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新版茶文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版茶文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版茶文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茶文化論文 篇一

【摘 要】本文就茶與中國文化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紹了茶的起源與茶功效等,中國茶文化是值得弘揚和發展的。

【關鍵詞】飲料;茶文化;中國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為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的好處數不勝數,並且其中藴含的文化韻味更是值得品評的。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茶也是有獨特感情的:當有客人來到家中時,沏上一杯熱茶是熱情和禮貌;週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輕鬆更是快樂;獨自一人時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是精神的收穫更是身體的享受。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對於茶的起源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説法,有人説起源於漢代,也有人説起源於唐代,而更有學者研究説早在神農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出現了。不管怎樣,茶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發展和成熟,之後又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如今隨着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茶文化更是備受關注。

茶文化悠久而綿長,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現的初期是作為藥材來使用的,因為它有許多特別的功效,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如今也是如此。後期經過長期的發展,茶才演變為今天的傳統飲料。

茶在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離不開的茶,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茶。中國有許多俗語中也時常出現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人”,“飯後一杯茶,老來不眼花”,“若想百歲翁,與茶打交道”等等。這些俗語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

二、茶的種類

茶有分許多種,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綠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種植茶樹然後採摘、曬乾等工序之後製作而成的。對於茶的採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據説好茶採摘的必須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齡女子,採摘什麼樣的葉子,用怎樣的手法,怎樣晾曬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紅茶,是指綠茶經過發酵以後製成的,它與綠茶不同,泡製之後會成紅色,味道也別有一番。

花茶便是各種花的花瓣晾乾之後製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們的引用也有許多不同的功效。當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綻開的時候,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為中國人傳統的飲料,也是中國人最普遍喜愛的飲料,它有許多奇妙的功效。

首先,飲茶可以提神,我們經常在工作和學習需要精力時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來。其次,茶還可以消食、健脾胃,人們一般都在飯後喝一杯,這樣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感,達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謂“飯後一杯茶,老來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飲茶能降油脂,不會有得三高的危險,在三高病逐漸嚴重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注意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變成三高人士。所以,飲茶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

最後,其實茶的功效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其中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就是茶有減肥的效果。飯後喝茶能夠去油膩,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囤積,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們的歡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來越受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喝茶並且非常喜愛這種飲料。茶不僅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各種瓶裝的茶飲料越來越多,也因為其口味很好、攜帶方便等因素備受喜愛。

如中國市場上的瓶裝康師傅綠茶、娃哈哈紅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現象充分説明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悠香而深遠,小小的茶藴含着中國文化的氣息。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我們應該更多的宣傳茶和弘揚茶文化。

最新茶文化的論文 篇二

摘要:茶文化起源於中國,在中國有470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文化長廊中綻放着耀眼的光華。隨着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文化往來也更加緊密,近些年來,中國茶文化在世界文學領域的影響,為更多學者所關注,尤其是英美文學的影響,多年來一直是文化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就以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進行幾方面分析,並以小説《吃碗茶》為例,對茶文化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影響進行剖析。

關鍵詞:茶文化;華裔美國文學;影響;吃碗茶

華裔小説《吃碗茶》在華裔美國文壇中佔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説的整體架構與內涵具有濃郁的中國式家庭小説特點,而同時作品中的很多細節,又展現出了很多西方文學的特色,尤其是其中有關茶文化內容描寫,完美地整合了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吃碗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茶”這一意象入手,展現了作者對當時自己的境遇以及自己所處的這個階級的態度,可以説是華裔美國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對世界茶文化交流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1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所謂的華裔美國文學,就是具有美國國籍的中國作家所創作的作品,這些人有的是長期生活在美國,有的是對美國文化比較瞭解,他們是世界文學領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羣體,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華裔文學在上個世紀的中葉漸漸興起,這個時期美國華裔文學發展十分快速,並且人們對華裔美國文學的認可度很高,當然也有眾多優秀的作品流傳下來。那麼如果説到華裔美國文學中的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吃碗茶》這部作品,它是,美國華裔作品中對中國元素詮釋最好的文學作品之一,其作者為朱路易。與《吃碗茶》一樣,所有的美國華裔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基本都是以“茶”這個元素為線索,並通過各種茶事,展開情節,最終展現人物關係、作品內涵。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神奇的地方在於,不管是美國、英國還是荷蘭,很多歐洲國家對於茶的喜愛,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人,並且在長期的文化融合以及發展過程中,這些國家也漸漸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茶文化體系,這當然也為華裔美國文學奠定了優良的文化土壤。

2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茶文化的具體體現

以《吃碗茶》這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為例,對其中的茶文化進行研究,通過“以小見大”的視角,為人們展現我國茶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影響:

2.1家庭小説的架構與倫理

首先,按照故事的整體架構可以發現,《吃碗茶》是一部刻畫家庭瑣事以及人物關係的小説,主要涉及兩個家庭,一個是王化基一家三口、兒子賓來和美愛的小家庭以及賓來伯父王竹庭一家。對於華人大家庭來説,最具代表意義的制度包括兩種,一種是實行了家長制管理模式,另一種是實行了堂會制度的管理模式。小説的線索以兒女情長、家庭婚姻的狀況着手,通過對家庭中瑣碎小事的細節描寫突出生活中的種種困境與生活的艱難。其中最讓人難忘的暴力場面,當屬王化基割了阿桑的一隻耳朵。通過局內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對華裔社區中的生活瑣事、日常行為等情況進行描述,充分的體現了雷庭招心思的縝密。將主要的視角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上,也許有以下一點原因:首先,利用人們對生活中家庭的重視,還有家庭小説在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中的地位,從而對我國的“家國”傳統精神進行弘揚。在《中國文化導論》中曾經提到關於家庭的概念,其中闡明瞭家庭是中國文化的基石,豐富的家庭文化匯聚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直到今天,仍有頒佈論語治天下的理論,可見儒家經典的典籍對現代生活具有着非凡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更注重於忠孝仁義等道德禮儀的養成,這點在閲讀了《吃碗茶》之後就會有明顯的感受。然後,利用書中虛擬人物的一言一行,講述了關於“孝悌仁義忠恕”等儒家倫理的觀念。之所以將家庭作為書寫重點,主要還是家庭生活存在普遍性與大眾性,讀起來更加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利用家庭文化情況去表明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態度問題,利用潛移默化的書寫家庭小説去反襯對生活中不公的不滿,並折射出華人在美國所受到的壓迫和所處的困境。通過對小説的總結,人們發現,作者書寫的小説雖然圍繞華人的日常生活,但是還是想通過兩代人之間思想觀念的差異來表現傳統文化與西方價值的格格不入。其次,中國人對於家和鄉土之情非常注重,視其如自身血液一樣重要。中國人不想自己被視為工具,所以對家與家庭生活的概念才更加重視。因此,小説中對人物的描寫有時顯得有些戲劇化,看似滑稽卻是對生活的真實寫照。比如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有家室的人(familyman)”,雖被戴了綠帽子,可是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卻依然決定退步和忍讓。小説出現的時間段,正是單身漢走向家庭温暖的重要時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於設定的不平等“排華人法”,使得華人不得已忍受了多年的單身漢生活,扮演着單身漢父親與缺席的丈夫等角色。無論是在肉體的折磨或是在精神的打擊上,都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這也對華人的下一代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家”的概念更加重視,瞭解其中心酸和痛苦的他們,懂得感恩於珍惜此刻的來之不易。作者在這個時機利用家庭書寫小説,對華人的歷史重大轉折時刻進行記錄,是一次挑戰之舉,更是深謀遠慮、審時度勢之舉。小説中有幾個比較鮮明、呆板、固執的角色,讀起來讓人有些氣憤的同時,又對生活的不公產生抱怨。對於固有倫理的墨守成規,使得父親王化基成了封建家長的典型代表。他時刻牢記“本分(du-ties)”。雖然自己不論是在作為別人的丈夫方面,或者是作為父親方面都非常失敗,可還是喜歡拿“本分”説事,同時要求所有人做事要有規矩,不可以魯莽任性。小説中時刻穿插着關於“本分”的描述。比如:本想盡早與妻子團聚,卻時刻拿生意忙當作藉口,這種對生意的本分使得他與妻子始終見不到面。還有,他作為父親,認為兒子需要儘早結婚成家,認為這是自己應盡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義務,同時將兒子要儘早傳宗接代也列為“本分”的範疇,真讓人哭笑不得。賓客與父親王華基的想法一致,主張“盡本分”是子女必須遵守的義務。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服從和妥協,不具有有價值的實際意義。他們那一代人嚴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言聽計從,賓來不敢有半點違反,這是一種盲從,是社會制度的一種悲哀。論語中也將“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作為仁愛的根本”。這時的賓來已經來到了美國,作為年輕人的他,對美國的文化也有一定的瞭解,思想上也有所變動。主要是不再受重男輕女的固有思想束縛,畢竟在美國女孩也同樣受到寵愛。雖然在思想上有變動,但是賓來還是保留着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趨於順從現實與傳統的一面。小説將賓來和其父子關係作為主線,遵循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道德理念,這都體現了中國式家庭小説的特有倫理內涵。

2.2“在路上”小説的故事情節

將“中國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的華裔美國作家,可以説是與生俱來就有這種本領。比較典型的《吃碗茶》小説,講述了中國式的家庭關係,同時也融入了西方“在路上”小説的特徵。利用中西方文化的結合,使得故事的背景和起因,都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小説中描寫的情節主要是人們遷徙和流浪的生活,伴隨着精神的巨大壓力,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精神出軌與漂泊的情況,對生活的無奈和鬥志的喪失成了小説的主線。這裏生活的人們有短短几天的,也有長達幾十年的,而之所以選擇背井離鄉的搬遷,有的出自自願,更多的是被迫旅行。文中關於搬遷從水路寫到陸路再到航空,採取的方式全面,參加的人物複雜。這部小説講述的是華裔美國人流亡的故事,對於生活中的真實寫照,比如孤獨、許諾、失信、婚姻以及背叛等故事的描述。其中還講述了一位英雄的事蹟,他搬離故土毅然選擇流亡生活,在異國他鄉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這部小説主要講述的還是關於“流亡”、“流浪”和“在路上”的故事。還有,賓來雖然暫時擺脱了小家庭的束縛,擁有了獨立的思想,可是還是要在眾多華人的生活環境中生存,他利用自己的方式迎接來自西方的文化,從而成長進步。總之,小説《吃碗茶》出版於1961年,作者是美國的作家雷庭招。小説的內容主要以移居美國的中國人生活作為根基,描述的是當時美國的唐人街中華人的生活狀態。通過對小説的結構與講述的道理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部關於中國式家庭生活的介紹。通讀全文還可以發現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這部小説不但講述了關於吃茶的事,而且還融入了部分西方的文學特色,其中不乏有幾分流浪漢小説的描寫風格。利用時隱時現的“在路上”情節,體現出物質上的窘迫以外,還伴隨着精神上的孤獨。由於生活的無奈,多數人物選擇從“家庭”走到“路上”,雖然有些也是處於自願,但更多的還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利用巧妙的記錄描寫了家庭小説與“在路上”等流浪小説之間的聯繫。迴歸了“成長”與“歸宿”的主題設定,同時也闡明瞭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和做為弱者的女性覺悟。關於小説中內容的描寫,一方面是對中西方元素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實情感,在這兩點上倒是可以值得相信的。小説中的華人以及典型人物賓來多次的更換工作,多次的搬家,讓讀者閲讀的同時思考不同旅程帶給人們的弊端。賓來以及妻子對婚姻的不忠誠,是精神上的“出軌”行為。同時伴隨着作者故意隱藏的關於王華基的妻子李氏長達二十多年的心靈流浪行為,更值得人們唏噓。結束語茶文化在文學領域的滲透、影響,直接推動了文學的發展,也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內涵。本文僅以美國華裔文學作品為範圍,通過對典型作品《吃碗茶》的解析,研究了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文學愛好者以及作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趙文書。華裔美國的文學創新與中國的文化傳統[J]。外國文學研究,2003(3):69-75+172-173.

[2]蒲若茜。“越界”與“迴歸”———20世紀末華裔美國文學的主題演變[J]。中國比較文學,2006(2):90-102.

[3]吳冰。華裔美國文學中的翻譯問題[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1):12-20.

[4]文晶。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一個尚待拓展的領域[D]。黑龍江大學,2011.

[5]吳冰。華裔美國文學的歷史性[J]。外國文學研究。2010(7):34-35

[6]陳祖羣,肖寶鳳。對話:北美華人文學中的漢語文學與英語文學[J]。華文文學。2013(9):36-38.

