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夷陵之戰簡介(多篇)

夷陵之戰簡介(多篇)

夷陵之戰簡介(多篇)

夷陵之戰的故事 篇一

在這一站,我將給大家講解三國時期東吳與蜀漢之間為了爭奪軍事要地荊州而引發的戰爭——夷陵之戰。赤壁之戰後,東吳與蜀漢間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了這次戰爭。此次戰中,孫權取得最後的勝利。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關分了管轄長江南北八郡的軍事要地荊州。曹操佔領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佔據南郡和江夏南部。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則被劉備奪取。公元210年,孫權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將長江北岸的軍事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劉備實際上基本得到了荊州地區。不久,劉備又先後佔領了益州和漢中,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得到漢中和荊州兩個軍事要地之後,蜀漢佔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勢。

公元211年,孫權佔據交州(今廣東、廣西)後,勢力進一步擴大;而曹操正忙着穩定後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機向劉備索還荊州,但劉備卻拒絕歸還。兩國關係不斷惡化。

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蜀漢大將關羽率兵攻取襄陽、樊城。孫權趁關羽後方空虛之際,派遣軍隊襲擊關羽後方。關羽倉促帶兵回救,兵敗被殺。孫權攻取了整個荊州。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之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大舉攻吳,想為關羽報仇,同時奪回荊州。同年7月,劉備親自率領10多萬蜀漢大軍,發動了對東吳的大規模戰爭。劉備派大將吳班、馮習為先鋒帶領4萬多人,攻取峽口,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打敗吳軍將領李異、劉阿部,奪取秭歸。劉備又派大將黃權駐守長江北岸,派馬良去武陵爭取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支持。

面對蜀漢大軍壓境,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轄制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5萬人開往前線,迎擊蜀漢軍隊。同時東吳避免腹背受敵,與曹魏修好。陸遜正確分析形式,避開蜀漢大軍鋭氣,果斷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帶。然後在那裏轉入防禦,佔領有利地勢,集中兵力伺機決戰。

公元222年,蜀漢大將吳班、陳式帶領水軍攻入夷陵地區,駐兵長江兩岸。劉備親自率主力抵達猇亭,安營紮寨。此時,蜀漢大軍已經深入吳國境內,吳軍堅守要地不出,蜀漢大軍無奈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建營。為了迫使陸遜出戰,劉備派人圍攻夷道。陸遜力排眾議,堅守不救。兩軍相峙了六個月,劉備為了速戰速決,多次派人陣前挑戰,但陸遜都不予理睬。蜀軍將士逐漸失去了鬥志。天氣炎熱,劉備無奈把軍營移到深山中依溪水屯兵休整。蜀漢大軍深入敵境,後勤保障困難。而且劉備在紮營時,兵力部署又十分分散從而給陸遜以可乘之機。

陸遜見到蜀軍士氣不振,先派出一部分小部隊試探性的進行進攻。此次進攻雖然沒有成效,但卻使陸遜想到用火攻破敵的辦法。陸遜命吳軍士兵攜帶茅草,乘夜突襲,順風點火。天氣炎熱,火勢猛烈,蜀軍內部大亂。陸遜乘勢反攻,迫使蜀軍向西後撤。吳國大將朱然率領5000精兵擊敗蜀軍前鋒,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率部猛攻蜀漢軍馮習所率軍隊,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各部配合主力在猇亭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反攻。吳軍很快擊破蜀軍40多座營寨,並且切斷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以及武陵部族首領等人陣亡,杜路、劉寧等人投降。劉備戰敗,逃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陸遜集中兵力,又殲滅蜀軍數萬人。此時,蜀軍已經全線潰敗,死傷逃散大部。劉備乘夜逃入永安城中(又名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一病不起。

夷陵之戰的歷史評價 篇二

在夷陵之戰中,多虧於陸遜擅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沉得住氣,後發制人,巧用火攻,終於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而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上,他又不擅於觀察地形,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沒有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如果説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動搖了蜀漢的根基,那麼吳軍的一把火,則燒燬了蜀漢的希望,此後不管孔明再怎麼辛苦,都沒有使蜀漢重振旗鼓。

