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範本 國際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範本 國際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範本 國際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2017年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一

《論國民認知差異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摘要:在國際政治關係中,影響兩國關係的除了經濟利益、政治、綜合國力、決策者重大決策等宏觀層面的因素外,兩國間國民的認知差異也會影響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本文試圖從國民認知的角度入手分析影響中國與日本兩國關係微觀層面的因素,具體闡述兩國國民在歷史問題、國家利益、民族心理方面的認知差異。最後將嘗試性地從認知層面對推進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提出一些的建議。

關鍵詞:國民認知;認知差異;中日關係

中日雙方良好穩定關係的建立不僅對雙方乃至於東亞及世界範圍內的和平與穩定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但中日雙方在認同上的差異已成為嚴重影響和制約中日發展雙邊友好關係的障礙。為了打破這種僵局,中日兩國除了需要從政治和經濟等方面進行努力外,還需要從文化認同的層面上着手,積極改善兩國關係。

一、影響中日雙邊關係認知的因素

中日民間關於彼此雙方的認識知覺單薄。從知覺的形成機理講,社會羣體間要形成相互知覺必須具備認知主體,認知對象和認知途徑三個基本要素。在知覺的形成過程中認知途徑的作用相當重要,它是連接認知主體和認知對象的橋樑,如果沒有這個橋樑,社會羣體間是很難形成關於對方印象的知覺。在中日關係進程中,這個認知途徑可以簡略劃分為三類,親身遊歷、面對面對話以及社會中介的介紹,就前兩種途徑而言,一般中日民眾是很難擁有的,中日民間知覺的形成主要依賴於社會中介的介紹。中日聯合調查也指出,連續四年的調查表明,新聞媒體是兩國民眾瞭解對方的最主要渠道。在這種較為單一的認知途徑背景下,社會中介的介紹就在中日民間知覺形成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其介紹內容的廣度、深度、客觀性、真實性也就決定了中日民間知覺的數量和質量。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所營造的信息氛圍是影響中日民間知覺的重要認知情景。

中日媒體在報道對方的過程中信息選擇性都較強,如在日本電視台上有關反日遊行的報道連日不斷地重複播放遊行的錄像,就像中國全國都被遊行洪流淹沒在中國居住的日本人都處在危險中一樣。中國媒體同樣熱心於報道日本政府對中國國民感情的一再傷害,日本對中國的政治軍事圍堵以及日本對中國領土的覬覦。這樣選擇性的報道導致了中日大部分國民對於對方國家在認識上的諸多誤解。

二、中日國民認知差異

文化上的認同差異和相互認識上的心理誤區使中日兩國難以做到透徹地瞭解對方,甚至存在許多誤解,這是當前中日關係的一個突出特點。以下就具體分析中日國民之間存在包括歷史問題認知、國家利益認知、民族心理認知方面的差異。

(一)歷史問題認知差異

半個世紀特別是自上世紀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地區始直至抗戰結束這段充滿血腥味的歷史所造成的兩國民眾之間的心靈創傷和感情堅冰,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民眾認為日本不願在歷史問題上道歉,是一個頑固不化的國家而與之對應的是日本民眾也形成了中國“咄咄逼人”糾纏不清的印象。例如日本一些政治家就説,中國動輒就提歷史問題,要日本賠禮道歉,村山內閣不是在1995年就表示過歉意了嗎?怎麼沒完沒了,日本要道歉到何時才是頭?

(二)國家利益認知的差異

認同的一致性是獲得共同利益的基礎,而行為體對自身利益的認同又離不開自我身份的約束。可見,對自我身份的界定限制着對自我利益的認同,對彼此身份的界定則限制着行為體對雙方共同利益的認同。如果行為體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就不僅能對自我利益形成正確的認識,還能獲得雙方在共同利益上的一致認同近年來中日之間頻繁出現的爭端和糾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日本對中、日雙方的身份和利益認同產生了偏差和錯誤。國家利益説到底是國民認同中的國家利益,是一個被抽象出來的思維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國家利益是由國家認同界定的。

而現在,中國作為亞洲經濟體系新的強國(或潛在的強國),對日本經濟構成了挑戰。在日本的國家認同。現在的中國似乎是舊的亞洲經濟體系的“破壞平衡者”,儼然已對日本的國家利益形成威脅。正是這種認同取向,使日本忽視了兩國之間存在着的廣大的共同利益,只看到競爭的一面,看不到合作的一面,迷信“中國威脅論”,多方遏制中國的崛起。

(三)民族心理認知的差異

在日本對華認知上,日本民族心理的兩面性突出表現在日本人在自卑感與優越感之間不斷徘徊。當日本認為自己處於優越地位時就會表現出對中國的蔑視,反之一旦自己停滯時,不僅出現中國威脅論,在他者認識中甚至還隱藏着期待中國崩潰的陰暗心理。冷戰結束後伴隨着中國的和平崛起,日本對華親近感卻不斷下滑,這種現象與日本民族心理的潛在影響有關。

三、從認知層面對推進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提出的建議

推進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起點是我們必須首先相互瞭解,相互認識,正確認知彼此間的差異。

(一)理性地全面認識和了解日本民族

不管人們對日本的感情是蔑視還是敬,不可否認的是,日本是一個具有特殊的民族心理特徵和特殊的歷史文化的國家。日本人成功地把以強烈的集體主義為美德的社會紀律,同西方人習慣看作與個人主義不可分的那種責任感結合起來,其程度是任何其它國家無可比擬的。這一點已為日本自身的成功發展所證明。

理性的國人,需暫時放下仇恨,用理智與平靜的心態去了解真實的、這個永遠也不會搬家的鄰居,先去了解,面對未來不瞭解別人是危險的,行走在愛恨間,我們總在情緒上反對日本,傷害我們的感情,的確,日本始終欠中國一筆歷史債,註定要清算後才能平復國人心懷的血淚債,但在這之前,讓我們睜大眼睛把對方看清楚,讓我們把他們的優點和精華拿過來,只有強大才有話語權,也只有強盛國力才有資格説不。的確,在中國漸漸崛起的今天,我們對於日本,需要也必須去了解。

(二)改善認知環境,督促雙方媒體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對方

比較中日大報可以知道,中國媒體對日本的報道要遠遠少於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而且中國媒體對日本的報道更多是和歷史相關的報道,而日本媒體卻格外關注中國當下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的發展,且這種關注是研究式的。我們要拋棄情緒性的關注和報道。 督促雙方媒體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對方,使媒體在市場利益、政治利益、社會利益三者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因為大概對於中日兩國大多數的記者來説,客觀的、中立的友好的報道是他們的理想。但是,導致這個理想無法實現的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制約現在正糾纏着兩國的媒體。如果不對這些障礙和制約等環境因素加以思考,即使宣稱客觀、中立、友好,其結果也只能是於水中撈月。

