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語文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以“國中語文説明文教學研究”為主體,圍繞説明文文體教學理念與實施進行論述。教學理念設計上,從人文性與實踐性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與運用能力;説明文教學實施上,先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後多關注文本邏輯結構的傳輸,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最後加強語言分析,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國中語文説明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國中語文;説明文教學;教學理念;教學實施

説明文是國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説明文的選文上更加精煉與全面。經過對多個班級的説明文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教學理念的設置上人文性與實踐性缺失;教學實施上的多樣化與知識性不足。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探究,提高説明文教學質量。

一、説明文教學理念的構建要強調人文性與凸顯實踐性

(一)以人文性內涵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科學性與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師要注重對説明文中的人文性內容進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情感價值與生命價值,達到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目標。以説明文中的生命價值教學為例,教師先挖掘出説明文中藴含的生命意識,並引導學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蟬》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與科學知識的説明文,學生在精讀文本時,需要體悟作者人生,探尋生命意義。另外,本文還帶有一定文學性質,作者對蟬的生長過程與規律的描寫,使文本內容更加豐富。針對此部分教學,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感受作者傳遞的生命態度。再如,還可通過説明文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視傳統文化,旨在激發學生民族自信。傳統文化內容不只在古詩文中體現,即使是現代説明文,也包含傳統文化素材。例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對於建築與園林內容的介紹,體現了建築文化與園林文化。説明文雖然以説明解釋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僅對説明方法與順序進行分析,還要關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實踐性,以理論聯繫實際“無體不立,無用不行”,因此要關注語文教材文本中的多種文體的價值。説明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體,是國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重點。近幾年會考試卷中增加了很多開放性的試題,更加靈活、多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個性化思維表達的空間。説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使用變式練習、擴展文本等形式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指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的語文知識,是一種體系,實踐則主要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環境的設計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為主,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縮短學生與説明對象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另外,還可結合課後練習題,設計初步練習。説明文教學的實質是完成知識點的遷移,教師在講解完知識點之後就要讓學生練習,深化對知識點的記憶。統編版國中語文教材中每一課文後都有對應的習題,且有層次性,習題類型包括記憶類、理解性與應用類三種。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利用這些習題,幫助學生深化對説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篇説明文,課後練習題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題屬於記憶類,第三題是理解類,第四題則是根據已知閲讀材料分析問題,與第五題一樣都是應用類習題,需要學生實踐運用。總之,國中説明文的教學設計要遵循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互相協調,不顧此失彼。

二、國中語文説明文教學實施的多樣化與知識性培育

(1)大珠小珠落玉盤———適當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統編版國中語文教材為例,闡述幾種説明文教學方法。利用思維導圖展示知識系統語文知識是互相聯繫的,學生在學習時,只有將其整合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教師在進行説明文教學時,不能將知識點碎片化傳遞給學生,而要通過某種關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與同化,在明晰多種知識點之間關係的同時,標註在一個圖式中,形成思維導圖,直觀掌握知識點。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關注思維導圖的運用。例如,《蘇州園林》一課教學中,讓學生圍繞原句“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對其餘段落進行局部與細部的劃分,如局部説明上包括近遠景、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層次;細部説明則有圖案美、圖畫美和色彩美等。層次分明地呈現思維導圖,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脈絡。另外,還可以對單元間的文本進行比較,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教學中,將該篇文章與之前學過的事物説明文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知道同為説明文也有差異,進而引導學生挖掘説明文本質,完整知識體系。

(二)深入分析細節描寫內容説明文不只是嚴肅的,也帶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時將抽象的內容以細節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來,使説明內容更加靈活有趣,讀者在閲讀時也願意深入探究其內涵。統編本國中語文教材中的説明文選文中,對待事物細節的處理有三種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學資料,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就引入《水經注》中的內容,提升文章説服力;再如《蘇州園林》中引入《漢樂府江南》中的詩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這種插入資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文本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學生的鑑賞興趣。第二,將句子有規律地組合起來,如《大自然的語言》中對於氣候影響因素的描述,通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將多個段落連接,使文章更有層次性。第三,巧用擬人手法,如“一隻硃紅雀對暖流唱起春天,卻發現自己搞錯了”,將硃紅雀擬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説明內容變得靈活、生動,增添文章可讀性。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關注文本邏輯結構,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説明文為了向讀者説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強的邏輯性。國中生思維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轉變,所以教師要重視説明文教學中對邏輯結構的講解,幫助學生髮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1、探尋説明對象特點説明文教學時,教師要先啟發學生自己找出説明對象的特點,理解説明對象內容。對於説明對象特點的探尋,可藉助這幾種方法進行。第一,列提綱。即將知識點清晰羅列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學中,師生一同列出提綱:先是籠統介紹石拱橋的特點;然後以盧溝橋與趙州橋為例,體現我國高超的石拱橋建造水平與獨特的特點;最後詳細分析石拱橋獲得成就的原因與發展。用提綱將知識點清晰展示出來,引發學生繼續討論與記憶。教師在此環節中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引,引導學生精準説出石拱橋的特點。第二,畫圖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紹與分析,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藉助圖畫説明。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學中,當學生完成趙州橋特徵的分析後,教師就可藉助多媒體呈現趙州橋圖片,分析完盧溝橋後也同樣展示該圖片,讓學生觀察兩座橋的特點,以此加深對石拱橋的理解。第三,比較法。每一種事物都有獨有的特徵,只要詳細比較,就會發現不同。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就對盧溝橋與趙州橋進行比較,細節的不同體現建築物不同的特點。通過對比,讓學生在對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説明對象的特點。

