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關於會計的論文通用多篇

關於會計的論文通用多篇

關於會計的論文通用多篇

會計學論文 篇一

[內容摘要]職業學校是培養動手型人才的基地,學校設立會計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適合市場需要,有實際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會計專業的學生將來的就業趨向為一線會計工作人員如出納、銀行、往來賬、分類賬等,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必須大量嵌入案例,把案例教學法引入課堂,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

[關鍵詞]會計 教學 案例 實踐

隨着近年來各層次會計教育的大幅度擴張,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面臨着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用人單位很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會計工作經驗和安全性。所以我就現在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些初淺的見解,以備大家共同探討。

一、目前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與實踐相脱節,課堂模擬度不夠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是理論研究,而是崗位勝任能力強、具有較好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在現在的會計學原理教學中課堂教學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後專門安排一至兩週的模擬實習,這種教與訓相脱節的課程設置方法,使學生在“學”時難理解,不能很好掌握就理解掌握的內容,在“訓”時初步接觸大量原始憑證,不知所以。 在學的過程中學生沒有實物比照,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理論依據,這正是我們教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的關鍵。

(二)課堂教學中為了分章講解,小型案例引入較多,學生無整體感

在會計學原理課堂講授中為了配合各章內容,所舉實例多為小例子,非常零散,沒有一個連貫性,而且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讓學生無整體感。如:講成本核算時,原材料領用分錄為:借記生產成本、製造費用,貸記原材料;而在講管理費用時,領用材料為借記管理費用,貸記原材料;在講解銷售費用,領用材料分錄為借記銷售費用,貸記原材料,其實在實際工作中這是同一筆業務,在月末我們應根據領料彙總表做一筆分錄就可以,這樣人為分解的講授法使學生頭腦中無整體感。

(三)課程體系性不強,使學生學完後對做賬全過程體會不深

會計學原理教學中分章節介紹各部分知識,而對流程性內容介紹較少,學生的直觀性接觸差。比如在講解銀行存款餘額調節表時,介紹了未達賬項的四種類型,講解了銀行存款餘額調節表的調節原理,但恰恰就是如何查找未達賬項這一塊,因實例不典型使學生在拿到銀行的對賬單時不知從何查起,也不能找到相應的技巧。

(四)會計師資在實踐能力上普遍存在欠缺

有不少會計學原理的老師從校門到校門,缺少實際工作經驗,所以只能就書本講解,老師機械地教,學生被動地學,最後考試就是機械地記憶,有些學生學完會計學原理課程後只曉得借貸,為什麼借貸,如何正確的借貸,期末如何主動進行賬項調整,都不得而知。

二、會計學原理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會計學原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其主要內容是介紹會計人員如何對一個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並最終如何對外傳遞會計信息也即形成財務報告的過程。學生在初接觸這門課程時普遍感到有些“暈”,主要原因就是會計的思想概念還未形成。會計案例是根據會計目的和要求,對各種類型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進行重現,並加以綜合整理,選擇出生動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實例,編寫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會計實例。把這些會計實例應用到會計教學中去,它可以讓學生以會計人員的身份考慮問題,加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瞭解會計的方法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使學生熟練掌握進行會計工作的思路和具體操作技能。案例教學就象一座聯繫社會生活和會計學課堂的橋樑,它能使鮮活的社會生活、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迅速反映到課堂上來,從而使課堂教學發生較大的變化。

三、會計學原理引入案例教學法的關鍵步驟

(一)樹立以老師這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活動中,應強調“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以主休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在會計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按照不同的課程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內容的真實感和靈活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形象思維和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的“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

(二)循序漸進引入案例教學法

為達到培養動手型人才的教學目標,職校會計學原理教學中應對教學內容應進行調整。在簡要講授會計的基本理論和複式記賬的方法後,建議引入全套某企業的模擬賬務資料,採用真正的賬證資料,按照實際會計工作的工作步驟,講述會計期初的各種建賬建制工作、日常業務發生後的處理方法、期末賬項調整工作及後期結賬方法,將各類具體的會計核算方法融入各操作過程中,在每一過程中插入介紹基本概念和方法。

1、高效的教學組織

2、注重對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會計學原理課程所涉及的會計案例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會計實踐裏通常只有同一趨向的近似答案,而不具有絕對統一的標準答案。教師在組織每次課堂的案例教學時,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特別應注重對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應該充分地考慮到學生認識問題可能存在的差異,巧妙地提示:學生應關注各單位財務活動具有差異性,如運輸勞務收入的取得,對一個製造類企業而言應計入“其他業務收入”,而對一個物流公司來説則應計入:“主營業務收入”。

3、典型案例的科學開發

會計學原理課程案例教學改革的實踐表明,任課教師能否將其科學開發出的典型案例提供於課堂進行研討,是“案例教學改革”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典型案例的科學開發是任課教師將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具有一定影響性或代表性的政治、經濟事件或法律案件,通過科學地刪減、加工、整合成事實清晰、邏輯清楚、行文簡潔、是非分明的文本,使之可用於課堂介紹、分析、研討的過程。開發典型案例最忌粗製濫造,因為粗製濫造的案例不僅會導致課堂研討的混亂,而且會引起參加案例教學活動的學生的厭學、牴觸或反感。

4、改革考核方法,實行過程式考核

傳統會計學原理教學中一般對學生的考核主要是一張試卷,很少將學生的參與過程納入考核中,所以學生主觀上參與實踐的熱情不高,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反正又不打分。所以,如何使案例教學引起學生的關注,加強考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保障手段。 可以將學生的成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理論成績,一部分課程實驗成績,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認識程度,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如何上好每一堂會計學原理課程是廣大職業學校老師需要長期研討的問題,引入案例型教學模式不啻為一種有效嘗試,而如何組織案例的編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討論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總結和評價更是一堂案例課成功與否的關鍵。

會計學論文 篇二

前言:一般説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經濟效益 成本的最小化,也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是提高企業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確保企業經營利潤的不斷提高,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必須精打細算,加強成本管理,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的對策措施。

論降低企業成本對企業效益影響的必要性 、提高成本意識 、理解成本的概念

就電纜產品的生產企業降低成本的思路以及推進方法 、電纜生產企業的成本構成 、爭對電纜生產企業降低成本需考慮的問題 、節約經費對策 、從經營資源入手降低成本 、科學的降低成本方法 、系統的降低成本方法

降低企業成本具體可行的途徑: 1. 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產品無形損耗 2.選擇適應資源能力的競爭模式 3.利用經營槓桿和財務槓桿原理 4.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和有效使用資源,尋找和利用無需支付成本的資源組合。實現成本倍減 5.利用產品特色。打破傳統成本壁壘。增加盈利能力 6. 利用價值鏈分析方法。構建或優化企業的供應鏈 7.加速資金週轉,降低產品存貨及資金成本 8.在企業內部成本達到極限時,利用外部資源有效突破成本瓶頸

根據電纜廠的一項產品為例,通過相關費用相關計算的方法來具體的分析 如何降低電纜生產成本。 、生產電纜企業現在的成本組成 、通過可行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改後的成本

合理的降低企業成本的途徑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遵循市場規則(遊戲規則) 、降低企業成本着重從人工、費用上考慮 降低企業成本途徑。

會計學論文 篇三

一、實習目的(重要性)

會計是對會計單位的經濟業務從數和量兩個方面進行計量、記錄、計算、分析、檢查、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專業作為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工作,是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經濟管理離不開會計,經濟越展會計工作就顯得越重要。

