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企業文化 >員工思想 >

管理學發展及其方法論問題(精選多篇)

管理學發展及其方法論問題(精選多篇)

第一篇:管理學發展及其方法論問題

管理學發展及其方法論問題(精選多篇)

文章標題:管理學發展及其方法論問題

一、引言

談到中國式管理,人們就會聯想到易經、孔子、道、仁義等,甚至有學者把中國式管理分四類:由儒家思想及於現代管理;從《孫子兵法》演繹出的經營謀略;中國帝王學與企業管理;禪宗與管理人員個人修煉。但無論哪一類、哪一種管理思想,無不涉及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無不出自於古代中國的政府

管理社會的思想。而且,如果説到真正具有“企業”意義的組織,最早也不過是近代史上外國人在中國投資開設的工廠或企業,而在傳統思想的組成部分裏,對於“組織”的概念除了“家”便是“國”了。因此,中國的管理思想脱離不了政府管理社會的窠臼,其思維結構、思維模式必然也帶有這種痕跡。

另外,雷原先生指出,“研究中國式管理必須從研究中國文化開始,只有抓住中國文化所揭示的最深層次的理念、價值觀,才能真正瞭解中國人。”而且他認為,要真正瞭解、把握中國文化,就必須瞭解農耕文明的特點。瞭解這種農耕文明為什麼會導致獨特的、不同於西方的管理思維結構、思維模式?

還有學者研究得出觀點認為,中國人的某些思維結構的特點不利於大規模組織的生產。包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作者——韋伯,也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新教倫理,而中國卻缺乏這種宗教背景作為發展的動力。還有日裔美國學者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講到,中國的信任關係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因此在超越家庭以外的大型企業中,是一種低信任度的文化,缺乏量化思維,不善團隊合作等等,那麼中國企業的前途何在?這種單向度地批判中國文化傳統的做法,對中國式管理是一種悲觀的論調,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沒有深究中國式管理的內在思維結構和思維模式。

因此,對中國式管理模式的討論,必須從其內在的思維結構、思維模式之特徵開始,因為這些是構成中國式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其存在的最大理由。

二、集權式管理的思維結構和模式

由此,我們將開始來探討農耕文明下的思維方式的特點,首先,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因素。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的基礎,然而,每個民族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是極不相同的。尤其在生產力發展處於程度較低的階段,人們對大自然的依賴性很大,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環境的不同自然使一些民族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於從事農業,而另一些則適宜於從事商業、貿易。這樣,各民族在不同的環境下創造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體系。有的民族具有封閉性,而有的民族則具有開放性,如我國的傳統文化相對而言就具有封閉性的特點。

其次,不同的經濟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對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而中國長期處於小農自然經濟的形態,這種形式是以自給自足為經濟特徵的。因此長期以來我們形成的是重農輕商的傳統,因為只有農業可以循環生產,只有農業是可持續性的恆產,而有恆產才有恆心,社會才有穩定。雖然也有商品交換的存在,但是由於傳統的政治上的重農抑商,商品經濟在很長的時期都受到壓抑。因此在自然經濟成長下的農業文化,有一種求穩定的心理和觀念,這是統治者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也是政府管理社會的價值取向。

再次,不同的社會政治生活結構,決定了不同的政治文化體系。在我國古代,奠基於以小農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同時,血緣關係長期影響着我國社會,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長期保留了專制思想和家族觀念,人們對君權的認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長作風的存在,都是其表現。所以,不同的政治生活結構,就創造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培植不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態,形成不同的政治觀念,也就造成不同的政治文化。從政治文明的角度來看,這種政治文化確實與現代政治文明所強調的民主、獨立、自由等格格不入,但從另一方面看,在這種政治文化影響下的政府管理思想,在大到國家,小到家庭的組織管理中維持了那麼長的歷史,這在某種程度上説,這種管理是非常成功的,其合理的內核不應該被忽略。