(三)消除中日民族心理的自卑感,加強互信

從民族心理的角度來看,在中日建立互信的過程中,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雙方要逐漸消除對對方抱有的心理上的自卑感。坦率地説,日本在包括經濟、法制、國民生活、衞生等在內的社會狀況方面,對中國懷有一種優越感,但是對中華文明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風采又懷有一種自卑感。與此相反,中國方面因為自己的悠久文明和在國際政治領域的地位以及作用,對日本懷有一種優越感,但對自己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又懷有一種自卑感。中國人的自卑心理與近代史上的屈辱遭遇是分不開的。

文化是各國人民相互瞭解、相互理解,溝通交流的平台和紐帶。當今,在國際性的交流場合,假定他國(他人)和本國(自己)的同一性,先驗性地想象相互理解的實現,是藴含着極大危險的,這本身就會成為阻塞交流的因素。提倡換位思考,對對方與歷史問題相關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給予客觀的評價。譬如對於日本成為“普通國家”及前述修改戰後憲法等的訴求,對於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訴求,對雙方的政治智慧和民族胸襟,都是一種考驗和挑戰。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態,其合理內核往往是相同的,總能為人類所傳承。各民族的文明都是人類智慧的成果,對人類進步做出了貢獻,應該彼此尊重。人類因無知或偏見引起的衝突,比因為利益引起的衝突更可怕。我們主張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開展廣泛的文明對話和深人的文化交流。

總結: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文化淵源上的某些同質性是雙方形成合作性認同感的地緣優勢和文化基礎。儘管現在中日關係還處於歷史上的低潮時期,兩國人民的認同親近感也異常冷淡,但是,隨着中日之間在多層次、多領域項目中交流與合作的擴大與加強,兩國人民能夠加深對彼此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獲得積極的認同。在這樣的形勢下,中日兩國一定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廣泛開展友好合作的外交關係。

在國際政治研究中既要重視宏觀層面的分析,也要注意微觀層面的分析。既要看到決策者和社會精英的作用,也要密切關注民間的物質和非物質力量。其中,民間知覺的正確與否對於維護國家間關係的正常化非常重要。政府有必要加強對民間知覺的重視和監控及時消除可能危害國家間關係的知覺因素。

參考文獻

[1]劉從德,曾璇。《認同差異:戰後中日關係的文化癥結》[J]。理論研究,2007(5)

[2]劉利華。《試論影響當前中日關係的文化與心理因素》[J]。東南亞研究,2009(4)

[3]張偉東。《論日本的國民性對中日關係的影響》[J]。大連幹部學刊,2008(2)

[4]胡令遠。《文化交流、價值向度與歷史認識—簡論戰後中日關係的精神要素》[J]。日本學刊,2008(6)

[5]譚浪。《中日關係上的誤傳播——新聞報道客觀性原則再認識》[J]。新聞知識,2009(1)

[6]尹斌。《中日民間相互認知與中日關係重構》[J]。日本研究,2008(4)

有關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精 篇二

同志在中紀委十八屆二次全會上強調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對紀檢監察幹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紀檢監察機關不是“廉潔保險箱”,紀檢監察幹部也不具備天然的“腐敗免疫力”。要適應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發展形勢的需要,就必須強化內部監督管理,不斷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當前,紀檢監察系統內部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光照別人不照自己的“燈下黑”問題,加強內部監督還面臨着一些難點,主要為:

1、監督客體意識不強。一是存在特權思想。有些紀檢監察幹部對自身權力缺乏正確認識,產生了“我是監督別人的”、“我是欽差大臣”的身份優越感,説話辦事有憲兵思維,沒有認識到自己也是被監督的客體,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不強,甚至片面地認為被監督是降低威信、軟弱無能的表現,存在牴觸情緒。二是抱有僥倖心理。有些紀檢監察幹部自認為對黨紀國法諳熟於心,自恃通過鑽空子、打“擦邊球”規避監督的手段高明,易把一些內部監督管理制度不當回事。三是領導重視不足。有些紀檢監察機關的領導對內部監督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夠認識,怕內部監督嚴了,造成“對同志不信任”的誤解,束縛了大家的手腳,影響紀檢監察機關的權威,因而未把內部監督擺到重要位置。

2、外部監督難以到位。一是組織忽視監督。在紀委雙重領導體制下,上級紀委離得太遠,對下級紀委難以形成經常性的監督,而同級黨委、政府對紀檢監察機關往往又比較信任,對紀檢監察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也較認可,容易忽視對紀檢監察機關及幹部的監督。二是社會難以監督。由於紀檢監察工作性質特殊,信訪件的受理、案件辦理等有些工作內容不便於公開,這必然會使外界的監督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內很難介入和實施。三是幹部不願監督。紀檢監察系統外的黨員幹部身為紀檢監察機關監督的對象,有的可能自身不是很“清白”,加上忌諱紀檢監察幹部利用權力打擊報復,他們往往不願意或沒有勇氣去監督紀檢監察幹部。

3、監督機構尚不健全。一是監督主體不明。由於機制體制不夠健全完善,目前對“誰來監督紀委”這個問題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還沒有一個法定專門機構來行使監督紀檢監察機關及幹部的職能,監督主體不夠明確。二是內部機構缺失。從紀檢監察機關內部來看,內部監督機構也不健全、不統一,有的把幹部監督工作放在幹部室、有的放在辦公室、有的放在機關黨委或支部,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幹部監督機構。即使有了內部監督機構,因為相互間“同乘一條船、同吃一鍋飯”,抬頭不見低頭見,也容易產生“多栽花少挑刺,留下人情好辦事”的好人主義現象,影響內部監督效果。

4、監督機制不夠完善。一是監督標準不細。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備的上下統一的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制度體系,各地在自我監督上自搭爐灶,監督標準大多為一些不準什麼、禁止什麼等“皮筋式”規定,抽象籠統且彈性大,沒有可操作性,易成為擺式。二是監督程序混亂。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能的工作程序規範還不夠健全,忽視事中控制和監督,如在處理案件過程中,有時存在初查、調查、處理“一竿子到底”等問題。由於程序監督相對滯後,導致紀檢監察幹部履職過程中容易出現某種程度上的主觀隨意性現象。三是監督方式簡單。對紀檢監察幹部多采用內部績效考核、述職述廉等方式實施監督,方式還較簡單;監督的內容往往也是注重工作層面較多,對思想層面及八小時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監督較少,監督範圍不夠廣。

