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旅遊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旅遊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旅遊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 篇一

研究方法是旅遊研究者順利開展旅遊研究的必備工具,具體的研究方法又受到特定的研究範式的制約,中國的旅遊研究者在努力掌握各種研究方法時,往往對其背後的方法論和研究範式缺乏瞭解,從而限制了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認為,中國旅遊研究者要想提高研究水平,必須首先系統理解西方的科學哲學思潮和研究範式,在此基礎上,再採用本土化和跨文化的研究策略。

關鍵詞:

研究方法; 研究範式; 本土化旅遊研究; 跨文化旅遊研究

收稿日期: 2011-05-01; 修訂日期: 2011-08-31

基金項目:

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皖南國際旅遊區品牌權益的評價與管理:基於顧客視角的研究》(AHSK09-10D90);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科研資助計劃項目“中國國家旅遊形象的跨文化比較研究”(160-751056)

作者簡介:

張宏梅(1969-),女,博士,安徽師範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消費行為、旅遊目的地營銷、跨文化管理。

1 問題的提出

中國旅遊研究已走過30年。30年來,旅遊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成果數量持續增加,研究內容日益豐富,研究水平有所提升,旅遊研究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當我們仔細審視這些研究成果的時候,我們會發現:(1) 很多研究是對國外研究的簡單模仿和複製,這些研究借用國外的理論模式,將國外的測量工具翻譯成中文,然後以中國旅遊目的地作為案例地,以中國的旅遊者、居民或旅遊企業員工作為調查對象,對國外研究進行簡單複製,而很少能基於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來推進旅遊知識的積累;(2) 很少有研究在借用國外理論和方法時能考問這些理論和方法在中國應用時的適用性問題;(3) 儘管解釋性研究數量在增加,但旅遊研究仍以描述性研究偏多,很多研究滿足於對現象的定性或定量描述,而缺少對現象背後原因的分析,或只是想當然地列出一些解釋;(4) 很多研究缺乏理論基礎,只是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堆砌,而這些分析結果很難放置在一定的理論脈絡中加以解釋;(5) 缺乏理論構建意識,很多研究滿足於對案例地或調查樣本特徵的具體描述,而對理論概括和抽象無所涉及。

以上問題嚴重製約了中國旅遊研究的發展,使中國旅遊研究的整體水平無法提高,旅遊學的學科地位無法確立。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研究者在參考國外旅遊研究文獻時,多依葫蘆畫瓢。雖然在具體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上容易模仿,但存在於具體研究方法背後的方法論和研究範式卻很難直接從文獻中看出並被理解,而研究範式及相應的科學哲學是構建知識和理論的基礎。由於對西方的科學哲學和研究範式缺乏瞭解,從而導致中國的旅遊研究者只能在理論和方法上對國外研究進行簡單借用和模仿,而很少在旅遊知識積累和理論構建上有所貢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強調西方的科學研究範式在旅遊研究中的哲學基礎作用,並探討如何進行中國本土化的旅遊研究,以期引起中國旅遊研究者對研究範式和本土化研究的關注。

2 對國內旅遊研究方法的反省

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有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者做研究工作同樣如此。研究者要想把研究工作做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必須首先掌握各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認同,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研究工作,研究方法簡單粗糙會限制研究者的研究工作,進而限制理論和學科的發展。

國內早期的旅遊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描述為主,陸林(1997)對國內旅遊地理文獻的分析發現,國內旅遊地理研究描述性工作多,低水平重複工作多,缺乏深入細緻的調研和先進的研究方法,影響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謝彥君(2003)認為旅遊作為一個獨立學科所應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體系還沒有成型,理論範式單一,研究方法不夠系統。張宏梅和陸林(2004)對《旅遊學刊》1999~2003年刊出文獻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發現,約80%的文章運用傳統定性方法,即主要以文字作為表現手法,對所研究內容進行理性的分析,屬於科學研究的傳統思辨階段;運用現代定性方法的文章約佔文章總數的8.8%,這些文章主要運用定性資料、統計數據、訪談和開放式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包括對各種定性數據進行頻數和頻率的統計分析;運用定量方法的文獻只佔總數的11%,且大部分使用基礎統計方法(均數、頻數等),比如因子分析、迴歸分析等多元複雜統計方法使用較少。

近些年來,這種局面有所改觀。定性研究中,個體深度訪談和焦點組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受到一些研究者的青睞;定量研究中,數據收集和分析的規範性在不斷提高,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被廣泛使用,迴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對旅遊研究者來説也不再陌生。旅遊研究方法的改進促進了旅遊研究質量的提升,讓我們對旅遊研究的未來充滿期待。但當撇開這些成績的光環,將旅遊研究與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成就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旅遊學科和上述學科的差距還很大,這固然與旅遊學科的複雜性有關,但更與國內的旅遊研究者缺乏科學哲學、研究範式、方法論、以及具體研究方法的系統理解和訓練有關。旅遊學科可以説是旅遊業快速發展背景下催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從其產生之初就存在很大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加上旅遊現象涉及面極廣,具有高度複雜性,這都給旅遊學科樹立獨立的學科地位提出了挑戰。目前,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旅遊學科的學科地位仍然沒有得到學界認可。作為旅遊研究者,當然首先應該對旅遊學科的發展前途持樂觀態度,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反省目前的研究現狀,思考如何跳出盲目模仿、簡單重複、多零散的案例描述、缺乏理論建樹的怪圈,還旅遊學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本質,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整套理論體系,摒棄過度的實用主義傾向,處理好旅遊科學研究與科學知識應用之間的關係。雖然建立獨立學科的路很艱難,也很漫長,但有志於旅遊學科發展的仁人志士應當勇於挑戰這種艱難。不過光有勇氣和決心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尋找克服這種艱難的有效途徑。我覺得這種有效途徑至少有以下兩條:一是理解西方的科學哲學和研究範式,二是進行本土化和跨文化旅遊研究。

