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論文的基本格式【新版多篇】

論文的基本格式【新版多篇】

論文的基本格式【新版多篇】

論文的基本格式 篇一

1.摘要和關鍵詞

(1)摘要 摘要要求摘出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觀點,並給予客觀、具體的陳述;應避免帶主觀性和情緒化的評論口吻和脱離具體內容的解釋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應避免下述用語:

1. 本文從幾個方面論述了什麼問題;

2. 本文對什麼問題提出了個人的獨到見解等。

[稿例分析] 本刊來稿的摘要有時存在與提要的概念相互混淆的問題。摘要與提要不同點在於:摘要着眼於客觀地向讀者介紹文獻的精華,以利於其迅速決定是否有必要繼續閲讀全文,主要適用於學術論文;提要則着重對文章內容或作者的生平、背景進行介紹和評價,意在向讀者宣傳推薦該著作,主要適用於書籍。

英文摘要不一定要重複中文摘要內容,表述內容可以不同,但同樣須簡明扼要。

(2)關鍵詞

關鍵詞又稱敍詞或主題詞,指在論文題目、摘要或正文中,表達中心內容,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詞。應是具檢索意義的學科專用名詞或名詞詞組。應該依據文獻的題名和前言、結語、目次等不同部分,歸納出中心主題因素與修飾限定主題因素,根據需要進行精選和取捨;避免主觀性,強調客觀標準;應注意主題詞的'全面性和專指性。所選詞語須概念清楚、確切,避免多義性。

[稿例分析] 有的作者在關鍵詞中選擇一些比較生僻、生造的詞彙,或與其論文內容容量不很相稱的,比較空泛、抽象的詞彙,既不能從關鍵詞裏準確地反映該論文的實際情況,也會為在網絡上查閲搜索帶來不便。

2.註釋與參考文獻

(1)註釋

註釋主要對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作必要的解釋或説明,可夾在文內(加圓括號),也可排在文末。序號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字表示。

(2)參考文獻

本刊採用順序編碼制,每一引用文獻必須同時在文中及文未的參考文獻兩個部分予以註明。論文中,每一文獻條目按引文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號內。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覆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表明引文具體出處的,可在序號後加圓括號註明頁碼(中文文獻:第xx頁;英文:)或章、節、篇名。

論文的基本格式 篇二

1、書寫語言、字數及版式。論文書寫語言為中文,字數1般不超過5000字,其中論文摘要不超過250字,用a4紙打印。

2、文稿錄入。提供電子文件和打印稿。

3、書寫順序。標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詳細名稱、單位所在地(市、縣)、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

4、格式及字體字號

◆標題居中,3號黑體;

◆作者單位:小5號宋體居中;

◆作者姓名:5號楷體居中;

◆摘要:小5號宋體;

◆關鍵詞:小5號宋體,1般不超過5個詞;

◆正文:5號宋體:

◆正文序號1般不超過3個層次,即:

第1層標題,4號黑體,從左邊空2個字;

第2層標題,小4號黑體,從左邊空2個字,下文另起行:

第3層標題或段首標題,5號黑體,從左邊空2個字, 正文另起行或接排;

以下層次用a、b、c……表述。

5、外文字母。公式中物理量符號用斜體;物理量符號的下標用斜體,計算單位如m、kv等用正體。

6、圖表。每篇論文的'插圖和表格按順序編號,並配有圖名、表名。插圖1定要清晰。如是彩圖,請處理為黑白圖後提交。

7、參考文獻。限列5篇,必須是正式出版物,序號用方括號括起的阿拉伯數字表示,即[1]。編列內容為:序號、作者、文獻名稱、出版單位(或刊物名)、出版年月、版本(年、卷、期)、起止頁次。

8、第1作者簡介。附在參考文獻下方。“作者簡介”4字請用小5黑左起頂格排,後空1格,接排內容。簡介字數限50字以內,內容和順序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最後學歷及畢業時間和學校、學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榮譽稱號、聯繫地址、郵政編碼、聯繫電話、傳真、電子信箱。字體用小5宋體。

9、論文提交。請同時提交電子文檔和紙質文檔,並請自留論文底稿,文稿、光盤恕不退還。入選論文正式出版時,主編者有權對論文進行文字加工及必要的刪改。

論文的基本格式 篇三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取得成果的主要體現,是研究生申請學位的重要依據,也是科研領域中的重要文獻資料和社會的寶貴財富。為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質量,做到學位論文在內容和格式上的規範化,特作如下規定:

一、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學位論文必須是一篇系統完整的、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

學位論文內容須完整準確,層次分明,數據可靠,文字簡練,説明透徹,推理嚴謹,立論正確。

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

學位論文除英文題目、英文摘要外,其餘部分都應該用規範的簡體中文撰寫。

留學生學位論文的目錄、正文和致謝等可用英文撰寫,但封面、獨創性聲明和使用授權書應用中文撰寫,摘要應中英文對照撰寫。

二、學位論文的書寫要求

學位論文一般應由10個主要部分組成,順序依次為:

1.封面,2.論文原創性聲明和版權使用授權書,3.目錄,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符號及縮略語説明(根據具體情況可省略),7.論文正文,8.參考文獻,9.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10.致謝。各部分的具體要求如下:

學位論文須採用研究生院印發的統一封面格式,博士學位論文封面排版格式見附件1、附件5;碩士學位論文封面排版格式見附件2、附件3、附件

4、附件5。

密級:保密論文的密級確定辦法參照《中國藥科大學涉密研究生學位論文保密管理的規定》執行,須直接註明“及時公開”或者保密的年限。

論文題目:應準確、鮮明、簡潔,能概括整個論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內容。論文題目應避免使用不常用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

學科專業: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專業名稱為準,並與教育部招生錄取庫備案的專業名稱保持一致。

指導教師:研究生原則上只能寫一名指導教師,且應為研究生院招生錄取時規定的導師。專業學位和“4+2”校企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可以另有1名校外導師。“4+2”校企聯合培養碩士論文封面使用“附件2”,並在此欄填寫的導師姓名後加“()”,來標註校內導師及校外導師;專業學位碩士如沒有校外導師可以不填寫“校外導師”一欄。如有其他協助指導的教師應全部填在“協作指導”一欄內。

畢業時間:按授予學位時間填寫,上半年申請者填寫當年6月,下半年申請者填寫當年12月。

2.論文原創性聲明和版權使用授權書

學位論文的原創性聲明和版權使用授權書的內容和格式見附件6,必須由作者、指導教師親筆簽名並填寫日期。

目錄按章、節序號和標題編寫,一般為二級或三級,目錄中應包括中英文摘要、論文主體、參考文獻、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成果、致謝等,詳見附件7。

4.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的內容應涉及本項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結論及意義,注意突出學位論文中具有創新性的成果和新見解的部分,文字應簡短明瞭。另選擇3~5個關鍵詞,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隔,最後一個關鍵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中文摘要排版格式參見附件8。

5.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的內容應與中文摘要及關鍵詞相對應。中國姓名譯為英文時用漢語拼音,按照姓前名後的原則,姓、名均用全拼,不宜用縮寫。姓全用大寫,名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名用雙中文字時兩個字的拼音之間可以不用短劃線,但容易引起歧義時必須用短劃線。要符合英語語法,語句通順。英文和漢語拼音一律為Times New Roman體,字號與中文摘要相同。英文摘要排版格式參見附件9。

6.符號及縮略語説明(根據具體情況可省略)

論文中所用符號及縮略語所表示的意義及單位。未用或所用符號不多的論文可省略此部分。符號表排列順序按英文字母或其它相關文字順序排出。

7.論文正文

論文正文一般應包括緒論(或前言)、正文主體、結論等部分。層次以少為宜,根據實際需要選擇。

緒論(或前言)簡要説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範圍、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應言簡意賅,不要與摘要雷同。

論文正文是核心部分,應包含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等,一般由標題、文字敍述、圖、表格和公式等部分構成。文中若有與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須明確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結論,必須明確註明出處,並與參考文獻一致。

8.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文中引用的有具體文字來源的文獻集合,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出。可以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在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時,應在引用處加以説明。不可將別人的數據、結論或推論竊為已有,杜絕抄襲。

參考文獻格式的具體要求參照 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規定執行,詳見附件11。

注意事項:

◇只有3位及3位以內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後;共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後加“,等”或“,et al”;

◇頁碼不可省略,起止頁碼間用“-”相隔,不同的頁碼引用範圍之間用“,”相隔;

◇正文中參考文獻標引一律用上標形式的方括號內數字表示,例如[3],方括號和數字不必用粗體。所引文獻序號用五號Times New Roman體。

9.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列出攻讀學位期間發表(含錄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發明專利、著作、獲獎項目等,書寫格式與參考文獻格式相同。

