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國際形勢論文 (多篇)

國際形勢論文 (多篇)

國際形勢論文 (多篇)

國際形勢論文 篇一

談最近的國際形勢

最近美國侵略集團在東方在西歐,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陰謀活動。帝國主義國家的好戰分子,相繼發出了戰爭叫囂,國際局勢顯得有些緊張起來。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認識目前的國際局勢呢?此刻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吧。

作者:福英

朝鮮停戰的實現,日內瓦會議就印度支那的軍事停戰和政治問題達成協議,使得國際緊張局勢有了緩和。這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偉大的勝利,美國侵略集團的重大失敗。

可是,如果以為妄想稱霸世界的美國侵略者,在遭到失敗和打擊後,就會從此放下屠刀。那就是奇怪的衷情了。我們應當看到: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為國際緊張局勢進一步地綏和而鬥爭的時候、美國侵略集團卻絕不甘心於失敗,它總是要千方百計地製造着國際緊張局勢,準備另一次世界戰爭的。和平力量與戰爭力量之間的鬥爭,這就是目前國際形勢的基本情景。

和平與戰爭的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絕不是一兩個回合就能解決的。因為和平的敵人是相當頑強的。它在一次失敗之後,必然想法對世界和平力量進行反攻。所以,我們在一場鬥爭勝利之後,就要之後進行另一場的鬥爭。這樣,國際局勢就顯得時而緊張,時而緩和。這就是目前國際局勢的特點。

所以,我們決不能因為在一個回合中獲得勝利,就衝昏了頭腦,以為美國侵略集團蒙受了一次打擊,就消聲匿跡,我們就能夠高枕無憂。“天下太平”了。那樣,我們就要犯錯誤。相反的,我們要時時警惕,準備給企圖反攻的敵人以更大的打擊。但如果我們在局勢緊張的時候,就張惶起來,那也是不對的。

敵人是不斷地在進行反攻的。譬如,在朝鮮停戰,日內瓦會義後,美國侵略集團遭到了失敗,和平力量取得勝利,美國侵略集團就立即拉攏英、

法、澳、新、菲、泰、巴基斯坦組織東南亞軍事侵略集團。之後,歐洲軍條約遭法國議會否決,美國的戰爭政策遭到了挫折,但它連忙誘使英、法等國的統治集團。用倫敦協定、巴黎協定來重新武裝西德,把西德拉進北大西洋侵略軍事集團。最近,宣佈簽定美蔣軍事協定,並決定行將召開曼谷八國會議。美國侵略集團這一系列的行動,就是要建立對蘇、中和人民民主國家的軍事包圍圈,準備發動另一次世界戰爭。但美國侵略集團和它的追隨者,這一連串的侵略活動,並沒有出乎我們預料之外;不如説,這是在我們預料之中。所以,國際局勢一時的惡化,並沒有使我們悲觀失望,而只是使我們加倍努力來為維護世界和平進行鬥爭,並且是具有充分的信心來進行這一斗爭。

在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跟戰爭力量進行的鬥爭中,我們如何來認識目前世界所存在的各種力量呢?

蘇聯、中國、和各人民民主國家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堅。蘇、中和人民民主國家的日益強大和緊密團結,是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保證。

同時,世界各國人民是反對戰爭、擁護和平的。在最近四十年來,世界經過了兩次大戰,人民對於戰爭所給予的創痛,記憶猶新,談虎色變,誰不反對戰爭?

至於美國侵略集團,雖然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有它的追隨者,但為數不那麼多。為什麼?因為美國侵略集團加緊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使美國和資本主義世界其他國家存在着矛盾。資本主義世界的其他國家追隨美國侵略集團的戰爭政策不僅僅對他們自我沒有什麼好處,並且還會失掉他們已有的一些東西。所以,目前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在戰爭和和平問題上,便存在着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國家,是剛獲得獨立的或正在爭取獨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它們反對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壟斷,因為它們是剛從外國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下襬脱出來,或正在擺脱外國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它們反對戰爭,因為它們需要的是建設,而戰爭是妨礙它們進行建設的。它們的對外政策是和平、中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除極少數國家的統治集團甘於追隨美帝國主義的戰爭政策以外,許多國家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在印度尼西亞茂物舉行的南亞五國總理會議,決定邀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二十五個亞洲非洲國家參加定於一九五五年四月舉行的亞非會議。討論反對殖民主義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問題。南亞五國總理的這一行動,證明了第一種類型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將日益重要。

第二種類型的國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削弱的帝國主義國家。因為它們已被削弱,想要繼續保有它們已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就不容易。為什麼?首先美國垂涎着它們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美國侵略集團在想法擠進去,要取它們的地位而代之。其次,這些地方的人民的獨立解放運動的日益高漲,根本動搖了殖民制度。這一類的國家的統治集團中雖然也有少數人時常跟着美帝國主義叫囂戰爭,但從根本方面來説,它們是主張維持現狀的,因為維持原狀意味着它們有可能繼續堅持巳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英、法和許多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是屬於這一類。

第三種)(類型的國家,是好戰的國家。它們的對外政策是侵略政策,戰爭政策。這類國家主要是在侵略集團統治下的美國。在美國控制下的西德和日本,是美國侵略集團看中了的戰爭工具;美國力圖重新武裝西德和日本,作為美國發動另一次世界戰爭的炮灰。美國侵略集團雖然是以蘇聯、中國和人民民主國家作為“潛在的敵人”,作為將來發動另一次世界大戰的進攻對象,可是,今日在準備另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的目前的侵略對象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其他國家。美國侵略集團要在這些國家中設立軍事基地,就必然侵害着這些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美國侵略集團要企圖緩和美國的經濟恐慌,就必然對這些國家進行經濟侵略。一句話,美國侵略集團想要建立它的世界霸權,第一步就要把資本主義體系的其他國家淪為它的附庸。在那裏,就存在着美國與其同盟國家之間的不能克服的最基本的矛盾。此外,阿登納和吉田雖然甘願充當美國的走卒,但西德和日本的統治階級並不是全都願意扮演這樣的主角;更用不着説西德和日本的人民是根本反對的了。西德的社會民主黨反對巴黎軍事協定,日本的吉田也巳不得不下台。即使把西德和日本重新武裝起來,安知西方各國不是扳石頭碰自我的腳?!這一切,就顯示美國侵略集團和它的追隨者所面臨的困難。

2017當前國際形勢論文 篇二

《全球化背景下關於國際國內形勢的相關思考》

摘要:

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胡錦濤同志多次明確指出,當前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而複雜的變化。總的來説,我國的發展正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但是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關於國際形勢

首先談談對國際形勢的總的看法。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發展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即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和壟斷資本主義亦即帝國主義階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人類社會也由此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早在1991年,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談話中就明確指出,列寧所講的大時代,不要去動它。陳雲同志也早在1989年明確指出:“列寧論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徵和侵略別國、互相爭霸的本質,是不是過時了?我看,沒有過時。”“那種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經過時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非常有害的。這個問題到了大呼特呼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説,帝國主義時代還沒有結束。對於美國霸權,中國和它之間有合作,但主要是較量。如果因為中美之間有合作就認為當前不是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不會沒落,就會認不清現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也無法預見危機將帶來的巨大破壞性。超級大國處境極端困難時,將做“困獸猶鬥”的“垂死掙扎”。在今後一些年內,各種國際力量特別是世界上一些大國和強國,將會圍繞金融、能源、糧食、主權直至戰爭等根本性問題,既有多樣的合作與競爭,更有着激烈的博弈和較量。超級大國甚至有可能重複20世紀90年代搞垮蘇聯、東歐的辦法來調動其所有能量搞垮當今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以擺脱自己目前深重的危機。?