3 西方的科學哲學和研究範式

在西方國家中,科學哲學和各門學科之發展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門學科的發展,變成科學哲學反思的題材;科學哲學的發展又能回過頭來,促進各門學科的發展(黃光國,1999)。與各種科學哲學思潮相對應的研究範式更是西方學者進入研究工作的敲門磚,方法論課程是西方高校研究生入學第一學年必修的基礎課程。反觀國內的旅遊專業研究生教育,我們會發現,很多高校沒有開設方法論課程,甚至一些高校連研究方法課程都尚未開設,研究生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結果只能是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錯誤地使用研究方法,更難有自覺的理論建樹。

目前,中國的旅遊研究者多在自己摸索和嘗試使用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如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各種數據分析方法等,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狀況仍令人擔憂。一方面,碩士生甚至博士生們,對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盲目使用;另一方面,國內旅遊學界雖然已經開始重視研究方法使用的規範性,但很多人會滿足於對具體研究方法的正確理解和使用,很少有人關注具體研究方法背後的方法論和研究範式問題。科學哲學和研究範式是科學研究和建構知識的基礎,要進行高質量的旅遊研究,研究者們不僅要掌握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更要理解各種研究範式,在範式的指導下從事旅遊研究工作。

3.1 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脈絡

西方科學哲學的快速發展始於20世紀初期,在整個20 世紀,科學哲學出現了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結構主義、詮釋學、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混沌理論、建構實在論等多種思潮或範式,這些範式為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哲學基礎。

最先提出、持續時間最久的科學哲學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它排斥神學和形而上學,認為外部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是由普遍規律和真理支配的。科學的目的是發現和揭示真理,其路徑為科學觀察和邏輯歸納,“科學始於無偏見的觀察”,遵循“觀察-歸納-理論-證實-新的觀察”的真理累積增長模式。實證主義採取一種極端經驗論的立場,認為:人類知識應當僅限於收集事實並找尋其間關係,藉以對世界做出正確描述;超出主觀經驗的知識是不可靠,也是不可知的。這種極端經驗主義的立場致使實證主義在20世紀初就遭遇了危機和挑戰,對實證主義思想的批判推動了後實證主義、詮釋學等哲學思潮和流派的湧現。

以波普為代表的後實證主義以其“否證論”哲學最先對實證主義提出挑戰。波普在《科學發現的邏輯》(1932)一書中,提出科學方法應當是以理性批判為基礎的演繹推理:科學家先針對特定問題提出假説和猜想,再依據事實對假設進行檢驗,並在檢驗過程中不斷修改原來的假設和猜想。他否定科學理論是由歸納過程發現的,主張演繹才是經驗科學正當的方法,並始終認為“一切觀察都滲透着理論”,“理論先於觀察”,提出科學發展的證偽模式:“問題-猜想(理論)-批判(反駁或證偽)-新問題”。波普認為,以經驗觀察作為檢驗理論的標準,必須堅持否證原則,我們可以證明一種理論為假而予以摒棄,或者因為還不能證明它為假而暫時予以保留,但不論多少經驗事實,都不能證實一種理論。

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主要源於自然科學領域,但在科學和理性之風盛行的背景下,它們也被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被很多社會學科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和研究範式,如管理學中的實證研究,心理學中的實驗心理學和行為學派,併成為20 世紀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範式。

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和結構主義主要採取客觀主義的研究立場,認為在主體(研究者)之外存在一個客觀、獨立的客體(研究對象),研究的任務是發現和解釋客觀規律和真理,尋找現象間的因果聯繫。這種立場遭到現象學、詮釋學(解釋學)、後現代主義等持主觀主義立場的哲學流派的批判。這些哲學流派反對“自伽利略和笛卡爾以來一直統治着歐洲思想的無所不在的客觀主義”,認為:在每一個地方生活的人們都可以構建出他們所特有的“實在”,即世界是由多重事實組成的,而不是一個客觀的、等待研究者去認識的世界;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關係,而是互為主體的關係,在互為主體的交互作用中,雙方共同構建知識,這種知識是主觀的、創造性的,因而也是不可重複的。

西方各種哲學流派之間互相批判和論戰,推動了科學哲學的發展,許多科學哲學家在與他人的論戰中也不斷髮展着自己的思想,以至於有時很難將一些科學哲學家劃歸哪個流派,如皮亞傑的思想中就既有結構主義成分,也有建構主義成分。一個哲學流派內部的哲學家們的思想也存在很大差異,以致要概括某一科學哲學流派的基本思想變得非常困難。

各種哲學思潮和相應的研究範式都存在一些優勢和不足,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建構實在論試圖整合客觀和主觀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為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知識融合提供哲學基礎。建構實在論在本體論層面上主張存在兩種“實在”,一種是“實在自身”(actuality),另一種是“建構之實在”(constructed reality)。“實在自身”是我們生存於其間的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感官之外而不為人的感官所掌握的既定世界,這個世界或許有某些結構,這些結構或許是以距離、空間、因果性或時間作為其運作的基礎,但我們無從獲悉;我們對其特性所提出的都只是預設,我們只能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構建出來的世界,除此之外,我們不能理解其他任何東西。這個構建的世界,我們稱之為“建構的實在”(黃光國,2010)。

3.2 研究範式對研究方法的制約

範式(paradigm),又被翻譯成範型、典範,是美國物理學家庫恩(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意指組織觀察和推理的基本模式和參考框架,是指導行動的一套基本理念,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知識共同體(科學社羣)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科學哲學思想決定了相應的研究範式,如後實證主義哲學決定了遵從該哲學流派思想的研究者必然採用後實證主義的研究範式。研究範式的差異可以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方面加以比較。

範式是研究者開展科學活動的基礎,是知識共同體從事科學活動的指南,研究者要進入某一科學社羣,從事研究工作,必須首先從理解範式開始(黃光國,2010),只有理解了各種範式的基本觀點,“才能確保研究者在設計自己的研究方案時,保持資料的收集方法與此後的基於資料的知識建構之間的一致性”( 詹寧斯,2007)。

