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一

崔巒老師講過:“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沒有形象的感受,就沒有情感的產生。”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説,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採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我在教學中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當中去,教師的語言和引導的話語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就什麼設計什麼樣的教學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大致的瞭解,接着,我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我作為記者採訪學生。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就會把學生引入了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才會引起共鳴。

因此,在《陶罐和鐵罐》這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對課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還認識到,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老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看見課文中描寫的形象。當然這種“看見”

並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上一種的感受,

是“彷彿看見”了。這“彷彿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為豐富,更為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餘地。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就要淡化內的分析理解,強調獨特的體驗。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二

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一學期以來,我本着愛學生的心;懷着高度的責任感,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較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1、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閲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2、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三

這學期開始,我們班每天早上進行了二十分鐘經典古詩文誦讀,朗朗讀書聲從教室裏傳出。記得剛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都很不習慣,以往我都是安排學生早上看書閲讀。一下子改成讀經典古詩文,領讀的孩子也老是忘記。經過幾次提醒,我們由不習慣變成了習慣。現在每天早上,老師還沒進課堂,但教室裏領讀同學已打開多媒體,出示本週誦讀的內容。

對於每日誦讀經典,我覺得對傳承我們中華文化以及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有重要的意義。熟讀成誦,是傳統閲讀教學的基本經驗。古人認為閲讀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須大聲誦讀。這是因為兒童內部言語系統尚未充分發展,大聲朗讀可以使注意力的穩定,通過朗讀把不熟悉的文字符號變成已經熟悉的口頭語言,讀出聲音來自己聽到了,有助於對文章的理解。所以,對孩子來説,朗讀是理解書面言語的必要手段。

朗讀,特別是多讀,有助於記憶。現代心理學證明,6—13歲的兒童處於記憶最佳時期,但思維能力處於發展階段,相對較弱,正所謂“多記性,少悟性”。這個階段,讓兒童多誦讀一些名篇,可以“不求甚解”,有些較深的意義留待閲歷的增長去逐步感悟。因此,教師指導兒童閲讀,並不需要“講深講透”,也不需要“問個不休”。

熟讀成誦應當有一定的數量。古人為了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讀寫能力,至少要讓他們熟讀背誦二百來篇文章。而今天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也設定一些適合兒童閲讀的古今中外名篇,作為基本篇目,供教材編寫時參考。比如《語文課程標準》推薦了適合1—6年級學生背誦的70首古詩等。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不正好説明多讀幾遍,自然曉得其中的含義,熟讀成誦後,將久遠不忘。

我想我們應該將這一習慣堅持下去。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四

《大江保衞戰》這篇文章記敍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

保衞大堤與保護羣眾是本文兩大動人的場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場面描寫,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寫。在教學這兩部分時,考慮到五年級的學生已有了較強的學習能力,於是我給了他們較大的學習空間,讓其自讀2——6小節,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場景,並劃出有關語句細細品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着課文,腦中便會自覺不自覺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畫面,此時讓他們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緒,是讓其在讀與思中充分的獲得文本信息,這便是文本向“主體”的流動,是用文本去感動學生。

在教學黃曉文這個典型事例時,我也是藉助學生已有信息的積累去感受。一根鐵釘扎進腳底,問同學們:你們有過這樣的受傷情況嗎?學生搖了搖頭,但他們説曾被針扎過,被刺扎過,那麼我們如何面對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兒拔掉。黃曉文扎的是鐵釘,可能有生命危險,他怎麼做?找出了6個表示他當時動作的詞語:咬、拔、扯、捆、扛、爬。再注意這些詞:猛地、隨即、三下兩下、二話沒説、轉身、又。為什麼?情況緊急,時間就是生命,所謂“搶險”是從時間的緊急中救出人民羣眾的一切啊!這就是“全然不顧”啊!這就是“人民子弟兵”啊!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與感情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對學生來説有難度的,因為“所有的語言此時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五

開放性閲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閲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閲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閲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閲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閲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閲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閲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閲讀教學是培養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閲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閲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國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閲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國小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侷限於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六

今天我們學習《雨點兒》一課的生字。其中“飄”和“問”兩個字學生記得特別巧妙。我有興趣記錄下來,以便來年再教時借鑑。

當出示生字後,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看誰想的辦法好,誰的辦法巧。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後,指名在班上交流。説起“飄”字時,有的用換偏旁的方法,把“漂”的三點水去掉,右邊加上“風”字就念“飄”,老師表揚了他能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生字。接着,又有人説,老師,有風吹的時候,操場上的紅旗就飄起來,所以,“飄”的右面是風。我又表揚了這個學生能根據“風”,來理解“飄”的意思。老師的表揚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紛紛説起了自己看到的“飄”的情景:風把我的裙子吹得飄起來了;秋天,風把黃葉吹得在空中飄;國慶節,教育局樓上的彩旗隨風飄着……這個字的教學,不僅強化了換偏旁的識字方法,還使學生領悟到有些字從它的某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字的意思,也就是形聲字的形旁表義這一知識。為以後形聲字的學習打下基礎。