2、掌握説明順序説明文的説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對其辨別與運用,有一定難度。説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説明順序進行探究,即要先確定説明對象,知道説明的大致內容;然後完成文本的段落劃分;最後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闡述説明順序。《中國石拱橋》一文之所以放在單元的第一篇,就是想通過對傳統事物的説明,達到“引路”的作用。這篇文章以邏輯順序為主要説明順序,通過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呈現石拱橋的特點,並通過詳細舉例,得到兩座橋獲得成就的原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中國石拱橋。時間順序即按照時間的軌跡進行説明。空間順序是在一定空間中,按照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説明。邏輯順序則是以事物的內在聯繫進行説明,難度較大,在事理説明文與想象説明文中經常使用,並基於邏輯順序的多重內在聯繫,形成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複雜、從一般到特殊等常見邏輯順序。

3、篩選文本信息,獲得闡述道理學生只有精準掌握知識,才能挖掘其中闡述的道理。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誦讀分析,知道恐龍滅絕是因為碰撞,並不是火山活動。雖然學生得到了這一結論,但是作者的論證過程難度較大,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經過對過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壓中,會變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動,又讓斯石英變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擊使恐龍滅絕這一結論。且在恐龍滅絕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跡,為結論做進一步佐證。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喜歡按照段落順序進行講解,對其中的論證過程沒有詳細的分析與指導,以至於學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全部內容。因此,教師需要藉助説明文中的邏輯關係,引導學生思考,真正讀懂文本。

(四)桃花枝頭添春意———注重語言分析,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説明文不僅在説明順序與方法上有明顯特徵,還在語言上有隱性特點。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説“人類語言有無窮的變化,並具有多種意義”。説明文中的語言具有嚴謹與科學的特點,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並在探究後將其內化,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説明文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對文字進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煉關鍵詞,以感悟表達培養學生品析能力國中説明文篇幅較短,可通過細讀,提煉關鍵詞,體會説明文語言的魅力。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此處“肩”與“各”字的使用就極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還體現出數量。只有對關鍵字詞做出精準提煉,才能讓學生確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優美的語言不只存在於文學類文體中,在實用類文本中也有體現。例如《説“屏”》文本教學中,其過程設計為“請你選擇一組詞/句/段落進行分析。”以此引導學生欣賞文本語言。除了對字詞的賞析,還可擴展為對句的鑑賞。另外,還可利用對比思維讓學生關注語言的特點,感受説明文語言的精準性。例如,《蟬》這一文本中關於“蟬出現的時間”問題,若沒有詳細閲讀文本,找不到證據資料,學生就無法使用精準的語言排列;若將原文中的“每次蟬的初次出現是在夏至”中的“初次”與“每次”刪除,就不能精準掌握詞義。

2、以説明順序的思辨,提升學生理解表達能力國中語文説明文教學,不是傳輸地理、科學或者建築方面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理解説明文的語言特點。教師在教學時要對説明文的基本特徵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可以辨別出説明順序,然後在思考中辨別説明順序可否轉換,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找尋問題答案,以此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但教師要注意説明文教學中不能過度解讀文字。《中國石拱橋》這一文本的解讀,有的教師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對作者進行詳細的介紹,佔用了大量的時間,以至於課堂教學過半,還沒有進入教學主題;而有的教師則以盧溝橋為切入點,利用大量時間講解其有關歷史。這兩種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處。教師應少介紹一些作者背景與相關歷史故事,最好是用幾句話概括,而不是全篇講述。每一種體裁的文本都有一套教學體系,如説明文就要從語言文字、説明方法與説明順序角度進行教學。綜上,以統編本國中語文教材為例,剖析了説明文教學理念與實施過程。説明文不僅能豐富學生文體方面的知識,還能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胡恩慧。淺析國中語文説明文高效閲讀方法——以《蘇州園林》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19):5-6.

[2]古曉君。“讀寫結合”法運用於語文説明文教學策略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20.

[3]王龍飛。科學素養的發展:國小語文説明文教學研究的新視野[D]。山東師範大學,2020.

[4]繆美芹。中英國中語文教材寫作部分比較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20.

[5]姜燕燕。國中語文説明文教材選文及教學策略研究——以部編版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語文論文 篇二

【摘要】國內外教學環境差別很大,國內外對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研究情況是理論充足,實踐欠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少之又少。我們認為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的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理念的認識,更在於行動實踐。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在大班額課堂上採用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還需要按質量按計劃完成相關的教學進度。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國中;語文課堂

引言:

國內外對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的研究已經開始。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必須有其理論基礎。它的理論基礎是根據教師的能力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結合來進行教學的思想。本研究探討了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研究的教學原則與實施方法,並根據教師的能力或教學風格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教學規劃,為教育理論知識提供了實踐依據,進一步充實校本教材。

