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新版茶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新版茶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新版茶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茶文化論文 篇一

:本文從茶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分析茶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內涵,進一步分析了茶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必要性,並針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創新發展提出了建議,以期對茶文化傳承發展和高校外語教學都有所助益。

:茶文化;外語教學;創新

隨着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科技進步迅猛,創新理念已經滲透到多個行業當中,並掀起了一股發展潮流。不可否認,創新有效地促進了事物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複合型人才,使其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複合型人才相比普通型人才,掌握的技術和專業更多,發展領域更廣闊。可以説,複合型人才面臨的機遇更多,發展前景更好。

外語教學是當前高校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它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一門重要的輔助性學科,不僅輔助着相關領域的發展,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外語為許多專業學術交流提供了橋樑,也促進了一些科學領域的專業發展。由此,外語也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重要能力和內容。我國許多高校也將外語教學納入複合型人才培養計劃當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積極實現人才創新發展。

我國是最早種植茶樹的國家,也是茶的故鄉。幾千年歷史的發展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茶文化內涵。茶作為自然之物,有着自然的生長規律與自然的清香。茶集天地之靈氣,也藴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茶的生長規律中能夠得到更多的思想啟示。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身的思想品質,即萬物皆應順其自然,應當遵循自然規律。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標也應當與我國的社會國情相適應。但是一些學校卻並沒有這麼做,例如有的學校一味地宣揚西方院校的優秀教學,引進一些獨特的教學模式,雖然這些方法也有一定趣味性,但卻並沒有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外語教學改革並沒有與我國的教學現狀相結合。

因此,無論是何種教學改革創新,都應當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也是茶文化中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茶文化的主要內容是茶與文化,茶文化包含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茶不僅是一種藥物,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隨着人們對於茶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喜歡上茶這一飲品,茶也在不斷地得以創新。不僅如此,茶在其它許多領域也有所涉及,在文藝領域,以茶為題的各種茶歌、茶戲深受人們喜愛。在設計領域,茶元素也成為許多設計師所運用的主要設計元素。在美術領域,以茶為題的美術作品層出不窮,為設計師打開了新的創作思路。由此可見,茶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多元性的元素,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高校外語教學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而且也有利於推動茶文化的傳承發展。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中西方貿易交流日益頻繁。外語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普通高校對於外語教學的投入也越來越大。首先,一些高校聘請外教任職外語教師,併為他們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和豐厚的薪水,以此來營造一個更加專業純正的外語教學環境。其次,一些高校還為外語學生提供出國交換學習的機會,雖然這樣的機會不多,人員名額也十分有限,但是,學校對此付出的財力和精力卻是很大的。如今,外語課程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在所有教學課程中佔有很大比重。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高校對於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是很高的,投入也較大。但是,儘管在這樣的條件下,高校外語教學的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外語教學仍然沿襲着應試教學的模式,外語教學的重點仍然放在英語考級上。高校的學生雖然一直在學習外語課程,考試也通過了,但是在走上工作崗位後,卻不能有效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許多用人單位並不滿意他們的表現。這些問題也暴露了當前高校外語教學的弊端,顯現高校的外語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相符,這也是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關鍵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我國多個領域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對於互聯網的運用也較少。當前外語教學主要採用的還是教師講授課本,通過總結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完全限制了學生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也嚴重影響了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外語教學中,課本是教學的中心,而實際上,課本上的內容十分有限,即使學生完全把課本吃透,也無法保證就能夠完全學好這門外語,更何況許多學生只是從課本挑一些內容來學,效果就不盡人意。單憑課本來完成外語學習是遠遠不夠的。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始終發揮着主體作用,在課堂上仍然採用單方向的內容講授,很少有學習交流互動,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與語言之間缺少互動。而如今在互聯網中有許多關於外語學習的方法值得借鑑和利用,學生如果能夠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式,也就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互動。對於教師而言,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與網絡相結合,靈活學習模式,對於外語教學來説也勢必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1、追求多元教學目標。

茶文化涉及的範圍較廣,與多個學科都有所交集,茶文化的多元化特點也可以運用到高校外語教學當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以培養更符合社會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在傳統的外語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聽説讀寫完成教學目標,培養的外語人才如出一轍,而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並不能滿足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對於高校外語教學來説,應當針對不同專業特點開設外語教學課程,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對外語專業學生來説,他們未來需要從事的是專業語言類工作,所以,在外語教學中應當更注重其專業性和實用性。相比之下,其他專業的外語教學則應當結合專業需要,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本專業的學習,例如對中文專業學生來説,在外語教學中應當更側重於對外國文學的英語閲讀,這樣有利於他們掌握更多的文學知識,瞭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等。