當學“問”字時,學生的記法更是巧妙。有一個學生説:“每天上學,一進校門口,我就問老師好。所以門裏一個口就念問。”還有一個孩子,説:“有一天在家裏做作業,有一道題不會做,就去問鄰居家的哥哥。到了哥哥家,我進門就開口問哥哥題怎麼做,哥哥就告訴了我。”多好的孩子,他能把“門”、“口”、“問”三個字運用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甚至編一個根本沒發生過的小故事巧妙地記憶字形。孩子的想象力遠比我們豐富,可別低估了一年級的小孩子。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七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説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説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説,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在教學中注重教育創新,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發現,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我認為這是對神聖教育事業的負責,對學生一生的負責,我曾經就有過一次深刻的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實行新課程標準教學對學生的改變。讓我看到一個學生從討厭學習到熱愛、主動學習的奇蹟轉變。

我在國小語文教學工作中,記得,一次在接手另一個同事的班級時,同事在對班上學生作介紹時,特別提出了一位男同學的名字對我説:“這位同學情況特殊,很調皮,學習成績不好,上課愛講話,還影響別人學習,我曾嘗試過找家長、罰作業,晚上家訪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學習成績,但都無效果,希望你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這個消息後,我就特別關注這個學生,經仔細瞭解,得知該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現在本人由外公照顧,個性倔強,但心腸很熱,有較強的影響力,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針對這個情況,我特意為他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對他進行引導。首先,我讓他擔任班級班長一職,激起他的學習興趣,發揮他的領導才能,並針對該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學中設疑,在課堂上巧設疑,喚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學習趣味性,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每次課堂上,我都有意識提出疑問讓他回答,讓他在課本里自行找答案,並激發他的想像力,同時讓班上所有學生討論,徹底改變原來硬性向學生灌輸的傳統模式,成為與學生共同討論,相互交流的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覺掌握全文知識要點,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八

作為一位平凡的國小語文教師,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也沒有令人稱羨的待遇。然而,我卻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生命的價值。在多年的教學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是天然聯繫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課本即生活的記錄。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第15課《落花生》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這篇課文,讀後問學生學到什麼,受到什麼啟發,從中受到什麼教育。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我很喜歡這篇課文,因為課文中裏“我”父親講了一句話,説:“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説:“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而父親接着説:“對,這就我是對你們的希望。”我教學時重點強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説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學經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愛,這樣認為是不對的。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我讓全班學生知道,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後要像花生那樣不只講究體面,也要講內心。而平時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齊清潔就行了,不追求華麗和昂貴。學生時代要講究勤儉節約,勤奮好學,要把心思花在學習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講的“人不是美麗才可愛,而是可愛才美麗”。學習《火燒雲》讓我們明瞭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蒼桑,世態變遷,都能從語文課本里找到歷史足跡。可以説,語文課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濃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鑽研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要在這裏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既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進行闡釋,也是對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師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説教,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互融。教學《荷花》這篇課文,同樣是在欣賞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學生的體驗卻是千姿百態、見仁見智的。有的説:“荷花,我真想把你帶回家。”有的説:“荷花,你的美讓我陶醉。”有的説:“荷花,我要為你畫張畫,把你的美永遠留下來。”有的説:“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謝謝你把美帶給了我們。”有的説:“荷花,我要讚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説:“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學習的榜樣。”有的説:“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態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會夢見你。”這是在融合了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之後和語文的嶄新對話。我們完全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推想:生活中愛畫畫的盼望着為荷花畫張畫,生活中愛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愛跳舞的迷戀於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愛讀書的折服於荷花的純潔不染……

閲讀即生活的體驗。閲讀書本,就是閲讀生活。《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當我們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了數遍後,發現這真是一篇精彩極了的文章。這篇課www本站uawen.本站cn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領悟到的東西——愛。我被課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個作家,應該説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但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我們讀了這段話,彷彿也領悟了:一個人活着,需要鼓勵和讚揚,使自己能鼓起勇氣去駕駛生活的小船向前挺進,另外,還需要一種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謹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會失去信心,停滯不前,而缺少後者,則會驕傲自滿,誤入歧途,後悔一生。當然,課堂中的閲讀是極為有限的,必須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課外書籍以及標語、廣告、產品説明等,都可以從中讀到語文知識,讀到生活的經驗,讀到人生的哲理。教師在課堂閲讀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就必須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對生活的各種體驗。