最新茶文化的論文 篇三

據《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一代茶聖陸羽也曾言“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由此可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自神農發現茶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演變,茶文化由發展走向成熟、由國內走向世界,可以説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興盛自然而然帶動了品茗茶具的興趣,在眾多茶具器冥中,紫砂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實用性茶具,頗有點鶴立雞羣的味道。

紫砂據傳起始於北宋末年,那時的飲茶文化可以説是相當成熟了。根據茶史上記載,飲茶之風,盛於唐而興於宋,當時茶具器形的發展受喜歡茶飲方式制約。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時侯,茶文化的焦點已經從品的方式轉變到茶具的行式上來。紫砂壺的誕生,可以説是因時而生,然其後紫砂壺能夠風行數百年,最終與茶文化連為一體相輔相成,可以説是由紫砂的特性所決定的。

精於茶道之人有種流行的説法——品茗,能修心養性,陶冶人的情操。隨着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閒暇之餘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的休閒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選擇。由此而來,閒時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諳茶道之術,若無稱心如意之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絕好的茶,也是暴殮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個急迫的問題擺在了茶友的面前,何為上佳之茶具?紫砂!茶道高手一般會如是回答。然紫砂謂何?

紫砂盛行於陶都宜興,脱胎與一般日用陶瓷。宜興,古名荊溪,因荊溪河而得名,秦始皇滅楚後改名陽羨。晉惠帝時期又改陽羨為義興。北宋時,為避太宗趙光義瑋,改稱宜興而沿用迄今。宜興盛產一種特殊陶土,其顏色多為絳紫,故統稱紫砂。但其顏色亦有紅,綠、黃、白等,故又被譽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為紫砂壺。論及紫砂的起始,見北宋詩人梅堯臣《宛陵集》一詩中言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因此普遍認為紫砂起始於北宋末年,而1976年在宜興丁蜀羊角山古窯址發掘出的大量紫砂陶片,其斷代為北宋時期,這也可作為佐證。隨後紫砂藝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而這個春季延續了差不多數百年,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明清時的發展,紫砂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其在結合茶文化的基礎上,更是融合了詩詞、書畫、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藝術。多種文化性質的結婚,成了紫砂文化的標誌性特色。

如今的紫砂藝術經過幾十代紫砂藝人的奉獻,也已趨於成熟,無論是在造型裝飾還是工藝技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論知識。定義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從兩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為美術品,應具備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韻;氣,即氣質,陶藝所藴涵的和諧色澤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另一方面紫砂壺還需滿足其作為茶具的根本特性實用性。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適當,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方便舒適,壺蓋四周合縫等等。紫砂壺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屬於無釉茶具,採用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礦製成生坯然後高温燒製而成。由於其成型後燒成過程中温度較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更有肉眼難辨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藴蓄茶味,故老壺,舊壺雖衝白開水也能散發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質屬性,致使開水沖泡卻不致於燙手,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而熱天盛茶則逾夜不餿。此外,紫砂壺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有着“世間茶具壺為首”之美譽。而《桃溪客語》中書道“陽羨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足可見其名貴。

現今收藏紫砂壺成風,明清、民國時期及當代名家紫砂壺價格一路攀升,一般藏家只能作壁上觀,少有可能收藏到名家真品。而古玩市場上,明清老壺,只有那些田間粗茶壺,還依稀可見,僅數百元一把,作為開茶館泡茶之用卻仍有古趣。然而,有些紫砂工藝師片面地追求紫砂壺的藝術價值或經濟價值,致使一些壺不是喪失了其根本的實用價值就是完全失去了藝術價值。可以説這些“不良風氣”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的。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終攜茶而美。修心養性,天地雖大,然皆在這一茶一壺間也。

茶文化論文 篇四

摘要: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恰恰就是一種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這種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對於健康保健專業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思想行為參照至關重要,而茶文化中的團結協作之道,更是處世的終極之道。個體成就的大小,大而言之,應歸結為個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小而言之,其實就是茶文化之道的一種運用之妙。

關鍵詞: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

茶可以説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最無私、最美好的恩賜。茶的品飲之道以寬為其體,茶的品味之道以和為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儀,又包含了以茶養廉之義,同時,亦包含了以茶明倫之志,並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

1.1茶文化中生態自然的和諧

所謂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藴超然之氣,獨得自然和諧之機。茶之一物,深刻藴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時有明法、萬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諧有序的渾然一體。而茶荈則孕育於自然,凝聚了生態自然中的山川之靈秀,與日月之精華,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諧產物,又是大自然和諧的表率。和諧既是中華民族弘傳了數千載的傳統美德,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釋道三教都將學究天人之際的和諧,視作一種最高的智慧與境界,這是中國所特有的辯證思維精要,這種辯證思維精要,恰恰與茶文化的內涵不謀而合,同時,二者之間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與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見,茶文化其實是一種人在草木間的悠然禪意,人即便是棲身於鬧市之中,啜一盞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間的山水之韻。顯然,這種人樂活於草木之間的物我玄會的和諧,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時,這亦是人與自然一期一會和諧相處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飽含着生態自然的自體和諧智慧,同時更飽含着人與自然的一體化和諧智慧。茶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種崇高境界,這種崇高境界以返樸歸真,融於自然為根本訴求;以學究天人與自然達致的精神統一和和諧為基本標準[1]。在茶文化中,取材於自然、暢飲於自然、樂活於自然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3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諧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淵源薪火相繼達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禮儀之邦,禮儀的美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根性靈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襲更是禮儀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則是中華傳統思想道德禮儀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在草木間聯結起了茶與人,事實上,人與社會其實更有着詩意的牽繫與禪意的聯繫,數片青葉所承載着的又何嘗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謂飲茶知味。由此引申開來,即是一種人自我本體的身心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首先,茶之清能夠成就為人之清與為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則能夠實現個體與他人的和睦、團結、友愛、理解,最後,茶之禮則能夠完善個體與社會的一體化的融洽與和諧。

2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

2.1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協作精神感召影響

茶文化中的和諧為本,既是以一心融於天地萬物的負陽抱陰,又是我中華各民族一體和睦的相親相愛,同時,更是整個社會和諧共處的相依相存。對於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而言,未來工作過程當中,必然要較其他專業更頻繁地與社會打交道,在與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之中,禮儀自然首當其衝。社會交往中的個人禮儀,是衡量個體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標誌。