2、因材施教。

茶文化中所闡述的順應自然的思想也正是因材施教的理論。茶樹從最初的種植到採摘,就需要在自然環境中完成,適當的環境,健康的成長,最終收穫清香的茶葉。外語教學也應當以茶文化的思想為例,在外語教學中,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不可能要求他們完全一樣,如果讓不同起點、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接受相同的教學,很可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學生會因此喪失學習語言的信心,外語教學也會變得異常艱難。因此,外語教學應當因材施教,開展差別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可以通過外語測試的方法對學生水平進行摸底。對於外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英語的拔高教學;對於外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大量的基礎知識訓練,加強他們的基礎能力,慢慢地融入更高階段的學習。通過差別化的教學,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通過關注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而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師發揮的作用是積極而重要的,當教師能夠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勢必會對學生的特點及語言的學習需求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知,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其中藴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影響着一代又一代國人。茶文化對高校外語教學有着積極的借鑑作用,通過學習茶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將其融入到高校外語教學中,不僅有利於提升大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創新外語教學方法和目標,使高校外語教學更有活力,更好地培養出適合於社會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1]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xx(04)。

[2]李炯英。中國學生二語學習策略的觀念與運用———一項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xx(01)。

[3]高軼妹。關於成人高校外語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xx(04)。

[4]薛蕊。初探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與高校外語教學的結合[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04)。

[5]周麥成,李秋霞,周立利。擴招帶給高校外語教學的思考[j]。平原大學學報,20xx(01)。

[6]劉秀娟。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知識導入的途徑探析[j]。英語教師,20xx(11)。

[7]唐恩萍,邱玉冰。外語教學大賽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第六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廣東賽區決賽述評[j]。大學教育,20xx(11)。

[8]鄔慶兒。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以國家開放大學(廣州)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2)。

茶文化論文 篇二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的飲茶史,從有歷史記載起,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在幾千年的種茶、採茶、炒茶、品茶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隨着擁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各種將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詩文等,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實現茶文化的傳承,併為大眾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繪畫中意境的融入。本文從剖析中國的茶文化入手,探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相通點,分析其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中國傳統繪畫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在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與文化的傳承中,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直接以茶為主題構圖,還是以茶助興,追求繪畫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濃茶水為材料在畫作中上色,均能體現出我國傳統畫家對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論茶的品種與獨特性來説,中國並不是唯一產茶的國家,除了亞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都有不少國家均有自己本土產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國應是擁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國家。並且,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相融合,與絲綢、陶瓷一起,享譽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隨着茶葉交易的發展壯大而興起的,可以説是“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僕從備茶的情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畫。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詩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詳細資料。更有陸羽的《茶經》,是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到了宋代,“點茶、鬥茶”開始盛行,國人對茶的喜好及研究更勝於唐,並出現了“貢茶”,讓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先後有180多位詩詞家創作400多篇關於茶的佳作,有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本身的融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道、釋”三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所構成的,能激勵人們明心見性、提高修養。中國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則,以“和”為貴。傳統的茶文化也離不開“和諧”二字,與儒家尊崇的“和”相對應,也表現為“茶禮”。傳統的茶事,均為三五好友在飲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溝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僅是“養廉、雅志、勵志”的代名詞,也是禮節的表現。

(一)茶文化對畫家本人的影響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對文人畫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茶畫,兼具上述四者,可屬於文人畫。一來,好茶多生長於山明水秀之處,能帶給許多畫家作畫的靈感;二來,相對於飲酒,品茗為雅事,也深受畫家喜愛,尤其身處雲霧繚繞之境,更能讓畫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於青山綠水間找尋到心靈的共鳴。蘇軾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説,茶和畫之間的內涵、美感相通。許多畫家都有品茗習慣,體現了他們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追求,讓心靈得到淨化,在親近自然的環境與清雅的茶事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其內心的感悟運用到繪畫的創作中。茶有禪意,茶禪一味,朱錫綬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説,也是傳統畫家們品茶、嗜茶,通過以茶入畫反映自身的感悟與生活哲理的真實寫照。“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師,其淡泊的氣質決定其不適於官場生存。辭官歸隱後,文徽明在惠山腳下,種茶、採茶、煎茶、品茗,以茶會友。長期的茶事薰陶,影響了畫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並且,這種氣質也不自覺地滲透到畫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韻。同為“吳門四家”的唐伯虎,一生愛茶、飲茶,每於品茶後即會畫茶文化山水圖,將茶與山水融合,成為明代茶畫的一絕。