5、權力制約不夠有效。一是自由裁量權大。在調查羣眾舉報反映的問題和線索時,紀檢監察幹部既可以順藤摸瓜、窮追猛打,也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案件線索和證據的取捨還往往取決於調查人員的職業道德、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沒有一個完善具體的約束制度。在量紀過程中,同樣存有視其態度好壞、情節輕重作出處理等問題,如《紀律處分條例》中規定的“情節較輕、情節較重、造成較大損失、造成重大損失、造成巨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等定型,本身就具有彈性,不易作出判斷,容易造成量紀畸輕畸重現象。二是民主監督缺失。存在以紀委常委會取代民主生活會的傾向,執行黨內民主監督不到位。紀委常委會監督有權威,但也因工作議題較多等原因,難有更多精力對辦信、查案、量紀等進行過深過細的監督。班子成員內部雖各有分工和制衡,但相互間呈現“諸侯割據”、各管一方現象,橫向監督也較少。三是公開透明不足。紀檢監察機關的自我監督制度規定、工作程序規定等對外公開不夠,導致外界難以監督。保密與公開的細則規定不夠明確具體,強調保密要求多,也客觀上造成了涉及信訪、案件等一些事項的不透明。

“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先自成”。針對紀檢監察內部監督管理中存在的難點及問題,應着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1、加強教育引導,強化自我監督。一要講清“應該接受監督”的道理。結合正在開展的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思想教育為先導,切實糾正紀檢監察幹部存在的錯誤思想和不良作風,真正樹立“應該接受監督”的客體意識。二要樹立“樂於接受監督”的心態。既要讓紀檢監察幹部明白接受監督是組織對自己最好的關心愛護,也要從工作、生活、思想、經濟待遇、政治待遇等多方面給予紀檢監察幹部關心愛護,緩解他們的社會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讓他們在與外界的比較中落差不至於那麼大,對接受監督保持良好的心態,減少牴觸情緒。三要形成“自覺接受監督”的習慣。在外部監督難以完全到位的情況下,要借紀檢監察“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的契機,首先從健全內部專門監督機構抓起,形成常態化監督的氛圍,讓紀檢監察幹部養成在監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的習慣。

2、健全約束機制,強化制度監督。一要注重事前預防。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規定,如建立健全思想作風紀律規定、職業道德規範、內部監督管理辦法,規範紀檢監察幹部言行;建立職業准入制度,提升新進紀檢監察幹部素質;建立內部交流輪崗制度,減少“關係圈”、“人情網”的產生;完善機關管理制度,強化日常管理等,築牢監督制約第一道“防線”。二要注重事中規範。循着履職用權的各個環節,健全完善工作程序規定,使每個崗位、每項業務都有相應的流程,避免工作中的隨意性、主觀性。如:完善辦信辦案等業務流程,按程序開展執紀監督;建立監督對象知情權告知程序,使其充分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建立監督對象見面約談、申辨程序,重要案件實行公開審理,保證案件處理的公平公正等。三要注重事後懲誡。制訂違反監督程序和制度的相關處理規定,綜合運用批評教育、書面檢查、誡勉談話、公開通報、調離、辭退、立案查處等多種手段,對違反監督制度規定者進行強制責任追究,強化制度規定的“高壓線”作用。比如:建立談話提醒制度,對紀檢監察幹部身上的苗頭性問題“抓早抓小”;建立錯案責任追究制度,追究違規違紀辦案及失職瀆職行為;建立監督檢查及內部績效考核制度,與紀檢監察幹部的切身利益掛鈎等。

3、合理分權制衡,強化權力監督。一要完善議事決策規則。堅持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加強班子內部監督。如:完善常委會議事決策規則,凡涉及批准立案、作出處分決定、“三重一大”事項等均由集體討論決定;堅持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武器加強黨內民主等。二要明確崗位職責權限。圍繞信訪承辦權、案件檢查權、定性量紀權、執法糾風權、幹部選任權、資金資產處置權等,明確紀檢監察機關班子成員、內設室辦、幹部工作崗位的職責權限和崗位責任,實現分工制衡、科學制權,力求決策權、調查權、處分權、監督權相互分離。如:班子成員不同時分管信訪、案件檢查、案件審理工作;受理信訪人員只負責受理轉辦,不直接查辦案件;查辦案件人員只調查突破案件,不從事案件定性處理等。三要強化權力運行制約。進一步完善信訪、檢查、審理等主要業務環節間的互相監督制約,保證權力正確行使。如:建立信訪件輪閲制度,先由分管信訪的副書記提出看法,呈書記簽署意見後,送另一位副書記或必要時送相關常委輪閲,最後由信訪室交辦;案件檢查部門信訪初核結論向信訪部門反饋,由信訪部門答覆舉報人,杜絕隨意掐斷案件線索現象;審理部門採取審閲案卷、提前介入、審理階段與被調查人員談話等方式對案件檢查部門進行監督制約;案件檢查部門對所移送審理案件的審理情況及定性量紀的恰當性進行監督制約;對涉案款物實行“扣、管、處”三分離,檢查部門實施暫扣,辦公室負責保管,審理部門負責審清處理等。

4、藉助外部力量,強化立體監督。一要加強組織監督。明確紀檢監察機關雙重管理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辦法,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和監督;自覺接受同級黨委政府及其組織人事部門、人大、政協的監督。二要推行特邀監督。設立紀檢監察外部監督委員會,聘請社會各界非官方代表擔任監督委員,參與紀檢監察幹部履職過程監督,並及時將發現的紀檢監察幹部違紀線索,移交內部監督機構依照程序調查處理。三要實行公開監督。改變閉門修煉的慣常做法,在不違背保密要求的情況下,儘可能實行紀檢監察工作“陽光公開”,如主動曬出權力清單,公開辦事原則、內容、程序及結果;通過情況通報會、新聞發佈會、“紀委開放日”、官方微信發佈、打造“網上紀委”平台等形式,及時對外公佈紀檢監察工作情況;通過設立監督舉報專線電話、網絡專頁、監督郵箱等措施,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建議和舉報投訴等,主動接受社會和羣眾的監督。

黨內要“環保”,紀檢監察機關更要“環保”。打鐵還需自身硬,紀檢監察機關只有“自監到位”,才能“廣監天下”,唯如此,才能不辱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

淺談當今國際形勢與未來戰爭選修課論文 篇三

當 今 國 際 形 勢 及

論 文

未 來 戰 爭

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學號:09050142 39

姓名:何成建

淺談當今國際形勢及未來戰爭

當今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綜合實力依舊雄厚,而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甘示弱,也正迅速崛起。這兩者在發展時難免因追求各自的利益而發生利益衝突。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大家在解決矛盾的同時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的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也會時有發生。而隨着各個領域眾多高端科技的發展,未來戰爭也將更加激烈化、高端化、殘酷化。誰擁有的軍事科技實力強誰將更有可能會是最終的贏家。

現今世界格局呈多極化發展,即一超多強化。以美國為首的一個超級大國,和歐盟、俄羅斯、中國等多強國家,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而在這樣的一種格局下,局部不穩定是常會發生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並有新的發展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壓迫發展中國家,實施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一些國家繼續擴大和強化軍事同盟,加強軍備建設,嚴重影響了國際安全與穩定。一些國家以“人權”為藉口干涉主權國家內政,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對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出現新的起伏,因民族、領土、宗教、資源等引發的紛爭和戰亂不斷。霸權主義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鬥爭的主線。