10.致謝

對給予各類資助、指導和協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單位及個人表示感謝。措辭應實事求是,切忌浮誇庸俗之詞。

三、學位論文的打印要求

1.論文打印規格

研究生學位論文一律編排並打印在標準A4紙(210 ×297mm,80g)幅面白紙上,封面、原創性聲明和使用授權書採用單面印刷,從目錄開始採用雙面印刷(學位論文必須雙面印刷,對於頁數較少無法制作書脊的論文可以省去書脊的製作),須便於閲讀、複製和存檔。封面要求使用銅版紙打印,其中校徽標誌要求為紅色,其餘字體均要求為黑色。

2.字體和字號

論文題目:參照附件1-4;

章標題:三號黑體居中;

節標題:四號黑體居左;

條標題:小四號黑體居左;

正 文:小四號宋體;

參考文獻:五號宋體 首行無縮進;

頁 碼:五號宋體;

論文的基本格式 篇四

1、封面:封面內容包括論文題目、指導教師、學生姓名、學號、系(部)、專業、畢業時間等信息,此頁不編排頁碼。

2、題目:題目應概括整個論文最主要的內容,恰當、簡明、引人注目,力求簡短,嚴格控制在20字以內。

3、摘要

①正論文第一頁為中文摘要,學位論文摘要約300~500字,應説明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

要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或新的見解,語言力求精煉。

為便於文獻檢索,應在本頁下方另起一行註明本文的關鍵詞(3~5個);

②英文摘要在文後(參考文獻後),內容與中文同,不超過250個實詞,上方應有英文題目。第二行寫學生姓名,指導老師…等信息;關鍵詞,應與中文對應,便於交流。外文論文(設計)

中文摘要:

(1)標題小4號黑體,1.5行距,段前0行,段後0行;

(2)主體部分用小4號宋體,1.5倍行距;

(3)關鍵詞:小4號宋體。

英文摘要:

(1)題目用小2號Times New Roman,1.5行距,段前0行,段後0行;

(2)主體部分用5號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

(3)關鍵詞:小4號Times New Roman.

4、目錄:

應獨立成頁,包括論文中全部章、節的標題(即一級、二級標題)及頁碼。目錄要求標題層次清晰,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附錄也應依次列入目錄。

(1)“目錄”二字,中間空2格,小2號黑體,段前段後0.5行距;

(2)主體部分用小4號宋體,左對齊,段前段後為0,1.5倍行距;

5、引言:在論文正文前,應闡述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對本研究國內外研究現狀有針對性的簡要綜合評述和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等。

6、正文:是學位論文的核心。寫作內容可因研究課題性質而不同,一般包括:

①理論分析;

②研究材料和實驗計算方法;

③經過整理加工的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與理論計算結果的比較;本研究方法與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較等。

(1)正文部分

①正文標題:1級標題:黑體4號字,段前0.5行,段後0.5行;2級標題:宋體加黑,小4號字,段前0.5行,段後0行;3級標題:楷體GB2312,小4號字,Times New Roman;

②正文內容:宋體小4號字,首行縮進,1.5行距。引言和正文凡是引用文獻處,應在引用句後括號[]內標明1 2 3,上標。示例為:[1].

(2)量和單位

各種計量單位一律採用國家標準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單位可用漢字與符號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

(3)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應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署公佈的“標點符號使用方法”的統一規定正確使用,忌誤用和含糊混亂。

(4)外文字母

外文字母採用我國規定和國際通用的有關標準寫法。

要分清正斜體、大小寫和上下腳碼。

(5)公式

公式一般居中放置;小4號宋體,公式的編號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寫,用括號括起寫在右邊行末,公式與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下有説明時,應在頂格處標明“注:”。較長公式的轉行應在運算符號處。

(6)表格和插圖

①表格。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內內容應對齊,表內數字、文字連續重複時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樣或符號代替。表內有整段文字時,起行處空一格,回行頂格,最後不用標點符號。

表序及表名置於表的上方,中文五號宋體字,Times New Roman.,表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寫。表格用三線表。表頭文字宋體加粗,表內文字宋體5號。

②插圖。每幅圖應有自己的。圖序和圖題。一般要求採用計算機製圖。

圖序及圖名置於圖的下方,中文為五號宋體字,5號Times New Roman圖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寫。

③圖、表中的附註寫在圖或表的下方,小5字體,字母順序編號。

7、結論:結論應該明確、精煉、完整、準確。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複。

應認真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在本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新見解的意義,也可以在結論中提出建議、研究設想、儀器設備改進意見、尚待解決的問題等。