(二)茶文化關係到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於大多畫者本身愛茶,通過多年被茶的薰陶,茶的品格也逐漸影響到畫者自身。常言道“畫如其人”,即是説長久的作畫,畫家將自己的品性融入畫中,觀畫如觀人,從畫作中可品出作畫者自己的境界。茶藝思想多主張契合自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寄情山水,從雋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長、花鳥蟲魚之精妙靈動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在茶文化與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兩者是相互影響、互不可分的。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説,畫師的繪畫創作是來自於自然萬物,但是自然景物並不能直接畫到紙上成為優秀的畫作,而是要通過畫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內心感悟加以改造,將景物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間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對景物構圖改造的過程中,茶性的影響油然而生,能讓整幅畫作呈現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和諧。在傳統畫作中十分注重構圖的和諧,將圖中眾多元素結合在有機一起,動中有靜,線條井然有序,烘托出繪畫想表達的和諧氣氛。在對茶事活動行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又往往要求對茶具等進行真實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鬧的環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靜心烹茶,從而與周圍景物達到虛中有實、動中有靜、整體與細節的統一。在作畫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畫師自身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藝過程中,有茶與水、水與味、味與氣的相對“實”“虛”之説,體現於傳統繪畫中,便是水墨中的“虛實”,即紙為實、墨為虛,墨為實、水為虛。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審美效果。

我國的水墨、花鳥等傳統繪畫藝術,在其發展中,必然不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各種與茶有關的元素,均能作為創作元素添加到畫作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和探究,畫家們不僅用從茶文化理念中提煉出來的詩句、意境去豐富繪畫的內涵,還用茶藝活動的素材去豐富畫作的內容題材。茶畫則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茶文化運用於繪畫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尚,有其文化研究意義。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閻立本的畫作———《蕭翼賺蘭亭圖》,在主角蕭翼將辯才的《蘭亭序》騙到手的場景描繪外,在畫面的左下方可見一老僕在風爐旁烹茶,童子捧托盤準備分茶的情景,在一邊的茶几上,也擺有各式茶具,反映了當時崇尚以茶待客的風俗。宋徽宗的《文會圖》、文徽明的《惠山茶會圖》、唐伯虎的《事茗圖》均展現了當時文人集會時,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羣體中對茶文化的推崇。《調琴啜茗圖》描繪了當時宮廷女子撫琴、品茶的優美和諧的情景。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鬥茶圖》則描繪了唐代民間鬥茶的場景,反映了當時茶文化在民間的盛行。齊白石也是酷愛茶之人,習慣以客來敬茶,鍾情於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頗具盛名的蝦之外,對茶事的刻畫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寒夜客來茶當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樑大茶壺與兩個小茶杯,以靜物反映了有客來舍,畫家烹茶,以茶代酒,與客人品茶賞梅、促膝長談的情景。《煮茶圖》中,風爐上的泥瓦茶壺,破舊的大蒲扇,三塊木炭,“爐火和煙煮苦茶”,生動反映了齊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樂的生活場景,以及對煮茶、事茗的濃厚情趣。《硯和茶具》中,將蘭花、茶壺、筆硯放置在一起,似乎為齊老飲茶後,趁茶興正濃時運筆揮就,能讓人覺茶香在墨韻中飄渺。

“品茶試研”,是從古往今的文人墨客們的“第一韻事”“第一受用”,文人們將茶與硯結合在一起,將品茶與詩文、繪畫結合在一起,茶引學士思,觸發文人們創作詩文、畫作的才思,將他們在茶事中獲得的感悟運用到作品中,讓作品更顯怡然自得,充滿生活情趣。在茶道與傳統繪畫的結合中,兩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給我國的繪畫藝術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1]董娟。傳統繪畫藝術元素對中國茶歷史文化風格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7年.

[2]李澤鋒。論茶歷史文化地域特徵及傳統繪畫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風格茶藝背景的分析———色彩、書法、繪畫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應用[j]。農業考古,1999,(04):102-106.

[4]王麗芳。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5]馮英。茶文化與詩書畫———淺論中華荼文化的發展及其與詩書畫的關係[j]。農業考古,1996,(04):196-199.

[6]劉廷亮。從“符號”到“意象”———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的詩性表達[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03):232-235.