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衝突、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台灣問題,利比亞戰爭,南海爭端等雖涉及各種複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説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霸權主義直接間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當前世界的許多地區性衝突、動盪和緊張,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強取豪奪甚至對一些國家地區發動戰爭,極大地破壞了世界的和平。

二、南北發展不平衡,利益衝突更加突出

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機會,但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弊端。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貿易中占主導地位,他們藉此來制定一些對自己有利對發展中國家有害的條約規則,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主導地位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惠。如此導致一些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懸殊愈來愈大。以至於在某一問題上矛盾激化發生爭端。 三、一些國家大搞軍備以及局部的恐怖活動依然存在

例如之前的朝鮮核危機、伊朗核問題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大搞軍備而對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脅。美國“9.11事件”以及局部地區的恐怖襲擊和衝突都使得世界局部地區動盪不安。

總體而言,當前世界人民要和平,世界人民要發展。像中國這一類的國家在國際上不斷努力地扮演着維護和平的角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努力使得國際形勢依舊趨於緩和。各國在整體和平的環境下也都大力發展經濟、科技以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

如今的世界經濟、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突飛猛進,一切越來越科技化、自動化、信息化、高端化。如此未來的戰爭必定是科技化的戰爭。隨着核武器的發展,核力量的威脅更大,未來戰爭可能會用到,但須嚴加控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地球都可能毀滅。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大概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戰爭將更加趨於信息化

現今的科技發展水平已經相當發達,未來更加不可估量。在信息化領域更是如此。現在的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採集技術、遙控技術等發展相當高端。未來的戰爭將會很大程度上依賴與信息化,在此基礎上的無人飛機、遠程導彈精確智能制導、竊取情報、破壞敵方的通訊設備、傳播信息病毒、衞星偵察等都是信息化在戰爭上的應用。失去了信息技術就如同瞎了聾了一般。一切前線的形勢都可能通過遠程來控制。

二.戰爭的發展空間將更加多維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擴展了兵力、兵器作戰的空間性能,大大提高了對敵人的持續打擊能力、快速的信息處理與分發能力,使戰場空間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在信息化戰爭中,戰場空間形態進一步發展,交戰的縱深更大、領域更多、立體性更強,交戰將在全方位進行,沒有明確的戰線。

以前的戰爭主要以陸地為主,夾雜海、空。未來的戰爭將會遍及海、陸、空、太空。在海上,航空母艦、核潛艇、巡航導彈、飛機等將會大有作為,而這也已經是海空結合戰爭了,在陸地上,陸空結合。此外衞星偵察導航將會其發展到太空。

三、高端武器將會在未來戰爭上大顯身手

未來的高端武器將會在戰場上普及,給對方產生重大打擊。 (1)“昆蟲”時代

坦克及其他大型武器容易被地方發現,為克服此缺點,一些電子驅動的微型攻擊武器,比如大小如同昆蟲一般的機器人或其他武器將成為戰爭的主導攻擊力量。

(2)致命機器人

21世紀的戰場將遍佈小型的機器人傳感器。這些機器人可以探測到敵方哪怕是很小的動靜、聲音和熱量等,而電腦網絡聯接控制——傳感器就會及時呼叫無人駕駛飛機或者機器人武器向敵方的目標開火。

(3)隱形武器及反隱形武器

為了反偵察,將會在戰場上出現一大羣隱形武器,如隱形戰機、隱形坦克、隱形機器人、隱形導彈以及一些反隱形武器。

(4)生化武器

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物化學武器也將會運用在戰場上,如一些細菌彈、毒氣彈、腐蝕兵器彈等高端武器也會給對方帶來極大傷害。

(5)潛水航母、智能跟蹤導彈

常規的水面航母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潛入水下。這種巨型潛艇除了能起降戰鬥機外,還是一個巨大的火炮導彈海上陣地,可以半潛在水中向目標發動大規模的火力進攻。而智能跟蹤導彈能隨目標的突變而改變方向最終攻擊對方,實現其最大價值。

具體的未來戰爭場景肯定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了,主要概括為以上的特點。總之,未來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科技在其中尤其重要,經濟、政治文化也起一定作用。

綜上,當今國際形勢整體趨於緩和,局部時有衝突,未來大的世界性戰爭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局部戰爭可能發生。形式也以高科技武器、信息技術化呈現,究其根本是科技、人才、經濟、政治文化的綜合實力的較量。

有關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精 篇四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健全乾部管理體制,從嚴管理監督幹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黨管幹部原則,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構建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機制,使各方面優秀幹部充分湧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重在從嚴管理幹部。”

1.1對重要環節的監督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近年來,幹部監督管理工作水平日趨規範,民主化、法治化程度大有提高,但是對幹部選拔任用和考核等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幹部的推薦提名,領導和組織推薦的比例比較大,羣眾參與幹部工作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考察時廣泛聽取羣眾意見不夠,羣眾代表尤其是對考察對象生活圈、社交圈的瞭解不夠;三是討論決定幹部等重大事項時,難以形成充分的討論廣泛發表意見的氛圍,“一把手”的表態往往就是會議的最終意見;四是在幹部考核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評價主體相對單一,羣眾瞭解不多、參與不夠,考核面相對較窄,信息量不夠大等問題。

1.2對重點對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監督管理的重點對象是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對“一把手”的監督管理。

1.3對重要、核心部門的監督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重要部門(或者核心部門)是相對的,主要指稱掌握有高度集中的審批權或者用人權的部門。

1.4對隱蔽領域的監督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傳統的對幹部監督管理方式側重於對幹部八小時內的“工作圈”的監督管理,而對領導幹部在八小時外的生活、交際圈及配偶子女的情況等隱蔽領域卻殊難顧及,缺乏有效管用的手段和方法。

2.1建立健全科學的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加強日常考察考核

加強對基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日常監督管理,前提是對班子和幹部情況的熟悉、瞭解。因此,要從嚴考核,健全科學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改進幹部日常考核、專項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全面推行基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日常考核制度,重在瞭解掌握幹部的一貫表現,真正將監督管理的工作落實在平時。一要完善考察考核內容。科學設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分析與量化評分相結合的績效管理指標體系,適時出台領導班子考核評價具體辦法。二要建立日常考核檔案。建立領導班子跟蹤管理檔案、幹部實績檔案以及問題檔案,將檔案所載情況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主要依據,全面、歷史、辯證地考核幹部。三要改進考察考核程序方法。同時,注重在考察環節做好公開,接受社會和羣眾監督,加強幹部信息收集運用。