因此,以茶道的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作為健康保健專業同學的思想行為參照,能夠使得同學們以茶道通曉人道,學會並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捨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團結協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揚,在茶道的表演實踐過程當中,我們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緊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過程中,親密無間的團隊意識與精誠合作的協作意識更是增強同學們相互之間緊密團結的金鑰匙。

2.2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響

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僅承載着人類數千年的物質文明,而且更承載着人類數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國的茶文化在其數千年的傳承歷程中,早已形成了圍繞着人、水、器、藝、境、茶六要素的獨特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

置身於閒適自然之境,取自然純靜之水,以自然鍛燒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韻,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祕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傳遞至茶,由茶傳遞至人,由人傳遞至整個社會的那種整體和諧、整體愉悦、整體温馨的無上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能夠令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們,不僅自己可以在沉浸於茶文化精神境界的過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夠由同學們向周圍以一盞清茶傳遞茶文化的馨香於世人。中國的茶文化之中,有着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專業同學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勢在必行,茶文化中的樂活精神,更是能夠賦予同學們以茶道領悟生命,以茶道緩釋人生,以茶道增進溝通等其他學習過程中所無法體悟到的人生真諦。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

3.1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與意志修煉中的運用

茶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對健康保健的同學們而言,有着正能量引導的影響,同時,茶文化所潛移默化薰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進同學們的精神境界與審美修養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禮儀的運用則能夠令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們收穫一份茶文化中的沖淡寬仁的禮儀精神,以及純潔雅緻的性情本真。對於健康保健的同學們而言,不僅應關注身體的健康保健,而且更應關注心靈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許多關鍵時刻,在人生的許多成敗瞬間,其實起決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靈,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見,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綜合修養的運用,將為健康保健的同學們未來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並且,從健康保健的視角而言,身心雙健才是一種真正的健康狀態。而茶文化透過思想道德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對心靈的滋養則更加能夠令同學們保持平和、喜樂、慈悲的心境,從而形成一種逆境中不屈服,順境中不失足的堅忍、頑強、愉悦、昂揚的心志與意志[2]。

3.2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與意志修煉中的運用

教育不僅應着眼於知識技能,而且更應着眼於對知識技能起內驅作用的人文思想素養與心靈世界的本質提升。茶宜靜而唯寧靜方能夠致遠,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學時期既是大學生朋友們心志與意志漸趨成熟的重要階段,又是心理健康與心理平衡的極為重要的與社會開始反覆交互的調試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朋友們從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氣風發的,但是從心理層面而言,則顯然仍處在整個世界觀建構的最為關鍵的階段,這一階段由於新時期新常態下擾動因素較多,因此,在這一至關重要的階段中,任何一點小小的偏差都極有可能侵蝕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可見,在這一舉足輕重的階段中,運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藴所涵養的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等,幫助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朋友們建構起正確的世界觀,顯然對於完善大學生朋友們的整個人生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在進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過程之中,同學們更宜學習,學習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學習茶的馥郁內藴;更宜學習茶的輕標敦本[4]。

4結語

茶文化中深刻藴蓄着個體思想道德涵養,與社會和諧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養與和諧大同顯然最能夠體現,亦最能夠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數千載的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與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以這一核心思想為基礎,由個體思想道德的自覺覺悟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將使得茶文化在新時期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思想光華。同時,茶文化與思想道德亦是相輔相成的,積極弘揚茶文化,並將茶文化不斷地應用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顯然是一種必要的雙贏式做法。

參考文獻

[1]張娟玲,李秋紅。探究茶文化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10):229-230.

[2]張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關係略論[J]。福建茶葉,2016(7):340-341.

[3]顏坤。茶文化對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6(4):219-220.

茶文化論文 篇五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的飲茶史,從有歷史記載起,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在幾千年的種茶、採茶、炒茶、品茶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隨着擁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各種將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詩文等,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實現茶文化的傳承,併為大眾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繪畫中意境的融入。本文從剖析中國的茶文化入手,探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相通點,分析其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在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與文化的傳承中,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直接以茶為主題構圖,還是以茶助興,追求繪畫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濃茶水為材料在畫作中上色,均能體現出我國傳統畫家對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國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論茶的品種與獨特性來説,中國並不是唯一產茶的國家,除了亞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都有不少國家均有自己本土產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國應是擁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國家。並且,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相融合,與絲綢、陶瓷一起,享譽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隨着茶葉交易的發展壯大而興起的,可以説是“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僕從備茶的情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畫。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詩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詳細資料。更有陸羽的《茶經》,是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到了宋代,“點茶、鬥茶”開始盛行,國人對茶的喜好及研究更勝於唐,並出現了“貢茶”,讓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先後有180多位詩詞家創作400多篇關於茶的佳作,有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本身的融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道、釋”三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所構成的,能激勵人們明心見性、提高修養。中國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則,以“和”為貴。傳統的茶文化也離不開“和諧”二字,與儒家尊崇的“和”相對應,也表現為“茶禮”。傳統的茶事,均為三五好友在飲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溝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僅是“養廉、雅志、勵志”的代名詞,也是禮節的表現。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茶文化的相通點

(一)茶文化對畫家本人的影響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對文人畫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茶畫,兼具上述四者,可屬於文人畫。一來,好茶多生長於山明水秀之處,能帶給許多畫家作畫的靈感;二來,相對於飲酒,品茗為雅事,也深受畫家喜愛,尤其身處雲霧繚繞之境,更能讓畫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於青山綠水間找尋到心靈的共鳴。蘇軾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説,茶和畫之間的內涵、美感相通。許多畫家都有品茗習慣,體現了他們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追求,讓心靈得到淨化,在親近自然的環境與清雅的茶事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其內心的感悟運用到繪畫的創作中。茶有禪意,茶禪一味,朱錫綬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説,也是傳統畫家們品茶、嗜茶,通過以茶入畫反映自身的感悟與生活哲理的真實寫照。“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師,其淡泊的氣質決定其不適於官場生存。辭官歸隱後,文徽明在惠山腳下,種茶、採茶、煎茶、品茗,以茶會友。長期的茶事薰陶,影響了畫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並且,這種氣質也不自覺地滲透到畫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韻。同為“吳門四家”的唐伯虎,一生愛茶、飲茶,每於品茶後即會畫茶文化山水圖,將茶與山水融合,成為明代茶畫的一絕。

