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2000字新版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2000字新版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2000字新版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一

而設計師並沒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圖象紋樣,而是採用了極具現代感的幾何圖案還有現代的編排形式,無形中將傳統的“陶藝”溶入到了現代室內設計當中來。

著名的人民大會堂澳門廳由王煒鈺設計,他將我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經常用到的蓮池美玉,亭台園榭,翠竹楊柳,奇山怪石,傳統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統統巧妙的安放在現代化的室內,它既有中國古代園林中南方的秀麗、俊美,又有北方園林的莊重、華貴。

設計中大量運用了傳統元素,並且將其巧妙地應用在現代的室內設計當中,堪稱古今結合的典範。

又比如現在湧現出的眾多仿明清室內設計風格的茶樓和餐廳,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種古玩店等等。

這些説明傳統文化中的外形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現代室內設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傳統文化賦予現代室內設計更深的內涵,使其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氣息。

一、傳統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意念的影響

現代室內設計講究以人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並且在整體的佈局和空間分割上強調“氣”的流通,通暢,經驗豐富的設計者還會把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應用其中,並且風水理論已經開始在西方建築和設計中得到重視,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給與現代室內設計包括其他設計理念上的巨大影響。

中國現代室內設計在空間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風、博古架、衣帽架、飛罩、魚缸、帷幕等極有傳統特色的分割器具還是被大量應用。

人與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在室內設計中從未被忽略,也在無形中印證了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係。

環保理念已經成為室內設計所應遵循的又一準則,現代室內設計在材料的選用上恪守可以重複利用,能夠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於環境的原則,提倡利用自然無污染清潔材料,比如陽光、風、地熱等。

現代室內設計發展迅速,裝飾材料,設備設施,傢俱家電的更新換代很快,設計者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合理設計空間,堅持環保材料至上,始終把握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觀點,動態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即要求室內設計者既考慮發展有更新可變的一面,又考慮到發展在能源、環境、土地、生態等方面的可持續性。

這些現代設計的理念無不是從傳統文化而來。

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他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萬物必須遵循道的規律,否則就會遭到懲罰。

而佛家創立的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學説,也就是教育人們要遵循客觀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規律。

所以人必須保護自然,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這與當今的室內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從中看出現代室內設計受其影響多麼深遠!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由繁入簡”的啟示

設計學是一個十分寬泛的學科範疇,包括裝潢設計,裝飾設計,景觀設計,工業造型設計,服裝設計等等。

設計學中有一句話叫做“添一筆容易,減一筆難”,其中的含義是指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設計也包括繪畫書法,都秉承“從簡不從繁”的創作準則。

崇尚運用最少的設計語言或者設計元素,來表達最豐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裝設計並不是以服飾上的裝飾物的多少來判斷優劣;平面海報的成功與否也不會由線條、圖形或者色彩的數量來決定;同樣室內設計講究空間分割合理,空氣流通順暢,反對過多堆砌,過分裝修。

“從簡不從繁”的創作準則絕不是對細節表現的完全拋棄,相反它是對細節的高度概括和統一,甚至達到了“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的地步,對細節的要求驚人地苛刻。

其中藴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此處無聲勝有聲”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幾千年前《道德經》中就有説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可見”由繁入簡”受到了中國傳統老話“宂繁削盡留空瘦”的影響。

社會在不斷進步,文化科技更是發展迅速,室內設計也在不斷的發生着變化,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始終存在於其中,無論室內設計的未來將如何發展,傳統文化將永遠相伴,也必將發揮其強大支撐和源泉作用,為室內設計的發展提供原動力。

我相信,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會始終存在,並且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冬江。中國近現代室內設計史。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9.

[2]朱景美。在室內設計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網文,2009,3.

[3]劉旭。圖解室內設計分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1.

