樣提問方式,優化教學的趣味性與新穎性,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是問題設置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難以實現預期效果。有效性提問明確提問的發問點,包括預設導入提問、預設銜接點提問、預設圖樣提問、預設課後思考提問等各種提問策略,對應不一樣的教學需求,指導學生參與教學。

3。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有效性提問還具備教學的反饋與調節功能,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反饋主要存在於理答環節,在傳統地理教學提問中,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的問題答案多於問題本身,忽視問題的探究性過程,且教學提問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很少提出問題。有效性提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光,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與拓展,教師鼓勵學生提問並認真傾聽,適時點撥,實現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調節功效是指教師提問為教學建立的節奏性,傳統高中物理教學提問不重視提問的簡潔與準確,模糊性問題常常影響教學的連貫性,有效性提問重視教師的提問表達技術,旨在為實現物理教學過程的流暢奠定語言基礎。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問策略

1。緊扣地理教學目標的多元提問類型。高中物理教學應立足於教學目標,利用多元提問類型啟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在提問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為例,可設置如“地球上淡水儲量佔多少”“、淡水主體有哪些”等概念性問題,對應知識性目標;透過地理圖表觀察,提取數據分析地理問題,對應樹立學生水資源保護觀念的情感性目標;透過設置“人類採取哪些措施緩解黃河斷流”等問題,對應方法性目標,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在提問類型方面,應多采用應用型提問(如:運用案例歸納放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評價型提問(如:你對我國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問(如:為什麼市區的氣温要比郊區高呢)等等,創設學生的問題情境,啟發、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潛力。

2。強化教學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高中物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應強化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設計,比如《工業地域的構成》,可採用設疑吸引法,“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可口可樂公司為什麼不聚集在一齊?”引出工業分散課題;講解《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可加入中國玩具鴨與淘金熱的故事,以“中國玩具鴨怎樣在海水運動中到達英國”的設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發問點設計,發問點設計旨在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以新舊知識的銜接需求為例,可透過預設銜接點提問來實現,比如,《人口的數量變化》,“我們已明白人口增長在不一樣歷史時期呈現不一樣特點,那麼在相同歷史時期的不一樣國家,人口增長又有哪些特點呢?”由此承上啟下,從時光變化教學自然過渡到空間變化教學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交互性與訓練提問表達。高中地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教師重在保障理答的交互性與訓練提問表達。在理答的交互性方面,教師應完成基於問題的“傾聽?D?D?D評價?D?D?D引導”過程。比如,教師提問“: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哪些?”學生給出“交通與資源”的答案後,教師應用心評價:“很好,還有哪些其他條件?”引導學生探究遺漏的“水源”條件,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它會具備交通條件、資源條件、水源條件呢?”從而逐步深入教學進程。在訓練提問表達方面,教師則應力求語言的簡潔準確。比如圍繞地球公轉運動提問,教師應將諸如“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與赤道的關係”準確到“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以南還是以北”。

篇二: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摘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外按自我的需求觀看微課視頻,透過網絡與同伴及教師交流,然後帶着問題在課堂上參與學習,教師發揮着指導的作用,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對地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進行反思。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地理教學

一、前言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模式引領着教育教學前進的步伐,翻轉課堂這種創新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翻轉課堂中,教師製作微課視頻,學生回家或課外利用信息技術平台學習微課視頻及其他學習資源。在課堂中師生、生生互動,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學生、信息技術、課程資料和學習環境構成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學生是主動探究者;信息技術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交流的工具;教學資料是基於微課學習和問題探索的導向。在各種環境下,教師、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料都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中心是學生。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平台中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將自主學習遇到的難題留到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學習,教師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並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取得最好的教學成果。

二、地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課外和課中兩個模塊,課外部分是教師的課前教學準備階段和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而課中部分為知識內化階段和綜合評價階段。首先,教師課前根據課程資料明確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創造教學微課視頻;其次,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透過對所學教材資料中的事物名稱、規律、原理等進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的初步理解和應用;再次,在知識內化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的知識等進行進一步理解、掌握,然後透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分析,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最後,學生對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進行歸納、總結、評價,構成一個知識框架,掌握學習資料,到達必須程度上內化知識的目的。下方以《氣温和降水》一節為例進行地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一)製作課前學習材料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

第一,明確本節資料的學習目標。一是透過課前學習,掌握氣温和降水概念及測量方法;二是透過“翻轉”讓學生自我掌控學習,學會自我管理;三是透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學會分析世界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第二,建立課前學習文本材料。課前,為了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體系有個初步認識,遵循國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透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閲讀教材資料,瞭解氣温和降水的概念、觀測方法、等温線和等降水量線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為了便於學生學習,我在氣温部分補充了有關等温線的進一步探究,以幫忙學生初步瞭解等温線知識,為學習世界氣温分佈規律打好基礎。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發現問題意味着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明顯,掌握了學習方法。此外,學生還能夠從練習當中發現自我對氣温和降水知識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對困惑的方面,此時,學生要做好標記,將問題留到課堂上與學生或老師共同探討。第三,確定視頻要表現的資料,即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並錄製視頻。我運用錄屏軟件錄製了四個微視頻,分別是等温線的識別、世界氣温分佈規律、降水類型及等降水量線的識別和世界降水量分佈規律。視頻的時光最好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而且要目標明確,能夠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課前,教師能夠將“

學習材料”和微視頻發給學生,供學生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學生根據自我的學習狀況進行教學視頻的觀看,對自我的學習進度進行安排、控制,且能夠透過多次暫停、回放方便地做筆記,這樣,學生能夠高效地完成課前練習。

(二)組織課堂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根本

環節一,疑難解答。本環節目的是對學生課前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針對“課前學習疑難問題統計”的結果,教師要根據問題之間的知識邏輯關係進行分類彙總,以便最終總結出疑難問題,如:等温線和等降水量線的識別、從世界年平均氣温圖分析歸納氣温分佈規律、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分析歸納降水分佈規律等。關於解答,教師應先組織學生分組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由學生來分析解答,最後教師再分析歸納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環節二,小試牛刀。本環節目的是檢驗學生透過課前學習對主幹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能夠精選兩道考查主幹知識的題目,讓學生在規定時光內完成。如考查等温線和等降水量線認識、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環節三,成果展示。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之後,完成個人或小組的成果集錦。透過對知識的應用分析和探索過程,學生得到不一樣程度的收穫。成果展示能夠幫忙學生在個人、小組的不一樣成果中間擴充自我的知識,使得地理課堂到達最佳的效果。環節四,問題研究:體驗我們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變化的原因。本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氣候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繫。

(三)開展綜合評價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反饋評價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透過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反饋有利於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讓學生髮現學習的樂趣,而後能夠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地理學習當中,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轉課堂”實踐感悟

翻轉式教學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時光,使學生能自我調節學習,能滿足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能體驗學習樂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理念,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創新教學模式。國中地理“翻轉課堂”還只是處在嘗試階段,它究竟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的幫忙和效益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不斷的實踐與反思,相信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必會為國中地理課程的順利推進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篇三:地理教學論文