(二)茶文化關係到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於大多畫者本身愛茶,通過多年被茶的薰陶,茶的品格也逐漸影響到畫者自身。常言道“畫如其人”,即是説長久的作畫,畫家將自己的品性融入畫中,觀畫如觀人,從畫作中可品出作畫者自己的境界。茶藝思想多主張契合自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寄情山水,從雋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長、花鳥蟲魚之精妙靈動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在茶文化與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兩者是相互影響、互不可分的。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説,畫師的繪畫創作是來自於自然萬物,但是自然景物並不能直接畫到紙上成為優秀的畫作,而是要通過畫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內心感悟加以改造,將景物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間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對景物構圖改造的過程中,茶性的影響油然而生,能讓整幅畫作呈現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和諧。在傳統畫作中十分注重構圖的和諧,將圖中眾多元素結合在有機一起,動中有靜,線條井然有序,烘托出繪畫想表達的和諧氣氛。在對茶事活動行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又往往要求對茶具等進行真實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鬧的環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靜心烹茶,從而與周圍景物達到虛中有實、動中有靜、整體與細節的統一。在作畫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畫師自身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藝過程中,有茶與水、水與味、味與氣的相對“實”“虛”之説,體現於傳統繪畫中,便是水墨中的“虛實”,即紙為實、墨為虛,墨為實、水為虛。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審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繪畫藝術中的展現

我國的水墨、花鳥等傳統繪畫藝術,在其發展中,必然不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各種與茶有關的元素,均能作為創作元素添加到畫作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和探究,畫家們不僅用從茶文化理念中提煉出來的詩句、意境去豐富繪畫的內涵,還用茶藝活動的素材去豐富畫作的內容題材。茶畫則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茶文化運用於繪畫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尚,有其文化研究意義。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閻立本的畫作———《蕭翼賺蘭亭圖》,在主角蕭翼將辯才的《蘭亭序》騙到手的場景描繪外,在畫面的左下方可見一老僕在風爐旁烹茶,童子捧托盤準備分茶的情景,在一邊的茶几上,也擺有各式茶具,反映了當時崇尚以茶待客的風俗。宋徽宗的《文會圖》、文徽明的《惠山茶會圖》、唐伯虎的《事茗圖》均展現了當時文人集會時,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羣體中對茶文化的推崇。《調琴啜茗圖》描繪了當時宮廷女子撫琴、品茶的優美和諧的情景。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鬥茶圖》則描繪了唐代民間鬥茶的場景,反映了當時茶文化在民間的盛行。齊白石也是酷愛茶之人,習慣以客來敬茶,鍾情於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頗具盛名的蝦之外,對茶事的刻畫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寒夜客來茶當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樑大茶壺與兩個小茶杯,以靜物反映了有客來舍,畫家烹茶,以茶代酒,與客人品茶賞梅、促膝長談的情景。《煮茶圖》中,風爐上的泥瓦茶壺,破舊的大蒲扇,三塊木炭,“爐火和煙煮苦茶”,生動反映了齊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樂的生活場景,以及對煮茶、事茗的濃厚情趣。《硯和茶具》中,將蘭花、茶壺、筆硯放置在一起,似乎為齊老飲茶後,趁茶興正濃時運筆揮就,能讓人覺茶香在墨韻中飄渺。

四、結語

“品茶試研”,是從古往今的文人墨客們的“第一韻事”“第一受用”,文人們將茶與硯結合在一起,將品茶與詩文、繪畫結合在一起,茶引學士思,觸發文人們創作詩文、畫作的才思,將他們在茶事中獲得的感悟運用到作品中,讓作品更顯怡然自得,充滿生活情趣。在茶道與傳統繪畫的結合中,兩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給我國的繪畫藝術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董娟。傳統繪畫藝術元素對中國茶歷史文化風格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7年.

[2]李澤鋒。論茶歷史文化地域特徵及傳統繪畫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風格茶藝背景的分析———色彩、書法、繪畫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應用[J]。農業考古,1999,(04):102-106.

[4]王麗芳。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5]馮英。茶文化與詩書畫———淺論中華荼文化的發展及其與詩書畫的關係[J]。農業考古,1996,(04):196-199.

[6]劉廷亮。從“符號”到“意象”———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的詩性表達[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03):232-235.

茶文化論文 篇六

摘要: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髮展,加上溝通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今語言的溝通與交往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發展時代。可以説,漢語已經進入“國際化”發展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希望瞭解中國,融入中國發展,這就使得以漢語為紐帶的國際教育成為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展的精華和核心,也是對外交往過程中,重要的傳播內容,如何在漢語國際教育時代背景下,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本文擬從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和潮流出發,結合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與推廣。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學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為基礎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交往進入空前發展時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知道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為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項生活要素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願意瞭解中國文化。

2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與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知識掌握的重要階段。以往在接觸世界教育時,更多的瞭解到的是以英語文化為核心歐美髮達地區文化,中國的漢語文化事實上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屬於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語言。在以往,對漢語這門語言來説,無論是其傳播地區,還是掌握人羣,實際上都較為有限。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影響,瞭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語言,無論是聽,還是看,都需要用語言做保障。同時隨着語言交往範圍的逐漸擴大和語言體系化的不斷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認同感也進一步明顯。事實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是保障,但經濟溝通才是重點。只有國家強大了,發展了,才會有地區和國家願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經濟發展落後,基本沒有對外溝通和交往,那麼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沒有開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發展不斷成熟,使得中國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漢語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隨着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完善,如今對外溝通、文化交往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量。我國逐漸完善對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徑,無論是文化年建設,還是向全球多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加大留學生選派及交往人數,完善留學服務政策,豐富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等等,都是國家針對漢語教育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從其發展方向來看,在未來,漢語教育的國際化、複合化程度將進一步明顯。而這一過程也將是讓世界各地區瞭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同樣正是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有保障和基礎。這就為我們豐富普及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完善茶文化研究體系提供了重要幫助。

3以茶文化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行性———基於二者融合點分析

茶文化並不是一種獨立於傳統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説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中對做人、處事的相關要求和規範,對人們掌握道德、禮儀規範的客觀約束等等,實際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其落腳點只能是文化內容的宣貫與傳播,通過充分發揮漢語的工具性指導作用,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而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選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實際上是可行。

3.1文化縮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個地區幾千年傳承發展的寶貴繼承。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未出現斷層的國家和地區。在今天,隨着文化傳播形式的不斷髮展和變化,要想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體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進行推廣和宣傳。而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被有效傳播。究其實質,則是因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的內容。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成熟發展,如今通過茶文化,就能從客觀上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整體內容。