[4]田浩。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以成都地區餐廳空間室內設計為例。四川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5]劉霏霏。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二

1.培育文化產業主體

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文化產業比較落後,這與我國的文化大國、經濟大國的形象不符,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在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國沒有一批在國際上競爭力強、發展迅速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我國應鼓勵個文化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引導企業走國際化發展路線,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注重文化產業的營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應為一些中小型文化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發展環境,鼓勵他們多元化發展,豐富文化產業的形式,建立一個“大企業提高行業標準,小企業百家爭鳴”的產業主體,讓小企業的發展有方向,在管理上、經營上能從大企業借鑑經驗,讓大企業的發展有活力,學習小企業的靈活性、高效,繼而形成一個通過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有分工、有合作的文化產業行業,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中在三次產業間融合發展中,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兩者的融合,促進了設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另外還有軟件開發業和信息服務業之間的融合,旅遊業和現代農業之間的融合等等,多種融合方式的發展均促進了兩種產業發展。那麼在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必須要和其他產業模式相結合,以能夠形成和目前被動文化消費取向相符合的新的文化產業動態結構。基於媒體業為準入代理的核心文化產業貿易,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的主導產品,文化產業的主導型產品所佔有的國際市場份額,也必定成為對我國文化產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制約性因素。

2.鼓勵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當期,在世界文化產業格局中,我國地位非常尷尬,傳統的文化強國、文化輸出口在美、韓、日的文化產品的衝擊下變的束手無力。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還較少,這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在建國初期,由於我國絕大部分的人還沒解決温飽問題,我們發展的中心是經濟,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不夠投入也不夠,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應注重文化產業的投入,不單能促進文化產業額發展,還能創造更多的文化產業,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政府應允許並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必要的情況下可進行政策傾斜,減低文化企業融資的難度。此外,資本在文化產業市場的自由流通,還能加速文化產業的成熟,企業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一定會提高管理水平、財務透明度,這樣將進一步釋放企業的發展潛能,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應避免文化產業的投資過熱,政府應加以引導,利用市場機制調節資金的流入,注重產業的佈局和結構的構建,避免盲目建設、重複建設,避免惡性競爭,最終形成一個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闊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3.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隨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神話,這是傳統經濟模式無法涵蓋和歸納的。在一片繁榮的數字經濟、網絡經濟中,出現了數字文化和網絡文化,使得文化產業的形態更加的多樣,是中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在信息化時代,動漫、數字出版、新媒體、文化創意、3D技術、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興起,文化和科技進一步融合,科技的進步支撐着網絡遊戲、動漫、網絡文學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數字化生產的效率、網絡化傳播的速度是傳統文化產業無法現象。無論是在文化產品生產中還是傳播中,我們都應加強先進技術、高新技術的應用,儘快擺脱傳統文化產業“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水平,加快文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全球化佈局。數字電視、數碼電影以及電子出版、數字娛樂等先進文化產業羣目前已經形成主流,傳統文化產業在市場文化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也會逐漸降低,從而提高數字化產業的市場佔有率。目前各種“數字標準”市場競爭逐漸經歷,誰擁有市場數字標準,誰也就有可能會擁有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硬件競爭已經逐漸轉向更能夠決定生存以及發展命運的芯片及標準之爭。因此在未來競爭環境下一定要加強文化產業和文化電子商務的發展。此外,還應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保護小的文化科技企業的創新成功,鼓勵原創保護原創,注重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借鑑,加強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形成一種有創意、創造、創新的文化產品研發氛圍,創建一個由創作、生產、傳播、改進等一條龍文化產業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擴大我國文化產品的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和影響力。

4.結語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到計劃體制的影響,我國的文化產業事業處於半停滯狀態,發展緩慢,遠遠落後全球整體的文化產業進程。長時間的意識形態鬥爭,加速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消亡,在世界格局中分量越來越輕。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文化大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注重文化產業的建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恢復我國的文化大國地位,進一步提升世界影響力。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三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國家,且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正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更好地發展旅遊產業,提升旅遊產業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有着輝煌燦爛的文化。

如果將傳統文化與旅遊管理相結合,以此來提升旅遊管理水平和質量,就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旅遊管理的進步,進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產業。

二、旅遊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發展史的悠久古國,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無數的旅遊資源。

我國的旅遊資源藴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我國的旅遊資源頗具中國特色,受到了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通過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增添了極大的人文色彩。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強對旅遊業的管理,在管理中不斷髮揚我國傳統文化,使旅遊業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指引下不斷進步是我國旅遊業管理的重要思路,也是當前形勢的必然要求。

三、傳統文化影響下旅遊管理模式的選擇分析

想要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提升旅遊管理水平,就需要緊隨時代發展,將市場作為引導,然後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為輔導。

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旅遊業管理需要更加健全、完善,要努力提升旅遊產業的規模,不斷提升旅遊企業的整體素質,提升旅遊企業的管理水平。