8、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一律放在文後,其書寫格式應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專着,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研究報告,S標準,P專利。

(1)只列作者閲讀過,在正文中被引用過,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

(2)標題4號黑體;主體部分可按一般學報格式,5號宋體字,包括作者、題目、來源(出版期刊名稱、年份、卷數、期數和頁數。書籍須註明出版單位和年份)。段落1.5倍行距。

9、致謝:英文摘要之後。應以簡短的文字對在課題研究和設計説明書(論文)撰寫過程中曾直接給予幫助的人員(例如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及其他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是治學者應有的思想作風。字數不宜超過300字。

10、附錄:最後一頁。

論文的基本格式 篇五

(一)基本要求

1、您的論文以5000字為宜,並附100-200字的內容摘要,3-8個關鍵詞,標題、內容摘要和關鍵詞必須翻譯成英文;內容摘要的寫作應力求簡明扼要,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摘要的寫作應避免出現“本文論述了。對。有重要意義”之類的用語。

2、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每篇可選3-8個,應儘量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註。關鍵詞應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號編排在摘要下方。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中英文關鍵詞應一一對應。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3、稿件內容力求觀點鮮明、選題新穎、邏輯嚴密、下筆有據、論證充分、結合實際、深人淺出、文字通順、言簡意賅。當然如果您的論文達不到上述的`要求,“核心論文發表網”的站長將利用其職業(經濟學編輯)特長和同學關係網(編輯聯盟)負責幫您編輯,直至發表。

(二)標題

標題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內容,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一般不超過20個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用較小字號另行起排。文章標題及作者姓名單位均須翻譯成英文。

(三)註明投稿日期

是指您投稿的日期。示例:收稿日期:XX-02-18

(四)基金項目

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以“基金項目:”或“(基金項目)”作為標識註明基金項目名稱,並在圓括號內註明項目編號。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示例: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資助項目(XXbjl001)

(五)作者簡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等作出介紹,其前以“作者簡介:”作為標識。一般排在篇首頁地腳,置於投稿日期(或基金項目)之後。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簡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簡介:”標識後相繼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

示例:

作者簡介:張三(1960-),男,漢族,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會計系教授,博士。

(六)正文

文內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問號、歎號、省略號除外)。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5級。大段落的標題居中排列,可不加序號。層次序號可採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與注號區別。文中應做到不背題,一行不佔頁,一字不佔行。

(七)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的條目以小於正文的字號編排在文末。其格式為:

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研究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

示例:

(1)周振甫。周易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陳崧。五四前後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文選(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1992.

(4)白永秀,劉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術三大要素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r).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998.

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示例:

(5)何齡修。讀顧誠(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所,1998,(3):167 173.

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示例:

(6)瞿秋白。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a).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1-133.

報紙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

(7)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標準論文格式範文模板 篇六

[摘要]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領域中的一項重要變革,藴含了對於學校制度、文化、組織等各方面的新的要求與挑戰。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在推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課程領導者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啟動、推行、實施、成果4個階段,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與變革需要,通過自身的角色轉化,演化出多種支撐變革的策略,促使學校課程積極、開放、靈活、優質地 發展 ,日益彰顯出課程領導在改善制度、更新組織和重構文化等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與價值。

[關鍵詞]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課程領導;校本課程

課程領導是在學校情境下課程領導者影響教師參與課程發展的歷程,被視為學校課程發展與學校變革的“同心軸”。[1] 這一歷程可以促進教師參與課程發展,提高教師參與變革的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學校課程發展和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的目的。在學校變革的過程中,課程領導被天然地賦予了“校本”的屬性,其指向學校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以保障變革的連貫性。同時課程領導者具有明顯的團隊化特徵,在其背後需要一個具有協同精神的共同體的支撐。有研究表明:領導需要多樣化的角色,課程領導在不同階段得扮演不同的角色。[2] 在學校變革的不同階段,課程領導依據變革的需要以及特點,不斷嘗試新的角色,通過有效的領導策略,實現其不斷引領、促動變革的內在價值。本文擬通過分析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啟動、推行、實施、成果4個階段的特點與變革需要,梳理課程領導發展演化的脈絡,呈現出課程領導鮮活的現實表徵。

