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工商管理類論文精品多篇

工商管理類論文精品多篇

工商管理類論文精品多篇

工商管理論文 篇一

請分別以競賽獲獎(時間,名稱,性質-區域性或全國性,名次),優良表現(時間,名稱,如語文檢定成績,數理資優,證書,特殊成就等),學生幹部(時間,職稱),社團經歷(時間,社團名稱,職務)等項目製作表格(限用中文,12號字體,行距:倍行高;時間均以民國年表示,最近事蹟請排最前面).

績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學期成績班排名/班人數年級(類組)排名/年級(類組)人數本次甄選重榜校系:(本項僅作查榜參考,不對成績有任何影響,請考生無須擔心)

所填寫之資訊完全屬實,同時,本人並授權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查明本人所提供資訊。若所述不實,願接受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之裁決。

考生:

總結:本文關於時間工商管理論文範文,可以做為相關論文參考文獻,與寫作提綱思路參考。

工商管理自考考試時間引用文獻:

工商管理類論文 篇二

隨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大眾化進程加快,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場化必將浮致人才的全球性競爭在國內展開,甚至進一步加劇。作為時代先鋒的當代大學生,是整個社會金字塔中的極具上升潛力的一層,他們面臨着由理論到實踐的巨大人生跨越,競爭社會中無處不在的機遇與挑戰在等待着他們,他們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與適應性和開拓性思維以及極強的進取心,並有着較強的團隊精神和較輕的社會壓力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所以當代大學生如何主動學習,培育與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凸現個人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和工作實踐終的持續競爭能力,以在人才人戰中立於不敗之地,是擺在眾國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同時也是每個大學生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1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最旱是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於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中提出的。最開始核心競爭力只是經濟學的觀點,但由於它具有深厚的哲學根基,所以被引入經濟、管理以外的幾乎所有領域,其概念也逐漸被引申到了個人核心競爭力上來。事實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離不開每個個體的核心競爭力。對於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義,可以理解為: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所內化了的經過整合的知識和技能,是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所擁有的有價值的、獨特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和替代的競爭能力,是能夠史加有效地讓用人單位快速接納自己從而取得工作機會的能力,是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大學生可以通過知識結構的優化、技能水平的提高、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途徑,全而整合發展自己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創造性地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找到適合才能發揮的工作崗位,理想就業而實現自身價值。就業核心競爭力是畢業生可持續就業的一種發展能力,是畢業生的知識積累、技能水平、素質養成達到一定水平,具備可自主開發、可持續發展的潛能。

關於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基木要素,至今仍眾説紛紜,沒有公認的明確的定論。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筆者認為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堅實的複合型知識結構、較強的學習創新能力、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幾大基本要素。

1.1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

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包括良好的品德素養、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合理的價值取向、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敬業精神、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強烈的社會貢任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高校畢業生順利成功就業的敲門磚。

1.2堅實的複合型知識結構

複合型知識結構是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理科知識與文科知識、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綜合體現,是系統的理論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和靈活的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完善而全而的知識結構是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的前提,也是用人單位挑選大學生的關鍵標準;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是適應未來工作的新型人才。

1.3較強的學習創新能力

較強的學習創新能力主要包括終身學習觀念、自主學習能力、知識融通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積極想象能力、能動應變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同化順應能力等,是各種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綜合參與的結果。學習創新能力是把知識、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是大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

1.4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良好是指人的行為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變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社會所接受,行為符合社會身份,能與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涉及適應社會和人際適應兩個維度,具體包括生活知識技能的掌握、正確活目標的確立、社會生活規範的遵守、社會羣體的融入、社會角色的承擔、社會生活的適應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決定大學生能否實現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達到人職匹配的重要因素。

2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能力的調查分析

本文以某些高校部分工商管理類學生為調研對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涉及5所高校共計1000名學生。實際收回問卷982份,去掉填塗失誤等無效問卷後共計收回有效問卷956份,回收率達到98.2%。限於篇幅,調查過程在此不予贅述,下面詳細分析本次調查的結果。本次調查設置了4個方面的內容,目的是為了客觀的獲取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具體調查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①在“良好的心裏素質方面”方面,有336人顯示“非常好”,348份人為“良好”,142人為“一般”,剩餘的130人為“不好”,分別佔到有效問卷總數的35.1%,36.4%,14.9%和13.6%。顯然,認為非常好或良好的共計71.5%,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心理素論文質都不錯。②在“堅實的複合型知識結構”方面,有382人被調查認為“一般”,262人顯示為“良好”,170人為“不好”類型,剩餘的142人為“差”,分別佔到有效問卷總數的40.0%,27.4%,17.7%和14.9%。從這個結果看,大多數工商管理類大學生並不具備堅實的複合型知識結構,只有少數學習努力,目的明確的學生知識面較好。③在“較強的學習創新能力”方面,有481人為“一般”,205人為“較強”,159人為“差”,剩餘的111人為“很強”,分別佔到有效問卷總數的50.3%,21.4%,16.7%和11.6%。調查結果説明,大多數的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還是一般的,只有部分學生創新能力強,這與各自的自我鍛鍊和學校的培養方式有關。④在“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有277人被判定為“較強”,336人為“一般”,225人為“較差”,剩餘的118人為“很差”,分別佔到有效問卷總數的29.0%,35.1%,23.5%和12.4%。相當一部分工商管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有所欠缺,事實上,這與大目前高校的培養方式有很大關係。

工商管理類論文 篇三

1.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特點。

工商管理類課程最基本的一個特點就是活動性。工商管理類課程不同於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學類課程,也不同於一般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理論都是來源於對成千上萬工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概括、總結、提煉和抽象,都是最具實際活動性的課程。正是因為來源於企業和市場經濟的生產經營實際,使得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知識雖然是理論,但又不是一般的純理論或純學術問題,而是與實際情況存在極其緊密聯繫的應用性理論。與此相適應的就是,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就不僅僅只是知識點、基本原理等的識記理解,也不是如計算機、測繪、畫圖等一樣的某一具體操作技能的訓練,而應該注重其實際活動性,主要是注重與課程的理論應用性相關聯的、工商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專業能力素質的養成,諸如專業閲讀能力、專業信息收集能力、專業分析提煉歸納能力、專業寫作能力、專業表達溝通説服能力、專業策劃能力、專業組織能力、專業人際能力等等。一般學生和不少青年教師,尤其是缺乏工商企業實際鍛鍊經驗、從校門到校門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師,不少認為工商管理類專業比較務虛和空泛,雖然授課過程中採用案例教學很多,但大多變成了講故事,忽視或沒有認識到該類課程教學需要達成的正是培養切合工商企業實際需要的能力素質,也沒有把對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的認識,上升到系統性的擴展學生上述諸多方面專業能力素養的層面。

2.工商管理類課程特點與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需要達到的目標,是工商企業實際所需的諸多種專業能力素質的培養,而這些專業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採用實時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去訓練。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點正是注重過程、注重參與,注重過程參與中知識、技巧、能力、情感、價值觀等綜合素質的習得和養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工商管理類課程具備的特點、同這一特點相適應的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形成性考核的特點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這一天然契合性為我們探索基於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於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從注重過程參與中綜合素質的習得和養成出發,筆者提出以下一些基於形成性考核的非傳統的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

1.注重閲讀的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閲讀能力的重要性是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的。工商管理類學生以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閲讀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計劃、總結、會議紀要、公司方針政策、調研分析報告、市場信息文獻等各種材料。因此,在該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閲讀能力尤其是專業閲讀能力的訓練是極其必要的。要運用廣泛的閲讀訓練的教學方法,通過快速閲讀、慢嚼閲讀、課內閲讀、課外閲讀、自主閲讀、任務閲讀、專業閲讀、業餘閲讀、精深閲讀、泛覽閲讀、專門專題閲讀、博聞廣看閲讀、教材閲讀、專著閲讀、學術論文閲讀、財經評論閲讀等等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的閲讀訓練,培養鍛鍊學生廣泛的信息蒐集、分析、提煉、綜合、歸納、演繹、抽象等能力。

2.注重表達的教學方法。

工商管理類學生在以後的實際工作中,大量面對的是開放式、非結構化、動態性、人際談判型的企業工作環境與溝通模式,具備較強的表達説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知道“是什麼”,還要提倡多問“為什麼”。要通過採用提問回答、案例討論、觀點發表、三分鐘演講、五分鐘辯論、談判情景模擬、招聘面試實訓等形式各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演繹、歸納總結、概念抽象等能力,鍛鍊經管類學生提出觀點、收集論據、進行説服論證的專業表達能力。

