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課題工作研究報告多篇

課題工作研究報告多篇

課題工作研究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研究的課題工作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留守兒童一走進我們的視野,就帶有巨大的衝擊力。

首先是數字上的龐大驚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0.95%。抽樣數據,推算出當年十四歲及以下留守兒童的數量約2290.45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到1981萬人。20xx年5月23日,首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行動研討會”公佈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是近20xx萬人。

其次是極端個案的羣體亮相。監護人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許多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得到醫治,溺水、觸電、車禍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許多留守兒童還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標,綁架、拐賣、xx、誘姦案件時有發生。

再次是暴露的問題觸目驚心。大量的留守兒童與父母處在一種天各一方的極不人道的親子關係模式裏,由於缺乏來自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家庭教育和監管,許多兒童過早地承受着成人社會的各種壓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嚴重問題。曾有權威媒體在公開的消息中説,全國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來自留守家庭。

可以説,無數農村留守兒童正有意無意地成為一個家庭、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面對着數以千萬計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試問: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否漏算了一代農村兒童的代價?正如相關專家所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狀況造成的,是社會轉型中的成本和代價,這個成本和代價需要政府、社會來共同承擔,而不是獨靠農民自己來扛。關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是關注祖國的前途未來。切實關注和解決中國農村留守孩子問題,既關係到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又關係到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更關係到我們這個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仙居是荊門一個偏遠山鄉。全鄉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20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全鄉現有中國小5所,國小教學班28個,中學教學班15個;全鄉中國小在校學生1795人,其中國小生948名,國中生847名。全鎮2.5萬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達1.2萬人次以上,農村留守兒童(含學齡前兒童)總數達600多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外出務工隊伍在不斷擴大,每年外出務工人口已超過全鄉總人口的28%,約佔1.5萬人,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鄉農村,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荊門市授予“示範家長學校”稱號,20xx年5月,仙居中心國小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找準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為教育這些“留守兒童”尋求策略措施,我們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

二、國內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20xx年5月,教育部召開了中國農村留守學生問題研討會。在此前後,中央教科所、江蘇、河南等地的一些專家學者,對農村留守學生的一般問題進行了研究。20xx年5月,全國婦聯等單位組織召開了“中國農村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和他們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問題”研討會,在呼籲社會各界積極關愛農村留守學生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們欣喜地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團體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活動日漸升温,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進而引起學術界、文藝界及媒體對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高度關注。20xx年春晚農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國花,同是中國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淚的夢想與企盼!一部以關愛留守孩子為題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開上映,感動了眾多觀眾,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影片中出現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場面也很快得以從影片中走下來,來到全國許多農村留守孩子的現實生活中。長篇報告文學《農村留守孩子,中國跨世紀之痛》、《傷村: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憂思錄》、《世紀之痛:直擊農村留守兒童生存難題》以及長篇小説《空巢》、《守望》、《當着落葉紛飛》等相繼出版,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新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正在向我們走來……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實驗,探索出仙居鄉區域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學生教育的方法、途徑,不斷強化教師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斷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不斷深化學校的教育工作。

——通過實驗,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留守學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強。培養留守學生的創造能力、生存能力,為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實驗,切實減輕家長負擔,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力量。

——通過實驗,撫平留守學生殘缺的家庭感、親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現狀調查研究

通過調查,瞭解仙居鄉區域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現狀:瞭解當前農村中國小教師對留守學生教育的認識和方法;瞭解留守學生家長對留守學生當前教育現狀的評價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學生不良品德、學習、生活現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學生良好品德、學習、生活現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影響的若干因素。(4)分析當前廣大農村中國小教師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的認識及所採用的方法。(5)分析教師自身師德及業務水平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的影響。(6)分析家長及監護人自身文化素養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的影響。(7)分析社會環境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的影響。

3、個案研究

(1)對品學都存在問題的留守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2)對品學兼優的留守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3)通過對比以上兩種留守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4、對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已有的經驗,指出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記錄實驗中的各種情況及數據,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不斷總結,為今後的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參考。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及對象

(一)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以教育理論、學生心理學理論為研究基礎,探求影響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的種種因素和改進辦法。蒐集資料綜合採用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和個案研究法等。整理資料採用教育統計法、枚舉證明的分析方法等。

具體説來,本課題針對調查出的留守學生不良品德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問題採取以下幾點實驗方法:

1、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掌握其個人情況。

2、創建“留守兒童之家”,真情關愛,活動上優先安排,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定期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