每一種範式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之間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研究者採取客觀主義的立場,即認為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意志的客觀存在,那麼,他必然採取主/客二元對立的認識論,並採用客觀的研究方法,不管是質性的還是量化的方法,都不能帶有研究者的任何主觀因素。反過來,如果研究者使用了客觀的研究方法,那麼他必須同時接受“客觀實在”的本體論和主/客二元對立的認識論,他建構的知識就是客觀的知識,即客觀規律或真理。

具體研究方法的選擇受制於研究範式,一般來説,研究者採取某種研究範式,就需要相應地採用某些研究方法。如後實證主義研究範式多采用問卷調查、實驗法、觀察法等方法收集數據,並主要採用定量的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以檢驗理論和假設。但後實證主義也不排斥質性方法,如他們通常會通過個體訪談或焦點組訪談等質性方法收集被訪者對研究問題的看法和觀點,作為設計問卷和量表的基礎。解釋學研究範式多采用深度訪談、參與和非參與觀察、焦點組訪談、案例研究、文本(如旅遊日誌、照片等)等方式收集數據,採用內容分析、主位(或局內人)視角、三角互證等方法分析數據,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建構紮根理論。雖然解釋學研究範式主要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但它也不完全排斥量化方法,如內容分析方法就會用到頻數和百分比等定量描述指標。

因此,研究範式對具體研究方法的制約是有限度的,同一種研究方法可以服務於不同的研究範式,但不同範式對同一方法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同是訪談法,後實證主義和狄爾泰的歷史主義解釋學都主張客觀主義,認為需要擺脱研究者個人偏見對訪談過程及其結果分析的影響,而伽達默爾的辯證詮釋學則強調解釋者的“偏見”或“視域”在理解中的積極作用,將研究者的偏見合法化,認為訪談是雙方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在訪談結果的分析中明確研究者的個人偏見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需的。在Denzin和Lincoin(1994)的質性研究五階段框架中,他們認為質性研究在第四個階段,即陳述的轉折時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研究者將自我融入到認識的整體過程中,並將自己寫進文章,使野外研究和解釋過程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徵。Denzin和Lincoin的第四階段質性研究與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哲學觀點是相一致的。

每一種研究範式和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適用自己的研究情境,因而國外對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的爭論已趨於平息,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選擇適當的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不過,不同的學術期刊對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會有所偏好,作為主流的研究範式,採用後實證主義範式和定量研究方法仍受到更多青睞。國內的旅遊學者由於對各種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加上有些研究方法被一些研究者錯誤地使用,導致有些人完全否定一些研究方法,這種認識不利於提升中國旅遊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3.3 旅遊研究範式選擇

研究範式是研究者進入某一科學社羣進行研究工作的起點。當一個研究者想進入旅遊研究領域,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必須首先理解各種研究範式的基本觀點,並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研究問題選擇適當的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國外旅遊領域對研究方法的關注在上世紀80年代得到加強,此階段出現了一批方法論專著和關於研究方法的論文,經過近30年的爭論,學者們基本達成了共識,即,旅遊研究同時需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應將兩者結合起來或根據研究情境適當地取捨。

旅遊現象非常複雜,既涉及自然科學領域(如旅遊的生態環境影響),又涉及社會科學領域(旅遊學科的性質是社會科學);既涉及心理學領域,也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美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所以,旅遊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是一門典型的跨學科性質的複雜學科,對旅遊現象的研究不能採用單一的研究範式,而必然需要採取多元範式的研究取向,多元研究範式的立場最適合旅遊學科的性質。

由於旅遊現象的複雜性和廣域性,所以對旅遊現象的不同問題可以採用不同的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即使是同一研究問題,也可以採用不同的範式和方法,以互相補充,取長補短,達到對研究問題較深入的認識。如旅遊體驗研究可採用詮釋學研究範式,旅遊行為預測可採用後實證主義範式,旅遊影響研究則既可採用後實證主義研究範式,也可採用詮釋學研究範式。無論採取何種研究範式,研究者都應對該範式的優勢和不足有較清晰的認識,避免過於美化某種範式,而完全否定另一種範式。

旅遊學科具有跨學科性質,但目前,旅遊學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這種跨學科性還沒有真正實現,而仍然處於多學科階段。多學科的特點是相關學科分別從各自興趣和角度介入旅遊研究,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和整合,在旅遊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只能用來充實原有學科的知識體系,而對統一的旅遊學科的形成無太多幫助。跨學科則要求介入旅遊領域的各相關學科以某個統一的內核為基點,實現知識的整合,謝彥君認為這個統一的內核就是旅遊的本質,即“旅遊是人們利用餘暇在異地獲得的一次休閒體驗”(謝彥君,2010) 。

旅遊學科在由多學科向跨學科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的障礙和困難,但我們可以在西方研究範式的發展中找到旅遊跨學科整合的哲學基礎,以幫助我們在哲學層面上找到旅遊跨學科整合的依據和方法,這個科學哲學流派就是建構實在論。建構實在論的主要目的是推動不同學科的跨學科、跨文化整合,在哲學上提出一套知識論的策略,讓不同學科所構建出來的知識體系整合在一起。旅遊領域的不同分支學科、不同範式下的旅遊研究成果需要互相理解和整合,以改變目前各自為政、互不溝通的局面,這也是旅遊學科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

4 中國旅遊研究的本土化

4.1 本土化旅遊研究的必要性

科學哲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西方學者對各種哲學思潮有較好的理解和把握,在科學研究中自覺地遵循一定的研究範式,因此西方學者在知識積累和理論建構上屢有建樹。我們熟悉的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都是產生於西方,我們自己很少提出有影響力的理論。李炳全在其所著《文化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中國心理學比較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是在西方已有深厚積澱的領域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心理學框架內進行研究”( 李炳全,2007) 。科學哲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東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學者對西方的科學哲學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統的認識,這可能是導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而,中國學者要想在由西方制定遊戲規則的科學研究領域有所作為,必須對西方科學哲學思潮的發展有一種“相應的理解”,不過,這種理解只是進入學術這一行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黃光國,2010)。