在歷史上,這場戰役卻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工具,蜀漢受到削弱,從而促成了吳蜀之間實力的平衡,使得曹魏獨大,而此後吳蜀均無力單獨面對曹魏,聯盟成為了歷史必然的走向。

夷陵之戰:陸遜火攻退劉備 篇三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爆發於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着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曹操佔據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據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取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勸之下,孫權又把位於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不久,劉備又先後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洛陽;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算命

處於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面對劉備勢力的迅速發展,深感不安。只是由於當時雙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戰略目標,這一矛盾才暫時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孫權佔據交州(今廣東、廣西)後,力量進一步擴大;而當時曹操正忙於兼併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定後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鋭,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後雖然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以湘水為界,孫權佔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兩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孫權乘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不已,造成後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佔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後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佔有了整個荊州。這樣一來,孫、劉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7月,劉備決定大舉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的先頭部隊沿長江逆流而上,在巫縣大敗吳軍,蜀軍士氣大震,一口氣打到了秭歸。

這浩蕩的聲勢震動了東吳,震撼了長江。

孫權本來是想向劉備求和的,但遭到對方的拒絕,不得已只好硬着頭皮應戰。孫權手下的宜都太守陸遜是個年輕人,就駐紮在彝陵,那是長江的西陵峽口,是劉備進軍的必經之地;孫權任命他為大都督。撥給他5萬人馬,要他無論如何要在這裏頂住劉備的大軍。

陸遜知道,單憑硬打硬守,吳軍肯定要吃虧,因為不論從地形、實力、士氣上看,劉備都佔着優勢,得想辦法,決不可輕舉妄動。

劉備的大軍到達秭歸後,便開始進攻彝陵,他把長江兩岸封鎖得嚴嚴實實,連一隻鳥兒也不放過。面對劉備的進攻,陸遜一直往後退,竟讓蜀軍長驅直入,一下子進入吳國境內五百多裏。一路上劉備紮下幾十個營壘,還把吳軍的將領孫權的侄子孫恆團團圍在長江邊的夷道城中。陸遜的部下紛紛要求出兵援救孫恆,陸遜把頭搖擺:“不能去!倘若我們將兵力分得過散,就不可能把劉備打敗。再説,孫恆固守的夷道,城池堅固,城內糧食充足,堅守數日是不成問題的”。

一個姓王的將軍火了,指着陸遜數落開來:“你這個膽小鬼,不敢打就不敢打,還找藉口來唬人!”陸遜笑笑,不理他。

陸遜手下的將領,有的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有的是孫權的宗室或親戚,誰也不把二十來歲的陸遜放在眼裏。他們公開在營帳中散佈流言蜚語,説陸遜想借此機會保存實力,好與孫權抗衡。在他們的鼓動下,幾十名將土竟然衝進陸遜的大帳,氣勢洶洶地責問陸遜,可有此事?陸遜“譁”地抽出寶劍往地上一擲,大聲道:“如果確有此事,你們用這把劍把我的頭割下來!”看着戳在地上的寶劍,將士們誰也不吭聲了。

陸遜接着道:“大敵當前,國事為重,誰敢觸犯軍法,莫怪這把寶劍無情!”那位姓王的將軍上前一步,問陸遜:“將軍,你聽見了嗎?”陸遜眨眼望望他,反問他聽見什麼?王將軍道:“劉備在罵你呢!”陸遜冷冷一笑。怎麼沒聽見呢?從昨天開始,劉備便派人在陣前辱罵,挑釁,可陸遜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不予理睬。王將軍接着道:“劉備這樣侮辱你,連我們聽了都覺得臉紅!”陸遜揮手一指:“何止辱罵,你們再去看看。”他把大家領出帳外,指着陣前一排排剛立起的營帳:“他們把營帳扎到我們眼皮底下,是向我們挑戰呢?剛才探馬來報,劉備率領精兵8000埋伏在東面的山谷中,就等着我們上鈎呢!現在,正是他們士氣旺盛的時候,如果我被他們引誘出來,必然會被打得落花流水。不管你怎麼説,我也得等待戰機,決不上當!”一個小校氣得往地上一蹲:“他們那樣辱罵我們,我實在受不了!“受不了把耳朵塞住,用棉花塞!”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了。陸遜接着説:“不要笑,等明天你們再來看看,我説的是真是假。”