重視旅遊企業融資與資本經營並加大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等。

與此同時,更應該重視政府的作用,將政府作為對付市場失靈時重要的補充手段。

另外,還要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在當前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旅遊管理工作中,旅遊行業協會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覷。

它可以加強政府與旅遊企業從業者的聯繫與溝通,從旅遊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議。

同時在旅遊企業之間可起到溝通信息,規範旅遊企業的行為,使其嚴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規,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從事經營行為,使旅遊行業的行為統一到最佳狀態。

四、傳統文化影響與旅遊管理理論構建分析

雖然我國的旅遊產業有了快速的發展,旅遊管理理念也在不斷的完善。

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看到在旅遊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協調旅遊管理理念和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努力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已經成為了旅遊管理工作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具體説來,傳統文化影響與旅遊管理理論構建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一)重視挖掘旅遊資源的精神文化內涵。

旅遊業想要更好地發展,就不能夠僅僅侷限於自然風光,而是應該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精神文化內涵,提升其內在的美,從而使旅遊業能夠向高層次的形式進一步發展。

在旅遊管理過程中,應該重視對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的旅遊項目的開發管理,對旅遊資源中藴含的文化特質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建立起能夠更好地滿足遊客需要的旅遊文化。

然後讓員工將旅遊資源中的傳統文化牢記於心,這樣就讓員工擁有了一種責任感,認識到旅遊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就更加認真地管理旅遊資源,開展更為高效的旅遊管理工作。

(二)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來提升旅遊管理工作水平。

我國傳統文化講究“以人為本”,正因為如此,在對旅遊管理進行完善時應該充分利用“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從“人”出發來管理和完善旅遊管理工作。

比如旅遊管理中可以採用“參與式管理”的模式,讓旅遊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能夠參與到管理工作中來,使每一名員工都擁有主人公意識,能夠真正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旅遊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三)重視將“以和為貴”的理念融入到旅遊管理工作中。

旅遊管理工作需要旅遊企業各個部門共同的努力,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管理過程。

對於旅遊產業來説,其要管理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娛樂項目、餐飲、住宿以及購物、安全等。

可以説,這些環節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旅遊管理工作的開展。

因此,只有將每一個環節都做好,才能為遊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的理念能夠有效提升旅遊管理的質量。

“以和為貴”的思想能夠讓管理者重視互相間的合作,能夠增強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從而可以讓整個旅遊管理工作更加協調,讓所有的員工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去,從而讓整個管理工作更加和諧、更加高效,從整體上達到了“無為”的狀態。

五、結語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旅遊管理借鑑的理念,如果將這些理念有效應用到旅遊管理工作,就可以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

相關部門應該更加高效、充分地挖掘旅遊資源中具有的傳統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來規劃和進一步完善旅遊管理工作,使旅遊產業更具文化內涵,進而全面促進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讓我國旅遊產業更具民族特色,同時也能有效完成我國傳統文化與旅遊管理理念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四

摘要:中國文化彰顯中國特色,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中國古典藝術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發展的基底。在中專美術教學中學習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不僅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途徑,亦是實現中專美術特色化教學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美術教學;融合;運用

發展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創新型美術教育是我國中專美術教育實現自身創新及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優秀文化藝術燦若星辰,並隨着我國曆史的不斷髮展,其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滲透,是發展“中國元素”創新型美術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傳承、發揚和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各種西方藝術文化思潮不斷衝擊着我國民眾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觀,以中專生為代表的青年主體正處於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因此,在對其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的融合,在與時俱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基於此,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學生獨特美術風格形成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水墨畫、木版畫等不僅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佔據着獨特的地位。美術教學不僅是繪畫理論、繪畫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美術精神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進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更能引導其在美術基礎理論和繪畫技能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中國美、創造中國美,並深入體會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

(二)對現代文化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作用

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既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現代化風格的文化藝術,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則需要吸收現代文化藝術中的一些精華因素以保持與時俱進。

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增添美術教學亮點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有着其獨特的藝術精華。我國古人在藝術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反應在文化藝術中即為意境表現,如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的“鬆”意味着堅韌不拔、“梅”意味着品節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美術教學“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既包含有古人的藝術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許多與生活、風俗習慣等有關的文化藝術,如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中國結、剪紙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中專美術教學過程時,既要注重與美術本身相關的知識教學,亦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延伸,將美術教學與實踐就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中國結欣賞及編織、剪紙以及插花等實踐性藝術教學方式,即通過開展美術手工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內涵,以更好的將“中國元素”融入自身美術學習中。

