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公共管理學的論文(精品多篇)

公共管理學的論文(精品多篇)

公共管理學的論文(精品多篇)

公共管理學的論文範文二: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問題分析 篇一

摘要: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公共管理面對着更為複雜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機理規律,加強分析中國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章重點分析了當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即公共管理過程中主導者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管理當中的行政生態問題與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問題進行了研究,最終對公共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概括和展望。

關鍵詞:公共管理;中國;前沿問題;行政生態

人類具備鮮明的羣體性特徵,而羣體的聚集最終產生凌駕於社會大眾之上的公共權力。公共權力無論是通過暴力手段獲得的,或是以代表廣大人民執行權力的,都應該納入到一定的羣體性協調當中,這種協調就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包含了權力的施行模式、影響的範圍、政策的擬定等。中國的公共權力產生歷史悠久,從奴隸社會一直延伸到封建時代,中國的公共權力的歸納和政策施行都進行了極為細緻的梳理和調整,包括協調中央公共權力和地方公共權力之間的矛盾等。新中國建國之後,面對幅員遼闊、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實際狀況,新中國的領導人嘗試了多種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論,如蘇聯的公共管理理論的模式等。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公共管理的研究探討,就面臨更多新的前沿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公共管理過程中主導者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於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是十分廣泛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間中,中國在公共管理方面開展了富有意義的研究以及實踐。這些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對於具備特質性的公共管理探究上仍然不夠。就一般狀況上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社會公共權力集合者實施管理的過程,因此,公共管理在社會範圍內產生影響的對象主要還是公共事務。面對不同性質的公共事務,則會產生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方式。社會的公共事務的本質是逐漸產生變化的,具備了動態性,所以其呈現出的表現更為無限性。因此,社會公共事務的不斷變化的狀況對於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概念範疇等會產生更多的變化和影響,而這種共存關係當中,公共管理主體仍然還是整個公共管理理論和行為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由誰來主導公共管理的各種行為,這方面存在三種研究情形。

(一)公共管理者多元並存的問題

如公共管理行為的實施者是政府,或者是公民其參與的層面的差異,或者是第三部門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導行為當中,非政府性公共管理以及公民參與容易出現忽視政府主導性的狀況,雖然在公共管理理論中也有多中心治理的觀點,但是這一種研究並不能夠忽視或者淡化政府在公共管理的主導性。

(二)公共管理者多元功能化

第二種狀況是針對多元公共管理理論,提出一種結合的研究方向,即政府、民眾參與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組織這三者的結合,認為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應該是政府、民眾參與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組織聯繫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穎的公共管理體系。這種研究觀點認為公共管理不能夠和政府的管理劃上等號,也不能夠把多元主體作為整個公共管理行為的絕對主導。這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行為應該是民眾、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組織以及政府三者形成三個公共管理行為的主體進行功能性分析,然後功能性分解之後,由其主導傾向劃分出公共管理的模式類型。由政府進行主導的通常有中央集權的公共管理模式,也有民主化或者社會化的管理模式。而另外一種則是非政府公共組織進行平等合作,如社會公共事務治理自主化的方式,產生多個管理中心。由此可見,政府主導的公共管理,無論是集權式的還是民主式的,都屬於一種從上到下的管理,和被管理方相互之間就是一種“父子關係”。而公民參與以及非政府組織則是互相合作的關係。從這種方向上看,公共管理的整體面貌更加清晰,整個框架也更貼合公共管理實施過程當中彼此的關係,並且梳理了政府管理、社會治理以及公共管理之間的概念範疇,整合了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參與的力量,整體脈絡更為清晰。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上看,這種研究模式主要還是希望走共同管理的模式,和實際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公共管理的三元體系

第三種狀況是提出了三元的公共管理體系。第一種就是國家機關對於社會實施的政府主導型的公共管理行為;第二種是非公共性的管理和行政結合之下的公共管理;第三種是非國家機關,也就是公共的社會組織所實施的公共管理。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管理行為最終在社會和國家的整體當中得到統一,整合之後就是一種整體性的公共管理行為。不過,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管理實際上不能夠完全劃上等號,更不是一種三等分的結構,其管理領域的邊界是十分清晰的。第一種類型的公共管理行為是政府以及國家機關所實施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影響是整個社會以及整個國家的,其具備多樣性以及廣泛性,在國家的範疇當中具備一定的權威性。第二種類型是從私人組織的公共管理當中放大而來,它本質上就是政府的組織以委託的形式,或者部分公共權力的讓渡,讓部分大型私人組織擁有部分的公共管理權力。最後一種類型實際上是一種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結合,這種結合就是除了非政府公共管理組織之外的公共管理行為。這種管理有時是一種政府性的公共管理,有時是具備較為明顯的私人性質,這兩種不同性質互相之間交疊在這一種類型之中。值得指出的是,國家公共權力機關所實施的公共管理,實際上是具備二元屬性的,也就是政府所進行的公共管理是具備政治性和社會性兩種特性。因為一個國家權力集合不可能不站在某一個利益立場上,其本身的政治性或者説階級性代表了這個政府機關的公共管理,最終目的仍然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為了讓政府的公共管理更加有序化,國家政府機關仍然要趨於理性,這種理性是會促進公共管理的科學性。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政府實際上是國家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而政府就是從社會當中產生的,從表層上分析是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並且和社會互相異化的力量,是某種階級所掌握的利益集團。因此,公共管理三元發展不可能是超越階級性的。