在學校學的這四年,可以説對會計已經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關會計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結構體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這些似乎只是紙上談兵,倘若將這些理論性極強的東西搬上實際上應用,那我想我肯定會是無從下手,一竅不通。自認為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在這裏只能成為空談。於是在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下,認為只有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會計實務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這門知識。因此,我作為一名會計專業的學生,就必須親自動手去做,去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瞭解會計究竟是做什麼的。

二、實習單位情況

我所實習的公司是哈爾濱xxxx企業代理會計記賬公司。服務的項目:專業代理記帳、税務申請、税務諮詢、税收策劃、財務培訓、專業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銀行開户許可證、勞動統籌; 代理驗資、審計、評估; 開業辦理國地税税務登記、税務變更、税務註銷、一般納税人認定轉正、減免税等相關事宜;辦理民營高科技企業認證諮詢。

xxxx會計公司還針對代理記賬客户的需要提供全程的跟蹤服務 例如:

1、免費為代理企業培訓財務相關職位人員的專業技能,使其能更規範、出色的完成本職工作;

2、免費為代理企業提供財税方面的諮詢服務,並針對各企業的實際特點進行税收策劃方面工作;

3、免費為代理企業諮詢辦理營業執照及相關證照的年檢事宜;

4、免費為代理企業諮詢辦理營業執照的變更適宜,再次變更按低於市場價格收取代辦費用;

5、對代理企業所需進行的驗資、審計等方面需要,還給予低於市場價10%的折扣優惠價格為客户提供相應服務;

6、對代理企業所涉及的涉税項目還將每半年指派公司的高級會計師對其帳簿進行內部審計,保證不會因人為原因造成不必要的罰款。

三、實習過程

剛來公司實習,所以從最基本的做起,我的實習崗位是會計助理。第一天上班,心裏沒底,感到既新鮮又緊張。新鮮的是能夠接觸很多在學校看不到、學不到的東西,緊張的則是萬一做不好工作而受到批評。帶我實習的前輩是徐會計和郭會計,我也很親切的叫她們徐姐和郭姐。也許因為年紀相近的緣故吧,徐姐和郭姐對我們非常和氣。她們首先耐心地向我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業務、會計科目的設置以及各類科目的具體核算內容,然後又向我們講解了作為會計人員上崗所要具備的一些基本知識要領,對我所提出的疑難困惑,她們有問必答,尤其是會計的一些基本操作,她們都給予了細心的指導,説句心裏話,我真的非常感激她們對我的教導。在剛剛接觸社會的時候,能遇上這樣的師傅真是我的幸運。雖然實習不像正式工作那樣忙,那樣累,但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了,因而我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覺得收穫也不小。在她們的幫助下,我迅速的適應了這裏的工作環境,並開始嘗試獨立做一些事情。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邊學習公司的業務處理,一邊試着自己處理業務。 在兩位會計前輩的安排下,實習期間,我共參與或個人承擔了以下工作:做記賬憑證,登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科目彙總表,還是編制會計報表等。電腦錄製憑證,打印各種報表等等做過會計模擬做帳的人都知道,填制好憑證之後就進入記帳程序了。雖説記帳看上去有點象國小生都會做的事,可重複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沒有一定的耐心和細心是很難勝任的。因為一出錯並不是隨便用筆塗了或是用橡皮檫塗了就算了,不像在學校,錯了還可以用刀片把它刮掉,在公司裏,每一個步驟會計制度都是有嚴格的要求的。

四、總結

實習真的是一種經歷,一種磨練,只有親身體驗才知其中滋味。課本上學的知識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不管現實情況怎樣變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如今有不少學生實習時都覺得課堂上學的知識用不上,出現挫折感,但我覺得,要是沒有書本知識作鋪墊,又哪能應付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呢? 經過這次實習,雖然時間很短。可我學到的卻是我在學校四年中難以學習到的知識。就像如何與同事們相處,相信人際關係是現今不少大學生剛踏出社會遇到的一大難題,於是在實時我便有意觀察前輩們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級相處的,而自己也儘量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那樣工作起來的效率才會更高,人們所説的“和氣生財”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無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與前輩們聊聊天不僅可以放鬆一下神經,而且可以學學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儘管許多情況我們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瞭解做到心中有數,也算是此次實習的目的了。

會計本來就是煩瑣的工作。在實習以前,我曾覺得如果整天對着那枯燥無味的賬目和數字,肯定會心生煩悶、厭倦,以致於登賬登得錯漏百出。愈錯愈煩,愈煩愈錯,這隻會導致“雪上加霜”。實習期間才感覺到和我實習以前想的一點都不一樣。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會左右逢源。越做越覺樂趣,越做越起勁。現在就是做得很開心,也已經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梁啟超説過:凡職業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幹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因此,做賬切忌:粗心大意,馬虎了事,心浮氣躁。做任何事都一樣,需要有恆心、細心和毅力,那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會計學論文 篇四

第一章:緒論

緒論: 依法誠信納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息息相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xxx提出的宏偉奮鬥目標。税收是保證國家機器運轉的經濟基礎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税收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關係着小康社會的實現進程。依法誠信納税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依法誠信納税從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來規範、約束税務機關以及納税人的涉税行為,是 依法治國 和 以德治國 在税收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 在經濟生活中的生動體現。我國的税收種類大致有:增值税 、消費税、營業税、企業所得税、外資企業所得税、個人所得税、資源税、城鎮土地使用税、耕地佔用税、城市維護建設税、土地增值税、投資方向調節税、房產税。而企業所得税佔國家税收的很大比例,在此僅探討企業所得税的徵收。

第二章:本論

我國有關企業所得税徵收的基本現狀

企業所得税概述

計税依據概述

計算應納税額根據的標準

税率概述

記税方法

(1)查賬徵收方式下應納税額的計算

(2)核定徵收方式下應納税額的計算

税收籌劃概述

合理避税的方法

內容摘要:

我國有關企業所得税徵收的基本現狀:

我國實施了分税制改革。新的《企業所得税暫行條例》規定,企業的所得税税率為33%。這個税率對我國大中型企業和效益好的企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規模較小的企業來説,税收負擔水平與原實際税負相比有所上升。為了照顧小型企業的實際困難,也參照世界上一些國家對小企業採用較低税率徵税的優惠照顧辦法,税法規定,對年應税所得額在3萬元以下(含3萬元)的企業,按18%的税率徵收企業所得税;對年應税所得額超過3萬元至10萬元(含10萬元)的企業,按27%的税率徵税, 另外,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在2015年至20XX年期間,減按15%的税率徵收企業所得税,正確理解税收籌劃,做到合理避税。

企業所得税概述

內容:企業所得税是對各類內資企業和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税。現行的企業所得税是1993年12月13日由xxx發佈《xxx企業所得税暫行條例》,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的。

企業所得税的徵税對象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和其他營利事業取得的所得,以及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轉讓資產收益、特許權使用費和營業外收益等所得。企業所得税的納税人為中國境內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各類內資企業或組織。具體包括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聯營企業和其他組織。