一、多媒體技術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整合之意義

多媒體技術對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義,特別是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展開提出了新的發展和舉措,隨着新時代的發展推進,語文課堂的教學發展被提議因富有多媒體技術的特色,也讓許多教師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方式合理的結合起來,成了目前教育界當務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實現教師對於教學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徹底性的改革,也為教師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道路。多媒體技術對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義,特別是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展開提出了新的發展和舉措,隨着新時代的發展推進,課堂的教學發展被提議因富有多媒體技術的特色,也讓許多教師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方式合理的結合起來,成了目前教育界當務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內容,然而在整體的應用當中,卻存在着一些“偏失“的現象發生,如何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現教師對於教學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徹底性的改革,這需要改變這一現象的發生,才能為教師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1.1有利於老師調整教學思路,增強教學效率

如何才能通過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方式去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多媒體教學內容,進行自身的學習覆盤和整合信息,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點,只有如此循序漸進,才能保障學生的學習是處於一個穩步提升的狀態。有效的學習方法要和有效的多媒體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當學生能夠更快的掌握了學習的知識點,並且能夠促進自身的自主學習之後,那麼多媒體的運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對於學生上台講課可以從他們感興趣的知識點入手。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都是語文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這就需要老師自覺的對於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嚴明於己,保持自身的精準教學用語;並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情況,加上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簡單性和目的性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嚴謹教學、精準用語。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水準是老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利用最簡單的多媒體達到最高效的教學效果,比如計算方面,能運用簡單的計算器解決則大可不必使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簡單性的選擇本身就是讓教學內容與最簡單的多媒體向結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2體現教師之教學風格,活躍課堂氣氛

多媒體的運用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教學資源,首先是老師需要充分的去研究和了解多媒體的使用方法其次結合自身的課堂特色和需求,利用多媒體去製作一些相應的課件和輔助教學的文件,這樣才能使整個課堂內容變得充實有趣、內容講解更加的豐富生動以及飽滿,也就是説老師應當主動去求學而不是等着被提供知識。多發現學生的優點,把課堂氛圍弄的輕鬆幽默,學生才會認真的投入進學習的課堂裏,感受學習的氛圍,而不是被動的學習。例如:思維導圖是個可以被很好利用圖形工具,它能有效的建立語文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講課時運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去表達語文的知識點。貫徹和深入多媒體的技術應用能夠幫助老師更快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學生也能更好的掌握課堂的知識點和運用。

二、怎樣實現多媒體技術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

對於學科教師如何合理有效的把多媒體技術融入於,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這已經不單單只是對於教師教育水平素養和一些教學信息素養的整合,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成長。正是因為這樣的目的,比如:我們可以定期舉辦關於多媒體技術和課程內容整改的相關的比拼大賽,通過這樣的活動讓老師能夠自願參加和報名,通過評比的方式選出最為合適合理的多媒體技術,促進教師成長的策略研究方法,真正的推動多媒體技術在教室的課堂上進行大融合和科學的推進。

2.1設立學校網絡多媒體技術互動平台,提升師生間之交流和溝通

學生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尚且不足,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特點——模仿能力極強,給她們的意識記憶裏形成良好的、嚴謹的語文用語記憶,成為規範學生語言的依據,然後學生再根據老師的教學標準,模仿上課。所以我們搭建學校網絡多媒體技術平台,並且要求老師要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精準的教學用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必須有一定得規範性,對於語文用語用詞精準,意思表達完整,敍事精煉,對理論知識點的用詞表述清楚,合乎邏輯,給學生的解題思路上要做到意思明瞭而精準。

達到以下目標:

(1)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邏輯意識,便於他們今後做語文題和遇到於語文相關的生活問題時能保持一個嚴謹的態度和符合邏輯的思維。

(2)積極鼓勵學生私下互相講課學習探討,幫助他們理清語文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全身心參與進去。

2.2充分採取網絡資源,加深教學設計

最初的傳統授課方式就是老師在黑板上書寫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學生在下面做着筆記,通過純粹的文字內容去自行的理解和記憶,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已是非常被動的,學生無法通過自身的想象和理解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老師只能從小組討論去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和記憶。

2.3以網絡平台實施經典名著閲讀

除了必要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老師也應當學會合理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認識,深刻的認識到自身教學的不足,從而才能更好的去運用多媒體技術。老師在最初應用的時候肯定有許多的不適應性,但是為了切合現如今的新時代素質教育,只有強行的讓自己去調整適應,漸漸地才能更加熟練的去運用掌握。多媒體技術更多的是在視覺和聽覺上去輔助老師進行課堂教學,這也是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的一種方式,這樣也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快的掌握學習的知識點,這樣也能更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的課堂當中,也能更加簡單的去理解所學知識點的信息,多媒體的運用更多的是重在一個創新的舉措上面,通過強大的理解和自身的判斷才能出現更好的課堂氛圍。

2.4採取網絡資源疏導學生綜合性學習

本着對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負責的教學理念,我校會積極的開展對於多媒體技術研究與教學內容融合的相關課題研究內容選出合適的課題研究組進行研究,統一相關的教學目標和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和配合,做到了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質量的融合和推進促進了教師教學的方法和專業成長,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素質和素養。幫助大家互相學習,同樣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素養。

三、小結

網絡的多媒體教育模式起到了真正的彌補教育上的缺失和不足,改善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和環境,隨着課堂實戰的經驗越來越多,老師對於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和呈現也會越來越熟練和廣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學習問題,加強和規範老師對多媒體的正確應用,能促進老師更快的適應新型教育的教學方式。這個概念的運用在於要求全部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合教學過程當中來,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的背景,在全員性的積極推動下,讓學生可以在語文教學內容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的大環境下更好的學習,全程大體包含了教師的備課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以及學生課後的一個作業佈置。如何將語文的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應用進行完美的結合是每個老師教學時應該着重去考慮的問題,素質教育的當下,不論是怎麼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都在強調一個素質教育,這也就對老師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和教學高度,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之下,再進行多媒體與教學的結合能幫助老師更加適應新時代下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根據我校多媒體技術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按照我校發展規劃,結合專家組的點評建議,我校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將做好幾個方面:

1、以點帶面:充分利用課題研究的骨幹力量帶動全體教師的發展,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

2、緊跟時代: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我校計劃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教師資源,開發系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可行策略,並將課程講解視頻化、網絡化,在交流的基礎上,不斷促進學校的發展。

3、網絡教研:儘管目前我校教師利用網絡與專家進行交流的風氣已經形成,但仍需進一步發揮網絡的資源優勢,逐步深化、規範化網絡教研。這個概念的運用在於要求全部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合教學過程當中來,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的背景,在全員性的積極推動下,讓學生可以在教學內容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的大環境下更好的學習,全程大體包含了教師的備課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以及學生課後的一個作業佈置。老師合理引導當前教學內容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水準是老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利用最簡單的多媒體技術達到最高效的教學效果,比如計算方面,能運用簡單的計算器解決則大可不必使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簡單性的選擇本身就是讓教學內容與最簡單的多媒體技術向結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曉貴,郭世平,方明華,欒慶芳。論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原則與模式[J]。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2,3006:110-113.

[2]何大為。論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原則與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139.

[3]李成龍,張慶美。試析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原則[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165.

語文論文 篇三

摘 要:有效的提問可以將學生迅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但是從目前教學的現狀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進展,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情,對語文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學提問設計進行分析,對語文教學提問方法進行創新,希望可以促進國中語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國中語文;教學提問;創新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問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語文教學的進展。恰當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語文教學氛圍,還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實現教學目標。從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狀況來看,教師提問的具體問題還存在一定缺陷,給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響,必須及時解決。

一、國中語文教學提問的原則

國中語文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以課程進展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在思考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問題的設置必須以文本內容為基礎,設計出系統性問題,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隨便提問,讓學生毫無目的的學習。設計的問題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在問題回答中獲得知識。例如,在學習《人琴俱亡》一文時,教師必須明白本篇文章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懷。在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之後,教師再進行提問:為什麼子敬死亡時,子猷沒有痛苦?為什麼子猷彈琴的時候,琴不協調了?利用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兄弟間的情誼。採取系統性問題提問,不僅可以快速將學生帶入到語境中,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啟發性原則

國中語文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具有啟發性。只有利用啟發性的問題,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探究性學習知識。在設置啟發性問題的時候,難度不宜太簡單,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規,設置的問題一定要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學習《往事依依》一文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為:於漪老師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但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電腦、遊戲等網絡化設備技術的應用比我們學習的書有趣多了,你們認為在科技發展的今天,還有必要讀書嗎?學生會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辯論賽,最後對學生闡述讀書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

3、適合性原則

適合性原則可以反映問題提問的準確度。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與到問題提問中,將問題難度合理劃分。國中語文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紅色文化如果教師直接提出:作者寫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提出此問題可能讓學生不知所措,教師可以將問題劃分為:教師是如何發現桃花源的?當時寫作的背景是什麼?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麼?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掌握課本知識。設計問題的時候,問題難度應該呈現梯度分佈,給全部學生提供發揮空間,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

二、國中語文教學提問的技巧

國中語文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聯繫學生實際,優化提問方式。

1、創新提問角度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只是按照教學的中心和寫作技巧來提問。在這種提問方法的長期影響下,就會讓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不利於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創新提問角度,利用創新性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文章中出現了“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對此處提出問題:“大約”和“的確”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習,對文章內容深入分析,然後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

2、創新提問內容

國中語文教材中,雖然很多內容看起來非常簡單、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義。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對文章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發現,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作者四次提到父親的背影,可以提問:為什麼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

為什麼提出了四處?利用具有深度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創新提問方式

問題的創新還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在學習複雜難懂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深入淺出原則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深刻理解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陋室銘》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陋室為什麼不銘?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內容,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由於很多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缺乏對問題的引導,導致學生在學完課程內容之後,也不能對問題進行理解和掌握。其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細化為幾個小問題進行提問,在小問題的層層遞進下,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知識。例如,可以將問題劃分為:陋室的含義?“不銘體現在什麼地方?利用有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分佈指導,讓學生綜合全面的掌握知識。

三、結語

經過分析發現,目前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提問內容較淺、較細等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不能有效的設置問題,再加上不能採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提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提問的藝術,利用富有創新意識的提問,帶動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祚扣。對國中語文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3,(12)。

[2]董秀英。談談國中語文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現代語文,2012,(11)。

[3]郭清平。國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行為研究[J]。四川師範大學,2010,(3)。

語文論文 篇四

摘要:隨着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學的關係,做好思想和行為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國中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入手,提出創新交融的教學方式,並就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國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思想是行為的指導。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展與創新決定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着語文教材內容的優劣,二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國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是國中語文教學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後,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活動後筆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並就其中引用《觀滄海》的部分進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後,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為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係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絡資源發達的網絡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誌之一,網絡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為評價教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國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為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課件為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導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節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羣,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鏈接其他內容,製作獨屬於自己的課件。