(四)中國當前的公共管理主導:政府本位

當前中國仍然是以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本位主體,而且中國政府在各個公共管理領域當中還佔有絕對的影響。而公民參與層面,或者是社會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行為,則還是一種應然的範疇,並且還要從很多方面去促進和提倡。中國要從政府作為公共管理本位轉移到社會和公民本位的公共管理模式這樣的一個歷史性的過程,還是要依靠政府作為公共管理模式改革的主導,發揮出政府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公共管理模式的優化,加強人民羣眾的參與程度。公共管理雖然強調多元化主體的參與性,但是這種多元主體互相之間的關係仍然不可以完全等量對待,公共管理並不是多元管理主體聯合執政,更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同步管理。政府實際上應該扮演當前以及接下來一個較長階段當中的重要公共管理角色,不過要進一步開放其自身的監督平台,接受更多的批評以及建議,進行由上而下的改革。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夠維持公共管理的健康運轉。而中國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對於自身的改革建設也要參照共產主義的建設規律。

二、公共管理當中的行政生態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公共管理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因素,其發展的健康程度是公共管理理論以及實踐層面所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如果把政府這個公共管理的主體作為一個完備的系統來看,那麼政府自身是具備一定的生態的,這種生態從政府的行政行為當中產生,因此也可以稱為一種行政生態。政府的行政生態變化和政府本身系統的發展以及其生存的環境是密切聯繫的。這種行政生態的更迭和自然環境的生態是完全不同的。這裏的行政生態不是單純處理環境問題,或者構造環境友好型政府等,而是關注政府自身的系統性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關注行政生態,傳統思想主要是關注政府的行政生態,但是實際上這種關注視角仍然是狹義的。對於公共管理過程當中的行政生態,不僅僅要從政府的角度進行關注,還要從非政府性組織的角度去分析和關注,從公民的參與層面去分析。行政生態本身就包含了兩個大的領域,一個是行政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個是行政的社會生態環境。這兩種生態環境都統一在一個更為宏觀的行政生態環境之中。對於政府的行政生態的研究要關注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涉及到行政生態的社會因素眾多,包括了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因素,包括戰爭和和平,各個大國之間的政治角力等。而政黨的競爭、國家的組成模式、市場經濟以及相關的企業等,甚至包括國民性格,對於政府的行政生態都能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政府要改善自身的行政生態,不僅僅要參照自身所面對的未來發展趨勢,更要關注政府之前所經歷的國家歷史,以及民族的文化等。這些對於行政生態的轉變是起到一種基數式的影響,對於政府的影響更加豐富。政府自身的生態環境當中,自身系統內部發生的調整,對於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行為能夠發揮出非常大的能動性作用,這種能動性的作用對於政府自我係統化調整具有重要的影響。政府在觸及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協調上,就是一種內在行政生態的平衡。行政機關自身是由不同的組織和結構構成的,因此,其行政效能受到了部門和部門之間關係協調效果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平行的橫向關係,也可能是縱向的上下級關係。包括下級官員的晉升,以及基層幹部的福利問題等,都對於行政生態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其對於公共管理自身的健康可持續運轉起到了強大的隱性作用。