茶文化論文 篇三

英語教學活動中,將中英差文化的差異性比較作為媒介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提高學生對於英國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本文將簡要分析中英文化的差異,其中物質層面的比較主要有茶葉、茶具和茶點三個方面,精神維度方面主要包含內質分析、文化分析、文學分析三個方面。並論述基於中英茶文化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及重要意義,旨在深入挖掘中英差文化的差異性價值。

中英茶文化;比較;英語教學

隨着我國經濟水平及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及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因此與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其中英國作為世界的發達國家,我國與英國的貿易合作一直是國際發展的重點內容。英國社會中對於茶的熱愛不亞於中國,並且茶文化在英國的發展也較為成熟和完善。由於文化歷史以及社會制度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中中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針對中英文化的差異性進行分析並融入英語教學事業中,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英國文化,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為我國的對外交際和合作工作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

中國和英國的茶文化在物質層面進行比較將會更加直觀的瞭解到中英茶文化的差異,首先,從茶葉的名字由來進行分析。根據社會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的大部分茶葉都有具體的名字,並且茶葉名字會選擇具有悠揚深遠意境之美的語言,通過茶名能夠反映出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及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例如“餘姚仙茗”、“八仙雲霧”等,將客觀事物進行主觀誇大進行描述而命名;部分茶葉的命名是根據地理位置,例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峯”等,而“鐵觀音”、“太白銀毫”等是根據人名典故神話故事進行命名。而英國茶葉名字的命名更多是按照喝茶的時間以及茶的濃度進行命名,例如“英式早餐紅茶”“伯爵紅茶”等。其次,根據茶葉的主要社會地位分析,中國人更加傾向於綠茶,而英國更加傾向於紅茶。綠茶是我國眾多茶葉品種最受歡迎的茶葉之一,綠茶具有“味醇、幽香”的特點,並且綠茶的下分種類齊全,茶葉的具體形狀以及沖泡方式之間存在不同。綠茶本身不屬發酵茶,因此在泡茶的過程中需要保持茶葉的新鮮度和鮮嫩度,因此在茶葉的沖泡之中,水的温度具有十分的講究。而紅茶更加符合英國人的口味和審美,紅茶具有“高香、紅豔和醇香”的特點,屬於發酵茶類,因此發酵的過程是影響茶葉最終口感和質量的關鍵因素。由於紅茶的性情較為温和,因此可以搭配較多風味的產品,例如肉桂、檸檬和蜂蜜等。並且由於英國的生活節奏較快,因此英國人會將紅茶放在袋中,直接用熱水浸泡,因此英式紅茶的操作過程具有簡單快捷的特點。

茶具是指飲茶時所用的器具,中英的茶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中可以體現在茶具的不同使用方式以及沖泡方式的不同。首先,中英茶文化在茶具的選擇之中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中國的茶文化中十分重視茶具的選擇以及使用,並且應對相應的茶葉品種,茶具具有豐富多樣的特點。品質較好的茶具能夠更好的呈現茶葉的醇香與質感,保證茶湯的色澤及香氣,因此根據茶葉的品種以及個人喜好的不同,在茶具選擇的過程中將面臨着地域、材質、等不同影響因素的選擇。例如,由於陶瓷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更加偏愛陶器,並且陶砂類的茶具能夠更好的保證茶水的味道、温度等。而英國的茶文化中更加傾向於瓷器的茶具,在英國文化之中認為瓷器代表着尊貴地位。其次,中國的茶具選擇具有較多的規矩和程序,並且對於茶具的材質以及水的温度、浸泡時間等具有較高的要求。而英國的茶葉多為袋裝的獨立包裝,對於沖泡的茶具以及水等要求較低,因此中英茶文化中,在茶具的選擇以及沖泡程序中存在差異性。

茶點是搭配飲茶食用的事物,良好的茶點搭配更能夠凸顯出茶葉的特點及醇香。中國的茶點歷史記載大約可追溯到唐朝,在唐朝時期人們便將麪點、糕餅、粽子、柿子等食物作為品茶的輔佐食物。並且在近現代的歷史中,市井社會中茶館開始了普及化發展,茶客在欣賞節目的同時,會用茶伴着瓜子、果脯等小吃,增添品茶和聽書的雅緻。在清朝時期我國的茶點發展至鼎盛階段,京式糕點的種類繁多且口味美妙,在中外茶文化中極富盛名。英國的茶點搭配與中國相較而言選擇性較低,肉製品以及奶製品皆是英國人喜愛的食品。在英國正式的下午茶會具有一套極為嚴格的工序,並且食品的口味需要由淡至重,先鹹後甜。並且在品茶時應慢慢的品嚐茶點的味道。在英國茶文化中規矩性較強,但與此同時也是其享受生活、注重品質的一種體現,因此在茶點文化中,中國與英國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中國和英國的茶文化在精神維度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中英茶文化的內質不同。首先,在中國的茶文化中人們對茶更多為尊敬之情。中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在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而興起,當時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以及文人將品茶作為生活中的重要樂趣,並且將品茶作為身份尊貴及社會地位的象徵。在英國的茶文化中對於茶文化更多是熱愛之情,英國人對於茶葉的酷愛舉世聞名,英國每年的茶葉消費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並且皇室貴族十分重視飲茶。其次,中國的茶文化發展與英語之間存在差異性主要由於兩國之間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模式之間的不同。中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小農經濟發展至今已經形成穩定的農業發展模式,因此中國人的思維之中更多的是穩定和安逸的思想,並且在飲茶中更多體現出具有抽象性的氣韻和意境。英國的社會發展主要為工業化,因此生活節奏較快並且體現在茶文化之中,十分重視喝茶的實用性以及禮儀性。由此可見,中英文化之中內涵本質中,中國茶文化主張“君子情懷”,而英國的茶文化中主要是“紳士氣度”。