3.注重寫作的教學方法。

工商管理類學生在以後的實際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層次,是需要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必然要面對不少專業寫作活動。因此,僅只訓練會閲讀、會表達還不夠,還要具備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論的專業寫作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課外經典閲讀等方式,要求學生寫專業小論文、專業調研報告、專業心得體會、專業財經短評等,鍛鍊學生的專業語言寫作能力。

4.注重團隊合作的教學方法。

在當今的社會化大生產和高度專業化分工的工作環境中,工商企業的大多數實際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各部門、各項目團隊、各科室小組的團隊分工合作,相互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完成。但現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強調個性和自我,對團隊合作的觀念比較模糊。通過團隊論文寫作、團隊調研報告、團隊情景表演、團隊困難解決等注重團隊合作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對工商管理類學生形成團隊觀念意識、明白如何在一個團隊中提升自我、發現自我價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贏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注重職業素質養成的教學方法。

工商管理類學生以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表現出優良的職業素養,是需要經過大量和長期訓練的。比如辦事嚴謹,原則性與靈活性恰當平衡,工作與説話有條不紊,事情安排輕重緩急,職業形象明朗幹練,精神風貌靈敏有主張等,都是工商企業商務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職業素養。而當代大學生實際上有不少養成的日常行為習慣是比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時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職業專業素養還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在注重過程參與的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中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這不僅是讓學生具備工商管理類專業所需的一些基本職業素養意識和能力,對學生整個職業生涯也都是極其有益的。

三、結語

工商管理論文論文 篇四

(1)專業能力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礎。專業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類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等。專業知識是學生主要通過專業課程設置及理論與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學習,將外在的工商管理類專業知識內化為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包括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這是學生個體成功的完成各項工作(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他的知識結構是否完善和思維習慣的優劣,而其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又基本決定了他的就業方向,因而在專業教育中,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這種完善的知識結構要有利於學生能夠通過原有知識來融化新知識,進而產生新思想,逐步達到智慧的境界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進一步增強專業技能,提升就業能力做好鋪墊。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從歷史、現實學習知識,不斷深化和完善對現實的認識,掌握駕馭新知識,具有不斷創新知識的動力源,從而形成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的能力。從狹義上講,主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辨析及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的能力。促使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結構、興趣特長及需求出發,廣泛地汲取新知識,不斷填補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實、完善和發展已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完全能夠自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學習活動,不斷努力實現新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創造慾望,以形成科學的批評性思維方式,追求具有創新性的學習成果。專業技術能力是指總體反映學生在特定職業崗位上具有的專業應用能力,旨在強調應用性和針對性,這主要依賴於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學生適應能力的關鍵。這種能力是指那些與某種具體的工作沒有必然關聯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適用於不同的工作場景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得以圓滿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來用人單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個人最能持續運用和最能夠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隨個人工作經驗和生活閲歷的增加而不斷髮展,對工商管理類學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腳踏實地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能力是要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而獲得,也涵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參與實踐、歸納總結、觀察學習、模仿體會、專業訓練、實習培訓、業餘愛好、娛樂休閒、社團活動等。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在步入職場中最寶貴的財富。

(3)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提升學生應變能力的核心。這種能力主要是反映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從容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它強調遷移性。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低是決定學生進入職場後是否能成為職業精英、實現持續就業的決定因素。對工商管理類學生而言,創新精神、團隊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持續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則是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這些能力只有在學生步入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後才能顯現出來。近年來許多企業用人單位都希望畢業生在簽約前來單位實習或試用,其目的就在於考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質。通過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工商管理類學生的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參加科技創新、社會實踐調查、企業兼職等活動得以提升的。同時,從已畢業的歷屆畢業生我們也能發現,可持續發展能力關係到學生能否實現持續就業的願望,也關係到學生未來事業發展的態勢是否興旺。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探索

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屬於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究其主要原因還在於畢業生適應能力不強、所學知識達不到工作要求、就業競爭力不具優勢等問題。為此,蘭州交通大學近年來,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重任,以加強“三項能力”培養為主導,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強固基礎以優質教學資源大力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一是夯實基礎、注重實踐、突出應用,着力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夯實基礎,主要是強化英語、數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堅持四年教學不斷線。在保證專業核心課程開設質量的基礎上,開設一定學分的經濟管理類基礎課程,為學生拓展專業基礎做好鋪墊,強化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的質量。注重實踐,以實踐教學和動手能力培養為主導,將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實驗、實踐教學的學分,佔總學分的1/4以上。將企業經濟活動、經濟運行狀況通過ERP實驗、會計仿真模擬、證券投資即時模擬等實驗再現真實情境,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突出應用,以職業規劃、特色培養為目標,以專業選修課為平台,進行專業人才的縱向深化培養。強化了專業技能訓練,為工業、鐵路運輸、流通、銀行等企業進行特色人才培養,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開放實驗、創新實驗、學科競賽、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各類科研訓練的支持平台,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培養,努力提升學生服務、奉獻社會的能力與水平。二是抓好專業核心課程與及教學團隊建設,為學生提供堅實的專業學習支撐。多年來,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工商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與教學團隊建設為切入點,在已有的工商管理類專業9門核心課程中,已建成“財務管理”、“管理學”、“微觀經濟學”3門省級精品課,5門校級網絡課程。核心課程的高標準建設為工商管理類學生專業學習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繼而通過核心課程省級教學團隊的建設,有力地推進了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先後建成了案例庫、習題庫、試題庫、課件庫等,開通了網絡課堂和網上答疑係統,以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極大的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貫穿於大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為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管理與工科知識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礎操作性實驗、綜合應用性實驗、設計創新性實驗”三個層次和多個模塊構成的實驗教學體系(圖1)。該實驗體系,其內容涉及24門課、193個實驗項目,所佔比重分別為50%、40%、10%。為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每年都要對實驗項目做出更新,及時補充、完善各專業系列實驗指導書;其特徵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綜合性、融通性、實戰性、開放性;實現了實驗教學內容、技術平台、實驗教學團隊的一體化整合;體現了實驗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教學方法和學習組織形式的有效對接與融通。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通過仿真軟件的學習與訓練,達到目前國內用户羣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軟件、市場營銷模擬軟件等的熟練運用,真實瞭解企業運營情況,體驗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另外,通過一系列的模擬與實訓,使學生體驗了從實驗項目課程內實驗獨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小型科研課題研究參加校、省及全國各種競賽的創新教育的全過程,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技能,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經調查,學生對專業實驗教學總體評價滿意,認為對他們的知識運用、團隊協作能力和應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發揮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作用,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我校省級經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管理類基礎模擬”、“市場營銷模擬”、“經濟法案例模擬”、“會計實訓仿真”、“會計手工模擬”、“電子商務”、“情景模擬”、“經濟模擬”8個專業實驗室,有ERP-U8管理軟件、福斯特等公司的應用軟件28套。該中心已成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服務平台、創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開設24門實驗課,193個實驗項目,面向全校8個本科專業和3個碩士點開放,每學年約有1800餘名學生在該中心完成各類實驗教學任務。另外,還通過跨專業實驗、選修課實驗、各種模擬大賽等創新實驗課的開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中心的作用;通過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學、交流學習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和示範效應。目前,該中心已成為培養工商管理類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搖籃,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基地。學生在該中心完成的多項蘭州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獲得好評。