夷陵之戰分析 篇四

中文名稱:夷陵之戰

參戰部隊: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戰爭結果:吳國得勝,蜀漢元氣大傷

時 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地 點:夷陵

人 物:陸遜 劉備 孫權

夷陵之戰慘敗:揭趙雲不參加夷陵之戰的真正原因 篇五

陸遜為何不擒殺劉備,現在權威的解釋,都雲三國志的這樣一段話: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火燒連營後,陸遜指揮東吳人馬,對劉備進行了瘋狂的追擊,幾乎在馬鞍山生擒劉備,劉備靠傅彤,程畿等人以命相搏,才僥倖突出重圍,退入白帝城。當此時,白帝城離巫縣不過百餘里,我國偉大的詩人李白先生突然聽到自己被特赦的消息,高興的大聲吟唱: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大概白帝到江陵城有千餘里,那夷陵到白帝城也有八九百里,從夷陵追到巫縣,再到南山,已經追了六七百里了,還差那一兩百里?

然而,先主傳裏陸遜的態度突然180度大轉變。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已經要準備進攻白帝城了,如何又突然間收兵還巫?而且陸遜還堅決否定了潘璋,宋謙,徐盛等人的殺入白帝,擒獲蜀漢領袖的光輝計劃。

老實説,潘璋,宋謙和徐盛還都是有一定的實力的,他們能做出這個結論,和蜀軍當時確實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有很大關係。

攻入白帝,抓獲劉備,這可是一件揚名華夏的天大的功績,難道陸遜不想把這頂光環光榮的頂在自己的腦袋後?

你要説曹丕大合士眾,這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東吳那邊也早知道了,相信,在夷陵之戰前,在長江防線上,東吳也早已經佈置好人手了,呂範,朱桓,諸葛瑾,都各就各位,嚴陣以待。

從巫縣到白帝,路雖然有些難走,幾天還是到的了的。把劉備抓獲,再回軍抵禦曹魏,時間上認為來得及,既然前面已經不顧曹魏可能發起的攻擊,一路對劉備進行窮追猛打,還差這幾天時間?

那是孫權,陸遜想放劉備一馬?

可能嗎?話説孫仲謀和劉皇叔,在赤壁之戰的蜜月過後,特別是劉皇叔成了孫仲謀的妹夫後,兩個人就不斷的冷戰,口水戰,然後發展到兵戎相見,後來,孫仲謀還指使小弟陸遜和呂蒙,殺害了劉皇叔的二弟關羽,殺人兄弟的事情都做出來了,孫仲謀沒有任何要放劉皇叔一馬的主客觀因素。

陸遜呢?有些資料傳言陸遜和孫尚香時常的眉來眼去,結果,孫權卻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陸遜,讓陸遜有些失落。其實孫策和大喬生的女兒,那遺傳了良好的基因,能差哪裏去,陸遜也沒什麼好失落的,但不管怎麼説,反正,陸遜看劉備是非常的不順眼的,好像劉備把他的心愛的女人搶走了似的,因此,在馬鞍山下,陸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這哪裏有一點想放劉備一馬的跡象啊!

然而,最終,陸遜還是拉了一票人,如朱然,駱統等將領,説服了孫權,不攻白帝城,收兵還巫。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折回來,看看夷陵之戰前,劉備的舉動。劉備發動伐吳之戰,遭到了他有生以來最多人的反對,可是,劉備為了報仇血恨,仍是執意開動了戰爭機器。但是,從劉備的戰略部署來看,我們説他雖然在情感上被仇恨左右,但在理智上,還是保持了他一貫的清醒作風。

雖然,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蜀漢的一等一的人才迅速的凋落,關羽張飛先後遇害,法正黃忠接着過世。

天不佑漢啊!

但劉備還是依照老風格,大膽啟用新將領。有人説,劉備伐吳,用了馮習,張南,吳班,黃權等人,是因為他不信任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

説劉備不信任馬超,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諸葛亮和趙雲,劉備不信任,完全沒有依據。

當年,劉備入川時,關張趙,諸葛全留在荊州,而帶黃忠,魏延,霍峻,龐統等入川,難道是因為劉備當時就已經不信任關張趙,諸葛了?