雖然中國旅遊研究與西方旅遊研究在起步時間上相距不像其他學科那麼久,但與其他社會學科一樣,中國的旅遊研究也主要在西方的研究框架下進行。西方的旅遊研究在各種哲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多元化的範式,中國的旅遊研究者要想在西方的研究框架下有所建樹,也必須去熟悉這些框架或範式。但是,中國的旅遊研究者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後面,在中國的研究情境中採用西方的概念、理論、方法和工具,來驗證西方研究得到的知識。改變這種狀況的一種途徑是進行本土化的旅遊研究。中國的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環境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那麼中國人的旅遊行為、旅遊業發展模式和旅遊企業的運營管理必然與西方存在較大差異,僅靠簡單借用西方理論和模仿西方的研究方法,很難理解和解釋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旅遊現象。而本土化的旅遊研究可以使我們着眼於中國語境下的旅遊現象,構建本土化的旅遊理論,改變總是步西方研究後塵的局面,為全面理解旅遊現象做出貢獻。但提倡本土化研究並非認為理解西方的研究範式已不重要,為了提高研究水平,中國的旅遊研究者必須首先理解西方的研究範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本土化研究,才有可能對建立和完善旅遊學科的理論體系有所貢獻。

4.2 本土化旅遊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本土化概念在20世紀60年代後風靡全球,港台的一些心理學者在80年代初期開始致力於本土心理學研究,併發起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心理學領域的本土化運動給旅遊研究以很大啟示,中國的旅遊研究者與其盲目地複製西方的研究,倒不如在我們熟悉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本土化的旅遊研究。

“本土化”旨在突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色或特徵。根據李炳全對心理學本土化的分析,我們可以將旅遊研究的本土化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西方旅遊研究中的理論、方法、技術和工具進行改造和處理,使其適用於中國旅遊研究,如在西方旅遊動機的“推-拉”理論框架下修訂旅遊動機的測量量表,使其適用於中國旅遊者。其基本步驟一般為:學習和接納外國研究範式改造或轉換本土化後的研究範式。這種本土化本質上仍是國外的理論,又被稱為“外源性本土化”,但因為操作比較簡單,適用於剛進入旅遊研究領域的學者。第二個層次是以中國語境下的旅遊現象為研究根源或素材,通過對中國語境下旅遊現象的研究,建構與之相適應的旅遊學理論體系,這種本土化可稱為“內源性本土化”。

本土化旅遊研究可以採取多種方法和策略:(1) 主位研究策略,即研究者在觀察、分析、理解和解釋旅遊現象時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場,採取被研究者的觀點,為此,研究者需要參與到研究對象中,如在某個景區停留較長時間,觀察旅遊者的行為,與旅遊者進行交談或訪談。(2) 客位研究策略,即研究者更多從自己的視角,而不是從被研究者的視角來觀察、分析、理解和解釋旅遊現象,這種策略下,研究者可以完全獨立於被研究者之外,如請學生或市場調查機構進行的問卷調查,旅遊本土化研究並不排斥西方主流的實證方法和方法論。(3) 同文化研究策略,即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有同樣的文化背景,這樣更容易達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心靈的相通,研究者會更容易理解被研究對象,更容易得出正確的結論,如中國的旅遊研究者對中國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更容易理解。(4) 異文化研究策略,即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分屬不同的文化背景,如西方學者對中國旅遊現象的研究、中國學者對西方入境旅遊者的研究,異文化研究可避免“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狀況(李炳全,2007)。以上四種方法和策略並不是互相排斥的,我們可以同時採用幾種研究策略。

4.3 本土化旅遊研究與旅遊跨文化研究

本土化研究與跨文化研究是相互聯繫但又互相不同的兩種研究方式。本土化研究強調對本土(特定語境下,主要是不同於西方的語境下)的旅遊現象進行研究,以突出本土旅遊現象不同於西方旅遊現象的獨特性。不過,本土化研究並不反對普遍性或普適性的旅遊知識和理論,中國旅遊研究者在中國語境下得到的旅遊知識和理論如果能在別的語境下重現,就有可能發展成普遍性的知識和理論,從而為世界範圍內的旅遊學科發展做出貢獻。跨文化研究主要是一種比較的研究方法或策略,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旅遊現象的差異,目的在於驗證知識和理論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普適性,關注文化對旅遊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旅遊跨文化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國外已有大量的旅遊跨文化心理和行為、主客跨文化交往方面的研究成果。國內跨文化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也較少(張宏梅,陸林,2008;張宏梅,陸林,2009;馬耀峯,等,2008),但跨文化旅遊研究的重要性已得到一些學者的關注(王健,2010)。旅遊現象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旅遊者與目的地居民的交往是一種跨文化交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遊者的心理和行為會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但由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徵,如都是作為旅遊者的人,因而,他們也會存在一些共性的旅遊心理和行為。跨文化旅遊研究能夠幫助我們識別這些差異和共性,加深對旅遊現象的理解,避免盲目使用西方的理論和知識解釋中國旅遊現象時出現的困惑。

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都可以説是一種研究策略,且都重視文化的影響。通過本土化和跨文化旅遊研究,中國旅遊研究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熟悉本土文化的優勢,在旅遊知識積累和理論建構上有所作為。不過,與本土化研究側重單一文化下旅遊現象的研究不同,跨文化研究需要同時考察和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遊現象,這給跨文化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和挑戰,有興趣進行跨文化研究的學者必須首先搞清楚跨文化研究的含義,以及跨文化研究在方法論、研究方法和技術上的特點和要求,以免使用不當的方法和技術進行跨文化研究,結果是付出了精力和成本,卻得不到可靠的知識(張宏梅,陸林,2009)。

5 結語

旅遊學科作為一門新興而又異常複雜的學科,其研究水平與其他學科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的旅遊研究與國外的旅遊研究相比也還比較落後,表現在我們總是步西方的後塵,從研究選題到理論和方法的運用上都是對西方研究的簡單模仿,而沒有去深度理解指導西方學者進行研究工作的科學哲學基礎和研究範式。雖然我們提倡通過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策略來改變中國旅遊研究整體水平不高的局面,但無論是採取哪種研究策略,對西方科學哲學和研究範式的基本觀點和演變路徑的理解是希望對旅遊知識積累有所貢獻的旅遊研究者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對於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的系統性掌握不能僅靠研究生們零散、盲目地去摸索,而需要旅遊專業研究生教育對此給予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Denzin N K,Lincoin Y oduction: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Sage,1994.