1。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好處

從歷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説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和“圖文轉換”。能夠説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主要類型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國中地理課程的繼續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於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和形式上更加複雜和多樣化,除了國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教學策略

3。1重視地圖運用,養成用圖習慣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利用地圖在地理學中的核心作用進行地理教學,潛移默化地營造用心應用地圖的氛圍和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透過讀圖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的`良好習慣。如蘇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轉、公轉示意圖和地球時區圖來直觀地講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利用讀圖來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時差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調動學生學習地圖的用心性,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

3。2鞏固基本技能,培養讀圖潛力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標註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隱性的信息,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3。3進行填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和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和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並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於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佈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佈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鍊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4。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和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篇四:地理教學論文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到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將傳授地理知識,使學生到達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從而構成了過多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章節後面的活動資料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資料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為了到達教學目標,將超多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老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資料,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資料進行詳細地講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資料,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資料,使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資料是一個不錯的選取。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能夠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準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杆、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個比較,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好認真記錄,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狀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溝通潛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資料,將這部分資料作為教學素材,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潛力,從而

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資料,這些活動資料具有必須的差異,有的活動資料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資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資料能夠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資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資料,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資料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有助於為學生蒐集相關的地理資料帶給必須的指導作用,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潛力、分析潛力以及溝通潛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資料能夠幫忙學生對所學資料進行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資料的印象,教師能夠將這部分資料安排在課堂的最後,以便為學生帶給充足的練習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教師能夠將其與所教的資料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潛力。教師還能夠將這些活動資料適時地穿插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學

效率和教學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篇五:地理教學論文

一、把握教學重點,設計教學趣點

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應當課前進行完善的備課,確立教學重點,設計教學趣點,如此,才能引起學生對於地理章節資料的學習、討論以及思考。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維創新性的趣味問題,讓學生進行自發性的思考與聯想。例如,在世界氣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用典故“諸葛亮借東風”,從中假設學生是諸葛亮,到底是憑藉什麼條件以及因素來“借東風”,主張學生大膽想象、舉手發言與激烈討論,儘量讓教學有“交流”,有“爭論”,如此,不經意間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在潛意識中培養其學習興趣。

二、幽默教學語言,調劑學生情趣

學習,不僅僅僅是興趣的培養,更是情感的交流。綜合二者,教師既是主導者與組織者,又是參與者。筆者認為,高中地理教師應當提升其教學語言潛力,豐富其風格、個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識化以及通俗化,讓教學資料精簡化,構建生動、趣味的教學課堂,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常見的做法如:(1)利用諺語,精簡教學重點與趣點;(2)採用謎語,提升學習趣味以及學習參與感;(3)巧用古詩文,豐富學習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學綜合性;(4)歌曲聆聽,引發學習興趣以及思維創新潛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綜合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主動求學狀態,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徵,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習效率。

篇六:地理教學論文

一、統一思想,加強認識

統一思想就是要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地理學習,端正地理學習態度,提高地理學習用心性。地理屬於高中教育九大文化學科之一,學校也設置了專門課時、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這些都是有現實依據的。對高中生而言,實現德智體綜合全面發展成為其根本目標,而必要的地理素質是綜合潛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地理學科具有十分強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包涵了自然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高中地理的學科交叉性十分明顯,比如在進行地球和地圖的學習環節,就涵蓋了數學中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在太陽高度的學習過程中,又涉及了相關函數知識;在人地關係的學習過程中,又包涵了許多歷史知識;在學習產業結構過程中,又涵蓋了許多政治知識,等等。由此可知,學好其他科目是學好地理的前提和基礎,而學好地理又有利於其他學科知識的鞏固。因此,地理學習是一個十分好的綜合學習的平台和機會。高中學習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有用心的心態、堅韌的意志以及端正的態度,這些良好品質是每一門學科學習都就應具備的,要求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學習知識、培養思維和提高潛力。要避免學習上的急功近利,避免為考試而考試,我們完全能夠這樣説:“學好地理是學好其他學科的

重要保障,地理學不好,其他學科也難以學好。”

二、將初高中地理進行有效結合

做好國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銜接已經成為實現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明確初高中地理教學資料的異同點,結合教材資料、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科學制定教學計劃。高中地理教師要熟練把握初高中地理資料標準的差異,採取有效方式和手段加強兩者的結合和銜接。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國中地理學習狀況和實際水平,並客觀記錄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簡單愉悦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新的地理知識。此外,教師還要依據高中地理教學要求,確定教學重點,明確教學難點。比如,在進行區域圖學習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普遍不好,他們無法構成完整的區域圖空間概念,由此便無法明白區域所屬地區的區域地理知識,更無從談及運用圖中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若是如此,學生便無法充分掌握該部分的學習資料。針對於此,筆者在教室後面分別懸掛了中國和世界區域地圖。並在日後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資料適當運用兩幅地圖。如此一來,不僅僅加深了區域圖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學生地理讀圖潛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所以,教師務必進行初高中地理知識的有效銜接,以確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貼近生活,靈活處理

教師要用心引導學生以端正的態度和行為來學習地理,提高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度。隨着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日益靈活,教師也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研究證實,用心的心態對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人的態度用心時,腦垂體便會加快腎上腺素的代謝速度,提高身體注意力和興奮度,進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反之,若是態度消極,人們便很容易產生倦怠,從而影響和降低學習效率。教師要樹立學生地理學習自信心,讓他們充分意識到只要付出便有回報。更不因一兩次的學習挫折或考試失利就失去信心,認為再怎樣努力都無濟於事。教師務必儘量避免學生產生這種想法,要鼓勵學生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爭取下次有所收穫和突破。此外,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基本潛力的培養,貼近生活,關注熱點,聯繫實際,正確處理新問題。在教材基礎上,進行知識外延和昇華,擴展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自主探究,加深理解。還有,教師要強化平常作答時學生地理專用術語的使用意識,以便在考試時提高分值。目前,許多學校對地理教學的管理存在着不重視的問題,以語數理化為重點成為大部分學校的典型模式。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以及新課改的不

斷深入,高中地理學科已經成為一門必修的文化基礎學科。這證明,忽視地理教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理屬於一門綜合性和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好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好處。總之,增強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高中教育的一大任務,也是應對大學聯考的必要途徑和過程。所以,高中地理教師要加強教學革新,不僅僅要讓學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和綜合發展。

篇七:地理教學論文

1現階段高中地理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的內涵特徵與價值要求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響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體系內的教師和學生的價值主角是相對化和單一化的,教師高高在上,純粹地將知識進行機械式地傳播;學生被動地把知識進行接收、吸納。而在強調推進“發散創新式學習”的解決學習模式進程的背景下,將“分層次多元化”這一顯著具有“創新”因素的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作為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培養綜合實用型人才的基本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實踐方式之一。問題解決學習模式要從課堂教學抓起,而課堂教學的層次多元化解析則首先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從而誘發其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其次要以具體的觀察、感受為主要展開形式,培養和強調學生學習地理的探索性;再次則是要堅持“發散思維”,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最後則要回歸到地理教學的應用實踐性,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實際的地理問題的應用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的針對探究與可行措施