計税依據概述

企業所得税的計税依據為應納税所得額,即納税人每一納税年度內的收入總額減除准予扣除的成本、費用、税金和損失等項目後的餘額。

計算應納税額根據的標準

計算應納税額根據的標準,即根據什麼來計算納税人應繳納的税額。計税依據與徵税對象雖然同樣是反映徵税的客體,但兩者要解決的問題不相同。徵税對象解決對什麼徵税的問題,計税依據則是確定了徵税對象之後,解決如何計量的向題。有些税種的徵税對象和計税依據是一致的,如各種所得税,徵税對象和計税依據都是應税所得額。但是有些税種則不一致,如消費税,徵税對象是應税消費品,計税依據則是消費品的銷售收入。再如,農業税的徵税對象是農業總收入,計税依據是税務機關核定的常年應税產量。計税依據分為從價計徵和從量計徵兩種類型,從價計徵的税收,以徵税對象的自然數量與單位價格的乘積作為計税依據;從量計徵的税收,以徵税對象的自然實物量作為計税依據,該項實物量以税法規定的計量標準(重量、體積、面積等)計算。

會計學論文 篇五

會計作為一門自成體系的獨立科學,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發展會計科學,首先需要大力開展會計理論研究,沒有理論指導,會計科學的發展和提高是非常困難的。

現代會計從開始形成一門自成體系的獨立科學一直髮展到現在,已有兩百年的歷史.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兩百年雖然是短暫的一段,但是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進入了新的階段,各門科學都在各自的領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廣度進軍.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其發展速度更加迅速.在這個階段,會計科學也有很大發展,但是同其他科學比較,這門古老的知識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應該承認,直到現在為止,會計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其理論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人們對會計這一客觀社會現象的認識還遠未進入“自由王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會計實踐方面出現了極大的變化,而會計理論的發展和提高就顯得更落後了.

是什麼原因阻礙着會計科學的發展呢?這是一個需要仔細研究的問題。我們的初步看法是,會計科學之所以落後,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在會計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着重實務處理、輕理論研究這樣一種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輕視理論就會走上不正確思維的道路,而“錯誤的思維一旦貫徹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發點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問題就在於長時期以來,會計科學的建設實際上走的是這樣一條不正確的道路.

現代會計科學的建立和發展,資產階級會計學者有過不少貢獻,他們的成就應當得到應有的歷史評價.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確指出的,資本主義時期出現的會計理論研究,主要是為會計的方法尋找根據,②而這種理論研究又是以會計學是建立在“數學理論”基礎上的“應用技術”這種不正確的立論出發的。這種建立在會計方程式(由數學方程式演變而來基礎上認為“會計是以數學定律為中心”的數學理論,或者認為會計是用數學方法蒐集經濟資料的“應用技術”理論,在會計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往往佔着支配的地位。③從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看,這種理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會計的某些特性,有其產生的客觀依據.但是這種理論有其明顯的缺陷,它把會計這種伴隨着經濟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社會現象同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完全割裂開來,從而使人們不能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係中探討會計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對會計實踐中不斷出現的許多遠遠超出“數學理論”、“應用技術理論”範圍的客觀現象也無法作出科學的概括和説明.這種理論還有以偏概全、顛倒水質和現象關係的明顯缺點,對會計職能缺乏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我們認為,會計科學之所以長期不能發展,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會計學者曾經試圖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來發展現代會計科學,但是由於他們在指導思想上沒有始終嚴格遵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則,這種有益的嘗試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會計學界對會計理論中的若干重大問題也做過一些探討.但是由於我們在指導思想上有時有劉斷歷史看問題和形而上學地看問題的傾向,討論中貫徹“百”方針不夠,再加上、“”的干擾,總的説來,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工作並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到現在為止,作為一門獨立科學涉及到的一些重大問題,例如會計科學的科學屬性、會計科學的科學體系、會計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會計科學和鄰近學科(如政治經濟學、經濟管理學、數學和經濟統計學)的關係以及會計科學的歷史沿革,等等,都沒有得到系統的研究.不僅如此,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許多急待探討的新課題,諸如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會計在現代管理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管理現代化對會計工作的巨大影響,會計工作的變革及其發展前景,不同社會制度下會計的異同,會計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會計法的建立和發展,社會簿記的建立,會計監督和審計學的研究,等等。總而言之,需要從理論上研究的老問題和新課題比比皆是.由於許多重大理論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説沒有得到科學的解決,我們的會計研究、會計教學和會計實踐就不能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會計科學的發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響.

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二十世紀後期,生產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技術的改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會計實踐經驗的積累,特別是我國經過粉碎“”的鬥爭,黨的理論工作的優良傳統得到恢復和發揚,這就使我們有可能用科學的態度來重新認識會計科學中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

在會計科學理論問題中,需要首先解決的是有關會計學的科學屬性問題。也就是會計學有沒有階級性?會計科學是不是一門技術科學?會計學究竟是一門什麼性質的科學?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對會計的研究、教學和實踐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五十年代以後,我國會計界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符合會計工作發展規律的統一認識.

討論中討會計的階級性問題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會計是經濟核算的一種,而“經濟核算不僅從數量上來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而且也從性質上來説明社會再生產過程.它是受歷史所制約的,是有着鮮明階級性”.會計學是一門經濟科學,是一門“有系統的研究有關會計的對象、任務、方法、技術D組織的知識體系,它是具有明顯階級性的,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④在五十年代,這種説法比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種意見認為會計是一種以數的量度反映經濟活動中數量變化的技術方法,“會計理論在本質上是無所謂階級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數量相結合的應用技術罷了.”⑤這種看法在公平出版的書刊中所見不多,但卻是長期以來會計理論中的傳統觀點,影響所及,非常深刻.類似的看法還有“會計是生產力論”和“會計是經濟技術論”觀點。⑥

第三種意見可以概括為“兩重性論”或“經濟管理職能論”。即認為會計是人們進行的一種管理活動,它既為管理提供資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職能,而管理是有兩重性的.因比,“在階級社會裏會計不但有一定的技術性,而且還有階級性.”⑦這是進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現的一種觀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我們認為在當前條件下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的主客觀條件是完全存在的。我們熱切希望會計界同志積極參加這個關係到會計科學發展方向的問題的研究和討論.

(三)

我們是贊成“經濟管理職能論”或“兩重性論”的.我們的基本看法是:會計是人們管理生產過程的一種社會活動,其基本職能一是反映(觀念總結),二是監督(控制);會計為產生和發展既和生產力的發展有關係,又同生產關係的變革緊密相聯繫;會計學是一門職能科學,政治經濟學和數學是形成這門科學的兩大支柱,它和企業經營學、國民經濟計劃學、經濟統計學、信用學以及近代新興的經濟控制論等同屬一類,是經濟科學這一大類中屬於經營管理學的一個分支.

人類進行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識所制約,而任何經濟活動又都是數量和質量變化的統一.人們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隨時掌握經濟活動中量變和質變的情況,對經濟過程組織必要的科學管理.會計就是基於這種客觀需要而產生和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具體地論述過這個問題.馬克思認為,人們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就需要會計管理,生產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就有了專職的記帳員後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會計“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⑧他還指出不僅社會化的大生產需要會計管理,就是隻身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為了“精確地分配自己執行各種職能的時間”也要記帳,要在帳簿上”記載着他所有的各種使用物品,生產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種活動”以及“他製造這種種一定量的產品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⑨馬克思還認為,會計管理就是人們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⑩管理的內容是對“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隨着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的積聚和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確工,會計的應用範圍將隨之擴大,農場主和產業資本家的會計將轉化為社會的會計。

我們理解,馬克思所説的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就是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種管理職能.這和他在另一處所講的管理就是對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進行指揮、監督和調節的含義是一致的。但是傳統的會計理論實際上只講會計反映,認為會計僅僅是消極地、機械地反映數量變化的技術方法,對會計的“控制”職能未能從理論上作出科學的説明.