4、設立親情熱線,班主任定期與留守學生父母及監護人進行交流與溝通。

5、優化“家長學校”管理,定期對留守學生監護人進行培訓與指導。

(二)課題研究對象

這次調查共選取了我校12個教學班進行,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兒童102人,留守兒童佔的比例為18.34%。留守兒童中男生人數為57人,女生為45人,

研究對象留守情況調查統計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 父母雙方都不在家有55人。 與爺(外爺)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 與姑姨等親屬生活的有34 人。

研究對象留守情況調查統計分析:

從統計表的數據中,我們發現:父母雙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人數居多。其中與爺(外爺)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兒童佔多數,佔該類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兒童人數較少。其中留母親在家看護的佔多數,佔該類的75%。留父親在家看護的較少,可以看出,父母單方在外地務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親為主。從留守兒童的性別統計中,我們發現,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兒童,男同學居多;父母雙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女同學居多;反應出父母在外地務工的心裏:“把女孩子留給間接監護人照看父母比較放心”。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的。

六、研究過程、方法及結果

1、調查仙居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1)調查仙居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各年級的分佈情況。

一年級9人; 二年級11人;三年級18人; 四年級19人; 五年級21人; 六年級24人。

仙居中心國小共有留守學生共102人,佔總學生人數的18.34%。從各年級留守兒童的人數上看,留守兒童在中高年級人數居多,佔中高年級學生總數的近40%,特別是六年級學生留守人數最多,留守率高達34.7%。從性別上調查發現102名留守兒童中,男生人數要高於女生人數。除四年級外,其他各年級男生人數都略高於女生人數,六年級男女生人數差距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調查仙居國小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

從調查統計的信息中我們發現:仙居國小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共47人,少於父母雙方外出人數,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有55人。五六年級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級,一二年級的人數最少。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情況與孩子的年齡成正比。留守兒童年齡偏大的,父母外出務工的人數較多。父母在外出務工前,充分考慮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監護人監護而照顧好自己的問題。

(3)調查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家庭對教育的認識:認為學習重要佔34%;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的用場佔16%;認為讀書主要是父母盡義務為子女混文憑佔37.5%;認為順其自然佔12.5%。 直接監護人教育 對學習要求嚴格佔35.6%;無時間顧及佔47.8%;任其自由發展佔16.6%。 隔代監護人教育 76%認為是迫不得已;重養不重教佔73.3%;重教而力不從心佔26.7%。

(4)調查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學習現狀。 為了更真實的瞭解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學習狀況,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們通過家訪、個別座談、課堂觀察、作業檢查、學科成績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全校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並將調查的具體信息統計如下:

學習優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 較差的有44 人。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存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呈現出明顯的兩級分化的趨勢。學習狀況在良好和中等檔次的人數僅佔留守兒童總人數的30%,而且這種現象在三、五、六年級的留守兒童中表現最為明顯。從各年級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狀況的人數上做進一步分析,發現中高年級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兩級分化現象嚴重,三、六年級學習狀況較差的人數最多。

2、抽樣調查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

(1)查找課題研究典型,選取研究樣本。

我們在中國小各年級留守兒童中分性別、學習狀況(校內、校外)、家庭監護狀況等因素,選取學習狀況優秀、中等和較差的留守兒童(抽樣50名)進行深入調查。

(2)編制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調查問卷。

根據我們在調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參考課題的調查問卷資料和我們在調查中掌握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分別從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及對教育的意識、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學習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個板塊來設計調查問卷的題目,以選擇和判斷題型為主,適合所有留守兒童的調查。

(3)對研究樣本(抽樣50名)進行問卷調查。

我們對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進行分類統計,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臨時監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數佔總數的31%,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8%,主要是祖父母。這類監護人基本無法指導學生的家庭學習。從學習習慣看,監護人的學歷越高,優秀學生佔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則相反。因此,監護人的學歷高低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習習慣養成。

父母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習慣狀況的影響。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父母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的習慣狀況明顯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兒童的習慣狀況差。前者的優秀學生率僅有18%,而較差學生率卻達到46%。後者優秀學生率達46%,較差學生率為27%。在深入的調查中我們課題組成員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邊生活,對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學習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學習興趣與態度比較。

