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淺談農村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農村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農村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淺談農村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科學教師們已知道“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知道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包括觀察、提問、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實驗、製作、蒐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但有些科學課堂看是熱熱鬧鬧,學生似乎在自主探究,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穫甚微,得到的卻是無效、低效。調查顯示,第一,不能有效地開發身邊課程資源,至使40分鐘的課最多20分鐘講完;第二,學生探究盲目,小組合作沒有實效性;第三,過程性評價單一,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因此,科學課堂出現鬆、散、懶的狀況,從而導致科學課堂教學無效、低效。如何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余文森教授在《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從專業的角度説,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去研究、去發現、去體驗探究的樂趣,去建構知識。也就是説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轉載請註明來自:本站)

 

一、重視身邊課程資源的開發

 

新課程理念主張,教科書只是對課程標準的一種解釋,它不是教學活動的惟一依據。《科學》教材主編路培奇老師有這樣一段精闢的論述:“教材是什麼?教材就是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的一個思路,要想辦法達到你制定的目標,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當成聖經來念。”也就是説,科學教學不是以完成科學教材的內容為目的,教師既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和創設情景來完成,也可以突破教材,聯繫本校、當地的資源充分激活科學教師和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成新的教學內容,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學過程也不僅是忠實的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堂是動態的、發展的,教學是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所以我們應該不拘泥於科學書上規定的教學內容,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

 

當然,科學教師首先要樹立開放的課程資源觀念。在科學課程中,學校和教師、學生都是課程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要重視對學生身邊課程資源的開發。從科學課程資源的特點可分為學校課程資源、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三類。作為農村國小,實驗設備簡陋,教師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領會教材的思路,以教材為資源,以活動為載體,根據自身基礎和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創設具有特色的活動環境。如《我來造一張紙》這一課的教學目的:1、讓學生體驗“造紙”過程;2、通過閲讀資料或實地參觀,瞭解古代造紙技術的發明發展過程,以及現代造紙工業的發展狀況。從第二要點來看,是培養學生閲讀、蒐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如果照本宣科,幾分鐘就講完。如果教師認真有效去開發它、利用它,利用信息技術課、學校的圖書室讓學生去查找相關古代造紙技術的發明發展過程,現代造紙工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我們課本用紙的原料是什麼,並把這些信息引進我們的課堂,我相信課堂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又如學習《植物的一生》,由於學生來自農村,對植物非**悉,但對植物的生長過程也許瞭解的不夠,家長對植物的種子,對植物的一生有着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可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種植的植物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每個學生的家長都是科學教育資源充滿活動的部分,對其合理開發利用,既有利於科學教育資源的擴展,學生在課堂上能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別的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科學課程的內容十分的豐富有趣,它隱含着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因此科學教師首先就要了解教材內容,熟悉當地的植物、動物、自然環境,便於針對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和研究。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在研究“植物與環境”關係的課上,一位美國教師在學生髮現生活中無法解釋的問題時,沒有繼續按照書本上的教學計劃上課,而是陪同和鼓勵學生一起研究校園中三棵遭遇困境的樹,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了活生生的探究活動。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不同興趣和看法,自組成“水”組、“季節”組、“害蟲”組等等。可以説,每個學生都從對身邊事物的研究中,真正感受到科學的力量,認識到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善於用發現的眼光關注學生的生活,就不難挖掘出源於學生生活的科學探究素材,就不難調動起全體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身邊的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只要我們平時多留心觀察,就不在為課程資源的開發發愁了。

 

二、注重培養學生解讀教材的能力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每一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願望。這就需要有表現的機會,表現才能產生興趣和自信。美國人認為,人生就是為興趣所作的表演。興趣才是快樂的源泉,發展的階梯,成功的動力。沒有興趣就沒有記憶,沒有興趣的學習只能是痛苦的煎熬。可見,要想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從興趣出發。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都想有表現的時間和空間,表現慾望和表現能力極強。為了讓孩子們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去閲讀教材,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教學中,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解讀教材的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盲目的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學。洋思的經驗告訴我們,教師的指導要做到“四明確”,即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只有做到四明確,學生才能高效地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實踐“四明確”,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如教學“測量物體的温度”。我説:“同學們,下面我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明確時間),大家自學教材P70頁(明確內容),在自學的過程中同桌相互討論(明確方法),5分鐘後告訴老師測量水温的方法有哪些(明確要求)。根據“四明確”,學生通過自學,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第二,在激發學生解讀教材的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緊張起來,“在勞力上勞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節奏。如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邊學邊思考。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一種緊迫感,如果不認真看,不認真思考,就會落在別人的後面,這是其一。其二,看完內容後,還要將自己讀懂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在全班交流,由於每個孩子都想展示自己,都想得到老師的讚許,因此,孩子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就能有效地完成自學任務,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除此之外,教學中還常採用創設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談話法、問題激趣法等激發學生解讀教材的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效益。如三年級上冊(上)《植物》這一單元中“觀察大樹”,當學生從看一棵大樹到觀察一棵大樹時,我拋出問題,想要知道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呢?鼓勵學生認真閲讀P4,尋找到觀察到更多內容的方法:看、聽、摸、聞,接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踐。又如三年級下冊《我們的生命週期》這一課,教學難點指導學生了解“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的特點各不相同。”,怎樣突破難點,教學中,第一讓學生從收集到的數據和事實交流“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第二引導學生讀教科書第37頁表中的內容並且在各組比較的基礎上填寫,經過綜合、概括得出各年齡段的特徵。