3.2核心涵蓋———茶文化有效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之所以説茶文化可以代表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點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體現。我國是禮儀大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是禮儀典範,無論是客人,還是親屬,以及各種事物的處理規範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謙讓、靜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繼承和成熟應用。同時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包括個人性格、喜好、正確的處事方式,如何做人與做事等等,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體的體現。茶文化所倡導的生活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核心涵蓋,恰恰説明了因為茶文化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通過推廣茶文化,可以很好闡述中國傳統文化。

3.3實質一致———兩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

實質一致,是評判兩個內容是否一樣的重要標準。對於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來説,茶文化能否代替傳統文化,其依據和前提就是兩者的實質與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開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廣傳統文化,就必須選擇能夠集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斷髮展的中國文化的見證。正是二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為傳播的接入點。通過充分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背景,在傳播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發展。

4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背景有效實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區和人們瞭解該地區風俗、風情面貌的基礎,也是展示一個地區形象的窗口。通過文化展現,能讓人們對該地區形成相應的直觀瞭解。如今,隨着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不斷成熟,傳播茶文化,推廣傳統文化的機遇日趨完善,這也使得我們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變化,調整傳播形式,豐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過變革茶文化的認知方式、認知思維,從而實現對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構建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

所謂開放的思維,實質上講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貫通的。要打破傳統的舊觀念和封閉思維。我們必須清楚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可能逐漸明顯。所謂開放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認知基礎和前提,也是處理茶文化傳播的基本思維。隨着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有了更為直觀的瞭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實質,想要達到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思維來看待這一文化傳播與溝通過程,實現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渠道,為茶文化的“國際化”打下堅定基礎。

4.2以中外結合的方法———構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已經先於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曾經一度,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為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隨着茶葉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事實上,在國外,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而這也應該屬於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學院這一漢語教學渠道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國家、本地區瞭解中國文化。而人們在接觸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理論認知和體系化感受。而這些認知也屬於研究茶文化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必須融入這一新渠道,通過將中外研究思路相結合,實現對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動、溝通的形式———構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維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純的講解,卻不接受反饋的過程。講解與反饋,互動、溝通才是文化交往、溝通發展的重要橋樑。一直以來,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由於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和困難,使得整個交往過程並不徹底,但隨着文化溝通進程不斷加快,想要發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須重視其他人和地區對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文化溝通的不斷深化,實現茶文化研究的昇華與發展。

4.4以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構建茶文化推廣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要充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通過充分融合,實現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就需要我們樹立長遠發展思維,超前佈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使得我們在進行文化繼承和推廣發展過程中,必須以“超前量”的思維來對外自身發展。只有超前佈局、提前謀劃,才能為茶文化成功推廣奠定堅實基礎。而梳理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也是在文化溝通交往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客觀要求。而這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所在。

5結語

隨着文化溝通與交往形式的不斷髮展與變化,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當前已經進入國際化文化溝通、交流時代,而漢語的國際教育也成為趨勢和方向。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就需要我們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瞭解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實現其傳播與推廣。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對國外茶文化的內容進行了解。正是語言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實現了茶文化交往的創新與發展,成功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林海。漢語國際教育與茶文化傳播[J]。傳播科學,2012,8(15):36-39

[2]範存智。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思路[J]。文化論壇,2013,4(7):44-49

[3]姜飛。結合漢語傳播的茶文化研究[J]。漢語教育,2013,8(16):29-32

茶文化論文 篇七

一、茶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踐行

(一)開設茶文化的選修課

越來越多大學開始開設茶文化課程,在學生知識體系逐步完整的時期,形成相對完整的茶文化儲備,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全國目前共有49所高校開設了茶道課程,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等學府都設有《中國茶文化》、《茶文化概論》等課程。北京海淀區的一些高校選擇《中國茶文化》作為學校選修課開設,從2000年起,到現在十幾年間,已經成為北京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達16所高校的、總數有近十萬學生可以選擇的課程。一些學校自可以選課以來,人數曾一度高達1000人以上,同時也創下一些高校選修課中的最高紀錄。武漢體育學院的茶道課作為選修課,先在藝術學院2個年級試開,2014年開始面向全院公選。兩個學期選課人數就達到近700人,成為全校最受學生青睞的選修課之一。

(二)建立大益愛心茶室

大益愛心茶室是雲南大益愛心基金會捐資建設的“愛智美”三位一體高校合作項目,愛心茶室為校園裏的莘莘學子提供了一個運營管理,鍛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公益意識和能力,傳承中國茶文化的有力平台,項目實施到今在全國範圍內,在43所合作高校裏已有28個愛心茶室散出了幽幽茶香。有23個愛心茶室還成立了茶道藝術團。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愛心茶室成立了學生茶藝社團和藝術團。學生社團和藝術團以此為舞台經常舉辦大學生茶藝與茶文化活動。在茶事活動中充分引入藝術元素與茶人分享美感與浪漫;茶道藝術藴含深刻哲學內質與雅美的形態,以不斷揭示其與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的契合點為己任。為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智美”全面發展需求,滿足大學師生學習、鑽研中國茶道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也真正感受到了茶藝與茶文化對自身精神修養的提升。

(三)舉辦茶文化、藝術的培訓、講座與競賽

茶文化講座的`開展,對於茶文化的推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定期請專業的老師培訓茶的基本沖泡方法,茶的基本知識,茶藝表演等等,先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茶藝骨幹,帶動更多的人瞭解茶道藝術與文化。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當中。這對於高校學生而言,是最快速地使學生萌生對茶與茶文化的興趣,對於茶文化的普及與進一步的推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也能激起同學們對茶文化的興趣。

二、茶文化對於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

一般來説,生活方式指日常生活領域的認識方式與行為特徵。茶文化對於大學生認識方式、行為方式都有積極影響。

(一)在認識方式方面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同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學校通過教學的方式對茶文化的傳播,也使得當代大學生對茶文化的魅力有了認知。在知識體系的完善、開闊個人視野及對於傳統文化感觸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價值,也同時使得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很好的傳播途徑。