調查結果分析:在學習興趣方面,雙親留守兒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兒童低,但比“媽媽一人外出”打工兒童高。相對而言,“媽媽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兒童學習興趣最弱。此類留守兒童教育與發展應當引起人們更多關注。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比較。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認為“很瞭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瞭解自己,這説明兒童總體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認識。但相比之下,留守兒童自我瞭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兒童。超過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時,近一半教師(47.6%)認為留守兒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兒童差一些。這説明,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儘管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時,19%的孩子有自責傾向,喜歡責備自己。這反映了農村兒童較嚴重的自責傾向。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人際關係比較。

在留守兒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另外34.1%的孩子則沒有這種密切的人際關係;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環境中很好地與人相處,具備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兒童的人際關係比非留守兒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兒童少於非留守兒童;在“不信任別人”方面,留守兒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數兒童(包括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對社會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與其家庭環境和社會支持有關。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情緒情感比較。

大部分農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夠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足夠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別為4.1%和4.8%)。相對而言,留守兒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兒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兒童具有較強的孤獨感;12.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恐懼;6.8%的留守兒童有抑鬱傾向,“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思”;22.7%的孩子有過敏傾向,“對一點小事都很敏感”。總之,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恐懼感和抑鬱感都要比非留守兒童高。

刻師問卷顯示:46.4%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牴觸情緒比非留守兒童要強一些。總體來看,部分留守兒童存在比較嚴重的消極情感。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比較。

農村留守兒童中近1/5的孩子比較衝動,情緒不穩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過6%的孩子具有較強的敵對性,“經常想大喊、打罵人、摔東西”。相比之下,留守兒童的自我控制力較低,與“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雙親留守兒童在某些行為問題上更為突出。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對監護人的問卷調查顯示:雙親留守兒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經常與人打架;雙親留守兒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媽媽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謊問題。可見,在行為問題方面,雙親留守兒童更加值得人們關注。課題組訪談發現,很多教師和校長反映父母雙方外出的留守兒童在打架鬥毆、迷戀上網、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較明顯。這些孩子的教育是學校“老大難”問題。

3、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習慣培養模式。

(1)重新確立研究對象

在抽樣的50名留守兒童中按年級、年齡、性別及調查的現實狀況。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學習情況較好和欠佳兩種情況選典型)。在班級中建立完善“實驗留守兒童”幫扶制和夥伴制,並對他們進行長期結對幫扶。

(2)建立典型留守兒童檔案。

揩研究典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習慣的原始信息製表編冊,建立留守兒童個案檔案,便於跟蹤研究。

具體做法及結果如下:

(1)對“實驗留守兒童”進行測試,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兒童(男女各10名)作為優生個案,測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為後進生個案,並建立“實驗留守兒童”個案檔案。

(2)收集優生個案的評價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同學的評價)、實物材料、檔案材料。

(3)對優生個體進行訪談、觀察,整理出每個優生個案的家庭教育和習慣培養模式。

(4)對所有優生的模式進行歸納綜合,找出其共同特徵,運用抽象方法,建構理想的適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習慣培養模型。

(5)用同樣的方法建立典型後進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習慣培養模式。

(6)通過理想模型與後進生的對比,提出後進生的家庭教育和習慣矯正模型假設,制定培養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習慣培養的方法。

七、調查研究結論

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兒童面臨諸多生活挑戰。人們比較多的關注到留守兒童在行為約束、學習輔導等方面的缺乏,認為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我們的調查來看,這些問題當然都存在。但是,我們發現,這些正處在成長髮育時期的兒童,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還面臨一些更基礎性的生活問題。

(一)日常生活質量下降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雖然父母外出打工後家庭的收入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強,但是很多留守兒童的生活水平卻並沒有隨着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而有所提高,相反,卻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伙食水平降低。父母外出打工後,農村留守兒童的伙食水平進一步下降,主要表現為吃的花樣單一,只求填飽肚子,不講營養搭配。訪談中,很多家長告訴我們,爺爺奶奶在生活上是很疼愛和關心留在家鄉的孩子的,有了好吃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都留給孩子。但他們卻不懂怎樣真正的照顧孩子。這些老人一生過慣了苦日子,自經歷了吃不飽和穿不暖的年代,現在能夠讓孩子們吃飽飯,他們已經感到很滿足。他們的生活觀念很難改變,即使往家裏寄再多的錢也捨不得花在吃的方面,就希望能多儲存一點錢。一位家長告訴我們:“我們外出打工,對孩子的生活肯定有影響。我們沒有外出打工時,即便自己吃得差,也要讓孩子吃好點。可是我父母就做不到這一點了。孩子跟我們説有時飯菜餿了,爺爺奶奶也捨不得扔,蒸蒸熱熱或是跟其他的飯菜一摻和照樣吃;水果壞了,削削也讓孩子那麼吃;蔬菜壞了,擇吧擇吧也照樣炒。這樣的生活肯定對孩子的身體有影響。這也不能怪我父母,他們那一輩人是從苦日子熬過來的,過日子特別節儉”。“其實我們除了給孩子學費外,也多給我爹我媽一些錢,就是想讓父母給孩子吃好一點,但兩個老人過窮日子過慣了,捨不得花錢買菜吃。説錢留給孩子上大學用。這也不能怪老人,他們就是那種生活,省吃儉用慣了,他們只知道人有飯吃就行,不知道沒菜吃影響孩子的健康”。