總之,不管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在短期或中期發展的具體結果如何,但目前有一點完全可以肯定,這就是世界已經步入歷史的快車道。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開始直到21世紀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個世紀的世界格局,都可能處於一種激烈動盪甚至跳躍的狀態。如果認為我們現在不是處於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我們就不可能認清導致當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根源,也就無法找到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正確措施。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的機遇方面和挑戰方面。

(一)機遇

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有三大戰略機遇。

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仍未見底,且在深化。

當前正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是推遲多年、推遲多次不得不爆發的金融危機。儘管中間可能會出現一次又一次小的復甦,但整個危機極可能要延續十餘年甚至更長。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更廣闊的時空來看,從歷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更廣闊的視野來看,這場災難還沒有完,還在演進中,甚至極可能是剛剛開始,世界範圍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經濟社會危機極可能還在後頭。

美國經濟從1967年起已經進入長波收縮期中的衰退階段。從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國經濟長達10年的繁榮,僅僅是美國經濟進入長波收縮期衰退中出現的特例。美國經濟之所以能有長達10年的繁榮,其根本前提,主要並不是其信息經濟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蘇聯。除非美國重複上世紀90年代用搞垮蘇聯東歐的辦法來調動其所有能量搞垮當今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否則,美國經濟必然會遇到大的麻煩。

2、美國稱霸全球的“雄心”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其戰略重心進一步東移有可能將再次被推遲。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接連打了五場戰爭,前三場打得非常順利,但是它沒有料到在一個小小的伊拉克陷入戰爭泥潭,直接間接花了3萬多億美元,最後不得不撤軍。也可以説叫勝而不利。被迫撤軍表明它已經力不從心了。這3萬多億美元的開支也是造成它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奧巴馬政府可用的資源已經很有限,但麻煩點卻越來越多。

3、相對於蘇東劇變後的低潮而言,世界左翼和社會主義運動以及反資本主義運動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開始有所復興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主導、以新自由主義為主要推力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高度發達,就導致世界出現了這樣一個基本現象:窮國窮人愈來愈窮、愈來愈多,富國富人愈來愈富、愈來愈少,幾乎所有國家都愈來愈窮。據2005年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收入總和大於4.16億最貧窮人口的收入總和。英國《衞報》報道,最富有的225人與最貧窮的27億人的收入相等。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佔有了全美家庭43%的金融財富。蓋茨和巴菲特,再加上一個保羅·艾倫,三人總資產比世界上最不發達的43個國家的GDP總量還要多。幾乎所有國家都愈來愈窮的標誌,就是各國主權債務都在急遽增多。

從一定意義上説,目前這場正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美國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特別是其中金融霸權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理論肆意氾濫的結果。貧富差距的拉大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進一步引發着全球社會動盪加劇。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歐洲到中東、北非再到亞洲、拉美,社會不安情緒彌散,廣大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廣大民眾對資本主義普遍不滿,大規模街頭抗議增多,極端政治事件頻發,不少國家政局不穩,全球社會動盪風險明顯上升,這些導致出現一個值得關注的亮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學説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視。各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研究和應對。國外共產黨在一定地區、範圍內進行着有限的聯合活動。

對這種已經開始復興的左翼和社會主義思潮,我們一定要高度關注,統籌考慮,各國左翼學者應該運用多種方式和形式進行積極合作與配合,這是世界社會主義能夠堅持和發展的極其有利的國際上的機遇。

總之,我國應充分認識、緊緊抓住、精心運籌這些戰略機遇,以儘可能延長我戰略機遇期。如果認識不清,抓得不緊,運籌不力,這些戰略機遇就會向其反面轉化,戰略機遇就會變成戰略挑戰。

(二)挑戰

下面談談我們在國際上面臨的四個挑戰。

2009年5月9日,奧巴馬通過電視向全世界宣佈: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美國想要限制中國發展。中國在國際上面臨的下述四個方面的挑戰,實質上都與奧巴馬所説的資源有關。

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西化、分化我國的戰略圖謀決不會改變。我們與西方強國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但是其背後更有長遠、根本的戰略較量。這裏所談的西方,是政治概念,不是地理概念。西方世界不是鐵板一塊,但它們在西化、分化中國上有着緊密的戰略合作。

美國原來是硬實力崇拜者,所以二戰以後就在我國周邊打了兩場最大的局部戰爭,一場是朝鮮戰爭,一場是越南戰爭。為什麼?因為搞社會主義對它危害最大。大家都要搞社會主義,都要自主獨立,那樣它怎麼從海外拿利潤、拿錢呢?結果是它使用硬實力不行,都打敗了。它就更多地想用軟實力的辦法,並且在前蘇聯獲得成功。軟的辦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06年小布什曾經講過的辦法:通過金融、知識產權、信仰自由向中國施壓。

先看通過信仰自由向中國施壓,這主要通過如下七種途徑實施。

(1)用傳統媒體對我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式包圍。這個傳統媒體在蘇聯解體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我國新疆的“7·5事件”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在阿富汗設立了“自由亞洲之聲”,然後煽動南疆的普通羣眾。

(2)利用互聯網新型媒體。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説:“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的可趁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世界上共有13台根服務器,有10台在美國。美國通過隱祕的篩選和過濾機制控制了互聯網上的內容,然後通過讀者自己得出它所需要的結論來。

(3)利用文化市場。我們出口到歐美的圖書只相當於它們向中國輸出的圖書的1%。這麼多年,我們的觀念已經改變很大了,而美國的歷史觀始終沒有改變,它仍然處於冷戰思維中。

(4)利用各種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對我進行滲透。奧巴馬2010年5月28日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裏説,要把美國的價值觀通過各種各樣的交流渠道,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代表,輸送出去。

(5)重點攻擊領袖。蘇聯解體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把斯大林、乃至列寧都給抹黑了。法國哲學家福柯説:“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誰就控制了人們的行為的脈動”,“因此,佔有記憶,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關的”。這也就是所謂的話語權問題。1965年,印尼發生了“9·30”事件,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印尼軍事當局殺害了50萬到100萬印尼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沒有報紙報道。美國殺死了3000多萬印第安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所謂大躍進餓死了2000萬至3000萬人,斯大林肅反殺死了2000萬至3000萬人,這些數字都是虛假的,但是全球很多人卻信以為真,這就是媒體的作用,這就是意識形態操縱的結果。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勢力一直在操縱對中國革命歷史和領袖歷史的造謠和污衊,對此切不可等閒視之。拿破崙説:一支筆桿子勝過兩千條毛瑟槍;艾森豪威爾説:一美元的外宣費用等於五美元的國防費用;尼克松説:三份不友好的報紙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理由就是它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其實沒有,但是它已經打了,你能怎麼辦?為什麼打南聯盟,理由是它搞種族屠殺,有萬人坑,事後證明也沒有。所以説新聞事實是可以造假的,造假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6)在社會主義國家培養親西方的未來接班人。2010年4月,我們在俄羅斯與蘇聯原蘇維埃最高會議主席盧基揚諾夫會談時,他逐字逐句地引用了一個講稿,説撒切爾在蘇聯解體前的一個多月內就在美國休斯頓講話中説,蘇聯再過一個月就要解體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找到了內部代理人,並對這些人進行支持,蘇聯很快就會解體。

(7)在軟實力即戰略上策略上進行博弈。

2008年5月,我們在英國跟它的戰略研究所會談。它的負責人説,中國要想以硬實力崛起,美國舉雙手歡迎;中國要想以軟實力崛起,中美之間必將發生直接的、全面的衝突。他為什麼以説硬實力崛起他們歡迎呢?就是它們企圖讓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中國負責儲蓄,美國負責花錢。如果中國貫徹科學發展觀,搞創新型國家,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美國人就不幹了,那必然發生衝突。這就是戰略上策略上的博弈。?