可以大膽的假設,如果夷陵之戰,是劉備獲勝,那麼,馮習和張南完全有可能成為黃忠和魏延第二。

馮習張南年輕時隨劉備入蜀,輾轉征戰,前後十年,積累了不少的作戰經驗,馮習和吳班在巫縣曾破吳將李異,讓蜀漢取得開門紅,一路將戰線推進到了夷陵。

起初認為趙雲沒有參加伐吳之戰,主要原因就是他當面直諫,和老大唱反調,言之鑿鑿,劉備很不高興,棄之不用。

但現在仔細想了想,不對,為什麼,劉備對趙雲並不是棄之不用,從雲別傳可以看出,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江州什麼地方,大概就是現在的重慶。

江州往東過臨江到奉節,出奉節,不過百餘里,就可以攻擊東吳控制的巫縣。

江州往南,可以到達南中,當時,南中不穩,越巂,牂牁,建寧都時有**。

江州往西往北,可到成都,若是蜀漢首府有出現不穩定情況,可隨時增援。

可以説,江州這個地方,在蜀漢,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江州都督,查了一下,在章武前後,是費觀,費觀的家族是江夏的大族,和劉焉家族也有親戚關係,可以説,費觀在蜀漢還是有一定勢力的,後來,家族也出了一個高官,蜀漢大將軍費禕。

但是,劉備東征前,還是決定讓趙雲督江州,可見,劉備對趙雲的信任,江州可以説是連接成都和白帝巫縣的必經之路,試想,如果劉備兵敗白帝時,趙雲在江州反叛,那劉備將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董卓當時重用呂布,然而,當他在未央殿前遭遇不測時,大呼:吾兒奉先何在?速來護駕!

旁邊轉出驍將呂奉先,這個呂温侯,董肥豬一直把他當心腹,結果呂布果斷的喝道:有詔討賊,手起刀落,立斬董肥豬。

可見,背叛你的人,常常是你自以為最信的過的人!你風光的時候,這種情況是看不見的,而在你危難的時候,第一個往井裏丟石頭的,常常就是你認為是心腹的那一個。

常山趙子龍和劉備唱反調,劉備為何還敢將督江州的重任託付給趙雲?可見,劉備深深懂得什麼叫忠言逆耳,趙雲雖然當面和他唱反調,並不妨礙劉備對他的信任,相反,劉備還將督江州的重任交給了趙雲。

進一步分析,我們看到,劉備222年8,9月間,已經退回白帝,而諸葛亮卻在223年2月才從成都來到永安和劉備會合。

諸葛亮一直窩在成都幹嘛,要造反啊!

恰恰相反,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大概是劉備讓孔明督辦建造蜀宮,殿廟等各事宜,另外,諸葛亮一直在成都,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協助太子鎮守成都,威懾異己分子。等到諸葛亮離開成都後,漢嘉太守黃元立刻造反,當然,諸葛亮早就布了親信楊洪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當即遣將軍陳曶、鄭綽擊敗黃元,斬之。

從222年8月到223年2月,整整半年,諸葛亮就那麼放心的讓劉備在前線白帝城而不擔心嗎?

不錯!諸葛亮不擔心,因為他知道,此時,在劉備的身旁,有一個人,叫做常山趙子龍,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對趙雲的評價是徵南厚重,只有短短四個字,卻讓東吳的天才少將軍陸遜眼睜睜的望着自己垂涎三尺的劉備在白帝城中,卻不敢再進兵半步。

評價夷陵之戰 篇六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羣臣説:“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而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歎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稱讚陸遜説:“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鋭,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説:“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明代小説家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寫詩歌三首稱讚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清代學者鄧廷羅在《兵鏡》中評價説:“司馬懿挑朱然,吳班挑陸遜,皆不得行其計,豈非將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説:“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夷陵之戰過程 篇七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説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説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鋭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説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裏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裏,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説: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反攻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衞。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衞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詳情 篇八

前期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説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説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鋭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説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裏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裏,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反攻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説: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衞。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衞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簡介 篇九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是也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而孫權本來想求和,但沒成功,於是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所以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此後的6個月,樑軍相持不決,劉備想速戰速決,就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

當然,結果是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元氣大傷。但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d19p.html
專題