2。1課堂教學目標的堅持貫徹,層次推進

在進行層次多元的解決學習模式的創設推進之時,相關教師需要堅持教學目標的切實貫徹、層次推進、縱深拓展,進而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實現與學生潛力提升的協調雙贏。例如在講解“宇宙中的地球”之時,由於涉及的天體、星球的名詞、概念、原理繁多複雜,教師就需要明確將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作為整個章節的講授核心,重點講解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影響制約,諸如太陽的光球、色球、日冕以及太陽活動對於地球的無線通訊影響等等。而對於其他八大行星的知識講解,只需要附帶性地進行重點知識點點撥勾畫就能夠,這樣就能夠讓既定的教學目標得以清新全面的凸顯,有的放矢,學生也不會因為本章節涉及的知識點細碎複雜而茫然無措。

2。2學生學習潛力的層次劃分,因勢利導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之前,教師務必對學生對於所學課程的基本的預習狀況進行整體的調查統計,諸如學生對於所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對於課程的基本知識點的初步理解程度以及

學生普遍存在的對於所學課程的知識難點等等,有必要進行一對一的解剖、分析,前後呼應,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系統,也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具體細化的教學設計,有側重地安排教學設計的步驟順序,做到有的放矢。譬如在講解大氣壓強這一章節之時,教師就需要事前組織課代表進行學生預習課本材料的問題收集,將一些理解難度大、解析強度高的氣旋、反氣旋、冷鋒暖鋒的圖例剖面的重點標註圈劃,從而在進行課堂教學之時,側重性、有重點地進行強化講解,做到有的放矢,實現事半功倍。

2。3教學資料的前後連貫交互,細化操作

教師要在具體細緻的教學活動中堅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則,也要觸類旁通地引導學生進行參照類比,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激發其對於新知識的跨越式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適當切實地具體的引導性手段加以輔助、強化。例如,在講解人文地理的長三角的社會區位優勢之時就能夠附帶講解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貌地質,從而促使學生及時鞏固還原之前所學的沖積平原、水文氣候等相關概念,然後再將人文地理知識與自然地理知識靈活結合,及時列出綜合性的習題趁熱打鐵地檢驗學習所學,找出尚存的理解盲點,從而進行鍼對性的二次講解解析。這樣不僅僅能夠在一次教學活動中羅列數量眾多的具有共同本質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養成對知識進行積累比照的學習思維和習慣,從而最終在到達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思考潛力得到新層次的提升。

3學習模式更新推進的細節要素

3。1扭轉觀念,從根本出發

教師應當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秉持“釋放”學生思考模式的基本理念,鼓勵學生進行切實合理的大膽猜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能量。例如在講解四季交替變換的成因之時,教師就能夠將每個季節對應的各個地區的自然帶的自然帶的相關知識結論進行附帶提示,如果缺少某些條件之後某一自然帶的喬木植被特徵會如何、缺乏條件後該如何處理才能到達預期的目標等,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共同解決。

3。2想象力的挖掘與釋放

想象力作為刺激學生創新性思維激烈質變的催化劑,而實現想象力發散的前提就是思維的發散性,發散性要求增強學生的聯想思維潛力。諸如在進行“日出日落時光計算”的知識點講解之時,教師就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球形光影的模型構築,讓學生根據自身對於相關地球自轉的知識進行大膽想象、針對勾畫,教師在一旁進行及時指導、糾錯講解、鼓勵創造,從而讓學生能夠盡情發揮想象力進行發散探究。

4結語

新課改浪潮所帶來的不僅僅僅是對傳統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劇烈衝擊以及顛覆式變革,更深次的還是對當下處於瓶頸期的國內高中地理教學機制的警醒和引導。高中地理學科系統的師生羣體應當聯袂協作、共襄盛舉,切實、協調、高效地去營造活躍多元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從而在貫徹實踐新課改題中要旨的同時,共同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進程的用心、持續、長久地發展。

篇八:地理教學論文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教學資料有目的的將學生引入到自我精心設計的環境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到達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提出一個巧妙的地理問題來吸引學生的關注,也可帶給一個解題思路和參考資料,將學生引入精彩的情境,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自我正面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激起學生困惑、驚奇的心理,從而產生用心探究的慾望,用心思考。如,在學習地球大氣層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為何交通燈要以紅色燈表示禁止、停止,而用綠色燈表示安全和通行,以黃色燈表示有危險呢?進而透過學習大氣對不一樣光譜的散射與折射,從而逐漸解答問題,學習知識。

二、巧用詩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領土廣闊,名山大川、名勝古蹟眾多,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超多的名句,地理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將課本上的地理知識與名詩、名詞相結合,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氣候時,用不一樣的詩句來描述不一樣的季節“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講述氣候的垂直分異規律時,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講述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時,用“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天河”、“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

三、巧用民謠諺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民謠諺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果在地理教學中能恰當的運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能有效的加深學生對相關係列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講述我國內陸地區氣候温差大時,可借用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既生動形象,又富有感染力。在講述生態平衡和能量逐級遞減的特點時,可借用諺語“一山不容二虎”,不僅僅言簡意賅,且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在講授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徵時,可引用“搶季節”、“不違農時”等諺語。在講述草原地區的地理特徵時,可利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方馬兒跑”,讓學生理解到草原的壯麗與遼闊。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教師在教學時,可穿插一些搞笑的故事,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地球在宇宙中一課時,學生常常對宇宙的概念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可透過一些趣味故事,如孫悟空能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那麼他翻多少個筋斗才能到天邊呢?很顯然,他翻多少跟頭也到不了天邊,這樣,學生就很形象的理解了“無限大”的概念。

五、利用愛國情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地理教學應透過更加寬泛的概念向説學生説明我國領土、領海和管轄區域,地理教學要承擔起讓學生熟知我國的領土、領海、領空、專屬經濟區、毗連區、專屬探礦區和大陸架等,從而使學生更加愛國,自覺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六、提煉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有很多規律,如氣候類型分佈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降水空間分佈規律、氣候類型成因規律、時光分佈規律、地質演變規律、海水温度與鹽度分佈規律、陸地自然帶的水平與垂直分異規律等。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諸多規律加以提煉並總結,不但能有效幫忙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還能增加學生的歸納潛力和思維水平。

七、總結

總而言之,在強調素質教育的這天,高中地理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成績,則務必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已越來越難以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持續下去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厭學。只有以愉快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樂於學習,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地理教師要善於抓住地理教學的特點,讓學生愛上地理課,提高教學有效性。