[2] 黃光國。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論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J].社會理論學報,1999(1):151.

[3]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炳全。文化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 陸林。旅遊地理文獻分析[J].地理研究,1997(2):105111.

[6] 馬耀峯,鄭鵬,白凱。入境遊客決策行為差異研究――以旅華日美遊客為例[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102106.

[7] 王健。跨文化比較:旅遊研究的共性思維[J].旅遊學刊,2010(5):2024.

[8] 謝彥君。旅遊的本質及其認識方法[J].旅遊學刊,2010(1):2631.

[9] 謝彥君。旅遊與接待業研究:中國與國外的比較[J].旅遊學刊,2003(5):2025.

[10] 詹寧斯。旅遊研究方法[M].謝彥君,陳麗譯。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7.

[11] 張宏梅,陸林。國內旅遊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J].旅遊學刊,2004(3):7781.

[12] 張宏梅,陸林。入境旅遊者旅遊動機及其跨文化比較――以桂林、陽朔入境旅遊者為例[J].地理學報,2009(8):989998.

[13] 張宏梅,陸林。跨文化旅遊態度和行為研究述評[J].旅遊學刊,2008(4):8287.

旅遊文化論文 篇二

(一)旅遊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

由於落後地區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生態環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長,加上不受當地人們的破壞式的開發,這就使得當地的環境優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我國旅遊文化資源的富集地。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落後地區有部級重點風景名勝區54處、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1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7個等等。同時,落後地區往往森林面積較廣、森林儲蓄量較大,生態環境十分優美。包括一些落後地區的少數民族村寨、民俗、傳統工藝等都是我國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這些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為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的集羣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國家政策優勢

眾所周知,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偏遠、落後、交通不便的地區,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相當不發達,這種經濟和文化的落後,嚴重抑制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我國一向比較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在西部開發初期,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落後地區扶持力度,在基礎設施建設、對口扶貧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一條條鐵路、公路等應運而生,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根據我國西部開發工作部署,必須大力發展落後地區的旅遊、文化等特色優勢產業,這為我國落後地區旅遊產業集羣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傳統工藝優勢

落後地區往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但是裏面流傳着諸多的民間工藝,如竹編、剪紙、刺繡、蠟染、樂趣等各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藝。這些工藝往往都是手藝活,藴藏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在當地世代相傳、經久不衰。這種取之於自然、實用性和價值性高的民間工藝品,吸收了各種民間技藝並與現代化社會元素相融合,這在當地旅遊文化的集羣發展中發揮着巨大的創新能力,逐漸形成了旅遊文化商品“經濟租”,從而走出落後地區,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二、落後地區旅遊產業集羣發展模式分析

(一)公司集團集羣發展模式

旅遊公司或者集團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輔助下,利用公司品牌、網絡、資金、信譽等優勢,藉助工業、服務業、房地產等產業優勢,帶動區域旅遊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比如雲南的康輝旅遊集團、貴州的青酒集團等。近年來,多數落後地區為儘快擺脱貧窮,逐漸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產業,除了旅遊公司和集團外,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公司、服務業等不斷將觸角伸入旅遊產業。公司集團集羣發展模式主要的特點有三個,首先是以公司和集團為核心層,在旅遊產業發展過程中,在當地民俗、民風、歷史個性中融入國際化、現代化、科學化的基礎旅遊服務設施。其次是旅遊產業業務範圍較大,能抵禦較強的發展風險。第三是這種發展模式對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進步與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

(二)綜合型集羣發展模式

綜合型集羣模式主要是以古鎮或者城市為依託,通過大型旅遊文化集團、旅遊景區企業、當地娛樂、商品服務等,構建比較完善的旅遊服務輔助和供應系統。往往分佈在行政級別較高的旅遊地區,其旅遊資源文化十分豐富、綜合性強,且當地民族文化產業、工業、農業等發展十分迅速,比如桂林、大理、鳳凰等地區都屬於該集羣發展模式。綜合型集羣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儘可能使得旅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風險降低,從而促進集羣發展生產力的提升。第二是通過“行、食、住、購、娛”等旅遊要素,在面向城鎮居民的同時,為遊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樣有利於推動落後地區城鎮化發展。第三是以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為核心,融合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並將古鎮作為發展載體。第四,通過綜合型旅遊文化集羣發展,為各行業發展創造安全的投資環境,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結構和方式和創新與轉變。

(三)特色產業帶動型集羣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以特色文化產業為出發點,在旅遊公司、集團以及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不斷擴展民族文化、景區房地產、購物、娛樂、餐飲等要素層。同時當地農業、工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也能帶動旅遊文化產業的進步與發展。比如西部某落後地區廣泛栽植金銀花,其總量突破全面總產量的4/5,為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可以結合金銀花廣泛種植的特點,開展金銀花產業觀摩、花瑤民俗風情遊等內容,不僅將當地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還能通過特色產業與旅遊文化產業的結合點,開展相關旅遊文化活動,從而帶動落後地區產業結構的轉變,實現農業、工業、旅遊業多贏的局面。

三、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集羣發展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營銷

為進一步促進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集羣發展,就需要大力發展當地旅遊影響。首先必須根據落後地區旅遊文化資源特色,結合不同客源選擇有針對性的細化客源,比如沿海地區的遊客,旅遊主要為探險賞奇景為主,能給人以濃厚的幽、奇、險、秀等風景氣味。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居住西部落後地區,他們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獨特的傳統風俗,因此這就成為了旅遊文化產業集羣發展的突破點。其次是要不斷創新旅遊營銷途徑,通過電視、網絡、廣播、宣傳欄等媒介,生動形象、快速高效的宣傳。同時舉辦各種旅遊交易會,如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旅遊文化説明會等,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以此來銷售當地的服務與產品。比如拉薩的暖冬特色就比較有創意,拉薩在市場上推出有創造性的“18℃西藏”,為各種旅遊以及攝影愛好者提供了一條攝影路線,充分體現了當地的人文關懷,同時也促進了拉薩旅遊業的發展。再者是不斷開發富有新意的旅遊商品,落後地區的民風民俗是一種十分寶貴的資源,旅遊部門應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將民族文化特色與現代化社會元素相融合,大力發展富有新意的旅遊商品,滿足遊客多樣化、個性化的購物需求,從而促進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集羣發展。