據我們所知,在資產階級學者中間,也有人認為會計不僅僅是提供數據資料的一種技術手段,而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活動,具有管理的職能.以法國的費堯為代表的管理過程學派(ManagementProcessSchool),就把“會計性管理”作為管理的六大特性之一來研究的.美國的E·載爾在其所著《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把管理的職能劃分為計劃、組織、配備人員、指導、控制、創新、代表等七個方面,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如計劃、指導、控制、代表等都和會計有直接關係,可以説它們的職能主要是通過會計實現的.@日本的經營學部教授、經營學博士三井口一華所寫的《會計機能的發展》一文,對現代會計管理職能的變化作了比較客觀的分析.他正確指出:“近代意義的會計是作為‘企業會計’而建立的’.他認為現代企業會計在其成立當初就可以説具有以對內的管理為目的的重要方面,以後隨着生產方式進展到工廠機械工業時代,伴隨着資本主義的核心股份公司的高度發展,產生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企業會計的機能就發展成以對企業的利害關係集團提出報告為中心了.進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伴隨着企業集中而出現的大規模經營,強烈要求內部活動的合理化,由此而產生的科學的管理思想對企業會計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由於“所有和經營的明確的分離”和“經營者職能的確立”,作為一種與經營者職能相結合的管理會計產生了,企業會計着眼於對內管理的機能又有了新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技術革新為軸心的企業成長,促進了管理會計的更大的發展,會計的內容和方法都發生了變化,會計機能出現了對外提供財務報告和對內進行管理相結合的趨向

總之,無論從按論上還是從實踐看,會計不僅僅是管理經濟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職能,是,人們從事管理的一種活動。因此,把會計看成只是一種應用技術,固然是不科學的,而把會計僅僅看作是管理經濟的一種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時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的企業管理具有兩重性質和兩重職能,他説:“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他還説:“一旦從屬於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他還批評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這兩種管理職能混為一談。

我們認為,馬克思討企業管理兩重性的論述也適用於會計管理。會計具有對一切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進行反映和監督的一般職能,但是一旦勞動從屬於資本,會計反映和監督的職能就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也就是説,這種反映和監督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和目的,體現了資本所有者對勞動者的剝削,體現了資本家對勞動者反抗剝削所施加的壓力,甚至體現了出於競爭需要維護其“商業祕密”的要求,等等.列寧説:“許多股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就跟中古時代有名的隱跡紙本一樣,要先把上面寫的字跡擦掉,才能發現下面的字跡,看出原稿的真實內客.”總而言之,在私有制社會裏,管理權是在生產資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體現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觀存在的這一事實就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我們這樣講,並不是説企業管理的全部內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產關係有聯繫。應當承認,企業管理的部分內容比如勞動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產關係有聯繫也和生產力有聯繫,而另外一些內容比如技術管理、質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產力有聯繫.因此從總體上確定企業管理的雙重性質和雙重職能是有充分的立論依據的。列寧關於“太羅制”兩重性的辯證唯物觀點,即“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是我們認識會計學科學屬性的一把鑰匙.

(五)

最近一個時期。有些同志鑑於國外在經濟管理中大量導入數學方法,加上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採用,會計管理中對諸如運籌學、系統工程學、生產力經濟學等鄰近科學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會計劃為生產力或經濟技術範疇的問題。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討.我們的看法是。把會計同生產力一刀切開,認為它只和生產關係相聯繫,這種觀點是不符合會計實踐的歷史發展過程的,但是認為會計“加入了生產力的行列,而成為一種生產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們認為,會計既同生產力有聯繫,也同生產關係有聯繫,而在階級社會中,決定會計性質的主要是生產關係而不是生產力.

從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歷史過程看,會計管理的一部分內客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即解慶人類向大自然的鬥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在前面引用的魯濱遜孤島算帳就是一例.現代會計中,人們計算成本,計算每件產品上材料、動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產力而不是生產關係;人們核算生產中活勞動的消耗情況,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採取各種措施,就既有生產力問題也有生產關係問題(我們不同意把以較少的勞動消耗取得同樣效果或者同樣的勞動消耗取得更多的經濟效果完全歸結為生產力問題)。人們為了提高生產活動的經濟效果,通過會計管理會按地組織生產力以節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消耗,這對任何社會制度來説都是必要的.馬克思説:”在一切社會狀態下,人們對生產生活資料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必然是關心的,雖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關心的程度不同”。會計的這一部分職能同生產力直接相聯繫,是生產職能的一部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簿記”一節中講過這個問題。他説:“單個商品生產者僅僅用頭腦記帳……,或者僅僅在他的生產時間之外附帶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記載下來”,但是當生產過程的發展獲得了巨大規模以後,這種職能便“不再是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而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成為特殊的、專門委託的當事人的獨立的職能”。這就是説,人們進行生產活動,在利用勞動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使之變成勞動產品的過程中,就包括了記帳算帳工作.例如在現代生產中,每個生產班組的工人除了操縱機器外,還要把每天的生產結果、廢品數量、工時耗用情況等等記錄下來,並據以及時調節各自的或整個班組的活動,這樣會計就成為一個生產活動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產力的作用緊緊結合在一起了.當然,由於生產的發展,經濟關係的複雜化以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種生產職能的附帶工作有一部分同生產本身脱離,形成為一種獨立的職能。儘管如此,會計管理中合理地組織生產力的這一部分職能的性質並沒有改變.

私有制的形成,階級的出現以及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使會計管理增加了新的內客。人類社會進入私有制以後,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發生了分離,管理權作為所有權的體現掌握在有產者手中,勞動者處於被管理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會計管理除了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外,還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財產權的歸屬問題、剩餘產品的交換和分配問題、不同所有者之間的經濟往來以及各種債權債務問題,等等.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方面的內容越來越多,而且逐步處於主導地位。這樣會計的職能除了合理地組織生產力外,還要不斷地完善生產關係。我們可以看到,當人類歷史進入奴隸社會以後,會計的職能便不僅僅是合理地組織生產力了,監督和控制奴隸勞動,儘可能多地攫取剩餘產品、維護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項更為重要的職能.到了封建社會,古代會計和生產關係的聯繫更加密切,會計的應用範圍、管理內容以至於具體方法無不體現着封建佔有制經濟的特點,打上了封建階級的烙印,會計管理在維護封建貴族、大教主、大土地佔有者的私有財產方面起着越來越大的作用,甚至使專門從事會計工作職業的官吏上升為統治階級的核心成員.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會計工作的官吏為產部尚書,這是唐王朝中央政權中的核心職位.被譽為現代會計奠基石的會計方程式;資產一負債一淨值(或產權),則完全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產物。在這裏,我們看不出這種會計方程式同生產力之間有什麼聯繫。因比可以這樣説,沒有資本主義經濟,也就不會有現代會計。許多資產階級會計學者並不隱諱現代會計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之間的直接聯繫,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會計書籍中就一向認為會計的任務有“供給所擁有財產、所欠負債及所投資本的記錄”、”協助企業決策人員”,等等.@進入五十年代以後,則更出現了具有特定含義的所謂“管理會計”和“管理會計師”.有些學者把會計的作用規定為“計算過去”、“控制現在”、“規劃將來”,並明確指出,這三項作用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如果説人們對於會計反映同生產關係之間的聯繫還不容易看清楚的話,那麼會計監督體現生產關係的要求就非常明顯了。在私有制社會裏,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的階級陣線非常鮮明,進行會計監督所依據的是非標準有着強烈的階級性。列寧曾多次指出,社會主義的核算和監督是全體勞動者共同對富人、騙子、懶漢和流氓實行的全面核算和監督,它和資本主義的核算和監督有質的區別。國因比,只要不把會計監督排斥於會計之外,或者説只要不是把反映(計算)看成是會計的唯一職能,就比較容易認識會計同生產關係之間的依存關係,對會計既有技術性又有階級性這一科學論斷也就不會有疑問了。遺憾的是,會計理論中至今還存在着“會計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記帳方法,記帳方法就是複式記帳法,複式記帳法就是借

貸記帳法”這種邏輯體系,把複式記帳法、借貸記帳法這種屬於處理會計實務的具體作法看作是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只要開展會計學術討論,記帳法的問題就往往要佔據中心地位.