1、正確應對困難和挑戰常以茶人范增平先生的精神,對“德”的解讀,作為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教材。可以將茶的精神層次歸納為三點:一是冷靜的思考,茶給予我們的有沉着心態,通過對於茶文化的習得,在做事時一定能不急躁、冷靜分析形勢;二是堅定的信仰,茶道傳播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着“仁、義、禮、智、信”等內容,對於接觸茶文化的人有着一定的精神指導作用;三是果敢的行為,茶教給人們的不僅僅有理智的思考,還有判斷是非的標準,有着這一標準的指導,人們便會依照一定的準則行事,符合公正公平的價值觀。這三種茶文化內涵的傳播,對於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之際的大學生有着很好的輔助作用。無論對於在校學生還是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來説,都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應對人生挑戰的良師益友。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茶文化主張“德行”,以德行事。包含在茶中有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內容,而儒家對“德”的論述更是隨處可見,比如,“德不孤,必有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以德為本,對於人與自然的更加重視,依照本該有的生命規律做事,這已成為茶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而當前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更需要有這種“德”的觀念進行指導,幫助其更好的樹立三觀,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可以更踏實地做事情,在社會中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二)在行為方式方面

1、促進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茶文化的美在於物質之美和精神之美。通過品茶感受輕鬆、平和的氛圍,使得心境得到平緩,不被浮躁的社會所吞沒。茶文化的核心是要追求人們內心的寧靜與和諧,從平淡中發現美好,更可以去享受這種美好。另外,茶還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抑制病菌,清理血管,防止身體內的膽固醇過高。另外對於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消除疲勞與提神也大有裨益。長期飲茶也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指導大學生進行更好的社會實踐當今的大學生處於一個變化十分迅速的時代,緊張的學習與生活,另外還有即將進入社會的恐懼感,都會對於個人產生或大或小的壓力感。茶文化的學習,恰恰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我充電的環境,茶的苦而後甘,寧靜淡泊、温和謙遜、恪守本分的思想為在社會壓力下的大學生提供了精神的源泉。以茶育德,以茶養智,以茶養性,用茶的心境品味人生。同時,茶文化的學習,也為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他們可以通過其中的茶藝學習,參加相關考試,獲得茶藝師,甚至評茶師的資格證書。在茶文化已經日益進入大眾的生活而不再“曲高和寡”,茶已經成為“國飲”的今天,這也許為將來必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可能和機會。另外,大學茶室也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學生負責日常的運營、管理,培養了自主創業的意識與經營管理能力。還可以將茶室的優秀學生選送到社會的茶樓兼職勤工儉學,使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得到鍛鍊與提升,儲備大學生的就業正能量,也為中國茶產業培養了人才。

3、提高校園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

社團活動是校園生活的重要方式,茶文化通過社團的方式傳播將很有效的傳播有意義的文化。如,武漢體育學院開展的大益愛心茶道藝術團,與大益愛心茶室均為傳播茶文化的社團與場所。茶的文化中有一種重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茶道,茶道有着很強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會傳達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在這一過程的進行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對於生命產生敬畏感。學生在學習之餘,可以在茶的世界享受一絲清甜,得到生命中無限的樂趣,懂得尊重,提升內心的滿足感,同時對於緩解壓力、放鬆緊張心情有着重要作用。同學們可以在學校舉行小型茶會,泡茶、品茶、識茶、鑑賞、交流。武漢體育學院大益愛心茶室還常請來專業老師培訓茶藝、茶道,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不僅為120餘人的學生“茶藝社”提供了展示才藝的舞台,也為其他社團提供了活動空間。茶道藝術團,將專業技能與茶元素有機融合,創編有自己特色的藝術作品,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智美”全面發展的需求。這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

三、結語

總之,通過茶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踐行,使得學生在認識方式與行為方式方面都受到茶文化的影響,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無論是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還是促成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三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茶文化論文 篇八

【摘 要】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也是被許多的瞭解和認可的。本文就茶與中國文化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紹了茶的起源與茶功效等,中國茶文化是值得弘揚和發展的。

【關鍵詞】飲料;茶文化;中國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為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的好處數不勝數,並且其中藴含的文化韻味更是值得品評的。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茶也是有獨特感情的:當有客人來到家中時,沏上一杯熱茶是熱情和禮貌;週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輕鬆更是快樂;獨自一人時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是精神的收穫更是身體的享受。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對於茶的起源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説法,有人説起源於漢代,也有人説起源於唐代,而更有學者研究説早在神農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出現了。不管怎樣,茶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發展和成熟,之後又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如今隨着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茶文化更是備受關注。茶文化悠久而綿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現的初期是作為藥材來使用的,因為它有許多特別的功效,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如今也是如此。後期經過長期的發展,茶才演變為今天的傳統飲料。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離不開的茶,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茶。中國有許多俗語中也時常出現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人”,“飯後一杯茶,老來不眼花”,“若想百歲翁,與茶打交道”等等。這些俗語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

二、茶的種類

茶分許多種,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綠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種植茶樹然後採摘、曬乾等工序之後製作而成的。對於茶的採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據説好茶採摘的必須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齡女子,採摘什麼樣的葉子,用怎樣的手法,怎樣晾曬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紅茶,是指綠茶經過發酵以後製成的,它與綠茶不同,泡製之後會成紅色,味道也別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種花的花瓣晾乾之後製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們的引用也有許多不同的功效。當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綻開的時候,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為中國人傳統的飲料,也是中國人最普遍喜愛的飲料,它有許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飲茶可以提神,我們經常在工作和學習需要精力時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來。其次,茶還可以消食、健脾胃,人們一般都在飯後喝一杯,這樣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感,達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謂“飯後一杯茶,老來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飲茶能降油脂,不會有得三高的危險,在三高病逐漸嚴重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注意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變成三高人士。所以,飲茶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後,其實茶的功效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其中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就是茶有減肥的效果。飯後喝茶能夠去油膩,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囤積,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們的歡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來越受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喝茶並且非常喜愛這種飲料。茶不僅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各種瓶裝的茶飲料越來越多,也因為其口味很好、攜帶方便等因素備受喜愛。如中國市場上的瓶裝康師傅綠茶、娃哈哈紅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現象充分説明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悠香而深遠,小小的茶藴含着中國文化的氣息。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我們應該更多的宣傳茶和弘揚茶文化。