(2)構建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保障工商管理類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僅是大學生不斷增強學習能力的基礎,而且是在大學畢業生當面臨就業、晉升、轉崗等多樣性選擇中增強競爭力。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養中,努力構建多維度的組織、管理及服務體系,這對工商管理類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一是強化相關的基礎知識,為提升學生通識能力奠定基礎。首先,將數學作為培養學生運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從事經濟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視。我校在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經濟數學、線性代數、概率數理統計三類必修課,數學建模等多門選修課。其次,拓展英語教學。在開設大學英語、英語口語、商務(或財經)英語、經[]典外文文獻選讀等課程的基礎上,還長期開展雙語教學,現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師為骨幹的“雙語”教學團隊;“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學”、“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在內的雙語教學課程羣。通過雙語教學的實踐,使學生熟悉了國際商務運作模式,為學生進入外資企業或從事涉外業務奠定了基礎。雙語教學使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歷屆英語四級累計通過率在80%左右,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第三,注重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強化。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無論是做出怎樣的宏觀決策或微觀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應用模型,這一過程都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為突出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計算機基礎、VB程序設計、數據庫、辦公自動化四門必修課,計算機網絡、網頁設計等多門選修課,專業實驗課多數也是藉助計算機模擬來實現。二是多措並舉,為提升學生的通用能力創造條件。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促使學生清楚自己的社會使命。從情感教育、養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題教育,探索體驗教育、“自媒體”教育等6個方面開展教育活動,通過學校各級管理層面有效的聯動機制,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本科生導師責任制,實現對大學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導。導師對學生的學習計劃,學生選課、學習方法、專業發展方向、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導,將其具體任務分解細化至每學期。舉辦各類論壇、講座,提升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度。舉辦“創業創富論壇”,邀請北京中鐵二十二局、甘肅武威市交通局、甘肅祁連山股份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業的高管為學生講授企業管理經驗;邀請我校已畢業的MBA學員每年5月、10月兩次進(本科)課堂,幫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事業成功經驗分享,並開展企業發展、社會需求、能力養成等方面的講座與交流;邀請實習企業指導教師擔任學生的職業生涯導師,與學生交流溝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採用多種方式,搭建就業能力提升平台。挑選在就業、考研、公務員、選調生、資格證書、銀行系統等考試與選拔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以深入學生班級的形式進行經驗交流活動;舉辦企業模擬招聘大賽,邀請相關企業人力資源部、高校招生就業處領導等作評委,通過製作簡歷、崗位競聘演講、專家點評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求職能力。以畢業實習帶動就業,與廣東智通人才、寧波人才中心、東莞人力資源局、德邦物流、紅豆集團等形成了合作關係,建立就業實習基地。積極拓展就業渠道,邀請中儲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設集團、鏈家地產、光大銀行、甘肅銀行、TCL樂華多媒體事業部、蘭州商業會計學校等單位來校招聘,提供就業崗位。

(3)適切的教學方法與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提升學生持續發展能力

3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實踐探索取得的成效

工商管理類論文 篇五

一、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指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特區,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依靠地方財政供給,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培養為地方發展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資”、“地方管理”、“辦在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特點。

應用型本科,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形成的一批佔全國本科高校較大比重,與傳統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二字,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教學體系建設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

工商管理類專業是研究贏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類別。我國 2012 年教育部頒佈了新的專業目錄,我國高校本科共設置 12 個一級學科,管理學是一個一級學科,管理學下設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公共管理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電子商務類、旅遊管理類 9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工商管理類下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學、資產評估、物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 10 個專業。

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徵是“以學科為基礎”和“注重應用性”。應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堅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而且還要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同時還要具有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和諧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的,熟悉和掌握現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素養和實踐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於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簡單説就是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改革開放後,我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在:開設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地方高校數量大大增加,在校學生和應屆畢業生人數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專業學科設置得到了很好的調整和優化,許多地方高校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先後增設了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專業,及時滿足了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廣泛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經驗,採用了與國際接軌和符合現代經濟特點的新課程和更注重實踐的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但是,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轉變,尤其是近幾年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供過於求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正面臨市場化、國際化的嚴峻挑戰。培養具有紮實管理知識和豐富管理經驗,熟悉企業市場運作,具有應變能力、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應用型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向現行的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社會需要嚴重脱節的問題,已成為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必須儘快解決的任務。

縱觀全國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看到幾乎都偏重於理論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前些年是專業理論課課時多,實踐課時少;近幾年實踐課時雖然增加了,但是實踐教學落實難,實踐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實習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其實習一般都包括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三部分。在上世紀 80 年代,一般由學校統一組織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專業教師帶隊,企業給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學生被安排在相關職能部門,從最基礎的事務做起,並由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者具體指導,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所學理論,並將所學的先進管理理論應用於實際,從中發現問題,併為企業提出解決方案,真正將理論運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實習效果。但是自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着市場經濟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企業為提升競爭優勢,提高經濟效益,精簡機構,壓縮管理崗位的人員編制,企業管理部門諸如物流、財會、營銷、人力資源等部門的經理及業務人員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顧不暇,哪有閒情去接待學生,更不用説對學生親手指導了。即便通過各種關係有企業出於情面接受學生實習,但基於資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業也不願意讓學生過多地參與,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雜、跑跑腿,很難達到實習的目的。特別是近幾年,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企業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由學校組織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遭到了企業的冷遇甚至是拒絕,許多地方高校只得讓學生自己聯繫實習單位,自找門路實習,企業實習已流於形式,以往有效的實習模式面臨着嚴峻的挑戰。與其他專業相比,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科特點是實踐性比較強。雖然通過在校內的理論教學,學生對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對專業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瞭解,但也僅限於瞭解,要真正的掌握並能熟練地進行業務操作必須通過企業實訓過程的強化才能達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還存在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缺少“雙師”型教師的問題。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採取的仍然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仍然比較落後,沒有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積極生動的教學局面,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滯後已成為進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瓶頸,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時,工商管理類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對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即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師具有“雙師”素質,所謂“雙師”,就是教師除教學職務如教授、講師外,還應具備經過考試或評定取得的經濟、工程、法律等其他職稱,或被社會上的企事業單位聘任為相應職務。但目前這樣“雙師”型教師卻極度缺乏。

基於以上現狀分析,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要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須對現行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要更新培養觀念,調整課程結構,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制訂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而且是確定培養規格、設置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訂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培

養方案時,常常在拓寬專業領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絞盡腦汁,在教學進度安排方面傷筋動骨,而對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教學模式關注甚少。這種現狀對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已經顯得越來越不適應並逐漸發生錯位。現行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培養目標高大上。突出表現在:第一,缺乏個性。縱觀全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從總體上看大同小異,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與教育部頒佈的專業介紹中的專業培養目標完全一致,缺少個性和專業特色,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差異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門在檢查教學工作時,對培養目標本身不進行考察與評價。第二,定位偏高。現行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大致表述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掌握現代工商管理理論的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工商管理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素質的高級工商管理專門人才。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這一本質性內涵幾十年來始終沒有發生變化。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轉變,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已經得到根本性緩解,畢業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轉向了公司、企業等單位。從生源素質和用人單位的現實需求來看,很難定位於高級專門人才。

(2)培養計劃中應用型特點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參照學術型院校制定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環節、教學大綱等方面與學術型高校沒有本質的區別,應用型的辦學特色沒有得到很好體現。教學計劃中開設的課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經濟方面的,有宏觀方面的,也有微觀方面的,涉及的課程面廣、量大,課程交叉的內容普遍存在。培養的學生即懂管理又懂經濟,貌似基礎牢,口徑寬,實際學的不深不透,與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實踐教學問題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模式和實踐教學的安排上主要沿襲傳統學術型本科院校的做法,採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三段式”的課程模式,課程內容是以理論知識或陳述知識為主體,實踐課程中較多的是驗證性的實驗和定向性的基礎研究。對照應用型大學建設的特點和發展模式,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明顯存在着以下問題:第一,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理論知識的傳授,在師資條件、資源投入、教學方式、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於很多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科發展的基礎較薄弱,應用型師資匱乏,對學生的學習考核只能以書本知識為主,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忽視了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考評;第二,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工商企業的要求。企業對管理人才的溝通能力、理論知識、社交禮儀、行業知識、領導能力、合作精神、應變能力、職業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還處於依附理論教學的階段,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不能有效地滿足工商企業的用人要求;第三,師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勵師生參與實踐教學方面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教師為了評定職稱和增加工資收入,在申請研究課題、撰寫學術論文、承擔更多的理論課時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對費時、費力、低迴報的實踐教學缺乏熱情和動力。而學生由於實踐能力考核環節的缺失,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意願不高;第四,教師普遍缺乏生產實踐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佔有很大比重,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學歷、較強的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夠勝任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教學,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業實踐經驗,不瞭解企業運作過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型工商管理類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執行教學大綱中對實踐環節的要求;第五,校外實習流於形式,落實難。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還沒有實行校企的緊密合作,學生接觸企業和企業管理人員較少,更沒有機會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對企業採購、生產、經營等環節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影響了其專業學習的積極性;第六,綜合實訓少。現代企業決策往往是綜合性的,只有採用模擬企業實際管理的綜合實訓才能讓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論,又能把握管理的各個環節,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培養出應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類專業普遍設置了不同的課程設計,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聯繫,綜合性模擬實驗較少,不利於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有必要借鑑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實踐教學先進經驗。