2、更加節衣縮食。我們的調查顯示,隨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確實出現了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花錢大手大腳、不知道節約的現象。但是,這只是極個別的情況,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並沒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經濟情況好轉而生活鋪張浪費,相反,由於他們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和不容易而更加節衣縮食。

一位六年級留守學生告訴我們:“我的衣服都是大姨家的姐姐穿過的,送我的。我自己很少買新衣服,我要節約父母打工掙來的每一分錢。”“我從來都不會向爸爸媽媽要零花錢。如果想買些小零食,我就會從每週的伙食費中節省出一些。我不想多花爸爸媽媽的錢,因為他們賺錢太辛苦了。”對有些花錢不節約的孩子,留守兒童對他們持否定的態度。有個留守孩子説“像我們這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孩子,都知道錢來的不易,都很節省。不過也有不節省的。我們班就有一個同學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而花錢大手大腳的,有時候錢不夠,還要和同學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太不懂事了”

3、家務負擔明顯加重。父母外出打工後,不管跟老人還是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孩子自己的話説:“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他們認為與別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幹不幹家務也覺得不自由。有時候,一些留守兒童通過儘量多做家務來獲取距護人滿意,家務已經變成一些留守兒童生活中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一位與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我們訪談時告訴了我們他的心裏話。他説“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出去打工的時候,我天天除了學習和玩耍之外,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回家有媽媽做好的現成飯菜,髒衣服只管往下脱,媽媽就會給我洗乾淨,根本不用我自己洗,至於收拾家、餵豬、做飯等家務活,更不會輪到我的頭上。可是現在爸爸媽媽出去打工了,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哥哥嫂嫂雖然對我也不錯,但還是感覺跟爸爸媽媽不一樣。他們也很忙,不僅要料理地裏的農活,還要照顧年僅3歲的小侄子。所以每當週末回家後,我都會主動承擔起收拾家、做飯、餵豬的活,有的時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也會把哥哥嫂嫂還有侄兒的衣服都一起洗了。有的時候,我一個人幹着幹着活就會悄悄地流眼淚,不是因為委屈,而是總在這個時候,就特別想爸爸媽媽,好想他們回到我的身邊”。

一些留守兒童也反映,他們有時候會因為幫助監護人照顧孩子、洗衣服、做飯等等家務而延誤作業。我們認為,雖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兒童來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這些家務一旦變成他們沉重的精神負擔或者是學業受到影響,這對兒童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4、衞生狀況變差。兒童良好的衞生狀況和習慣以及生理衞生知識的有效獲取和掌握,是保證其身體正常發育和成長的關鍵因素。但是,我們在訪談中發現,留守兒童在這方面的情況並不是很樂觀。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衞生狀況下降、衞生習慣變差及生理衞生知識指導缺失的問題。

父母外出打工後,一些留守孩子、特別是男孩子衞生狀況下降,衞生習慣變差。關於這方面的情況,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一位家長説:“我兒子很調皮,上個樹翻個牆什麼的,衣服就特別愛髒。孩子自己不會洗,我父母又照顧不過來,孩子經常穿得髒兮兮的,不像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穿得乾乾淨淨的。現在孩子小也不知道要好,我聽我娘説,孩子有時連臉都不洗,牙也不刷,吃了飯把書包一背就上學。放學回來餓了,手也不洗,抓起東西就吃。我們擔心孩子這樣下去,養成不講衞生的習慣,吃出病來就麻煩了”

我們的個案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雙方、特別是母親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衞生方面關懷和指導缺失。留守女孩子,特別是高年級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體正處於快速發育和變化的時期,她們更需要得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在生理衞生知識方面的關懷和教導。但是,由於農村學校對該方面的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變化出現時表現出極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學業隱憂頗多