(六)

人們對會計學的科學屬性之所以有不同認識,還來自對會計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會計”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傳説把”“禹會諸侯江南”命日“會稽”,亦即“會計”。到了西周時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會計的名稱和職稱已正式見諸幹文字記載,當時的會計主要應用於官廳,管理的內容是財政收支,統計方法和會計方法結合使用。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會計的應用範圍有所擴大,除應用於官廳外,大寺院主、大莊園主還利用會計來管理自己的財務收支活動。但總體看來,會計、統計仍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説,在現代會計出現以前,會計這個概念包括了會計、統計、計劃、財務、審計、分析等這樣一些含義。

如果我們從包括上述內容的外延來理解會計這個概念,認為會計有一定的階級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問題在於,當統計形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之後,進而計劃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學、經濟活動分析等相繼成為獨立學科之後,客觀上在一些人的頭腦中逐漸形成會計就是制單、記帳、編表、報帳等這樣一些純技術性工作了。對這些同志來説,會計有階級性的説法確實也是難以理解的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錯覺。應該説,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化,科學門類的劃分越來越細,會計這個概念的外延是會發生變化的。但是外延的變化並不一定導致內涵發生變化,也就是説有些學科從會計科學中分離出來,#不影響會計的兩重性這一特點。在會計這個概念產生之後三千多年的歷史中,有二千多年人們是把它作為會計、統計、計劃、審計、財務、分析的總稱來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紀,英、法、美、德等國開展了工業革命以後,統計才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儘管發生了這一變化,但是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會計仍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經濟信息資料的主要提供者,而關於勞動的耗費,勞動時間的調節以及勞動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仍然是會計反映和監督的主要內容。進而言之,我們還可以看到,會計和統計的分離以及統計科學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監督的範圍和內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統計主要用於國民經濟範圍,在企業內則主要對非財務活動進行反映和監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會計只剩下提供財務數字資料而無監督的職能了。至於計劃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和經濟分析等學科的出現,一方面這類學科形成的時間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為獨立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獨立的學科,那主要也是為了便於進行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對會計科學的科學屬性沒有重大影響。

還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競爭而促使資本主義企業進一步的集中,以及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所謂“管理會計”為標誌的資本主義企業會計工作發生的重大變化,例如“事前計算”的導入,“預算管理”、“成本控制”、“預測分析”的廣泛採用,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這種系統既無需束縛於經濟業務觀念,也不必使用複式記帳形式來收集數據),採用多種計量單位(即會計不僅僅限於貨市反映)以及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等等,使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加強,會計的職能有了新的發展,會計的兩重性看得更加明顯了。

(七)

會計的性質明確以後,進一步探討會計學的科學屬性就比較容易了.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科學是人們關幹自然和社會客觀規律認識的知識體系。通常人們把有關認識自然規律的知識總和叫做自然科學,有關認識社會規律的知識總和叫做社會科學。由於自然科學主要是和生產力相聯繫,因而沒有階級性;社會科學則主要是和生產關係以及在其基礎上建立的諸上層建築相聯繫,一般説來是有階級性的。但是在社會科學中,也有一些科學雖然研究的是社會現象,但與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繫,因而也沒有階級性,如語言學、文字學、形式邏輯學,等等.

在社會科學中,研究社會生產總過程的科學,通常統稱為經濟學,其下又可分為幾大類;一類是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係的;一類是既研究生產關係、也研究生產力的雙重性科學,即各類部門經濟學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經營管理學;還有一類主要是研究生產力的,即生產力經濟學和與之相聯繫的技術經濟學等。會計學是上述第二類經營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人們對經濟活動進行會計反映和會計監督的科學總結。會計學是研究如何掌握對經濟過程進行控制和觀念總結的規律性的一門職能科學。這門科學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緊密結合合理地組織生產力和不斷完善生產關係的有關問題,研究如何通過對經濟過程進行反映和監督以提高經濟效果的規律性。

根據上述會計的性質以及會計學的科學屬性,我們認為今後在會計科學的建設中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要重視會計理論的研究。要嚴格地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來認識和組織會計反映和會計監督這一社會活動,建立判斷反映和監督的是非標準,指導和改進會計實踐。第二、要重視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迅速發展對會計實踐產生的巨大影響.要研究會計在合理地組織生產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會計與數學、計算技術的關係,探討自然科學成果在會計中的應用,探索用新的方式來理解會計諸範疇的內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邊緣會計學科的可能性,展望會計科學的發展前景.

第三、要重視會計學科和其他鄰近學科關係的研究,特別是同各類經濟學科的關係。要進一步研究經濟效果、價值管理、經濟核算制、經濟統計學、財政學和財務管理學、經濟分析學、審計學等同會計科學的關係。要研究建立企業經濟信息系統的問題,研究多種量度的綜合使用,幾種核算的相互結合。總之,要重視社會分工和科學發展的分化和複合的辯證過程,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會計科學的發展.

第四、要重視學習國外(西方和蘇、歐國家)的會計理論和實踐,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盤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總而言之,科學地解訣會計的性質和會計學的科學屬性這類重大理論問題,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深刻的實際意義的.馬克思主義非常重視正確地反映了客觀規律的理論對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指導意義.建設和發展會計科學,加強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願與同志們在這方面共同努力!

註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82頁.

2.《論會計核算的階級性》,《工業會計》雜誌1952年第4期.

3.見《新會計》1951年創刊號、同年第4期、同年第8期和《工業會計》1952年第《期有關討論會計理論的文章.

4.《會計核井原理》。上海財政經濟學院會計核江原理教研室編著,財政出版社!958年出版.

5.陶德:《“怎樣建立新中國會計理論基礎”讀後》,《新會計》1951年第4期.

6.王文龍:《試論會計是生產力的問題》,《財務與會計》1979年第4期.

。《會計原理》,高等財經院校會計教材編寫組編著,中國財經出版社1963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42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94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頁.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頁.

《外國經濟管理選擇》1979字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3.《國外財務會計資料選譯》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財務會計教研室編印.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69頁.

15.《列寧選集》第2卷第772頁.

16.《列寧選集》第3卷第511頁.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頁.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1頁.

19.《初級會計學原理》,陳立成澤.

20.(列寧選集》第3卷第392-401頁.