四、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培養目標

工商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最根本特徵就是其對職業實踐突出的適應性,首先是其專業方向設置能夠根據職業實踐的需求及時做出必要的調整,培養的畢業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工商管理實踐崗位,以及具備一專多能的超強轉崗能力。其次是其培養方向是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其培養規格最突出的特點是工商管理類專業基礎加方向特長的一專多能型,其業務培養要求在突出實踐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三方面協調,德、智、體全面發展。至此,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共同的培養目標可以概述為:培養能儘快和更好地適應地方或區域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工商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水準,並在某一專門化領域獲得較深入的知識培養和較多的實踐技能訓練的工商管理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教學模塊體系

針對傳統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我們需要構建創新應用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模式,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體現地方高校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合格、高素質建設人才的教學理念。創新應用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通過構建四大教學模塊來實施,即綜合素質培養教學模塊、專業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和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模塊。

(三)實踐教學模式

教育學研究表明,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結合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筆者認為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業可以採納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學、案例教學、單元練習、課程設計、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社會調查、撰寫課程論文、中期論文和畢業論文等。

五、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養觀念更新

管理類專業就其本質而言,屬於應用型專業,因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屬於管理學教育的範疇,其主要任務是培養能夠將管理學知識在企業中轉換為效益的高級人才,畢業後主要到企業第一線從事管理工作,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根據工商管理職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特點,結合應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徵,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礎加特長的一專多能型知識結構;其二是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性;其三是要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畢業生要具有一定的職業素質與執業能力:其四是與地方社會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實際的就業取向與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

(二)師資隊伍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地方高校應用型工商管理類專業必須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其具體方法是採用“引進來,走出去” 的方法。“引進來”就是聘請具有豐富的企業運作經驗、長期從事管理實踐的高級管理者,從事部分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請一些高級管理人士、成功的企業家到學校辦講座,從外校引進優秀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來任教,豐富教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加強學科建設;“走出去”就是鼓勵教師廣泛地參與到企業實踐中去,找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正確的方法,把理論知識融會貫通的傳授給學生,實現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變革。

(三)實踐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基地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橋樑。學生通過實踐,有利於他們強化實踐能力,熟悉企業相關運作,幫助學生完成角色轉換。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第一是要加大經費投入,高度重視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把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納入專業建設的工作計劃。第二是以項目合作帶動實踐基地建設。發揮高校工商管理類教師的智力優勢,鼓勵教師到實踐教學基地所在企業尋找合作項目,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項目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項目中,可

以讓學生有的放矢,也為實踐教學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內容框架,不會使學生的實習過程流於形式,從而提高了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第三是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教授,強化校企關係,帶動實踐基地建設。第四是實施彈性式教學計劃,根據實習基地的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安排學生的實習時間、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曉光。基於系統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師,2011(2)

[2]王衞。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10)

工商管理論文 篇六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辦學理念與社會需求脱離

目前,專業辦學理念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工商管理專業的創立目的是什麼?其到底是為誰服務的?這兩個根本問題很多院校還沒有考慮清楚。所以,造成各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千篇一律,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缺乏特色。同時,有些家長和學生誤以為工商管理專業是培養管理者的搖籃,而辦學單位對此也不進行説明,甚至是迎合家長和學生的錯誤觀念,造成辦學理念上的偏差。也正因如此,才會出現畢業生只想坐辦公室而不願到基層的好高騖遠的現象。

(二)教學方向與學生需求不符

從管理學科上來説,工商管理是一級學科,下設會計、人力和營銷等三個二級學科,也就形成了相應的三個專業。而在實際辦學中,工商管理專業又獨立存在,這就出現了工商管理專業與會計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的重疊問題。這樣一來,大多辦學單位為了區別其他三個專業,在對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只能追求“面”,無法實現技能的專業化,由於缺乏專業技能,在就業中無法與其他三個專業的畢業生進行競爭。有些畢業生感慨:學了四年的工商管理專業技能,回想一下似乎又什麼都沒學到。

(三)畢業生與市場需求矛盾

工商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中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太注重知識結構的理論體系構建而忽視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有些辦學單位在課程設計中,為了追求“面”,而忽略了“線”和“點”,很少研究各門課程之間的關係,課程設計缺乏靈活性和專業性。同時,實踐教學內容過少,有的高校在四年教學中,沒有任何的實習和實踐,學生沒有任何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造成畢業生眼高手低,缺乏專業技能。隨着社會的發展,企業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廣泛,但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需要進入公司就能勝任的人才。目前,就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來看,供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四)學生動手能力差,缺乏創新意識

在對項目研究工程中,項目小組成員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動手能力很差,就連最基本的辦公室自動化操作技能有人都不具備,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同時,用人單位反映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精神,有人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聽話”,沒有主見,更缺少見解。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沒有創新就缺乏競爭力,就沒有競爭優勢,人才也是如此。

二、完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確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為誰服務的。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標準是什麼?這需要廣泛地調查和研究。通過項目組的走訪調查,確定黑龍江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社會和企業輸出中層管理者。

(一)改變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最頂層設計,辦學理念不先進、不科學,就會出現人才培養定位不準,這必然會引發學校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如此,首先要明確工商管理專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然後是如何培養的問題。這裏就要做好社會調查,不能閉門造車。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立足於社會需求、立足於地方經濟發展特色、立足於行業發展,培養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需求的人才,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只有面向社會需求,努力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才能樹立起優秀的辦學宗旨和辦學方向,也只有這樣,培養的畢業生才有競爭力,工商管理專業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二)調整教學方向

根據社會的需求調整教學方向,以就業為導向設置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改變以往只注重“面”的課程設置體系,採取“面、線、點”相結合。這裏的“面”指的是知識結構的範圍,在範圍上以“夠用”為主導,把握好“面”的度,避免由於“面”過大而失去了實用性和特色;“線”指的是專業化程度,由於專業特點,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容易出現弱化專業技能的現象。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加大專業技能培養課程的比重,如增加有關專業技能培養的選修課程,或打破各專業之間的壁壘,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愛好,進行跨專業選修,實現技能的多樣化培養“;點”指的是重點,也就是專業特色。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突出特色,首先是要知道應具備什麼特色?其特點在哪裏?特色應強調實用性和適應性,突出為地方經濟或行業發展服務。這樣就可以避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趨同性,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變革教學方法

根據辦學理念和教學方向,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方法要進行變革,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突出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學中經常進行角色互換,課堂就應該像新聞發佈會,教師是新聞發言人,而同學們就是記者,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方法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即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培養和訓練,又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知識和技能大賽。注重教學方法改革,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具體如下。

1、基於問題的教學。採用提問、設問法,目的在於啟迪思維。

2、案例教學。即在每講一個問題之前,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引出所要講的內容;也可以先準確地講述概念或理論,然後舉例説明或舉例分析。

3、雙邊互動教學。即除了教師主動授課,主動提問,學生積極思考和回答外,還可由學生們就已學過的知識提出問題,請其他同學或教師回答,也可將某一較易理解的知識,先由學生自己閲讀和理解,最後由幾名同學講解或提出問題。

4、情景模擬教學。主要是通過角色扮演或管理遊戲等模擬現實管理相關實踐活動。

5、研討式教學。包括討論式提問、討論課和學生講課等方式。

(四)加強實踐教學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把實踐教學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改變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1、建立實習基地。根據實踐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建立實習基地,形成長期的合作關係。在實習基地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實習方向,並由專門的實習基地教師進行指導,時間應在半年以上,提高專業技能,縮短學生適應社會的時間。

2、建立模擬實驗室。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大實驗力度,提高實驗水平。實驗室是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最便捷的場所,在教學中應提高實驗教學的力度,增加實驗教學的內容,把課堂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驗模擬操作而進一步消化和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驗大賽,組成項目小組,在大賽中磨鍊自己,同時又提高了實踐技能。

3、“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強調教師“走出去”、學生“走出去”。教師要經常進行社會調查,走進企業學習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否則就是紙上談兵、誤人子弟。“請進來”強調經常聘請校外企業家來學校講座,甚至可以聘請校外相關成功人士為校內指導員,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