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負面影響是非常突出的。由於很多孩子長期見不到父母而產生的強烈思親的感覺,導致他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滑坡;孩子在學習上得不到父母的督導而失去學習的自覺性和興趣;監護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對留守兒童學習監護無力以及其“讀書無用”的觀念,為一些留守兒童曠課、逃學以及輟學提供了保護傘。農村留守兒童使農村義務教育面臨着新的挑戰。

我們在與農村留守兒童討論父母外出對他們教育的影響時,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提到“長期見不到父母很難過,因為思念父母而不能專心聽講,學習成績下降”、“學習上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和督導,學習成績趕不上別的同學,不願意學習”、“貪玩,學習成績不好,自己管不住自己”。

1、監護主體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父母外出打工後,90%左右的農村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是留守孩子監護的主體。這個羣體的監護人普遍存在着年齡偏大、沒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體素質差的問題。由於他們中大多數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觀念落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約作用。

首先是來自監護人思想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這個監護羣體大多數人是文盲,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他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對有些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為不進行監督,而且為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

其次是來自監護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約。我們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大多數文知識水平有限,上過國中的人只有幾個。由於他們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無法也不可能給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幫助。在對留守兒童(抽樣50名)的問卷調查中,在留守兒童的課外學習輔導一項中,沒有任何課外學習輔導的比率佔76%,有條件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僅佔12%。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求助老師的比率佔44%;求助同學的佔28%;求助親屬的佔2%;只能靠自己解決的佔26%。在留守兒童個人期望的調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輔導的佔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身邊幫助自己學習的佔82%。可見,孩子們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滿足,家庭輔導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有些家長説:“把孩子留給老人帶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們只能給孩子做做飯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幫助孩子學習。如果我們在家,對孩子的學習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幫助和輔導”。

(三)性格形成偏差

根據我們對學校老師、學生和打工家長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和行為是正常的,與沒有外出打工父母的學生沒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們的個案訪談也發現,在父母雙方全部外出打工後,有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和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向、缺乏與同伴和監護人積極的交流和互動、缺乏自信。農村留守兒童反映,一些不懂事的男同學還是容易欺負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接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務工,大多數從事體力、餐飲和手工勞動,經濟上基本能夠保證其子女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但對孩子的學習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則很少,與子女聯繫的方式主要是靠電話,聯繫的內容也僅限於大致瞭解一些生活、學習情況。相當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在對“留守兒童”(抽樣50名)的問卷調查中,留守兒童與父母一週聯繫一次的佔16%;一月一次的佔32%;不定時聯繫的佔26%;很少和父母聯繫的佔25%。一月和父母聯繫一次的比率最高,很少或不定時與父母聯繫的比率較高,一週聯繫一次的比率最低。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缺少關愛,致使大多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缺乏溝通,對父母產生了隔閡感。大部分家長以為給孩子買幾件新衣服、買些好吃的就是對孩子的最大關愛,沒有意識到還需要與班主任、代課教師溝通,只注意孩子的身體,不注重孩子學習習慣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樣的學生受了氣也沒有父母撐腰。在對留守兒童(抽樣100名)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到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最缺少什麼時,選擇“愛”佔48%,比率最高。如果可以選擇,更願意與父母一起生活的佔85%,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邊,覺得自己不安全的佔49%,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邊,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學習沒人指導監督的比率最高,佔48%。這些留守孩子受欺負後往往變的越來越膽小怕事,有些孩子常常會選擇自己玩、少招惹同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一位留守兒童告訴我們:“我很想爸爸媽媽的時候,有時候説,有時候不説,我怕奶奶也想他們。和同學也不説,我就放在心裏,難過的時候,我就回宿舍,自己哭一場。我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軟弱,常常掉眼淚。”一位母親説,她的兒子上學後,有一次和小夥伴吵架,小夥伴説他“你爸爸媽媽離婚了,不要你了”。孩子回家後大哭,爺爺説他現在總是呆在家裏看電視,不願意説話。另一位家長説“我家孩子出生後就不在我們身邊,孩子從小就膽小,總是獨來獨往,性格有些孤僻、古怪,不太願意跟人交往”。家長們也反映,在外打工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大。孩子們表面上看起來都很懂事,很要強,不抱怨父母把他們留在老家,其實他們內心都很脆弱,把很多話都藏在心裏。這樣長期下去肯定對孩子不好”。