篇九:地理教學論文

1培養興趣是提高地理教學的關鍵

古人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學什麼科目,只要對一門科目有了興趣,那麼即使是再難學的科目也會有着攻破困難的決心,鼓勵自身一步一步地往前進。但是興趣,也並不是説培養就能夠培養出來的,還需要教師一點一點地引導,以及學生自身對於地理看法的轉變,我們明白高中地理不一樣於國中地理的學習,所涉及到的方面很廣,需要了解的知識也很多,給出一道圖,就需要學生從圖中看出該地區的建設、經濟發展等等。而這些往往一下子就擊潰了學生想要學好地理的決心。因此,興趣很重要。首先,能夠培養自我對地理的看法,地理不是簡單而枯燥的讀圖、看圖,而是學好地理益處多多。比如,能夠先從身邊的事情出發,培養自我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當主持人在進行廣播時能夠適當的聯想自我學的地理知識,看電視的時候不要沉醉於泡沫電視劇的體裁,能夠將遙控器轉播到“世界地理頻道”,在欣賞世界大好河山的同時,閲歷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增長,還能夠時刻聯想到地理課本的一些知識點。其次,聯繫生活實際,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增加對地理的趣味性地理學科的學習並不是脱離於我們的生活實際的,實則和我們息息相關在觀察每一次的太陽東昇西落時,能夠聯想到每個季節的晝夜更替及時光長短,晚上的雲多少,關係到夜間温

度的高低,學習了大氣環境後,就能夠利用大氣自身的逆輻射具有保濕的作用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能夠防霜凍。不怕地理難學,就怕自身對地理沒有興趣,沒有了興趣的指引,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會感到吃力。因此,地理興趣的培養很重要,其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關鍵。

2倡導自我學習,反饋學習的學習方式

新時期,賦予我們更多的職責。我們要提倡和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饋學習,構成良好的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進行自我反饋,明確學習動機、態度、策略、方法及學習效果,及時找出自我的學習差距,使自我檢查、評定、調控的潛力隨學習的升級而發展。當學生剛進入高一新學期學習,我就在第一堂緒言課提請學生注意學習方法,注重知識的理解、比較、歸納和梳理;按章節總結知識網胳和結構體系,掌握知識系統;加強高中知識的內在聯繫和相互融合;善於圖文轉化,注意讀圖、析圖、用圖、繪圖等基本技能的提高;靈活運用典型範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並要求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把握好三個過渡,感知方式上由聽覺型為主向視覺型為主的過渡,記憶方式上由機械記憶為主向好處記憶為主的過渡,思維方式上由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透過上述指導,使學生明確高中地理與國中地理學習特點與要求等的區別,從而幫忙學生隨着學習的升級而改善原有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等。對於學生來講,問題的成功解決有利於學習經驗的積累,但並不等於已構成學習策略。學習經驗只有經主體內化方可轉化為學習策略,透過學習活動的深入,在教師的幫忙和指導下,學生逐步擁有必須的

學習策略,並能夠用這些學習策略解決。

3要充分理解課本,掌握課本知識

其實,課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精華。課本教材是其重要的支柱,高中地理也不例外。在掌握了必須的學習方法之後,就必須要熟悉課本,要對課本的各類知識點進行必要的理解,該死記硬背的就下狠心、花時光努力的背誦。該深刻理解的就務必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閲讀並用心思考,從而對教材有一個系統的把握與理解。相較於國中地理的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更為系統、複雜、理解難度比較大。所涵蓋的知識點也逐漸地增多,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就有必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對不一樣學期的教材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比如,對於概念性的知識的學習,能夠先背誦。在背誦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必要的理解、消化,這樣才能在做決定、推理等問題時遊刃有餘,不會混淆其中的概念。另外,一些原理性的知識。就要緊抓基礎知識,一步一腳印的掌握、過關,氣温和氣壓之間是什麼關係,生態平衡的條件差是什麼類似於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就需要理解的基礎之上做到舉一反三。除此之外,每一名學生都就應透過對課本知識的總結和歸納,構成自我的一套學習規律,只有構成自我頭腦中的特有的學習方法,才能夠真正地將所學運用到所用。學習地理,不僅僅要講究方法還需要一股子韌勁兒,應對困難的時候不能夠輕易地放下,哪個知識點沒有掌握好

,那就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不懂的就請教老師、同學,多做題、勤複習,遇見困難解決後記下,不斷地總結經驗,把容易錯的知識點記在一個小本子上。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這樣有助於提醒,有助於自我進行不斷地反思。其實,高中地理的學習不一樣於國中地理,國中地理更多的是講究是什麼,在哪裏。而高中的地理學習則是更多地在強調為什麼。因此,對於剛剛從國中步入到高中的學生來説,需要轉換當初學習地理的觀念,多問些為什麼。我們要重視高中地理課本,其是多位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的經驗,其對我們的教學有着很大的幫忙。綜上所述,對於高中地理的學習,我們要足夠的重視,同時由於地理學科的特殊性,我們教師要不斷地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倡導自我學習,並找到適合自我的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潛力。

篇十:地理教學論文

多年以來,國中地理教育教學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衝擊下,學生地理學習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地理教學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多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特別是一年多來,在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仍然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計算實地距離、判斷方位和氣候類型、年平均温差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的公民意識。

就目前來説,地理學科在國中教學中還是處於“小兒科”、“皮膚科”的地位。國中學生往往剛接觸地理學科積極性還比較高,但越往後,特別是進到八年級時,地理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現了地理課的“廬山真面目”,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目的性越來越強:“還是升學學科‘語數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對國中生來説,地理學科在國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負擔”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不重視。而多年的地理學科的教學使我也體會到,並且地理成績好的學生在老師面前也説過,“地理學科不是主科,上課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課上,只要考試得到60分就可以了,也不給老師丟臉”等説法。

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及《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導下,以新課標,新環境,高要求進行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育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一、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

國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非專業地理的兼課教師更拘泥於課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專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於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對於國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會喜歡“地理”?怎麼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國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鬆、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師生都充滿着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國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法

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並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課堂”。由於國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國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佈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佈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着問題的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1)班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課教師的意料。但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迴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教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麼?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地圖化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説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於國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國中學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學好地圖,並用好地圖,對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當前國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對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則顯得比較薄弱,關鍵在於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很難真正懂得地理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如此,學習和掌握地圖知識,對於學生學習其它科學知識以及開發學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個人,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圖的幫助,這已成為當代人的共識。此外,學習中也需要地圖。大家都知道,地理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地圖,而其它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地圖的幫助。如歷史就離不開地圖和地理知識,語文、體育、美術、外語、數學等課都要有地圖知識,才能學好,事實上所有的學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開。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是離不開地圖這個必備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示意圖、景觀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瞭解,掌握判讀方法。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主要標誌。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這也是最具有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很難成為一位好的地理教師,也就是説,不懂地理的教師。而一些地理教師不願用、不會用地圖的情況實質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弱的表現。目前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死記硬背”現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所以,地理教師還要努力學習和運用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的教學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勢下的地理素質教育的新理念。

篇十一:地理教學論文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教學改革也躍上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台階,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內在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最大的創造力。筆者以地理學科教學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因,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個亙古至今的終極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使學生學會學習,就是這種目標的具體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於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於全面開發學生大腦(特別是右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並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説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為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國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國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牀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牀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國中生而言並不太難。

三、聯繫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佈、自然保護區的分佈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瞭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佈情況與國內的旅遊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遊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説:“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變得十分輕鬆。”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遊、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例如:長江大堤上的“萬壽塔”塔基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從中可以揭示哪些相關的地理知識?