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還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的構成理論,在農耕社會中,人們要取得理想的收成,必須具備有關天氣、播種以及收穫貯藏等方面的豐富知識,而在古代以父系家庭或家族為基本生產單位的情況下,此類知識往往靠家族內部的代相傳承。因此祖先不僅具有血緣傳遞的屬性,還兼有農耕社會的經驗傳遞這一屬性。滋生於農業社會的孝道理論於是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孝養,二是繼志述事。

《禮記·中庸》:“夫孝者(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實際上,有關於“人”的原初觀念,就是農業社會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結合體,也就是説,人的構成與天地父母是分不開的,人既是天地的造物,又是父母的造物,於是人便成了天地二元和父母二元的結合體。這種自然及

第二篇:管理學方法論

課堂作業:

練習一:構建理論與形成假設

研究“為什麼有些公司的信息系統比其他公司更好?”這一問題

(1)提出與此研究問題有關的概念

信息系統,企業信息系統,構建信息系統的目的,信息系統的覆蓋範圍,信息系統的實施條件,信息系統管理模式

(2)提出有關的假設

假設1:有些公司的信息系統構建目的比其他公司更明確。

假設2:有些公司的信息系統覆蓋範圍比其他公司更廣泛。

假設3:有些公司信息系統實施的條件比其他公司更有利。

假設4:有些公司信息系統的管理模式比其他公司更先進。

練習二:概念性操作

為下列每個企業管理中常用的概念提供兩個以上不同的操作變量。

員工士氣,組織氛圍,組織文化,領導,激勵,商業倫理,生產效率,競爭力,民主,獨斷

1、員工士氣

(1)員工的需求:人的行動往往是由於有需求才進行的,企業只有滿足了員工的需求,才能夠要求員工行動,提高員工的士氣。

(2)良好的工作環境: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士氣。

(3)認可和讚美:人的天性是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美,員工的微小進步,我們應該及時給予真誠的認可與讚美,會提高員工的士氣。

2、組織氛圍

(1)明確分工:要從制度層面確定各個部門、工作崗位之間的明確分工。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合作是否順利是組織氛圍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明確的分工才能有良好的合作。

(2)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員工的工作激情,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勵、相互關心的組織氛圍,從而穩定工作情緒、激發工作熱情,形成一個共同的工作價值觀,進而產生合力,達成組織目標。

(3)領導者:卓越領導者及其領導藝術的發揮也影響着組織氛圍。

3、組織文化

(1)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精髓,它是企業組織在從事各類活動時用來解決各種問題的價值觀、深層意識和基本品質。理念文化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組織其他文化的走向,是一種深層文化。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業組織文化的重要媒介,它把理念文化落實實處,落實到日常工作之中。

(3)標誌文化:標誌文化是企業組織面向社會、反映到社會、提供給社會和市場、滿足自己服務對象某種慾望或需求的一切有形實體,它是企業組織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最終綜合體現。它包括企業組織面貌兩產品實體和服務等方面。

4、領導

(1)領導者必須有下屬或者追隨者。

(2)領導者必須擁有影響追隨者的能力。

(3)領導行為具有明確的目的,並可以通過影響下屬來實現組織目標。

5、激勵

(1)物質激勵:物質激勵是指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精神激勵:精神激勵即內在激勵,是指精神方面的無形激勵,包括向員工授權、對他們的工作績效的認可,公平、公開的晉升制度,提供學習和發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機會,實行靈活多樣的彈性工作時間制度以及制定適合每個人特點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等等。精神激勵是一項深入細緻、複雜多變、應用廣泛,影響深遠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倡導企業精神,是調動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方式。

(3)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6、商業倫理

(1)傳統倫理思想:商業倫理是一門關於商業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商業與社會關係的基礎。

(2)企業文化中的道德觀念: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商業主體應該遵守的商業行為原則和規範、應當樹立的優良商業精神等商業道德問題。

7、生產效率

(1)實際產量:每日的實際產出量。

(2)標準工時:每日的標準工作時間。

(3)實際人力:每日進行生產的實際的人數。

生產效率=(實際產量×標準工時)/(實際人力×(8.00小時-擋產工時+加班工時))