2、加入WTO後對我國的挑戰。加入WTO,中央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利大於弊。但也要看到弊,就是會對中國經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比如,我們的大豆產業非常危險。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在大豆生產方面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結果現在基本上都被外資控制了。我們的汽車,國際資本是40%的資本,但是70%的利潤他們拿走了。

3、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1999年8月31日,我寫了一個報告,判斷蘇聯和華約的解體標誌着世界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21世紀前二三十年甚至上半個世紀,整個世界將極不平靜,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有可能出現較為嚴峻的局面。自小布什上台以後,美國加強了在我國周邊的軍事存在,奧巴馬仍然繼續這個戰略。所以蘭德公司有一個報告,説用7000億美元救市不如用7000億美元發動一場戰爭效果更好。戰爭不見得是美國自己打,美國可能通過代理人向中國挑釁,比如在朝鮮半島、中日之間、南海、中印之間挑起衝突。

4、輸入型恐怖勢力的威脅。這種威脅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中已經非常明確地顯現出來了。

下面談談國內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二、國內形勢

(一)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取得了全世界矚目的無可置疑的巨大成就,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充分地肯定。這些偉大成就包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法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軍隊和國防建設取得新進展等諸多方面。關於這些已經有很多論述,下面主要講講我們在國內面臨的主要挑戰。?

(二)挑戰

在國內面臨的挑戰可以主要概括為四大安全問題和七大資源相對匱乏問題。

“四大安全問題”,即經濟安全特別是金融安全,社會安全特別是就業與分配問題,周邊安全,以及意識形態安全。這些安全問題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而從一定意義上講,意識形態安全決定前三個安全。

——金融安全。金融是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命脈和血液,金融資本是資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現形式,

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的最高統治。國際金融壟斷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的最高階段。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後,西方敵對勢力已把我國視為最大的潛在對手。鑑於用武力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越來越小,它們一是可能用文化、價值觀侵蝕的辦法,二是可能用金融手段。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它可以隨時開動機器“惡性孽生”。美國目前國債總額又向上提高2.1萬億,將達到16.4萬億美元,佔GDP比例將從2007年的62.2%上升到近112%,接近安全線近兩倍。財政赤字約為1.6萬億美元,佔GDP的比例已從2007年危機前的2.7%上升為10.8%,同樣接近安全線近兩倍。美國當局放出“高額國債”和“高額赤字”這兩隻老虎,帶來的必然是美元大幅的貶值和全球急遽的通貨膨脹。中國的美元儲備一直在貶值。這在本質上是採用變相違約的辦法賴債不還。金融是國際壟斷資本玩弄的撲朔迷離、眼花繚亂的萬花筒。在經濟全球化甚至可以叫作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如同是全球金融之心臟,幾乎世界各國、各個城市都佈滿美國吞吸其血液的大小血管。美國操縱股市、期貨、匯率、國際大宗商品等的價格,使之大幅漲落,因為水位落差愈大,發電所得能量便愈多。而其中背後的關鍵,是國際壟斷大資本的操縱投機以獲利。所有這些將嚴重威脅中國的金融安全。

——社會安全,包括分配問題、就業問題和羣體性事件。這些高度影響社會穩定。

——產業安全。據2005年國家統計局經濟普查數據第二號公報中披露,我國工業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平均僅佔銷售收入的0.61%,即使是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7%。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8.6%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我國科研投入佔GDP的比重僅有1.3%,而以色列為4.9%,瑞典是4%,芬蘭達到3.9%。以我國企業生產的耐克鞋為例,價格為200美元,外國設計者可得到100美元,品牌商可得90美元,我們的企業所得僅為10美元,工人工資則更是低微。我國生產一台DVD交給外國的專利費是18美元,企業只賺1美元。我國生產的一些產品往往只有2%—3%的利潤。

——意識形態安全。這是最重要的。這一方面出了問題,前三個方面都很難保障。

我們面臨這幾大安全問題,但是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七大資源卻將比過去30年要相對匱乏。

第一是土地資源。改革開放30多年,全國耕地淨減少了兩億畝左右。如果今後農業科技上沒有較為重大的進步的話,就不可能再有較多的耕地資源進入商品領域,否則就會與確保糧食這一戰略性資源的安全發生根本性矛盾。

第二是政府性投入資源。截止2009年10月底,我國城鄉居民存款共有25萬多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長期國債、銀行直接貸款,絕大部分已經投出貸出,並且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有的項目回收投資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時間。政府對經濟建設的投資是完全必要的,但這一資源在今後也將明顯減少或受到限制。

第三是物質資源。過去是肥水快流,個人、集體、國營一起上,對開發資源、推動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是掠奪性開採。今後,糧食、石油、水、礦產等各種戰略性資源都將變得很匱乏。

第四是環境資源。中國環境已經嚴重污染,往後不僅不能繼續污染,還必須投入大量資金治污。

第五是國際國內市場資源。我國的GDP無非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國際市場,亦即外貿,今後中國進出口再繼續高速增長的潛力有限。二是國內市場中基礎設施投資。2007年投資率仍高達42%以上,消費率降至48%。2009年上半年,我國的投資又為33.5%,如果扣除資源價格下降因素,則為41.2%。這樣高的投資率很難維持。三是國內市場中城鄉居民消費。這些年來,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各項大的改革都已基本到位,老百姓口袋裏有點錢也大都不敢花。尤其有着8億人口的農村收入明顯增長乏力。2009年上半年國內個人消費僅佔GDP的15.5%。現在全國有4萬億左右的庫存積壓。2009年粗鋼產量可能要超過7億噸,但市場需求僅為5億噸左右。供過於求的商品佔全部調查商品的比例可能要達到70%—80%。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是消費最終決定生產,決定GDP。東西賣不出去,誰還敢投資﹖投資得少,較高的GDP的增長率就很難較長久地維持。

第六是勞動力資源。改革開放30年來,沿海發達地區絕大多數農民工工資基本上維持在800—1000元左右。豐裕廉價的勞動力支撐了我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但我國目前未富卻已進入準老齡社會。到2015年生產年齡(15—64歲)人員將明顯減少。等到“80後”、“90後”進入生產年齡,有的可能要兩個人撫養兩個孩子、四個老人。此時,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將不復存在。按照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屆時我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將明顯下降。