另一方面,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範,主要表現在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打罵老師和同學,甚至是長輩。訪談中我們發現,打工父母最擔心孩子除了學習不好、吃不好,生病之類的事情外,最大的擔心還包括:老人太嬌慣孩子、孩子學壞了、孩子不聽話等等。

(四)安全缺乏保障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很多打工父母對留守孩子最擔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問題。他們擔心孩子夏天到河裏游泳,擔心孩子打架鬥毆,擔心孩子登高爬屋,擔心孩子觸電等等一系列潛在的威脅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父母對留守孩子安全監護的缺失,使農村留守兒童的確存在安全問題和潛在的安全隱患。這種安全問題和隱患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輩監護人年老體弱,造成了他們對留守孩子安全監護的真空狀態。有一位農民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悲劇故事:“我們村出去打工的人特別多,孩子就都留給老人看管,有些老人不但照顧孫子孫女,還要照顧外孫。去年夏天,正是菜地澆水的時候,一個5歲的孩子跑到河邊玩水,掉到河裏淹死。奶奶覺得對不起兒子和孫子,也跳河自殺了”。第二個原因是留守兒童大部分是6-14、15歲之間的學齡兒童,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自律性比較差,他們好動、好玩、好奇心強,對一些較危險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斷和行動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劇的發生。所以,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加強有關安全意識和安全防範知識的教育培訓。

(五)農村義務教育面臨新挑戰

根據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們的反映,很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的學習投入確實增強了,但是,農村義務教育卻因為農民外出面臨新的挑戰。

訪談中我們發現,從七年級開始,農村學生數量就開始流失。學生剛剛開始流失時,學校都到學生家裏做勸導工作,幫助了一大批輟學的孩子重新迴歸到學校。但是,對於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逃學或輟學的學生來説,學校的工作很難開展。家裏的老人或者説管不了孩子,或者就讓學校直接跟孩子的父母聯繫。因為絕大多數在外打工的父母根本就沒有聯繫電話,再加上學校自身財力和人力所限,學校與一些逃學或輟學的學生家長的互動和聯繫形成空檔,導致這些孩子在沒有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時就徹底輟學。一位兩個女孩子都留在家鄉的家長也難過地告訴我們:“孩子不在我們身邊,對她們的學習肯定有影響的。她爺爺、奶奶又不識字,也管不住她倆。要是老公在家,管理嚴一些,大女兒要好多了,不會剛唸完七年級就不念了,二女兒學習也會更好些”

一部分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後,由於在生活、學習等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督導,使他們學習不專心,不求上進,學習成績下降。有45.8%的學生學習優秀,自制能力好。他們認為父母在外辛苦賺錢,自己在家就要好好學習才能回報他們。這些學生熱愛學習,上課能注意聽講,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都能及時完成,字跡工整。他們遵守紀律,學習自覺,對自己的學習成績非常關注,還能主動幫助同學學習。18%處於良好狀況,13%是中等情況,23.2%處於較差,他們對學習持消極、被動、厭惡情緒,缺乏學習熱情,形成了懼學心理,體現在學習習慣上就是經常拖拉作業,完不成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根本就是不做,書寫馬虎,上課不專心聽講,思想消極,對學習和老師佈置的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學。有的學生積極要求進步,學習有主動性,但由於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中不注意規範,不遵守基本的學習規律,導致學習上的事倍功半。不良的學習習慣使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問題不但給農村義務教育,也給將來農村和城市勞動力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一方面,外出打工的農民都是農村的精英,他們的教育水平一般都高於未外出打工的農民,但是,他們的子女卻因為父母監護的缺失而在教育上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隨着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很多留守兒童也要繼續父母的打工之路到城市工作和就業。如果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基礎都打不牢固,將來很難適應工業化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基本要求。

(六)學校教育不夠完善

一方面,學校對留守兒童有效管理相對薄弱。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可能只憑課堂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和社會了解學生的表現。但是,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這樣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課程設置與農村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和教師的關係值得深思。調查表明,94.4%的留守兒童“喜歡老師”,79.8%的留守兒童認為“有些女教師就像媽媽一樣親切”,由此可見,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們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來給我們的啟示是:老師的有所作為會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好的效果的。當然,調查結果中也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1)只有14.4%的兒童人為教師經常表揚他;(2)只有9.9%的教師經常找孩子談話或者家訪。只要在學校裏成長過的人們都有同樣的體會,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對於學生的成長意味着什麼,更何況對於這些在心理上需要給予更多關注的留守兒童。在其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教師如能承擔起培養其自信心的重任,則會給他們以精神上的成長動力。因此,此調查結果也許值得學校和教師深思。

八、改善現狀的建議

農民工越來越多,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為了基本的生計,還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進城打工都是不少農民的選擇。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我們認為,主要就是以下幾個方面:從政府角度看,應該從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動員社會力量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應該多和孩子們溝通,對孩子多一些關懷,這關懷應該不只是物質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樣重要;孩子自己,也應該多與父母溝通,傾訴自己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1、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家長該如何作為?