會計學論文 篇六

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使人通過經濟現象看本質。運用經濟學理論研究會計問題,可以揭示會計“面紗”背後的本質。在會計理論的發展道路上,經濟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經濟學與會計學的關係具有一定的複雜性。這裏所講的經濟學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既研究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特別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又研究具體經濟制度及經濟發展和運行。西方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經濟制度及經濟發展和運行作了系統的解釋。無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它們對社會具體經濟制度及經濟發展和運行的分析都是研究會計學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會計學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集中體現在《資本論》中。《資本論》側重研究基本生產關係旨在批判資本主義,揭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必然性,同時也闡述了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規律。鄧小平的經濟理論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經濟已經走上現代市場經濟的軌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難認識到,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是資本和剩餘價值的理論,而且是市場經濟的理論。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會計學的關係,直接表現為馬克思的市場經濟理論與會計學的關係。此處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鄧小平的經濟理論。筆者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論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本質及會計計量的內容。

(一)從商品貨幣理論看會計本質

商品貨幣理論是認識會計本質的理論基礎。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比例叫作交換價值。當貨幣出現以後,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為價格。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又區分為現實的貨幣和觀念的貨幣,觀念的貨幣也稱計算貨幣。以計算貨幣表現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的觀念價格。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的本質,就是用計算貨幣記錄、確定和控制企業資本價值的運動過程。在一般意義上,資本是在運動中自行增值的價值。馬克思指出:“在任何時候,在計算、記錄等等時,我們都把商品轉化為價值符號,把商品當作單純交換價值固定下來,而把商品的物質和商品的一切自然屬性抽掉。在紙上,在頭腦中,這種形態變化是通過純粹的抽象進行的”。馬克思的這段話説明,記賬時要把商品轉化為價值,轉化為貨幣——商品的共同的等價形式。而會計所採用的乃是觀念上的貨幣。會計中最基本的工作——簿記,幾乎每天都離不開把商品轉化為貨幣這個價值獨立的不可捉摸的形式。作為一個會計工作者,特別是會計研究工作者,不瞭解商品、貨幣、資本之間的關係,不瞭解貨幣(包括現實的貨幣和觀念上的貨幣)在企業經營循環中的重要性,往往很難作深入的會計理論分析。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或在單個資本價值運動過程中,資本分別採取不同的存在形式:在流通階段是貨幣資本和商品貨幣;在生產階段是生產資本。因此,從一個工廠的賬簿上看,表面上只登記那些好像彼此不相干的錢和物,如材料、在產品、產成品、機器、工具和設備等。實際上,這些錢和物是資本價值在運動中的不同形式。由於它們都代表資本的價值,因而可以用觀念上的貨幣來統一表現。馬克思指出:“資本作為它的循環中的統一體,作為處在過程中的價值,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流通領域的兩個階段,首先只是以計算貨幣的形態,觀念地存在於商品生產者或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的頭腦中。”因此,在企業賬簿上登記的那些資本的不同存在形式,必須理解為資本在循環中的統一體,理解為單個資本價值的運動。從資本運動的觀點看,商品和貨幣都是資本作為價值的存在形式。區別只在於:商品是價值的特殊存在形式,而貨幣是價值的一般存在形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必須把會計看成確定和控制資本價值運動的手段。馬克思指出:“這種運動是由包含商品的定價或計價(估價)在內的簿記來確定和控制的。”所謂“確定”,是對資本價值運動進行定性和定量,並含有在賬表上重現資本價值運動的意思。資本價值運動是商品生產過程中的客觀存在,可是,人們卻又看不見,摸不着它的全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應該説賬簿並不能直接記錄資本價值運動,賬簿所直接記錄的,是組成資本價值運動的具體經濟業務。所謂“控制”,是利用會計所提供有關生產經營活動的貨幣信息,調節、指揮並監督生產經營活動,實現預定目的。

(二)資本循環週轉理論與會計計量內容

資本順次改變自己的形式,經過三個階段的運動,價值得到了增值,最後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就是資本的循環。資本循環的全部過程可以表示如下:

在資本的循環當中,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是流通過程,第二階段是生產過程。資本循環的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在整個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過程,只有在生產過程中才創造價值和增值價值。但是,資本的運動也不能沒有流通過程。如果企業不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就不能進行生產;不出售商品,也就不能實現已經增值的價值。在生產社會化條件下,企業的生產過程是連續地、不間斷地進行的。為此,企業的資本要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而且每一部分資本相繼從一個階段轉到另一階段。資本循環是不斷進行的。資本的循環,不是當做孤立的行為,而是當做週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週轉。固定資本在全部資本中所佔的比重越大,資本的週轉就越慢;流動資本在全部資本中所佔的比重越大,資本的週轉就越快。資本週轉的快慢,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影響。

貨幣資本循環是資本循環的典型形式。從資本循環可以看出,企業經營的過程是通過墊付貨幣資本收回更多的貨幣資本,其目的是取得更多的現金淨流入。在企業資本運動過程中,存在相對靜止和顯著變動兩種形態。在資本處於顯著變動時,應着重計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某個期間)全部資本流量的結果(增量),它是通過會計期間的收益和淨流入來表示的。在資本處於相對靜止時,應着重計算企業在某個經營時點(會計期初或期末)資本的使用狀況及對資本的要求權(產權),即企業的各項資產(資產的構成和總額)以及反映資產來源的產權——負債與所有者的益,它代表企業在某個會計時點資本的存量。可見,藉助資本循環,企業的經營業績特別是現金淨流入及財務狀況都可以用會計加以計量。

企業資本的各個部分,既同時並存又不斷更迭,或者説,既並列存在,又相繼進行。並列存在,表現為資本在各個階段以不同形式佔用着(佔用額是按特定的時點計算的),並執行不同的職能。相繼進行,表現為資本的不同形態形成周轉。週轉是不同形態的資本(即資產)最後轉化為貨幣時向下一個階段的過渡。過渡額即週轉額是按期間積累計算的。佔用額與週轉額之比反映週轉率。在一個經營期間資本的週轉速度越快,利潤就越多。研究經營資本週轉,就是在保證再生產不間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壓縮資本的佔用額(各個階段的資產存量)和擴大資本的週轉額,其手段就是加速資本週轉。

二、西方經濟學與西方會計學

(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早期會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是人們通過長期記賬實踐不斷改進技術的結果。直到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會計理論工作者還主要側重於描述已觀察到的會計實務,但未能建立一套能夠從總體上解釋會計實務的原則。這段時期的研究主要以歸納法作為研究方法,因而,歸納學派所形成的理論也被稱為“描述性理論”。股份公司的迅速發展,對會計職業與會計理論的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隨着企業所有權的分散化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保護投資人與債權人的利益,迫切需要形成一套公認的會計原則來約束放任自流的會計實務,規範會計行為。規範會計行為的努力有兩種設想:一種是對實務中現有慣例有選擇地再分類,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實踐表明其規範會計行為的效果較差;另一種是提供一套理論框架,各種行為規範由理論框架中演繹出來。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批受過經濟學理論和研究訓練、取得過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加入到會計理論研究中來,並採用較為規範的演繹法,大大改變了會計理論研究的混亂現象。因為會計學科自身無法形成邏輯嚴密的概念,他們通過借鑑或引入經濟學的一些核心概念並將其予以具體化,從而提出一個較完整的會計理論框架,並期望理論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或引導作用。自從坎寧1929年在《會計中的經濟學》一書中將會計與經濟學相聯繫起來後,人們在會計學中植入了經濟學中的相關概念。由於收益的確定曾是20世紀中期會計學關注的中心,早期的嘗試主要是回頭重新引入經濟學有關收益的概念,以此為依據界定會計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相應的方法。