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絡交流得來的反饋信息,也成為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後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説一説自己對花木蘭的瞭解;最後,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相較於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為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這是因為人都有鄉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為着力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並未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頻。悦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絃、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

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了學生了解家鄉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願,收穫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瞭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藉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並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的國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裏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後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幾個相當規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

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為一類,不僅會阻礙國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為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瞭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瞭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瞭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瞭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採用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為引國中生正處在急於表現自我、敢於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着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慾望,點燃其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説》一文後,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以《馬説》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編劇本,並在一週後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

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作熱情,調動了其瞭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閲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信息,並通過頭腦風暴創編出了傳統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台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為大家帶來精彩演出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馬説》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了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激趣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作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為“任務”。如何減少作業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願意去完成,就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佈置特殊作業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後,筆者給學生布置瞭如下作業: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為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的規範,試着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等文獻,並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

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瞭解了傳統文化。總而言之,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教師創新教學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國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國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諮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於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8)。

[4]鍾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國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語文論文 篇五

摘要:啟發式教學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新技術和新教學手段的應用要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必須將新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相結合,因此,在教學改革和課堂教學不斷髮展的今天,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長期以來起到積極作用的教學措施,也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話題之一。國中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積極開展啟發式教學,通過引導性提問、情境創建、小組合作等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該文結合國中語文教學相關內容,對啟發式教學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關鍵詞:國中語文;啟發式教學;對策;教學措施;教學改革

當前學校教育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在學科教學的同時人們注重包括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互動能力在內的各種素養的提升,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這些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的革新中,並不能將傳統教育教學全盤否定,在傳統教學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建議改進並應用到當前新型教學模式中去並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啟發式教學便是這些歷久彌新的有效教學措施之一。當前,國中語文教學也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核心,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科學利用啟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

一、啟發式教學的概念與特點分析

隨着教育改革的推進,革新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提倡教育工作者發揮啟發作用,從側面輔助教育對象認知待學內容,發現知識結構的內部規律,基於自身的儲備和能力汲取新營養,在教育工作者的帶動和影響下形成積極的狀態進入未知領域,實現思維水平的提高。首先,教育工作者的啟發作用主要是為了鼓勵教育對象能夠在主觀的意識驅動下,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行動力來進行知識的接收和拓展,以此提升學習的質效。其次,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也需轉變教學實施思路,為教育對象設置更多實踐和探索的機會,主體自主驅動力的作用要遠遠大於教師的外力作用和效果。最後,教育工作者實施的啟發也需緊密結合相匹配的實踐,這樣才能為教學提供更有力的支撐[1]。國中語文教學也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核心,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啟發式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個性,凸顯學生學習價值,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啟發式教學在傳統教學中運用廣泛,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使用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語言背後的意義。掌握語言教學背後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掌握文化信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啟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合理的運用提問、點撥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育主要是圍繞目的進行側面的引導,讓教育對象自然對問題核心進行思考和辨析,從而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因此,針對核心內容的提問便是較為適宜的啟發方式。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指向,最終的思考結果應明確歸結於核心知識本身。此外,對於問題難度的把握也是具有技巧性的。難度適宜才會起到啟發的效果,如果過難或者簡單,教育對象便會產生忽視或者輕視的態度,較難題目不願面對,簡單題目不懈面對,這樣就無法發揮提問的最佳價值。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問題要帶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夠讓教育對象投入到思考當中,通過努力探求到的答案會為學生帶來難以匹敵的成就感。如在開展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學習時,教育工作者在完成基本內容和人物分析階段後,便可以提出更為深刻的問題供教育對象挖掘和思考:如導致孔乙己悲劇命運的根源是什麼。教育對象在掌握基礎的信息後,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再思考文章深層次的主旨含義,便更有挑戰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教育對象認識到社會背景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導致當時窮酸知識分子沒有生存的出路,將原因昇華為社會層面,更能幫助教育對象深刻認識到魯迅先生創作人物和作品的初衷[2]。

2.2引導情境進行啟發式教學

情境在當前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頻率較高,基於既定教學內容的情境設置,可以有效產生短期的烘托效果,使置身於情境中的教育對象產生與之相契合的情感和思維,從而在情境中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境創設的使用要素,首先要選擇更為直觀和具有引導性的元素,如圖片、聲音等,這種對人類感官的直接衝擊可以快速將置身於其中的人們帶入到預設環境中,併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教育對象在環境中認知作品內容。此外,情境與待學內容的契合度越高,越能夠幫助教育對象正確理解文章內容,並與文章創作的思想和情感保持高度重合。情境帶入可以進一步深刻詮釋文章的外延性內涵,在情境中教育對象可以獲取更多的感官刺激,從而運用多角度的能力投入到對作品的理解中,實現思想上的深度把握。如開展《我的母親》研讀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分階段明確理解的目標,對於較長篇幅的作品,要運用技巧進行細緻劃分,從淺層次的字面意義理解,到體會作者對於母親的深厚情感表達,具體哪些言辭能夠表現出母親的性格特徵,又有哪些詞句是作者對母親深厚的愛,等等。教師應在每個理解的階段對教育對象進行啟發體會,讓其感受到作者對於母親深厚情感的表達方法,進而促進教育對象形成個性化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達到最終的理想教育目的[3]。