通過問卷、訪談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12.5%的家長對教育有正確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識太淡泊,家庭教育嚴峻。雖説父母的外出並非一定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然而它使得孩子在親情體驗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加之隔代監護的不力,孩子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學習習慣差。家庭教育如此大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在此,我們倡議留守兒童的家長要提高自己素質和教育意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習慣。

2、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學校將如何作為?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原來由家長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轉嫁給了學校,因此學校要承擔雙重責任,這對學校教育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學校應該把着力點放在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上和如何培養留守兒童的良好習慣上。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對學習習慣的影響關係他們的未來,這已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結果是令人十分擔憂的。為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我們提出幾點解決建議,供參考:

(1)加強寄宿制中國小的建設與管理,讓寄宿生能夠安心、舒心,讓家長放心;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要將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按政策納入“兩免一補”計劃,確保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集中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和查處力度。引導留守兒童防範不良行為,快樂健康成長;建立研討、交流制度,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總結,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定期舉行論壇,交流經驗,研究工作,探索新路,採取措施,加強學校建設,鞏固成果,增強實效,不斷提高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水平,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2)辦好家長學校,有針對性的對家長和臨時監護人進行系列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強對教育的正確認識。各學校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繫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繫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監護人或其委託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繫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安排負責學籍檔案管理的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檔案進行管理,並根據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繫卡的有關內容。通過聯繫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繫,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3)真情關愛,三個優先。首先,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要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其次,生活上優先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注意營養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育。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要指導寄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第三,活動上優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並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留守兒童要繼續激勵他們,多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對一部分不好習慣的孩子,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這就更需要老師付出耐心和愛心,不放棄、不歧視,最大限度的爭取疽庭教育力量,督促好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做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3)學校各科老師及班主任要在生活、心理、學習各方面多關心留守兒童。尤其是在學習方面,要勤觀察,勤督促,努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要求每位老師,要把特殊家庭學習後進的學生做為轉化對象,在坐位上給予特殊照顧,坐在老師能多督促到的位置;因家長沒有輔導能力,放學後多給這些孩子補補課,少佈置家庭作業。在老師的關心關懷下,這些孩子在學校能與其他孩子正常交流學習,成績也一天天提高,有的孩子要隨父母流動到外地時,對老師都是依依不捨。

3、關注留守兒童,社會應如何作為?

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齊抓共管才能取得明顯效果,和諧的社會環境對留守學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學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監管,極易被社會的不良現象所誘惑,加之他們自制力差,必然會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各級政府應把留守學生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範疇,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優秀家庭成員等評選活動,通過身邊鮮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樹立典型,從而以點帶面,不斷輻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對留守學生的教育保護也十分重要。農村婦聯組織要把留守學生的教育作為重要職責。村組社區組織應加強對轄區內留守學生的管理,併為他們學習、生活、娛樂提供方便,如建立圖書館、圖書角、文藝宣傳隊等,社會上的營利性遊戲廳、網吧不得向留守學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開放。同時,有關部門還應建立留守學生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安全保護。 然而,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徹底的。學校、家庭、社會、政府要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形成人人都來關愛留守學生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關於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研究的課題

【第2篇】流動兒童教育研究課題工作報告

孩子與父母。農村流動人口是介於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一個社會羣體,他們是“户籍”農民,卻又是“編外”市民。他們的孩子也是不同於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的一羣,雖然他們在户籍上仍是農村人口,但他們比純粹的農村兒童更多的經歷了“城市生活”,而他們的城市生活又絕不相同於純粹的城市孩子。由於這種特殊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他們比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經歷得更多,也更早熟。通過他們筆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離地看流動農民這一羣體的生活原貌。ゼ彝ピ謖廡┖⒆擁男哪恐校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貧窮和父母的辛勞。