8、競爭力

(1)競爭對象:競爭力是對象在競爭中顯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種隨着競爭變化着的有通過競爭而體現的能力。

(2)競爭時間:要測定競爭力需要確定一個測定目標時間。因此它是一種隨着競爭變化

着的有通過競爭而體現的能力。競爭力包含在對象的現在,但它是對象未來可以展示的能力。

(3)競爭的未來和現在:競爭力的比拼不僅包括現階段的競爭,也包括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競爭。

9、民主

(1)政府:保護言論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權,保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保護人們組織和充份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機會。

(2)國家制度:在一定的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就代表了民主。

(3)憲法:規定了軍隊國家化,司法獨立和分權制衡。

10、獨斷

(1)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2)民主的反義:民主和獨斷是兩個相反的意思。此消彼長的關係。

(3)盲目、自大:不聽取別人的建議或者意見。

第三篇:管理學方法論

一、

方法的基本含義是辦法、技術、手段,方法論是對方法的理論探討,而管理學方法論則是指管理學界在研究管理問題時所採取的各種方法的理論,它們以一定的學説為指導,彼此之間往往相互交叉並補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對方法的反思。管理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曾出現了科學管理、組織理論、系統理論、決策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等多個學派。每個流派的觀點都可以看作其方法論的體現,我們不必對所有的方法論進行探討,在林林總總的管理學方法論中我們只需要對主流方法論進行探究便可對管理學方法論的基本思想有大致的瞭解。

二、

整體來看,管理學基礎方法論主要包括實用主義、實證主義、方法論個人主義、方法論整體主義,下面以泰勒和法約爾為例討論以上方法論。

1、從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來看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方法論個人主義。 實證主義宣稱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本質上是同類的,社會現象可以用自然科學來解釋,強調觀察、試驗、分析、歸納及檢驗並提倡價值中立。泰勒在科學管理中就是採用使用試驗方法來研究管理的,他的三大試驗奠定了科學管理的基礎,事實上,管理真正成為一門科學,就是從泰勒的一系列管理試驗開始的;觀察是泰勒實現管理科學化的第一步,三大試驗中有兩項就用到了觀察法,同時泰勒首先把分析引入工廠車間,根據工作確定工作定額又把定量分析引入管理領域,最終將工人多年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技巧歸納整理形成科學方法。

方法論個人主義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都可以歸結為人類個體行為理論,即將個人行為擺在第一位。泰勒非常注重個人行為的分析,泰勒認為只要個人生存率達到最高,企業的生存率就能達到最高,他的目標是使每個工人的平均產量增加,同時泰勒的個人主義思想還體現在一流員工、分工、差別計件工資制、工作研究上。

實用主義特點在於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和“行動的成功”,它推崇效用至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嘗試和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則,而泰勒的管理哲學是一種效率哲學,這就與實用主義天然結合在一起。

2、從法約爾的管理過程理論來看方法論整體主義。

方法論整體主義包括三層含義:(1)社會整體大於部分之和;(2)社會整體顯著地影響和制約其部分的行為或功能;(3)個人的行為應該從整體社會系統的宏觀或社會的法律、目的或力量演繹而來,從個人在整體中的地位演繹而來。法約爾的研究是從辦公桌前的總經理開始向下發展的,他的整體理論是以作為一個整體的大企業為研究對象的,他的身份決定了他的管理理論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企業,研究對象決定了研究方法,因此,其在研究過程中也必然是以整體主義方法論來研究的;另一方面,法約爾的理論核心在於組織,他提出了社會有機體的概念,認為管理活動的基礎為社會有機體。所以,其理論本質決定了其採用方法論整體主義。