2.3運用探討式反詰式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育不僅侷限於正面的引導,還可以是反向的辯論,讓教育對象通過不同觀點進行辨析思考來更為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作品,更能加深對作品的感受。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有其代表的層面和特點。教育工作者便可以通過人物設置的背景和特徵入手,從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引入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金錢對於人們的生活作用很大,進而也會影響到人性的形成。如於勒、菲利普夫婦等人物,對待金錢的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如果只是直接將作品的主題傳輸給教育對象,便缺少了作品應有的靈活性和藝術魅力。教育工作者可引導學生就金錢對於社會和人類的作用與影響進行主題辯論,在思考和蒐集論據的過程中,教育對象會通過準備辯論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作品中的人物表現,更能認識到當時社會對於人們觀念的誤導,這樣便能夠引領教育對象更為深入地思考社會問題,實現語文學科對人意識的塑造和影響[4]。

2.4設疑引導小組互動探究

教師針對預設的教學內容,可在相應的環節中設置引導性的問題,讓教育對象通過問題的思考和探知來逐步解決文章核心和重點,從而完成學習目標。對疑惑時刻保持好奇,不斷探知和解答,可使教育對象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搭建更為嚴謹而豐富的知識體系,在文學的藝術世界中不斷髮揮創造能力。如在分析蒲松齡先生創作的《狼》一文時,教育工作者便可以從文章的核心入手,先引導教育對象對“狼”這一主題進行聯想,調動以往的知識儲備説出與狼有關的詞彙、見聞和經歷,等等[5]。通過不斷調動思維挖掘與文章主題相關的信息,教育對象便先行進入類似於文章主要內容的氛圍當中,這樣教育對象在較為活躍的氣氛下開展文章的接受和認知,便會更容易理解文章主旨,對於狼的本性和具體的表現也會更為順暢地理解。教育工作者以設置疑問、鼓勵教育對象調動相關知識儲備的方式,可以有效調節課堂的氛圍,讓教育對象以更為輕鬆的情緒進入未知領域的探知[6]。

2.5通過情感啟發,感悟文章內涵

幾乎每篇文學作品都會以一定的情感作為主線,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態度。教育工作者在運用啟發手段對教育對象實施教學時,也可以從作者傳達的情感出發,引導教育對象產生情感和體驗方面的共鳴,從文章的形式入手,體會字裏行間的細密情愫[7]。教育需帶領教育對象準確把握文章中情感表現的高潮,使教育對象與作者在相同的過程和環節產生同樣的情感,這樣便會實現讀者與作者最高層次的情感共鳴。我國文學以詩歌形式進行情感表達較為常見。在情感高度濃縮的詞句中,表達了作者較為濃厚而深沉的情感,因此教師以詩歌為例引導教育對象體會作品的情感,更具有代表性。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中,教師便可從一個“送”字,引導教育對象把握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情感,詩人面對與友人別離,沒有表現出淺層次的愁緒,反而以更為寬廣的胸襟、灑脱的情感送別友人,體現出更為理性、長遠的友誼[8]。教育對象在體會情感時,也可通過具體帶有情感意味的詞句來把握整篇作品的基調,從而實現對其傳達核心內涵的把握。

三、結語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啟發式教育可以讓教育對象自然地對問題核心進行思考和辨析來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問題難度的把握適宜才會起到啟發的效果,問題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夠讓教育對象投入到思考當中,通過努力探求到的答案會為學生帶來難以匹敵的成就感。科學利用啟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啟發式教學包括多種教學形式,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興趣,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啟發式教學優勢和價值,使其更好地為國中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秀雲。論“情感啟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9):48.

[2]李海花。淺析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啟發式教學[J]。學週刊,2017(6):145-146.

[3]武彥霞。淺談啟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週刊,2014(27):87.

[4]周芹。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啟發式教育探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7):80-81.

[5]趙富學,陳蔚,仰明橋,等。“立德樹人”視域下培養中國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5):431-438.

[6]譚天美。淺議視覺文化方法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教育導刊,2014(9):76-78.

[7]楊朔。把握好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度[J]。現代教育科學,2014(6):147.

[8]張興堂。“探究體驗式”閲讀教學法研究報告[J]。語文建設,2014(12):23-24.

語文論文 篇六

中職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一直為人們所詬病,普遍認為中職語文教學耗時低效,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普遍存在。怎樣改變當前中職語文的教學現狀,讓中職語文成為學生樂學、老師愛教的一門基礎學科? 從教學方面來説,很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實施賞識教育。

一、賞識教育的內涵

賞識教育是以人性為基礎,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相互激發與激勵的狀態下實施的教育。它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教育者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理念,其指向直對生命,並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信任與尊重、理解與寬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與外界的交流,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以及人際環境的改善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賞識教育要求教師儘自己的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給學生創造一個温馨與幸福的環境。賞識教育就是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學生,肯定學生的人格魅力,堅信侮一個學生都能成才,以賞識尋優為主要的教育方式,培育學生的自信,教會學生賞識自我,賞識他人,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向上、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延伸,是依據人渴望得到賞識的本質要求應運而生的。在賞識教育裏,要以尊重為前提,把愛作為賞識教育的根源,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目標,注重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進而給他們以鼓勵信任。