粗粗一看,萬壽塔與地理知識能有什麼關係,至多因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質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沒有仔細思考,這一結論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實上,眾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遠,長江受泥沙淤積,河牀抬高並超過塔基,為了保護塔身免受江水浸蝕而在四周築土疊磚,年復一年,四周越來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麼這個原因本身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可以聯繫到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點植被情況:長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峽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況相對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積。中下游河道流經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使流速減緩,必然使泥沙沉積,抬高河牀。通過“萬壽塔”塔基低於地面這一普通現象,引發學生進行地理方面的邏輯思考,從而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

五、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

力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特意對一些問題進行設計,以定向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你曾説過南海諸島中,島嶼都很小,而且盡是珊瑚礁”,“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衞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説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據“海洋法公約”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可以圍繞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為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海基線起劃定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為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及從領海基線起算寬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為什麼不能放棄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無價值的孤島了。象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瞭,極易鍛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2、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同樣是上面的小島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充分讓學生理解其保衞的價值,小島作為國土的一部分,不僅具有主權意識(國防意義),而且具有廣闊的資源價值(海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品、魚類及其他生物),更具有開採捕撈形成的經濟價值。例如在“南海諸島”的教學中,南海諸島,絕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灘,島嶼不多,其共同點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島海拔不超過15米),面積小(最大永興島僅1。85平方千米),南海諸島分佈範圍展布在南北縱長1800千米,東西橫寬800多千米的南海廣闊海域,約160萬平方千米,佔我國管轄“藍色國土的一半還多,其主權方面政治意義可想可知。同時從自然資源方面思考,島上長夏無冬,林木繁茂,海島眾多,鳥糞積藏量十分豐富,為農業發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機肥,具有相當的經濟開發價值。再者,之所以聚集眾多海鳥,緣於就近海域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所以這裏也是中國第二大漁區和重點開發漁區。第四,據科學勘測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樣,均已發現有大型儲油、氣的地質構造。因而保衞南海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島,其意義遠不在於小島本身,而在於它是扞衞國家的領土主權,保衞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豐富的石油及礦產資源。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3、通過引導學生轉換問題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則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於對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為環境資源的認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

許多發明創造,最初往往源於想象,以往在人們看來似乎異想天開,而今經過研究都一一成為現實,對於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突發奇想,作為教師首先應從保護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護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儘管在今天用颱風發電還是一種奇想,但有誰能肯定,明天不會成為事實呢?為收集雷電而獻身的富蘭克林,用自身體温去孵化雞蛋的愛迪生,當時不也是被人們視為瘋子嗎?例如學生在學習季風氣候中的“颱風”這一知識點和第七章風能發電之後,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風能發電,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用颱風發電呢?颱風來時,往往是狂風暴雨、停電、交通中斷、通訊受阻,給人類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損失。如果把颱風用來發電,便可化害為利,保持通訊暢通……”在我看來,這就是可貴的創造性思維。如果這時候對學生這種“無稽之談”進行批評甚至取笑,那麼,勢必會扼殺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的積極性,因而必須採取肯定的方式給予鼓勵。這樣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如,學生中有人喜歡集郵,一張精心設計的精美的郵票,可產生種種相關的聯想:如從“引灤入津”的郵票引導學生聯想我國水資源的現狀與分佈和利用,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提出南水北調?從“礦石”郵票引導學生聯想我國礦產資源的種類、儲量、分佈。只要因勢利導,利用郵票中諸多與地理知識相關的題材,引導學生就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想,自覺地思考。事實上就我國發行的郵票而言,如果不是受發行時間和學生個人藏品的侷限,國中許多部分的地理知識都可以從郵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來。利用這種想象,通過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引起與之相聯繫的另一個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觀念的出現。只要引導得當,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體會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形成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地理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礎的侷限很少,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郵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曾指出“過去一般人認為高智商就等於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隻有20%歸於智商,而80%則受情商的影響。”情商是人生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響着學生學習的各個層面。通過對郵票畫面的地理知識題材的想象、聯想,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由此掌握相關地理知識的系統性,正是一種情商的牽引,其間的努力正是要實現從20%到80%之間的轉化。

【結論】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這裏借用某位名人的話説:“庸師向人奉送真理,名師則使人發現真理”。“送魚”固然鮮美可口,但終究是暫時的,而“贈網”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學會怎樣捕魚,並將受益終身。

篇十二: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是一種修養,地理是一種氣質。地理教育對於學生素質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理想境界是和諧發展,這是課程改革中所追求的價值取向。課堂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主要場所,教師對課堂的最大影響是營造氣氛和對學生髮展的激勵。所以在新課程標準形勢下,發展和諧的地理教育離不開良好的課堂氣氛。

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和諧地理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作為目標,把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所產生的綜合性教育影響力量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在和諧基礎上能產生“諧振效應”,促使學生個體的發展達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益和效率。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諧地理教育正是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怎麼講都不過分,自不必多言。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應當充分協調和發揮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同時還要有時代性,不斷優化地理教學內容、過程、方法、方式等,以突出其教育目的。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一切為學生的成長髮展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心情愉悦、積極上進、思維開啟、樂於實踐的良好氛圍中,有效、高效地學習。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在以本學科教學為主的前提下,結合學科教學,發揮好育人作用,全面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和諧的教育下,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那麼,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創設良好的地理課堂氛圍呢?

一、創設情感氛圍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

教師應樹立民主、服務的觀念。在教學中充當學生的導遊、服務員,建立互助的師生關係,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討論、選擇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敢問、敢答、積極討論,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二、創設活動氛圍促進教與學和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教與學自然融合。

三、創設質疑的氛圍,構建老師提問和學生思考的和諧

在地理教學中,老師應創設多種自主學習的活動形式,打開學生思路,讓課堂質疑充滿生命力。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尋疑,即引導學生動腦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釋疑,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交流等釋疑;引導學生存疑,對一些當前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留待以後適當的時候再研究。質疑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共同努力。學生敢問愛問是培養的前提,會問善問是培養的關鍵。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質疑氛圍,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創設體驗的氛圍,使學生和諧的掌握地理知識

葉聖陶先生説:“體驗的方式並非一途。”體驗學習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學生的任何一種試圖理解所學的努力都可以説是體驗。學生通過體驗情境、描繪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受到具體生動的形象感染。通過體驗表演,他們的情感受到薰陶,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因此,一堂和諧生動的地理課堂,無論對於學生還是老師都是一種享受。構建和諧輕鬆的地理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開展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現在的表現,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尤其對於差生,只要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就是發展,就應該進行肯定性的評價。同時,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樣性。教師發現學生的優勢和潛能,就應及時給予正確評價和鼓勵,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它是課堂教學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我們的地理課堂應當充分協調和發揮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學,質疑問難,讓興趣貫穿教學始終,達到讓學生樂學的目的。不斷優化地理教學內容、過程、方法、方式,突出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地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合作式教學模式,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機統一,真正推動地理教育的和諧發展。