2.2健全日常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一是牢固樹立“大監督”理念。加強基層領導幹部和領導幹部日常監督管理,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和工作力量。二是構建全方位監督體系。完善幹部監督聯席會議制度,通過整合人大監督、檢察監督、紀檢監察、審計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羣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形式,形成以黨內監督為主的相互協調、彼此配合、信息暢通、優勢互補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形成幹部監督的疊加效應。三是整合監督管理工作力量和資源。探索建立領導班子運行情況和領導幹部廉情分析制度,完善監測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相關部門發現幹部在房產、投資、出入境、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異常情況,及時通報紀檢監察和組織部門。積極探索個人財產在一定範圍內公開和新任職公務員財產公開制。四是建立科級領導班子定期研判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幹部隊伍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嚴格落實《黨內監督條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等監督管理幹部的各項制度措施,及時採取談話提醒、誡勉、組織處理等措施予以解決。

2.3前移關口,加強幹部日常監督管理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惟有警鐘長鳴,方能警笛不響。。一是及時談心談話,加強思想教育。開展談心談話,不能只在提拔時、搞集中活動時談,平時也要經常談,及時瞭解幹部的思想動態,做好思想上的引導工作,以思想教育作為日常監督管理的切入點。二是及時函詢、誡勉,加強提醒教育。本着對幹部高度負責的精神,針對組織上發現的和羣眾反映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選人用人、廉政勤政等方面的問題,及時進行誡勉談話;或者發出函詢,要求幹部説明情況、答覆問題,本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及時給幹部提個醒、敲警鐘。三是及時開展警示教育,用反面典型加強警示教育。現實中、特別是幹部身邊存在的反面典型,針對性強、震撼大,教育效果好,能使領導幹部從中汲取教訓,認真反思,引以為戒。

2.4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

一是加強對腐敗易發多發領域的監督管理。當前,建設工程招投標、重大投資項目、行政許可(審批)、國土資源、產權交易、政府採購、財政管理、組織人事等是腐敗的易發多發領域,因此,要加強制度建設,增強這些領域的工作透明度,規範其運作程序,推行“陽光作業”管理模式。二是抓好重點對象和重要、核心部門的監督。對這些重點對象和重要部門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肅處理,實行“零容忍”。三是加強對領導幹部“社交圈”“生活圈”的監督管理。要構建“家庭、單位、社會”三重監督防線。五)強化問責機制和獎懲機制,加大責任追究力度

要建立權力清單制,明晰責任與權力歸屬,為問責提供前提和基礎。尤其是廣大基層幹部,常年身處一線、身處改革發展穩定最前沿,工作甚為辛苦。堅持在政治上關心愛護基層幹部,認真落實關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意見,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為契機,完善公務員激勵保障制度,建立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掛鈎制度,健全基層幹部報酬待遇穩定增長機制,激發基層幹部幹事創業激情。

參考文獻:

[1]付光輝,劉明亮,繆漢良。新形勢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面臨的問題與改革策略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2(15)

有關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精 篇五

同志們:

在元旦、春節兩大喜慶日子即將來臨之際,縣委、政府決定召開全縣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通報全年安全生產指標控制情況,安全生產各個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安排部署元旦、春節期間的安全生產工作,動員全縣上下再接再厲、真抓實幹,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責任,加強防範,全面做好兩大節日期間的安全生產工作,確保全縣人民度過安樂、祥和、愉快的節日。

一、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實施情況

截止到12月份,全縣共發生各類事故起,與去年同期起相比下降65.6%;死亡xx人,與去年同期死亡x人相比上升87.5%;傷x人,與去年同期傷xx人相比下降6.6%;直接經濟損失xx萬元(未包含7月2日xx縣鐵合金廠坍塌事故的經濟損失),與去年同期1348萬元相比下降22.6%。其中:

1、道路交通方面。1月-12月道路交通事故起,與去年同期x起相比上升25%;死亡x人,與去年同期死亡x人相比持平;傷x人,與去年同期傷x人相比下降22.2%;直接經濟損失x元,與去年同期損失x元相比下降93.8%。

2、工礦商貿方面。1月-12月工礦商貿事故共x起,與去年同期x起相比上升60%;死亡x人,與去年同期死亡x人相比上升200%;傷x人,與去年同期傷x人相比上升16.7%;直接經濟損失930萬元(未包含7月2日xx縣鐵合金廠坍塌事故的經濟損失),與去年同期損失x萬元相比上升93.8%。

3、火災事故方面。1月-12月共發生火災事故x起,與去年同期x起相比下降82%;死亡0人與去年同期死亡1人相比下降100%;傷0人(去年同期傷0人);直接經濟損失11x元,與去年同期損失864x元相比下降x%。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我縣的安全生產形勢總體趨於穩定好轉,但存在的問題和隱患仍然很多,需要引起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高度重視。

一是思想認識不足。個別鄉鎮辦事處或部門領導安全生產法律意識淡薄,存在僥倖麻痺思想,認為安全生產憑運氣,發生事故後不是認真汲取事故教訓,而是認為是自己運氣不好,甚至有的認為事故已平息了,還繼續進行事故調查是小題大作。反而對事故發生的前因後果不能很好的吸取一些經驗教訓。往往會造成部分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到位,重生產經營、輕安全管理的現象就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從業人員缺乏培訓、缺乏安全知識、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素質低下,缺乏安全自我保護能力。

二是人員落實不足。我縣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結構中仍佔有很大比重,一些隱患難以徹底根治,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的問題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多數企業未明確安全生產分管領導和專門管理人員,或者安排了專門管理人員,但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執行不力,致使安全生產工作基本處於無序狀態,放任自流。

三是責任落實不足。少數鄉鎮辦事處、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從不研究安全生產工作或參加安全生產檢查工作,習慣性把安全生產工作當作“副業”,沒有真正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即使專門簽訂了治理安全生產責任還沒有清楚認識到實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度不僅僅是一項安全生產的管理制度和辦法,而且也是對自己下屬管理者實行管理的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四是安全投入不足。我縣大多企業安全投入歷史欠帳較多,安全設施設備落後;部分新建企業又千方百計在安全設施設備上減少投入,產生了新的欠帳;特別是部分企業對安全投入重視不夠。儘管近年來,關注安全生產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多數企業對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經濟效益第一的觀念並未從根本上發生轉變,部分企業隱患多多,企業決策層卻熟視無睹,安全生產上僥倖心理還普遍存在,安全投入上“省”、“拖”、“湊”現象普遍;加上縣場競爭激烈,一些中小企業微利虧損,加劇了在安全投入上的捉襟見肘;此外,安全投入沒有直觀的效益,在短期內會給企業帶來成本的增加

五是責任追究不足。在事故調查處理過程中,我們懷着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心情,導致有關事故責任人教育不深刻,事故調查處理沒有發揮舉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歲末年初,人流、物流、車流急增,一些企業開足馬力搶工期、趕進度。面對如此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我們的工作必須始終站在零的起點上,永遠不能鬆勁和歇息。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和各企業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無小事,羣眾利益無小事”意識,本着對人民羣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做到思想上更重視、行動上更自覺、工作上更紮實,警鐘長鳴,常抓不懈。