二、賞識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背景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教學對象是文化素質日益降低的學生,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省金壇市為例,2013 年公辦普通高中文化類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為 500 分,即使是金壇四中藝術特長生,他們的錄取控制線也在 450分以上。而筆者所在學校除對口單招班外,其他專業學生的錄取分數多集中在 300 ~400 分數段,300 分以下者也比比皆是,和普通高中的差距一目瞭然。這就造成了中職生文化基礎普遍較低的現象。就語文學科而言,具體表現為: 語文基礎知識薄弱,不少學生把日常用字寫成錯字或是別字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學生掌握的詞彙量十分有限,作文中能比較正確使用成語的學生少,多數學生的作文幾乎都是口語化表達,且亂用詞語,語法錯誤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個別學生甚至通篇都是病句。不少中職學生對學習都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缺乏語文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他們迫於家長的壓力上學,而本人學習目標不明確,基本上沒有學習動力。因此,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違反課堂紀律也就不足為奇。另一方面,中職學校語文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與普通高中無實質差別,沒有貼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暢,一些教師對學生選取的是打壓式的教學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造成學與教都缺乏熱情,最後陷入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怪圈。

三、賞識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

(一) 中職學生身心和學習現狀

從身心發育的特點來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值青春發育的關鍵期,其心理髮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關鍵階段,他們個性的可塑性很強。自我意識開始進入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的新階段。他們自尊心強但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差,他們的感情豐富,情緒容易波動。

從文化素質上説,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很多中職學生連最起碼的拼音字母表都拼不出,文字與口頭表達能力差,與人交際的能力很弱,他們普遍在語文學習上有障礙,而且堆積的問題比較多,受到的責難也多。這使得中職生普遍存在着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學習的失敗者,上了中專就意味着被大學淘汰,被同齡人淘汰,也即將被社會淘汰。彷彿自己被拋入了遺忘的角落,處處低人一等,因而對前途感到希望渺茫,進而導致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不足,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在智力的發展上,他們雖然不及普通高中學生,但其認識水平和自我意識上都有了一定發展,情感體驗上比同齡人豐富。他們渴求得到別人的尊重,對生活有一定的激情。一些中職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會鑽研很深,並對取得的成績引以為豪。而一些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學生則在穿着打扮、不健康的行為等方面顯示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藉此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以此尋找立足於羣體的自信點和興奮點。

(二)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實施賞識教育的可行性

鑑於上述學生的實際狀況,作為中職學校教師,急需尋找一種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職業學校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教育方式。筆者認為,對中職生實施賞識教育,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抓住閃光點因勢利導,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需要在教學策略上進一步改善,通過積極的正面教育,努力發掘學生人格中每一個閃光點,對其好的行為多加肯定,調動其隱藏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以促進其人文道德素養的發展。要用真誠的話語激勵學生,重新點亮他們的希望之火,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重拾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一旦他們找到自己內心的支撐點,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會不斷提高。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會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賞識教育是將人類教育理論的優秀成果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獨特的環境薰陶結合,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魅力、氣質修養,進而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職校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修養。

因此,賞識教育和《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由此看來,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先天的有利條件。此外,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一般貫穿於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因此,語文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對學生了解也相對較深,更能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中職校語文教師大都系統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具有較高的人文綜合素質,對學生更有説服力,更有機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因此,中職校語文教師有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從語文教學的內容來説,語文教學是追求真、體驗善、感受美的樂園,語文教學的過程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而賞識教育就是要發現學生的美好與善良的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職語文教學和賞識教育是契合的。

四、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賞識教育的策略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 “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關鍵不在課堂設置,不在教師知識水平及視聽教具,而在促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係的某些態度品質,這種態度品質包括: 真誠、接受、理解。”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每個學生感覺到你關心他,尊重他。教師温和的聲音和微笑的面孔都能帶給學生積極信號,調動他們上課的情緒,會給語文教學課堂帶來和諧的氛圍。教師學生和諧的關係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不是居高臨下,是朋友,這樣有利於解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 探尋新穎的語文教學形式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教學方法的選用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中職學校教師要嘗試情景教學法,設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如開展一些角色扮演、小組活動、辯論演講等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的方法。如在學習蘇教版中職教材第五單元第一課魯迅先生的《藥》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排練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自己對角色人物進行包裝,包括化粧、道具等均由學生決定。教師要肯定他們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在表演中感受作品,體會故事人物內心的情感。這樣,文章的思想內涵自然就能掌握,從而打破學生對魯迅先生作品艱澀難懂的看法。上課時要求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應該是組織者和管理者,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做到了然於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怎樣進行活動,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參加到語文實踐中來。

同時,還要注意,活動過程應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既不能讓基礎差的同學感到任務太難而產生畏難情緒,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同學因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爭取讓所有學生都從實踐活動中收益。讓學生通過活動掌握知識重點和交際技能,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性格孤僻、不愛交流的學生,對他們要熱情,鼓勵他們開口説話,耐心聆聽他們闡述的問題答案,讓學生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把所學的東西掌握,變成自己的能力。

(三) 成績評定採用形成性評價手

傳統單一的評價方法已經不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與賞識教育背道而馳。實行賞識教育,應採用形成性評價手段來評價學生在校表現。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引導教學過程正確、完善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採取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秀學生,而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併為教師提供反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實踐經驗表明,經常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教學進程的信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按照需要採取適當的修正措施,使教學成為一個“自我糾正系統”。就語文學科而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可採取綜合成績考核方式,考核內容比例參考如下:平時作業佔 20%,課堂筆記佔10%,期會考試10%,語文實踐活動佔20%,期末考試佔 40%。其中語文實踐活動可以是班級黑板報、廣播稿等實際操作內容。