作文即生活的再現。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審視人生、審視生活所產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實寫照。寫作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説、有情要抒、有事要敍、有理要講。當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離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脱離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造成學生言不由衷、辭不達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廢話連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語文教育不能脱離社會生活,生活的需要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目標;同樣,語文學習也不能離開生活實踐,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教師把心裏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繫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我會全身心的地愛孩子,用愛撐起一片藍天,驅逐孩子心頭的陰霾,讓每張笑臉在陽光下燦爛。——這是我多年的心願,為了這個心願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將繼續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甘為人梯,願“丹心化作春雨灑,換來桃李滿園香。”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九

參加第一線教育網的教育培訓,我來到無錫,趁着一個課不太好聽的上午,一人悄悄來到被稱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尋訪阿炳,聆聽二泉映月。

盛夏的惠山倒真是樹木葱籠,藤蘿搖曳,但山腳下的二泉卻頗讓人失望。我聽不到淙淙的流水聲,只看到被柵欄圍着的一圓一方兩口被圈起來的泉井。隔着柵欄往裏看,確實能看到泉水,還比較清澈,但失去了鮮活的生命的流動,這泉的魅力也流失了大半。我不知道,看到這樣的泉水,即使月光照水,阿炳的情思還能隨着音樂恣肆汪洋嗎?到底是阿炳的滄桑情懷成就了這泉,還是這歷史上的泉真的美得足以催發阿炳的情。以景生情,情景共生吧。

我在諾大的“天下第二泉”下拍了照,又在泉池周圍上上下下的台階上轉了幾遍,想象着當年阿炳拉琴的位置,但終未想清楚。恍兮惚兮,阿炳可真曾經來過?此地真是享譽世界的二泉映月的誕生地?

我沿着山路一直向前,終於,找到了阿炳,他長眠于山腳下。阿炳墓設計成舞台的形狀,墓碑上刻着民間藝術家華彥鈞之墓幾個大字,前面的空地猶如一個梯形舞台,舞台上,一個黑銅塑的阿炳彎着腰“痛苦”地拉琴。從沒見過如此痛苦扭曲的拉琴姿勢。阿炳生前貧病交加,顛沛流離,未曾有過炫目的舞台生涯,但他需要舞台,他應擁有舞台,這震驚世界的“二泉映月”怎麼能沒有舞台?這墓前的舞台,是後人對他缺憾人生的'彌補?

墓外還有一個“二泉音樂廣場”,墓邊還有“中國泥人”,讓人覺得很滑稽,許是後人希望阿炳和泥人,這無錫的兩個寶貝,在廣場上同台演出?

當游完寄暢園,走出錫惠公園後,覺得一上午的逃課還是很值,在無錫,阿炳確實曾經來過,阿炳是屬於無錫的,二泉映月是屬於無錫的。

國小語文教育敍事 篇十

早上醒來聽到學生的讀書聲,那是人生的一件幸事呀。

聽,呂建鑫琅琅的讀書聲已把我帶到了季羨林先生家,看到季羨林正在和張坊同學交流讀書、寫作、背古詩。彷彿看到小作者的驚訝之情,彷彿又聽到季老先生爽朗的笑聲:是那麼和藹可親,又是那麼博學多才,精通12國語言,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這都是小小朗讀者呂建鑫同學的朗讀給我帶來的空間想象。與其説我帶領大家讀書,不如説,是大家的讀書聲給我帶了無限的樂趣與遐想。

聽,何多蘭同學正在讀《走遍天下書為侶》,我彷彿看到她坐在樹下的長椅上聚精會神地讀書。那聲音宛轉悠揚、悦耳動聽,聽上一百遍也能讓我回味無窮。從她的讀書聲中,我能感受到何多蘭已把書當成了她的朋友,她傾訴的對象。與書為伴其樂融融。

聽,一個個讀書的聲音上傳到班級羣裏,早上的班級羣可真是書聲琅琅、你趕我追,熱鬧非凡啊!薛夢圓、劉國鵬等同學讀的《竊讀記》讓我熱淚盈眶。一個這麼熱愛讀書的孩子,卻因為經濟條件而要提心吊膽地讀書,雖然不安但又讀的那麼快樂。讀書讀的腳都麻了還感覺渾身輕鬆。這種讀書的精神,這種求知的渴望令我感動。生活在這麼富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呢?

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時間隧道,去到我們想去的年代;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空間的橋樑,走進我們想去的地方。跨越空間和時間,同睿智智的對話,向高尚的人學習,這是多麼神奇而美妙的事情啊!

我經常給同學們説,讀書,先從有聲的晨讀開始。早上醒來,練練嗓子,那就大聲朗讀,讀出氣魄,讀出感情,讀出夢想,讀出未來,讀出你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

晨讀,已成為我班學生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我們將會沿着這道風景線,收穫很多讀書的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myg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