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教育敍事論文(多篇)

教育敍事論文(多篇)

教育敍事論文(多篇)

教育敍事論文 篇一

會教一門課,不見得能帶好一個班;能當好一個教師,卻未必能當好一個班主任。可見,班主任工作遠比文化課教學複雜得多。要當一個好班主任,不但要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更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特別是班級中少數個性較強的孩子,作為班主任,應該時刻關注他們,要用寬容、善良的心態去教育、引導,而不是挖苦、諷刺。尊重每個孩子,用教師的真誠去感動學生,讓教師的真誠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

我從事教育事業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我一直擔任高段數學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我認識的學生很多,但是真正能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卻很少。説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我的感受很深。不知道是因為我太喜歡這份工作,還是因為我作為母親愛惜孩子的天性。遇到學生犯錯誤了,我都能以一顆平常的心態去解決問題,不惡語相逼,打罵解氣。儘量不與學生為敵。但是一些年齡稍大的學生就故意考驗老師的耐力。下面講述的這個故事就是今年我教過的一個孩子的事。他可氣又可恨,卻給我的影響很深。

我接這個班是學校臨時調整的,我當時既擔心又着急,不知所措。因為先前就比較瞭解這班學生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這些學生大部分比較活波、開朗、有個性,而且我還特別注意到了一個叫小偉的男孩。我瞭解到這個學生家庭較貧寒,父親體弱,常年在外打工,母親有輕微的精神病,有兩個姐姐正在上高中,它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也許是從小父母對他嬌寵吧,他總自以為是,喜歡與同學為一點小事爭論不休,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他的個性了,就不與他計較,男生都喜歡和他一起玩,於是,他的周圍總有許多孩子圍着轉。有一次他提議凡是有違紀行為的罰掃清潔區。大家一呼百應。從那時起我就確實感到這個孩子的特別,他還很有才能。後來我就讓他當班上的生活委員。他非常樂意,工作乾的很出色。一年多過去了,他還是偶爾犯一些小錯誤,但基本還算可以。

轉眼,到了六年級第二學期,我漸漸地發現他又不安分了。剛開始不交英語作業,後來在週五放學時,乘老師沒在外面,就提前逃跑,更為嚴重的是有一次竟然聚集全班的男生下河去洗澡。我當時非常生氣,找到他進行批評教育,可是他嘴上説自己錯了,回到教室又依然如故。()有一次,我發現他竟然沒上晚自習,這一次我沒有批評他,而是給他講道理,我講了很多人的典型事例,他終於慚愧地低下了頭,他説下次再也不敢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他突然説要請假,理由是他母親精神病發作了,請假在家照顧她。我當時覺得他挺孝順的,認為講道理起作用了,還在班會上表揚了他。可是,他竟然三番五次地請假,理由都是與第一次相同。我非常着急,因為再過一個月就要進行升學考試了,而他還這樣耽誤學習。於是我找到他,當我提出要去看他母親,還想利用課餘時間給他補課時,他驚慌了,他一直低着頭,不説話。我意識到它一定有事瞞着我,我沒有逼他,也沒有讓他説什麼,因為我還想給他一次機會,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説明實事。於是我就讓他先回宿舍了。第二天,他在數學作業本里給我寫了一張紙條,他説:老師,昨天晚上,我回到宿舍就哭了,我真沒想到你會這麼有耐心,沒想到你會對我這麼好,而我這幾天一直在騙你。其實,我媽根本沒有病,我故意逃課,請假是故意想氣你的。我保證以後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國中。請你原諒我的無知,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看完這張紙條,我很茫然,不知道他又會耍什麼花招。給他帶課快兩年了,我太瞭解他了,這一次我還能相信他嗎?經過考慮,我決定在相信他最後一次,看他是否真的會有所轉變。很快,國中招生考試緊張地開始了,又匆匆地結束了。一個月以後,我看到了成績,我驚奇的發現小偉的數學竟然考了一百多分,而語文、英語的成績也很不錯。

通過這個孩子的故事,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學生不僅要有細心、耐心,更要有一顆誠摯的愛心。針對這些特殊的孩子,怎樣才能正確的引導他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要長期研究的課題。而站在教育一線的班主任更應該有寬廣的心胸、堅強的毅力,要多鼓勵,少訓斥。儘量給學生創造一些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老師對他們是無私的奉獻、真誠的關懷。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老師。並且在實際行動中勉勵自己發奮讀書,學有所為,從而以點帶面激勵羣體共同進步。讓我們都以一顆真誠的愛心,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

教育敍事論文 篇二

如何做“教育敍事”

表面上看,教育敍事研究不過是“教學”的研究,但任何有效的教學研究總會牽涉學生或教師的“生活”。或者説,真實的教學研究往往是“教學與生活”的研究。於是,教育敍事研究大致可以分為教學敍事和生活敍事,又由於教學敍事與生活敍事總是敍事者“個人生活史”的一系列片段,因此真實的教學敍事或生活敍事往往具有某種“自傳”的性質,因此敍事研究也可以用“自傳敍事”的方式提出自己受教育經歷以及教育經歷中發生的教學事件或者生活事件。