三、“兩節”期間安全生產的工作重點

(一)認清形勢,明確目標,狠抓安全生產責任落實

現在已經處於生產經營面臨旺季,人流、物流顯著上升,各類生產經營活動明顯增多,引發各類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安全生產進入事故易發期、多發期,安全監管任務十分繁重。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情況要求各鄉鎮、辦事處、各單位的主要領導要真正擔負起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切實把當前安全生產責任目標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企業、每一崗位,做到安全生產人人有責。

(二)突出重點,認真檢查,確保兩節期間安全生產形勢穩定

各有關單位要針對春節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特點,結合百日行動“回頭看”認真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大檢查以各部門組織自查為主,要突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集中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堅決防範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一是要強化元旦、春運期間的交通安全監管。由公安、交通運管主管部門和相關安全管理部門要根據上級的統一部署,及時落實確保春運安全的各項措施。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對可能造成事故的惡劣天氣,要及時採取措施,嚴禁冒險運行;對申請參加春運的車輛要逐一進行嚴格檢驗,嚴禁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車輛參加春運,要進一步加強安全執勤和檢查,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參與春運的車輛;要做好客運車輛安全檢查和維護工作,杜絕故障車輛上路行駛,同時要做好司乘人員的安全教育工作,嚴禁違章超載、超速和疲勞駕駛,杜絕各種交通違法行為。 二是要加強對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監管。由商務、文體,消防等部門聯合組織對商場、賓館、飯店、醫院、學校、歌舞廳、網吧等人員密集場所作為安全檢查排查的重點;對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單位,要立即進行整改;對整改措施不落實的,要堅決依法予以停產、停業。

三是要加大對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監管。節日期間安監、建設局、消防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危險化學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存、運輸、銷售和使用等各個環節的日常監督管理,特別是對劇毒品、液體化學品、液化氣體等儲運和經營環節要落實責任,嚴禁非法生產、非法經銷,嚴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運輸工具和不按指定路線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車輛上路。

四是要加強對煙花爆竹的安全監管。要進一步完善節日期間煙花爆竹安全監管機制,加強聯合執法檢查,堅決打擊制販、銷售假冒偽劣煙花爆竹的違法行為,嚴格執行煙花爆竹生產、儲運、銷售的安全規定,嚴格執行定點銷售制度。加大對煙花爆竹產品質量、運輸渠道的檢查力度,對違法運輸、儲存和銷售的行為,要堅決予以查處。

五是對園區企業加強監管。由安監局加強安全監督執法。園區安監機構要聯合消防、建設、質監等部門,突出建築質量、危險物品管理、消防設施、特種設備、危險作業、危險場所、職業病防治等,全面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對查出的隱患要逐企建立台賬、備案,分類監管。對還沒有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立即停止營業,對手續不齊備的企業要限期完善,驗收合格後方可恢復經營。對危及安全生產的重點難點問題實施專項整治,對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查處、處罰到位。

六是對仍然在生產的礦山企業進行監管。由礦山派出所、國土局對無採礦許可證、超層越界開採、採礦許可證過期未延續非法生產的礦山企業,責令其停止生產並依法予以查處。對經整改達不到基本安全生產條件,依法註銷其採礦許可證。

(三)加強值班,確保信息暢通處置及時

春節期間,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和單位要嚴格落實節日值班制度、領導帶班制度和安全保衞制度,及時掌握安全生產動態信息,確保信息渠道暢通,遇有安全生產事故或突發事件,要按規定及時報告並妥善處臵。

同志們,認真抓好春節期間安全生產工作,事關我縣安全發展穩定大局,事關今年各項工作開好頭,起好步,希望各級幹部正確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明確任務,振奮精神,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保證全縣人民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喜慶、安全的新春佳節!

2017年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六

淺談國際化形勢下的基礎教育

【摘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讓教育國際化成為必然。這不僅是教育的理想目標,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作為一流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高等教育國家化局面已基本穩定和成熟,而我國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則尚處於持續漸進階段。但其發展趨勢是很明顯的。本文圍繞如何做好我國的基礎教育的國家化進程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並給出了筆者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基礎教育;模式;問題與對策

一、概念及現狀探討

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的第十六章中明確提出“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由此可見教育部對教育國家化的重視。那何謂教育國際化呢?筆者在此並不打算為教育國家化下個定義。實際上,雖然“教育國際化”已然成為了學術界的一個高頻詞,但究其定義而言,鑑於社會環境,時代變遷以及探討者立足點的不同,並沒有一個完善的界定。簡單説,筆者認為,教育國家化就是利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雖然,教育國家化的理論關注和實踐探索最初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基礎教育的國家化也漸漸的引起了重視。畢竟,基礎教育的質量決定了教育的發展高度。為此,各地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幫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二、現階段基礎教育國家化的模式

1、聯合辦學模式。聯合辦學模式越來越成為教育國家化的主要模式,該模式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通過聯合辦學,合作雙方可充分利用對方學校的有利資源,教材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資源重組,以達到提高雙方辦學競爭力的目的,這是對於辦學雙方都是學校而言。如果是企業與學校辦學,那企業可為學校辦學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在我國的許多城市我們都能看到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例子。尤其以北京居多,比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與美國波利國民學校合作舉辦中美高中課程項目;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與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都柏林高中中美高中課程項目;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與美國昊濟思學校合作舉辦中美高中課程項目,北京第八十中學與英國埃克塞公學合作舉辦英語WIC項目,其他地方比如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也是一個典型的合作辦學例子。

2、教生交流或交換模式。就教師而言,側重於交流。這種模式是指有計劃有目的定期的選派教師到合作學校進行訪學,進修,搞合作研究,到合作學校任教一定期限等方式,一般被交換的教師在合作學校都能得到比本校相對高一些的酬勞。通過讓自己的老師“走出去”,可以接觸合作學校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設備,以及完善的管理體系。從而提高合作自身的教學水平和修養,為自身學校的發展提出較好建議,達到雙贏的目的。而對於學生而言,多采取交換學習的模式。每年,我國的合作學校間都會有一定名額供學生出國隨班就讀一年或半年,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體會到兩國教育方式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教育文化,從而讓學生們的夢想更高遠,眼界更開闊。

3、國際課程模式。鑑於作為交換生的身份出國學習的名額始終有限,還有部分學校採取網絡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相對而言接受人羣的數量較大一些。國內一些中學開班了網絡班,作為必修課,每週一到兩節課的時間,授課教師是對方學校的優秀教師。而也有些學校採取選修模式,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愛好和需要,選修科目。相對於交換生而言,網絡教育模式讓學生掌握了主動權。網絡為基礎教育國際化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該模式將會是將來國際化最有前途和潛力的模式。