第七是外資資源。以前由於以上六個資源充裕,加上我國各項政策到位,外資進入我國後,其利益能夠得到保證,中國吸引的外資水平繼續提升,連續17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我國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外資帶來了經濟繁榮,使得中國GDP迅速增加。目前,外資進入我國仍會保持一定的額度(僅2009年4—6月,國外“異常資金”進入共有880億美元),主要一是看準人民幣在最近幾年內呈升值的趨勢,這些“異常資金”進入是為了賺取人民幣升值的匯差;二是投入和推高我們的房市、股市,“吹大”房市、股市“泡沫”企圖賺取暴利;三是收購我們的關鍵行業的國有和民營企業,再包裝上市賺錢或直接“做黃”,以實現其對我國內消費市場的壟斷;四是想佔領我們的服務行業,特別是金融、保險、文化產業等領域。但是,我們應注意外資進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賺錢,如果3—5年、十年八年之後,上述六個資源都有明顯萎縮或受到限制,賺錢難度加大,外資這第七個資源也就可能逐漸乃至大量減少。因此,在近些年內,我們要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在特定的條件下外資大規模撤離給我們帶來的極大的金融及社會等風險。

以上七個資源帶動了房地產、高速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汽車工業和外貿出口四個產業的高速增長,由此帶動了鋼鐵、水泥、化工、電力、建材等30多個行業的超常規發展。由於以上七個資源的限制,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四個產業正在變為“夕陽產業”。我們亟需貫徹科學發展觀,尋求和培養新的經濟增長產業。

三、應對戰略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決不能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對前途喪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必須堅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沒有出路的。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決不能看不到存在的問題,盲目樂觀,拒絕與時俱進。胡錦濤同志在一次講話中指出,寧可把風險、困難估計得足一些,也千萬不要因為估計不足而在風險發生時手足無措,陷於被動。如何應對,這也可分國際和國內兩方面來講。

(一)在國際上要做到四點

一是要合作。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生產力、首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突出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對第三世界既是一種災難,但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對此,我們除了正視之外,沒有別的選擇。我們既應看到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包括金融全球化對我們的嚴峻挑戰,同時也更應看到其中給我們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我們應積極主動參與,制定相應對策,善於趨利避害。

二是要維權。國際經濟交流和合作中通行的國際慣例和規則主要是由西方強國制定的,其中有相當多的歧視、欺負、損害第三世界國家的極不合理、極不公正的條款。世貿組織是當今世界上的經濟聯合國,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若能在世貿組織內和國際上適當的時候及場合,敢於和善於對現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特別是金融、貨幣體系,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積極呼籲並參與相關規則的修改和制定,逐步建立符合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利益的真正合理、公平的國際經濟特別是金融貨幣新秩序,就可以更好地維護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就能保持自己國家和民族在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獨立性,並日益強大。

三是要聯合。既然資本的流動和統治日益具有全球性,那麼,反對資本的剝削和統治也同樣日益具有全球性。面對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第三世界國家也面臨着許多共同的機遇與挑戰。第三世界無論就其擁有的國家、人口、地域面積,還是擁有的戰略交通線、陸地海洋資源等,都具有絕對的優勢。第三世界有着團結合作、互相支援的優良傳統。只要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能進一步認清根本的共同利益所在,堅持相互尊重各國主權,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互相合作,求同存異,就一定能夠妥善解決各項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聯合起來;就一定能夠進一步加強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就一定能夠有力地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其中包括金融)新秩序的建立。第三世界四分五裂,是西方強國十分願意看到並希望永遠保持的情景。

四是要探討。毋庸諱言,同全球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一樣,第三世界的發展運動現在已步入低潮。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和指南。要有力遏制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要使第三世界發展運動步入自為的運動,就必須加強對全球化動態的認識、預測和應對,就必須對全球化及其發展中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符合第三世界發展實際的正確理論,絕不會產生在諾貝爾獎金的證書上和西方議會的講壇上,而是需要第三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的艱辛實踐和成功創造,需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有良知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論家的總結與提高。

(二)在國內也要做到四點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貫徹科學發展觀中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中國的崛起不能僅靠“汗水工業”、環境污染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因此,要高度重視科學發展觀中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切實加大對教育、科研和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開發等支持力度。對核心技術我們決不排除並要大力引進,但一定要立足自力更生、自主自創;在核心技術這一關鍵性問題上,越是立足自力更生,便越容易引進先進技術。我們與前些年有了根本變化,我們現在並不缺乏外匯儲備。現在利用外資時,一定要“抬高門坎”,高度重視對新技術等的引進。

2、調節“收入分配方式”,從統籌全國的分配入手,讓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收入明顯增加。從中長期來説,我們要確保小康社會的實現,就必須培育消費市場。培育消費市場,最根本的是收入的差距不能太大。而目前收入差距還在增大,而不是縮小。從中長期看,這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其中包括影響社會穩定。分配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但是,我們也應記住第二句話,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分配搞不好,最終要制約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研究經濟學、指導經濟工作,不僅要從生產力的角度,同時更要注重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研究和指導。要注重用黨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我們的經濟工作。

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解決分配問題,其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意義。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具體工作部署中紮紮實實、有效地解決分配問題。如果這一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還會影響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當然,我們也不能一下子把人們的胃口吊得太高,或重走平均主義的老路。但現在的主要傾向並不是胃口吊得太高或重走老路的問題。我們應該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能有任何教條主義,而應真正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當今時代的特點和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出發,從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這個根本利益應該是個人和集體、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長遠利益的有機統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從統籌中國整個的、根本長遠的發展的高度,來調整我們目前的分配政策。

從一定意義上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節“收入分配方式”刻不容緩。這“一個轉變”和“一個調節”是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孔”。抓住了這兩個“牛鼻孔”,就牽住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可能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3、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2003年12月,我在全國人大會審議兩個銀行法的時候提議,在美國主導的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從宏觀的、戰略的高度統籌看待金融安全這個大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在我們所面臨的所有新情況新課題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最值得關注和需要及早解決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帶有全局性的問題,至於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職工下崗失業、三農、腐敗、環境等問題,還有時日容我們逐步去解決,但是對可能突然瞬間爆發並涉及全局的金融問題一定要馬上切實高度重視。因此,研究金融危機問題,不能就事論事,就金融研究金融,也不能僅限於金融領域工作的同志研究此問題,各方持不同意見、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士,特別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從事宏觀戰略研究的同志,都應參與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中來。

4、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

要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在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時,嚴格區分和區別對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至關重要。如果把工作做好了,一些人民內部矛盾可以化解,甚至可以轉化為積極因素;反之,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或是不去做工作,那麼即使是人民內部矛盾,也會走向反面,產生嚴重的消極作用。與此同時,對於敵我性質的問題,如果聽之任之,甚至推波助瀾,就一定要出大問題。這是蘇共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教訓之一。

總之,如果世界上各主要大國應對正確,美國霸權從此有可能從其頂峯逐步跌落下來,不過,這個衰落過程極可能要用幾十年時間。當然,在特定條件下,也決不排除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難。這正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多次反覆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的深意所在。世界社會主義若步入新的更大的低潮,世界就有可能重新出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世界格局中期前景的不確定,從一定意義上説,其根本原因是人們對指導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的認識還不成熟和不完善,或是説還僅在尋找或形成之中。但不管世界格局中期發展的前景如何,筆者堅信,世界各國人民將在無比豐富的社會實踐和多姿多彩的經驗教訓中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2050年前後,將是世界社會主義的又一個無比燦爛的豔陽天。