(二)集羣機制建設

旅遊文化產業涉及範圍廣、產業鏈較長,由於落後地區歷史和區位因素影響,使得集羣內企業之間的關聯程度普遍偏低,大多素企業難以滿足多層次遊客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集羣發展的效率。因此旅遊企業應積極聯絡餐飲、賓館、產品銷售等企業,建立起上下游分工協作網絡,往外積極宣傳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專業化優勢,提高各行業服務質量,從而為旅遊文化產業集羣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天地。同時,積極引導當地旅遊文化產業協會、大學、科研機構等相關合作,鼓勵大學生和科研人員承擔旅遊業集羣研究項目,從而為旅遊公司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議。當然,在發展落後地區的旅遊產業時,應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區域文化環境,鼓勵各領域企業不斷創新,樹立誠信制度,在當今激烈的旅遊市場中站穩腳跟,加強企業間的信息、技術以及資金交流,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進步,實現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集羣健康、長效發展。

(三)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才,只有技術硬、水平高、素質好的綜合型人才才能促進旅遊產業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發展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可以與當地大學、科研機構等合作,各類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積極參與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增強其對旅遊、歷史、文化等知識。同時加大與當地旅遊企業合作力度,結合實際情況來開展學生的實際活動,提高學生旅遊服務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為今後走上旅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另外,加強在崗旅遊工作人員的針對性培訓,健全旅遊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系,完善人才獎懲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一支高水平、高素質、高技能的旅遊文化人才隊伍,促進落後地區旅遊文化產業集羣發展。

四、總結

旅遊文化論文 篇三

(一)紅色旅遊文化資源“三進”即進教材

進課堂、進頭腦。要加強紅色旅遊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緊密結合區域地方實際和紅色資源分佈特點,組織力量編寫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校本教材,用於實踐教學。要把紅色資源教育列入教學計劃,給出足夠學時。要在立足本校教師授課基礎上,邀請當地紅色資源研究專家和學者開設黨校專題講座,宣講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的光輝歷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不斷拓寬和豐富教育內容。在教學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創新,既要有講授式的傳統教學又要有情境教學、體驗教學、案例教學、分組教學等,以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與吸引力。要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聲、光、電齊備,增加雙向互動,針對學生思想實際,使大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開展主題實踐教育活動

一是開展體驗式主題活動。例如以“重温光輝歷程,永葆黨的先進性”為主題參觀紅色景區、景點。通過重走“紅軍路”、“長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學生黨員進入紅色革命之源,尋訪革命遺址,接受紅色洗禮,汲取紅色力量,燃亮奮鬥激情。可以在紅色景區開展重温入黨誓詞、紅歌演唱比賽、紅色革命主題演講、講述紅色故事會、看紅、表演紅色情景劇等活動,使他們親身體驗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要使大學生黨員在紅色聖地、場景中感悟、對照、反思,按照黨性要求進一步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開展參與式主題活動。學生黨員開展紅色主題文化調查,通過和榮轉軍人結對子、送温暖,志願服務、送知識技能下鄉到户等形式參與融入到紅色景區人民生活中來,以惠民服務錘鍊黨性、潛移默化、加強修養、提高本領。

(三)利用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搭建共享型新媒體教育平台

要組織教學力量和技術力量,整合現有虛擬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具有高技術含量、互動性強的新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教學資源庫。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教學資源庫建設可以專項資金支持、多元參與、區域共享,方便大學生通過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終端接收。要使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校本化,通過校園網、手機飛信校園平台、QQ羣組等途徑建立大學生學習利用紅色資源的交流平台。通過開展紅色微博賽、紅色飛信接力賽、紅色自拍微電影展播等形式吸引大學生利用紅色旅遊文化資源,受教育,長才幹。

二、利用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開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一)處理好現場資源和虛擬資源利用的關係

通過集中組織到紅色景區,利用現場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受到天氣、時間、安全、經費等因素制約實施有一定難度,教學頻率、次數受限。因此,虛擬“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通過多媒體教學一體機等現代教學設備得到更多應用。所以,好的教學定位是虛擬資源為主,現場資源為輔。利用網絡虛擬資源要做到日常化,利用景區現場資源要做到陣地化、經常化。

(二)處理好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關係

利用紅色旅遊文化資源的顯性教育活動包括集中參觀、主題演講、討論等等形式,使大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昇華精神境界。隱性教育是使大學生受到景點景區氛圍的感染、薰陶而有所領悟。吃紅米飯,喝南瓜湯,重走挑糧小道,耳濡目染,自然會產生教育影響力。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實際上是“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的融合,妥善處理兩者的關係是在顯性教育中加大隱性教育的滲透力度。錦州蘋果廉政文化景區使大學生在去景區途中看到廉石文化,名家題字,山石各異;在景區內既可賞廉文、看廉吏、學案例又可攝影、登山、健身、採摘地方特色蘋果,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互滲,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處理好遠與近、集中與分散等關係

紅色旅遊文化資源分佈廣泛,以錦州地區為例,市區有遼瀋戰役紀念館,周邊縣區有蕭軍紀念館、黑山阻擊戰紀念館等。組織大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要以就近、就便為主,而以遠程的教育活動為輔,可以選拔優秀大學生利用假期開展活動。還要處理好集中組織開展教育活動與分散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的關係。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要求大學生利用好節假日等時機參觀紅色景區,登臨景點。

三、結語

總之,紅色旅遊文化資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帶來了新活力、新體驗。紅色旅遊文化使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既有紅色主題元素,又包含綠色健身等元素,符合“90後”青年學生的成長特點,紅色之旅路漫漫,大學生必將收穫多多。