4、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在對原有教學計劃進行診斷的基礎上,增開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相關課程。增加ERP沙盤模擬實踐課,2學分36學時;增加企業模擬大賽課程,2學分36學時,該課程採用分組教學的模式,每組成員6到8人,理論和操作部分講完後(大概需要18學時),以小組為單位按國家相關大賽的內容和規則進行企業經營模擬淘汰賽,獲得冠軍的小組將代表學校參加全省,乃至全國模擬大賽。如獲得名次,將報與黑龍江大學創業學院,申請創業學分。

工商管理類論文 篇七

工商管理專業是我國跨世紀教育中亟待建設和發展的學科與專業,我國高校自70年代後期從國外引進工商管理教育以來,一直處於探索之中。工商管理專業的範圍比較廣,所學課程也較多,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很多課程,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隨着企業宏觀環境的持續優化,國企、民營經濟、外資被徹底激活,企業總量呈幾何級數增加,對各種工商管理人才的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國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類本科院校313所,二類本科院校476所,三類本科院校323所,其中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院校達402所,佔高校總數的36.2%,在校學生人數超過5萬人。雖然每年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數量基本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但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人才市場對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需要各類高校對本校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相應的分析研究並改革,探索一條既能發揮自身最大教學優勢又能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養模式。//html/jianli/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包含四層涵義:(1)培養目標;(2)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的整個教育過程,即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3)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4)與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簡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標+過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國的一類大學本科、二類大學本科、三類大學本科所設置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是不一樣的。

工商管理論文論文範文 篇八

關鍵詞:零流動收益風險途徑

以零營運資金為目標,對企業的營運資金實行“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方法,已成為90年代以來企業財務管理中一項卓有成效的方法。在我國隨着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加強,企業理財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因此,“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方法,對我國企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營運資金的管理問題

營運資金,從會計的角度看,是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會計上不強調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關係,而只是用它們的差額來反映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利於財務人員對營運資金的管理和認識;從財務角度看營運資金應該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關係的總和,在這裏“總和”不是數額的加總,而是關係的反映,這有利於財務人員意識到,對營運資金的管理要注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內可超過一年的營業週期內實現變現或運用的資產,流動資產具有佔用時間短、週轉快、易變現等特點。企業擁有較多的流動資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財務風險。流動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主要包括以下項目: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和存貨。

流動負債是指需要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週期內償還的債務。流動負債又稱短期融資,具有成本低、償還期短的特點,必須認真進行管理,否則,將使企業承受較大的風險。流動負債主要包括以下項目: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付工資、應付税金及未交利潤等。

為了有效地管理企業的營運資金,必須研究營運資金的特點,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營運資金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週轉時間短。根據這一特點,説明營運資金可以通過短期籌資方式加以解決。

2非現金形態的營運資金如存貨、應收賬款、短期有價證券容易變現,這一點對企業應付臨時性的資金需求有重要意義。

3數量具有波動性。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容易受內外條件的影響,數量的波動往往很大。

4來源具有多樣性。營運資金的需求問題既可通過長期籌資方式解決,也可通過短期籌資方式解決。僅短期籌資就有:銀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資、商業信用、票據貼現等多種方式。

財務上的營運資金管理着重於投資,即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因而,要了解“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要首先了解營運資金的重要性。

營運資金管理是對企業流動資產及流動負債的管理。一個企業要維持正常的運轉就必須要擁有適量的營運資金,因此,營運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公司財務經理有60%的時間都用於營運資金管理。要搞好營運資金管理,必須解決好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兩個方面的問題,換句話説,就是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企業應該投資多少在流動資產上,即資金運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現金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存貨管理。

第二,企業應該怎樣來進行流動資產的融資,即資金籌措的管理。包括銀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業信用的管理。

可見,營運資金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對資金運用和資金籌措的管理。

二“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從營運資金管理的着重點出發,在滿足企業對流動資產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儘可能地降低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並大量地利用短期負債進行流動資產的融資。“零營運資金管理”是一種極限式的管理,它並不是要求營運資金真的為零,而是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儘量使營運資金趨於最小的管理模式。“零營運資金管理”屬於營運資金管理決策方法中的風險性決策方法,這種方法的顯著特點是:能使企業處於較高的盈利水平,但同時企業承受的風險也大,即所謂的高盈利、高風險。具體表現為:

1豐富的收益。一般而言,流動資產的盈利能力低於固定資產,短期投資的盈利低於長期投資。如工業企業運用勞動資料(廠房、機器設備等)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通過銷售轉化為應收賬款或現金,最終可為企業帶來利潤。因此,通常將固定資產稱為盈利性資產。與此相比,流動資產雖然也是生產經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除有價證券外,現金、應收賬款、存貨等流動資產只是為企業再生產活動正常提供必要的條件,它們本身並不具有直接的盈利性。又因為短期負債對債權人來説償還的日期短、風險小,所以要求的利率就低,而債權人的利率就是債務人的成本,因此,短期負債的資金成本小於長期負債的資金成本。

把企業在貨幣資金、短期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和存貨等流動資產上的投資儘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減少基本無報酬的貨幣資金和報酬較低的短期有價證券,將這些資金用於報酬較高的長期投資,以增加企業的收益;同時減少存貨可使成本下降;減少應收賬款可降低應收賬款費用以及壞賬損失。大量地利用短期負債可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而且短期負債的彈性大、辦理速度快,能及時彌補企業流動資產的短缺。顯然,由於降低了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就可以使企業減少流動資金佔用,加速資金週轉,降低費用,從而可以增加企業盈利。

2潛在的風險。從風險性分析,固定資產投資的風險大於流動資產。由流動資產比固定資產更易於變現,其潛在虧損的可能性或風險就小於固定資產。當然,固定資產也可通過在市場上出售將其變為現金,但固定資產為企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如將其出售,則企業將不復存在。因此,除了不需用固定資產出售轉讓外,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固定資產未到迫不得已時(如面臨破產)是不會出售的。所以,企業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較低。企業在一定時期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多,承擔的風險相對越小;反之,企業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少,所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另外,大量地利用短期負債,同樣也可能導致風險的增加。一般來説,短期籌資的風險要比長期籌資要大。這是因為:第一,短期資金的到期日近,可能產生不能按時清償的風險。例如,企業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投資,而只有在第三年才能會有現金流入,這時企業如果利用短期籌資,在第一、第二年裏,企業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企業的投資項目還沒有為企業帶來收益。但如果企業採用為期五年的長期籌資的話,企業就會從容地利用該投資項目產生的收益來償還負債了。第二,短期負債在利息成本方面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採用長期籌資來融通資金,企業能明確地知道整個資金使用期間的利?

根據上面的觀點,“零營運資金管理”原理的應用將使用權企業面臨較大的風險。首先,企業有延期風險,即企業在到期日不能償還債務的風險。如果企業需要延期,但會由於一些無法預料的因素而不能延期,如當短期負債到期時,企業的經營善變壞,以至債權人不肯延期;或在延期時,正好趕上國家經濟不景氣,市場上資金私有制,而無法繼續延期;其次,短期負債利率的具有很大的波動性,企業無法預測資金成本,也就無法控制利息成本;再次,企業為了減少應收賬款,變信用銷售為現金銷售,可能會喪失客户,從而影響銷售的增長。

儘管存在着高風險,但“零營運資金管理”仍不失為一種管理資金的有效方法。“零營運資金管理”在具體操作上,以零營運資金為目標,着重衡量營運資金的運用效果,通過營運資金與總營業額比值的高低來判斷一個企業在營運資金管理方面的業績和水準。由於“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出發點是儘可能地降低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因而營運資金在總營業額中所佔的比重越少越好。這就是“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含義所在。“零營運資金管理”強調的是資金的使用效益。如果資金過多地滯留在流動資金形態上,就會使企業的整個盈利降低。簡而言之,“零營運資金管理”就是將營運資金視為投入資金成本,要以最小的流動資產投入獲取最大的銷售收入。

三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有效途徑

為了企業能夠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同樣要從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兩個方面着手。對流動資產來説,就是要儘量減少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加速資金週轉;對流動負債來説,則是要有暢通的籌措短期資金的渠道,以便滿足企業的日常運作需求,同時也要考慮短期資金成本的問題。下面分別從兩個方面論述:

降低營運資金在總營業額中所佔的比重的有效途徑是,加速貨幣資金的週轉循環。根據貨幣資金週轉循環週期的時間長短,可以預測企業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量。例如,企業用貨幣資金來購買原材料,原材料被加工成產成品,一部分產成品,企業通過現銷渠道又把它馬上轉變為貨幣資金;而其它的產成品,企業通過信用銷售的渠道,把它變為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收賬變為貨幣資金。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企業的運作情況對貨幣資金投資的影響。如果企業在生產產成品上花費較長的時間,那麼企業就得增加貨幣資金投資。從原材料變成產成品,再完成產品銷售所需要的這段時間,我們稱為存貨週轉期。企業運作能給貨幣資金投資帶來另一種影響的是企業的銷售策略,如果企業是運用現銷方式銷售產品,那麼企業就不需要保留很多貨幣資金;但如果企業有信用交易的話,那它就得需要有較多的貨幣資金投入。因為這裏存在着應收賬款週轉問題。當然,企業也可在購買存貨時欠賬,這就是説企業要推遲付款,如果可欠很長時間的賬,那麼貨幣資金投資的需求量就減少,這段延遲付款的時間稱為展延的應付賬款週轉期。一般來説,企業貨幣資金的週轉公式為:

貨幣資金週轉期=存貨週轉期+應收賬款週轉期-展延的應付賬款週轉期

從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減少貨幣週轉期,從而使流動資產上佔用的貨幣資金減少,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就得從存貨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應付賬款管理三個方面着手。對於存貨管理,一方面要加強銷售,通過銷售的增長來減小存貨週轉期;另一個方面要通過確定訂貨成本、採購成本以及儲存成本計算經濟批量,控制在存貨上佔用的資金,使之最小。對於應收賬款管理,在信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企業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通過這些措施來鼓勵客户儘早交付貨款,從而加速應付賬款的週轉。展延的應付賬款的管理,一般來説,企業越是拖延付款的時間就越對企業有利,但由於延期付款可能引起企業的信譽惡化,所以企業必須通過仔細的衡量、比較多種方案後再做出決定,選擇對企業最為有利的方案。

流動負債即企業的短期融資問題是企業進行“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企業要想得到短期資金主要有兩條渠道:一個是商業信用,另一個是短期銀行借款。

商業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預收貨款進行購銷活動而形成的借貸關係,它是企業直接的信用行為。商業信用產生於商品交換之中,其具體形式主要是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等。據有關資料統計,這種短期籌資在許多企業中達流動負債的40%左右,它是企業重要的短期資金來源。商業信用籌資有一定的優點:

(1)商業信用非常方便。因為商業信用與商品買賣同時進行,屬於一種自然性融資,不用作非常正規的安排。而且不需辦理手續,一般也不附加條件,使用比較方便;

(2)使用靈活且具有彈性,企業可根據某個時期內所需資金的多少,靈活掌握;

(3)若沒有現金折扣,或者企業不放棄現金折扣,以及使用不帶息的應付票據,則企業利用商業籌資並不產生籌資成本。

其主要缺點是:

(1)其期限較短,尤其是應付賬款,不利於企業對資金的統籌運用;

(2)對應付賬款而言,若放棄現金折扣,則需負擔較高的成本。對應付票據而言,若不帶息,可利用的機會極少,若帶息則成本較高;

(3)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若公司缺乏信譽,容易造成公司之間相互拖欠,影響資金運轉。

短期銀行借款是企業根據借款合同向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款項。在我國,短期銀行借款是絕大多數企業短期資金的主要來源。我國目前短期銀行借款的目的和用途可分為週轉借款、臨時借款、結算借款、貼現借款等。

短期很行借款的優點有:

(1)銀行資金充足,實力雄厚,能隨時為企業提供較多的短期貸款。對於季節性和臨時性的資金需求,採用銀行短期借款尤為方便。而那些規模大、信譽好的大企業,更可以較低的利率借入資金。

(2)銀行短期借款具有較好的彈性,可在資金需要增加時借入,在資金需要減少時還款。

短期銀行借款的缺點主要有:

(1)資金成本較高。採用銀行短期借款成本比較高,不僅不能與商業信用相比,與短期融資券相比也高出許多。而抵押借款因需要支付管理和服務費用,成本更高。

(2)限制較多。向銀行借款,銀行要對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進行調查以後才能決定是否貸款,有些銀行還要對企業有一定的控制權,要企業把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些都有會構成對企業的限制。

企業籌集短期資金的渠道還有短期融資券、應交税金、應交利潤、應付工資、應付費用、票據貼現等多種形式,但無論採用哪種籌資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為了能夠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企業的財務人員一定要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選擇籌資組合,在儘可能多地使用流動負債的基礎上,要注意企業的清償能力,保證企業的信譽,這樣才能給企業帶來最大的收益。

四“零營運資金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制度的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已經起步,金融市場正在不斷髮展和完善,我國金融正逐步走向國際化,這是我國企業加強營運資金管理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從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來看,有相當數量的企業管理水準低下,經營不善,銷售不暢,產品積壓,資金短缺,這是我國企業進行營運資金管理所處的內部環境。在這種情況下,運用“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我國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1改善企業的生產條件,縮短企業的生產時間。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技術落後、設備陳舊,嚴重影響了產品的生產效率,延長了產品生產所用的時間,也就減慢了資金週轉,使一部分不必要的資金被佔用在生產領域中。因此,企業財務人員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提供資金為企業選購先進設備,以此來加速營運資金週轉。同時,也要嚴格的控制生產過程中在產品、半成品的數量,加強企業的成本核算與控制,使在產品、半成品等在各個工序間順利地流轉,減少生產過程的停滯。

2存貨積壓過多的企業,首先應從打開銷售渠道上下功夫,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善於分析研究企業的市場環境,制定有利於促進銷售增長的信用政策,擴大銷售,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次,在實施應收賬款儘早收賬的策略中,學會運用最佳現金折扣法,儘可能地使現金折扣所產生的邊際利潤剛好等於其邊際成本,既促使客户儘早地付款,又可使企業為此付出的代價達到最低。

3靈活選擇結算方式,保持資金暢通。由於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還沒有完全展開,銀行結算方式落後,結算秩序混亂,跨銀行、跨系統地款項支付要受到銀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資金的流動。而且,每到考核時點如季末、年末,各商業銀行便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己的存款,導致企業大量的貨幣資金被積壓,形成一種不必要的沉澱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企業的資金緊張局面。因此只有靈活的選擇轉賬、商業匯票等結算方式,才能更好地加速營運資金的週轉,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

4企業應重視加強對流動負債的管理,學會充分地利用短期資金融資方式,以緩解企業緊迫的資金短缺困擾。例如,企業本來要用長期資金來融資的一些項目,由於金融市場不景氣,企業借不到長期資金,可以暫時利用短期資金,等到將來金融市場好轉再用長期資金替代。當前企業可採用的短期融資方式主要是商業信用和銀行短期借款。企業要注意充分發揮短期資金融資的優點,管好、用好短期資金,努力經營,增加盈利,保持企業良好的財務狀況,儘可能地避免或降低短期資金融資的高風險。

綜上所述,對企業的營運資金實行“零營運資金管理”,力求達到零營運資金的目標,其實質是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益,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這一思路與投入產出理論中的“資源最佳配置”原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説“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管理資金的思路,在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和實用價值,這一方法的應用前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參考書目:荊新。《財務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月12月第2版夏樂書。