在坎寧之後,還有佩頓、斯維尼、愛德華茲與貝爾等的著作,都涉及到“收益”的概念。他們在論證時,一般從動盪的外部經濟環境出發,通過借鑑經濟學的收益概念,界定了一個內容明確、界限分明且易於量化的會計“收益”概念。一般地説,他們所界定的“收益”概念,與傳統的會計方法經收入實現和費用配比等所確定的收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們會推薦使用與歷史成本法不同的會計計量方法如現行成本。愛德華茲與貝爾的著作,就是這一思想的代表。愛德華茲與貝爾1961年在其所著《企業收益的理論與計量》的序言中寫到,在經濟學和會計學之間,尚存在無人逾越的“鴻溝”,因而,他們希望建立系統的關於收益的理論,以給予費用的收益理論應有的重視。由於這一研究嘗試對現行會計實務提出改進,受會計原則自身的性質所限,這些改進意見很難被實踐所採用。因此,這一思路的嘗試在當時沒有對會計理論研究產生根本的影響。但是,愛德華茲與貝爾在其著作中提出的“收益實現的思想”後來卻成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提出“全面收益”概念並於1997年制定“報告全面收益”準則的濫觴。

上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財務會計的重心逐步向資產負債表轉移,資產轉而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出發點。美國製定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以一個全新的演繹思路,即:將資產作為財務會計的核心概念,通過對資產的嚴密界定,逐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理論框架。以資產為核心概念,在思路上與從“收益”概念出發並無本質的區別。所不同的是:這兩種研究思路,體現了兩個會計思想的轉變。遺憾的是,由於FASB本身是一個準則制定機構,它在研究財務會計概念結構公告時,會顧慮到會計原則中的任何變動都會給利益相關者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影響,因而,FASB走向了與實踐妥協的道路。

(二)經濟學的實證分析與實證會計研究

20世紀40~50年代經濟學研究逐步走向定量化與經驗化,形成了“實證經濟學”,受此影響,會計研究方法在20世紀60~70年代也出現實證化的趨勢,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較完整的實證會計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前,各國會計理論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為主,研究過程重視內在邏輯性,在完成了歸納或演繹之後,一般不對研究成果進行系統驗證。到了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研究,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方面,研究對象擴大化、廣義化,從傳統經濟學的核心內容——財富——的研究,擴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財務學中的有效資本市場假説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理論,為早期實證會計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經濟學和財務學的主流派研究方法也已轉向實證分析,這又為早期的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方法與模型。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經濟學與財務學等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60年代後期開始有學者把實證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引進會計研究。

實證會計在進行會計問題研究時,運用了大量的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理論為依據。瓦茨和齊默爾曼在1968年出版的《實證會計理論》一書中指出:“本書旨在介紹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的經驗性會計文獻的重要理論和方法論。”“會計理論不僅建立在下面兩個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理論上,而且是這兩個理論的衍生物。這兩個理論就是企業理論和政府管制理論。”在該書中,作者介紹了有效資本市場假説,以及資本資產計價模式、管制經濟學和契約理論等。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一些主要會計雜誌,如《會計評論》、《會計研究雜誌》和《會計與經濟學》上刊登的論文,大部分屬於實證會計方面的內容。1990年所發表的“實證會計理論:十年回顧”一文,對契約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介紹過程中涉及到早期的產權理論和後來的制度經濟學,其他文獻所涉及到的還有信息經濟學、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等。實證會計的理論源流是經濟學與財務學。

三、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會計學

(一)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會計研究視野

西方經濟學主要指現代西方經濟學,它集中體現在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中。這部著作是馬歇爾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的混合,同時吸收了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某些觀點。

在薩繆爾森看來,經濟學只“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並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它解決經濟組織投入產出的三個基本問題:

1.生產何種產品或勞務,生產多少;

2.採取何種技術組合投入來生產所要的產品以及資源如何分配;

3.為誰生產和分配產品。西方經濟學圍繞上述三個基本問題對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國際經濟學等各方面的闡述,都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有價值的分析。宏觀經濟學研究社會經濟中的產出、就業、價格(含通貨膨脹)和對外經濟等四大領域,從而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外貿外匯政策進行了分析。總的目的是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微觀經濟學試圖説明如何利用供給與需求工具去解釋價格在短期和中期的變動,如何預測税收對於競爭價格的影響以及可變成本、不變成本、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等概念。

經濟學的發展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就是最近20年來演變形成的一個分支:新制度經濟學,主要包括產權、經濟組織和制度變遷理論,上世紀80年代初出現了布坎南的國家理論。這些理論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鑑和利用之處。

會計學主要研究如何向國家和市場傳輸企業經營、理財和投資等活動所引起的資源存量與流量的信息,如何評價一個企業的經濟實力和業績。但是,一切企業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微觀與宏觀經濟環境。一切會計研究工作者不能就會計論會計,應當通過會計數字看經濟,並且密切聯繫經濟去發揮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會計學必須着眼於經濟全局,要懂得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理論;瞭解有關的財政、税收、貨幣和外匯政策,並掌握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與工具。

(二)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會計研究思路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着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制度變遷,它不僅涉及到基本的制度結構,也涉及到*本站 *一系列具體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會計制度。這其中出現了一些傳統的會計學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身處改革發展中的中國會計學者從中國獨特的制度變遷中合理借鑑西方經濟學理論並與中國改革的實踐相結合,解釋了轉軌經濟時期我國面臨的會計問題,從而掀起我國會計學研究方法的創新,推動了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上述研究成果豐富和提高了人們對會計問題的認識,這是中國會計學走向世界的資源條件。

有些學者引進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和科斯定理為會計準則制定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切入點。他們認為,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會計準則是產權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一種會計準則都體現了對某些特定主體產權的保護,會計準則的基本結構是產權經濟模式的自然反映,產權關係的不同規定了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會計準則與其他制度安排一樣,具有約束功能和激勵功能,有效的會計準則應是交易費用最低的準則。會計準則隨着產權的變動而變動,會計準則的變遷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有些學者嘗試着將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與會計學相融合,研究企業剩餘索取權分享安排與剩餘計量問題,從理論與實踐上解讀他們之間的關係,最終提出會計規則制定權合約安排的範式,並運用上述研究成果對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實踐進行了具體分析。

有些學者根據制度經濟學原理分析了會計制度的信譽基礎問題。他們認為,會計是一種制度安排,信譽是會計制度安排的基礎,信譽危機導致會計制度的信譽基礎受到嚴重破壞。重塑會計制度的信譽基礎,需要會計道德進步、會計法制運作和會計環境改造三者同步進行。

有些學者以經濟學中的公共物品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相關理論為基礎,對當前的會計信息公共物品屬性的觀點進行了反思。通過界定“複合品”和“核心效用”兩個概念,推導出會計信息產品在特定消費羣內仍是私人物品,市場機制是配置會計信息資源的基本手段。但會計信息產品的質量具有難以檢驗性,關於會計信息產品質量的信息在企業與投資者之間分佈不對稱,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

有些學者以契約理論為基礎,對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在利益相關者關於企業治理結構的產權博弈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會計信息質量本身又受到了這種產權博弈結果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轉軌經濟的特點,為治理結構優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議。