篇十三:地理教學論文

最新地理教學論文

摘 要:《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也就是説,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若想充分發揮地理的真正價值,就必須改掉以往簡單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國中地理;生活實際;問題情境;評價機制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然而,以往簡單的知識傳授,只是加深了學生對地理是“副科”、“豆芽課”的認識,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越來越不重視。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改變以往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地理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與生活有關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河流和湖泊》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也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授課的時候,我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黃河、長江被嚴重污染的圖片,並藉助多媒體讓學生明確了這些污染源都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舉動,讓學生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我還讓學生了解長江洪災、黃河氾濫、凌汛、斷流等帶來的危害,從而,讓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並讓地理知識為學生以後的生活帶來方便。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經説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進而產生認識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傾向,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於國中生來説,該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求知慾強,所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樂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終,讓學生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例如,在教學《土地資源》時,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土地資源屬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2)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有哪幾種類型?(3)耕地、林地共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完善評價機制,重拾學習信心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完善評價機制,要讓地理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間的自主評價,都要從優缺點兩個方面展開,這樣有助於學生的自我認識,從而,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以促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更加輕鬆地掌握地理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單力。關於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新課程:教師,2010(12)。

[2]高峯。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地理教學反思[J]。學週刊:A, 2012(02)。

篇十四:地理教學論文

有關地理教學論文

地理學科文理相通,既有形象直觀的地理表象,又有抽象枯燥的地理規律。地理教學風格的形成,對於優化地理教學,提高地理教學藝術,獲得最佳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創設情境,提高效率

有的地理教師性格內傾,穩重踏實。在教學中往往善“點”,發幽探微,教風嚴謹。有的地理教師愛好文學,有豐富的審美情趣,他們在教學中往往會結合情景吟誦詩詞,渲染意境,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如講“廬山瀑布”時,就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講桂林山水時,引用“江作清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在詩情畫意中,學生深受感染,獲得了極大的美學享受。學生會感到上地理課,就象是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那樣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主要因為教師的思想修養、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個性特徵等。由於這些因素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地理教學風格也各有差別,絢麗多彩,反映出來的整體教學風貌也必然是千姿百態的。

二、嚴肅威懾,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在講系統的地理知識時,地理教師要具有威懾力,緊緊抓住學生的“心”,也就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講解時邏輯性要強,要善於概括和推理;教師要能完全脱離教材,熟能生巧地分析知識點的異同,挖掘精妙,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教學講究方法,講精講透,注意知識的廣度、深度和容量;教學語言嚴謹,清晰,環環相扣;板書設計既簡潔、條理化,又有內在邏輯性,能讓學生根據板書結構“順藤摸瓜”,理清知識點,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教師要有震撼力,威懾力,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老師這兒,才能充分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效率。

三、 幽默活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效率

有的地理教師個性活潑、興趣廣泛,性格屬外傾型。在教學中,往往不會墨守成規。他們巧於設疑,善於激趣;教風生動活潑。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以及風度儀表等,因而必然以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面貌活躍在講台上。有的地理教師情感豐富,在教學中往往很注意情緒背景,善於用自己對所教知識的情感,來煽起學生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會有疑問,有驚訝,有問有答,有爭論,也有笑聲,情感起伏跌宕,學生情緒高昂、興趣濃厚。這些教師在講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時,總是以飽含感情的語言,自然流露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從而以情動人,以情激情,感染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嚴肅認真地講解系統知識的同時,適當運用感性材料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地理教師思維敏捷、機智;能根據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特色,根據學生的實際,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擅長啟發式,教法靈活,注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語言富有激情、優美生動,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板書設計提綱挈領、新鮮醒目、語精字妙,一個箭頭,一個圖例,會引起學生對教材內容豐富的聯想。

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雲裏霧裏,總是認為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四十五分鐘效率自然就會更理想。

即使是同樣的地理教材比如高中地理“我國礦產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這一節,不同風格的教師的`教法設計迥然不同。嚴肅威懾型的教師,往往按照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分佈、合理開發利用的措施這一線索,旁徵博引,有條理,有層次地講清講透,學生往往學得紮實。活潑幽默型的教師,往往提出由淺入深、前後銜接的一些問題,如你對我國礦產資源枯竭問題持樂觀態度,還是悲觀態度;我國礦產中,有八種礦產儲量居世界第一,請想個有趣的辦法記住它;評價我國礦產的優缺點等等,讓學生藉助課本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展開自由討論,逐個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往往學得生動活潑。

四、師生齊動手,演示地理模型提高效率

地理教師只有不斷地追求地理教學藝術,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突破常規,不斷地突破自己,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地理教學風格。而成熟的地理教學風格的最重要標誌、最本質的特色是它的獨特性。獨特是風格的生命,而這種獨特性充分展示了教師的創造才能和智慧。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首先要有一顆炙熱的心,炙熱的情,熱愛地理專業,對教育改革十分積極,對學生十分摯愛,才能“熱情”上課,“激情”上課,以“情”激“情”,才有可能成為地理教學藝術家。因此,地理教學的獨特風格可以具體表現出教師的思想修養。一個厭惡地理教學的教師即使滿腹經綸、技巧高超,也難以形成自己的地理教學風格。一個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的地理教師,他不論是在不同年級上課,還是教學不同的教材。常常表現出他在教學思想、教學作風、教學技巧等方面的特色,給人以特殊的魅力,使自己的地理教學充滿活力,充滿激情,使自己的工作學習情趣盎然。

篇十五: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分享

【摘要】近幾年來,中學地理教育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學校中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衝擊下,教學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國中地理教學的師資、課時、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幾年上百課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量算實地距、判斷方位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可以説,國中地理教學是目前中學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環節。

【關鍵詞】國中地理;教學;教育

1 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於嚴謹、過於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但對於國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悦、興趣是他們的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老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那麼學生怎麼會喜歡“地理”?怎麼能學好地理?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是指師生之間在地理學習上的共鳴,是師生雙方的一種地理學習的愉悦。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於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的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國中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國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

2 讓學生動起來

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並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學校的課堂,也包括網絡、社區、野外的“課堂”由於國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國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佈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佈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在一堂國中地理觀摩課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3 創設新穎的情境

由於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國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着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書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國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實質的進步。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有:地理新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國內外地理新聞;地理趣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地理趣聞,如世界之最等;頭腦衝浪引入法,教師提出地理興趣題激發學生討論;學生報告引入法,學生對學習專題提出個人或小組報告;一題多練引入法,教師針對學生作業錯誤編制開放性題目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目標激勵引入法,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和獎勵目標,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題:表揚批評引入法,對錶現較好的個人或小組進行表揚,鼓勵學生儘早進入學習狀態,並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地理(電腦)遊戲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軟件進行地理遊戲或地理競賽。