2017當前國際形勢論文 篇三

包容性增長:國際國內複雜形勢下的新命題

摘要:從國際經濟的視角看,強調“包容性增長”,體現了世界均衡發展、共同發展的內涵。從國內形勢而言,包容性增長是廣大社會公眾更好地分享改革開放與發展成果的選擇。為此,需要實現利益的均衡和機會的平等,協調政府、地方、部門、企業、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國際形勢;國內形勢;共享發展成果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也叫共享性增長,最初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提出。其含義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更加協調、就業更加充分、勞動關係更加和諧、社會分配更加合理,社會成員在可持續發展中擁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核心是強調機會平等。近年來,我國強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長的涵義。包容性增長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體現,是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繼續延伸。

2009年11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發表了題為《合力應對挑戰,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其中強調“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胡錦濤同志又發表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強調我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

一、包容性增長與國際經濟形勢

包容性增長概念的提出與時下國際經濟、政治形勢密切相關。在後經濟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波詭雲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種隱性和顯性的貿易壁壘層花樣翻新。強調包容性增長,是對當前複雜而嚴峻形勢的一種積極迴應。

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均受到重創,而我國宏觀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亮點,我國為全球經濟復甦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一些西方國家為轉移自身矛盾,把我國當成對立面,指責我國的匯率政策、貿易模式造成了國際經濟失衡,並採取多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產品出口設置障礙,完全無視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威脅時,我國免除了46個最不發達國家400多億元人民幣的債務,並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援助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機深重時,我國仍然向世界各國敞開市場,以實際行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倡導貿易自由化,彰顯了包容性增長的國際要義:各國應加強交流合作、政策協調,促進貿易公平和自由化。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不能以寬容的心態看待我國的發展,反而採取經濟、外交等各種手段試圖延緩我國發展的步伐,遏制我國的發展和崛起,背離了包容性增長的要求。

從世界經濟發展角度看,經濟全球化使得國別之間的路徑選擇除了具有顯著的競爭性和多樣性,更凸顯了合作性和趨同性,要求國家之間互惠互利、互幫互助,深化溝通交流,在相互學習、模仿和借鑑中,尋求相互間的彼此尊重、肯定和協同,以和平、合作和和諧的發展方式,獲取差異化基礎上的增長包容、市場兼容和文化共容。在經濟均衡、市場優化和制度改進的國際平台上,創構國際社會的經濟共榮、和諧共生和成果共享。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包容性增長表達的正是國際社會普遍共有的和平發展訴求,在更加和諧的國際環境下共贏發展,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羣,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各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總之,從國際經濟的視角看,強調“包容性增長”,無疑體現了世界均衡發展、共同發展的內涵。我國在處理國際經濟事務中,強調“包容性增長”,就應該堅持以下主張:

第一,國際社會應當給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平等參與機會,在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推動經濟、貿易全球化進程,互利共贏。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應在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爭取與自身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權利和話語權,努力成為推動全球實現包容性增長的中堅力量。

第二,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要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落後國家共同進步,促進世界經濟平衡發展。我國不能迴避承擔更多國際社會責任的問題,儘管這會增加我國的經濟負擔。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是我國贏得國際社會尊重、換取和諧的國際環境和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第三,在擴大出口的同時,努力增加進口,改善與美國、歐美等的貿易不平衡狀況,使進口成為彌補國內資源短缺,促進經濟結構升級的動力,緩解我國由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規模持續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競爭激烈、貿易摩擦增加,經濟結構升級、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又與發達國家競爭加劇,矛盾上升。

第四,在擴大對外投資的同時,更多承擔投資目標國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努力營造在非洲、拉丁美洲的良好投資環境,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

二、包容性增長與國內經濟社會形勢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奇蹟”,但同時面臨許多影響和諧穩定的社會問題,在當下突出表現為廣大社會公眾未能更好地分享改革開放與發展的成果,民眾對貧富差距擴大和利益集團板塊化阻礙社會公平的不滿上升。而貧富差距擴大化的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不公正,分配製度不完善。中國社會目前正處於從低中收入向高中收入邁進的發展階段,如何順利跨越拉美國家曾面臨的經濟停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收入分配格局的長期惡化,正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在“十二五”時期,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保障就是抑制收入差距過分擴大,造就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羣體。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而包容性增長內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即公平正義,本質上是關乎分配正義的問題,也就是讓更多的人分享發展的成果。

要實現包容性增長,首先,就要實現機會的平等和利益的均衡。沒有機會的平等和利益的均衡,就談不上包容。因此,要朝着民富民強的方向走,摒棄過去國富、國強就必然民富、民強的思維。在現代文明條件下,沒有民富民強,國富國強就是一句空話。只有改革成果進行更加合理公正的分配,老百姓更加富裕,社會的凝聚力才會提高。

其次,要實現包容性增長,關鍵在於協調政府、地方、部門、企業、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一是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人士都摒棄狹隘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思路,把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精兵簡政與降低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結合起來,讓利於民;二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地區之間轉移支付力度,發達地區摒棄狹隘的地區主義,更多幫助落後地區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三是加快壟斷部門的改革,打破部門利益,把壟斷部門高於平均利潤率的高利潤收歸財政,最終由社會共享;四是完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體系,在尊重國有企業法人地位基礎上,國有股分紅收益應該全額上繳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這不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鍋飯),讓社會公眾能夠分享國有資本收益;五是加大個人之間轉移支付力度,讓富裕人口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縮小個人收入差距,讓廣大社會公眾共享發展成果。

國際形勢論文 篇四

【摘要】進入新世紀,當今國際形式正發生着深刻的變化,某些規律性的特點及趨勢開始進一步顯現。就目前形勢來看,國際環境對我國利大於弊、進取因素多於消極因素的總體狀況沒有改變,但某些挑戰和問題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關注,異常是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

【關鍵字】國際形勢世界經濟國際安全中國外交戰略關係

一、世界經濟在調整中緩慢復甦,仍面臨諸多不確定風險

隨着科技的提高,社會高速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全球復甦進程緩慢,各國經濟的復甦也出現不一樣步、不均衡等現象。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亞洲、拉美和非洲經濟增長較快,發展中國家發揮着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作用。世界經濟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大規模刺激計劃效用衰減,結構性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受自身發展水平制約,不一樣程度地面臨通脹壓力,短期內難以填補全球需求缺口。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圍繞匯率、貿易不平衡、市場準入、知識產權等問題的摩擦頻發。一些國家採取措施干預匯市,全球匯率波動加劇。

二、世界格局繼續調整,國際關係互動更加複雜

發展中國家飛速發展,新興大國羣體性崛起勢頭加強,國際力量比較進一步朝着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堅持發展勢頭,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氣候變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各大國針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紛紛調整對外戰略和政策,互動更加活躍。國際關係的形態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複雜。傳統國家間陣營和界限趨於模糊,利益組合趨於複雜。圍繞氣候變化、核安全與防擴散、國際金融改革等議題,各國根據不一樣利益需要結成不一樣“議題性聯盟”。國際關係行為主體更加多元化,國際權力更加分散。普通民眾經過互聯網、手機等信息技術,對外交事務和國際關係的影響增加。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全球治理緩慢推進

除去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發展中國家也能以較平等的身份參與到世界經濟治理機制中,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