其他還有國際留學模式,國際活動模式(比如冬令營,夏令營)也比較盛行。

三、問題與對策

1、“引進來”與“走出去”。目前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在“引進來”方面做得還比較好。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辦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外國的先進管理體制,我們在努力縮小着與國際領先水平學校的差距。同時,我們政府相關部門在對學校引進人才方面也給予了一定的幫助。但在“走出去”方面,尚且還要努力,我們國內並不是沒有優秀教師,而是國內中學缺乏將教師“送出去”的意識,這是觀念上要轉變。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優秀教師更多的機會走出國門去傳授我們的先進的東西給別國。另外,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在此方面給予國內學校和教師相關津貼補助。在學生交換方面也是一個道理。

2、“質”和“量”。由於基礎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相對於高校的國家化水平而言偏低,所以在國際化過程中難免出現很多疏漏,並且沒有引起重視。基礎教育需要國際化,並不是説所有的中學必須在同一時間,統一步伐,採取統一模式進行國際化。每個學校都要在國際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能不顧質量的引起所有外國的東西,在引進之前必定要先對引起的東西進行一個取捨,而且引進的東西我們都要有一個理解和研究的過程,不可直接利用。總之,在基礎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萬不可急於達到高校的那種成熟的國際化水平,這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應該講究一個 “緩急”,重視“量”的國際化。

3、“本土化”與“國際化”。在基礎教育國家化過程中,必然會存在這樣一對矛盾體。既然走的國際化的路子,必然會對自身學校的體制和結構產生一定的衝擊,是按照國際化的指令更改還是結合自身本土特色進行探討研究。這是我們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要處理好的一個問題。必然,我們肯定不能一成不變的按照合作學校的路子走,必須結合自身學校辦學目標,師生特色,教育目標和宗旨進行調整。這需要在學校領導的得力領導下,全校師生合力才能達到。這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長期的過程。

四、結語

毋庸置疑,基礎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已經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無法避開這一浪潮,那可不順應這一潮流,勇敢的迎接它帶來的挑戰呢?

【參考文獻】

1、賈波,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J]。 燕山大學學報, 2005(2)

2、江彥橋,關於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思考與實踐。 上海“跨國教育及質量保障―中澳合作辦學研討會”[C]。 2007

3、王一兵,高等教育國際化[J]。 上海:教育發展研究,1999(2)

2017年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七

關鍵詞:中美關係 崛起 貿易 台灣問題

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同時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在逐漸增強,軍費連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伴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明顯增強;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感到興奮和激動的,有的對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則視其為挑戰和威脅;雖然中國一再表達自己和平崛起的誠意,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夠平靜的對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更離不開美國,美國與中國在經濟上更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做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它將會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呢?做為世界上的二號經濟大國,最有潛力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中國,他又將會如何發展對美關係?筆者將在本文中討論影響的因素,並分析其走勢。

經貿關係無疑是中美兩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另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係,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市場潛力國家,同時中國也使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經濟利益是推動中美關係不斷前進的保障。自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以來,經貿關係一直是中美關係中發展較快的領域,冷戰結束後的90年代,發展尤為迅速。中美兩國在經濟領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雙方在經貿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斷增多增大。美國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對象,也是四化建設所需的外部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的主要來源地。美國也亟需中國廣大的市場、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資場所。中國的優質廉價商品每年為美國消費者節省成百億美元的開支,為美抑制通貨膨脹、穩定市場起了積極作用。美國在中國的鉅額投資每年為其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中國超過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的70%以購買美國國債的形式投放在美國,為穩定美國的金融市場發揮了一定作用。中美經濟關係好於和高於政治關係。經貿關係作為中美關係的重點和基礎地位將不斷增強,成為中美關係強有力的膠合劑和催化劑。同時中美關係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很多摩擦,中美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據美國方面的分析,影響美國製定對華貿易政策的三個因素是:對華貿易逆差、美國內失業和中國執行WTO協議的情況。

        美國在推行其貿易政策時將利用中美入世協議,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為防止我國更多的競爭力產品衝擊其國內產業,美國會更頻繁地啟動反傾銷調查程序、“301”條款等貿易制裁措施對我國輸美產品設限。美國還可能會利用其國內立法破壞 WTO規則,與我糾纏。但制裁是一把雙刃劍,而且雙方貿易關係緊張,從長期來説對美國不利,對此美國也是持慎重態度的。應該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裏,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裏,摩擦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這並不可怕。中美經常性的經貿摩擦,反映兩國經濟關係的密切。中美經濟對雙方的重要性與俱增。貿易中產生的問題,雙方只有理性面對,在經常性的協調和合作機制中,通過平等協商的辦法加以妥善處理。從中美貿易摩擦來看,都是因為中美雙方的意識形態不同,國情不同,相互不瞭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雙方都應該擺正心態,採取合作,尊重的態度,才能更切實地找到兩國利益的平衡點,才能達到雙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許多美國人認為,作為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對人類的歷史發展和命運承擔着一種特殊的責任,負有把世界從“苦海”中拯救出來的“使命”。這種“上帝選民”和“天賦使命”神話根深蒂固於美國白人文化之中,深深地影響着美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看法與態度。當美利堅合眾國作為一個主權實體開始發展與其它國家的外交關係時,這種使命觀對政府決策者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在美國對外政策中體現出來。在國際事務中,美國竭力把自我價值觀強加給其他國家,力圖使種族文化、意識形態與美國不同的國家接受美國的發展模式,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將意識形態與之對立的共產主義視為最嚴重的威脅,積極推行“西化”圖謀,對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會主義中國更是倍加警惕與仇視。儘管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制約,當今美國在執行“神聖的使命”時已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對台軍售、中國製裁美國軍工企業、奧巴馬會見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又一次交鋒。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誠然,中國的統一問題,本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務,但是,外交政策必須基於現實主義。無論承認與否,台灣問題受諸多國際因素的制約,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國。朝鮮南北雙方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南北最高領導人的會談,但就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情況看,在可預見的將來,僅靠這樣的努力顯然很難實現這樣的目標。在這方面,美國可望扮演積極的角色。美國政府至今仍遵循一箇中國政策,真誠邀請美國扮演積極角色,推動兩岸最高領導人會談,對於中國實現和平統一,抑制“台獨勢力”,有積極意義。雖然美國未必樂意見到大陸與台灣很快統一,但海峽兩岸改善關係,並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符合美國利益。中國需要與美國就台灣問題進行認真務實的探討,在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時,不僅考慮台灣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顧美國的利益。中國可以承諾,如果實現和平統一,整個台灣可以成為自由港,並允許美國在台灣租借軍事基地,這不僅有助於消除台灣民眾的恐懼心理,又讓美國得到了較大利益,而最大的獲益者仍將是中國。