旅遊文化論文 篇四

民俗旅遊文化的含義,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樣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性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其真實性和還原性,注重於文化以後的發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傳統性和連貫性以及自身的傳承性。民俗旅遊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對某一地區的文化結合自身的旅遊特色來宣傳與弘揚和保持本地區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遊文化的本真性體現

民俗旅遊文化的本真性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羣對民俗文化的評判依據上。第一,當地的居民是依據自身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的變動來體會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專家是從一個區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來考察的,主要關注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變化的動態過程,依據文本和史料以及對實地的考察來評判;第三,就是旅遊者們,主要從自己的習性來對旅遊地區地民俗文化來進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遊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

近些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在人們更加關注的是生活的質量,由於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壓力巨大,這也就需要換個環境來舒緩心情,此時外出旅遊,尤其是對民俗風景文化的出遊是很好的選擇。對民俗旅遊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我個人認為應該集中在以下叫幾個方面:

(一)民俗文化當中的旅遊契機——從旅遊當地的角度思考

旅遊的風景必須和風俗文化相結合才會顯得有人文的底藴。把民俗文化與旅遊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一來既弘揚了文化業又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業的發展。第一,首先需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編纂,把民俗文化歸結成為一系列的旅遊特色產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產業,把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相連,把自然景色與人文知識有機的結合,例如把當地的節日和風俗人情與旅遊的時節相連,做好宣傳工作;第二,對有形的和無形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比如皮影戲、捏泥人、剪紙等等手工藝文化,還有崑曲、河北梆子、京劇等等這些無形的口傳藝術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間藝術,形成藝術展示區,可以定期組織會展或者交流大會,來發揚民俗文化旅遊當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遊的廣闊性---從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來考慮

文化是無界限的,同樣的民俗文化也沒有嚴格的空間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們積極宣傳民俗旅遊文化的多樣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就是當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們發揚民俗文化的自身優勢結合旅遊來發展,比如説各個少數民族自己的節日,維吾爾人的開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以及彝族的火把節等等,要把這些獨居特色的民俗文化節日形成規模與市場來發展旅遊,積極在開展旅遊的同時弘揚和傳播各種不同的優秀的民俗文化,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實地的旅遊當中瞭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強不同優秀文化的傳承。

(三)民俗文化旅遊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樣性---從當地居民和專家以及旅遊者的角度思考

我們之所以評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藝術,就基於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和繼承性以及創新適應時代的變遷能力。文化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也就註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評判的多樣性。從當地居民來説,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顯區別與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從專家的角度出發,就是一個地區帶有區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飾、節日、文字、各地的傳説等等。帶有明顯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對於旅遊者來説,就是不同於自己日常所接觸的風土人情,這三個角度雖説區別不是太明顯,但是專家是專業的,帶有學術研究的特性;當地居民是最有發言權的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人,他們主要把民俗文化與時代相融合;而旅遊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進行弘揚和傳播。

四、結語

旅遊是人們來放鬆自己的方式之一,在外出散心的同時也瞭解到了世界的山川河流,民俗文化。只有當旅遊結合了文化的土壤,才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特色,吸引更多的遊客來了解不同風俗的文化和傳播各地的風俗文化,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文化的傳承性和保持文化的連貫性和繼承性。通過此篇論文的研究,可以從多角度和多思維來認識民俗文化的特性,也希望本篇論文可以很好的幫助到大家對民俗旅遊文化更深入的衡量和研究以及發揚。

旅遊文化論文 篇五

一、開發動漫旅遊文化產品的意義

(一)促進資源的優化整合及區域經濟的發展開發

動漫旅遊文化產品,應首先站在遊客的心理需求角度對現有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和評估,根據動漫旅遊資源本身的特點給予準確定位,加強動漫旅遊資源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互為依託,促進區域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例如,動漫化的旅遊景點,就是通過產業融合的方式,採用動漫、遊戲等表現手法、製作技術,將旅遊資源作為素材,在動漫遊戲作品或產品中呈現、放大或延伸。同時,還可以動漫、遊戲的傳播途徑宣傳推廣旅遊景點,促進動漫旅遊市場的培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有利於本土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動漫旅遊以文化為內涵,以創意為核心,我們要充分汲取本土文化的精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內涵,將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動漫文化中來,滲透到旅遊產品中去。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傳承着人文風韻,發揚着中國精神,潛移默化的感染着受眾,推動着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本土傳統文化能夠走向世界,進一步加快全球化進程提供了有效地途徑。

(三)完善拓寬動漫及旅遊產業鏈動漫產業的發展與旅遊業以及傳統產業緊密相連,其新思想、新技術、新內容很容易物化到其他產業部門,比如廣告傳媒是製造業等實體產業對外宣傳的窗口;動漫文化可以成為旅遊業的文化資源,動漫產品可以成為旅遊業的物化產品等。傳統的旅遊項目多是以原生態的自然景觀或人文古蹟加以修繕和保護作為靜態的展示資源吸引遊客的,往往缺少創新的文化內涵或互動參與的活動項目。如果利用動漫產業技術手段將靜態的旅遊資源動態化,甚至是賦予虛擬的生命,將會為旅遊產品增添更新的活力,增加更強的吸引力,給傳統的旅遊景點帶來全新的生命力,給旅遊者帶來全新的多元化體驗經歷。從而有效地提升和拓寬了旅遊產業鏈。旅遊活動中有助於經濟增長的主要部分還有消費行為,並可有效拉動動漫服飾、玩具、食品等衍生產品的生產增長;動漫會展遊等還可促進動漫出版、遊戲、製造等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旅遊活動可以使當地形成一定的衍生品集散中心或者説商業中心,樹立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地區經濟增長,使動漫產業鏈得到有效延伸。另外,動漫旅遊可以有效地促進地區間、國家間、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有利於激發人們的創造力,進而為動漫創意的種子提供深厚的土壤。