五、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在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多鼓勵、少批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亮點,瞭解學生的優點,並加以客觀真誠的讚美。學生內心的被接受、被認同的心理會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然而,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要本着客觀真實的態度,如果只是一味的讚美取悦學生,會對學生造成一種老師偽善的感覺,從而影響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明辨是非,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千萬不要只鼓勵不批評,批評時應採取委婉的方式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 對不同的學生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對每一位學生採用賞識教育只是一個大的方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要針對不同學生個體,採取不同的賞識態度和語言。如針對一些性格開朗、勇於表現的學生,在鼓勵的前提下增添一些中肯的評價語言,謹防其在老師的表揚下驕傲自大、忘乎所以; 對於一些性格內向,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要儘量避免使用一些否定詞語,盡最大的力量調動這一部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三) 注意區分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場合。老師要注意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場合。有的情感可以面向全體溝通,有些則應通過個別交流來解決。比如: 有的自尊心很強的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好,常受到老師的讚賞,若他偶爾犯錯,教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他感到沒面子,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老師可採用課下溝通的方式,找其聊天,在聊天中提及他錯誤的所在,同時,給出正確的指導。這樣,既糾正了他的錯誤,又顧及了他的面子,維持了他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弘。 賞識你的孩子[M]。 成都: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孟繁華。 賞識你的學生[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3]曾文波。 賞識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原則[J]。 湖南教育,2004(11) : 55 - 57.

[4]崔學鴻。 賞識教育初論[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語文論文 篇七

[摘要]在當今信息科技時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都得到了日益廣泛、深入地應用。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教學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教學手段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智能先進,使教學效果與質量都得了顯著提升。在分析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國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策略,以期為進一步提升國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與支持。

[關鍵詞]國中語文;語文教學;信息技術;融合策略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對國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中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理念,以生為本,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輕負擔,高質量”地提升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教育信息技術概念及優勢分析

現在國家對於教育信息技術建設日益重視,併成立了專門的專家組進行研究與指導。關於教育信息技術的概念,學界有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育信息技術是教育中所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總成,教師通過創建、應用和管理一定的信息技術與資源,來促進學習和績效。教育信息技術主要包含現代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術三部分內容,其中,信息素養處於核心地位。其主要形式有幻燈、投影、音視頻、廣播、電視等。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擴展了課堂教育教學的範圍,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信息技術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特徵,其基於先進的教育理念、技術成果,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最大化利用,人才培養質量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一是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因為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方便快捷,且具有多元性、豐富性,能增強課堂吸引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能營造出更加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還能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問題。二是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教育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單向知識傳授的模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提高。三是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育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無限的信息通道和資源,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網絡教學資源平台上的教案、課件、視頻、習題庫等資源,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利用。這樣,就能將學生的視野從教材中解放出來,拓寬其知識面,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個性化學習,提高知識學習的針對性,也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吸收。四是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現代教學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多樣,表達的信息量大,具有圖、文、音、像並茂的優點,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使教學內容易於把握,全體學生都通過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活動,更生動、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及技能,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同時,還使教育的教、學、評、測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國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應用信息技術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教育信息技術利用文本、圖像、音視頻等呈現教學內容,可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通過寓教於樂來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教師要結合教材與教學內容,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學習興趣與需求,來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例如,學習《黃鶴樓》一課時,教師可在講解古詩詞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與黃鶴樓相關的教學資源,如作者的信息資料、創作的時代背景、現代黃鶴樓的實景視頻等,學生通過這些生動、直觀的資料,將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學內容,對黃鶴樓形成貫通古今的連續性認知,進而優化知識體系構建,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二)應用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國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能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獲得感同身受的人文與審美教育體驗。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國中生的興趣特點,利用圖像、音頻、動畫等,來為學生創設教學內容相關的生動靈活的情境,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達到以趣激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變色龍》一課時,若只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將很難對變色龍形成清楚、明確的印象,而若是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播放變色龍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環境條件下變色龍的色彩變化,再通過警官奧楚蔑洛夫與變色龍的善變進行類比,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篇諷刺小説的主旨。

(三)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方式,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進師生的互動交流。國中學生年齡小,大多數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還不夠強,部分學生對於語文課程興趣也不足。國中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在講解重難點的時候,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或文本等,形成“教、學、做”一體的良好教學氛圍,學生學習自然也就會高效、高質。例如,學習《智取生辰綱》時,由於該文是選文,又是歷史事件,學生對本節課內容與知識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可應用信息技術播放《水滸傳》中與《智取生辰綱》聯繫緊密的內容,並配以適當的講解,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而實現教學重難點突破。此外,教師也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搭建現代化的溝通交流平台,如微信羣、QQ羣、電子郵件等,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可以及時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進而促進學生順利內化教學內容。

(四)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審美能力語文思維能力是對文章、語句、詞語的賞析思維方式,培養語文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語文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相關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來展現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語錄,並闡述聞一多行為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語錄,並進行總結。在課下,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閲聞一多先生的資料,進而立體地認知聞一多先生的形象。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能力。國中語文知識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意識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而應用信息技術,也可以促使這一目標更容易達成。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將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有效性不斷提升。國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和加強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有針對性地打造高效的國中語文學習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田建兵。國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117-118.

[2]張文。淺談信息技術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名師在線,2019(24):92-93.

[3]孫一雲。淺談信息技術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148.

[4]程忠武。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國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8):

標籤: 語文論文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yj53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