隨着國際金融危機最壞階段的過去,各方在危機期間同舟共濟的意願有所下降。不少國家內顧傾向上升,加強國際合作的動力減弱,國際協調難度增大。發達國家期望維護在國際機制中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期望提高代表性和發言權,雙方既有合作,又有鬥爭。經濟金融、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領域的問題都

牽涉到政治、安全、社會民生等其他多個領域,彼此相互牽連。隨着合作的深入,面臨的阻力也在增加。

四、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國際安全威脅更加多樣

隨着領土意識及軍事水平的提高,各大國繼續加強國防建設,紛紛出台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繼續增加軍費開支,加大海外軍事基地建設,英、法等國受經濟不振影響,削減軍費開支,力圖經過加強相互間合作維持軍事大國地位。亞洲地區總體穩定,但面臨的安全挑戰增多,伊朗核、朝核等問題未取得明顯進展。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亞及中東的敍利亞、也門政局波動,出現了中東亂局,影響安全的因素更加複雜。但總的看,隨着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國間發生軍事對抗的風險進一步降低,世界總體和平的大趨勢更加鞏固。

五、我國全方位、多領域的外交蓬勃發展,國際地位繼續提升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的主角正在實現三大轉變:逐步由革命者轉變為建設者;由受壓迫的民族轉變為世界經濟建設的領跑者;由聯合國成員國中不被人重視的主權國家轉變為世界事務的進取推進者。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進取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外交,維護了總體有利的外部環境。一是進取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

二是同各大國關係平穩推進。

三是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

四是同發展中國家傳統友好關係進一步深化。

五是進取開展多邊外交。

六是以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西安世園會、博鰲亞洲論壇等為契機,深入開展首腦外交、經濟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國禮貌、民主、開放、提高的形象,全方位促進了我國與各國的友好合作。

參考書目及文獻:

【1】閻光亮,新編形勢與政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國際形勢論文 篇五

當前國際形勢和中國佈局

年終盤點,要問2014年全球經濟的亮點是什麼?我想有兩點:第一,互聯網在全球的迅速發展,異常是電子商務的崛起,使得全球經濟的格局有一個劃時代的發展。並且我認為新的產業佈局以及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帶動全球新的貿易關係和格局的構成。2014年9月9日,中國阿里巴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市值達2285億美元,一舉成為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互聯網公司。許多中小企業,迫切期望他們所有的產品,能夠經過馬雲的平台銷往世界市場、中國的市場。

第二,全球化的結果,更突出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2014年在北京舉辦的APEC會議,將極大地影響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政治的走向,以及各國戰略的制定。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的邊緣向中心移動,很難一帆風順,然而2014年在中國舉辦的APEC會議,成功化解了美國的TPP,中國提出了SEP和FTIIP(亞太自貿區)。

要研究下一步中國的全面小康社會,要有一個十分好的國際大環境。

2013年,奧巴馬總統對習近平主席説,中美要建立新興大國關係,實際上就三點,不對抗、不衝突,不損害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中國的核心利益有三條:第一是主權,我的領土是完整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第二是安全,除了主權之外,包括經濟發展安全、網絡安全、一切的安全;第三是發展,我剛才講全球化,中國從邊緣向中心移動的時候,我們採取的不是碰撞,也不是把你擠出去,而是融合、互相發展。

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出中美戰略的方向:

中國提出了亞太自貿區,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是我們的大戰略。習主席出訪斯里蘭卡,出訪歐洲第一站是荷蘭,就是一帶一路戰略。一路我們有53個國家,94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涉及到我們的港口、高鐵。我們要走出去。我們搞基礎設施,設立亞洲的基礎設施銀行,互聯互通。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及下一步FTIIP的建設,就是用軟實力化解整個的TPP。

中國必須要抓住當前的時機。我們的互聯網金融,中國的軟實力發展,一路一帶的建設,都説明中國在世界上起到包容、合作、共贏、開放的作用。中國的發展就是大家的發展,中國的未來就是大家的未來,中國的機遇,就是大家的機遇。

2017當前國際形勢論文 篇六

《試論國際形勢多變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人類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矛盾的加劇;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這些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在多變的國際形勢背景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

(一)國際政治的變化和特點

1、冷戰後兩種社會制度鬥爭呈現出新特點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制度國家的鬥爭,經歷了二戰前和二戰期間的“熱戰”、二戰結束至80年代末的“冷戰”,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後又出現了新的形式。一是鬥爭的主要形式由對抗轉化為競爭、遏制與反遏制,戰略重點轉向以經濟、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軍事戰略在整個國家戰略中的地位相對下降。二是政治、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仍然存在,且更加隱蔽、間接和複雜。三是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接觸”和“交往”,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

2、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日漸明晰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由兩極向多極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呈現“一超多強”的態勢。由於世界上多種戰略力量的存在,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可阻擋。歐盟正在走向經濟、政治一體化,獨立於美國的傾向日益突出;日本儘管近年來出現了經濟不景氣的現象,但仍是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強國,它還在不斷謀求政治、軍事大國的地位;俄羅斯雖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挫折和困難,但它仍是一個具有資源、科技和經濟巨大潛力的核大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其他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如巴西和印度,經濟實力也在持續增強,一些地區性的集團如東盟、非統組織等在地區乃至世界事務中也日益顯示出它們的地位、作用和力量。

3、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新變化

政治多極化的過程中單極和多極的激烈較量,西方某些大國違背國際關係準則,熱衷於扮演“世界領導者”,充當“世界警察”。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呈現新的形式:一是“新帝國主義”理論凸現;二是“新干涉主義”威脅世界和平;三是美國單邊主義氣勢逼人;四是文化霸權日益突出。從霸權主義的變化中可以知道,冷戰結束後美國相對實力和絕對實力的增強為其稱霸世界、建立單極國際政治格局提供機會,但是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也越來越引起了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不滿。美國稱霸和多強反稱霸成了國際政治鬥爭的突出矛盾。

(二)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和鬥爭加劇

經濟全球化時代,要融入世界經濟競爭體制,“自由處置天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絕對主權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1]這就要求各參與國要在一定程度上讓渡其經濟主權。實際上,由於經濟實力對比的不平衡,這種讓渡是不對稱的。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這就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強加的不合理的條件,不得不放棄其某些權力,以便參與國際分工,獲得自身發展。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就面臨國內規則與國際不協調的衝突。

(三)科技發展是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

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中,一個國家的強弱和國際地位是由綜合國力決定的,而科技的影響已滲透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領域,影響着綜合國力的發展。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其較強的滲透性,虛擬性,突破了民族、國家和地區地理、心理和制度的障礙,拉近了世界的距離,擴大了人們活動範圍。使整個世界經濟連在一起,成為了一個整體,極大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目前,影響國際關係的因素不僅是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實力,特別是科技實力。這就是説,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也是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雖然科技發展能提高國家實力,改變國際關係,但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威脅是人類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核武器帶來的危害,給世界和平增加了許多的不安全。

二、國際形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國際政治的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和平共處、合作交流成為主流,促使不同制度的國家之間出現了非制度性交融的新形式。所謂非制度性交融指的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具體體制層面上日益密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相互影響和吸收,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社會主義成分可以被資本主義利用,一些資本主義的東西也可為社會主義利用,這必然會使人們在思想上“淡化”不同制度的國家間的差異與鬥爭,從而潛在地影響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