一、啟動階段:改革家與發起者

變革的啟動過程是為了變革的推廣與實施所採取的動員方式和 計劃過程。變革啟動階段所面臨的主要領導困境,是在進行革新之前就尋求大多數人的同意還是一開始就自行決定。[3] 如果領導炮製的願景僅僅是紙上的東西,當大多數人都不理解,而領導未能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或堅持,僅採取膚淺的談論而不是有根據的諮詢和行動時,這一願景並不會得到發展。

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這樣的問題:創新性的觀念(外來的思想)要與學校現有的文化、習慣產生碰撞,進而產生抵制與消解,學校教師不願意理會或者不想理會關於變革的事宜,部分教師猶豫不決或存在困惑,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接受並願意追隨。面對此種情況,校長應憑藉自身的學術智慧與專業特長,不斷地在教師羣體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用改革家的勇氣與決心,承擔起變革發起者的角色與責任。

(一)“喚醒”——引起變革共鳴

教師課程改革意識的喚醒一方面有賴於課程改革方案與構想的清晰程度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靠校長在全校範圍內進行整體性、全方位的培訓。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校本課程開發之初,校長意識到僅僅一次的培訓並不能夠喚醒全體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意識與熱情。為此,學校利用假期進行了為期一週的理論培訓與學習,併為教師佈置了關於校本課程開發的專項作業。時至今日,有些教師回憶説,對於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與理解確實是從那一個假期開始的。事實上,集中的理論培訓與學習使廣大教師經歷了一次頭腦的風暴與思想的滌盪,喚醒了教師最初的課程改革意識。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任何一次課程變革都不是等待全體教師高漲熱情的到來,而是在持續推進與“做”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度,此時真正的“喚醒”才剛剛開始。

(二)“捲入”——激起研究熱情

建立核心的研究團隊有效地保障了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啟動。經過了一個階段的集中培訓與學習後,學校將部分學科的骨幹教師以及學校的課程主任、教學主任組建成研究團隊,將重要的職責賦予這些支撐整個課程開發的“關鍵人物”。他們在學科教學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學術權威,能夠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職責和權力的下放有助於他們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從而激發起他們參與研究和變革的極大熱情。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啟動階段,這些被“捲入”的關鍵人物成為了校長這個課程改革發起者的最初的同盟。

二、推行階段:推動者與扶持者

校本課程開發的推行階段就是要有計劃地把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推廣,將實施方案與教師更廣泛地 聯繫起來,吸納更多的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後續的深入實施做好組織、思想和資金的保障。學校的課程領導團隊在這一階段也逐漸擴大,從最初的校長或者學校的領導班子擴大為已經融入了“關鍵人物”的課程領導團隊。課程領導內涵的豐富,決定了校長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與發動者轉變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推動者與扶持者。

(一)權力下放,自主驅動

為了保障校本課程開發的專業化水平,學校組建了各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團隊,賦權增能,實現了學科的自主發展。學科團隊的建立標誌着廣大學科教師在同伴互助的基礎上展開了課程研究與開發。同時,學科主任實施對本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直接對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確定各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與方案。學科研究團隊的成立無形中更廣泛地吸納了一線教師來參與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形成了以學科課程委員會為核心的新一層級的課程領導,為廣大教師直接參與變革提供了足夠的基層組織保障。

(二)研培並舉,多元溝通

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信息要經過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體的傳遞與共享。信息溝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學校文件的下發,同時也包括會議、沙龍、培訓等多種形式。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推行階段,學校一方面組織廣大教師深入學習實施方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託學校的教研活動,將研討與培訓緊密地結合起來,將校本課程開發與自身的 教育 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使廣大教師意識到校本課程開發與實際的教育教學具有極強的關聯,打開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推進教師的持續學習,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全面實施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三)資金扶持,適當激勵

適當的激勵能夠喚起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與信心。學校設立了教師科研基金,鼓勵教師深入研究並提供資金保障,為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創設良好的 環境。獲得專項基金支持的教師能夠進一步引領、帶動具有相同研究興趣的教師共同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此同時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團隊,使更多的教師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參與課程變革,不斷實現其作為課程領導者的角色與價值。

三、實施階段:協調者與促進者

隨着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入實施,原有的課程體制與新課程存在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校長、學科主任和教師所經歷的角色轉變。校長作為最高一級的課程領導者更多地成為了變革的協調者和促進者,而學科主任和教師更加自覺、理性地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來。讓教師有能力、有動機、有條件在變革中參與研究與反思,已經成為課程領導在本階段的使命。  (一)轉變制度,確保落實

