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推進智能運檢創新建設工作彙報

推進智能運檢創新建設工作彙報

推進智能運檢創新建設工作彙報

推進智能運檢創新建設工作彙報

 

一、背景

“十三五”以來,隨着浙江主網交直流混聯的結構性變化,輸變電設備規模的迅速增長,第三代智能站一鍵順控、自動巡檢、移動作業等智能運檢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當前的“大檢修”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電改形勢下的企業發展需求和電網設備發展的新形勢,迫切需要在原有的生產組織體系上做一些優化提升工作。以人力資源投入為主的傳統運檢模式對公司運檢安全、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形成制約,需要不斷挖掘管理和技術創新潛力,以內部管理提升和新技術應用為抓手,加快智能運檢體系建設,應對運檢專業管理的新挑戰,有效解決重大電網、設備事件的統籌指揮決策能力不足,生產業務實時管控力和專業管理穿透力不夠等方面的問題。

二、智能運檢體系管理創新

運檢專業不斷轉變思路、調整目標,堅持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兩手抓,在確保安全與穩定的前提下,按照“1+1+N”即一個生產指揮中心、一個智能運檢管控平台、N個智能新技術應用的建設思路,通過實施設備主人制、推行綜合檢修模式、開展運檢一體化和市縣聯動機制,全面推動運維檢修模式調整,全面構建基於智能運檢“更集約、更扁平、更專業、更統籌、更高效、更面向現場”的生產指揮體系

“一個指揮中心”:設立一個生產指揮中心,主要實現生產計劃管理、生產信息彙集、檢修作業現場管控、風險預警管控等功能,指導並監督各單位生產指揮中心業務開展。當調控的信息或者現場設備故障後,指揮中心能第一時間通過現場的視頻、監測等信號立即開展分析,快速的制定檢修方案,壓縮中間指揮層級,指令直達班組和現場,改變以前層層傳遞信息、多頭指揮處置的管理流程,實現信息共享、專業協同和運檢資源的統籌調配。

“一個智能運檢管控平台”: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個信息集成共享、量化分析、設備精益管理、業務集約融合的綜合信息平台。將現有的運檢信息支撐系統進行綜合集成,實現數據貫通共享和大數據挖掘應用,形成集信息彙集、過程管控、預警研判、指揮協調功能於一體的集約化指揮管控中樞,為生產指揮中心提供支撐。

 “N個智能新技術應用”:大力推廣機器人、無人機、工業視頻、輔控系統等N個智能新技術應用,一方面作為指揮中心的“千里眼、順風耳、無影手”,延展指揮中心對設備、作業、人員的管控手段直達作業現場一線,另一方面替代繁瑣、重複的人力作業,釋放人力資源效能,最終實現運檢現場的穿透管控和作業效率的提升。

三、加大智能運檢新技術應用

一是全面應用視頻監控技術。全省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和110千伏及以上重要輸電線路和輸電通道全面覆蓋視頻、輔控監視裝置。通過視頻圖像監控進一步拓展生產指揮中心作業管控視角,實現對設備運行狀況的全方位監控,對生產現場的安全監管,對運行操作的監護及預警。

二是推廣無人裝備技術。利用智能巡檢機器人代替人工開展紅外測温、表計抄錄、缺陷跟蹤、設備狀態核查等工作。2017年底前,實現全省5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覆蓋率100%。推廣無人機巡視,目前浙江電網已配置線路巡視無人機84架,解決地面人工線路巡檢精度低、勞動強度大、存在巡檢盲區等問題,最大限度發揮人員、裝備的作業互補,將有限的人力投入到缺陷分析和故障研判。

三是大力推進運檢移動作業。目前已開發輸變電巡視、檢修、驗收、隱患排查等共9款APP,實現生產一線工作無紙化和痕跡化。2017年已在4家試點單位試運行,其中特高壓換流站年檢修和變電巡視2個移動APP已應用於金華換流站的賓金直流年度檢修和紹興換流站年度檢修工作中,明顯提升了工作效率。

試點物聯網技術應用。依託RFID、二維碼、智能芯片等物聯網技術,建立設備的全壽命身份標籤,將現場電子標籤與PMS2.0設備台帳相關聯,以工作任務為引擎,配套移動作業,快速定位現場巡檢設備和巡視工作內容。貫通設備之間、人與設備之間智能互動的“最後一公里”,實現智能電網“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融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1g5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