 

學生通過閲讀教材,都想把自己看懂的地方告訴大家,展示自己。當然與此同時,我們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及時進行點撥,加以評價,讓學生樹立自信,快樂學習。

 

三、 注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如: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我們還發現在小組活動時有的小組沒有合作意識,各做各的;有的小組只是少數學生在發言;有的小組熱熱鬧鬧,幾乎是熱烈地投入。可是對過程和結果的檢測卻表明學生很難有價值的收穫。調查發現有的學習小組學習能力較薄弱,有的學習小組都是能力強的學生,有的學習小組不知道怎樣合作。這種沒有根本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實際上只是一種小組合作的表面形式,根本沒有構成真正意義的交流。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如何落實小組中每個人的責任意識,使之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完成任務呢?我認為學生合作學習可分為四個階段:1、準備階段:教師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定合作學習的任務,明確各自的責任;如每一小組確定一名小組長,並明確小組長的作用和職責,小組要有記錄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組員之間要互相尊重,每一位發言者表述要清楚,每一位同學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2、展開階段:學生充分自主的根據計劃開展活動;3、交流分享階段:指導、組織學生的討論交流;4、總結階段:評價總結提高。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小組合作的羣體作用,使每個孩子動口、動手、動腦,不拘形式地讓他們想怎麼研究就怎麼研究,從提出問題到制定、實施計劃,都是由他們自主決定,在相互激勵中探究問題,發展自身,促進合作學習。

 

四、充分發揮課堂評價作用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課程的評價目的是通過評價,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與培養目標,即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其評價的意義在於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的考察,不斷地得到教學實施中的反饋信息,及時對產生的問題進行調整解決,使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和良好的狀態,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應伴隨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的跟蹤和調控,隨時進行了解、關注、分析和判斷,在此基礎上作出相應的評價。“科學學習是以探究為核心”,教學評價貫穿在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效益。如《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在提出探究問題這一環節,教師先鼓勵學生進行猜想,然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比較3只瓶子裏的水的多少。無論學生用什麼方法,只要能説出道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以尊重和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確信自我價值,激發自我效力。在“比較水的多少”探究過程中,教師參與到了學生的活動中,觀察瞭解到了學生認真思考,勇於創新,嚴謹的科學態度及一絲不苟的精神等及時給予的評價;在交流彙報這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傾聽,互相評價,並可利用黑板一角對每一學習小組進行表格式評價,目的是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對於猜想與實驗結果為什麼不一樣,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進行總結,使學生知道只有實驗才能證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實驗與猜想是不一致的。從以上事例中,我們瞭解學生的整個研究過程,學生這種嚴謹求實,用實驗證據來解釋。這種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教師應給予全面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品味成功的自豪感,不斷地使學生振奮精神。

 

新課程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評價過程中還要注重尊重和接納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的個體差異必然會導致他們的思維特點、學習方式、發展起點、優勢領域、發展速度以及最終達到的水平上的差異。因此,評價過程中我們的目不能永遠停留在優等生身上,還應多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關注他們自身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如教學《空氣》一課時,學生對“關於空氣,你還知道些什麼?”這個問題的彙報交流時我有意找一個平時學習較困難的學生説,萬萬沒想到這個學生小聲回答:“空氣是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離開了空氣,就會死。”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對空氣有這樣深的認識,我覺得非常了不起,尤其是這個學生。“你説得很有道理,你可以再大聲點嗎,讓其它同學聽得就更清楚了!”簡短的一句話給這個學習較困難、平時又不愛發言的學生樹立了自信,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加給他增添了勇氣。在教學中我們要允許學生在觀察中、在探究中發生錯誤,這時,應幫助學生尋找失敗的原因,重新實驗,進而獲得正確的結論,適時地進行評價,激發其繼續探究的慾望。

 

當然,評價活動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評價活動是自願、自主的,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只是評價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評價交流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和生活經驗、社會知識,使每一位學生都是通過評價活動,學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實現知識、智慧、思維共享。因此,課堂評價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評價中來,使全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都參與交流,在學生和學生的互動中共同提高思維水平。教師聽完學生的發言,不能簡單地馬上進行判定,最好由學生來進行評價,教師可以讓他們分析同學的發言好在什麼地方,差在什麼地方,啟發他們學習同學正確的思維方法,修正完善同學表述不恰當的地方。

 

在國小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更多的時候還是通過教師的追問、反問,來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如:是嗎?你是怎發現的?你是怎樣想的?這真的是你觀察發現的嗎?等等。追問不僅是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和求證意識的良好途徑,而且可以促使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

 

我想,如果科學課堂教學注重以上四點,40分鐘的課堂就是學生自我發展的課堂,是促進生生有效交流的課堂,是將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的課堂,是以人為本貫穿始終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能釋放它的異彩,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自主評價,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m3e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