有些學者按照商品兩重性、經濟人假設、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等經濟學思想,對會計師事務所誠信性質、誠信責任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事務所誠信是一種特定的商品,事務所誠信的購買者與使用者的分離,影響了其內在誠信質量。因此,社會必須付出必要的成本來換取其商品的服務質量。

從1997年起,實證會計研究給中國會計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它對中國會計學的發展意義不可低估。目前,關於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關係的研究成果很多,有些文章發表在《經濟研究》雜誌上,這也説明了會計學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在逐漸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相一致。但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才剛剛起步,主要利用國外成熟的模型在中國市場做檢驗。應該看到,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及規模的擴大為實證會計研究提出了許多課題,也提供了數據上的可能,同時,中國特殊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中國特有的研究課題,如當前我國股票市場到底處於何種狀況,會計信息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不同的股權結構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會產生何種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執行能否產生預期的效益,制定會計準則應考慮哪些因素等等。實證研究在中國目前還是方興未艾的會計研究方法,在會計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結論

會計學論文 篇七

會計知識大賽活動策劃書的範文

一、活動前言:在當前的經濟形式下,會計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職業。會計人員不僅為企業資金流動作出必要的記錄,還為企業管理者決策提供的有用的信息。可以説會計人員在一個企業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們的技能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技能是刻不容緩的。此時,經濟與管理學院迎來了第二屆會計文化節——會計知識大賽,來檢驗同學們對會計知識的瞭解程度。

二、活動目的及意義:這次大賽的目的首先是希望能夠讓同學們瞭解到自己對會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更新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與會計技能以迎接當前經濟危機的挑戰。其次,能讓會計學子們走出枯燥的課堂,激發同學們對於會計的熱情。最後,作為會計節的保留節目,促進會計技能大賽向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次大賽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會計學子的風采,展現出我們會計學子們的強大活力!

三、活動名稱:會計知識趣味大賽

四、主辦單位:社團管理委員會、會計專業學生會承辦單位:財務與會計協會、會計學專業學生會協辦單位:xx級會計1、2、4班、xx級會計2班活動時間:xx年11月22日(初賽)xx年11月30日(決賽)

五、活動內容策劃:

1、前期宣傳:(1)11月19日,在班團例會上宣傳。財務與會計協會和會計學專業學生會的幹部幹事在各班利用下課時間進行宣傳,詳細傳達本次比賽的各項事項,並請各班的班長在班級上做好宣傳工作。想參賽的同學可在班長處報名,並由班長統計好參賽名單。(2)11月19——20日兩天在食堂一樓大門處、教學樓大門處、女生公寓門口等處貼宣傳海報。並由專人在食堂門口設點負責報名。(注:參賽者每人交2元報名費)(3)11月20日晚上9:00報名截止。班級報名由各班的班長將參賽名單統計好後,報給財務與會計協會的祕書部部長。然後再把總的參賽選手的名單統計出來。由負責人員分好教室後,併發到選手所在班級的羣共享。

2、活動流程:參賽人員:會計系全體學生競賽程序:本次“會計知識大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初賽為:會計知識大賽。其中包括:準備階段、競賽階段、初賽結果;決賽為:會計趣味大賽。初賽:會計知識大賽初賽時間:xx年11月22日初賽地點:待定(一)準備階段 月20日根據報名情況申請教室。2.競賽試題:大一的試題主要以會計職業道德為主。大二的試題主要以基礎會計為主。大三的試題以中級財務會計為主。3.根據報名情況複印題目,安排人員在比賽中發放試卷。(二)競賽階段1.競賽形式:競賽個人筆試題一套,採取閉卷答題形式,在指定考場答題,滿分100分。(注:不同年級的參賽選手,做不同的試卷。)2.筆試題型:大二、大三的為單癬多癬填空、簡答、綜合題5種形式。大一的為單癬多癬不定項癬判斷四種形式。3.考試時間:18:30進入考場,19:00正式開考,21:00結束。4監考人員:會計學專業學生會、財務與會計協會工作人員5.閲卷人員:會計學專業學生會、財務與會計協會指定工作人員(三)初賽結果11月23日統一批改試卷,採用分高者進入決賽的規定,統計晉級名單(高年級選出30名,大一選出10名)。並通知進入決賽選手,由他們推選一名組長,並取一個團隊名稱。由工作人員將晉級選手分成4人一組,分別有10組進入決賽。決賽:會計趣味大賽

(一)決賽時間:11月30日決賽地點:待定

(二)活動流程:1.佈置賽場2.安排參賽選手以及觀眾入常3.主持人宣佈比賽規則並宣佈比賽開始。1)比賽環節:本次大賽的決賽一共分為四個環節,按進行的次序分別是速算、財經法規問答、數據統計、扭轉乾坤。每個環節開始之前主持人會説明比賽規則。2)評比規則:比賽按分記,最後按分數由高到低評出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4.參賽團隊根據比賽規則對每個環節進行答題。由計分人員統計每組分數。5.根據每組隊伍的得分評選出獲獎選手。6.嘉賓講話。7.頒獎8.打掃賽常

(三)具體環節介紹:1.速算:每隊派1名選手進行比賽。本環節一共10題,每題5分,答對加分,答錯不給分,題目通過ppt放於大屏幕上,當主持人喊“開始答題”才可以開始作答,答題時間為10秒,當主持人喊“時間到”時則停止答題,若繼續答題則扣5分。選手寫在紙上的答案與正確答案核對,然後確定得分情況。2.財經法規問答:每隊根據題目的順序依次答題,共有13個填空題和20個選擇題,要求在5秒內作答,每隊可以棄權由下一隊答題但是棄權次數不可以超過2次。答對得10分,答錯倒扣5分。若答錯則公佈答案進入下一題。3.數據統計:每隊派1名選手進行比賽。為每組共準備十八個會計科目,要求選手將所有數據按會計要素進行歸類(分為資產類,負債類 ,共同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限時30秒。歸類結束後進行統計,按個計分,每正確一個得5分,有錯誤的倒扣5分。4.扭轉乾坤:每隊派一名選手,從難易程度,分值不同的大題中選出一道(前幾環節分數最低者先選擇),大題的設計由老師和工作人員在賽前準備好。可選擇的分值有30、60、90,答對加相應的分數,答錯則扣相應的分數的一半。工作人員為選手核分。

(四)具體工作:1.前期:●宣傳出版●做ppt準備題目●教室申請●場地安排●道具準備(計分牌、答題卡、嘉賓卡)2.比賽期間:工作人員提前到場準備。●場地裝扮、音響測試●拍照●現場時間和紀律控制●ppt放映●飲用水備註:獎項及獎勵(各年級組):一等獎 1組(4名) 獎狀+學分二等獎 2組(8名) 獎狀+學分三等獎 3組(12名) 獎狀+學分優秀獎 4組(16名) 獎狀+學分注:只要是參賽者都加個學分3.後期報道:(1)通訊報道、(2)通訊稿(文字及圖片)(3)海報公佈比賽結果

六、物資需要、經費預算:

項目 單價 數量 金額 備註 試卷 元 300 60 獎狀 2元 40 80 水 2元 8 16 其他 50 合計 206

七、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及細節:(1)維持現場秩序及衞生。(2)活動結束後的衞生打掃。(3)觀眾入場引導。(4) 接受活動組織者的統一指揮,嚴密組織,分工協作,精心實施。(5)所有工作人員注意禮貌問題。(6)指派一名幹事進行計時,三名幹事進行計分。

文檔為doc格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n4v13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