第四篇:管理學發展及其重要性

管理學發展及其重要性

【摘要】 管理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方式,有了人就出現了管理的問題。管理思想來源於管理實踐,是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我們把系統的管理理論出現以前的管理思想史分為兩個主要階段,18世紀是這兩大階段的分界線。經典管理理論出現以前的管理思想是非常樸素的、直觀的,雖然在軍隊管理、國家行政管理、教會管理等 方面的管理思想已經極其豐富,但這些思想主要還是停留在經驗描述或類比思維的階段,不具有系統的理論形式。18世紀到19世紀末,是現代管理理論的萌芽階段。

【關鍵詞】管理學管理的發展管理學的目的管理學的重要性

管理學的最新發展是對稱管理學。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管理是科學管理的真諦;有沒有做到對稱管理,是企業成敗的最根本原因。對稱管理學是我國著名管理學家陳世清先生運用對稱方法,通過對海內外典型企業作典型分析,建立起來的新經濟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模式。對稱管理學是與和諧社會相對稱,與科學發展觀、創新戰略(“藍海戰略”)相吻合的管理學;觀點與方法有原創性、前沿性與時代的必然性,是第一個中國人的原創性管理學體系,是第一個中國人的原創性經濟學體系的運用和延伸。

【管理的目的】:

任何領域的管理目的,都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管理目標,即追求最佳效率和效果,使組織以儘量少的資源而儘可能多地完成預期的合乎要求的目的.

管理學從哪兒入手?這在學術發生學和發展史上,也有着明顯的變化。從世界角度看,管理學理論的切入點,隨着這一學科的誕生和發展先後有着轉移。整體發展趨勢是由着眼於企業內部變為着眼於企業外部,由追求確定性變為重視不確定性。

從管理思想方面看,我國古代的很多典籍記載了至今仍有價值的管理原則與原理,通過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我們的學習,我們對其有個初步的瞭解。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姜尚就著《六韜》、《三略》,闡述了冶理國家和管理和管理臣民的理論。在春秋時代,我國早期的管理思想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在其著作《孫子兵法》中就明確地提出了計劃管理的思想,指出:“多算勝,少算不勝”。在古希臘,著名的哲學蘇格拉底認為管理具有普遍性。他公元前2014年左右頌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許多條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貸、最低工資、會計和收據等經濟管理思想。在《聖經》舊約全書的《出埃及記》中也體現了管理的公權原則、授權原則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從管理實踐來看,人類進行的管理實踐,大約已經超過6000年的歷史。埃及金字塔、巴比倫古城以及我國的萬里長城等,都是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上偉大的管理實踐,如果沒有合理的設計的管理,根本無法完成。[1]

有着上述管理思想與理論為基礎,到了20世紀60年代,現代管理學孕育而

生,隨着時代的變遷,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出現,世界形勢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面對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等新形勢的出現。企業之間競爭加劇,聯繫增強,管理出現了深刻的變化與全新的格局。只有一個好的現代化的管理才能使各自能在社會長久生存。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管理出現了一些全新的發展趨勢。

現代管理理論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論的綜合,是一個知識體系,是一個學科羣,它的基本目標就是要走在不斷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面前,建立起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自適應系統。然而要使這一系統能夠得到持續地高效率地輸出,不僅要有現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組織,而且還要有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來構成現代管理科學。

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首推泰羅和法約爾。他們2人具有一致性,但泰羅偏重技術和思想,法約爾偏重體系和概括,所以,從學科體系上看,法約爾的影響更大,他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形成了庫恩[13]所説的範式地位。在法約爾的體系裏,“計劃”首當其衝,而且由他開創的管理職能理論中,計劃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後來的管理學建構,絕大多數是從計劃入手的。在法約爾體系的影響下,相當多的管理學者都把計劃作為管理學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有了計劃,才有執行計劃的組織;有了組織,才有組織運作中的指揮、領導和激勵;有了組織運作,才有了協調和控制,而控制又提供了計劃的反饋。不同職能相互連接形成閉環循環。不論是三職能説(如戴維斯)、四職能説(如特里和早期的紐曼)、五職能説(如孔茨)、七職能説(如古立克)[14],還有其他眾説紛紜的學説理論,只要是管理過程學派,基本上都恪守這種框架。儘管關於管理職能的邏輯關係一直有爭論,甚至是很激烈的爭論,但最多的是關於不同職能之間的邏輯關係辨析,以及職能之間的類型學劃分等看法上的不同,這一學派至今都是在努力完善這一範式,尚沒有突破這一範式的跡象。