隨着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入展開,學校發現原有的課程制度遇到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比如:一些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相對集中的課時,新增加的校本課程可能會佔用學科課程有限的課時安排;校本課程的定期研發與學校原有教研活動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如何提高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的研究質量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引發學校課程制度、教研製度的變革。此時校長適時大膽引入學校課程制度的變革,提高制度對於改革的適應度,從而將變革引向深入。

首先,學校將傳統的固定的課時制度改變為長、短課時相結合的彈性制度。課時制度應該為課程內容的需要服務,傳統的課時制度保障了學科教學的統一性,但忽視了學科的獨特性以及不同課程形態的差異性,無法滿足校本課程實施的需要,而彈性課時制度通過設立長、短課時,能夠滿足不同課型的需要,能夠為某些校本課程的整合實施提供相對集中且較長的課時,從而保障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其次,學校將教研製度轉化為研修制度。傳統的教研製度更多地指向常規教學的備課活動,並沒有為廣大教師提供針對某些問題的專門研討時間,而且多數是以集體討論的固定形式進行,缺乏教師的內省與反思。為此,學校將傳統的。備課制度與教師專業 發展 制度結合起來,規定了每月兩次的教師專業發展日,開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動,也為教師的個人反思預留了時間與空間,真正實現了教師的內外兼修。

(二)跟進督導,提高質量

在實施階段,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如何確保校本課程開發在各學科範圍內均衡發展。各學科原有的發展基礎是不同的,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其研究的深入程度與課程開發的質量也是各有差異的。對於每一個開發校本課程的學科或者教師來説,他們更需要的是來自 實踐方面的指導。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主要由校長、學校的課程主任以及學科主任組成,定期參與所負責的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研討,並給予教師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督促各學科組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入展開。

在變革的實施階段,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入推進遇到了來自制度上的阻力,同時也遇到了來自研究團隊自身的壓力,而問題的解決與緩解,需要來自制度上以及 組織上的有力的革新與改善措施,這些進一步彰顯了課程領導對推進變革的決心與執行力。

四、成果階段:評價者與推廣者

評估一直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課程領導在評估階段,一方面要全面 總結 ,整體評價,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廣學校課程改革的成果,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評價者與推廣者。

(一)關注多元視角,全面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

全面、客觀地審視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需要藉助一定的評價方法,動態地把握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學校對於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評價始終堅持學生髮展評價與教師發展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即:一方面,通過觀察、測量來評價校本課程作用於學習者身上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評價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所經歷的發展和成長。同時,校長也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性評價與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各學科課程開發委員會建立了本學科課程開發檔案,定期記錄研究日誌。學校鼓勵各學科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將優秀案例彙編成集,從而提高了學校研究成果的水平與檔次。

(二)搭建交流平台,積極推廣校本研究成果

高質量的成果代表着學校和學科較高的課程開發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成果總結與推廣的過程中,應遵循實效性強、具有可操作價值和成本低的原則。學校確定了研究 發表制度,每年定期召開學校的研究發表會,通過該項制度為推廣校本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使教師能夠分享在實踐中生成的 經驗與智慧,提高教師校本課程開發的精品意識,提升學校整體的科研能力與水平。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歷程告訴我們,學校的變革成果與變革的過程同樣重要。學校在變革的歷程中,要善於總結、提煉高品質的學術研究成果,提升學校科研與課程變革的實際效率,通過成果的繼承與發揚,進一步傳承學校變革的精神與旨趣,從而實現變革的可持續性。而課程領導者要為課程變革的評價提供導向,為成果的分享與推廣提供支持與幫助。

透視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校本課程開發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學校的課程領導內部結構上呈現出了多層級化的發展態勢,即除了校長以外,學科開發主任以及隨着課程開發深入推進所湧現出的學科骨幹教師,形成了多元力量的課程領導羣體,從整體上提高了課程領導的能力。內涵的擴展決定了課程領導在校本課程開發的4個階段所經歷的角色轉化,以及因此而表現出的不同的領導策略,其核心在於不斷通過權力下放與監管指導相結合,為教師廣泛、持久地參與學校課程變革提供思想、資金和組織上的保障,從而推動課程制度的重建,使課程變革持續、全面引領學校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靳玉樂,董小平。論學校課程領導的範式轉型[J]. 教育 理論與實踐,2007(4):44-48.

[2] 黃顯華,朱嘉穎。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發展[M].北京:教育 科學 出版社,2005:222-223.

[3] 富蘭。教育變革新意義[M].3版。趙中建,陳霞,李敏,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68-6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vym6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