三、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問題

(一)公共政策的倫理價值觀趨向

公共管理必須會涉及到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一種公共管理理論,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抽象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中的政策都是在一個動態的環境當中,在其實施的過程裏會不斷自我完善或廢除。公共政策本身會具備倫理性,也就是其所採用的價值觀落腳點問題,其本身是參照何種準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南。所以,不論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本身是屬於一種什麼社會階層,公共政策本身都應該具備倫理特徵,包括對於目標的思考和行動的引導,能夠朝着一種方向去引導公共政策的發展。公共政策在倫理價值範疇的界定應該屬於其政策的制定者,但是政策的執行者對於公共政策的理解也尤為重要。公共政策在價值取向上能夠和大部分的人民羣眾所尊重的主流價值觀應該是契合的,這種價值觀偏好決定了公共政策本身的評價也是從人民羣眾的角度出發的。從公共管理的實踐上看,公共政策的目標主要包括了多個方面,其中,對於佔社會人口數目較多的人民利益的維護以及促進,對於公共有害因素的排除或者降低,促進社會的勞動力得到充分應用,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弱勢羣體的維護等。這些表現了公共政策本身和美德是結合在一起的,而這種美德是透過公共政策這一個途徑,轉化成為一種可以進行執行的模式。

(二)公共政策的工具選擇

公共政策需要通過一定的工具促進自身實現,這樣的途徑也稱之為政策工具。政策工具如同一座橋樑一樣,是嫁接在公共政策的擬定目標和公共政策的結果之間的途徑。當前中國對於公共管理的政策工具研究和甄選方面還是處在於一個起步的階段,所以,對於常見的公共政策工具應該有所瞭解。市場化的工具是一種常見的政策工具。通過市場經濟本身的自由競爭,能夠更好地提升政府在頒行公共政策方面的效率。這種過程包括了權力的下放,以及市場內部的交易等。比如政府在進行企業的民營化政策施行的過程當中,就採用了市場的這個公共政策的工具,對一些企業進行民營化改革,從奠定方向到最後讓企業能夠進入到競爭的自由市場當中,極大程度地降低了政府在企業民營化過程當中的行政政策的成本。此外,管理類技術工具,通過管理類的軟件和技術的應用,能夠提升公共政策的綜合效率。政府在改革的過程當中,要適當結合當前信息化時代的各種技術優勢,改善公共管理部門的績效,例如引入一些戰略性的管理,或者是行為的流程化。中國的公共管理主體在管理類技術工具的應用方面還是相對落後,所以應該進一步的開展以及調整,加強對公共管理行為的績效考核等。近代公共管理學説的興起,最終結合各種新型的社會學説,如馬克思主義等進入到中國。中國的公共管理理論在民國時代就有進行試點實施,而真正形成具備普遍社會實踐的公共管理行為,應該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當前的中國正處在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這個改革的時期需要更多調整。公共管理作為公共權力施行過程當中的重要行為模式,能夠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影響。公共管理趨向於多元化過程當中,仍然要把握好主體的主導性作用。而政府的多元化管理下,對於公共政策的甄別,對於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使用等,都能夠促進政府在新時期過程中把握到公共管理的實質,最終促進本身公共管理行為的不斷優化和發展。面對當前公共管理所遇到的難點和重點,應該積極求索,構建更為完善的公共管理機制體系。

參考文獻:

[1]郝加祥,崔敏,李飛。論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係[J]。吉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6):25-28.

[2]孫勇,孫華斌。公共管理理論流派綜述與研究啟示[J]。商業時代,2011,(1):82-83.

[3]劉霞。公共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趨勢[J]。公共管理學報,2004,(2):38-43,94.

[4]林尚立。公共管理學:定位與使命[J]。公共管理學報,2006,(2):1-6.

[5]朱鋼生。淺談公共管理的作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6):89-90.

公共管理學的論文範文一: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及其出路 篇二

摘要:近年來,“新常態”一詞迅速傳遍於中國的報刊媒體及互聯網,成為描述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特徵的關鍵詞彙。“新常態”最先起源於美國,但在中國語境下具有了新的豐富內涵。本文詳細分析了中國語境下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社會治理、環境保護、文化建設等不同領域新常態的豐富內涵,結合公共管理實際,探討了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的困境,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出路及努力途徑與方向。

關鍵詞:新常態;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以來,隨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縱深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入新常態。在的積極引用和詮釋下,“新常態”一詞迅速傳遍於中國的報刊媒體及互聯網,成為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時代熱詞之一。本文將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在系統論述新常態的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對新常態下公共管理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並從理論角度探尋新常態下公共管理衝破困境“藩籬”後的途徑和出路。

一、中國語境下正確認識的新常態的豐富內涵

(一)經濟發展中的新常態。

與其他領域相比,中央對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解讀和界定是最為清晰的,中央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從九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趨勢性變化,並提出了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落實機制。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的趨勢特徵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理念和發展機制是要實現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增長動力是要實現從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逐步轉向為主要依靠創新驅動。

(二)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態。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總目標,那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依法治國總目標。因此,在新常態下,我國政治發展的主要特點就是要在積極推進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國政治新常態的衡量標準為:一是公共權力的運行和行使越來越制度化和規範化,二是制度安排更加體現民主性,三是治理過程的更加法制化,四是政府等公共管理組織履職服務的高效化,五是國家治理系統和制度安排的協調性。