一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爸爸媽媽都是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累得他們還沒40歲,就滿臉皺紋,皮膚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歲。我們生活得雖然是苦了點,但是生活得特別幸福。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沒有多餘的錢買肉包水餃,媽媽就買了點油條包水餃,沒有錢買月餅,爸爸就用給他買鞋的錢買了點蘋果給我們吃。雖然我們沒有吃到肉水餃,沒有吃到月餅,但是我們心裏都特別高興。

也許越是在這樣的家庭,孩子越認識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夠培養起對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責任感。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話,“我知道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報答他們”,“我想,我長大了,要賺很多錢養爸爸和媽媽”,“我家是賣菜的,雖然很貧窮,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一定要出人頭地”。

一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爸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燒餅,送完了燒餅就要做,手不停腳不住。每當我爸爸媽媽做得滿頭大汗的時候,我真想説一聲,爸爸媽媽,你們真是太辛苦了。不知道為什麼,我又不想説了,我想把這句話一直留在心裏。爸爸媽媽,你們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長大了一定要把你們的養育之恩一點不漏地報答你們。

相對於其它社會羣體,流動農民的最大特點就是流動,流動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們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為了賺錢才來北京的”,“由於爸爸媽媽在家裏的收入太低,總共不到200元,便來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轉學,來到了這個特殊的學校。”ゼ彝牧鞫使這些孩子的教育過程也具有了流動性,而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選擇,許多孩子都曾有過或長或短的綴學經歷,而至今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門之外,從下面這篇作文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孩子曲折的就學過程:

“……我姑姑在北京,後來我家就到北京打工。北京找工作很難,後來就賣盒飯、賣水果、烙大餅。父母整完了他們的事,又為我的事操心,因為我在北京不上學,找不着學校,北京的學校學費太貴了,差不多得二、三萬。後來我們聽人説有一個打工子弟國小,我們就到學校去跟校長説,校長不同意,我媽把我送到了老家上學。……過了一個學期,該上六年級了,我又來了北京,到打工子弟國小跟校長説,後來校長説考試能考上就能念,最後我考上了就在這唸書了。我媽媽和爸爸為我操了很多心,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的希望,好好學習。”

對於這些孩子來説,學習的機會是得來不易的,他們的天然受教育權利取決於家庭的經濟條件,取決於社會能不能允許和提供給他們機會。

【第3篇】教師發展性評價研究課題工作報告

教師要做好的工作不僅僅是教學,還有很多的方面,比如教師在提高自己的能力方面,這是一直以來都在要求教師的。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一種鍛鍊和發展,也是對學生的負責態度,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出現發展,相信這一點是大家都能夠知道的。

經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立項的課題《發展性教師評價研究》,歷經兩年多的研究,現已完成了課題任務,形成了預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分四個問題報告如下:

一、確定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新一輪課程改革歸根到底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上,課堂教學評價無疑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的最重要的熱點之一。這是我們課題組將《教師發展性評價》的課題研究方向最終定位為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研究的原因。

1、建立發展性的課堂教學評價。

2、重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內容,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師生互動的評價內容。

3、強調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4、改變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多元的評價模式。

5、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科學管理。

二、確定研究的步驟及採用的方法

1、準備階段

制訂課題實驗方案,設計各種實驗表格,制訂業務等級標準,成立課

題組,明確責任分工。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制定評價方案。

2、實驗階段

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按“學習—實踐—診斷—反饋—反思—措施—再學習—再實踐”的模式進行發展性評價的實踐操作,使被評價者逐步實現發展目標,同時積累研究資料,完善實驗方案。

3、總結階段

進行課題研究的全面總結。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資料進行了梳理;進一步完善了《發展性教師評價方案》及各種評價工具,使之成為學校的常規工作;組織有關人員完成課題總結報告和各種鑑定文檔;請我區科研室對有關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召開結題會,向省規劃辦提請課題鑑定。

主要採用了觀察法和自然實驗法進行。

三、本課題研究的結論

完成了有關論文和評價方案的制定。教師對發展性評價有了充分的認識,克服了傳統的單純以獎懲為目的教師評價制度的弊端,有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四、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發展性評價,是社會轉型的呼喚,是素質教育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學校管理與教師評價體系發展的需要。

2、實施發展性評價,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有利於學校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科學化。

3、通

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學校的科研水平,深化了學校“科研興校”的辦學特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定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抽查,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一個檔次才是最重要的,相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事情,在不斷的前進與發展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已經被看得很重,希望我們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yjod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