2、政治多極化加劇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流轉和衝撞,西方發達國家藉機對外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對於文化霸權主義,美國學者漢斯?摩根索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其目的“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並以此為手段改變兩國之間的強權關係。”[2]因為不同文明的生存根底和傳播力量不同,科技力量相對落後、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着喪失文化市場競爭力和喪失意識形態陣地的危險。

(二)經濟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改變經濟生活,對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環境提出了挑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種不同思想和文化相互學習、借鑑,經濟全球化革命性地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大量湧入,混淆人們的視野,加大了人們辨別是非的難度。同時,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滲透,對人們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倫理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途就變得更加艱難,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遭到了挑戰。第二,經濟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信息全球化,在這個信息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受到外界文化的衝擊,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扭曲和錯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成為一些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三)科技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科技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地區、各國家的生產、生活方面的失衡,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防禦和控制上也產生傾斜。未來學家阿爾温?托夫波曾説過“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將徹底地改變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模式,而控制與掌握網絡的人就是人類未來命運的主宰,誰掌握了信息、控制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3]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俱有控制信息的優先權,佔據網絡的制高點。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我國,科技發展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對如何運用高科技傳播信息還處於劣勢。在國際交流和溝通中,西方運用強大而完善網絡和科技設備,進行文化滲透,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衝擊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淡化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擴大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影響。

三、國際形勢多變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

隨着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擴大,西方各種思潮湧入,對人們灌輸西方價值觀,降低人們鑑別能力,國外的敵對勢力試圖對我們進行“和平演變”,這時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特別是要加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宣傳和研究。要充分發揮報刊、圖書、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作用,加強國情教育,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秀成果,擴大優秀成果的影響力,推動優秀成果更多地應用於實際,提高全民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素質。改進宣傳的方式方法,增強理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一個極具艱鉅性的理論建設任務。

(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發展

隨着國際形勢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加快,一方面,使得國家間的經濟合作關係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使滲透和反滲透、顛覆和反顛覆長期存在,西方敵對勢力也不斷加緊對我國的“細化”和“分化”。為了適應現代經濟化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向社會化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與經濟工作、業務工作、管理工作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揮其社會作用。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獨角戲”的狀況,從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引導廣大羣眾和各個部門學習並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參加教育活動。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展成為現代化和社會化的教育。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國際交流

隨着世界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勢頭的強勁,導致了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思想政治要面向國際發展,加強與世界的交流和溝通成為這時期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增強國際化意識,加強對外宣講,要解放思想,衝破思想的禁錮,打破不同社會制度和國家政治體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觸,不能交流溝通的觀念,加強與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政治交流,對外要講清楚中國的國情和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爭取更多外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和支持。與此同時,在面對國際上各種文化、思潮、理論、學派,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自身發展。要進一步培養人們的分析辨別能力、選擇吸收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總之,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清楚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國際挑戰和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交流,在國際舞台上不斷展示自己,使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處於不敗之地。

國際形勢論文 篇七

關鍵詞:

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

摘要

當今世界,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為微妙,有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態勢。總體來看,國際上以美、日、俄、中和歐洲諸國為主軸,在歷史和國際競爭的舞台上,任何兩國都在為自我的利益進行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繼續發展。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

一、和平中謀求發展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加深。生產佈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

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期望所在。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此刻,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我特色的發展道路。

事實證明,僅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説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誌。

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脱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供給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闢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供給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提高的重大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脱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有利於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此刻,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着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經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經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着嚴峻挑戰和威脅。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着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異常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衝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僅加劇着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着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衝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進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本事。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着職責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景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三、世界多極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大國關係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構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構成儘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着“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提高的要求,貼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一樣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範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職責,扶持弱國,富國應當幫忙窮國。

四、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説,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

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確定,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供給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僅沒有弱化並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係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堅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於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進取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再次,台灣問題對中國堅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

涉台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台獨”分裂勢力在兩岸關係中製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進取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更加複雜。應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髮展自我,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進取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終,世界經濟堅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進取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係。

國際形勢論文 篇八

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糧食問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摘要:在我國加入WTO後,世界經濟對國內糧食安全體系造成了必須的衝擊。在建國初期,國內糧食安全目標主要是解決人們的温飽問題,而對於農業大國來講,這是一項被動型、保護型及防禦型的政策。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糧食體系處在不利的局面,被髮達國家主導的世界糧食市場所控制。本文主要對國際形勢下的中國糧食問題面臨的危機與挑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世界經濟;中國糧食問題;糧食風險

糧食作為人們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獲取充足的糧食是任何人必須享有的基本權利。從我國現階段人口情景來講,糧食安全問題依然是永恆的話題,也是各個學界和政府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保證我國糧食體系的安全,不但關乎國內的穩定和發展,還對世界糧食安全保障有着深遠影響。由於糧食安全直接影響着國計民生與國家戰略安全,而在外資進入國內糧食行業的背景下,只放眼於糧食穩產、增產是不足的,必須要拓展視野,適應世界糧食行業發展的產業化和巨頭化等現代化發展趨勢,從而創立一個更加系統、全方位的糧食行業安全體系。

1國內糧食存在的問題

當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認識到非再生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為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也直接影響着世界經濟的發展。在1994年之後世界上出現很多針對我國農業與糧食問題的言論,擔憂我國糧食在未來不能滿足供應需求。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在某些方面衝擊到歐美等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許多地方為了獲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在很多的農田上建立工廠和道路,部分政府有關部門無所顧忌的將農田劃分成開發區等,造成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2從全局角度解決糧食問題

李克強指出,解決好農業和糧食問題,要放在發展的全局中來統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這“新四化”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發展到必須階段的“孿生子”,其深度融合是產業升級的方向與動力;城鎮化藴含着最大的內需潛力,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而農業現代化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我們説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實質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紅線、打牢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國際經濟形勢跌宕起伏,而國內發展總體平穩,農業始終發揮着基礎作用,糧食連年增產支撐着發展。“倉廩實、天下安”。糧食是安天下之本,我國糧食供需總體上仍處於緊平衡狀態,“靠天吃飯”還沒有根本改變,今後糧食消費還將剛性增長,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誰也“背”不起,僅有靠我們自我。尤其是當前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高位震盪,未來仍可能反覆出現,我國農業異常是糧食這個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這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我手上。

3國際形勢下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措施

近幾年來,世界糧食的生產狀況已經出現部分停滯發展的情形,為了能夠探索出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途徑,國內相關學者對歐美髮達國家的農業發展與政府推行的政策進行了重點分析、研究。研究學者認為,從國內農業當前的發展情景來講,歐美農業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地方是能夠學習的,可是也有許多地方必須要格外注意。

(1)我國在能源運用方面,必須要摒棄歐美髮達國家將石油作為原料的發展方式,能夠主張大力發展太陽能與風能,防止步入歐美髮達國家嚴重污染環境的錯誤道路。

(2)我國在節儉用水資源方面,能夠實行水資源逐漸市場化,從而高效、科學地使用水資源,確保農業生產能夠順利進行、可持續發展。

(3)我國不要效仿歐美髮達國家的餐飲習慣等,必須要合理的降低肉食消費,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

2013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到達60194萬噸,相比2012年增長了1236萬噸,增長率為2.1%,在2013年國內三大谷物與大豆的總體進口量是7439.14萬噸,和前年相比較增長了6.85%。