《公司財務理財學》,中國政治經濟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張紹學。

《現代公司理財學》,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羅福凱。

《公司財務管理》,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尹書亭。

《現代企業理財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谷祺。

《財務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月12月第3版[美]道格拉斯。K.愛默瑞。

《公司財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向平。

《淺談“零營運資金管理”》,

《財會月刊》,1997年第8期毛付根。

《論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會計研究》,1995年第1期邱元榮。

工商管理論文論文範文 篇九

關係營銷,又稱為顧問式營銷,指企業在贏利的基礎上,建立、維持和促進與顧客和其他夥伴之間的關係,以實現參與各方的目標,從而形成一種兼顧各方利益的長期關係。關係營銷把營銷活動看成是一個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分銷商、競爭者、政府機構及其他公眾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正確處理企業與這些組織及個人的關係是企業營銷的核心,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營銷將交易視作營銷活動關鍵和終結的狹隘認識。企業應在主動溝通、互惠互利、承諾信任的關係營銷原則的指導下,利用親緣關係、地緣關係、業緣關係、文化習慣關係、偶發性關係等關係與顧客、分銷商及其它組織和個人建立、保持並加強關係,通過互利交換及共同履行諾言,使有關各方實現各自的目的。面對日益殘酷的競爭挑戰,許多企業逐步認識到:保住老顧客比吸引新顧客收益要高;隨着顧客的日趨大型化和數目不斷減少,每一客户顯得越發重要;對交叉銷售的機會日益增多;更多的大型公司正在形成戰略夥伴關係來對付全球性競爭,而熟練的關係管理技術正是必不可少的;購買大型複雜產品的顧客正在不斷增加,銷售只是這種關係的開端,而任何“善於與主要顧客建立和維持牢固關係的企業,都將從這些顧客中得到許多未來的銷售機會”(科特勒)。

一。 關係營銷的三個層面

關係營銷建立在顧客、關聯企業、政府和公眾三個層面上,它要求企業在進行經營活動時,必須處理好與這三者的關係。

1.建立、保持並加強同顧客的良好關係

顧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離開了顧客,其營銷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市場競爭的實質就是爭奪顧客,顧客忠誠的前提是顧客滿意,而顧客滿意的關鍵條件是顧客需求的滿足。要想同顧客建立並保持良好的關係,首先,必須真正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觀念,並將此觀念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產品的開發應注重消費者的需要,產品的定價應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預期,產品的銷售應考慮消費者的購買便利和偏好等。其次,切實關心消費者利益,提高消費者的滿意程度,為顧客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通過產品的品牌、質量、服務等,為顧客創造最大的讓渡價值,使他們感覺到物超所值。第三,重視情感在顧客作購物決策時的影響作用。飛速發展的技術使人們之間溝通的機會減少,但人們卻迫切希望進行交流,追求高技術與高情感間的平衡。企業在經營中要注意到顧客的這種情感因素,並給予重視。

2.與關聯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市場

在傳統市場營銷中,企業與企業之間是競爭關係,任何一家企業若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得不擇手段。這種方式既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易使競爭雙方兩敗俱傷。關係營銷理論認為:企業之間存在合作的可能,有時通過關聯企業的合作,將更有利於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首先,企業合作有利於鞏固已有的市場地位。當今市場,細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諸強各踞一方,競爭日趨激烈,任何企業要想長期保持較大的市場份額,其難度越來越大,通過合作可增強企業對市場變動的適應能力。其次,企業合作有利於企業開闢新市場。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不斷地擴大市場容量,而企業要想進入一個新市場,往往會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但若在新市場尋找一個合作伙伴,許多難題將迎刃而解。第三,企業合作有利於多角化經營。企業為了擴大經營規模往往要向新的領域進軍,但企業不可能對所有的領域裏的經營活動都十分熟悉,如果遇到一個十分陌生的領域,企業將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若企業通過與關聯企業合作,這種風險就可能降低。第四,企業合作還有利於減少無益的競爭。同行業競爭容易導致許多惡果,如企業虧損增大,行業效益下降,這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將產生不良影響,而企業間的合作即可使這種不良競爭減少到最低程度。每個企業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發現和利用企業外在的有利條件是關係企業營銷成敗的重要因素。

3.與政府及公眾團體協調一致

企業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活動必然要受到政府有關規定的影響和制約,在處理與政府的關係時,企業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自覺遵守國家的法規,協助研究國家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關係營銷理論認為:如果企業能與政府積極地合作,樹立共存共榮的思想,那麼國家就會制定出對營銷活動調節合理化、避免相互矛盾、幫助營銷人員創造和分配價值的政策。現代營銷的內容十分廣泛,相關團體與企業內部員工也是關係營銷的一個重要方面。協調好與這些組織的關係,建立與企業員工的良好關係,就能為實現企業目標提供保證。

關係營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有機的整合了企業所面對的眾多因素,通過建立與各方面良好的關係,為企業提供了健康穩定的長期發展環境。

二。關係營銷中的關鍵過程

1.關係營銷中的交互過程

成功的營銷需要為顧客或用户提供足夠好的答案。在消費品交易營銷中,這個答案是實體產品。在關係營銷中,這個答案包括關係本身及其運作的方式和顧客需求滿足的過程。關係包括實體產品或服務產出的交換或轉移,同時也包括一系列的服務要素,沒有這些服務,實體產品服務產出可能只有有限的價值或對顧客根本沒有價值。關係一旦建立便會在交互過程中延續。供應商或服務企業與顧客間發生不同類型的接觸,這些接觸可能是不同的,主要取決於具體的營銷情形。有些接觸是人與人之間的、有些是顧客與機器或系統之間的。在這種情況下,交互過程中接觸的性質取決於研究的具體對象。

2.關係營銷中的對話過程

關係營銷中營銷溝通的特點是試圖創造雙向的有時甚至是多維的溝通過程。並非所有的活動都直接是雙向溝通的,但是所有的溝通努力都應該導致某種形式的能夠維護和促進關係的反應,即對話過程。對話式溝通過程必須支持這種價值的創造和轉移。這個過程包括一系列的因素,如銷售活動、大眾溝通活動、直接溝通和公共關係。大眾溝通包括傳統的廣告、宣傳手冊、銷售信件等不尋求直接回應的活動,直接溝通包括含有特殊提供物、信息和確認已經發生交互的個人化信件等,要求顧客的具體信息。這裏,要尋求從以往交互中得到某種形式的反饋,要求有更多的信息、有關顧客的數據和純粹的社會響應。

3.關係營銷中的價值過程

關係營銷比交易營銷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關係營銷應該為顧客和其他各方創造比在單個情節中發生的單純的交易更大的價值。顧客必須感知和欣賞持續關係中創造的價值。由於關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顧客價值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出現,我們將之稱為價值過程。關係營銷要成功和被顧客視為是有意義的,就必須存在一個與對話和交互過程並行的顧客欣賞的價值過程。

考察顧客價值的方法是區分提供物的核心價值與關係中額外要素的附加價值。因此,關係範疇中的顧客感知價值可以表述為下面兩個公式:

顧客感知價值(cpv)=(核心產品+附加服務)/(價格+關係成本) (1)

顧客感知價值(cpv)= 核心價值±附加價值

(2)

在關係中,顧客感知價值是隨時間發展和感知的。在公式(1 )中,價格是個短期概念,原則上在核心產品送貨時交付。然而,關係成本是隨着關係的發展發生的,核心產品和附加服務的效用是在一系列的動作、情節和片斷上經歷的。在公式(2)中,也包括了一個長期概念。附加價值也是隨着關係的發展而經歷的。通常,附加價值被看成是附加在核心價值上的某種東西。在交互過程中核心價值不應該被惡劣和不及時的服務產生的負的附加價值所抵消。

總之,成功的關係營銷戰略要求在關係營銷計劃過程中同時考慮我們分析的三個過程。交互過程是關係營銷的核心,對話過程是關係營銷的溝通側面,價值過程則是關係營銷的結果。如果顧客價值過程沒有得到仔細分析,在交互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錯誤和不當的行動。如果對話過程與交互過程衝突,價值過程很容易產生消極的結果,因為顧客可能得到衝突的信號和不能兑現的承諾。交互、對話和價值構成關係營銷的三極,關係營銷的實施效果取決於以上三種過程的有機融合。

三、關係營銷的市場模型

關係營銷的市場模型概括了關係營銷的市場活動範圍。在“關係營銷”概念裏,一個企業必須處理好與下面六個子市場的關係:顧客市場、供應商市場、內部市場、競爭者市場、分銷商市場、相關利益者市場。

1.顧客市場

顧客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市場競爭的實質是對顧客的爭奪。最新的研究表明,企業在爭取新顧客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留住顧客,培育和發展顧客忠誠。通常爭取一位新顧客所需花的費用往往是留住一位老顧客所花費用的6倍。企業可以通過數據庫營銷、發展會員關係等多種形式,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增加顧客信任,密切雙方關係。

2.供應商市場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獨自解決自己生產所需的所有資源。在現實的資源交換過程中資源的構成是多方面的,至少包含了人、財、物、技術、信息等方面。與供應商的關係決定了企業所能獲得的資源數量、質量及獲得的速度。企業與供應商必須結成緊密的合作網絡,進行必要的資源交換。另外,公司在市場上的聲譽也是部分地來自與供應商所形成的關係。

