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思考

國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思考

國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思考

國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思考

摘要:當代國中生處於較高的學習壓力以及較為複雜的學習環境中,自身的心理問題與日俱增。在現代教學改革環境中,我國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強化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將思想品德課與心理教育工作相互整合,也成為國中思品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對此國中思想品德教師需要客觀分析當前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併合理作出應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國中思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有效性

前言:信息時代的靠近,既為大眾提供了便利,但同樣也滋生了一些不良因素。這些不良因素侵入國中階段學生的腦海,對其思想以及心理造成了消極影響。並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壓力都在不斷提高。在過於緊張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學習環境下,很多人都會存在不同高度的心理問題。作為國中學生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引導者,思想品德教師一定要明確自身定位,結合科學客觀的育人理念,將思品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

一、在備課階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充足合理的準備是保證教育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在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師自然也需要做好適當的備課。

(一)設定教學目標

正所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主要羣體是學生,所以教師需要提前瞭解學生的實際狀態[1]。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以學生為出發點,合理設定教學目標。保障目標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與心理髮展狀態。並且,教師所創設的目標一定要難易適中,也可保持一定的梯度性原則。讓學生可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步深入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既不會讓學生產生過高的學習壓力,同時也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在創收目標時,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整體性發展,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性發展站。在總體角度上,創設總體目標;站在學生的個人能力上,劃分不同層次目標。具體來説,國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標主要可被劃分為三個不同類型。分別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以及能力目標。為了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這些目標的要點,在設定目標時,教師應儘量採用方便理解的語句,並應儘量簡潔直接的對學生提出。

(二)選擇教學內容

在備課階段,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同樣也應該涉及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自身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方面都會出現其他的變化。由於青春期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也會產生不良情緒。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設定在以下6點方面。

第一,生理教育。讓學生能夠客觀冷靜的看待自己的生理變化,不會產生害怕或者羞恥心,保證其自身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發展;第二,衞生教育。讓學生可以站在衞生角度上,合理的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生理問題,瞭解青春期的實際含義;第三,挫折教育。當代國中生大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從小順風順水,很少遇到挫折。但是進入到青春期後,其所面對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會更加複雜。很多問題,障礙也會不斷出現。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挫折教育以及心理引導,讓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如何積累應對挫折的經驗;第四,品質教育。通過適當的心理帶動,讓學生養成個性質量較好的心理品質,有意識陶冶自身的情操;第五,分辨教育。國中階段,很多學生都分不清好奇心與從眾心理之間的關係,並會在兩者的抉擇中出現混淆。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對學生加以引導,保證學生心理的健康狀態;第六,壓力處理教育。國中生在學習中會有較大的壓力,也很容易會把這些壓力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影響自己的狀態。例如,在考試前,很多學生會陷入莫名的焦慮,教師需要通過心理疏導,讓學生能夠平靜的對待這些問題,並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2]。

心理健康教育與常規教育不同,教師不能再利用直接的説教或者理論教學,對學生實施指導,而是需要站在實踐或者生活的角度上,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實際的形式加深學生理解,比如生活體驗法,活動體驗法,自主探究法,都是比較適用的教學手段。

二、在教學期間,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滲透活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之間具有一定的相同點。所以,在國中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滲透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因素,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健康活動的重點在於體驗。當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兩者構成完整學習共同體的前提下,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基於學生真實的體驗與感受,教師也可詢問學生的真實想法,以此加深學生的認知,也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完善學生個人素質。

一般來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比較多樣。如辯論,表演,遊戲,競賽等,都能夠較高程度滿足該項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

例如,在向學生傳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是,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活動。首先,將學生劃分成兩組,一組學生扮演父母,另一組學生扮演兒童,兩組學生一一對立,組成二人小組。在設定好遊戲背景後,教師可藉助網絡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在父母伴隨下的幼兒面對着琳琅滿目的商品以及氣味香甜的食物,卻並沒有極大的興致,反而會產生哭鬧的意識。視頻播放完畢後,教師可詢問學生,兒童會產生這一情緒的原因。在此階段,很多學生都會不知所意,也無法找到正確的切入點。所以,教師可以正式引入遊戲內容。鼓勵學生蹲下來,嘗試站在幼兒的視角,觀察商場中的物品。通過簡單的觀察,扮演兒童的學生,會發現爸爸媽媽眼中的世界與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也許在父母眼中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但是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一樣的櫃枱,不同行人的大腿。在這種過於壓抑的氛圍內,孩子很容易會產生不良情緒。通過簡單的體驗,學生就能夠理解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能夠在生活中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換位思考,強化自身心理健康狀態。

(二)滲透體驗教育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的加以心理健康體驗。站在情感角度上,為學生解讀思想品德中的一些問題。在此期間,可供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比較多樣。比如其不僅可以帶領學生閲讀書本,在文字中汲取情感,同時也可創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角度上產生情感共鳴,加深自己的感受[3]。

例如,在青春期很多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心理問題,也會因為自己身體上的一些變化而比較煩惱。例如,同班同學都快速的長高,但只有自己還身材矮小;自己身邊的同學長得很漂亮,而自己卻有小雀斑,青春痘;有的學生因為口音問題,而不敢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針對於學生的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鼓勵他們以小紙條的形式寫下來,投到一個統一的大箱子裏,有教師讀出,並鼓勵其他同學解答這位同學的疑惑,為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以交流的形式,拉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係,也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悦納自己,使之可以在自我重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結論:總而言之,社會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對於國家經濟發展而言,會產生積極影響,但對於處於社會中的大眾來説,其自身的壓力也在不斷提高。國中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在其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國家也需要適當的關注到學生的心理,通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程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備課階段,還是教學階段,都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可推動學生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莫佳慧.淺談如何在國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8):157.

[2]於博文.淺談在國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2):44+157.

[3]魯曉茹.國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1):274-27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m393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