(三)社會治理中的新常態。

在建設法治國家的政治新常態下,要求具有法治化的社會新常態。法治化的社會,要積極營造全面懂法、信法、守法、護法的良好社會環境,凝聚起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法治社會新常態包含以下內涵:一是積極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積極培育社會居民的法治意識;二是要在法治框架內創新社會管理機制,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方法,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社會治理體系;三是讓法律賦予社會治理主體行使社會管理職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並對社會管理權力進行依法監督。

(四)環境保護中的新常態。

一方面,由於過去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使得當前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有的甚至達到和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值,在降低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使得公共部門進行環境治理的經濟和政治成本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着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需求和期望不斷增加,使得政府進行環境治理面臨着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如果環境治理成效不明顯,很容易消弭羣眾對公共部門的認同度、支持度和信任度,消耗公共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五)文化建設中的新常態。

在全面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衝擊越來越大,文化的多樣化、多元化特徵日益突出,價值混亂、價值墮距、價值真空等險象叢生,使得文化綜合體系難以有效建立,主流價值觀混亂且缺乏全面有效的信仰驅動。當前,一方面日益發達的互聯網等現代文化傳播渠道,為人們便捷地享受文化權利提供了機會和平台,另一方面還不能夠真正完全、高效地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

二、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現代治理水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新常態下,我國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總目標就是要實現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公共治理現代化,就是要不斷實現社會管理和治理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制度化、透明化、協同化。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總體上不斷提升。

(二)社會發展對公共管理技術手段的要求越來越高。

隨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不斷髮展,為實現現代管理和良好治理提供了更好的現代技術和手段。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並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門户網站、官方微信、協同辦公平台等建設。但是,與社會發展步伐和公眾期待相比,公共部門現在的管理技術手段還顯得比較單一和落後,難以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三)公共管理組織目標與個體自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當前,中央大力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查處了曝光了大量貪污受賄、違法亂紀的黨政幹部。作為公共組織中的個體,深處組織文化和倫理價值體系這個“大染缸”中,勢必會發生“染缸效應”。健康的組織文化體系會使公共管理者個體發生積極反應,主動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約束。相反,發育不良的組織文化和價值體系,容易使得公共管理者個體陷入道德困境,不顧法律政紀和道德意識的約束,產生權力尋租和貪污腐敗行為。

三、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髮展的出路探析

(一)努力提升公共管理組織的綜合治理能力。

作為公共管理部門,要積極適應新常態,主動轉變角色定位,不斷完善職能職責,通過加強管理管理能力學習和職業倫理培訓、建立完善幹部選拔任用和激勵機制、落實績效治理機制等方式,提高公共部門人員的綜合治理能力和職業道德水準,增強服務意識、迴應能力、效能觀念和法治意識,切實提高公共管理人員解決各種公共問題的綜合性能力。

(二)不斷加強對現代公共管理技術和手段創新。

要積極適應新常態下的新技術要求,組建優秀的公共管理技術團隊,充分把把GIS技術、數字治理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物聯網技術、智慧政務技術、績效治理技術、風險評估技術、公共危機應急管理及預警技術等充分運用於現代公共治理實踐過程中,為提高公共管理績效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現代技術支持。同時,加強對全體公共管理者的現代技術應用培訓,提高公共管理隊伍的現代技術綜合應用水平,確保現代技術切實用好、用活、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積極塑造公共管理的核心價值體系。

應在改善公共管理者待遇、完善公共管理者違法違規懲戒體系的前提下,不斷加強對公共管理者進行職業倫理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公共管理者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管理觀和發展觀,將權力關進制度和道德的“籠子”裏,使得公共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能夠同時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與監督,實現社會公共價值與自我人生價值的積極結合和有機統一。結束語當前,“新常態”一詞已成為官方話語體系中描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變化的非常重要的綜合性詞彙,並煥發出新的豐富內涵與歷史穿透力,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在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着新的變化、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同時也意味着新的機遇與挑戰。解除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困境,是一個長期的時代課題,需要公共管理部門和管理者主動作為,積極探索,不斷找尋新的方式和出路。

參考文獻:

[1]張再生,白彬。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困境與出路[J]。中國行政管理,2015,03:38-42.

[2]王資博。“新常態”研究述要[J]。重慶社會科學,2015,04:32-41.

[3]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01:5-18.

[4]劉濱。“新常態”視閾下創新社會治理研究[J]。黨史博採(理論),2015,09:48-4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yqgy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