中國必須承認並尊重美國現有的國際地位,真正把美國當作友好合作夥伴。中國對美國所表現出的所謂“霸權主義”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批評,並努力通過聯合國的機制給予一定的制約,但不要走得太遠。美國現有的國際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國的國力和地位,對這樣的國家,尤其在經濟等領域頗受其惠的國家,應給予充分的承認和尊重。政策制訂者應該清楚,在歷史上,美國在西方列強中是對中國最友好的國家,在中國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血債(朝鮮戰爭沒有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美國曾是制約日本和前蘇聯的最主要力量,而後兩者曾是威脅中國的最大敵人;美國在抗日戰爭中給予中國諸多無私的援助。在中國改革開放時代,中美的經濟合作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推動。中國人還應該看到,美國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權主義”時,也還往往遵循人類共同的良心和價值觀,遵循一定的遊戲規則,與當年的日本和蘇聯不可同日而語。必須真誠地把美國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 基於這樣的立場,中國應該對美國在全球政策中的有關事物,如打擊恐怖主義等給予積極的支持與配合,向準盟友關係靠攏。在兩國關係中,還要建立相應的預防機制,防止類似偵察機事件那樣的事發生,或即使發生,能在機制內迅速得到妥善解決,不演化為雙方的對抗與衝突。

結語:中國和美國早已結束敵對關係,中美兩國和平友好是大勢所趨勢,雖然在台海問題上,人權問題上,知識產權問題上,以及匯率問題上,中美兩國的較量不可能短時間內結束;美國雖尤其自私的一面,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美國,但也應該看到,中國政府在台海問題上的不容妥協,在人權問題上,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確實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相信隨着中美經濟關係的不斷深入,中國政府靈活調整對台政策,在知識產權和人權問題上不斷完善,這些矛盾反而會成為解決中國內部問題的動力。中國已經崛起,相信在中國政府的引導下,對外,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不對他國產生威懾的大國,對內,它能夠不斷完善社會機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實現中國的國富民強。

參考文獻

[1] [美]卡特。 妖魔化中國是錯誤的[J ] 。 紐約時報,1997 -08 - 10.

[2] 黃碩風。 綜合國力論[M ]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 王誦芬。 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M] 。 長沙:湖南出版社,2007

如何寫當前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八

隨着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格局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十七大報告中的兩個重要判斷,“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當中”、“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金融危機後得到了更明顯的體現

縱觀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兩大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濟領域等都有新的進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但發展趨勢更加明顯,推動並影響世界形勢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特點有:

(一)國際形勢穩中有亂,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一些國家和地區仍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世界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着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引發的局部衝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二)面臨世紀之交,各大國都着眼於在下個世紀國際新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相互關係正經歷着重大調整。它們相互借重,相互制衡,既合作,又鬥爭,關係更加複雜。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表現突出,但遭到更加廣泛的抵制和反對。各大國立足於維護本身的戰略利益,反對美國一家壟斷或主導國際事務,主張多極世界。各方都加強外交行動,尋求對自己有利的力量平衡,對外關係進一步多元化。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三)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仍占主導地位,但軍事安全因素的作用較前突出。美國加強全球安全戰略部署,加緊構築適應新形勢的安全體系。在歐洲強化北約作用,推動北約東擴;在亞太加強同有些國家的軍事同盟關係。美軍費開支佔世界第一,仍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商。日本正在憑藉經濟實力,不斷擴充軍事力量,試圖加速走向政治大國。日本軍費的增長率為西方國家之首。俄羅斯對自身安全更加關切,反對西方對獨聯體的滲透。許多國家都在調整軍事戰略,強調質量建軍,加緊研製高科技武器。

(四)不同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的矛盾突出,滲透與反滲透的鬥爭激烈。西方大國憑藉其經濟實力和壟斷傳媒的優勢,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思想滲透,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試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發展中國家堅持維護本民族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念,堅持尋求適合本國實際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

(五)各國更加重視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調整進程。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大國間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加激烈。世界經濟總體保持平衡增長勢頭。東亞仍是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的地區。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美國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大力開拓國外市場,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奪回了領先優勢,經濟保持增長態勢。世界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增強,區域合作勢頭強勁。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國際投資規模和領域擴大,跨國公司作用上升。

(六)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特別是東亞的崛起勢不可擋,成為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重要因素。多數發展中國家政局趨向穩定,國際處境有所改善,經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繼續高於發達國家,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大,以地區為依託聯合自強的趨勢進一步增強。西方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努力恢復對傳統地區的影響,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爭奪。

我國政治持續穩定,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明顯提高。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唯一擁有核武器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增大,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加強,成為影響當今世界格局的重大積極因素。美國等西方國家意識到中國的發展和崛起難以阻擋,被迫調整對華政策,但遏制中國發展、“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不會改變。隨着西方各國對中國市場的爭奪更趨激烈,利益矛盾和衝突日益顯露,我國在國際上將處於更加主動有利的地位。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出現較為顯著和重大的變化

1實力地位顯著上升。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經濟實力還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約1萬億美元

2中國的軍事、科技、軟實力也持續上升

3在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上升的同時,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國際地位持續下降,更加顯示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上升

4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實力沒有受到根本的傷害,國際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於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復甦

5在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持續上升的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等因素,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消極態度仍然沒有改變。

面臨的問題與障礙

一是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和經濟結構的低層次。

二是中國存在各種形式的潛在社會危機。這些危機我們不能小看,如獨生子女造成的年齡結構問題,今後中國的勞動力也許會嚴重短缺,勞動力價格急劇上升,我們所有的競爭力全部改寫,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三是制度建設的滯後性和內外統籌能力的不協調性,包括各個部門統籌能力的協調,這樣的制度建設往往都滯後。

四是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的脆弱性。我們要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或第一經濟大國,甚至我們要高質量地成為第一經濟大國,資源上和生態上都不能支持。

五是我們周邊地緣環境極其複雜和多變

六是中國統一的艱鉅性和長期性,解決**問題、台灣問題都是長期性的問題。

七是中國與主要大國的共同利益和戰略利益衝突並存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原則,不失靈活,積極主動地開展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們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處於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同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得到了改善和發展,所有這些,進一步改善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

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做出判斷,應酬好與大國的關係,對我國的外交有重大的意義。當前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呈現出合作與競爭,依賴與牽制等關係。國際局勢的總體穩定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是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我國依然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我國要處理好與大國的關係,尤其是與美、俄、歐盟、日的關係。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受挫,正在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但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並未改變。我國一方面要擴大合作,增加兩國外交中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要堅持原則,維護我國利益。

北約不斷東擴,嚴重影響了俄在歐洲的擴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亞洲。同時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能源供應與邊境問題上對我國有重要的意義。

歐盟在積極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合作,加強與中國的對話,在大國問題上謀求與中國的協作,同時也看到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得巨大市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d88k1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