一、教學敍事

“教學敍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敍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教學案例”)。

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説,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教師在課前以“集體備課”的方式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後以“集體討論”的方式發現自己的教學收穫與教學遺憾,然後教師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也可以將這個過程解釋為“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敍事”。

但“用鋼筆錄像”只是教學敍事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使“教學敍事”僅僅落實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夾敍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在教育敍事研究中,有教師將這種“夾敍夾議”的方式稱為“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

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穫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教師“講教育故事”實質是以“公開發表”作為研究的突破口。而“公開發表”又不同於一般所謂的“發表文章”。它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教室裏發生的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敍述”出來。這裏的“發表”實質上是一種“敍述”,“敍述”之後形成的文章是一種“教育記敍文”而不是“教育論文”。這種教育“記敍文”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並由此而體現它的研究價值。教師寫教育“記敍文”或者説教師做“敍事研究”並不排斥教師寫“教育論文”,但教師最好在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故事之後,再去講教育道理。

但是,在後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敍述“教育故事”時,有時又會出現寫“教育論文”那樣的感覺,感到無話可説。我們與教師一起討論之後,發現敍説的關鍵,是敍説之前的行動。所以,我們提出一條補充的策略:“教師的寫作實質是一種行動方式”。這樣説的反題是:“教師寫作不只是為了公開發表 ”。

“寫”教育故事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它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教師“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由於教師的“反思”總是以某種教學理念的眼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的個人化的教學理論以及教學行為將經由這種“反思”發生轉化。

可見,教師“寫”教育事件實際上是轉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突破口,是變革課堂教學的突破口。

如果教師不改變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説。寫作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教學行為,教師的“敍説”將成為困難。不少教師之所以感到無話可説,原因在於寫作之前沒有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能夠敍説的與值得敍説的,不過是在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活動之後產生的“記錄”衝動與“反思”衝動。

教師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課堂教學”,教師所尋求的對教育實踐的改進主要是對教學生活的改進,因此教師的敍事報告主要是由教師親自敍述課堂教學生活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可以將這種對教學事件的敍述稱為“教學敍事”。“教學敍事”類似以往人們所談論的“教學案例”,但“教學敍事”不僅強調所敍述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情節”(“情節”是案例的一個核心要素),而且強調“敍述者”是教師本人而不是“外來者”,另外,作為敍事的行動研究,教師所敍述的教學事件除了“偶發事件”之外,更多地屬於教師本人有意識地“改變”,是對改變之後所發生的事件的敍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寫作方式實質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不改變教學,教師將無話可説”。

二、生活敍事

除了參與“課堂教學”,教師還大量地居留於課堂教學之外。所以,教師的“敍事”除了“教學敍事”,還包括教師本人對課堂教學之外所發生的“生活事件”的敍述,涉及教師管理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敍事”、“管理敍事”,一起構成“生活敍事”。

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敍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敍事”(或稱之為“班級管理個案”)。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敍事”會顯得更有價值。

在我們與廣州市番禺區幾所中國小“合作研究”的過程中,老師們講述了一系列關於學校生活的故事,比如南陽裏國小林竹君老師曾給我們講述了關於學校“扣分教育”的故事;星海中學的陳家燕校長給我們講述了“太陽”與“北風”的故事;我們曾與南陽裏國小的蔡中華校長討論有關學校教師生活和學校管理的問題,然後借用“教學敍事”中“用鋼筆錄象”的做法,將討論的過程整理成《學校管理中的規範空間與自由空間》的“對話錄”。沙頭中學的佟雪梅老師甚至提出“這類生活敍事比教學敍事更具有可讀性,因為這些生活敍事與教學相關,又沒有學科的界限,適合於所有學科的老師閲讀”。

三、自傳敍事

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表達自己的信仰,至少在孔子那裏已經成為一個習慣。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吾嘗”二字,已接近自傳敍事。荀子仿效孔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句話幾乎為孔子話語的翻版。荀子不僅翻錄了孔子“思不如學”的觀點,也翻錄了孔子“吾嘗……”的自傳敍事的形式。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自傳”與胡適的努力相關。胡適曾熱心倡導“自傳”,他自己也在不同時期寫過自傳,為後人留下《四十自述》、《口述自傳》等名篇。胡適在他《四十自述》的“自序”説:“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照他的説法,“我們赤裸裸的敍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當老師們講述他們自己的教育故事時,這種談論教育的方式有些像敍述自己的“自傳”。我們把它叫做“教育自傳”。有時我們便建議老師們撰寫簡單的“教育自傳”。

閲讀了老師們的教育自傳之後,我們發現平時那些“不知道從何説起”的老師,在教育自傳裏挺善於“説話”了。

最初建議老師們講述自己的教育自傳時,我們只是想從老師們的“教育自傳”中瞭解老師們現在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過去的教育經歷以及過去的受教育經歷究之間的關係。這樣實際上是將老師們的“自傳”當作理解老師們的一種歷史材料,這是社會學研究常用的方法。