3.內部市場

內部營銷起源於這樣一個觀念,即把員工看作是企業的內部市場。任何一家企業,要想讓外部顧客滿意,它首先得讓內部員工滿意。只有工作滿意的員工,才可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為外部顧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並最終讓外部顧客感到滿意。內部市場不只是企業營銷部門的營銷人員和直接為外部顧客提供服務的其他服務人員,它包括所有的企業員工。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的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低效率或低質量都會影響最終的顧客價值。

4.競爭者市場

在競爭者市場上,企業營銷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爭取與那些擁有與自己具有互補性資源競爭者的協作,實現知識的轉移、資源的共享和更有效的利用。企業與競爭者結成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通過與競爭者進行研發、原料採購、生產、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合作,可以相互分擔、降低費用和風險,增強經營能力。種種跡象表明,現代競爭已發展為“協作競爭”,在競爭中實現“雙贏”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戰略選擇。

5.分銷商市場

在分銷商市場上,零售商和批發商的支持對於產品的成功至關重要。銷售渠道對現代企業來説無異於生命線,隨着營銷競爭的加劇,掌握了銷售的通路就等於佔領了市場。優秀的分銷商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與分銷商的合作,利用他們的人力、物力、財力,企業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實現市場的獲取,完成產品的流通,並抑制競爭者產品的進入。

6.相關利益者市場

金融機構、新聞媒體、政府、社區,以及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環保組織等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團體,它們與企業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有必要把它們作為一個市場來對待,並制定以公共關係為主要手段的營銷策略。

四。中國企業實施關係營銷的具體策略

關係營銷是與關鍵顧客建立長期的令人滿意的業務關係的活動,應用關係營銷最重要的是掌握與顧客建立長期良好業務關係的種種策略。

1、設立顧客關係管理機構

建立專門從事顧客關係管理機構,選派業務能力強的人任該部門總經理,下設若干關係經理。總經理負責確定關係經理的職責、工作內容、行為規範和評價標準,考核工作績效。關係經理負責一個或若干個主要客户,是客户所有信息的集中點,是協調公司各部門做好顧客服務的溝通者。關係經理要經過專業訓練,具有專業水準,對客户負責,其職責是制定長期和年度的客户關係營銷計劃,制定溝通策略,定期提交報告,落實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各項利益,處理可能發生的問題,維持同客户的良好業務關係。建立高效的管理機構是關係營銷取得成效的組織保證。

2、個人聯繫

個人聯繫即通過營銷人員與顧客的密切交流增進友情,強化關係。如經常邀請客户的主管經理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使雙方關係逐步密切;記住主要顧客及其夫人、孩子的生日,並在生日當天贈送鮮花或禮品以示祝賀;設法為愛養花的顧客弄來優良花種和花肥;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幫助顧客解決孩子入托、升學、就業等問題。通過個人聯繫開展關係營銷的缺陷是:易於造成企業過分依賴長期接觸顧客的營銷人員,增加管理的難度。因此該策略運用是應注意適時地將企業聯繫建立在個人聯繫之上,通過長期的個人聯繫達到企業親密度的增強,最終建立企業間的戰略伙伴關係。

3、頻繁營銷規劃

頻繁營銷規劃也稱為老主顧營銷規劃,指設計規劃向經常購買或大量購買的顧客提供獎勵。獎勵的形式有折扣、贈送商品、獎品等。通過長期的、相互影響的、增加價值的關係,確定、保持和增加來自最佳顧客的產出。如航空公司、酒店和信用卡公司經常採用的累積消費獎勵。頻繁營銷規劃的缺陷是:第一,競爭者容易模仿。頻繁營銷規劃只具有先動優勢,尤其是競爭者反應遲鈍時,如果多數競爭者加以仿效,就會成為所有實施者的負擔。第二,顧客容易轉移。由於只是單純價格折扣的吸引,顧客易於受到競爭者類似促銷方式的影響而轉移購買。第三,可能降低服務水平。單純價格競爭容易忽視顧客的其它需求。

4、俱樂部營銷規劃

俱樂部營銷規劃指建立顧客俱樂部,吸收購買一定數量產品或支付會費的顧客成為會員。在我國由於顧客俱樂部形式較為少見,受到邀請的顧客往往感到聲譽、地位上的滿足,因此很有吸引力。企業不但可以藉此贏得市場佔有率和顧客忠誠度,還可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如海爾俱樂部為會員提供各種親情化、個性化服務,廣受歡迎,2000年底已達7萬名會員和800萬準會員,為企業建立了龐大的顧客網。

5、顧客化營銷

顧客化營銷也稱為定製營銷,是根據每個顧客的不同需求製造產品並開展相應的營銷活動。其優越性是通過提供特色產品、優異質量和超值服務滿足顧客需求,提高顧客忠誠度。依託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建立的柔性生產系統,可以大規模高效率地生產非標準化或非完全標準化的顧客化產品,成本增加不多,使得企業能夠同時接受大批顧客的不同訂單,並分別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產銷見面”和“以銷定產”。實行顧客化營銷的企業要高度重視科學研究、技術發展、設備更新和產品開發;要建立完整的顧客購物檔案,加強與顧客的聯繫,合理設置售後服務網點,提高服務質量。

6、數據庫營銷

顧客數據庫指與顧客有關的各種數據資料。數據庫營銷指建立、維持和使用顧客數據庫以進行交流和交易的過程。數據庫營銷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是一種藉助先進技術實現的“一對一”營銷,可看作顧客化營銷的特殊形式。數據庫中的數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現實顧客和潛在顧客的一般信息,如姓名、地址、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個性特點和一般行為方式;交易信息,如訂單、退貨、投訴、服務諮詢等;促銷信息,即企業開展了哪些活動,做了哪些事,回答了哪些問題,最終效果如何等;產品信息,顧客購買何種產品、購買頻率和購買量等。數據庫維護是數據庫營銷的關鍵要素,企業必須經常檢查數據的有效性並及時更新。企業一方面要設計獲取這些信息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還必須瞭解這些信息的價值,以及處理加工這些信息的方法。

7、退出管理

“退出”指顧客不再購買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終止與企業的業務關係。退出管理指分析顧客退出原因,相應改進產品和服務以減少顧客退出。退出管理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測定顧客流失率。

(2)找出顧客流失的原因。按照退出的原因可將退出者分為以下幾類:價格退出者,指顧客為了較低價格而轉移購買;產品退出者,指顧客找到了更好的產品而轉移購買;服務退出者,指顧客因不滿意企業的服務而轉移購買;市場退出者,指顧客因離開該地區而退出購買;技術退出者,指顧客轉向購買技術更先進的替代產品;政治退出者,指顧客因不滿意企業的社會行為或認為企業未承擔社會責任而退出購買,如抵制不關心公益事業的企業,抵制污染環境的企業等。企業可繪製顧客流失率分佈圖,顯示不同原因的退出比例。

(3)測算流失顧客造成的公司利潤損失。流失單個顧客造成的公司利潤損失等於該顧客的終身價值,即終身持續購買為公司帶來的利潤。流失一羣顧客造成的公司利潤損失更應仔細計算。

(4)確定降低流失率所需的費用。如果這筆費用低於所損失的利潤,就值得支出。

制定留住顧客的措施。造成顧客退出的某些原因可能與公司無關,如顧客離開該地區等,但由於公司或競爭者的原因而造成的顧客退出,則應引起警惕,採取相應的措施扭轉局面。

企業應經常性地測試各種關係營銷策略的效果、營銷規劃的長處與缺陷、執行過程中的成績與問題等等,持續不斷地改進規劃,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建立和加強顧客忠誠。

實施關係營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全面、正確理解關係營銷所包含的內容,要實現企業與顧客建立長期穩固關係的最終目標,離不開建立與關聯企業及員工良好關係的支持。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是關係營銷中的核心,建立這種關係的基礎是滿足顧客的真正需要,實現顧客滿意,離開了這一點,關係營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與關聯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必須從互惠互利出發,並與關聯企業在所追求的目標認識上取得一致。高福利並不一定實現企業與員工的良好關係,真心關懷每個員工才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責任心,從而為實現企業的外部目標提供保證。

相關推薦:

畢業論文提綱擬定原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yj7o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