最新茶文化的論文 篇九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的飲茶史,從有歷史記載起,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在幾千年的種茶、採茶、炒茶、品茶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隨着擁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各種將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詩文等,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實現茶文化的傳承,併為大眾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繪畫中意境的融入。本文從剖析中國的茶文化入手,探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相通點,分析其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在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與文化的傳承中,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直接以茶為主題構圖,還是以茶助興,追求繪畫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濃茶水為材料在畫作中上色,均能體現出我國傳統畫家對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國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論茶的品種與獨特性來説,中國並不是唯一產茶的國家,除了亞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都有不少國家均有自己本土產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國應是擁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國家。並且,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相融合,與絲綢、陶瓷一起,享譽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隨着茶葉交易的發展壯大而興起的,可以説是“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僕從備茶的情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畫。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詩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詳細資料。更有陸羽的《茶經》,是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到了宋代,“點茶、鬥茶”開始盛行,國人對茶的喜好及研究更勝於唐,並出現了“貢茶”,讓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先後有180多位詩詞家創作400多篇關於茶的佳作,有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本身的融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道、釋”三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所構成的,能激勵人們明心見性、提高修養。中國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則,以“和”為貴。傳統的茶文化也離不開“和諧”二字,與儒家尊崇的“和”相對應,也表現為“茶禮”。傳統的茶事,均為三五好友在飲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溝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僅是“養廉、雅志、勵志”的代名詞,也是禮節的表現。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茶文化的相通點

(一)茶文化對畫家本人的影響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對文人畫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茶畫,兼具上述四者,可屬於文人畫。一來,好茶多生長於山明水秀之處,能帶給許多畫家作畫的靈感;二來,相對於飲酒,品茗為雅事,也深受畫家喜愛,尤其身處雲霧繚繞之境,更能讓畫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於青山綠水間找尋到心靈的共鳴。蘇軾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説,茶和畫之間的內涵、美感相通。許多畫家都有品茗習慣,體現了他們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追求,讓心靈得到淨化,在親近自然的環境與清雅的茶事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其內心的感悟運用到繪畫的創作中。茶有禪意,茶禪一味,朱錫綬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説,也是傳統畫家們品茶、嗜茶,通過以茶入畫反映自身的感悟與生活哲理的真實寫照。“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師,其淡泊的氣質決定其不適於官場生存。辭官歸隱後,文徽明在惠山腳下,種茶、採茶、煎茶、品茗,以茶會友。長期的茶事薰陶,影響了畫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並且,這種氣質也不自覺地滲透到畫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韻。同為“吳門四家”的唐伯虎,一生愛茶、飲茶,每於品茶後即會畫茶文化山水圖,將茶與山水融合,成為明代茶畫的一絕。

(二)茶文化關係到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於大多畫者本身愛茶,通過多年被茶的薰陶,茶的品格也逐漸影響到畫者自身。常言道“畫如其人”,即是説長久的作畫,畫家將自己的品性融入畫中,觀畫如觀人,從畫作中可品出作畫者自己的境界。茶藝思想多主張契合自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寄情山水,從雋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長、花鳥蟲魚之精妙靈動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在茶文化與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兩者是相互影響、互不可分的。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説,畫師的繪畫創作是來自於自然萬物,但是自然景物並不能直接畫到紙上成為優秀的畫作,而是要通過畫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內心感悟加以改造,將景物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間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對景物構圖改造的過程中,茶性的影響油然而生,能讓整幅畫作呈現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和諧。在傳統畫作中十分注重構圖的和諧,將圖中眾多元素結合在有機一起,動中有靜,線條井然有序,烘托出繪畫想表達的和諧氣氛。在對茶事活動行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又往往要求對茶具等進行真實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鬧的環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靜心烹茶,從而與周圍景物達到虛中有實、動中有靜、整體與細節的統一。在作畫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畫師自身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藝過程中,有茶與水、水與味、味與氣的相對“實”“虛”之説,體現於傳統繪畫中,便是水墨中的“虛實”,即紙為實、墨為虛,墨為實、水為虛。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審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繪畫藝術中的展現

我國的水墨、花鳥等傳統繪畫藝術,在其發展中,必然不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各種與茶有關的元素,均能作為創作元素添加到畫作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和探究,畫家們不僅用從茶文化理念中提煉出來的詩句、意境去豐富繪畫的內涵,還用茶藝活動的素材去豐富畫作的內容題材。茶畫則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茶文化運用於繪畫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尚,有其文化研究意義。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閻立本的畫作———《蕭翼賺蘭亭圖》,在主角蕭翼將辯才的《蘭亭序》騙到手的場景描繪外,在畫面的左下方可見一老僕在風爐旁烹茶,童子捧托盤準備分茶的情景,在一邊的茶几上,也擺有各式茶具,反映了當時崇尚以茶待客的風俗。宋徽宗的《文會圖》、文徽明的《惠山茶會圖》、唐伯虎的《事茗圖》均展現了當時文人集會時,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羣體中對茶文化的推崇。《調琴啜茗圖》描繪了當時宮廷女子撫琴、品茶的優美和諧的情景。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鬥茶圖》則描繪了唐代民間鬥茶的場景,反映了當時茶文化在民間的盛行。齊白石也是酷愛茶之人,習慣以客來敬茶,鍾情於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頗具盛名的蝦之外,對茶事的刻畫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寒夜客來茶當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樑大茶壺與兩個小茶杯,以靜物反映了有客來舍,畫家烹茶,以茶代酒,與客人品茶賞梅、促膝長談的情景。《煮茶圖》中,風爐上的泥瓦茶壺,破舊的大蒲扇,三塊木炭,“爐火和煙煮苦茶”,生動反映了齊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樂的生活場景,以及對煮茶、事茗的濃厚情趣。《硯和茶具》中,將蘭花、茶壺、筆硯放置在一起,似乎為齊老飲茶後,趁茶興正濃時運筆揮就,能讓人覺茶香在墨韻中飄渺。

四、結語

“品茶試研”,是從古往今的文人墨客們的“第一韻事”“第一受用”,文人們將茶與硯結合在一起,將品茶與詩文、繪畫結合在一起,茶引學士思,觸發文人們創作詩文、畫作的才思,將他們在茶事中獲得的感悟運用到作品中,讓作品更顯怡然自得,充滿生活情趣。在茶道與傳統繪畫的結合中,兩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給我國的繪畫藝術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董娟。傳統繪畫藝術元素對中國茶歷史文化風格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7年.

[2]李澤鋒。論茶歷史文化地域特徵及傳統繪畫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風格茶藝背景的分析———色彩、書法、繪畫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應用[J]。農業考古,1999,(04):102-106.

[4]王麗芳。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5]馮英。茶文化與詩書畫———淺論中華荼文化的發展及其與詩書畫的關係[J]。農業考古,1996,(04):196-199.

[6]劉廷亮。從“符號”到“意象”———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的詩性表達[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03):232-23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jp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