二、我國動漫旅遊文化產品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本土動漫資源缺乏優良品質我國曾以一部《大鬧天宮》轟動國際動漫界,甚至動漫大師手冢治虫也不無感慨地説“是《大鬧天宮》將我真正領進了動漫的大門”。然而在40年後的今天,大家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貓和老鼠》、《海綿寶寶》、《倒黴熊》,甚至運用中國元素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功夫熊貓》、《花木蘭》竟沒有一個是中國出品。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自主製造的動畫片年產量僅相當於日本一家動漫公司的產量,我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動漫作品中,70%以上的市場份額都被大批國外動畫形象和作品所佔據,中國大陸原創動畫佔有率卻不到20%。動漫旅遊只能到動漫強國去體驗。中國漫迷應該説是名副其實的日本漫迷。國內首條動漫旅遊線路也是到日本的動漫6日遊。所以我國的動漫、旅遊產業之間的交互必須由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來貫穿其中,創作出充分體現本土文化的優秀作品,來促進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同時在相關產業之間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共享原創,通過動漫、旅遊產業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現有主題公園存在主題雷同,形式單一的問題除了動漫產業本身發展不足,中國主題公園產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也讓動漫主題公園前路漫漫。來自2010中國主題公園峯會上的數字顯示,中國主題公園市場每年有1億人次客流,消費額超100億元,然而,僅有25%左右的主題公園實現盈利,45%收支基本持平,還有30%處於虧損狀態。我國主題公園普遍存在缺乏創意主題雷同,簡單複製海外同業;形式單一,僅靠門票收入,急於盈利等問題,制約整個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遊樂項目主題不明確,也不便於更新,更缺乏本土文化內涵。迪士尼樂園的成功在於它的產品常變常新和個性強烈,更在於它具有濃烈的美國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主題公園開發中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開發特色鮮明的旅遊項目,才能得到持續發展。比如張家界以虹貓藍兔為特色,青島以海洋資源為特色等,都是希望能夠具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來吸引遊客們的駐足。另一方面,動漫主題公園建設不能一時興起,而應全面調研市場,找準定位,做出長期規劃,進行多樣化經營。現有動漫主題公園的遊樂項目基本都依賴於各種遊樂設施來吸引旅遊者,而缺乏相關產業的旅遊產品開發,如主題公園的酒店、餐飲、動漫衍生產品的銷售等盈利項目。經營方式多數也只依賴於門票的收入。而門票的定價標準也需要深入調研和規範,以免出現貴陽動漫樂園的門票**。

(三)建設盲目跟風,恐蹈失敗覆轍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系列政策的“東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國的動漫產業藉此機遇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各地都看到了這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便開始將興建動漫主題公園納入發展地區動漫產業的重要任務。特別是今年,全球第六座迪士尼樂園在上海破土動工,風靡世界的卡通小貓HelloKitty樂園也落户浙江安吉,使這股動漫主題公園建設潮繼續加温。僅吉林省長春市,就有至少兩家動漫企業計劃建設動漫主題公園。河南省也出台《關於促進動漫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十二五”期間,將把河南省建設成為全國動漫強省,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建設2至3個動漫主題公園。“國際旅遊島”海南,也計劃開發九龍山動漫主題森林公園。山東青島則計劃建設“動漫傳奇海”主題公園項目,總投資額約70億元,欲成為“全球首家動漫遊戲海洋主題體驗園”。在重慶市也計劃投資100億元建設中國西部最大動漫基地“中華動漫大觀園”。動輒數億甚至數十億的動漫主題公園,為何如此炙手可熱?長春市文化產業辦公室主任趙建華認為,引發投資熱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動漫主題公園能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增效。他説,動漫主題公園是動漫產業與旅遊產業有機結合,它對兩個產業的發展都有促進,可謂互利共贏。然而,業內人士卻對各地投資動漫主題公園表示憂心。中國動漫學會常務副會長歐陽逸冰認為,經典動漫作品是動漫主題公園發展的靈魂,但目前中國這樣的作品寥寥無幾。他説:“如果沒有《米老鼠和唐老鴨》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迪士尼樂園從何而來?假如我們用一個人們陌生的卡通形象設計樂園,又會有誰去呢?這種盲目建設,很可能適得其反。”廣州動漫行業協會會長、國內著名動漫雜誌《漫友》雜誌社社長金城也持有相似看法。他認為,從開發旅遊的角度來講,建設動漫主題公園是具有投資價值;但從目前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開發本土動漫主題公園還“未到火候”。動漫主題公園像一窩蜂湧上來,一個區就兩三個,勢必會帶來過剩開發,資源浪費的不良後果。也可能會引起動漫主題公園的惡性競爭,最終導致幾敗俱傷。這種失敗是有過先例的,最典型的就是20世紀80年代紅火一時的西遊記宮。當時,西遊記宮作為一種形式新穎的主題公園,一經問世便一炮走紅,短短几年,全國數十個西遊記宮赫然建起。然而,這樣生搬硬套式的重複建設,很快就失去了吸引力,繼而紛紛倒閉。

(四)本土動漫旅遊產品開發不足首先,本土口碑載道的動漫作品還很缺乏,直接導致了動漫旅遊產品的開發不足。其次,動漫作品的製作週期長,產生效益慢,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較難建立,間接影響着動漫旅遊產品的開發。再次,目前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動漫旅遊能為我們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動漫旅遊產品開發的週期過長,尤其是一些主題公園一類的大型項目,從考察、規劃到建設、開放,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就需要我們另闢蹊徑、開拓創新思維,充分依託資源,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動漫旅遊產品。

三、我國開發動漫旅遊文化產品的可行性

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遺產,擁有不可計數的多種衍生藝術形式。民族、民間、民俗與地方、地區、地域縱橫交錯,千百年間發展孕育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為動漫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意源泉,成為重要的動漫旅遊資源。隨着我國現代化水平和人口素質不斷提高,通訊順暢,交通便利,食住齊全,人們的觀念更新加快,接受能力強,心理容量大,為動漫旅遊的發展提供了環境保證。不斷深化的文化內涵和日益豐富的動漫旅遊產品,能夠有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場的培育往往快於傳統旅遊項目。另外,動漫旅遊參與程度高,是很典型的文化體驗消費。當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際環境又賦予了動漫旅遊新的發展機遇,其空間將會不斷擴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q85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