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難論文 篇一

>>遼寧產業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經濟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民工荒”、大學生就業難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分析 產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的關聯性 河北省經濟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產業結構調整對高職學生就業的影響與對策 淺析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 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發展的影響 淺析就業信息採集對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 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研究 淺談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知識結構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信心的影響 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 中原經濟區產業結構發展對河南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淺析高等教育結構性失衡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西安市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高校擴招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的模式分析 淺論高校共青團活動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4-12.

[2]呂西忠。三維視角下就業力與結構問題研究[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258-259.

[3]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EB/OL]..

[4]吳建偉。河南省高校專業結構現狀分析及調整對策[J].科教文匯,2013(1):40-42.

[5]高振強。美國高校服務―學習:內涵、模式及原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22-127.

[6]尚蕊。高校專業結構設置及調整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大學生就業難論文 篇二

(一)高校擴招導致供過於求在正常條件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應該相輔相成。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開始擴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學生進入到高校學習。數據表明,1998-2009年間,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7.22%,遠遠超過同期GDP的增幅。由於高校擴招速度過快,從供需的角度而言,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用人崗位需求量遠低於高校擴招後所輸送的人才數量,這將會導致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崗位相對不足,導致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產生。自2008年至今,國內外經濟受金融風暴影響,一些企事業單位減員增效,用工數量減少,加重了高校畢業生供過於求的狀況,就業難題愈加突出。同時,由於擴招之後,大部分的高校將面臨硬件設施不足,科研經費、教師資源短缺等問題。這些問題將會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惡化,教師授課任務加重,授課質量得不到保證等,進而導致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教育體制弊端制約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嚴格地講,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為更多的青年人尤其是農村青年提供了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不僅促進了教育的公平性,還從整體上促進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的提升。但是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培養方式繼續沿用舊的培養模式,繼續以高層次、研究型、理論型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方面的工作還很欠缺,導致學生較難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另外,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採用的依舊是“一學定終身”的培養方式,學士、碩士、博士不出校門一氣貫通,毫無社會實踐經驗。一旦找不到工作,不僅給社會壓力,還會給學生本身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三)學生就業能力欠缺《人力資源藍皮書:中國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4》指出,中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內的工作穩定性差。據調查,2013屆大學畢業生34%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離職的人羣中98%是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和“薪資福利偏低”。離職率反映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穩定性,主動離職率偏高會影響到大學生自身的職場發展。個人離職原因反映出大學畢業生的職場認識和適應性有待提高。大學生的職場成熟度和適應性欠缺,也反映了學生在校教育期間就業能力不足的現狀。當前用人單位主要注重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存在着職業目標不明、學習能力不強、實踐能力低下、專業能力不足、品格養成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會阻礙其求職就業。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解決之策

(一)國家政策層面1.改革經濟發展模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實質是就業質量問題,提高經濟生產效率將能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就業。研究表明,總體上,大學生就業比重與技術進步、資本深化、產業升級這三大效率變量的正向關聯性表明,保證經濟增長路徑沿着效率提升的方向延伸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根本着力點。為此,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效率增長路徑上來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重要途徑。如果經濟增長的路徑與大學生就業增長路徑相互背離,那麼其他的政策舉措有可能是徒勞的。2.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當前政府部門已出台多項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許多還只是權宜之策,只能解決當前的矛盾,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源在於改革教育體制,降低高校招生規模,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發展高等繼續教育和在職教育。3.資助特殊專業領域的人才高校招生、專業培養設置要依據經濟市場要求來調整,但是不能忽視了特殊領域的人才培養。有的高校因為某些專業學生就業率低,而取締該專業的招生。高校如此“治標不治本”的舉措也是“無奈之舉”,學生就業難不是就業能力差,而是專業的就業面太窄。因此,特殊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資助其成才就業,在市場不認可或市場需求量少的情形下,保持對研究領域的人才儲備。