法約爾體系有着無可置疑的經驗支持和實用價值,至今依然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地位,然而,如果從學術發生學的角度看,法約爾體系有着早期社會科學研究的共同性問題。這種問題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立足於建構主義,二是缺乏證偽檢驗。這不能苛求法約爾本人,任何人都無法超越時代的限制和學術發展水平的限制。在法約爾的時代,建構主義和經驗理性,是當時各種社會學科的共同特色。這種時代侷限對學科發展的影響,可以由後來的學者予以突破和發展,後人如果不能做到理論上的與時俱進就是失職。如果從哲學角度看,法約爾的時代正是哲學上建構體系的時代,而在他之後,分析哲學的興起,似乎在管理學界並未引起相應的變革(國外一部很有名的哲學經典選編,18世紀分冊命名為《構建體系的時代》,20世紀分冊命名為《分析的時代》,就反映了這種時代變化)[15]。儘管20世紀以來哲學方法論有着重大發展,但是,管理學似乎依然處於建構時代,尤其是立足於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學者(這裏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是從哲學流派的嚴格意義上論證,不是現實中對這兩個詞彙的非學術解釋),雖然也引入了一定的代表20世紀思潮的分析方法和證偽方法,但法約爾的範式有足夠大的容量,管理學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尚未形成動搖這一範式的思想革命。對法約爾範式衝擊最厲害的,是巴納德[16]的社會系統學派。

21世紀人們的倫理將發生全新的變化20世紀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20世紀眾多約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約束因素在21世紀發生變化之後,作為管理的出發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然而,重利不重義的20世紀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應該轉為全新的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以此來構造未來的社會和經濟體系。21世紀的管理學將覆蓋全新的管理倫理、管理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現在開始探討未來的管理倫理也許會給從今天走入未來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幫助。

信息爆炸將導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難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是信息爆炸的世紀,信息越是充分越是豐富,人們就越難及時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現今更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與技術。信息社會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無援的船獨自在大海中尋覓。從所需信息的角度來看,一個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擁有者,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可能是21世紀市場營銷全新觀念和體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體?

組織將在更大的範圍內謀求整體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類只擁有一個地球,21世紀的人們將更多地體會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愛,人們將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國界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此意義上,人類是一個整體,他們將沒有國界,人類的經濟行為將從全球的長遠角度來考察。如果説20世紀的那些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還僅僅從比較利益、突破市場壁壘、謀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發,那麼21世紀的跨國企業也許應為全球經濟的發展、人類福利的增長而設想,這是否是天方夜譚?

組織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後才能有發展。21世紀中企業應以什麼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在此,以商業企業為例説明管理學的重要性。

(1) 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有句眾所周知的名言:“辦公室就是辦人。人才是利潤的最高商品,能夠經營好人才的企業才是最終的贏家。”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從這個角度來説,人才是企業之本,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一個能用好人的企業,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企業。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其長處,也必然有其短處。長處固然值得發揚,而能從短處中挖掘出長處,由山用人之長髮展到善用人之短,使用人藝術的精華所在。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人,隨着條件的變化,人的短處也可能變為長處,其長處也可能變為短處,因此在用人問題上不能機械行事,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管理者的職務中正有一項是處理好用人問題。

(2) 質量是產品的靈魂,企業的生命,質量已成為現代企業成敗的關鍵,一個沒有質量意識,不想市場提供優質商品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可言的。企業想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並贏得長久的發展,除了接受全面質量管理外,別無選擇。質量管

理的目的便是為了保證質量,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 “溝通”已經成為當今最流行,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在工作中,上下級,同時間有效溝通已變得非常重要。松下幸之助關於管理有句名言“企業管理過去式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管理與溝通密不可分,溝通滲透於管理的各個方面,只有將溝通貫穿於企業管理的始終,才能讓企業在成功的道路上穩行。