4 充分利用地圖

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於國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習者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國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繫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次一級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象的瞭解,掌握判讀方法。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很難成為一個好的'地理教師。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師不願用、不會用地圖的情況是實質是教學要求不高或教學能力低弱的表現。而目前在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死記硬背”現象,恰恰與地理教師不重視提高自己的地圖教學能力有關。地理教師還要注意學習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教學手段。

5 合理地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

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要與改革地理學業評價方法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改革死記硬背的考試方法。有的地理教師甚至將學生學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試”上,實踐證明這種想法過去、現在、將來都是行不通的。學業評價的評定是:在教師採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礎上,以六十分為界對學生給出及格與不及格兩種評定。地理結業評價試題的特點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備的大的地理事實;地圖性,即所有的試題都可以通過讀圖完成;開放性,如暑期去雲南旅遊的情境題中,有方位、距離、行車速度、氣温等的查算等。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拉近師生情感,改變學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習慣的更新;可以引導師生雙方明確地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強化了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從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增強了,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了。

篇十六: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摘要: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有意識地結合時事政治、時事新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細心研究、長期實踐、不斷探索的。作為地理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方面的教學在時間中體現出來。

國中生正處於世界觀逐漸成熟的時期,必須培養他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意識,在地理教學中結合時事政治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筆者就此談第一文庫網幾點做法。

一、結合時事,瞭解地理情況和問題成因,把握管轄現狀和爭端現狀,灌輸主權意識

(一)把涉及地理的時事政治與地圖教學巧妙結合起來

什麼叫涉及地理的'時事政治?筆者認為,主要是發生在當下或不遠時期曾經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有關領土、領海主權爭端、糾紛或外交爭端的事件報道。比如,近年發生的時事新聞等涉及地理知識的課外信息,都可以在教學進程中相機引入課堂。所謂為相機,就是教學到中國地圖、各大洲地圖、世界地圖之類以及各相關國家地理時,便完全可以把相關新聞信息納入課堂教學,引發學生結合看新聞等進行探討、思考。例如,在教學我國的疆域時,會講到周邊的鄰國,講到與印度接壤,即可引入藏南地區的情況介紹;講到東北亞區域時,即可涉及與日本的釣魚島問題;講到東南亞,即可引入南海九段線情況、南海諸島的主權和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島礁爭端。

(二)在滲透與地理相關的時事政治時要初步講清中國相關地區

篇十七: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摘要:地理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口、資源、環境等知識, 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指導作用, 但目前我國國中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本文分析了國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現狀, 又分析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 並提出國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

關鍵詞:國中; 地理教學; 學習興趣;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 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國中學生學好地理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擴充學生的知識寶庫, 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但目前的國中學生大多數對地理課堂不感興趣, 教師要積極探索國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

1、國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現狀

國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 這時的國中生好奇心比較重, 對於新奇的知識比較渴望。國中地理教學涉及國內國外的山川大河、氣候環境、民俗風情, 難易程度對於國中生來説也比較適合。因此, 相比於其他學科, 國中生應該對地理課堂充滿興趣。然而我國目前的大部分國中生對於地理學習並不感興趣, 部分學生甚至產生厭煩心理, 非常不利於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部分學生認為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重要, 為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努力學習地理知識, 然而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地理的學習可有可無, 對於以後的發展沒有作用, 因而地理課堂積極性不高。極少部分學生對地理知識真正感興趣, 認為學習地理不是為了成績, 而是真正喜歡, 真正願意去探索地理知識。國中生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對於地理課堂不感興趣, 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不利於教師教學目標的完成, 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更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國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

國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不利於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國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沉悶無趣, 教學方式單一, 學生家長的影響。

2.1 教學內容沉悶無趣。

地理教學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地理課堂理應是生動形象的, 可以吸引國中生的學習興趣, 滿足國中生的好奇心。但是在現實地理教學中, 由於部分教師教學語言過於蒼白, 教學形式嚴肅刻板, 教學素材選取不恰當, 使得國中學生對於地理課堂的興趣沒有想象中的高。一方面, 教師在上課之前沒有認真備課, 選取的地理教學素材遠離國中生的生活, 不能引起國中生的共鳴, 部分地理教學素材枯燥無味, 難以理解, 國中生在地理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第二, 教師教學語言蒼白無趣, 不能激發國中生的學習興趣。語言是一門藝術, 豐富的語言可以讓聽眾集中注意力。部分國中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注重語言的藝術, 語調平緩, 讓學生容易跑神。學生對於一門學科的喜愛程度與教師有很大關係, 教師講課幽默風趣, 學生就會沉迷於教學課堂, 逐漸培養起學習興趣, 教師講課蒼白無趣, 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部分地理教師講課語言蒼白, 即使是有趣的地理現象教師也將其講的枯燥難懂, 學生慢慢就失去了地理學習興趣。

2.2 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的國中地理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教師講, 學生聽, 教師是課堂的主體, 學生被動地接受地理知識, 無法激發國中生對於地理學習的熱愛。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 教師僅僅注重為學生講解地理知識, 忽視學生地理素質的培養, 不利於國中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國中生在地理課堂上不能發揮主人翁地位, 課堂參與度不高, 對於一些地理知識的發現、探索不能親自參與, 僅僅是聽教師講解, 不能激發國中生對於地理知識的.熱愛。

2.3 學生家長的影響。

學生家長是學生的第二教師, 在學生的教育階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國中生對地理課堂興趣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家長的影響。第一, 大部分家長喜歡文學知識, 對於地理等偏理科的知識興趣不大, 國中生在家長的耳濡目染下對於地理課堂的興趣自然不高。第二, 部分家長認為地理學科難以理解, 給國中生灌輸學不好的思想, 國中生在家長思想的影響下會害怕地理學習, 甚至厭惡地理學習。第三, 大部分學生家長過於重視學生的成績, 忽視學生的興趣培養, 家長認為學生應該花費大量精力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 對於地理的學習僅僅是抱着不丟分就足夠的態度。在家長的影響下, 國中生會過於重視成績, 看不到學習地理帶來的快樂。

3、國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

培養國中生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國中生學習主動性, 提高教學質量。國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從生活中選取地理教材, 豐富教學模式, 做好家長思想工作。

3.1 從生活中選取地理教材。

教師要學會從生活中選取地理教材。例如, 在講授熱帶草原氣候時, 教師可以播放《獅子王》影片片段, 讓學生在欣賞影片裏熱愛草原景觀中學習熱帶草原氣候。教師在講授中國季風氣候時, 可以結合黃土高原唱歌時歌聲情況, 幫助學生理解季風氣候夏季東南風, 冬季西北風的特點。教師在生活中取材, 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激發國中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愛。