(三)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拓展美術教學空間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因此,在中專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時,要通過多媒體展示、藝術博物館實地考察等形式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如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寫意畫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筆畫中勾勒出的細膩線條、建築藝術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斷豐富美術教學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從多層次、多領域以及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空間內豐富自身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具有明顯的民族審美特徵,將其適當的運用在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有利於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亦有利於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為往後的美術創作及就業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暢。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大眾文藝,2015,07:253

[2]吳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14:140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五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引以為榮的一樣珍寶,曾一直不被人們所質疑但是自從中國走上近代後,在外來文化入侵之後,我們便開始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修改。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已有數千年曆史,其構成在每一階段都會有新的內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複雜性。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擁有很大的優越之處。“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鳥獸不可與同居,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發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無法阻擋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十一封建社會文明為背景的。回顧歷史,西方文化嚴格來説實在文藝復興之時才逐漸形成的,是以資本主義為背景的。一個是封建社會色彩濃厚的文化,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化,這就註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性。

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經驗性的事物,而作為一種經驗性的事物,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時空侷限性, 這也正是文化力量的侷限性所在。這種侷限性使得文化在時間的延續上和空間的傳播上總是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表現為諸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差異,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的差異等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同一空間下的文化在時間上的矛盾差異,這造成同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內部發生文化上的爭論。

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同一時間下的文化在空間上的矛盾差異,這造成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之間發生文化上的衝突。因為文化是一種感性的事物,所以它在本質上就是非理性的。我認為文化這種東西不應該去相互競爭,而是應該相互學習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也應該是一種整體趨勢。

舉例來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醫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中醫具有十分明顯的中華文化的民族特徵和歷史特徵。相對於西醫,中醫更多地在形態上表現為是一種知識的自然積累,而缺少西醫的理性特徵和科學方法特徵。這正是中醫的中國文化特性所在,也是中醫的不足之處。這一特點決定了中醫必須進一步從文化形態上升到文明形態,這樣才能具有更大更強的生命力,才能溶入到現代科學文明中去。中醫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內容的正確與否的問題,或者説不是屬於什麼偽科學的性質問題,而是在形態上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或者説是屬於科學方法論的性質。有趣的是,不僅中醫,而且整個中華傳統文化,都天生具有某種強烈的感性特徵。這首先表現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語言上。

眾所周知,漢字是一種典型的象形文字,雖然也是一種符號,但漢字漢語與其它拼音文字語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帶有很強的感性色彩。比如説,漢字的象形特徵、漢字的聲調特徵,就使得漢語在運用時有着很強的感性特點,這種感性特點在中國古典詩詞這一文學藝術形式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人們之所以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是因為只有在中國古典詩詞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學藝術形式裏,才能體會到那種繪聲繪色、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性特徵還體現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起源的《易經》中。

眾所周知,《易經》所具有的思想和思想方式也有着很強的形象思維的特點。《易經》所追求的是言象合一、意象合一的精神狀態。瞭解和讀懂《易經》中闡述的思想,需要憑藉和發揮漢字語言的獨特的形象和意象思維特點,也就是要由言及象、再由象及意。《易經》中的這種言、象、意三位一體的特點,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使得他們在整體上被賦予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的烙印。如同中醫所面臨的問題一樣,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也不是是否需要擯棄的問題,而是如何使之進一步現代化的問題,是如何與科學理性思維方式相融合的問題。孔子有一句名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人明白,既然我不喜歡別人不尊重自己,那麼別人也肯定是希望我尊重他。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滿了這種體恤他人、寬以待人的博大胸懷。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這樣勸諫秦始皇:“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細流,故能就其深。”這種對人對事的態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哲人所具有的大智慧的生動體現。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調客觀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與西方傳統文化所擁有的科學和寬容的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符合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思想進步。因此,我們根本不必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一種失望乃至鄙視甚至徹底擯棄的悲觀態度。震驚世界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趙承熙槍擊案,讓世人對美國人所表現出來那種冷靜、客觀和寬容的精神十分難忘,而美國文化中的這種吸引人之處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原來就具有的寶貴之處。

文化是人類社會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反思後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任何傳統文化,都有着其自身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理由,但也有着進一步按照科學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現代文明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它,並引入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來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趨勢,並更好地為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貢獻。

標籤: 多篇 新版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e3o9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