布朗博士以往發表過聲明,中國的發展必須要走適應本身基本國情的發展道路,要向全世界證明怎樣探索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旦我國取得成功,就給全世界建立一個令人羨慕、能夠效仿的良好榜樣。從上述中能夠看出布朗博士對我國糧食問題發表的言論是出自於對我國未來發展的關心,可是布朗先生對我國的很多現實情景並不是很瞭解,所以我國政府及人民必須要加強糧食生產,運用有效的措施處理糧食問題。現階段,我國政府與農業的相關學者及有關人員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為加強糧食生產量、處理糧食危機問題做出努力工作。

1)我國正在努力加大在農業科學調研方面的投資,從而有效促進科學調研成果轉換成生產力。

2)目前,國內大致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積每年的糧食生產量都不高,所以選擇新品種、改善土壤,能夠在必須程度上提升國內的糧食生產總量。

3)我國政府部門正在努力控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過多佔據土地資源的現象,同時想方設法把一些土地恢復為耕地,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4)我國要汲取歐美髮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教訓,制定出一邊建設、一邊治理的現代化建設方針,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從而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

5)當前我國政府正在逐漸引導人們完善飲食結構,防止糧食的浪費。可是,這一系列措施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必須要長期實施,才能夠產生良好效果。

4結束語

我國進口糧食必須要充分研究到國際市場的情形,加大糧食進口量會對國際市場產生怎樣影響。另外,我國要在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綜合研究國內的糧食問題,從各個角度上審視國內的糧食問題,要樹立長遠目光,進取探索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卻又與眾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國際形勢論文 篇九

當前國際形勢下出口型製造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摘要: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國際貿易的形式更加的嚴峻。各國的貿易保護有所抬頭,一些國家利用綠色、生態要求建立了無形的貿易壁壘。在這種情景下,我國的出口型製造產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進行轉型和升級。

關鍵詞:產業現狀,知識和技術,綠色和環保,OEM與OBM

一、我國出口型製造產業的現狀

1、整體產業結構不合理,處於全球生產價值鏈低端

從客觀的角度看,外資和出口型製造企業之間的關係時十分緊密的,出口型製造產業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了必須的作用。然而我國的出口型製造產業的大部分高技術產品都是為其他國家的代加工產品,獨立的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近些年大規模的出口產業增長,也多是因為國際產業鏈不斷的深化分工、非核心的產品為了降低成本而離岸外包的結果。所以從產品結構上看我國的出口製造產業在全球的產業結構中處於產業價值的最低端。所以在金融危機中很多的國際貿易萎縮,出口形勢嚴峻,就是因為出口製造產業生產的產品屬於外緣產品的結果。

2、產業創新匱乏,缺少核心技術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發達的國家提出了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戰略轉移理念,利用自身的持有的強大的科技優勢,搶佔新興產業的市場佔有率,以挽回危機損失,開創新的發展道路。新能源、新材料、生態化產業將成為將來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的支柱產業、熱門產業。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跨國企業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往往都推向海外。而核心技術、產品設計、軟件支持、關鍵零部件配套、關鍵設備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環節上,多數被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所以我國的出口製造企業一致處在“有製造沒創造,有知識沒產權”,缺乏擁有核心技術的原創性發明專利,競爭力不強,抗風險本事弱。在這樣的國際產業發展趨勢下,我國的出口型製造產業在長期的來料加工形勢占主導地位的結構中,企業掌握的生產技術僅限於產品的某個單一技術環節,而前端的技術研發和後端的市場高附加值和這些企業則毫無關係。這樣出口型製造企業就很難在產品和市場上佔有技術和附加值優勢。這就給產業的創新和技術發展帶來了隱形的屏障,一致了產業的發展和結構的優化。

3、產業對外依存過高

我國的大多數出口型製造業長期以來都專注於生產和加工環節,採購和營銷都掌握在跨國集團的母公司手中。這樣企業自身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自身的國際化營銷網絡,雖然是國際化合作產業,但實際上還只是一個有對外加工和出口條件的高級工廠。並且一些本來擁有自有品牌的企業也在借船國際化的過程中受到營銷渠道的影響,雖然品牌得到了國際化的外衣,可是實際上市場附加值卻被合作公司壓榨,盈利艱難。

4、綠色貿易壁壘難以逾越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發達國家將自身釀成的嚴重後果強加給發展國家,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特徵的低碳經濟成為了全球產業發展的新熱點,同時“高碳”也成為了貿易保護的又一個新的限制外來產品的理由,可見出口型製造產業的綠色化、生態化需求已經愈發的迫切。

二、出口型製造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1、創新技術掌握核心

在出口型製造產業的尤其是來料加工型企業,升級和轉型的關鍵就是技術上的創新和科技研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中,證明企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很難在市場上出現低谷時獲取穩定的訂單和生存空間,更談不上市場競爭的優勢。所以在產業的升級和轉型中僅有靠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獲取較高的市場附加值。為此能夠從以下幾點開始技術創新:(1)提高原始技術的創新本事。(2)經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加強消化和再創新。(3)不斷推進企業技術改造。

2、發展生態和節能產業

國際性的低碳行動已經開始,應對環保問題各國都提出了自身的生態發展的方向和標準。一些貿易保護行為也披上了綠色、低碳的外衣,為此我國的出口型製造產業也要把走綠色道路作為發展的方向。所以出口型製造產業要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就要實現集約、高效、無廢、無害、無污染的綠色發展,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節儉、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從企業產品設計、生產、營銷各環節入手到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要進取開發和運用綠色技術,致力於打造綠色產品生產鏈,將節能減排與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所確定的目標和採取的政策,企業需要結合行業特點加強綠色建設。

3、促進企業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國際產業發展的方向就是知識密集型企業的全面發展和市場佔有,所以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就要讓知識管理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集中在知識學習本事、技術創新本事、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知識網絡構建上。在這樣的發展情景下,出口型製造產業要升級和轉型就要將知識密集型企業作為發展的方向,具體能夠利用培育造就高素質管理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型。不斷增加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比例,營造創新環境,鼓勵創新。

的升級和轉型

(1)從OEM過渡到ODM最終實現OBM實現其轉型和升級。實現OEM向ODM的過渡。在生產規模、製造本事等方面都已經為向OBM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再逐步轉向開拓市場和進行品牌運作,實現從ODM向OBM的轉變。

(2)OEM與OBM並舉的產業升級方式。對於技術實力較強且具備必須品牌運營本事的OEM企業,應當選擇OEM與OBM並舉的產業升級路徑。企業進行OEM與OBM並舉的升級方式能夠經過以下幾種具體的操作模式來實現:第一,利用原有OEM的產品重新註冊品牌,企業經過註冊公司或者經銷代理等渠道自我做市場,我國的格蘭仕就是經過這樣的方式起步的。第二,與品牌擁有者成立合資公司,重新註冊品牌,雙方一齊做市場。這種模式雖然成長週期長,可是發展穩健,企業在與國際知名品牌公司的合作中能夠學習先進的市場運作經驗,以及體系化的品牌建設,並且能夠有效利用他人的渠道進行自有品牌推廣,降低入市風險。

作者簡介:吳彬(1963-3-11),男,漢族,湖北武穴人,江蘇工業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學士,從事機電產品的國際貿易工作與研究15年以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pm31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