(二)高校層面1.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市場變化從供需角度來看,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供需之間存在着結構性矛盾。這種結構性矛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學擴招的結構不合理引起的。為了儘可能地減少高校擴招對大學生就業的不利影響,我國高校應該更加理性地對待各專業的招生,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一致、進度一致,而應有差別地對待。在專業設置和各個專業的招生上應考慮市場需求情況。人才需求預測,主要還是市場統計,學校自身也有預測。此外,擴招還要理性看待專業冷熱的問題,進行適當調整。2.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高校要加強就業工作的建設,加大就業硬件設施的投入,壯大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搭建良好的就業平台。首先,國家出台的就業政策是高校就業工作的行動指南,高校就業指導教師要認真學習、領會政策內容。其次,就業指導部門應將就業政策貫穿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深入、全面地瞭解本校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因地適宜地做出相應的就業指導策略,分門別類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搭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選擇的平台。再次,還要及時研究改進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方式與內容,組織培訓,採取有效措施指導大學生就業。3.注重職業生涯教育高校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核心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工部門做出科學的評估,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使學生準確地定位自我,更好地規劃求學和生活的方向,為將來走向職場或繼續求學深造打下良好基礎。學校應當設立職業生涯教育的相關課程,由就業指導教師或者學生輔導員做好該方面的工作。如一年級,加強學生自我適應的引導;二年級,加強學生自我定位的思考;三年級,加強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四年級,加強學生求職技巧的指導。

(三)畢業生層面1.注重個人就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是就業的主體,就業能力強的畢業生的就業過程更容易。在學習期間,應當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打好專業基礎,培養科研學習能力。同時大學生應當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鍛鍊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個人素養,如誠信、道德、責任心、團隊精神、溝通協調能力等,這是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的重要因素。2.提高畢業生職業適應力畢業生要明確自身定位,注意調整心態。一般來講,剛入職的畢業生由於缺乏工作經驗,所從事的崗位與自己的設想存在落差。因此,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對自己當前的工作崗位做出正確定位。這不僅需要鍛鍊自己的抗壓能力,還需要學習以恰當的心態來應對新環境的挑戰。

(四)用人單位層面1.增強校企合作用人單位的需求其實就是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用人單位要與高校信息暢通,使雙方能及時地做出反應,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適合企業的需求。企事業單位與學校共同建立人才培養基地,與學校長期合作,為畢業生創造實習的平台和就業機會。2.承擔培養企業精英的社會責任用人單位要承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能因為應屆畢業生能力稍微欠缺就拒招。企事業單位要主動承擔培養人才精英的社會責任,學校是理論基石,而企事業單位是實踐的基地,人才的培養都是經過經驗能力的日積月累方長成參天大樹。企業在用人的時候不拘一格,方能為自身、為社會輸送精英。

總之,導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有各個方面的原因,而落實教育制度改革,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培養高素質高校畢業生才能有效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論文 篇三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問題;指導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2-0120-02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着就業總量和結構

我國經濟發展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革,使得市場吸納的就業人數和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大學生的崗位需求不足;再加上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小企業數量太少,未能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樣資本投入情況下,大企業所能吸納的勞動力要少於中小企業,國有企業所能吸吶的勞動力也要少於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會僱傭更多的勞動力,對就業的貢獻也更大……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卻因發展問題還未真正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力軍”。

(二)就業機制尚未成熟,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市場還未建立

“大學生就業機制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統包統分制度已經轉變成了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機制。這種機制的變化把大量的畢業生推向了市場,但同時相關的户籍制度、人事檔案制度、工資制度、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卻未能跟上這種就業機制的變化。”這些都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大學生在就業時必然會將地區、城市、單位性質等列為他們參照的重要因素,這就導致了“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和“孔雀東南飛”現象的產生。

(三)部分用人單位招聘條件過高,存在人才浪費現象

部分用人單位或者沒有根據崗位實際需求,對學歷要求過高;或者要求應屆大學生有一定時間的工作經驗,給大學生求職設置不必要的障礙;還有部分用人單位存在性別、地域等方面的歧視。

(四)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與市場需求聯繫不緊密 有的高校因人設課,有的高校僅僅考慮學科發展的需要,忽視了市場對本專業的實際需求,學習內容與市場需求脱節,學生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知識,在就業時卻無法發揮其專業優勢;而有的高校則一味追求開設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趨同,雖然培養出了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但學生的質量卻無法保證,導致就業情況不盡人意。