3.2 豐富教學模式。

教師要豐富教學模式。第一, 採取合作學習模式,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討地理知識, 在全班營造共同學習的氛圍, 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第二, 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模式, 組織學生親自參與地理實踐, 例如, 做一次地理小型科研調查, 製作地球儀, 觀察一天內旗杆影長的變化等,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與地理相關的科技館, 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地理魅力。第三, 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 教師可以播放動物世界、探索發現等視頻, 吸引學生的興趣,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第四, 教師採用詼諧幽默的講課方式吸引國中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提前備課, 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組織幽默的語言, 提高學生對於地理課堂的興趣。

3.3 做好家長思想工作。

教師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 培養家長對於地理的興趣, 從而帶動孩子愛上地理。教師要讓家長明白, 地理的學習對於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至關重要, 家長要鼓勵孩子熱愛地理, 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知識。

3.4 採用直觀教學方法。

通常情況下, 地理知識的時空界限非常廣闊且遙遠, 所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 僅依靠學生的見聞和視野很難對地理知識有個全面的瞭解和掌握, 此時教師需要藉助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地理景觀圖等來開展直觀教學, 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採用幻燈片、電視錄象等手段, 這樣可以將地理知識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 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國中地理教師,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 藉助地圖冊、課本插圖和地理掛圖來開展教學, 可以實現圖文結合的教學效果, 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 更好的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瞭解和掌握, 同時還可以有效擴展學生的地理視野,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2) 設計地理略圖, 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在進行地理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來為學生設計地理略圖, 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抓住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而且還可以提高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培養學生的學習效果。 (3) 藉助投影、電影、幻燈片等電化教育手段來進行地理課堂教學, 加深學生對抽象地理知識的瞭解和掌握, 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總結

地理學習可以擴充學生知識寶庫, 教師要積極培養國中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篇十八:地理的教學論文

有關地理的教學論文

【內容摘要】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共識。地理學科內容豐富,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着獨特的優勢。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採用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拓展思維空間,增強思維活力,使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創新、開拓型人才。

【關鍵詞】地理教學;創新思維;研究性學習

全球科技、經濟、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教育必須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開拓型人才,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高職階段是學生思維品質與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教學中創新意識建立和創新思維培養尤為重要。地理學科涉及自然、人文等眾多要素,綜合性、實踐性強,許多地理問題貼近時代,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質疑、探究、創造的慾望,在培養創新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高職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至關重要。

一、激發興趣,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動力

興趣具有巨大的推動力,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因素,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積極主動地探索事物的奧祕。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必須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的濃厚興趣。課堂教學中,內容導入是首要環節,教師應想方設法設計一個有吸引力的開始,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對優化教學效果大有裨益。教學內容的導入方式形式多樣,一則有趣的故事、一曲動聽的音樂,一段精彩的視頻、一張生動的圖片、一個社會的熱點問題等,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生興趣盎然。在此情境下再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營造氛圍,鼓勵學生敢於創新

創新能力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寬鬆的教學環境。盧梭説過:“只有環境與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營造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教學中要改變師講生聽的單向傳遞,鼓勵學生間、師生間相互討論的多向交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提供機會、創造條件。

如開展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勇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樂於解決問題。讓學生始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發展學生思維。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評價學生時,要改變過去過分重視結果,而更多關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的探索精神、投入程度以及思維的廣度深度與創新性。“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採用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以鼓勵性評價為主,促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自信。

三、啟迪智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訓練逆向思維,促進思維的流暢性

逆向思維是創新的一種有效方法,它克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帶有創造性。地理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促進思維流暢性的發展。例如,假如地球自轉方向與現在相反,那還能看到太陽東昇西落嗎?假如黃赤交角不存在,地球上還會有晝夜更替嗎?熱帶、温帶的範圍會有變化嗎?學生不會分析晝夜更替、温度帶劃分的原理,是不可能作出正確判斷的。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假想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想象,加深對事物原理的認識,拓展思維廣度與深度,使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二)訓練發散思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一個問題多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儘可能多、儘可能獨創的見解、思路、方法,積極開發發散性思維。例如,對於我國東北老工業區改造有什麼建議?啟發學生從地形、交通、資源、人口、技術、市場等方面積極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點燃創造的火花。“如何合理開發區域旅遊資源?”、“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是否適於大規模開發?”、“南水北調怎麼調?”等地理問題都適於開發發散性思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在創造性思維培養中,僅停留在發散思維上是不夠的,發散思維必須與聚合思維相結合,因此教師還必須重視收斂思維能力的培養,“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養成科學論證、檢驗假説的嚴謹學風。

(三)培育批判性思維,激發思維的求異性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曾提到“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比較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維這一理念。”批判性思維意味着作出合理、明智的判斷。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要敢於對既成理論、方法作出理性分析,甚至敢於質疑“權威”,要對思維定勢進行反思、剖析,培養思辨能力,避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例如,一提到“沙塵暴”,很多人都為之色變,認為它就是一種氣象災害,對人類有百害而無一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教學中鼓勵學生從圖書館、互聯網上搜集信息,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學生髮現,黃土高原“風成説”中沙塵是重要的物質條件;沙塵暴可以抵抗全球變暖;美麗的夏威夷島的形成離不開沙塵暴等等。同學們開放了思路,極大地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提高。再如,河流上是否應該建設大型電站等水利工程?通過林地變成耕地能解決糧食問題等等,對這類問題的反思、探討都是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良好素材。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傳統教學過於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思維僵化,已不適應當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多端思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應改變觀念,即教師不再是知識的講述者,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為學生提供翔實的資料或共享資源,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由學生自己來講述地理現象、分析地理原理。

通過問題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生活動展開教學,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彼此完善,最終得出結論。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設計成有層次的問題線索,通過讀圖、設疑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不斷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其進入“最近發展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將地理知識作為載體,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如分析全球洋流分佈規律時,先讓學生觀察世界洋流分佈圖,思考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在不同緯度帶如何分佈?有什麼共同之處?經過討論學生可以自己繪製出世界洋流分佈模式圖。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三大洋的洋流分佈都在中低緯地區呈反氣旋型環流,而在高緯地區則呈氣旋型環流?引導學生與全球大氣環流圖對比,學生提出盛行風、大陸形狀和地轉偏向力是影響洋流分佈的主要原因。有沒有特例呢?

這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這樣,在教學中學生處於一種“憤悱狀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創造,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地理教學中具有一定深度,啟發性強,又符合學生思維的課題,如“厄爾尼諾給我國氣候帶來哪些影響”、“温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等,教師都可以問題為支撐點組織研討,推動學生不斷探究,使學生獲得自我教育,發展多種思維。此外,學生動手進行地理實驗、地理教學具製作、課件設計;開展地理問題辯論;走出校門到天文館、氣象站、工廠、環保設施進行參觀考察;就某一地理主題進行調查訪問,如街頭排擋對城市環境污染調查,旅遊活動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研究等,都有助於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關心社會的情懷和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激發創新思維活動。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地理教學永恆的話題。只有更新觀念,深入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樂於思考,善於採用合適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才有可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叢書編委會.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7

[2]韋志榕.繼承發展創新———人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J].試教通訊,2004,4:4~11.

標籤: 教學 論文 地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y378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