中英茶文化之中存在一定的不同,其中主要體現為中國茶文化中的中庸仁禮,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的是高傲霸氣。首先,中國茶文化中始終堅持中庸和仁禮的思想,認為通過品茶能夠陶冶情操昇華思想,並且體現自身淡泊名利的性格,是人們盡心自我提升的過程。在中國古代時期,文人志士的生活環境十分簡陋,但是依舊能夠在簡陋的環境之中仔細品茶,並將自身的情感寄託于山水之間,形成超脱淡然的心境。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中更多是追求品茶時的心態及境界。英國的茶文化更能夠體現出英國作為曾經世界上第一強國的高傲和霸氣。英國工業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意義,同時也使得英國人的思想觀念中帶有驕傲和霸氣,在飲茶之中關於飲茶的環境、工序、衣着以及茶點搭配中十分講究,能夠展現出英國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最為重要的下午茶並非是單純的生活享受及自我昇華,而更多的為時尚盛宴。其次,我國的茶文化更多的受古典佛學的影響,因此呈現出寧靜淡然及返璞歸真的特點,人們更傾向於品與自然相接近的茶葉,營造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英國的文化中主張天人對立,因此帶有較強的征服和統治欲。

茶語是瞭解一種茶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茶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基礎。由於我國的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因此現階段茶已經被公認為是我國的“國飲”。茶文化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並且在中國百姓的生活中已將茶納入生活必需品的行列,為之奮鬥的七件事便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並且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以及文娛活動中,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文人騷客推崇的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中便包含茶文化,是文人雅士進行文學創作的重要助興之物。例如我國的文學大家白居易十分喜愛茶,其詩“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足以見得。在英國文學之中茶文化也被廣泛應用,並有眾多文學家將茶譽為精神食糧,但在英國的文學作品中,飲茶仍是人們生活品質與社會地位的表現形式,因此與中國的修身養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通過中國和英國茶葉文化的比較,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瞭解中國和英國的文化背景,並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於英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教師在英語教學之中可以藉助中英茶文化的對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首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將茶文化中的習語結合至英語教學活動中,藉助茶文化的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繼而提高英語教學的課堂效果。英語的茶文化中能夠展現出英語習語中的比喻性詞彙、諺語及俗語等,充分展現出英國文化的民族特色,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掌握及交際能力。

英國的文學作品中許多都涉及了茶文化,能夠充分展現出英國人對於茶文化的喜愛和熱愛之情。英語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學作品向學生普及茶文化知識,並且能夠擴展學生的文學儲備以及知識儲備,帶領學生開展獨具文化特色的英語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激情。與此同時在英語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將中國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展示,例如茶詩和茶詞等,並通過與英國文學作品的對比,使得學生更加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於英國文化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實用英語單詞及句子,並針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名句進行分析,並要求學生進行朗讀和背誦,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詞彙的積累量。

將茶文化引入英語教學活動之中,能夠切實提高英語教學的內容,昇華英語語言理論知識的內涵,繼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及英語學習的語感。首先,將中英茶文化的對比結合至英語教學中,能夠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增添英語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及文學性。其次,英語教學活動與茶文化的相互結合,能夠通過茶文化引入其他文化與思想理念,建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教學語言文化體系,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語境分析、語法使用的能力。並且英語教師應從語言結構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使得學生在語言知識的框架構建形成後,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中英差文化,提高學生的英語使用能力以及英語文化的掌握能力。

由於中國和英國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歷程中存在差異性,因此在茶文化的物質層面及精神維度具有不同特性。中英茶文化的不同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並且通過茶文化的差異性能夠了解到中英文化及社會的差別,有助於深入瞭解英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將中英差文化的對比結合至英語教學活動中,能夠加深學生對於英語知識及英語文化背景的瞭解,並且使得學生在對比之中更加了解中華的傳統文化,繼而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及認同感,促進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並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培養優秀人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61yz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