溝通的管理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如同激勵員工的每一個因素都必須與溝通結合起來,企業發展的整個過程也必須靠溝通。正如沃爾瑪公司總裁所説:“溝通是管理的濃縮。”而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即為有效溝通。

(4)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指出:“決策是管理的心臟,管理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的,管理就是決策。”而決策的正確與否決定了企業的成功與否,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説,任何一家企業的成功,都是決策的成功,任何一家企業的失敗,都是決策的失敗。決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信息的投入和產生的過程,決策離不開信息,善於捕捉,利用有價值的信息是成功的前提。在商業競爭中,對市場信息尤其是市場關鍵信息的把握的速度與準確性,對競爭的成敗有着特殊的意義,成功的管理者對關鍵信息的把握往往有出色表現,他們往往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宏觀把握,微觀處理,決策果斷及時。

(5)授權的成功與否從大方面講,決定着企業的興衰成敗;從小方面講,形象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授權必不可少,勢在必行。知名國際戰略管理顧問林正大説:“通俗地講,授權就像放風箏,部署能力弱線就要收一收,部署能力強了就要放一放。”一個高超的管理者就是一名放風箏的高手。手下的人才就是一隻只可以放飛的風箏,他們的特點不同,但管理者要把他們一個個放飛天空,但無論他們飛的多高,管理者手中總有一根堅韌的線,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一個稱職的管理者應該是放風箏的高手,而不是扎風箏的工匠。

管理在一定意義上説就是原則,制度和程序,就是明確,有效的授權。

(6)企業管理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不斷降低成本。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新現實》一書中對成本有一句非常精闢的話,他説:“在企業的內部,只有成本。”加強成本控制與管理,樹立全方面的成本意識,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最緊迫最核心的問題之一。降低成本需要靠管理者從內部抓起,建立起嚴格的成本監控系統,加大考核力度,通過這種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從能源,勞效,採購等各個方面開源節流,嚴格控制成本。

成本是企業市場競爭成敗和能否取得經濟效益的關鍵,是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要繼續推行目標成本管理,全面實施成本控制,將成本控制從“事後控制”轉向“現場控制”和“事前控制”。企業只有維持和控制經營成本,才能在競爭中取勝,並在變化不定的外在市場上贏利和生存。

(7)企業經常面對的都是看似瑣碎,簡單的事情,卻最容易忽略,最容易錯漏百出。其實,無論在企業也好,個人也好,無論有怎樣輝煌的目標,但如果在每一個環節連接上,每一個細節處理上不能夠做到位,目標就會被擱淺,而導致之中的失敗。“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細節上較量是管理上的高級要求。

(8)如今“危機管理”這一管理新理念已成為“時尚”,危機意識是管理者最應該具有的。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每個企業都具有某個危機時刻,此時就需要管理者力挽狂瀾,果斷採取措施,英明決策。

四.總結

其實不單單是在商業企業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見到管理學的身影。 管理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而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企業競爭等重要

方面都需要管理學的支持,所以在未來的日子中管理學也勢必會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

第五篇:管理學研究方法論-第3次作業

第三次閲讀材料及作業要求

一、閲讀材料

1、閲讀著名管理學家弗魯姆《期望理論的起源》。

2、閲讀著名管理學家奧爾德姆等《工作特性理論是如何形成的?》。

3、閲讀rugman&cruz的《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

二、作業要求

1、請談談弗魯姆《期望理論的起源》對理論構建的啟發。

2、請談談奧爾德姆等《工作特性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對理論構建的啟發。

3、請分析rugman&cruz(1993)《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的理論構建方法。

三、其他要求

1、每位同學要獨立完成,不能互相抄襲。

2、請在3月27日之前完成,並以永久文件形式準時發到羣共享。

3、請在3月28日上課進行提問和討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qiyewenhua/yuangongsixiang/zqw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