從老師們提供的“教育自傳”來看,我們的確發現了某種相關性。但教育自傳除了便於我們研究教師、理解教師之外,似乎還有更重要的價值。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讓老師們以這種説話的方式學會“自我反思”。並經由“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而獲得某種“自我意識”。

何以“教育自傳”能夠引起教師的“自我反思”?其中祕密就在於當教師撰寫教育自傳時,教師只需要回憶、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中發生的教育事件,而不必再勉強自己談論教育道理、教育理論。令人“驚異”的是,當教師在討論會上要用教育概念來談論教育理論時,教師顯得幾乎沒有什麼理論水平;當教師不直接談論教育理論,只反思教育生活中發生的教育事件時,教師的教育理論常常藴涵其中,而且這些教育理論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論,它已經轉化為教師的教育信念。

在教育敍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一直鼓勵老師們講自己相信的教育理論,鼓勵老師們以“我認為……”或“我不認為……”等方式提出自己所相信的教育理論;當教師以這種方式提出自己所相信的教育理論時,教育理論在這裏已經轉換為教師的教育信念。而説出自己的教育信念,這正是我們建議老師們撰寫教育自傳的一個初衷。

教育敍事論文 篇三

時光如流水,轉眼間,在國小語文教學崗位已走過十六個春秋。二十多年來年間,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獻着。我享受着語文教學帶來的快樂,享受着同學們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長的喜悦。同時,語文教學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困惑與思考。

困惑一: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再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複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

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悦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一、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麼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於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四、學習語文的渠道過於單一,學習的方式過於簡單。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佔了學生們課外閲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以趣激趣。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薰陶、感染着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學生會不喜歡嗎?

二、培養興趣。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並非易事,需要我們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幫助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

三、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四、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閲讀,激發學生閲讀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語文課本,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產生厭倦情緒。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長都反對孩子閲讀課外書籍,他們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他們沒有認識到閲讀對於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對此,許多孩子可謂是“痛心疾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充分利用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閲讀,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與書本為友,必會受益無窮。沉浸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靈旅行帶來的快樂和悲傷,心靈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禮,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昇華。這樣的閲讀,知識會不豐富嗎?這樣的閲讀,感受會不深刻嗎?這樣的閲讀,學生會不喜歡嗎?

困惑二:學生的想象思維為何沒有得到較好地發展?

愛想象,愛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是喜歡在想象的王國裏遨遊。在他們眼裏,星星會眨眼,小草會微笑,小鳥會歌唱……他們總是喜歡用獨特的想象去描繪五彩斑斕的世界,總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學生在想象中理解,這是真正的理解。正如別林斯基所説,“閲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愛想象的孩子是快樂的,愛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的想象思維開始變的遲緩,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喜歡想象。曾幾何時,想象的大門正在逐步向學生們關閉。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再熱衷於想象呢?

一、想象時間和機會的缺失導致了學生想象思維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

想象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需要有足夠想象的時間和想象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給予學生充分想象的時間了嗎?給予他們充分想象的機會了嗎?在現有的考試評價體制下,教師們為了追求高分,引領學生進入“題海”,讓學生一味地沉浸在學習中,沉浸在“題海”中;為了追求高分,我們擠佔了學生太多的課餘活動時間,擠佔了學生想象的時間。沒有充分的想象時間,學生的想象思維會得到發展嗎?

科學、音樂、美術等課程對於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這些課程往往被擠佔,尤其是在期末考試的時候,這種現象更為嚴重。沒有充分想象的機會,怎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呢?

二、“標準化”的評價限制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很多時候,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為了讓學生快捷、準確地掌握知識,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教師們總是以一些現成的、常規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害怕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害怕學生出錯,影響分數。很多時候,教師總是對參考書愛不釋手,總是熱衷於“標準答案”,一切唯書是從。在很大程度上,參考書猶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師的思維,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的想象思維會獲得發展嗎?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呢?

一、創設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學生的學習、成長應該是全方位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而是要獲得全面的發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能力來換取學生分數的提高。我們要善於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學生的思維會隨着科學家的大膽想象而任意馳騁;音樂課上,優美、激昂的旋律會激起學生無限的遐想,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美妙的樂池中;美術課上,伴隨着學生畫筆的飛舞,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藝術的快樂,感悟藝術的真諦……這些課程對於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培養學生想象思維的廣闊舞台。語文課上,學生的情感應該是愉悦的,思維應該是發散的。同樣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後是什麼?”學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其中還有一些獨特、奇妙而又富有詩意的想象。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想象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為他們的想象而歡呼、喝彩!

二、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學生與生俱來就有想象的能力,我們要善於保護並不斷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鼓勵是幫助學生獲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斷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學生就會信心十足,就會喜歡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穫,更多的快樂,他們便會更加樂此不疲。

當然,也不可否認,學生的想象也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錯誤而限制學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機會。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給予足夠的指導,肯定合理之處,同時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學生不會因為害怕錯誤而畏懼想象,不會因為害怕指責而逃避想象。在老師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勵、期望中,學生的想象思維一定能綻放出絢麗美妙的花朵。

教而知惑,惑而思進。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與探索。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攀上更高的教學高峯,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zj71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