(五)高校就業指導力度不夠,忽視對學生的日常教育

有些高校從事就業指導的師資力量不足,通常由學院輔導員和就業指導中心為數不多的老師負責,精力不夠,專業水平不高,僅限於“就業服務”,致使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缺乏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就業時既沒有做好充分的能力和思想準備,又沒有很好的求職知識和經驗,競爭力不強。

(六)部分大學生和家長在教育和就業觀念上存在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在過去幾十年,大學生被認為是天之驕子,是精英,只要上了大學就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階層,捧上鐵飯碗,很多家庭都希望通過孩子上大學改變命運。正是由於長時間形成的傳統就業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和家長即使在就業形勢嚴峻時還抱着過高的就業期望和一定的依賴心理。因此,有些大學生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缺乏認識,求學時沒有主動提升能力,綜合素質不高,難免在就業時四處碰壁。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指導對策

(一)提升職業指導人員自身素質,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在大學生求學和就業過程中,職業指導人員如果能夠提供直接、全面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給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提供很大的幫助。而要做到這一點,提升職業指導人員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各高校應該大力拓展渠道,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讓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都有機會參加職業指導的學習和培訓,提升他們的工作水平。同時,儘量能夠按生均比為學生配備職業指導人員,並制定一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讓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更加有效和規範。

(二)要與政府相關部門、其他職業指導機構以及用人單位保持密切聯繫

職業指導是一項內容很廣的工作,龐雜而又細緻。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很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僅僅限於高校足不出户,是不可能瞭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的。因此,作為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必須與政府相關部門、其他職業指導機構以及用人單位保持密切的交流與聯繫,廣泛瞭解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以便能為學生提供最新、最準的信息。

(三)要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到大學生求學的每一個階段

如前所述,很多高校的職業指導僅限於就業服務,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校教育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過程,學生能力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教育。因此,必須把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到學生求學的每個環節,讓他們一開始就對就業有明確的認知,能夠在求學過程中認識自我,儘可能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進行探索,形成明確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做好思想、心理能力方面的準備。只有這樣,在就業的時候才會因為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從而增加成功求職的機會。

(四)因人而異進行深入指導

大學生作為一個羣體,有他們的共性,作為個體,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個性,所以,隱藏在相似的就業困難表象背後的原因可能千差萬別。例如,一個就業觀念或者就業能力存在問題的學生,有可能主要是因為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面對這些情況,在進行職業指導時,要在“以學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深入分析學生的個人成長過程和家庭背景,全面考慮影響學生思想觀念的各種因素,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指導過程中,要儘量避免大而化之的空話,提供實際的可操作性的方法,這樣才能為迷惘的指導對象提供最有用的幫助。

(五)將職業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

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進行相關諮詢等,都是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直接方式。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各種平台引導學生髮現自我興趣,提升綜合素質,通過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日積月累的鍛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將職業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途徑緊密結合起來。如通過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接觸他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環境,將會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寶貴的經驗。而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能力、研究能力等,則可以通過參與一些相關的競賽和活動得到鍛鍊和提高。

(六)促進職業指導人員專業化的同時,在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方面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

職業指導人員的專業化固然重要,但並不意味着學生職業指導的責任僅限於由專業的職業指導人員來承擔。專業任課教師等其他教育人員的加入,也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高校需要在學生就業問題上承擔多大責任,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多方意見不盡相同。高校不可能對學生的就業問題負全責,但是,應該由高校承擔的教育和培養責任,高校不可推卸。專業任課老師的加入,可以發揮他們較為熟悉這一領域各類資源的優勢作用。因此,高校在職業生涯教育方面必須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形成合力,為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的解決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註釋]

楊泰:《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薛曉峯:《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莫海兵:《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年第13期。

張小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參考文獻]

[1]李曉。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及對策研究[C].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胡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9,(7).

[3]謝作詩,楊克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J].教育研究,2007,(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6ly6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